• 观点
    最成功的SaaS企业类别有哪些? 导语:SaaS企业在很多不同的领域在提供服务,究竟哪个领域的SaaS企业能够赢得最多的消费者? 本文作者是Redpoint Ventures 联合合伙人汤姆斯 汤古茨——主要关注软件投资领域。加入Redpoint前,汤古茨曾任Google 广告投放项目经理一职。完成机械工程本科与工程管理硕士学位后,汤古茨与朋友共同创立一家小型SaaS服务公司,主要针对法律事务所提供SaaS软件支持服务。 在每一家SaaS初创企业的销售过程中,都有一件事情在影响着人们的购买决定。这就是SaaS消费者的预算。SaaS企业在很多不同的领域在提供服务,究竟哪个领域的SaaS企业能够赢得最多的消费者? 要想回到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在面对不同市场的软件企业之间进行比较。根据买家的不同,我将所有已经上市的SaaS软件企业分成了大约50个类别。 结果显示,HR服务类的SaaS企业和销售类的SaaS企业市场规模最大,分别达到了500亿美元;紧随其后的是针对IT部门的SaaS企业,其市场规模为400亿美元;排在第三的是财务和营销类SaaS,市场规模为100亿美元。 如上表所示,在销售类SaaS企业中,目前毫无争议的霸主为Salesforce,他们占据了这个类别总时长规模的92%。需要注意的是,将Salesforce完全归入销售类SaaS似乎有一点不妥,毕竟他们也提供营销和客户支持方面的服务。但是无论如何,这家公司的最主要营收渠道还是销售服务。 Zendesk,在客户支持领域,这家企业占据了总市场份额的77%。还有New Relic、NetSuite和LinkedIn等SaaS企业,他们在各自类别中所占的市场份额都超过了50%。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趋势会出现这么样的改变?我猜测销售类SaaS将会一直在所有类别中占据前两名的位置。因为,如果一个软件能让销售团队更加有效率,而且投资回报率很好,那么它就永远不会缺少买家。还有人力资源SaaS服务,企业永远都需要做招聘工作,如果一个工具能提高企业的招聘效率和质量,那么一定会有企业花钱使用它。 令人惊讶的是,营销类SaaS服务如今似乎并不是那么受人欢迎。Gartner预测,截止到2017年,企业CMO花的钱将会超过CIO,这对于营销类SaaS企业来说,应该会是一个利好消息。 这份分析有一个盲点,那就是它并有统计SaaS收购的总值。如果我们算上金额最大的6笔收购,那么这个市场还将添加500亿美元。我们发现,在这6笔收购中,有3笔都是人力资源类SaaS企业:Taleo(18亿美元)、Kenexa(13亿美元)和SuccessFactors(36亿美元)。 这些潮流非常有趣,但是我们很难用其来预测未来。在未来几年内,一些新的SaaS企业或许将会持续出现,甚至会不断壮大最终上市。届时,SaaS行业将会变成另外一番景象。    
    观点
    2015年07月29日
  • 观点
    亚马逊估值登顶背后:云计算露峥嵘,奈何在中国搞不过京东 导语:AWS信息的披露,是亚马逊市值超越沃尔玛的关键 在迎来20周年生日之际,亚马逊市值达到2466亿美元(按7月24日收盘价计算),这的确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时刻。 “不赚钱”的逻辑如何从被质疑到获认可,2015年起财报对三大业务进行重列的意义何在,亚马逊中国与中国电商(特别是京东)竞争的前景会怎样? 不盈利是一种战略 亚马逊将不盈利作为长期战略。具体来讲就是尽可能地扩大规模,不惜牺牲利润。这是典型的“top-line growth”战略。过去的十年是亚马逊快速增长的十年,营收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9.1%。2014财年,亚马逊营收已达890亿美元。 不过,2011年以来亚马逊的营收增速开始大幅回落,并且远远低于阿里、京东的水平。阿里2011〜2014营收平均增速75%。 某些中国公司喜欢拿亚马逊的不盈利说事儿,动不动就说“亚马逊还亏损呢!”其实,亚马逊只是不追求盈利,却从来没有肆无忌惮地亏损。 2004年以来,亚马逊仅在2012年和2014年出现财年亏损,净亏损分别占当期营收的千分之一和千分之三,而某些中概公司净亏损动辄超过营收! 在不断优化、降低成本的同时亚马逊没有象其它美国公司那样攫取高额利润,而是以相对低的价格向市场提供产品及服务,尽可能地扩张规模。所以亚马逊的毛利润率一直低于30%。 2010年以来,亚马逊在研发和物流方面的投入规模不断扩大,基本上是可着毛利润花。于是报表上的“net income”总在微盈和微亏之间徘徊。把经营利润“吃光用尽”的模式曾倍受质疑,如今已收到贝索斯想要达到的效果:在电商领域一马当先并强有力地冲击着传统零售。在亚马逊的攻势下,百思买、巴诺书店已经回天无力。今天亚马逊的市值超越沃尔玛是历史性的,说明多数投资人终于认同了贝索斯的理念。 亚马逊虽然不追求盈利,甚至主动亏损,但贝索斯却非常重视现金流,他说“股票价值是未来现金流的现值,而不是未来盈利的现值。我们最终的财务指标,我最想达成的目标就是自由现金流。”(出自2004年致股东的信) 2015年Q1,亚马逊净利润只有3500万美元,经营活动净现金流为4.98亿美元。 而在截止到6月30日的12个月中,亚马逊净亏损1.88亿美元,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入高达89.8亿美元,期未现金及等价物储备达102.7亿美元。充沛的经营现金流强有力地支持着对外扩张,截止到2015年6月30日亚马逊在过去12个月的投资活动净现金流出为66.3亿美元。 众所周知,编制财务报表的基本原则是权责发生制。即期内实现的收入或应付的费用,不论相关款项是否收到或付出都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贝索斯的观点则更接近收付实现制,收款以落袋为安,付款能拖就拖,许多中国老板也是这样想、这样做的! 重列三大业务的用意:云计算业务成估值功臣 在财报中如何对主营业务进行分类,乃至各项业务的名称都大有学问,对估值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乐视网就是此中高手,虎嗅去年3月23日文曾进行过分析)。 从2015年Q1开始,亚马逊把主营业务分为北美分部、国际分部和AWS分部进行独立核算。即按照营收与费用匹配的原则,把营收及履约费用、研发及内容费用、行政管理费用分配到这三个分部。 2015年上半年,北美业务分部营收272亿美元,同比增长25%。同期国际业务分部的营收为153亿美元,同比增幅仅为1%。因此上,北美分部营收在总营收中的份额升到59%(2014年同期为56%)。 首次独立披露的AWS(Amazon Web Services)业务,被称为亚马逊云计算,就是以Web服务的形式向企业提供IT基础设施服务。在全球扩张的道路上,亚马逊本身就是云计算的重度用户。2006年8月推出AWS之今,亚马逊成为举世瞩目的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客户总数超过100万(分布在190个国家和地区),2015年前六个月营收33.9亿美元,占比7%。 与中国投资人不同,美国人在二级市场不做VC,说白了就是不为概念估值。而在A股市场人人都是VC,认为自己能看到标的公司五年、十年以后的蓝图。所以,在美国即使是苹果也得拿销售了多少iPhone、多少iMac,拿实实在在营收、净利润说事儿。A股上市公司开个媒体沟通会、放个PPT,甚至改名为“匹凸匹”都能让股价翻番。应当说美国投资人的保守是有道理的,可以大大降低被忽悠的风险。 亚马逊单独披露云计算(AWS)的营收,尽管占比只有7%,但资本市场对这块业务的认知度大幅提高。AWS信息的披露,为亚马逊市值突破2400亿美元,历史性地超越沃尔玛做出极大的贡献。最近讨论亚马逊估值的文章,把云计算业务视为“功臣”。 2015年上前六个月,亚马逊三个分部的经营利润(不计股权激励)合计为17.8亿美元(同比增加96%),其中69%来自北美分部、37%业自AWS分部(两者合计超过100%是因为国际分部亏损9500万美元)。 亚马逊在北美以外的多个国家成为最大的电商,如英国、法国、日本、印度等。但在“好啃的骨头啃光”之后,国际业务遇到了瓶颈。2015年前六个月,国际分部营收的同比增幅仅为1%,经营亏损却增加171%。这种情况下,只能对AWS分部寄予厚望了。 不客气地说,亚马逊营收增长并不理想,AWS短期内难当大任,接近2500亿美元的市值恐怕会成为阶段性“顶峰”。 