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蝶
大公司内部怎么推企业协作平台?万科南航们亲身谈
近日,金蝶在万科中心发布移动工作平台“云之家”V4版本,其产品模式从以往的企业微博转型为以即时沟通为核心的“企业微信”模式。在V4的发布会上,万科流程与信息部总经理张艳存、南航IT副总黄敏、同济大学信息化办公室副主任刘波和云之家产品总监宋凯坐在一起,针对他们在企业、学校信息化方面的需求,以及对企业协作应用的试用感受做出了讨论。
平时,在媒体上更多是从产品方角度去展开对企业协作软件发展的讨论,而这次沙龙,则在我们更多听到了来自需求方的真实声音。
1、现状:大企业/学校对移动互联网化管理依旧处于初级阶段,PC和移动端割裂
在我们的印象中,大企业通常拥有价钱昂贵的OA、ERP、CRM等信息化管理系统,每天高效地处理各种工作信息。但南航的黄敏却表示,尽管拥有超过500架的飞机,每天航班超过1900架次的南航,但在信息化管理方面,南航的PC端只能打8分、移动端只能打5分。不仅如此,南航在PC端和移动端的信息化改造也有侧重:移动端更加重视在构建客服,比如保障航班,特别是销售、后勤的保障,包括机务的应用,但目前只是面向客户;面向员工、面向企业内部协同办公的方面则只是在PC端,比如现在依旧只是把企业的通讯、报表等整合到PC平台上去,大部分的企业内部应用,包括人、财、物都还在PC上运行。
与之相对的是,作为传统中的传统行业(房地产),万科相对于制造业金融、银行、航空行业,整个管理还是相对粗放的。张艳存说,虽然内部协作已经是万科在信息化方面的强项,但是对于房地产从项目运营、设计、建造过程到销售整个业务的运作,这一过程的企业信
息化、管理的精细化程度上还远远不够,连5分都无法达到。
2、刚需:企业信息化不仅是内部协作,更要做到“连接内外”
在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我们明显看到了大企业对“连接内外”的需求。以南航为例,黄敏发现现在用户都不到机场买票了,只是去机场值机,接受机场的服务。这给了南航微信发挥的空间——从去年1月份开始在国内是第一家上线,目前有168万粉丝,大概有45万多人次绑定了账户;另一方面,南航也利用信息化来提升服务质量,VIP客户的信息、爱好都在乘务员的iPad应用内。提升对外服务效率是企业信息化的刚需。
张艳存和黄敏的观点相似。万科之前和金蝶合作了微V(万科定制的企业微博),但主要是面向企业内部的沟通和管理。她表示,客户一直是万科的痛点,也是其一直大力想改近的地方。比如,售楼是万科唯一一个接触客户的点,万科在这方面却欠缺与客户的互动、交流、真正清楚客户的声音,并反馈到整个产品的设计,因此还谈不上客户关系管理。
3、达不到痛点:企业协作平台应该如何吸引用户
张艳存表示,很多互联网公司去推一个产品,最开始是基于自己的理解和设想。万科一开始和金蝶合作的微V2.0推广的非常费劲,张艳存把当时定义为“互联网思维1.0状态”,看重的是如何增加安装率。当推出微V 2.0后,张艳存和万科总裁郁亮说,“我们现在已经有9千人安装了,说明我们这个东西还是有作用的。”但是郁亮却非常清醒地反问:“9千人安装了,他们在使用吗?” ——微V2.0虽然安装率高,但员工并不像期望中那样踊跃的发微博。“微V沟通并没有像我们期望的那么旺盛。一方面是我们的运营还不够,另外一方面也是在产品设计上,它并不能替代面对面的沟通,所以强制员工安装结果只是成了一个摆设。”
但这次的微V3.0的时候(万科定制版云之家V4,也就是企业版微信),安装率得到迅速增长。对此,张艳存总结道:第一是因为万科本身组织规模是比较庞大,新版本通过订阅号推送能功能,让集团的声音,各个公司的声音,区域的声音更好的传达;第二是因为基于移动端的工作平台让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比如发起会议或审批一类工作可以通过手机处理。移动审批、订阅号、通讯录等功能都能减少中间环节,是员工自然需求的延伸,而不是硬要让软件全面替代现实中的工作沟通。
