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纳斯达克
灵活用工平台趣活拟纳斯达克上市,为美团、饿了么、滴滴、摩拜服务
来源:Uncle C IPO早知道
食品即时配送是趣活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作者|Stone JIn
据IPO早知道消息,劳动力运营解决方案平台趣活科技于美东时间6月4日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递交F-1招股文件,计划以“QH”为股票代码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
趣活初步拟定通过发行美国存托股票(ADS)的方式募集3500万美元,罗仕证券、华盛证券和老虎证券担任联席主承销商。
值得一提的是,趣活与上周五晚间正式登陆纳斯达克的达达、以及估值超10亿美元的闪送都属于国内最早一批专注于3公里甚至1公里以内的物流企业。
彼时,O2O概念在国内刚刚兴起,对物流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距离短、时效快、以及配送时间集中,因此带来了新的创业契机。
招股书显示,成立于2012年的趣活主要为消费者服务类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的、端对端的运营解决方案,覆盖食品即时配送、网约车司机管理、家政保洁以及共享单车运维四大场景。
截至2019年12月31日,趣活的合作伙伴包括外卖行业的美团、饿了么、肯德基;共享单车赛道的摩拜;网约车行业的滴滴;以及住宿产品服务商安歆集团。同期,趣活的服务覆盖国内26个省、市、自治区的共计73座城市。
之于服务企业,趣活主要帮助客户迅速动员一批劳动者,并通过培训、绩效考核、激励等方式,使之成为符合规定的、标准化的、可高效服务的员工。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2018年趣活在外卖配送的每一订单可为客户节省约40%的运营成本。
而对于在平台上的劳动者,趣活主要为他们寻找更加多样化且灵活的收入机会,并接纳具备较少工作经验的员工一同成长,已有超过330人从基础员工晋升为团队负责人及其他管理岗位。
2019年第四季度,趣活平台上平均每月活跃劳动者的数量约为40800名。而在2019年新加入趣活平台的人员中,74%为现有员工推荐,趣活表示,这将最大程度地降低员工流失率并使得平台保持稳定。
此外,趣活还推出了面向劳动者和企业客户的技术平台Quhuo +,以有效简化业务流程、管理员工以及快速扩张业务。
招股书援引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称,以2019年每月平均活跃员工数量计算,趣活是国内最大的劳动力运营解决方案平台。
2017年至2019年,趣活的净收入分别为6.55亿元、14.75亿元和20.56亿元(人民币,下同);净亏损则分别约为1396万元、4429万元和1344万元。
从收入构成来看,食品即时配送是趣活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在2017年至2019年的收入占比分别达到100.0%、98.0%和98.6%。这部分收入主要根据客户完成的订单数量支付服务费,并根据及时交货率和投诉率等每月进行调整。
而共享单车的运维和网约车司机管理则是趣活2018年推出的服务。其中,前者按照服务时长及运输已确定为故障车辆的数量向共享单车运营商收取费用;后者则根据租赁司机的数量收入费用。
2019年,趣活又开始尝试家政清洁服务,其按照订单完成数量予以收费。
但值得注意的是,趣活的毛利率长期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2017年至2019年的毛利率分别为4.4%、7.9%和7.9%,网约车司机管理和家政清洁服务在2019年的毛利率依然为负。
2020年第一季度,趣活的营收为3.93亿元,较2019年同期的3.49亿元增长12.6%。同时,为了释放未充分利用的劳动力,趣活在Q1与淘鲜达、盒马鲜生等形成合作,以减弱疫情对食品即时配送业务带来的影响。
IPO前,趣活三位联合创始人虞阳、杨树轶和巴朕分别直接持有12.95%、12.58%和4.86%的股份。
机构投资方中,百度总计持有12.24%的股份,为最大机构投资方;软银中国资本则持有11.67%的股份,锴明投资持股7.44%。
而代表投资方进入董事会的则包括复思资本管理合伙人张永宏、软银中国资本合伙人赵晨曦、锴明投资创始人及董事总经理许智伟,其曾担任百事可乐大中华区首席营销官。
值得注意的是,代表百度担任趣活董事的则为百度智能小程序业务总监杨帆,而非百度投资业务的相关负责人。
趣活在招股书中表示,此次IPO募集所得资金将主要用于增加应用场景,包括网约车司机管理、家政保洁和其他服务;升级技术基础架构;为潜在的战略性收购、投资和合作提供资金;以及用于营运资金和其他公司一般用途。
-
纳斯达克
两周内三家云计算企业登陆纳斯达克,IPO市场要回暖了?