京东与亚马逊(中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亚马逊进入中国后,沿用了它在美国的成功经验(比如自建现代化物流体系),这或许是亚马逊在中国存活下来的重要原因,而与京东竞争的成败,是亚马逊中国能否活得好的关键。 亚马逊强大数字出版和AWS业务是京东没有的,但两家还是有许多相似,京东的发展战略与策略对亚马逊(美国)有诸多对标之处。实际上,在京东赴美上市前,投资人曾参照亚马逊给京东估值。作为电商,它们有两点格外一致,而京东执行得甚至更加彻底。 首先是重营收、轻利润的策略。亚马逊经营利润始终为正,利润率却越来越低。京东经营利润率始终为负数(有些过了)。 但是,看看京东和亚马逊所取得的市场份额,前者的策略显然更适合中国国情。 其次是对物流服务的重视。高效的物流体系不仅可以提升用户购物体验,还可通过为第三方卖家提供服务获得收益,将物流体系从成本中心变为利润中心。在这一点上,京东其实是美国亚马逊的学生。 不过与亚马逊中国相比,京东更加倚重自建自营物流。截止到2014年末,京东拥有7大物流中心和分布在40个城市的123个仓库(总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京东还运营着3210个配送站,覆盖全国范围内的1862个区县。快递员、保管员、客股人员分别达到3.5万、1.26万和7758名。凭借强大的物流体系,京东可为134个地区提供当天送达的“211限时达”服务并在另外866个地区提供次日达的配送服务。 亚马逊则是“两条脚走路”。截止到2014年末,亚马逊在中国拥有13个运营中心,配送区域覆盖全国近3000个城市区县;同时亚马逊与四通一达、顺丰、全峰、宅急送等快递公司达成合作。在自营与第三方物流的共同支持下,亚马逊当日达及次日达的服务覆盖了1400个城市区县。在数量上超过京东,但口碑方面尚有差距。 亚马逊进入中国市场已经十多年了,却一直徘徊在第二阵营。日前,亚马逊国际业务总负责人迭戈·皮亚琴尼对媒体表示:错过了不能再错过,亚马逊在中国“绝对是可以更激进”。 一方面亚马逊足够优秀、足够了解中国,而且已有大批拥趸,不存在被挤出中国的可能性。但另一方面,阿里、京东已经太强大,亚马逊讨不到什么便宜。 土洋电商将长期对峙下去。     来源:虎嗅网 作者:Eastland
    观点
    2015年07月29日
  • 观点
    暴雨将至,“职场社交”大战略态势分析:攻略地图、精准进击 近日,领英中国独立开发的职场社交产品“赤兔”上线,意欲打造最懂中国职场的社交产品。此前,脉脉的地铁蓝色风暴刚过,钉钉“钉一下”的特色企业沟通正引热议,而会会、名片全能王、和聊、微人脉、脉圈、好好约等主打移动端的产品也都磨刀霍霍,一时之间“职场社交”这一战场风云突变,大有恶战爆发之势。而赤兔作为“洋公司”再创业杀出的本土产品,究竟是上演Uber对本土专车平台的打压,还是变成易趣对淘宝的悲剧?   一、赤兔观察——萌马初现、剑锋未名 顾名思义,所谓职场社交就是针对职场人群的高度垂直化产品,主打“职场沟通、人脉关系、职业话题”等,其常见演进路线往往有公司协作工具、跳槽招聘社区、商机合作渠道、职场大V自媒体平台几个方向。   综合来看赤兔第一版,表现出了几个特征: 1、产品层呈现“四面布局、防御卡位”的特征,即从第一版就做了信息流、im、活动、群组、LBS、人脉梳理等功能,从而从上线伊始就很像职场版的“微博+微信+陌陌”,但是并没有看出显著的重点和方向。给人的感觉是要做“卡位”,所有竞品会做的功能和方向,我都预先卡好,至于重点做那个估计要看市场数据反馈,赤兔的产品团队似乎仍在憋大招。不论如何,能在初代就做出一般社交产品三次迭代才具备的功能矩阵,诚意和决心可见一斑。   2、设计层呈现年轻化、小清新的特征,一匹萌马不仅和老东家风格迥异,也一改职场社交App冷冰冰的基调。   3、运营层高举高打,从一开始就引进高质量的大V,并注意控制社区话题(包括倡导中文交流),领英对“精英人群”的吸引合作能力一以贯之。同时强化身份审核,建立严格的邀请机制,确保用户资料的真实可信。   除此之外,有三个初步的端倪: 一是回避了以往所有竞品最喜欢突出的跳槽招聘功能,尽管按照业界的常规理解这绝对是“刚需”,菜狗认为这是赤兔团队有意避免产品从职业社交沦为猎头横行无忌HR社交,而更强调高质量的人脉和内容。   二是较早引入了LBS机制,可能对社交O2O会有较大关注,借助于领英大公司的资源,一上来便卡位精品优质活动也是优势所在。   三是强化算法优势,和领英一样将通过一系列的推荐算法和功能,帮助用户发现和拓展人脉。   总体来看,这匹萌马憨态可掬、很有人缘,但可爱的背后剑锋何指,何时“图穷匕见”还有待观察。   二、职场社交——中西迥异、困境重重 近年来职场社交移动平台备受关注,主要是得益于领英在海外的巨大成功,按照“赛道理论”,中国理所当然应该崛起一个强大的模仿跟进者。尽管这种声音早就司空见惯,但职业领域的“微信”似乎一直没有真正普及。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中西方在职场领域的巨大差异,很多在美国市场很容易就玩起来的东西,在中国完全玩不转。这就好像我们看到美国电影中,办公室动辄上演激烈冲突,拍桌子、掐衣领、扬长而去司空见惯,这在中国的职场环境中几乎是不可想象的。领英的成功是建立西方诚信开放规范化的职场体系中的,而中国呢?   对比中西方,菜狗最喜欢看经济环境、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三个层面:   经济上看,老外经济水平总体宽裕,在社交中乐于分享,愿意毫无功利目的(貌似)地探讨一些话题,也更愿意讨论一些和名利无关的阳春白雪小心情,这在中国几乎是不可想象的。由于人均资源如此有限、竞争如此剧烈,很多人甚至面临基本的温饱问题,中国人的职场社交往往体现出“急功近利”的特色,目标明确、重点清晰,如果不围着“名财色权”转,一味的阳春白雪小清新几乎不可想象——不是学生了,都是“成年人”了!   制度上看,西方经济社会的各项制度建设完善,契约精神和诚信品质成为广泛自觉,这也就保证了职场沟通更简单、直白、高效,不绕弯子。这在中国依然不可想象,尽管各项制度已经建立起来,但契约精神的培养依然任重道远,“关系文化”的遗毒依旧无处不在,因而国人的沟通更含蓄隐晦,做事之外常常渗透人情、关系、站队、面子、猜疑等因素,这在一线城市之外、第三产业之外的区域特别明显——技术的发展固然可以带来“发现和连接的高效”,却并不能优化“沟通的深度和质量”。   文化上看,欧美人的上下班是分离的,上班再拼,到了下班也就是个人生活。而亚洲人常常是两者不分,上班混时间干生活之事,下班“准加班”时刻业务奔忙。基于此,往往微信一个平台就已经可以解决所有问题,本来就是工作生活不分,也就没必要搞出2个平台。比如菜狗的微信好友近3000,且多为IT圈和创投圈人士,早已当做“工作版微博”使用了——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最近也有报道指出很多人深受职场生活不分的困扰,更是有统计76%的人想区分职场圈和生活圈。   以上几个方面,倒不是要扬西贬中,而是要让大家明白,这是特定阶段我们最基本的现状,要接地气就必须首先承认并接受之。而这一点,也使领英在中国变成了外企精英社区,是“常常要和老外打交道的人”的平台。从这个角度看,领英能认识到这一点并放手让中国团队做赤兔、脉脉在本土化的一系列创新(八卦切入、算法匹配、规则限制)、钉钉对企业内部沟通协作的突破创意、会会对社交O2O的专注等,都值得肯定。但菜狗必须泼冷水的是——目前来看各家功夫远远不足,要想更了解中国职场还有很多路要走。   且不说以上中西方的迥异,要想做好职场社交,还得面临以下生死考验: 1、中国职场的大多数(传统行业)并没有尝试新鲜手机App的习惯,尤其是这些行业的“高层”,往往有自己封闭的小圈子,根本不需要新的职场社交平台。这就导致了职场社交App不仅一上来很难走“自上而下的高层路线”,而且还得承担培养用户习惯的重任。   2、中国职场呈现严重的分裂不对称特征,各行各业、外企国企民企、创业公司和大公司、体制内外,差别常如天壤,这一点在地域上同样明显,一线城市的部分领域已经呈现欧美化的职场文化特征,但到了二线城市立刻又回归隐晦政治和关系站队的温床。   3、职场真实资料和经验能力数据的准确获取难,于是在职场社交平台中你看到CEO、创始人、总监满天飞,各种大项目经历,却依然心存疑虑、不敢相信。   从这个角度看,今天职场社交做不好的根本问题或许是平台提供方的“基因问题”,或者外企基因,或者纯互联网基因。如何理解中国职场如此风格迥异、差距巨大的文化和需求,菜狗曾经在“办公室”蹲守多年,相信如果不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待过的人,是一定不能理解《二号首长》的惊心动魄、《沧浪之水》的无奈和《我与上一代人的战斗》中描绘的迷茫。