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业
    实战分享:资本寒冬下,如何实现低成本创业? 本文来自石墨 COO 方兴近日在一次创业分享会中的分享。他分享了很多低成本创业的实战经验以及踩过的一些坑,相信对很多创业者都会有所启发和借鉴。石墨是一款在线文档和表格协作工具,致力于成为下一代轻量版在线Office。 我先简单介绍一下我们的创业项目。我们的项目叫石墨,目前有两款产品:石墨文档和石墨表格,我们希望通过这两款产品,让大家无需再下载笨重的Office,直接通过网页、微信服务号或手机APP,就能直接写文档和做表格,同时还可以将文档/表格轻松分享给同事,与他们高效协作。后面我们会专门针对企业推出一款团队协作产品,提高团队内部的文件协作效率。 今天我分享的主题是“低成本创业”,我理解的低成本创业主要针对的阶段,应该是从拿到几十万到几百万天使资金之后,把idea转化成产品(或进一步打磨产品),同时吸引进第一批种子用户,并初步验证完商业模式可行性的整个过程。 而拿到天使之前,你可能本来就没钱,所以这个阶段不需要教,你肯定会想尽一切办法去省钱。拿到A轮之后,低成本创业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必须的,但相对于天使阶段,可能没那么重要了。通过烧钱来获取用户的商业模式不在本文的探讨范围之内。 那其实在这个阶段,创业团队主要的成本就在人力、租金和市场推广费用上。下面我们分三块,具体讲一件。 1、人力 人力是大头中的大头,这点我相信很多创业者朋友都是深有体会的。初创公司需要以一顶十的人才,而这些人才一般在职场里面的价格都不算便宜,所以我们要用期权+工资的方式来吸引人才加入,这样才能保持一个比较低的现金成本。 我有一个朋友是一家刚融了2000万B轮的SaaS公司的CEO,她给员工的期权池比例达到了20%,而他们目前整体人均月工资才到一万左右。这是非常聪明的一家用低成本创业的公司。 我们建议创始人在创业之前就算好一笔账(见上图),按照最终上市之后,创始人团队占50%-60%、投资人占10%-30%、合伙人占10%-20%、员工占10%-20%的股权比例做一下反稀释,然后做好每一轮引进人才的期权投入和引入投资人的股权稀释。 我是从事SaaS企业服务的,我认为2B SaaS公司的价值主要来源于产品、销售和服务,所以2B SaaS理想的创始人团队模型是:一个能搞定产品,一个能搞定技术,一个能搞定市场、销售和服务。其中至少有1-2个有深厚的行业背景。 然后来说合伙人,其实合伙人不怎么占成本,因为这个级别的人相对普通员工拿的期权比较多,所以一开始拿的现金工资也还ok,所以这块成本还好。下图是邵亦波对合伙人(核心高管)的期权分配模型: 但是在你打磨产品的过程中,在你做第一轮用户增长的时候,在你做商业模式验证的时候,你需要吸引一些各领域的牛人员工过来。我上周在北大孵化器做过一次分享,题目叫《如何勾搭技术大牛》,那个分享其实是适用于勾搭所有牛人的。当时我得出的结论是,要吸引大牛,要具备至少三个条件:项目方向靠谱有前途,团队氛围好和自由尊重的空气,总结一句话就是要让大牛觉得自己来这里有价值。 对于这些大牛员工,首要要用价值吸引他们,其次再用工资加股权的机制来激励他们。如果有些大牛对现金比较看重,而你又特别需要这位大牛的时候,那就用高工资把他们招进来吧。 Teambition在刚刚组建用户增长团队的时候,就花了高于团队任何一个人的工资水平招来了一个数据科学家,但是物有所值,他们在后面用户增长就做的特别棒。 最后我们来讲讲工资如何设定,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两个初创公司的工资设定公式: 第一个来自美国著名创业公司Buffer [ (35%行业基础薪资 + 65%地区基础薪资 + 生活开销修正) X 职务价值 X 熟练度 + 3000 X 家庭成员数 ] X (1.05)^(任职年数) 第二个来自国内的创业公司LeanCloud Salary = Function × Experience + Impact + Choice + Adjustment "假设某个 function 的基数是 13000,那么这个 function 的 experience level 为 E3、impact level 为 I1 的同事,她的 Function × Experience + Impact 部分就是 13000 × 1.4 + 5000 = 23200。如果她选择更多期权,那么她的月薪就是 23200 + 1000 = 24200。如果她选择更多月薪,那么她的月薪就是 23200 × 110% + 1000 = 26520。" 这两个都是我觉得比较科学的工资体系,值得大家学习。 2、租金 这一块成本其实从比例来看并不多,它主要影响的是大家工作的心情、效率和时间。举个例子,很多创业公司一开始为了省钱,跑到很偏远的地方,租了个小民房(就我知道的这种不在少数)。大家每天风尘仆仆地坐两个小时地铁去上班,到了之后半天连不上网,或者网速很慢,最后可能还要10个大男人挤在一个不到20平米的小空间,夏天臭气熏天(不过冬天倒是蛮暖和)... 当然刚才形容的是比较极端的情况,还有另一个极端是一开始就在顶级写字楼租了一个办公场地,每月租金支出十几万。环境确实好,但这个确实不太符合低成本创业绿色环保的宗旨。 其实我个人觉得,对于早期创业者来说,最好的选择是找一个靠谱的众创空间,首先地理位置好,三环以内,通勤一小时内;其次地方大,各个团队在一起创业氛围浓厚,对接资源也方便;最后有人帮你cover一切琐事,把创始人从琐事中脱离出来。 石墨目前在一个叫梦想加的众创空间办公,位置雍和宫地铁边,600平南北通透的大空间,大几百兆网速并自带自动翻墙,周围都是优秀的团队,入驻团队举办活动也不收费,还免费给配备三个活动执行。这样的办公环境,最后收费加起来跟自己租民居也差不了多少,性价比极高。而且每天办公的时候,窗外大片的阳光洒进来,闻到雍和宫佛香的味道。这种办公体验还是很爽的。 还有一点可以补充,石墨的很多研发同事都是在家远程办公的,我们团队分布在北京、武汉、天津、上海、广州和美国。我们用流程和工具解决了协作的问题,于是在这块就可以持续降低成本。 3、市场推广费用 其实这块大家遵循一个原则就好,那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每一分钱的使用效率。因为市场推广的费用,有时候确实不能省,那就只能提高它们的使用效率。 我可以用石墨曾经踩过的坑来当作案例。我们在几个月前,曾经分别和两个大厂合作过,花了钱请他们帮我们做用户拉新。其实当时他们也是卖朋友的面子,接了我们这么小的case,但是对我们来说,这两个case一下花光了我们好几个月的市场预算,所以我们自己还是蛮紧张的,天天盯着看效果,而他们的项目推进一般都比较慢,等到出效果的时候我们倒闭了都有可能。所以在这里,我们是有踩过一些坑。 但是同时,我们团队有一个极其勤奋的写手,他之前在36氪就职,写过上千篇文章。来到石墨之后,每天早上第一个到,到了之后就坐那儿写软文,晚上也走的很晚。就这样,他能保证每周有一篇高质量的文章出炉,之后用他自己的媒体渠道发出去。