2015年以来,全球创投市场的资本寒冬就开始逐渐显现。据美国IPO调研机构Renaissance Capital的数据,2016年Q2全球IPO融资规模达到225亿美元、同比下滑56%,2016年Q1全球IPO融资规模为96亿美元、同比下滑73%,为2009年第二季度以来的最低纪录。
反映到科技市场,则影响了多数硅谷科技独角兽们的上市选择。因为公开市场投资者缺乏对企业长期赢利性以及成长性进行投资的耐性,企业担心影响其估值过低,大多可能选择在2017年上市。
中国云计算与大数据企业国双9月赴美IPO成功
然而,在刚过去的十一假期中,仍然有两家美国云计算公司完成了IPO,出乎意料地获得了公开资本市场的认可,两家公司分别是Nutanix和Coupa。这两家美国云计算公司在IPO前都选择了低估值策略,IPO定价都低于20美元,然而却都在IPO后升到30美元到40美元区间。而就在这两个IPO之前的一周,一家中国大数据企业“国双”也完成了在美国的IPO,同样以股价收高收官。
美国IPO季度活跃程度统计
9月30日,以“超融合”私有云解决方案起家的Nutanix完成了IPO,IPO当日股价从一开始的16美元升至37美元,目前运行在38美元附近,这让公司估值从之前20亿美元翻倍至40亿美元。
10月6日,企业采购云服务供应商Coupa完成了IPO,IPO当日股价从18美元升至33美元,目前运行在30美元附近,这让公司估值从之前的8亿美元提升到15亿美元左右。9月23日,中国云计算和大数据企业国双完成了在纳斯达克上市,IPO当日报收股价相对于发行价微涨21.15%,属于成功IPO之列。
Nutanix可以说是“超融合”技术的鼻祖,这是新一代软硬结合的虚拟化技术。所谓“超融合”就是在一个机柜里集成虚拟服务器、虚拟存储和虚拟网络三大私有云基础设施,这样就可以简单线性扩展至更多的机柜,从而让企业很容易地部署私有云而无需复杂的实施与管理。“超融合”概念自提出以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特别是虚拟化软件技术鼻祖VMware专门把“超融合”作为软件定义数据中心的核心技术。
Coupa则是企业采购云服务软件的提供商,对标公司是被SAP收购的Ariba。作为企业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件,采购软件和解决方案是企业ERP重要组成部分,核心功能是帮助优化和管理企业采购的流程。市场调查公司IDC数据显示,2014年全球采购软件市场规模为39亿美金,而且越来越多的企业倾向于采用在线采购软件及服务,用于管理复杂的供应商体系和采购流程,2012年5月SAP以4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企业采购SaaS软件服务商Ariba。
Nutanix和Coupa在IPO短短的几天内,经历了资本市场从寒冬向初春转化的第一波小涨潮。据Renaissance Capital三季度美国IPO数据,三季度美国IPO市场欣欣向荣,33个IPO共达61亿美元规模,三季度90%的IPO都最终高于定价。此外,三季度美国IPO的回报率也增长了41%,达近年来的最高点。
美国IPO指数显示近三年来最低点已经过去
值得注意的是,在滚动统计的过去12个月里,美国IPO数量最多的第一大行业是健康医疗,以46个IPO达总规模34亿美元IPO收益,而排在第二位科技行业,以23个IPO却达总规模37亿美元IPO收益。当然,如果按融资规模计算的话,金融行业以14个IPO达46亿美元IPO收益排第一位。
而根据Renaissance Capital编纂的美国IPO指数来看,2016年初为近三年来的一个最低点,之后就一路反弹至近三年来中等偏上水平。Renaissance Capital强调,2016年三季度将显现科技行业IPO的反弹之势,特别是Line的IPO融资高达11亿美元规模,是阿里巴巴之后最大的科技企业IPO,这进一步刺激了科技企业IPO的信心。
除了美国的IPO市场开始复苏外,中国的IPO市场也有复苏迹象。根据中国股权投资市场专业服务机构投中信息旗下金融数据产品 CVSource 统计,2016年三季度中企IPO活动表现活跃,共计95家中企完成IPO,同比上升187.88%;募资规模1,263.84亿元,同比上升456.40%。与去年同期相较,IPO数量与规模均有所上升。而在境外IPO方面,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商业智能解决方案提供商国双也是中国第一家赴美上市的大数据企业。