正因为这样一种基因问题,很多人甚至有了这样的质疑和感叹——职场社交是伪命题?   三、战役要点——攻略地图、精准进击 职场社交是不是伪命题?如何读懂中国职场?笔者暂且抛砖引玉,谈一谈自己眼中的要诀。需要声明的是,本人是野路子产品菜狗,所言未必专业靠谱,也绝非职场大咖管理大师,只不过在国企大公司“办公室”熬了很久,对各个部门的制度、管理和问题“略懂一二”。   (一)目标用户 目标用户?不就是职场白领嘛。哪有那么简单,中国职场的复杂性,导致了根本没有单纯意义的“白领阶层”,别看都叫销售部、市场部、人力资源部,职责范围和做事风格却完全不同。那么对目标用户的选择,就面对几种权衡?   1、高打还是低打? 高打就是从企业的精英高层和核心管理者打起,优点是便于形成自上而下的“辐射效应”,带动公司甚至行业的规模上量,也比较容易树立产品的“调性和逼格”,噢耶!   可事情哪有那么简单,目前多数的传统行业“中层以上”管理者不仅不喜欢尝试新鲜App,甚至上网都有些“文盲”,一些产品的使用甚至要通过一纸公文行政命令,他们有自己的高端圈休闲场,对“手机社交”既无动力也不适应,或许有效的动机就是“结识所在行业或更牛逼的高层、挖精英人才、了解上层八卦风向和解决一些私人问题”了,甚至了解一线实情心声对多数人都是多余。   低打自然就是主打职场新人,这部分年轻人对互联网敏感、喜欢尝试新鲜的手机App。他们的“痛点”也比较明显:职业待遇不平衡,年轻稚嫩没经验,找不到好的公司、岗位和平台,常常被打着“年轻人要多锻炼”旗号的老手们坑,成为事情最多、责任风险最大、收入和优质机会最少的杨白劳;职业发展不顺畅,目标规划不明,培训和锻炼机会找不到,晋升规则更是云里雾里、讳莫如深。   中国的这一代年轻人经历着hard模式,传闻即使一线城市的大公司里,年轻人要想晋升中层,也平均需要等待7人升迁、离职或退休,并非因为那些人能力更强,只因他们更有资历。OK,这一部分人群看起来是能抓住需求了,但除了脉脉的八卦社区能来点负能量的舆论监督,好像并没有谁根本解决这些问题,没有中上层的使用,似乎又难以形成真正的整体效应。   正如一位叫“微笑”的网友所言,当今职场最大冲突是上层的人牢牢占着位置控制资源,下层人心浮躁人人觉得自己是可造之才就差伯乐,谁能解决这个问题谁就有机会。   2、做人还是做事? 一般的职场人群,常常有三种倾向,即做人、做事、不做人也不做事。 喜欢做人的人自来熟、对人脉关系更敏感,常见于办公室政治、销售、人力等岗位,所做的工作往往对“专业性”要求不高,他们更乐于认识有影响力和决策力的人,编织自己的关系网。 喜欢做事的人有点闷,对业绩证明和专业提升更关注,常见于专业性要求高的行业和岗位,他们更乐于认识专业内的大神,用卓著的业绩证明自己建立口碑。 不做人也不做事的人比较会混,往往是前两者的“受挫者”,因为自认为性格能力不足以争取上升通路,索性出世无争,更喜欢忙副业和生活,早早结婚生子求安稳。   需要说明的是,这三者只是“一段时间内倾向不同”,并且常常是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兼而有之”或不同阶段“互相转化”的。但正因为不同的倾向,他们的追求也就完全不同,而且往往互相“看不太惯”。   3、垂直还是跨行业? 先做互联网、金融、传媒这样的行业好把握需求、起量快,但是往往遭遇后续跨行业全面推广的瓶颈。一上来就跨行业又战线太长,很难找准一个共性切点——招聘算一个吧……   (二)切入点 要打职场社交,切入点非常关键,常见的路线有:   1、先做成企业内部的沟通协作工具 国外代表是Slack,国内是钉钉,“钉一下使命必达”解决企业沟通屏障和执行力难题,同时搞定OA、邮件、文件管理(云空间)、流程审批和项目进度控制。由于现在企业运作中,大量使用高投入、定制化的OA、CRM、SaaS等平台,对2B能力的要求极高,短期内根本不是创业公司可以玩得转的。   所以菜狗的建议是从这些系统平台中抽出一个更需要“移动化”的小功能,做成一个2C的基础工具,这就好像超级课程表、课程格子是从教务系统中抽出了课程表、成绩单,进而绕开学校做成了一个针对学生的高校社交产品,这就是“2B中的2C”。如果从企业的日常沟通如日程安排、目标控制、项目评估、流程监控、信息数据反馈等中任选一点做到极致,绕开公司管理层在员工中推开,或有机会。   2、先做成跨公司的沟通渠道 代表是脉脉,主要应用领域是招聘跳槽的大数据匹配。也就是说,从各个公司之间交流常用的商务合作、投标竞标、投资融资入手,抽一块做到极致,或有机会。   3、先做成人脉的搜索和发现平台 代表是赤兔和脉脉。建立在真实资料和大数据推荐算法的基础上,方便及时、智能地拓展人脉。   4、先做成职场精英的精品内容社区 代表是赤兔,首先集中职场中高端人士,打造精品UGC和社交O2O,进而为整个社区“定调子”,如果未来能做成一个“清洁版”的职场微博或职场知乎,则优质关系和内容的吸引力将非常强。   5、先做成职场职业者个人的发展和“背书”工具 代表是领英,其职场档案数据已经具备某种公信力,成为高效率的背调工具,也成为职场精英的优质名片。然而在中国,似乎并没有哪种职业数据可以具备如此的力量,以笔者个人的体验,即便经过第三方专业人才机构的层层测试筛选,被证明是少部分具有突出的领导力的人才,也可能因为“不会站队”等原因在最后一刻被pass。如果赤兔能解决这个问题,或许复制领英的成功。   6、先做成职场约约平台 代表好好约,关于这一块以前的文章提到很多,就不赘述了。   (三)核心资源 各大平台都声言重视“人脉”,深知关系在中国之重要,但对“人脉”的理解仍显较浅。目前职场社交主要集中在“发现和结识人脉”的匹配上,而对“拥有和利用人脉”的深度毫无作为。要知道,认识一个人和真正拥有这个人脉完全是两码事,很多时候你各条道上都认识人,关键时刻却一个个掉链子,正如网上热传的《请不要高估你的人脉》一文中提到的:“具备什么级别的实力,才能真正拥有什么层次的人脉。”话虽冷酷,但毕竟人本质就趋利避害,贯穿利益的职场更是如此。   因此,职场社交的本质无非是展现自己的社交价值(权利钱貌知),换取和同样具有社交价值者的社交机会,进而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获得各自想要的利益。这种社交分为两种:   1、投资型社交,即通过社交行为提升自己的社交价值,比如结交人脉、提升能力经验、实现证明背书等; 2、消费型社交,即通常意义的“透支人脉关系”,通过麻烦别人来解决切实的问题,比如找人帮忙、聊天倾诉、异性……等。   因此我们发现,职场社交平台的核心资源一定是内容(信息)或关系(人),人们通过对这些核心资源的追逐获得机会、业绩、经验、心理满足(虚荣心归属感表达欲)、附加便利等。只要能持续地汇聚和自发地生产核心资源,则平台一定具备强大的流量优势。那么核心资源如何定位、如何汇聚、如何自发组织和增长、如何吸引和使用呢?对于个体的人来说,如何展示其社交价值,如何发现需要的社交价值,如何抓住并利用社交机会?这是职场社交平台建立护城河的关键。   显而易见,职场社交产品要避免沦为微信的“吸粉器”,其关键就是做实“职场”这个独特的场景,满足场景中的高频需求,帮习惯了混淆工作生活的中国用户做好角色的分离,比如赤兔的优势就是基于算法的推荐、帮助用户精确获取人脉,真实严格的职场身份审核、建立安全和信任感,更多的职场话题和UGC、便于职场圈和朋友圈的角色分离。   (四)过滤机制 这几乎是职场社交产品能否“做大做长久”的生死线了。社交软件的难做,就在于让“能对的上的”需求巧妙对上,让“对不上的需求”互不干扰。现在多数产品往往是从前者中找到了一个点,结果用户激增面对后者的问题束手无错,正所谓生于社交红利、死于信息噪声。而略严肃的职场环境,对信息噪声又特别敏感。试想一下,如果跨行业地大推,导致信息流渐渐被鸡汤和广告占据,im天天有业务员和猎头说早上好并握手,本来非常干净的平台在规模压力下步步走偏,那是多么令人痛心疾首。   这个影响太恶劣了。前段时间网上有篇热文《圈子不同不必强融》被广为传播,相信大家都有感触。互联网圈做深的人,对务实干货往往到了如饥似渴的地步,一看到鸡汤或者国家大事文往往嗤之以鼻、觉得很low,而后两者却常常是传统行业从业者的最爱。职场社交平台如果不能处理这种矛盾,一定会导致信息过载和蒸发效应,这里应该建立三层过滤网:   1、过滤虚假或不完全资料 职场社交只有大家身份真实才有得玩,即便匿名社区也应该后台实名。现在的问题是缺乏有效的身份认证机制,不是我吹毛求疵,如果加你好友的人,资料里写的都是“个人企业老板、车间技术员、摩根X通”,你愿意通过吗?如果加你的资料是“淘宝”,后来发现是淘宝店家,资料是“微信”,后来发现是微商,你以后还敢通过好友吗?   