结果在我们陷入那两个项目的时候,他吭哧吭哧地把我们每天新增用户数翻了2-3倍。 其实我想表达的是,创业团队一开始最好把自己的目标用户做好定位,再根据目标用户去做用户分析,分析他们经常通过哪些渠道去获取信息、他们最喜欢哪些自媒体大V、他们最容易接受的广告方式是怎么样的。然后再用针对性的内容或形式去铺特定的渠道,把每个渠道做好标记,推广后用专业的BI工具来分析每个推广活动效果,包括带来多少用户、用户留存和活跃如何等等。高质量的形式和渠道就继续,低质量的就废掉,像产品研发一样,市场推广也做快速迭代。 像我们那位写手,他每周都会针对一个互联网职能去做软文,然后发布到这些职能相对的网站上,所以后来的效果还是极其精准和高效的。 我们后来还陆续跟一些企业级协作软件进行了对接,也联合了十几家企业服务的公司一起做孵化器地推,叫优雅的创业者联盟。这些活动我们后期追踪,发现都起到了不错的效果,关键在资金这块的成本是基本为零的。 4、效率工具 最后补充一点,当一个团队效率比较高的时候,无形中也帮你的团队降低了成本。提高效率的方式,你可以优化流程,也可以配备必要的高效率硬件和协作软件。 在这里推荐苹果的硬件和几款协作软件:钉钉可以帮你和团队进行快速沟通,销售易可以帮你高效管理销售团队,Teambition和Worktile可以帮你高效管理项目和任务,石墨可以帮你进行高效的文件协作和知识管理,Github可以帮你高效地管理代码。   本文为作者方兴(石墨COO)授权创业邦独家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来源,违者必究
    创业
    2015年12月21日
  • 创业
    你为什么要创业?如果是这 8 个原因就危险了 编者按:创业杂志《Foundr Magazine》发行人 Nathan Chan总结了 8 个错误的创业原因。   如果你想成为一名企业家,那么你并不孤单。《社交网络》和《乔布斯》这些明星云集的电影已经把创业文化推向众人的焦点。因此,有那么多人正在考虑走上了创业之旅也并不奇怪了。   然而不幸的是,那些对光芒四射的创业精神的描写可能会促使一些人因为错误的原因而去创业。错误的起步,往往会导致这些企业家最终创业失败。   为了避免创业失败,在出发之前,你需要确保自己的创业之旅并不是源于以下 8 个原因:   1.要成为百万富翁 巨额财富往往会诱使人们创业,但用金钱作为自己的目标,当你开始创业时就会完全呈倒退的趋势。 你的客户对你是否变得富有并不感兴趣;他们感兴趣的是你的业务所产生的价值。作为一个创业者,你的目标应该是满足你的客户对价值的需要。 注重价值,钱也会随之而来。   2.要创造被动收入 啊,是的,很多创业者的终极梦想是:把系统放在那里就可以产生无尽的收入......但不要自欺欺人,这种情况也只是一个梦想。 除非你足够幸运地继承了一笔财产,否则没有真正的被动收入来源。在所有收入的背后都是很长时间的汗水积累。尤其是当你是一个新的创业者,你会发现,你产生的每一分钱都将是辛苦挣来的。如果你没有做好准备通过漫长而艰难的工作来挣钱,你的业务会遭遇失败。   3.证明你可以 也许你觉得你取得的成就还不够。你需要利用一件额外的事来证明你的价值,这件事就是一个成功的企业。 事实上,这样一个企业绝不会满足你的不安全感。反而,创业会放大和恶化这些不安全因素。 如果你需要证明你 “能做到这一点”,你需要开始治疗,而不是创业。   4. 跟着你的激情走 谁不想放弃日常工作,去做 100%喜爱的事情呢? 基于你的激情创业,虽然这是可行的,但是成功的企业家不能只专注于这一标准。 至少在初期,企业主往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在销售和市场营销上,而不是他们喜欢的工作上。如果这听起来并不是你喜欢的事,那么在你喜欢的领域的找一个工作,可能会比创业更好。   5.为了别人放弃工作 虽然作为一个企业家能够在决策方面有更多的自主权,但你永远是要对别人负责。别人可能是你的客户、投资者,甚至是目前的市场趋势,企业家需要让其他人尽量的开心。   6.要成为著名的 CEO 着眼于名声,必然导致创业失败,也会导致名声的失败。 如果你的成功指标包括媒体的关注,那么你在第一个新闻发布会后就会很快被挤出市场。名声就像金钱一样,为别人产生重大价值后名声自然会有,它不是苦苦追寻而来的。   7.摆脱繁重的工作 作为一个新的创业者,你在初期需要做很多基础和繁重的工作,然后才能将这些工作外包给别人。此外,你需要定期做很多工作。 上门推销、客户支持和数据录入等工作最初将全部是由你负责的。开始创业,你需要做好准备。   8.要改变这个世界 俗话说的好,“你在改变世界之前,得先付清房租。” 很少有成功的企业家一开始就有解决一个巨大的世界性难题这样崇高的目标。 成功的企业,不管表面上看起来多么光鲜亮丽,都始于一个特定的市场,着眼于解决一个人们关注的问题。如果你想要增加你成功的机率,你也应该这么做。不用担心,这样做之后,你会很快到达改变世界的阶段。   最后,重要的是要记住,一个成功的企业是通过产生大量的价值来实现的。你的目的应该是为你的市场解决一个痛点,并且利用一个真正棒的方式去解决。一旦你做到这些,成功的可能性是无限的。   These 8 Crazy Reasons for Becoming an Entrepreneur May Ultimately Lead to Failure   If you want to become an entrepreneur, you’re not alone. Star-studded films like The Social Network and Steve Jobs have put startup culture in the limelight. It’s no surprise so many people are considering embarking on the entrepreneurial journey.   Unfortunately, however, these glitzy portrayals of entrepreneurship may motivate some to start a business for the wrong reasons. And by putting the wrong foot forward, these entrepreneurs may ultimately trip and fail at their ventures.   But this doesn’t have to be you. Before starting out, avoid failure by ensuring you’re not pursuing entrepreneurship for the following wrong reasons:   1. To become a millionaire. The chance of huge wealth often lures people to entrepreneurship, but having money as your goal when you start a business is completely backwards. Your customers are not interested in making you rich; they’re interested in the value your business generates. As an entrepreneur, your goal should be to fulfill your customers’ need for value.   