南航更强调信息化转型过程中的社交或者说沟通这一痛点。黄敏说,民航内部沟通协调还是比较笨的办法,以前大家是用对讲机,有什么事儿就靠吼的方式。目前已经通过PC端来实现,一些应用、一些数据原来靠吼来传达的现在通过PC端已经可以传达下去,但黄敏对企业协作软件提出的明确需求是:能不能“让我在企业几千号人里快速找到并定位某个人?”也就是说,企业通讯录功能对南航这样大型且流程协作性相当强的企业,非常重要。
同济的刘波坦言,让学校接受信息化管理,甚至是移动互联网的信息化改造有几个挑战:
① 观念。无论是领导层面,还是一线员工,如果不能够深刻领会或者理解这个时代目前面临的变革,他肯定不会那么顺畅地去接受这样一种新的工作方式;
② 企业、高校、机构要有一套从上到下的设计,要有体制机制、制度上的配额。就像很多企业朝九晚五地坐班,固定办公地点,这种工作模式实际上大家已经都习以为常了。如果让人在电脑前拿个手机办公,这可能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做一些制度上的变革;
③ 想法再好也还是要落到实处。一定要有相应的产品和平台去实现新的转变。
④ 对大学来说,协同工作平台,社交与工作,工作是重点,社交是辅助。私有云很重要。如果是把微信、微博理解成在小区买了一套房子,这套房子就是你的,你的这个校区、你的环境都是大家公用的。但是像云之家这类的产品,公有云是一个联排别墅,有一个自己的小院子。如果真要尝试的话,同济大学希望搞一个“小庄园”。
4、推广:必须更具创意
王石曾批评万科微V的推广方式没有创意,建议他们找创意公司或者有创意的人帮忙。张艳存说,后来她们就换了一种方式推广微V,以“万科员工的一天”为主题进行推广:早上起来,你就可以去跑步,可以收一下公司的资讯日报,到了一天的最后,晚上十点看看公司的销售日报,让员工清楚知道该软件可以在他工作中起到什么作用。此外,“我们也营造粉丝经济,真正给平台提需求,需求能够得到采纳的,我们也给提需求的人在微V上来一个大V;领导召集一些会议的时候,就说‘你们赶快把会议的人员组个群,让大家在底下发言’……”诸如此类。
而黄敏则表示,南航现在也在思考怎么样把一些穿戴设备运用到企业提供的服务上和内部员工应用上。比如南航在思考飞行员宝贵的休息时间该如何安排(民航总局对飞行员的休息时间有规定,安排多少航班,飞行员一个月可以飞一百多个小时,其他时间必须安排休息,超时要罚款),南航需要对飞行员到底休息多长时间有效需要掌控,因此希望能够将数据的采集和分析与可穿戴设备结合,给飞行员一个手环去采集信息,这个信息放到云端,在云端上汇总给管理人员和监控人员,也可以追溯到哪个飞行员睡眠不足或者睡眠质量不太好。
总结来看,企业社会化软件正在供给方掀起一阵热潮,但现实情况是,绝大多数中国企业的内部管理是相当粗放的,软件与现实管理运作状况根本无法匹配,以至于企业运用了这些软件,就像给员工打造了个漂亮却沉重的铁甲钢盔,只会令其厌烦、觉得无用而想脱掉。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只有期待中国企业管理水平与状况的不断提升;二是该类协作软件与平台要注意去解决企业管理与员工的刚需,成为员工需求的自然延伸,而不是凭空发明出需求让员工使用。
【文章来源:虎嗅网】
-
金蝶
那些年我们曾追过的SaaS软件
SaaS这个曾经看破红尘被IT圈遗弃的名字,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都不被人们提起,正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一样:“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SaaS也追随他的先烈ASP仙去至此与世隔绝。不知从几时起,SaaS借移动风潮踏浪而来,又让人想起多年前我们一起追过那些名字。问一声,第一批吃螃蟹的SaaS厂商你们还是否依然健在安康?