随着更多的中企IPO,三季度国内共143家VC/PE机构基金实现退出,合计退出账面回报408.73亿元,环比上涨818.00%,平均退出回报率为1.54倍,环比下降8.17%。同比2015年三季度,IPO账面退出规模与平均退出回报倍数均有所增长,账面退出回报同比增长10.46倍,平均退出回报率增长约12%。而受益于中国A股市场的拉动,根据Renaissance Capital统计的第二季度全球IPO平均回报率也达到了40%。
2014-2016年Q3中国VC/PE机构IPO退出账面回报
从两周三个云计算企业IPO、其中两家估值翻番来看,美国资本市场已经出现比较强烈的回暖信号。虽然中国IPO从规模上以金融业为主,但从数量上IT位居第二,也说明整体资本市场开始慢慢走出寒冬。
然而,资本市场开始回暖并不意味着科技企业可以掉以轻心。一方面,前期在资本泡沫时期由VC投资的科技企业估值过高,接下来如何与公开资本市场对接,这是一个重要的考验;另一方面,正如今年成功美国IPO的云通讯企业Twilio那样,它打造了一个软件开发员社区为基础的健康型业务增长模式,而不是像其它SaaS公司那样通过营销来拉动业务。
展望2017年,随着资本市场开始回暖以及挤泡沫效应显现,这为科技创业指出了建立稳健商业模式、实现健康业务增长、价值回归理性的大方向。此外,云计算、大数据等依然资本市场看重的技术方向,也是能与公开资本市场承接的科技领域,但如何能够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为企业带来真正的价值,这是创业者必须要认真思考的。
来源:钛媒体 记者/吴宁川
-
纳斯达克
出品JIRA的协同软件公司Atlassian上市首日股价大涨28% 市值56亿美元
对于大量的科技公司而言,首次公开招股市场可能已经遇冷。
不过协同软件供应商Atlassian是一个特例。让Atlassian与其它准备上市的科技初创公司不同的是,这家公司已经连续十年实现盈利,以及其超低的销售与营销支出。
Atlassian周四正式在纳斯达克证券市场挂牌交易。该公司股票以27.67美元开盘,盘中一度上攻至28.05美元。至发稿时,Atlassian股价较21美元的发行价上涨5.90美元,涨幅为28.10%,股价为26.90美元。按照当前股价计算,Atlassian的市值约为55.9亿美元。
Atlassian当前的市值已远超过准备首次公开招股时的估值。Atlassian在12月1日宣布的发行价区间为每股16.50美元至每股18.50美元,按该发行价区间的上限价格计算,该公司估值大约为38亿美元。在11月10日Atlassian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招股说明书时,该公司预测的估值仅为“超过30亿美元”。Atlassian在今年年初完成末轮融资时的估值为33亿美元。
Atlassian的招股说明书显示,该公司本财年上半年销售与营销支出为6790万美元,仅占据公司同期3.195亿美元营收的21%。Atlassian在前几年的销售与营销支出所占营收的比例更低,在2014财年为16%,在2013财年为12.5%。对于一家年轻的软件即服务(SaaS)公司而言,这样的财务数据几乎就是异类。为了获取新用户,软件即服务类公司通常要投入巨额的销售与营销支出。
Atlassian的招股说明书显示,这家公司已实现盈利至少十年时间。Atlassian2015财年的营收同比增长了48.5%,达到3.195亿美元;净利润为678万美元,低于2014财年的1898万美元。Atlassian就此表示,净利润的同比下滑,主要是把部分现金重新以研发投入的形式对公司进行了投资,因为公司的重新投资让公司业务对云端更友好,且更吸引用户。Atlassian预计,此类研发投入将可能影响公司在未来几个季度的盈利能力。
创建于2002年的Atlassian一直没有吸引外部投资。虽然Accel和T. Rowe Price参与了该公司的最后两轮融资,但融资目的是为了让部分公司员工进行套现,而非用于扩大业务运营。
在今年最受期待的技术公司IPO中,有些公司看到来自公开市场的兴趣低于预期,这导致它们的估值在上市过程中极大缩水。举例来说,虽然移动支付公司Square股价在上市首日实现大涨,但该公司发行市值仅为去年末轮融资时估值的一半。另外,云计算公司Box在今年早些时候上市时,按发行价计算的市值也低于公司之前从私募公司那里获得的估值。(无忌)
附录:
BI中文站 12月14日报道
华尔街现在很宠爱澳大利亚软件厂商Atlassian,后者最近刚刚完成的IPO被认为是技术行业今年最成功的IPO案。