Focus on value, and the money will follow.   2. To create passive income. Ah, yes, the ultimate dream: a hands-off system generating endless revenue . . . but don’t fool yourself into thinking that that's anything more than a dream.   Unless you’re lucky enough to inherit a fortune, no source of outcome out there is going to be truly passive. Behind all income lies hours of sweat equity. Especially when you're a new entrepreneur, you'll find that every cent you generate will be hard-earned. If you’re not prepared to work long and hard for your money, your business will fail.   3. To prove that you can. Maybe you feel that you haven’t accomplished enough yet. You want an extra notch on your belt to prove your worth, and that notch is a successful business.   The reality, though, is that a business will never fulfill your feelings of insecurity. If anything, entrepreneurship will reveal and worsen those insecurities.   If you need to prove that you "can do it," you need to start therapy, not a business.   4. To follow your passions. Who among us wouldn’t want to quit our day job to do work we love 100 percent of the time?   While it’s feasible to build a business around your passions, successful entrepreneurs cannot focus on that criterion exclusively.   At least initially, business owners tend to spend more time in sales and marketing than actually doing the work they love. If this doesn’t sound like something you’d enjoy, finding a job in the field you love may be a better bet than starting a business.   5. To stop working for somebody else. Although being an entrepreneur allows for more autonomy in terms of decision-making, you'll always be accountable to someone. Whether that someone is your customers, investors or even existing market trends, entrepreneurs need to keep others happy as much as employees do.   Although the dynamic is not the same as being an employee, you’ll always be working for someone.   6. To become one of those famous startup CEOs. Focusing on fame is a sure-fire way to fail at entrepreneurship as well as to fail at being famous.   If your success metrics include media attention, you’ll be out of business soon after your first press release. Just like money, fame follows a person who generates massive value for others, not those who seek it.   7. To leave the grunt work behind. As a new entrepreneur, you’ll do a lot of ground and grunt work before you grow your business to the point when you can outsource these tasks to others. You'll do a lot of work, period.   That’s right: The cold-calling, customer support and data entry will all initially be up to you. Be ready.   8. To change the world. As the saying goes, before you change the world, you’ve got to pay your rent. Very few successful businesses start out with such lofty goals as solving a huge world problem.   