阿里来也冲冲 去也匆匆
当年SaaS厂商中最大腕的名星非阿里莫属,阿里含着金钥匙踏入SaaS领域,阿里的涉入迅速在圈内刮起了一场龙卷风暴,带着肩扛中国大旗的重任,为整个SaaS领域带来了一片春机盎然,因为他不仅多金、多才还有宠大用户群,以小作坊进入SaaS行当的小弟们也只有仰视的份儿,静观这个龙头大哥的一举一动。
2007年也称为SaaS元年,阿里看到SaaS身上具有多、快、好、省的特质,为用户提供在线软件服务。而阿里在电子商务经营多年,有一定的客户积累,如果能够通过浏览器为原有用户提供外贸版的增值服务,那岂不是一件只赚不赔的生意。于是阿里把电子商务理念传递到SaaS身上。并在出道不足十个月的时间,阿里软件就戴上中国SaaS行业领袖桂冠。
出师告捷,加上VC们的助阵,也让众多业内人士看好这个金矿的价值纷纷试水该领域,可是好景不长,2010年4月30日起阿里软件关门歇业,阿里软件闪电退出对于整个SaaS行业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对SaaS厂商和最终用户的信心也是个打击。SaaS服务关闭导致用户业务停顿或中断的现实案例,让那些先吃螃蟹的最终用户对SaaS在中国的前景产生了怀疑。
阿里来的汹猛,去的干脆,但阿里给SaaS留下的后遗症毒瘤也就此种下。
伟库解体 用友转型互联网宣告失败
阿里的早早离场,给本已脆弱的SaaS当头一击,特别是带头大哥的突然远行,群龙无首使众SaaS厂商陷入了深深入沉思,不过亚太最大管理软件厂商用友还依然健在,理应暂时代坐SaaS头把交椅。
与阿里主打外贸版不同,用友伟库以“全程电子商务”的概念切入市场,我们不能去否定用友伟库当时的战略是否正确,但是以今天眼光来看,当时决策绝对是具有前瞻性的。电子商务从这两年开始风声水起,团购网站、凡客、苏宁易购、一淘等新军的加盟,也让这个市场在吸引风投方面一路看好。可是几年打拼下来,用友伟库终因失血过多,已无人力、财力在为这个遍地金矿的市场注入新的生命力,不得不在今年宣布解体。
伟库没有等到电子商务正起时,就已殒落在茫茫天际。
金蝶友商 痛苦中艰难前行
有人说即使用友等到电子商务的明天,他也不会有明天,因为缺乏互联网基因的用友,由于机构的宠大,思维的闭锁,老传统观点的制肘,也造就了用友伟库的今天。
用友伟库突然提交辞呈,让多年来的对手金蝶友商显得有些落寞,曾经被誉为SaaS领域的三驾马车,却因为两位老大以逃跑、解体的方式脱离这个圈子,让金蝶友商独木难支。
金蝶友商担心的并不是谁离开,而是但心这个圈子从此没了生机,多了些凄凉。
金蝶友商进入市场,不是自主研发和市场调研,而是采用曲线救国的方式,收购香港会计在线,以成熟的产品推向用户。
传统管理软件转站互联网,金蝶友商算是唯一尚在人间的产品,我们现在无法断定友商会不会也步入用友伟库的后尘,因后期投入乏力而倒在前行的路上。
不过从金蝶友商的产品版图中来看,金蝶也的确在做一些革新和尝试,记帐宝、在线进销存、在线代理记账、在线发票查询等等还有在电子商务方面的涉猎,金蝶友商正在逐步完善自身的产品线,与云管理和移动接壤打造更强憾的战舰,我们也希望金我蝶友商能够踏上云袭卷、移动化的滚滚青云平步冲天。
Xtools 一枝独秀满园春