2、过滤信息骚扰 特别是来自销售员、猎头、微商之类的信息骚扰,这里要把握一个平衡:如果平台完全杜绝猎头和销售、没有商机可言,那么一定会水至清则无鱼,变成高端精英自娱自乐的秀场,但是问题在如何不让此类信息成为“骚扰”,做好引流?   3、建立分级别、分场景的沟通机制 这一点脉脉做了很多探索,比如限制添加好友人数、好友三级认证,但是规则仍然常被钻空子,比如必须对话十句才能升级,于是常有人找你升级,是接受还是不接受?很多时候碍于情面会接受,麻烦又是一堆。所以,是否应该引入双层多维度的沟通,即个人号也可切换成“企业号”,而商务合作方面的沟通用企业号进行;同时沟通可通过邮件、临时性可销毁的群聊、好友聊天三种维度,并允许“单向关注点赞之交”的存在,到多熟用什么维度。   总之,最近的常常是最远的,最高效的常常是最低效的。单方向增强沟通的效率,一定带来更多的困境和问题,反而使沟通越来越难以为继。   四、结语——长路漫漫,满怀期许 虽然文中列出了四大要点,但是难以想象一款产品能一上来就解决这四大问题,能够在一个战略点上有突出斩获已属不易。毕竟,要懂中国职场是如此复杂艰难,需要循序渐进、琢磨体会,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不断试错的过程。印象中最洋味的领英如今为中国而变,打造“最懂中国职场的社交App”,然而这条道路并不容易,接下来就是挖掘产品爆点和优势运营资源的赛跑,是的……这是一场赛跑,目前仍在起跑线,先行者或后来者都有机会,谁找对了产品的点、谁利用好了资源、谁解决了上述四大问题,谁就将赢得下一个恐龙级市场。或许这场战役,又会成为日后互联网商战的教科书。   正如领英中国区总裁沈博阳的表述:“我们和创业公司没有区别,在中国做赤兔就是100%我们说了算。”菜狗认为,如果真能忘记大公司背景、甩开体制的包袱、带着从0到1的心态轻装上阵,这匹萌马搞不好用不了多久就能成为“猛犸”。而早已枕戈待旦的竞争对手们又将有怎样的新招?无论职场社交的选手们使出怎样差异化的杀招,都将使这个领域的战争更加风云莫测。   职场社交大战方兴未艾。作为一个曾经的上班族、如今的创业者,我深深地理解置身于中国职场的各种压力、无奈和困顿,也真心希望市面上能有一款产品、真正解决大家的需求,而不是看着“职场社交是风口”就扑上来。我更希望的是,能有一款职场社交产品,不仅抓住需求,更能从深层影响和改变中国的职场文化,毕竟作为一个如今已是世界大国的国家,需要一个更加先进的软环境,这个国家的年轻人,需要一个更诚信更有秩序的未来。   作者:张俊(李慕阳是所著小说主人公),野路子产品菜狗一枚、创业在上海,打磨全新兴趣APP中,微信号:biohazard2010,欢迎勾兑,吵架不回。
    观点
    2015年07月28日
  • 观点
    亚洲市场大浪淘沙,这5家SaaS公司值得借鉴 到2015年底,软件即服务 (SaaS) 在亚太地区的市场估值很可能达到43亿美元,而在2008年,该市场估值只有3.8亿美元。SaaS当前正在向客户关系管理、企业信息化、人力资源、以及A / B测试这些领域渗透,所面临的区域竞争者的数量也随之与日俱增。   根据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的报道,到2016年底,对SaaS的投资有可能上升到780亿美元。虽然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踏足了SaaS领域,想要从中分一块蛋糕,但是我这里只列出了五家公司。这五家公司从很早就进入了这个领域,SaaS从新生事物发展到今天这个规模,他们功不可没。   在线客户服务平台Freshdesk  2010年,印度金奈人Girish Mathrubootham 和Shanmugam Krishnaswamy联合创立了Freshdesk,这个是一个在线客户服务平台,让企业和客户在各渠道均能便捷互动,包括手机、电子邮箱和社交网络。这是第一家获得Google Capital( 谷歌风投)支持的印度公司 。从2014到2015年,Google Capital、 美国顶尖对冲基金Tiger Global以及世界五大风投公司之一的Accel Partners总计向Freshdesk投资了8100万美元。   Freshdesk致力于根据客户需求提供个性化产品,它在145个国家都有用户基础,最近的一年里更是拥有了4万名企业客户。   Wingify Wingify于2009年创立,其产品VWO,是一款转化率优化工具,也是一个A / B测试平台。它会将网站设计成两种风格,两个版本网站的流量也会分开计算,这样你就可以看出哪一种更受欢迎。VWO还会提供一定技术支持,让用户可以对网站进行调整,做一些个性化设置,进行网站优化。网站风格非常重要,说不定你改一个字体,就能影响到销售额,进而影响到公司的发展。   Wingify创始人Chopra对用户留存率和产品易用性非常重视,他会不断接受客户反馈,反复打磨产品。   VWO推出后短短18个月,Wingify就获得了超过100万美元的收入。   去年9月,这家初创公司收购了网站产品意见反馈平台Concept Feedback,Concept Feedback有一批网页设计和用户体验专家,正是Wingify所需。很多企业使用Wingify的产品提升了下载率、注册量和网站销售。目前已经有80个国家,4000左右的用户在使用VWO。   TradeGecko 这家新加坡公司成立于2012年,由Cameron Priest、Bradley Priest以及Carl Thompson联合创立。TradeGecko主要是向企业、生产厂商、批发商以及大部分零售商提供进销存管理软件。近期,该公司获得了来自NSI Ventures 以及Jungle Ventures的650万美元A轮投资。   在过去的三年里,TradeGecko获得了来自100多个国家的1万名客户。TradeGecko的目标是,取代当下风行的企业资源规划,做一个与众不同的库存管理软件。该公司整合了电子商务网站和财务管理软件,包括目前市场上最好的用于个人计算机的小型商务财务软件QuikBooks,把库存管理服务集成到一个平台上。TradeGecko已经在电子商务领域和Amazon、Magento(专业开源电子商务系统)以及Shopify(企业电子商务管理平台)达成合作。打个比方,如果一家企业在亚马逊完成了一笔销售,那么库存列表就会自动更新。   SignEasy SignEasy,2009年由Sunil Patro创立,是一家总部位于新加坡的创业公司。它让人们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平板以及网络签署并填写文件。用户注册应用之后,即可实现电子签名,你可以选择手指触摸输入,也可以使用手写笔来一个漂亮的签名。   为保安全,SignEasy还集成了苹果的指纹识别系统,以此作为身份验证的一部分。该应用提供免费下载,但用户也可以选择程序内购买,比如支付5美元,就可以每年签署十个文件。SignEasy在150个国家拥有超过5万名付费用户。   Hoiio 2007年,Ong Kok Choong在新加坡创立了Hoiio。这家创业公司向企业提供云通信服务及应用,当然,你得先订阅它。Hoiio推出了很多应用,像通信应用、合规应用以及人力资源应用等等,它的目标是让用户花最少的钱,享受最高的工作效率。不过,其中有些应用是要另外付费的。   用户可以根据业务的复杂性来订阅Hoiio的服务。Hoiio向开发人员开放了应用程序接口,让他们可以直接访问语音和短信服务,避免成本的重复投入。该公司还推出了 Hoiio Live,这是一个基于云服务的电话簿,有了它,用户就不必随身携带名片这么麻烦了。目前已经有5000家企业使用Hoiio提供的服务。   5 SaaS startups that have withstood Asia’s test of time The software-as-a-service (SaaS) market valuation in Asia Pacific is set to reach US$4.3 billion by the end of 2015, up from US$380 million in 2008. As SaaS spreads out into customers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enterprise messaging, HR solutions, and A/B testing, there has been an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strong regional SaaS contenders.   