Successful ventures, despite appearances, start with a specific market and the aim of solving a laser-focused problem. Yours should too if you want to increase your chances of success. And, don’t worry, you’ll get to the world-changing stage soon enough.   In the end, it’s important to remember that a successful business is achieved by generating massive value.   Your desires should be fully superseded by the goal of solving a painful problem for your market and solving it in an awesome way. Once that piece is in place, the possibilities for success are limitless.   本文编译自:entrepreneur.com
    创业
    2015年12月15日
  • 创业
    创办一家拥有500名员工、融资1.25亿美元的企业,我是这样做到的 当我回首在过去的15年里所创办的4家不同企业(最近是Bigcommerce)时发现,如果我现在重新创业的话,有些事我会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而有些,我将会沿用之前的做法。   如果你尚处于起步阶段的话,请记住,这将是一段最少7-10年的旅程,所以当事情变得棘手时,我觉得沿用一些其他创始人的经验也许会对你有所帮助,因为他们也是从你这一阶段一路走来的。   以下就是我所开出的清单,希望能对你所有帮助。   我会采取独有的解决方法 初创团队达到10人之后,我将按照职位的自上而下雇佣新员工 从一开始就雇佣设计团队或是机构 专注于你的愿景、问题陈述而非方式方法 预先定义客户角色,再根据难度或是需求进行划分 首先专注于某个单一难点及角色 做到少而精,特别是在产品及市场方面 竞争始于红海,但努力去将市场进行重新定义,这样它就会变成蓝海 不要依赖于具有高需求量但供给又有限的单一资源 将你的平台视为多种产品而非性能 雇佣那些拥有丰富行业经验的产品经理 进行为期六个月(至少)的封闭测试,在产品正式推出前敲定USP(独特销售主张) 提高客户获取的ACV(实际现金价值) 每个人的奖金都与客户成功指标挂钩 从一开始就建立一个开放的平台(同样也适用于内部的RESTful API) 保持耐心,按照5/7/10年的时间表进行工作---忽视竞争对手,专心于市场机遇而非产品特性之争 重视直觉,特别是当涉及到选人用人的问题时---假定所有的简历都是放屁,安排每个竞聘者至少与五个人共事,以便选择 以一种能够衡量自身成长的方式来倾听来自公司的声音(特别是那些在日常工作中需要与客户打交道的群体) 成立一个客户咨询委员会,以物质奖励的方式来鼓励他们经常性的提出有价值的反馈 通过建立、犒劳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团队来增强品牌号召力 理解四种不同的领导方式,并因人而异的加以运用 清楚公司目前所处的阶段(产品市场适应情况,做好增产的准备),只阅读与现阶段情况相关的书籍和博文 确保所有的高级主管都有自己的行政指导 听取所有意见并进行反馈,但是请记住它们仅仅是意见 业务中别意气用事,注意平衡工作与家庭、朋友和健康间的关系 要知道没人像你一样对公司那么上心,并坦然接受这一事实 开除人的时候要干净利落,有些错误不能轻易原谅,特别是对于那些要与原始数据打交道的部门,例如销售和营销 别在会上发言,这将会浪费大量的时间 不要因为自己具有诚实的意愿就假设所有人都这样 不要因为自己犯了错就自责不已   我会照搬之前正确的方法 用最少的资源建立MSP,然后一旦产品适应了市场就尽可能快的进行一轮融资 经常性地在全公司面前认可他人的成就 用自己的经验去解决熟悉的问题,接下来的7-10年你都可以这么做 打造一种独一无二、具有创始人风格的企业文化 不断地问自己“谁是世界上能够帮助我解决X问题的最佳人选?”然后去寻求帮助,要知道你不可能依靠自己解决所有问题 为公司估值进行艰苦谈判,以便持有尽可能多的股权,在此之前进行有条件的让步 创业伊始,从那些“做过”(有过相同经历)的投资者那里进行募资,不要去找那些“图表型投资人”,因为他们所重视的只有那些图表上的数字 雇佣最佳人选,无论他们身处何方,并以大量的股权进行物质刺激 创业伊始,要尽可能多的以个人角度对支持性询问进行解答 在公司成立的前两年里就推出产品,以保证你的计划能够嵌入到整个团队的DNA中去 清楚真正的对手是哪些人并加以关注,但是不能让他们打乱你的最初计划 成为公司的门面,学习如何进行当众发言 要有信心雇佣年长者,要知道所谓的年龄障碍只存在于你的心中 庆祝美好的时光,但是当事情变得不顺利时也要坦诚告知每个人,并与他们分享你的解决办法,以便让一切都回到正轨 要勤于对自己的愿景进行交流,直到麻木,那也要坚持下去 做自己所擅长的事,把其他事情留给那些比你聪明且富有经验的人来处理 清楚该找人来替代自己的时机,对自己的技能、热情有着深入了解,在自己被完全掏空之前找到替代者 打造独有的企业文化,并不断地对其进行强化,反复强调它的重要性,剔除掉那些与之相违背的人员 让自己无路可退---没有副业、没有备选职业,也没有候补计划。用两年的时间来全身心的投入到公司中去,然后抬头看看自己目前所处的位置、想想该怎样继续,并决定是继续走下去还是就此打住 当有需要时,你要善于推销自己的愿景并对刁钻的问题进行作答 做一个真正关心他人的人,并试着以谦逊、诚实的方式去改变世界   来源:创业邦
    创业
    2015年12月14日
  • 创业
    硅谷悄然而起的流行:在管理上干掉CEO! 虎嗅注:本文系 Medium 于 2015 年 5 月 27 日举办的一次论坛活动回顾,在该活动上,员工嘉宾 Daryl Koopersmith 和 Jean Hsu 进行了关于“无差异自治”(Holacracy) 工作方式的分享演讲。 关于Holacracy,之前有的媒体翻译为“合弄制”、或者“无领导管理方式”,其本质是一种基于公司任务的管理模式,而不是传统公司采取的标准的层层报告的管理模式,它强调更加民主、相互交集且自我管理。从这篇来自Medium员工的分享里,我们惊讶地发现当他们长篇累牍地谈论公司管理与增长时,“CEO”这个词没有出现一次。这或许也是“无差异自治”的一个重要特点——从某种程度上,是要在管理上消灭CEO,或者让TA变得不再那么必要、不再无处不在。 此前虎嗅曾报道过Zappos的谢家华是如何激进地在他的公司里推进该管理。今天我们来看这几年成长起来的新兴博客平台Medium是怎么做的。Medium最近融了5700万美元,估值据说达4亿美元。   无差异自治(Holacracy)是针对组织及其员工的一套工具。在如今的企业当中,职能角色全部都被定义好了,每一个职能都具有一定的职责和权威性。