相比前面三位,Xtools却是SaaS厂商里的另类,没有管理软件的背景,没有大款们的随行,几位头脑发热的奔撞少年,用激情和信念纵身跳入了SaaS的滚滚洪流当中。当年很多人都认为Xtools是最先被冲走的,因为武功不高,护具不强。
可是恰恰相反,当初最不看好的小弟,却变成当今最盈利的主力。虽说一枝独秀不是春,XtoolS用他的实力证明,以草根起家的明星同样可以催开满园春色。
业内专家认为:Xtools的成功是因为他选择对了市场,抓住企业最为关心的生命线销售作为市场切入点,以客户关系管理铸就了这个领域的不败金身。
近来,Xtools搭乘上了移动快车,倾力打造一款基于CRM的移动应用,旨在在移动云领域掀起新一轮的管理革命。
Xtools总在最好的时机做最正确的事儿,移动的确是未来业界都非常看好的企业必需品,Xtools的选择可谓是一个明智之举。
八百客 抄袭来的同样精彩。
提到Xtools我们不得不提八百客,这两个欢喜冤家,搅动着整个SaaS产业,也只有他们两家代表着SaaS领域成功的标志。
八百客CRM是一个混血儿,他继承了salsforce所有的优良血统,加上本地化功能改造,是一个不折不扣的salsforce中文版,但是懂得本土作战的八百客,用价格优势和游击战略将salsforce这个外来物种挡在了中国之外。
八百客的成功,也证明了中国山寨水平的强大。笔者没有贬低之意,模仿并不一定没有创新。为了摆脱复制的身影,八百客将企业微博、EIM、OA、CRM等企业软件无缝融合于一体,率先在业界推出了完全免费的新一代企业社交管理平台。“企业社交”这一概念源于Facebook的成功。同时,八百客也看好中国协同办公市场的巨大潜能,要与OA厂商争食天下,未来八百客遇到的对手可能比想象的要多。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不能对所有的SaaS厂商进行统一梳理,其实还有一些不错的精英存在,比如今目标的别样玩法、辽宁众信的山头洞主、铭万的甩手掌柜等等都在行业领域中独自精彩,让我们祝福他们在移动时代下舞动更多奇迹。
无论如何我们都看到SaaS在变革中前行,死去终归要死去,活着得却依然坚挺,SaaS这个多年的媳妇终于熬成了婆婆,随着移动互联网大量涌入企业,也让这个有着互联网血脉的SaaS,看到了更多的机会和曙光,有专家认为未来SaaS化+移动化+社交化+云化行将成为SaaS实现四化打造成功的重要砝码。
【文章来源:人称T客】
-
金蝶
国内主流HCM/eHR厂商点评(三):金蝶软件
【文章来源:张月强】
“北用友南金蝶”,凭借这句口号和在Windows时代快速转型的先机,金蝶顺利跻身“管理软件”的一流厂商。
用友的销售强,金蝶的市场牛。尝到市场宣传之利的金蝶在市场方面一向重视,能够与用友分庭抗礼也与重视市场密不可分。
可叹金蝶再怎么努力,终究摆脱不了老二的地位。其实当老二是个很简单的事儿,战略上只需要追随老大即可,加上两家公司的人员来往导致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每年金蝶制定战略只需要拷贝用友即可。
但是用友却羞于金蝶为伍,用友一向很不屑的说:金蝶,切,比我们用友小多了。可是试问,在各位看官眼中,餐厅领班比餐厅服务员就真的高一个档次吗?