According to a PricewaterhouseCoopers report, investments in SaaS solutions are set to increase to US$78 billion by the end of 2016. While there are more businesses entering the space to claim a piece of the treasure for themselves, here’s a list of five startups that began early in building what the industry has become today. Freshdesk The startup was co-founded in 2010 by Girish Mathrubootham and Shanmugam Krishnaswamy in Chennai. Freshdesk is a customer support software that integrates communication channels like phone, email, and social networks to let businesses communicate with customers better. This is the first Indian startup to receive Google Capital backing. Between 2014 and 2015, Google Capital, Tiger Global, and Accel Partners invested a total of US$81 million. Freshdesk works on personalizing its product based on its customers’ requirements. It has customer bases in 145 countries and has on-boarded 40,000 customers in the last year.   Wingify Founded by Paras Chopra in 2009, Wingify’s product Visual Web Optimizer (VWO) is a conversion rate optimization tool and an A/B testing platform. It designs the website in two styles and splits the traffic of the websites between the two versions to find out which one is doing better. The user can tweak, personalize, and optimize their website with minimal IT help through VWO. The changes in the versions of the website, even if it is the font, affect the sales and consequently the growth of a business.   Chopra worked on user on-boarding, usability and getting consistent feedback to improve its product further.   In the 18 months following VWO’s launch, the startup crossed US$1 million in revenue.   In September last year, the bootstrapped startup acquired Concept Feedback, a community of web design and user experience experts to strengthen its platform. Businesses are using Wingify to improve its rate of downloads, signups, and website sales. The startup currently has 4,000 customers using VWO, across 80 countries.   TradeGecko This Singapore-based startup was co-founded by Cameron Priest, Bradley Priest, and Carl Thompson in 2012. TradeGecko provides inventory management software to businesses, mostly retailers, manufacturers, and wholesalers. The startup recently raised US$6.5 million in series A fundingfrom NSI Ventures and Jungle Ventures.   Over the last three years, TradeGecko has acquired 10,000 customers from over 100 countries. TradeGecko’s vision was to supersede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another form of inventory management business software. The startup integrated ecommerce websites and financial management software, inluding QuikBooks, to centralize the inventory management service. TradeGecko has tied up with Amazon, Magento, and Shopify, for ecommerce. For example, if a business makes a sale on Amazon, then the inventory list automatically updated. SignEasy SignEasy is a Bangalore-based startup founded by Sunil Patro in 2009. It is a mobile-first solution to electronically sign and fill documents from smartphones, tablets, and web. The user can register with the app and use finger touch input or stylus to save their signature.   SignEasy also integrated with Apple’s fingerprint recognition system as part of authentication for security. The app is free to download, though the user can opt for in-app purchases such as pay US$5 to sign ten documents a year. The app has over 50,000 paying customers across 150 countries.   Hoiio Ong Kok Choong founded Hoiio in Singapore in 2007. The startup provides cloud communication and apps to businesses on a subscription basis. Hoiio also has built communication, compliance, and human resource apps. It aims to boost its customers’ productivity at a lower costs, but does charge separately for certain apps.   Depending on the complexity of the business, Hoiio’s services can be subscribed. It launched APIs for developers to access voice and SMS services without incurring huge costs. The startup also launched Hoiio Live, which is a cloud-based phonebook to avoid the hassle of carrying business cards. Hoiio currently has 5,000 businesses using its services.     Source:techinasia