这意味着处于“顶层”的人并不具有彻底的权威——尽管是层级化的,但是权威仍旧是分散的。人们也可以具有多种职能,且每个人都能看到其他雇员的职能是什么。 “无差异自治”拥抱变革,期望变革,在 Medium 的活动上,嘉宾分享了 Medium 的组织结构如何变化,以支持工程团队规模的增加。 团队起先的结构很简单,工程师以小规模的跨职能团队形式进行工作——工程师、设计师、产品经理等等——称之为产品启动群 (在无差异自治中表示为圈子)。 不断进化 随着团队的扩大,为了追踪工程师的项目进度,需要有一个更固定的专用空间,更加明晰的支持架构,以便于让工程师讨论项目相关的问题。为了满足这一需要,工程师圈被提出,并且得到了建立。 在这个圈子里,包含试制工程师 (Proto Engineer) 职能,全部由新聘请的工程师担任,还包含工程师、技术负责人 (Tech Lead) 职能。每一个职能都有详细的明确职责,规定负责的人要做什么。大部分工程师在核心工程圈和产品圈均要承担职能。但是也可能出现一个工程师负担许多职能的情况,比如技术运营 (Tech Ops)——在工程圈包含之内,四个工程师要肩负上百万种职能。对于一个规模较小但是负责工程师团队许多重要环节的圈子来说,他们要做的任务量有点夸张——而且每一项都要执行得很好,这一点令人印象深刻。 在工程师团队达到 20 人左右的时候,工程师团队负责人已经显然无法做到与所有人保持常规一对一面谈的状态 (常规状态下每隔几个月要见一次以上)。随着员工们在工作职能间的切换、各自产品圈中有不同负责人,需要有一个可以扩大规模的管理方式,让每一个工程师都能够和某个同事建立长期的关系,探讨个人成长、职业生涯轨迹和日常工作中的棘手情况。 Medium 团队起用了“小组领导”(Group Lead) 的职能,即我们所认为工程师管理的“人际方面”(people side)。明确这个职能的人不是“技术领导”(Tech Lead),即负责工程师管理中的“技术方面”(technical side)的角色,也不是“项目牵头人”(Initiative Lead),即类似于产品经理的角色。“小组领导”是工程师保持常规一对一会面的人。 员工和职能 和传统架构的公司相比,这种做法最大的区别是,你不仅只是负责一个职能,一条路径发展下去。员工和职能是分离的,所以你可以拥有一条“自我选择”(choose-your-own-adventure) 的职业路径。 举个例子,Jean 是 Medium 的一位工程师,但是她又同时肩负多种不同的职能,其中包括 11 位工程师的“小组领导”、产品 Node Services Guild 的负责人、Publications Initiative 的工程师等等。她还帮助工程师圈子搭建入职和面试培训,以及招聘和外联等等。将这些职能明确地分配给 Jean 对她很有好处,因为这些职责很重要,但是却经常被忽视,或者被认为是会让工程师分心的工作。 Jean 本人很享受这种明晰的管理结构,且不觉得她一定要选择是否完成 100% 的管理目标,她认为许多公司都是后一种情况。她能挑选自己希望专注的目标,每个月都可以不同。有时,她可能希望专注在组织领导力上,过几个月,她可能希望在基础设施项目上投入,或是发起一个项目在技术上挑战自己。 肩负不同的职能 工程师 Koop 谈到他在 Medium 负责多个职能时,这样说道: Medium 的每个员工都是这个组织的某一个独一无二的部分,从各自的职能中能够反映出来。 和我们大部分的应用开发工程师一样,当 Koop 于 2013 年 3 月份加入 Medium 的时候,他被赋予两个职责:一个是工程师,一个是某产品的贡献者。随着工程师团队的扩大,团队意识到需要为代码库核心区域安排一个维护者。为了满足这一需求,工程师团队 2013 年末设立了 Domain Expert 这个职能,专注于维护 Medium 的 web 框架。随着时间的过去,他在工程师圈里负责了许多不同的职能,与此同时也要肩负起工程师的职责。 不是每一个人都要负担许多职责。一些人有一个或两个职责,专注在他们的工作上,另一些人则会有更多职责。有时候,在某个时间里,满足所有的职责很难 (甚至是不可能的)。 除此之外,公司里的每个人都有权利将各自的职责做优先级排列。优先级可能会改变,和你的同事及时沟通你所专注投入的事情,始终是很重要的。 随公司需求调整职能 每个人都有权利提议改变 Medium 的工作方式。比如在 2014 年末的时候,工程师们发现 Domain Expert 职能变得有点不那么准确了。在现实中,随着机构规模的扩大,一名员工无法完全管理代码库的某个区域。取而代之的是一组工程师——Domain Expert 和其他员工——一起协作来维持并改进 Medium 代码的不同区域。在一次会议中,工程师 Koop 提议,将 Domain Expert 的职能改进为几个“小组织”(Guild),以便于反映出工程师团队是怎么运作的。 目前 Medium 有四个 Guilds:Web 客户端、iOS、节点服务 (Node Services) 和数据。每个小组织都专注在改进各自的主旨、建立最佳工程实施以及培训其他团队成员上面。小组织以团队需要为标准来对工作进行优先级排序。其中一些专注在开发者生产力上,另一些则专注在教育和最优实施方法上。 Medium 目前的工程师架构是提议积累实施的结果。眼下市场上大部分组织架构都是死板的,并没有为变化和增长进行设计。这常常会导致大规模的、颠覆性的组织重构。“无差异自治”让 Medium 能够不断优化,不断调节组织以便于贴近需求,随着 Medium 的增长,这一点仍将继续。 并没有解决所有问题 Medium 还没有搞清楚所有问题。“无差异自治”是 Medium 改变组织的工具。随着团队的增长,将会面临更多的挑战。一个综合性的等级系统是怎样的?如何能实现频繁有效的个体反馈?大部分公司都面临这些问题 (无论它们是否真的试图解决这些问题)。Medium 希望从它们的成功和失败中学习,而不希望重蹈覆辙。 好的工程师管理很重要 在硅谷目前有一个很盛行的趋势,那就是大家都在推崇——公司管理要尽量少的理念,或者是无管理者的扁平架构理念。但是活动嘉宾 Cathy Edwards 认为,好的管理是公司成功的关键。好的管理能够将政治斗争最小化,确保员工的幸福感和成长性,为整个团队的生产力最大化提供适佳的环境。但是大部分被提拔至管理岗位的人从未被告知他们的工作究竟是什么,也没有经过培训,所以他们往往无法实现目标承诺。 Cathy 认同“无差异自治”做法的其中一点,是这种管理方式使得许多管理职能明晰化,让谁负责做什么事情一目了然。虽然并非十全十美,但是采用“无差异自治”的组织并不认为层级式管理架构注定失败。让公司整个团队都能够投身其中,各司其职,在公司架构和流程上做好决策,能够帮助确保这种管理方式对所有人都有效,从本文之前的叙述来看,“无差异自治”在 Medium 发挥得很好。   本文来源:Medium,虎嗅编译。
    创业
    2015年10月13日
  • 创业