追随之苦与另辟蹊径
前面提到,金蝶对用友采用的战略是跟随战略,在不同的产品领域也基本照方抓药。
与用友e-HR先有NC e-HR(高端)后有U8 HR(中低端)不同,金蝶e-HR却是先有K/3 HR,后有EAS HR的。由于定位不同,早期二者在市场上并没有太多碰撞,相反K/3却因为与ERP的结合紧密、产品界面友好清晰、功能简单而获得不少客户信赖。到后期用友斩获不少大单并且产品相对稳定的时候,金蝶才发现自己的K/3有先天不足之处,包括对于集团型客户的管控实现等,于是苦于追赶的金蝶创造性的与杨国安搞在一起推出了个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组织能力杨三角,并号称将其思想深入到K/3的骨髓,一时间迷惑了不少喜欢听“高大上”但是又囊中羞涩的客户,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客观说,“杨三角”确实有很多独到之处,并且其应用应该不仅仅局限于人力资源管理。辅以金蝶牛逼的市场宣传,一时间铺天盖地的声音传播下来俨然金蝶“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的形象。能力素质模型的产品贴标也确实把其他国内厂商推向了软件的范畴,而把自己脱颖而出为富有管理灵魂的解决方案。
但是金蝶缺乏大拿级应用架构师和体系架构师的致命缺憾,导致K/3 HR定位高不高低不低,EAS HR成熟度很差,客户端需要400多M等、市场乏力,更加剧了K/3的定位混乱,对于成熟的客户,能力素质模型的噱头根本站不住脚,相反功能的缺失、与基础管理体系的割裂,更加显得金蝶产品的四不像和致命之处。
定位不清与转型之痛
受到IT行业前辈IBM的转型带来的滚滚利润的诱惑,徐少春毅然决然请来了冯国华及IBM一票人,试图嫁接IBM的先进管理思想并谋求服务转型。奈何中国民营企业家的思维局限和员工的能力差距,注定这是一个失败的尝试,最终的结果不仅仅伤害了“立下汗马功劳”的老员工,更对金蝶的战略方向带来灾难性的迷失。本来金蝶在请来何经华后缩短了与用友的差距,却因为IBM团队的入主滑向了另外一个极端。
其实,金蝶最可怕之处应该是2010年的“固守中端”策略,应该是最明智且对市场最有冲击力的策略,奈何折腾几年后再次回到原点,市场却发生了变化,白白浪费了大好青春。
同样,在e-HR领域,金蝶的徘徊不前与用友的双线独立作战形成鲜明对比,究竟是K/3强化还是EAS聚焦,即便是引入了一大批从用友、和勤等一批中高层骨干,但仍然未能回答战略目标焦虑的问题,到头来,不仅仅市场乏善可陈,客户也怨声载道。
触底反弹与迷茫的未来
处在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深圳,金蝶在创新方面还是有过人之处的,无论是前文提到的与“杨三角”的合作,还是早于国内厂商研发中间件,都体现了金蝶求变的思路。尤其是后期紧跟云的提法推出了“云之家”,虽然还在晕头转向的寻找商业模式,但至少是种勇于尝试的开拓之举。2012/13金蝶一度因为IBM群体抽身而出导致的现金流吃紧,也在断臂求生粗暴裁人之后终于触摸到了谷底。
用友的可叹之处在于没有意识到下行的风险和未跌到底的未知恐惧,金蝶的可喜之处在于总算摸到了谷底,是否触底反弹拭目以待,至少少了往下跌的担心。云之家也许对金蝶来说是个有益的尝试,本来在企业中,HR极容易被边缘化,免费的云服务,对于成长中的中小企业是个不错的选择。与腾讯的眉来眼去,虽没有实质性推动,但金蝶应该获得灵感不少,假如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云之家未尝不是颠覆传统e-HR的一个突破口。但云的应用最大的瓶颈在于是否能够提供可持续、稳定、可信赖的支持服务,金蝶自身财务实力的局限,也许是个致命的隐忧。
未来的e-HR的方向在人才管理、大数据分析和移动应用,金蝶徘徊不前的EAS HR和定位混乱的K/3 HR都不足以承担此等重要使命,是放弃e-HR沦落为ERP一个子模块,还是强化其应用独立发展?迷茫。
致命隐患
粗暴的裁人虽然换得了断臂求生,但也寒了人才的心。金蝶的用人策略一向很烂、口碑不好。文化的侵略性和市场的过度宣传,直接体现为销售过程的急功近利、销售匿名信、举报信、黑材料等的随心所欲信手拈来。为了网罗人才不惜高薪诱惑,却又死命压价,即便引入进来后也会找各种借口伺机打压。削弱对手的同时,却也挥霍了自己的机会。
也许,这是国内民企的通病,也许是金蝶的独有特色,但此毒瘤不解决,金蝶出头之日堪忧。
特别声明:
一家之言,仅供茶余饭后谈资,转载请注明作者(张月强)和出处(人才管理SaaS研究)。欲知详情,请订阅微信订阅号:人才管理SaaS研究(TalentSaaS)
扫一扫 加微信
hrtech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