    观点
    2015年07月27日
  • 观点
    拉勾无奈转型:四处试错寻求想象空间 拉勾网在其2周年发布会上宣布,将由垂直在线招聘平台向互联网职业成长平台进行战略升级,计划在3年后公司招聘业务仅占整体业务构成的10%,而职业成长业务则占据90%。   拉勾网CEO马德龙现场高调宣称,“我们不满足只是帮互联网人换工作了”,希望在现在业务的基础上,搭建一个帮助互联网从业者的平台,这是招聘行业深化服务的必然趋势。   也就是说,拉勾已不愿只做招聘业务,而是转变为集合招聘、人脉对接和培训于一体的互联网从业者职业成长平台,此外,还将成立成长商学院。   拉勾的平台野心不小,但是审视后即可发现,凭借拉勾现有的互联网垂直招聘业务,与智联、51job甚至猎聘相比,已出现较为明显的天花板,无法再支撑高达1.5亿美元估值,只能四处试错,寻求新的想象空间。   笔者认为,拉勾在互联网招聘领域拥有一席之地,但也就是因为其过于垂青小众细分市场,导致市场想象空间不足。即使像马德龙表示的那样,拉勾平台上每天面试的人数有1.8万人,一天就能解决五所高校的就业问题。   然并卵,拉勾在非互联网领域毫无建树,这种自我设限的极端垂直细分,刚开始可能聚焦,但当公司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成为发展的枷锁,如果不能尽快洗白身份,到头来可是要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拉勾转型实属无奈,与婚恋网站类似,包括拉勾在内的招聘网站始终难以摆脱一锤子买卖的悲哀,那就是用户在平台上需求得到满足后,很难再有理由回归,招聘网站用户更多是正在找工作的失业者,消费信心值得怀疑。   拉勾的“亡羊补牢”,只能被视为留住客户的无奈之举,包括应聘者和公司雇主。但转型后的拉勾正在思考如何从用户身上获利,这和之前服务用户从企业盈利的核心价值南辕北辙。甚至可以理解为,拉勾刚开始创业方向就已经跑偏,过于小众的市场,就是独吞,也没多大发展前景。   马德龙曾多次表示:拉勾引给C(用户)做产品,向B(企业)收钱,但还是靠出售广告和线上资源,并没有特别之处,摆脱不了传统招聘网站的困局。   面对这样的尴尬处境,拉勾转型似乎又沿袭传统综合招聘网站老路,加入了线下职业培训战局,这注定又是一场惨烈混战。   资料显示,目前中国有500万左右互联网从业者,平均跳槽周期为18个月,每月约有30万互联网人才求职。市场蛋糕如此之小,再加上多个玩家分食,尤其是社交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想养活一家市值近10亿公司,很难很难。   如果按艾瑞咨询统计,情况可能更加悲观。2015年整个网络招聘市场规模约50亿元。而智联2014财年实现营收10.8亿元,前程无忧预计今年收入则近20亿元,二者已占据大半壁江山,留给其他玩家的机会太少,而猎聘和脉脉的异军突起,想象空间似乎要大的多。   拉勾面临的处境,也是不少创业者面临的集体难题。创业之初,为了做到小而美,创业者往往会选择一个垂直细分的领域切入,初衷看似理性。然而随着创业公司不断发展壮大,如果不能适时调整发展战略,进行多元化布局,很容易作茧自缚。   “拉勾转型在此之前没有敌人,在此之后没有对手。”马德龙的霸气让人侧面。一天就能解决五所高校的就业问题理论上可行,但成立只有两年拉勾如何渡过目前困境,的确让人捏了把汗。   来源:虎嗅网  
    观点
    2015年07月27日
  • 观点
    现在,培训老师也有可能是你未来的 Boss 在职业教育领域,王博的公司——奇迹曼特(CG Mentor)切了一个非常细分和垂直领域 —— Computer Graphics (计算机动画)。“盐碱地里长出的嫩芽”,这是王博对于《大圣归来》的描述,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是奇迹曼特的故事。CG是职业教育领域的小的细分行业,仍然处于一个“发芽”期。   行业拉着“培训”跑 从2011年开始,互联网的职业教育就开始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期,尤其在2014年,市场规模达到了215亿人民币,增长率达到了56.6%,而这个数字在2017年可能会达到823亿(来自易观的数据)。究其背后,有几个原因:   技术的成熟,让在线教育有了可能性; 内容的丰富,人们在网络上能够优质的教学内容; 依托互联网的职业获得爆发,越来越多的职位需要掌握计算机技能。   不过在这些原因之外,更为主要的原因是行业人才缺口在不断扩大,人才的培养的速度跟不上行业发展。   将这些特点,投射到CG行业,几乎每一条都适用。CG 这个行业在中国的起步大概在2000年,目前最为集中的应用领域是:建筑可视化、影视制作、动漫设计和游戏美术,而无论具体到哪个领域,每一个都是一个接近万亿级的市场。尤其这一两年,游戏和影视行业都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状态,人才的缺口在进一步拉大。   “这个行业一直处于人才紧张的状态。” 王博是中国第一批CG行业的毕业生,几乎见证了中国 CG 行业的起步和发展,“现在,这个人才的缺口在进一步扩大,通过高校和培训机构,仍然弥补不了这个行业巨大缺口。” 而这也是《大圣归来》的执行导演周迅的心声,“缺人,一直都缺。”   企业者也是培训师 如果单从数据来看,现在中国的许多院校都已经开始了 CG 专业,每年高校毕业的 CG 人才已经非常可观。不过,这里面更为重要的一个概念——“有效人才”。“每年,我们会收到简历,但其中更多的是没法用,这个行业现在是缺人,但缺的是真正能用的人。” 陶冶,《捉妖记》的animation leader,在行业内有着将近十年的从业经验。   线下的 CG 培训机构(火星人、火星时代等)也在试图解决这个问题,虽然能够在原有的高校基础上增加 CG 人才供给,但是“这个行业变化太快了,培训无法Follow 上技术的发展。而另外,就是线下培训行业的问题,导致服务最后变成了以销售为导向。”在成立自己的公司之前,王博曾经在线下的培训机构担任培训师。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CG Mentor 给出的答案,是让从业者进入人才培养的链条。   从业者是最了解目前行业人才痛点的需求方,他们知道什么样的人才是市场所需要的,哪些 skill 是当你想进入 CG 行业中必须掌握的。因此,这些行业的从业者进入,就解决了原有培训行业的两个问题:培训的专业性和人才未来的从业问题。   “在行业中,大部分人都知道 Jean Poh(Dr red 的创始人),知道他做了《地心引力》,都愿意成为他的学生。” 王博说到。事实上,做到专业性,就从另一个角度缓解了学生资源获取的问题。 目前,奇迹曼特已经和超过10家企业签订了行业学院的签约,这些企业的从业者都将会成为平台上的老师,参与学生的整个教学过程。同时,老师也是企业的招聘方,学生毕业以后可以寻找的一个最为直接的职业出口,毕竟无论对于哪一方来说,都是一件好事:学生的强刚需——就业问题得到了一个解决,而另外企业有了一个简历库,同时更了解其中的每一个人。   《大圣归来》就是在这样一个系统下的产物,在长达4年的筹备期中,有不少的学生通过奇迹曼特的平台进入周迅的公司,协助《大圣归来》电影的CG制作。   在线教育是商业模式work的重要利器 让从业者成为培训师,过去也不是没人尝试。而之所以现在能够真正地 work,真正地要感谢的是在线教育,因为它可以让从业者更好地以兼职的方式加入。   奇迹曼特主打的是视频课程+作业点评的方式,其中视频课程均为录播,由奇迹曼特自己的老师进行知识点梳理,制作课程,并且定期更新,可以重复利用; 而作业点评则开发了一套在线1对1的作业点评系统,让导师可以在公司、或者在家操作。   目前,奇迹曼特的全职老师人数在9人,兼职老师的数量在30人,来自业内不同的公司,包括建筑、游戏、美术等等,创始人他们正在尝试跟更多的公司合作,从原来的单一专业——动画,拓展到后期、广告、室内、包装、原画、软装等等,可承载的学生人数进一步拓展,仅在2015年上半年新增的学生人数增长将近1倍。   事实上,这是将“知识传递”和“个性化辅导”做了显著的区别,对于知识性的部分,它是在线所擅长的,标准化,可复制,重复使用,制作成本将会无线趋近于0;而对于个性化的部分,则在线提供的是一个有效的工具,将社会性质的资源(从业者)进行最大化的利用。 奇迹曼特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是一个可以复制的商业模式,尤其是在这种极具“匠人”性质的行业里,不仅仅是动画师,包括设计师,又或者写作,专业性要求高的行业都可以试图通过这样的一种模式进行人才的培养和输出。   事实上,这也是职业教育的一个特点,职业教育目前正在往更加垂直化的方向发展,具体到每一个细分行业都各不相同,平台型的产品多以考证这样的标准化产品为主,例如尚德;而如果真正想要服务到产业,那么引入企业主不失为一个好的解决方式,IT行业里也有人想这么做,“开课吧”和“猿圈”都在试图用企业主解决目前招聘和教育之间的沟壑。   奇迹曼特去年获得好未来千万级A轮投资,正在寻求新一轮融资。   来源:36氪,作者:荔闽