    人人office:想成为办公室领域的Airbnb 来源:猎云网(微信:ilieyun)文/苏琦 今年的1月6日,SOHO中国发布新产品3Q,将SOHO中国的写字楼办公室以短租的形式对外租出去。互联网的发展冲击着各行各业,随着旧经济秩序的被打破,和新经济政策的出台,创业者的大军亦在不断壮大。相应的,人与人聚到一起,办公场地的需求缺口也逐渐变大。 在巨大的需求面前,创业者也面临很多痛点。主要概括为两点:一是无合适的办公场地。市中心房租成本逐年增加,适合小微企业创业的场地有所空缺。二是初创企业需要快速创业,随时就近拎包入驻,不用操心各种配置。 创始人程海春这样告诉记者:“很多创业者,在前期的找办公室和装修上花了太多精力,等到真正开始创业已经精疲力尽。而这样的辛苦也只能是陶醉了自己。”工位的浪费太多,但这个问题很多公司和团队并没有意识到。互联网思维讲究简单、极致、快。想快,就不应该把时间花在和创业无关的事情上,找办公室,装修都不能算是真正创业。于是人人office,一个云办公室共享平台就这样诞生了,不论是一个星期还是一个月,不论是办公桌还是独立办公室,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在微信端或者PC端进行预约和付款。 人人office是一个纯免费的平台,以共享办公室为核心抓住用户,整合现有市场中的商务中心、合租办公室、众创空间等房源,打造一个办公室分享OTO平台。平台将人群分为两类,用户按照就近原则,根据场地、人数和时间的需要来找办公室资源。而商家则是将闲置的办公室资源放到平台上进行租赁。平台鼓励商家把多余的资源共享出来给别人,让资源交互利用起来,并增加了社交属性。 该团队之前做了一个项目叫517office。517office商务中心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包括:注册公司、办公室、行政、财务、人事等服务。人人office是团队于去年11月份上线的新产品,上线第一个月内交易量达到1万6,目前平台交易量已经过百万。人人office不仅提供517office这样的规范化商务中心,也提供更加特色的、互动的工位。将工位变成商品,用户付10%的定金,由第三方来管账做担保。“这个市场本来就是有的,只是当时人们还没有共享经济的概念,而个人化的交易多有不规范。我们就是来解决这个问题的。”程海春这样告诉记者。 目标用户群是规模在10人以下的已创业的小微企业。待创业朋友、计划创业的大学生、本市及周边中小型企业、淘宝等电子商务网站的中小型商家一经开发,也将成为人人office的用户。 人人office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提供虚拟办公室,用于收发信件,印名片地址,会议室交流等,解决了经营地址的问题。虚拟办公室服务将出具一份租赁合同,用户既可以凭这个租赁合同到工商局登记注册一家公司,可以实际办公,当然,也可以虚拟办公。虚拟办公室主要是为创业者和中小企业服务,以期获得更好的“商务形象”。虚拟办公室的兴起,和这两年的创业热潮有一定关系。采用这种方式,降低了创业成本。 目前团队有7人左右。CEO程海春,有15年软件和互联网创业经验,是一位连续创业者。曾参与创办2家企业并卖给上市公司,是17office商务中心和人人office创始人。COO顾碧泓,有10年服务业从业经历。CTO刘翔,有十多年移动互联网开发经验。有多年海外学习工作经历,2012年回国创业,带领团队开发了多款手游。该团队正在寻求天使轮的融资。
    创业
    2015年09月17日
  • 创业
    知果果:草根团队的逆袭之路,传统行业如何对接互联网+ 【猎云网北京】8月13日(文/Emily) 猎云网投融资对接平台挂牌项目在线知识产权法律电商知果果一路走来似乎都非常的顺利。2013年底开始筹备,2014年5月份正式上线网站,随即7月份获得联想之星100万美元的天使投资,12月份获得经纬中国、联想之星370万美元A轮融资,15年获得接见级表扬,在互联网圈里名声大噪。 然而在这一切背后,知果果创始人刘思思也经历了从传统行业从业者到成功互联网企业领导者的身份转变。在8月9日举办的猎云网创业公开课上,她坦诚地分享了与互联网圈不断融合的经历,向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非常接地气的创业干货总结。   创业不易,互联网基因不好加 猎云网是首家报道知果果的媒体,刘思思在现场感慨说当时猎云的报道给了他们非常大的信心。13年刘思思离开传统行业,当时她已敏锐的感觉到传统的知识产权服务领域肯定会进行变革。凭借一股勇气出走,目标明确:传统行业弊病明显,行业信息不透明。但是互联网+怎样颠覆行业,她一头雾水。不懂互联网,她跑遍创业大街,喝咖啡沾染互联网创业气息。为节省成本租民居打地铺,吃遍了苦头。但最终探索出了自身的商业模式:做法律行业里的小米,拥有自己的专家顾问,由平台直接向用户提供服务。 传统行业对接互联网困难在没有行业资源优势。刘思思坦言,在知果果创立初期招不到技术,外包技术处理速度跟不上,后来招聘到技术却不在北京,第一次改版发布各个接口和数据都没有打通。寻找场地的时候被无数个创业园区拒绝过,最后不得不选择民居进行蜗居。刘思思说:“就一点一点摸索吧,只要觉得事情是对的,就可以一直往前走。”   什么样是好的创业项目 创业不是跟风,而是必须要有行业更优的解决方案。刘思思表达了她对创业天时地利人和的理解。 天时是市场环境。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懂得抓住机遇并利用时机的创业者才更容易获得成功。知识产权领域信息不透明,可以利用互联网提高效率对接信息,对知果果来说这就是机遇。 地利是创业者可以将已有资源设置合理并发挥到极致,知果果创立微信栏目《思聊》,针对知名公司的商标隐患进行分析,迅速打开市场并且把这些公司也培养成了用户。 人和是能够组建起自己配合良好的团队。创业团队本身的凝聚力和爆发力是惊人的,创业者必须要给予重视。知果果的团队在初期选择免费模式,这就对服务要求非常高。知果果上线五个月之后完成了4000多笔商标的注册,专注做这块工作的却只有4位员工,相对于传统行业效率已提升10倍。   什么样的团队能助力创业梦想 任何的成功都是属于团队的,但团队的创建和团队的管理有时候甚至能够决定项目的生死。刘思思认为创建团队的重点在价值观和创始人。 价值观是指团队对未来行业的判断上以及做事的理念必须是一致的。其次创始人必须清楚的明白项目的未来发展之路。刘思思表示干成一件事情不在于自己多强,而在于团队的执行能力,强大的学习能力以及行业潜力,但是创始人对于现象和未来的判断非常明确能够给与团队安全感。知果果有一支非常年轻的团队,总共不到20人,超过3成是90后,思维非常活跃,敢想、敢说、敢做。现在业务量上来了,大家都很忙,很难找到一个固定的时间去开会,一般的会议,尤其是头脑风暴都是随时、随机的。刘思思笑着说:创始人的重要能力就是能让员工开心的加班。” 在公司的业务不断增长之际就涉及到团队的扩大以及管理。刘思思分享了知果果塑造团队的办法。在招人的时候就要明确创业公司的个人发展与公司的发展是捆绑在一起的。其次创业公司要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这样才能保证快速成长之后团队不变形,同时随着公司不断的发展与壮大去证明和实现最初许诺给员工的利益。     