Atlassian周四正式挂牌交易,其股票在上市首日大涨32%,公司市值达到57亿美元。这比它在私营状态下的最后估值增加了近25亿美元,在技术行业IPO市场普遍不景气的大环境下,这样的成绩是相当罕见的。
Atlassian之所以能够取得与众不同的成绩是有原因的:它在过去的10年里一直保持盈利,尽管没有得到风投的直接投资也没有聘请太多销售人员,公司却能保持持续增长。
但是这家公司与其他软件公司的最大区别在于,Atlassian的业务依然深深扎根于老派的、前置授权模式,即用户将软件安装在它们自己的服务器上,而不是使用云软件或通过网络提供的软件。
云
在前置软件被认为是一种濒临灭绝的稀有品种的今天,Atlassian的成功IPO表明公开市场上的投资者仍然愿意支持这家坚持老派经营模式的公司,只要它还有强大的成长性和强大的产品就行。
云领域最著名的投资者杰森·勒姆金(Jason Lemkin)表示:“有趣的是,市场并没有因为他们没有订阅营收而惩罚他们。它说明了世界上是没有完美的模式的,市场首先想要的是伟大的软件公司。”
勒姆金或许说的有些道理。虽然大多数热门的独角兽初创公司都是完全建立在云平台上的,但是到目前为止,它们之中只有一部分上市了。即便是那些已经上市的公司,它们的股票也在公开市场上遭遇了重创,比如Box和HortonWorks都是如此。
Atlassian有近73%的销售收入来自于前置软件,维护费用占到公司总收入的一半以上。虽然它的云订阅收入增长很快,这部分收入已经占到公司总收入的27%,但是它的前置维护和无期限授权收入在过去的两年里分别增长了90%和74%。
为何老派经营模式对企业用户来说很好
传统软件能够成为一项伟大的业务,这是有原因的,很多公司比如微软和甲骨文都在几十年前就发现了这个原因。
在软件领域,产品开发成本是需要先期付出的。一旦你支付了这个成本,那以后的销售收入几乎就都是利润。销售、营销和配送都会增加最终的成本,但是每件商品的增量生产成本是非常低的,即便你的客户数量大幅增加,单件商品的增量生产成本仍然是很低的。
但是云软件就不同了。你的客户使用软件的次数越多,你需要支付的托管成本、带宽成本和其他相关成本就越高。
Atlassian确实看到客户终于在向云转移了,正如它在招股说明书中所写的那样:“我们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越来越多的客户向云产品转移,云产品将进入我们的配送模式的核心部分。”
勒姆金强调说,Atlassian转向云的举动是很自然的,业绩最好的软件公司都采用的是云模式,比如Salesforce、Workday和Adobe都是如此。但是这种情况不会马上发生。
勒姆金补充说:“授权费和维护费不会在一夜之间消失殆尽,但我预计,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大部分收入将成为经常性收入和云收入。但是作为一家创立于2002年的公司,它正处于过渡期并且过渡得还挺好。”
潜在的巨大风险
但是某些投资者相信,Atlassian没有云收入是一个巨大的风险,并且可能会让它在未来停滞增长。
将客户转移到云意味着Atlassian必须将其业务中最大的一部分业务放弃掉,并且它也不能保证那些客户会继续使用Atlassian的产品。它最大的竞争对手Slack和GitHub都在快速发展。
另外,在一般情况下,云软件合同一开始都是很小的,与前置软件的经营模式不同的是,云收入是一步一步实现的。这意味着它的成长性可能会突然慢下来,这可不是投资者愿意看到的情况。
如果Atlassian想要将大企业客户作为目标客户,它最后就必须招聘一个庞大的销售团队,这会增加它的运营成本。
目前经营着自己的风投公司Sandhill East Ventures的高盛前分析师乔希·博尔维克(Josh Burwick)称:“在将客户无缝迁移到云平台的过程中,不管是在功能还是财务上,他们都将经历一段艰难的时光。”
Atlassian似乎也知道这个问题。它在招股说明书中写道:“由于越来越多的客户选择我们的云软件而不是前置软件,来自这些客户的收入在第一年一般都比较低,这必然会影响我们的短期收入增长率。如果我们的云产品业务发展得不像我们预期得那么快,或者如果我们不能扩大系统的规模来满足客户需求,那么我们的业务就会受到损害。”
但是勒姆金认为,这是过渡期的一个组成部分。只要Atlassian顺利实现过渡,他认为华尔街就会继续支持它。他说:“如果转移到云暂时危及到他们的成长性,就像Adobe、Intuit和其他一些公司那样,只要他们小心应付好华尔街,情况就会顺风顺水。”(林靖东)
扫一扫 加微信
hrtech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