    观点
    2015年07月27日
  • 观点
    【观点】LinkedIn收购Lynda开始被外媒唱衰? 今年4月份,职业社交网络LinkedIn宣布将以15亿美元、现金加股票的形式收购私营在线教育公司lynda.com。 LinkedIn的CEO杰夫.韦纳在声明中表示,“LinkedIn和Lynda.com的使命高度一致,两家公司都致力于帮助专业人士提高职业技能。”杰夫.韦纳表示,此次收购将允许LinkedIn的3.5亿用户使用Lynda这个职业技能提升和教育平台。LinkedIn的产品内容经理瑞安 罗兰斯基(Ryan Rolanksy)描述了双方合作后为用户创造的前景:求职者不仅能够了解所申请职位所需的技能,还可通过LinkedIn观看课程马上习得这些技能。   不过,最近来自Seeking Alpha的评论文章也从一些方面表达了对LinkedIn收购Lynda所不看好的观点,而Lynda.com也刚刚发布了6月财务报表。    财务上的表现 财务报表显示,该公司2014年实际亏损62,495,000美元(6249.5万美元)。虽然看起来,公司的现金流目前是正数,业务产生了3650万美元现金。然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存在6700万美元的股份补偿。让我们假设LinkedIn此后将不再支付这些费用。甚至可以更为乐观, 假设公司将不再在新的内容投入资金。这意味着摊销费用(1050万美元)将不是成为一笔经常性费用。将这些费用增加到负项中,得到了1400万美元的可持续盈利。即使采用了这些不太可能的假设15,亿美元的价格仍然意味着LinkedIn在100多倍的市盈率水平下购买了该公司。   应该有增长吧?增长肯定是存在的,但不是所期望的那么高。公司的收入在2013年增长了34%,2014年27%,2015年第一季度为25%。与此同时,销售和营销费用占收入的比例从2012年的26%增加到2015年第一季度的37%。趋势很明确——不仅是增长速度放缓了,而且公司还需要花费更多的资源才能达到这样的增长速度。     可能出现的协同作用 Lynda.com自称是一个“领先的在线学习公司,可帮助任何人学习商业知识、软件、技术和创新能力,进而实现个人和职业目标。”它的主打产品是由各种行业专家制作的视频,以收取订阅费用的方式将视频出售给客户。   LinkedIn和Lynda.com的目标人群很相似:想发展自己专业技能的人。理想的情况是,LinkedIn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吸引Lynda.com用户以优惠条件注册。虽然表面上这是有道理的,有一个巨大的吸引。但是否大部分Lynda.com的用户已经(或将要)是LinkedIn的用户呢?例如,教育机构是Lynda.com巨大的客户。根据简单调查,40%的大学生已经在使用LinkedIn,所以Lynda.com并不是可以为LinkedIn扩充用户的有效通道。   也有人建议Lynda.com开发新的功能,为完成相关课程的用户提供证书,并在LinkedIn上显示证书及课程的信息,增强用户体验。但Lynda.com用户更关注的是课程视频,Lynda.com所提供的证书的价值有局限性,意义较低。另外证书计划也面临着一些艰难的竞争。例如, 免费的教育平台Coursera也已经提供了类似的证书计划。   结论: 1、Lynda.com目前正在亏钱; 2、尽管投入了更多营销费用但增长已经放缓; 3、协同效应并不容易实现; Lynda.com不是一个能赚钱的公司。它正在放缓的增长速度及逐渐上升的营销花费会带来很多问题。可能会有协同作用,但实现起来难度较大。从量的角度来看,收购没有任何意义。   来自:POWER教育
    观点
    2015年07月23日
  • 观点
    想要成为职场的微信,“赤兔”们须是商务“朋友圈”,跑得出 TMT 领域 已经上线近 1 个月的领英中国本土化社交产品“赤兔”终于告别内测阶段,正式向公众开放注册。同时他们还找来了印象笔记、惠普、Misfit、魅族、Tesla 五家品牌来作为背书,以这五家的品牌全拼为公众注册的邀请码。   与目前市面上存在的职场社交产品一样,“赤兔”想在职场领域成为微信的继承者。“赤兔”应用以“朋友圈”为主界面,配合“即时通讯+通讯录+附近+群组”功能,再加上QQ空间“谁看过我”的社交产品。移动互联网社交产品的诸多标配,“赤兔”都有。可以算是沈博阳“最后一次 All In”最浅层的解释。   坦白说,想要有效地把微信中职业社交的职能迁移到一个单独的职业社交平台上,前提是平台上有足够多的职场用户和完善的 IM 、名片功能为用户之间产生火花提供土壤。   “一个最简单的场景,一个技术宅要创业,想认识产品经理,微信上没办法找到,但赤兔上面好多这样的人。”沈博阳这样描述“赤兔”的使用场景。 早期用户获取上,“赤兔”瞄准了最先拥抱新鲜事物的 TMT 从业者和关注互联网相关的人。从印象笔记、惠普、Misfit、魅族、Tesla几家背书品牌的选择上到从“互联网大会”这个发声平台都能看出“赤兔”的用意。但这批用户无形中与 LinkedIn 的中国门徒“脉脉”的用户群高度重合,这也意味着“赤兔”需要告诉这部分人,“我这里更精彩”。   于是,与“脉脉”相比,“赤兔”在每个可能的点上都赋予用户连接的可能。人脉推荐中,用户可以看到系统推荐的,除了手机通讯录好友、同事,还有同行、校友、有共同好友的人。同时,“赤兔”用户能够清楚地看到平台上毕业于某个学校、就职于某家公司、参加过某个活动、活跃于某个小组的全部用户的资料,并与之建立联系。加上 LinkedIn 提供的天然导流,“赤兔”能够在早期就让传统行业的用户碰到 TMT 从业者。   另外,他们在“发现”功能下一口气塞进了“活动行”、“豆瓣(陌陌)小组”和“附近的人”,希望从线下活动、兴趣小组和 LBS 三个维度让用户在平台上持续发生交互。“ 先出发的“脉脉”也意识到了用户规模的重要性。但他们已经开始下沉到二线城市,跑到 TMT 领域外。就在“赤兔”发布的同一天,脉脉宣布6000万在北上广深杭地铁、楼宇、院线铺设品牌广告之后,将继续把广告范围扩大北上广深外的 14 个二线城市。上周有消息称,脉脉获超5000万美金C轮融资。   除了用户获取,职场微信们还要解决的是“用户留存”问题,即如何保持稳定的用户活跃度。“脉脉”的办法是“朋友圈+匿名朋友圈”,“赤兔”的办法是“朋友圈”+ 活动+兴趣小组。   职场社交“朋友圈”信息流的价值或许在于能够把职场鸡汤、职场指南、实战干货等资讯的内容从微信的信息流里分离出来,同时释放职场人士写与工作有关状态、文章的需求。而活动+兴趣小组的组合能够实现平台上 O2O 的职场社交,有机会取代现在参加活动—微信拉群—社交这样的一个使用场景。不过这要求平台在早期能够提供足够优质的资讯、活动、社交资源,不然用户还不如留在微信。   “中国人的生意是在生活化主题下,如打德州,打高尔夫、吃饭,以及KTV等场景下建立关系的,PPT只是一个秀,成为朋友了,生意也就做成了。”生活化的场景是分母,商务利益、机会的达成为分子,“人越在放松的状态下越能体现本质。”太美集团和“机遇”创始人胡世辉曾这样描述国内的职场社交现状。   这种跟着感觉走的商业社交方式让中国众多 LinkedIn 的门徒折戟。现在落地生的儿子“赤兔”来了,会成功吗?   来源:36氪
    观点
    2015年07月23日
  • 观点