融资需要知道的事 钱的问题是每一个创业企业以及创始人最关心的事情。但对于知果果而言似乎并没有那么着急。刘思思说在一开始的时候自投了一些钱,并且做好了各个阶段的规划,这样子面对投资的时候就不会盲目而急切。 知果果拿到投资也很偶然,刘思思报名联想之星CEO特训班,需要提交创业计划书,随后与联想之星投资人见了3面,一个月内,知果果完成了天使轮融资。在天使阶段,资本更加倾向于投资人。刘思思给大家支了个招:在这个阶段要对投资人展示自己对行业透彻的理解以及领导能力,表现出舍我其谁的信心。 对接资本的过程中,创意被剽窃导致项目死掉这个可能出现的问题。刘思思认为一个创业项目如果轻易被剽窃,那么在面对行业竞争的时候也会困难重重,虽然不排除一些资源雄厚的企业真的这样做导致创业企业无法生存,但是成功的商业模式更在于高效的执行力和深刻的行业理解。 知果果获得经纬中国和联想之星联合投资。在发给额规范选择资本时考虑了两个问题:除了钱投资人还能给项目带来什么?精品的风险投资人可以对企业有一个良好的信任背书,更能够帮助团队嫁接品牌资源以及获得战略上匡扶。第二是投资人的心态是否足够开放?开放的投资人能保证团队有足够的发展空间而不是被指手画脚。 目前知果果的商标注册量已超过一万件,成为行业最大的商标注册平台,团队人数从4个人到200人左右的规模。刘思思坦言,现在依然感觉创业的每一刻都很艰难,但是你必须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    
    创业
    2015年08月13日
  • 创业
    李开复的公开课:创业中的幂定律   口述/李开复(来自公众号:chuangxin2009)   今天我想讲的是power law,创业中的幂定律。 我去百度一下什么是幂?结果出来这样字,而且真的看维基危机百科,本条主题不是杨幂。幂定律就是power law。   今天我想讲什么呢?所有创业者想听的都是怎么做好创业,做好创业就是大量的资金,有效的资金,正确的商业决策,然后有一批很有才华的员工。其实power law都符合这三样事情,今天我想讲这三件事情跟power law的关系。   首先到底什么是power law?人类很多的事情都是正态分布,Normal distribution。可是今天我要打破几个传统教育教我们的东西。我们从小都被洗脑,都是正态分布,我们从小看到的成绩、身高、房间的大小基本都是正态分布。一个是极端的很少,所以不重要,中间的比较多,这是一个正态,中间这个人有一个平均值,每个人只要想我们是比平均大,比平均少。 当没有人跟你说你的创业是ABCDEF,你融了多少钱,有多少人,成长率多少,这是最重要的。所以平均值是让人趋于平庸的一种错误误导,我们再也不要听信平均值。 比如每年把钱存在银行的平均利率,这就是Normal distribution。我们如果去采样的话发现各种不同的银行,各种不同的利率,我们把它平均。或者高三的成绩从一百分到零分去平均,最后得70分的是最多的,得100分、得0分的是很少,这个就是Normal distribution。 还有一个例子是很高,所有的身高都站在一起,170公分会比较多,250公分的会很少,80公分也会很少,所以极端高矮都比较少,但是平均的比较多。正态分布是有分布的,大约来说还是中间的比较多。如果我们把不同的人排起来,你会发现有姚明那么高的,但是一个Normal distribution。   财富不一样,我们今天在这里开会,我们这里平均身高是172公分,突然姚明进来了,我们平均值能变成174公分,没差多少。但是今天我们在这里开会,我们这里的平均财富是50万美金,突然比尔盖茨进来了,整个颠覆了我们平均财富,平均我们有三亿美金,八亿美金,但是这个没有意义,我口袋里没那么多钱,都是他一个人的钱。所以当你谈财富的时候是无上限的,而且有钱的人越来越有钱,伟大的公司越来越伟大。伟大的乔帮主跟比尔盖茨相比之下,就好低了。再下面还有蔡文胜、徐小平,再下面是我、汪华、光荣等等,到后来差不多了。就是大者是大的吓死人,小的微不足道,这是一个幂定律。   在投资上来说,幂定律是什么意思呢?这个图来自于皮特这本书,它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平常做投资的时候,我们脑子里想的是这条虚线,因为我们大部分人投资是买股票,买了谷歌赚了八倍,买了微软三倍,买了IBM赚了两倍,八倍、四倍、三倍、两倍、一倍,还有赔钱的,从最赚钱得到最赔钱的划一个图是一个虚线图,我们老是心里想我们有一大堆投资,有些赚很多,有些赚一点,有些赔一点,有些赔的比较多,还是一个Normal distribution。但事实上不是这样的,真实的任何一个做早期或者是任何二级市场之前的投资,最后画出来的图都是幂定律,是这个橘颜色。   我们看几个大的基金,他们会告诉你我们年汇报多少,我们基金涨了多少,都不要相信,如果你觉得DCM牛,也只是因为唯品会 很牛;如果你觉得积源资本很牛,是阿里巴巴钱赚多太多了;如果你觉得雄牛很厉害,是京东赚了很多钱。所以实际上来说,每一个基金并不是投了一大堆一倍两倍三倍做了平均,而是他有一个超级超级棒的那个,那个就把其他的洗掉了,所以平均值意义并不大,重点是你有没有抓到那个接近无限大的公司。   那就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如果做一个VC,我们要做一个早期投资不能撒胡椒面。因为你撒出来的话,没有任何理由认为你可以撞到那个特别棒的公司。而且谁来跟你说投我的公司很稳妥,可以赚三倍,没有什么风险,应该不会倒掉的,这种公司我们都不投。我们基本不可以投这种两三倍的公司,哪怕你保底什么的,很多人说这个保底不会赔,没兴趣。我们做早期投资就是要赌你们这样的公司,有小小的机率成为最左边的无限大,实际上你成为中大或者小的都真的无所谓。   所以我们一旦看到一个好的公司,很多VC告诉你一定要加码,哪怕它已经两三亿美金估值,一个好的VC只要口袋里还有钱,一定要拼命地去跟入,他一定要抓住最左边的这个机会,而不是说我能不能保本,这不是一个VC的思考方式。   其他还有什么法则呢?没有法则。这个东西太困难了。你投的每个公司就是说这个公司有没有其他成为最好的,有的话我们就投进去了。你说不要赔钱,最多赔一半,这些没有任何意义,因为那些东西加上去以后,你就没有办法最优化自己达到最好的可能性。   因此一个巨大的成功是非常艰难的,哪怕在座的你们可能是国内一万个项目里选了一个出来,在我们这又是做的很棒,能够进入兄弟会的,我们的期望最多就是5%到10%能够成为最棒的。   这个意味着你们做事情的时候千万不要患得患失,觉得能不能保本,小心一点,谨慎一点,没有意义。我们曾经投过一个公司后来倒了,那个CEO到我办公室来哭,开复老师对不起。我说你讲什么?我们投的大部分公司都会死的,你一点都不要歉疚,我只要求有一件事情,如果你倒了,拜托拜托再给我们机会投你下一个公司。不只是我们愿意去赌一下,能做成的话就成为巨大的公司,如果没有成功真的不要放在欣赏,因为失败是必然的,成功是偶然的,这5%的偶然就是我们为什么我们压注在你身上,万一这次没做到,还有下一次,希望我们彼此得到认可,再有下次机会。所以跟投资者的交流,不要说开复今天要来看我了,我公司有点问题,不要让他知道,我想赌一赌,怕他让我保守一点。