    调查显示七成高管愿用机器人取代白领 [摘要]44%的受访者称机器人可从事IT工作,28%称机器人适合从事财务工作。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电视剧《真实的人类》(Humans)中的场景可能很快就会成为现实,人类与机器人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   从几十年前,机器人就开始取代人类工作,并在代替工厂生产线上的工人。很快,机器人甚至将取代白领工人的角色。B2B市场Expert Market对多个行业的200名职场经理人调查显示,70%高管愿意使用机器人代替白领工人。   调查结果显示,70%高管正考虑在团队中引入机器人,半数高管觉得用机器人代替人工的感觉并不太糟糕。尽管营销和设计等创意性工作可能不适合机器人担任,但办公室管理、财务以及IT领域的高管认为,机器人可在这些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大多数人觉得机器人在行政管理、接打电话、发送电子邮件以及书写报告方面表现可能更好。   调查人员还列举出机器人取代人类职员的诸多好处,比如机器人可执行标准化的工作,它们不会请病假,也不会离开公司。Expert Market发言人称:“结果显示,大多数人对与机器人共事感觉相当轻松。很多高管并不太担心手下员工换成机器人,半数受访者表示对雇佣机器人代替人类没有内疚感。”   很多行业已经越来越多使用机器人,以提高生产效率和提供相同的工作质量。可是7月初,一家汽车工厂的机器人杀死一名工作人员引发喧嚣。这可能是欧洲首起工业机器人造成的人类工人死亡事件,许多人担心科幻电影中的场景会上演。   在很多类似《AI》的科幻电影中,许多人类工作都被机器人取代,人类有更多时间用于休闲。而在电视连续剧《真实的人类》中,机器人开始出现故障。最初这些机器人被用作家仆,但越来越难以控制。 根据Expert Market调查显示,大多数高管更希望机器人能更像机器,而非更像人。但68%的受访者称,他们很想通过引入机器人为自己解放更多时间。类似首席执行官这样的高级职位不适合机器人担任,但是52%的高管认为,他们可以使用机器人担任办公室经理,44%的人称机器人可从事IT工作,28%的人称机器人适合从事财务工作。   只有15%的受访者担心机器人将接管世界。近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已经引发许多顶级科学家警惕,他们警告这种技术甚至可能威胁人类生存。(风帆)   来源:腾讯科技
    观点
    2015年07月23日
  • 观点
    团队的成长性必须二次导为正 本文是与创新工场合伙人郎春晖女士的聊天沟通整理而成。郎女士是投资圈里不多的女性投资高层,带着女性独特的视角和细致,在用户消费级市场、开发者服务等多个领域均有投资项目。   今年5月份时,互联网女皇出的报告里面,提到三大块的人生消费大头,第一个是“住”、第二大是“行”、第三大是“吃”。而在这三个大市场中,正因为蕴含着太大的消费能力,虽然空间很大,但是竞争也最为激烈。   比如从2014年开始就红透半边天的打车和拼车市场,砸了几十个亿,目前依然还是多家竞争的状态。而且由于钱太多,走到最后的不确定因素非常多。但是要杀入这样的红海市场,在早期团队特别重要,而到后期也不是钱说了算!   团队的成长性必须二次导为正 我特别看重团队的执行力,喜欢奔跑速度快的团队。这种团队意味着什么呢,业务数据曲线二次导为正。一次导为正二次导为零是条直线。即使斜率再高想象区间也是一定的。二次导为正意味着什么呢,就是指数级别的增长。二次导为负是那种抛物线。所以早期项目我就赌那种二次导为正的那种项目。从创始人到团队,都能快速高效地决策、推进、落地。   有些人认为只有用户类产品或者O2O的产品才看中团队执行力,而企业及的产品更讲究系打磨。但其实细打磨也需要执行力,只是用户消费类产品会更强调产品端的用体验,而O2O的产品则非常需要强大的线下执行力来做支撑。   比如创新工场投资的成长速度比较快的企业天天用车,从推出至今日成单量增长迅速。另一个投资项目房产销冠,从成立至今一年多,已经扩了22个城市,估值14个月涨了90倍。而且房产销冠的执行力强到什么程度,销冠每进入一个新的城市,通过两到三个月的落地运营,单地运营,单月渠道成交量就有明显上涨。其实这两个项目的创始人翟光龙和黄卫新两个人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是从线下走到线上的。他们在线下积攒的对这个领域的积累或是线下布局和执行力速度是之前就已经有过验证的。   除了整个团队的执行力以外,在团队快速奔跑的过程中,创始人的个人魅力很重要。因为你要急速扩张的时候要有人,在拼杀的过程中,你需要团队的成长能够跟上业务的发展,就必须用最匹配的速度将最好的人招到旗下,而且是心服口服的和团队一起奔跑,这点其实是比较难的。创业团队招人一直是一个公认的难题,资金有限、工作时长都和大公司没法比,必须是有一拨认同你的创业理念、认同这个创业项目的未来的人加进来和团队一起往前跑,去继续攻城拔寨地占领市场份额。所以创始团队除了能从10做到100,他还必须有大视野和团队管理能力。在红海拼杀中,总不可能一直是个人战,你必须带着团队去打。   红海中的拼杀不是钱说了算 进入红海拼杀,一定要有某个契机,绝不是一个平的市场,要创业者单独凭一己之力去撬动。比如出租车市场,只有等到马云和马化腾抢进去撬动这市场,把卡都绑进来,创业团队才可以想之后是不是可以去动私家车的念头。   汪华也经常说,创业者要做的事情永远是点燃那个沾满汽油的纸,只有万事具备了,你才能去做那个东风。比如1999、2000年前后,有很多创业者做电商,他们并不比刘强东笨,但是当时中国的网银还很难用,用户线上支付的习惯还没有养成,物流配送的生态更是几乎等于零,当时的一批创业团队的失败是必然的。所以创业团队不要想着去撬动一个平衡度非常好的市场,而必须等到市场的平衡被某个外力因素所破坏,不管是政策、还是新的技术储备等,创业者才可以快速找到某个切入点快速撕开口子冲进去占领市场。   进入市场的早期如此,到了竞争胶着的后期同样如此。当竞争变得胶着,需要一些外力的因素去打破这个平衡的时候,外力的来源可能来自政策的变化、或者团队是否选对了投资人。   选择对的投资人,不仅能在资源、人脉上提供支持,而且在关键时刻能够和你一起共进退。在这样的行业创业(指O2O),千万不要选择保守的投资人!当竞争白热化,需要死拼的时候,投资人的决心非常重要。58和赶集之间的广告大战,如果不是华坪4000万美金加上另外4000万的reserve,格局一定不一样所以该扩张的时候该拼的时候一定要往前冲,而且要足够狠,有魄力和第一名竞争!   在中国,政策的变化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专车是否合法政府的一纸文书就可以做一个决断,所以作为创业者来说,一定要学会搭住中国政府的脉,政府的首要任务是维稳,在维稳的前提下快速扩张,一旦扩张到很大比例的民众都用上了,政府就很难再干预了,因为干预反而动了维稳这条线。所以在这类创业红海中,绝对不能磨洋工。   你的机会在哪里? 去年初投资房产销冠的时候,当时还没有共享经济、C2C的概念,但是我看好这个领域,觉得这个领域是有机会的,当时还创造了一个词叫P2P(Person to Person)。我当时就认为这种P2P的方式可以提高整个社会化效用,因为他是能够调用社会闲置资源,真正提高供给的,后来就出来了很多的概念,共享经济,C2C等,以及Airbnb、Uber这样的产品为大家所熟悉。   今天我依然认为共享经济这样的模式是非常有机会遍地开花的,而且在出行、房产、美食领域有许多细分的市场可以切入。比如停车位的共享、外卖、公共出行、货物运输等等等等都有机会,但是谁能脱颖而出,用自己的方式做起来并且做下去,我觉得还是要看产品是不是靠谱、团队是不是靠谱。   而且对于创业团队来说,进入一个红海的市场之后,你会发现别人的战火很容易会烧到你的身上。比如现在我们投资的天天用车和51用车,以及嘀嗒用车,做的是私家车拼车出行,我始终认为专车市场不管是Uber还是快车,它没有解决社会效率的问题,只有拼车才解决了出行效率的问题。但专车这么烧钱一定会烧到这种原本不想拉黑活的私家车车主,有可能“黑车市场”整个就把拼车市场烧光了。所以在这一劫里拼车软件能不能躲得过去,也有很大的变数。   创业者千万不要哪热去扎哪,而是关注你自己在哪强,这一点尤为重要。我看到过有创业者一个华丽大转身做和他原来不相关的,这样的失败概率真的很高。首先团队就很难建立,因为你自己都不懂,怎么找到懂的团队和人才呢?只能碰运气,而碰运气的失败率是很高的。   所谓的遍地开花,就是创业的机会对于大家都来了,但是不是你的机会就靠你自己了!   来源:36氪,作者:创新工场
    观点
    2015年07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