其实不会的,你们要做你们该做的事情。这是第一点讲投资方面的。 这个意味着我们另外一个我们中学时学的概念也是错的,Normal distribution在商业上意义是不大的。我们学的另外一个概念意义也是不大的,这个概念就是垄断的定义。当我们谈垄断的时候常常会有一些贬义的想法,垄断者非常独裁,我们要把它告倒,伤害用户的利益。 这些说法不是完全错误的,但是传统垄断的定义是这个图所显示的。只要一个人他收费太高了,比如说一个产品他收这么高的费用,就会有竞争者出来把它压压压下来,压到中间交界点,这个就是传统经济所告诉我们的,当一个人垄断以后,没有人能挑战他了,他就会把这个图移到更利于他赚更多钱的方法,收更高费用,少卖一点没关系,这样传统的商学院告诉我们说这种垄断者他是违反创新的,他垄断了就不创新了,就懒了,对消费者利益是有危害的等等。这些并没有错误,但是进入互联网时代有几点不一样,第一个这个图里的假设是我们生产更多产品的边际成本不是零,而我们在互联网领域往往是非常接近于零。 《从零到一》这本书里有几句话是非常简单也非常经典的,他告诉我们一个很棒的投资会把其他的都看起来微不足道,一个真的垄断者他可以捕捉到的价值是一百万竞争对手都弥补不足的。《从零到一》其实是一个公司好到别人都没法去提供一个可替代者。刚才的灯泡跟微信的例子,他用的例子是谷歌,谷歌在美国的搜索是非常难被超越。互联网的核心是垄断,而不是竞争。所以创业公司应该先找到一个细分市场,然后去垄断这个市场,然后再逐渐的去扩大。 在中国做垄断的机会要比别的国家来得更大,因为在美国一个相对公平的社会,它有更多的透明度,比如说你要买一个旧车在美国,我们可以找到一个公允的价钱,买卖房子该收多少佣金,都是标准化的。在国内因为改革开放还不久,很多行业的标准,对消费者的保护,其实是不足的。这个不足就造成了很多行业建立了各种不公平的收费,尤其是几乎所有的传统中介,都是能够有潜力得到暴利的,因为他不透明,不告诉你消费者的价钱跟提供者的价钱是有巨大的差额。所以在中国是有一个特别的机会,如果你看国内的趋势变化、政策带来多少机会,其实比美国的机会更多。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觉得在国内做投资其实比美国机会更多,在美国如果你梦想打倒麦当劳,打倒这些公司都是非常困难的,但在国内这种品牌很少,公允透明的制度也不是常态。这是一个特点。   然后要找到一个滩头阵地,宁愿做一个小领域的阵地把它垄断起来。我们的要出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的目的从来不是做旅游行业的第十名或者第八名,他的目标一直是在你居住的周围能够周末驾车旅游度假领域做到第一,而且它的第一是先从广州做,然后再拓展到别的地区,这样一个滩头阵地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在寻找投资的时候往往VC会希望你能在一个小市场里证明了自己的强大跟垄断,然后再给他一个非常清晰、合适,不是太昂贵的扩张计划,让他知道我在广州成功了,下面我再做十个地区就乘以十了,或者我在某一个狭窄的领域再扩展到其他的领域就行了。我们看很多国外的公司,像亚马逊都是这种例子,先卖书再卖其他的东西,再更进一步变成平台,都是一步一步做出来。一旦你扩张以后,就有各种相对传统的方式靠技术、网络效应、规模经济品牌来更巩固你的垄断地位,然后你再扩张、复制,用资本的力量,用最好的方法得到横向和纵向的扩张。一旦扩张成功了,像小米这样的,就怕有规则破坏者来找你麻烦,就要做一个护城河。比如小米它的核心是它的手机业务,它会用护城河做一些其他的业务,还有小米商店、小米账号,会用它的投资投一些业界其他领域的硬件公司,它的目的是要巩固它已有的垄断地位。 这里我主要想讲这几个主要的概念。不要再用过去MBA所教我们的这种垄断定义,垄断我们要把它的贬义除掉,我们要做的每一个公司都应该是一个狭窄领域的垄断,我们在座的每一位都应该可以清晰的告诉我说,你要垄断的是什么。不见得已经做到了,但是应该是有计划的去做,而且是一个足够小,可行的领域。有些同学会有问题说,你这么鼓励垄断,MBA的课程还是有道理的,全部都垄断了怎么办?百度垄断了多惨,腾讯、阿里,他们把路都断了,我们不抱他的大腿活不下去,这个是在今天的课程之外的问题。我稍微回答一下,当你只有二三十岁,只看到一两次科技革命的时候,可能看得不够完整,我的年纪够大的一个好处是我看到了,我在读大学和博士的时候,大家都觉得IBM太强大了,谁能达到IBM,你看一个一个公司都倒了。当我开始工作的时候,在苹果,大家最头疼的就是都被微软打的快得死了,最后只好我自己也跑去微软工作了,因为我觉得它垄断太伟大了。后来谷歌的搜索好强啊,谁能打过他。跟我们今天是无关了,我并不认为BAT在三五年之内会有任何没落的现象,但是我们不用为人类的未来太着急,因为科技的力量,创新者的窘境,还有垄断者的懒惰是一个人类必然的现象,所以创新的小公司永远会有机会。 最后我想讲的是人才,人才其实也是非常符合power law。我们在学校里面老师还是把我们分成了ABCDEF,100分、90分、50分,但是我们如果真的接触过最顶尖的人才,就像你们在座的每一位最棒的创业者,或者你们公司最棒的工程师,或者你们公司最棒的产品经理,或者是业界最棒的投资人,这些人是绝对符合power law,而不是符合Normal distribution。也就是说那个最棒的工程师他的价值是左边这个无限大,他跟一个普通工程师是不能相比,有时候我们会因为一些传统的东西还是看不清楚这个现实。我在十年前就说过,一个工人顶尖的跟普通的不会差那么多了,一个工程师差别是非常巨大的。 你可以看我过去在微软,确实有几个比较牛的人,当时我招的一二三四号员工,就是这一二三四个老板,所以也表示我的风水还是不错的,你们跟我拍照的时候一定要坐在我旁边才会比较棒。   谷歌有很多牛的人,像汪华、秘群、爱伦坡,都是很棒的人。但是如果只看工程团队的话,这一帮人也是特别厉害。你把心思花在招最棒的人是特别重要的,可能有些人会说你花了五个人,还有第六个做什么去了?第六个现在写了一本诗,写诗也是很牛。 Paypal早期的14名员工,后来创造了各种公司。所以周围有一大堆牛人,表示你真的有包容很棒的文化,他们在你身边学到很多事情,我相信以后在国内除了有BAT帮、谷歌帮、美团帮,你们除了把自己公司做好,也会不经意的产生一个某某公司帮。 从人才里面我们能够看到什么呢?第一个作为CEO要在人才招募上花很多时间,不只是说我要给大家钱,给大家期权,我们要抱着一个心态,团队每多加一个人,不是说能过关就好。比如现在团队有十个人,我要招第十一个人,不是说第十一个人能排第十名,有个比他更差的,就可以要他进来。我们在谷歌的理念是每招一个人都要提升团队的平均水平,就是我有十个人,招的第十一个人我希望他能排到前五名。当然不见得一定能达到,但这是一个合理的诉求。   为了吸引更多的人进来,你们作为CEO,刚才谈的各种不同的领导力,除了大家都想到的薪水、期权,公司能做多大,融多少钱,你作为CEO一定要描述一个远景,你是为什么做这件事情,他为什么要来帮你做,它的力量为什么恰恰是你需要的,因为一个很优秀的人才会希望这个公司有很伟大的愿望。但是同时重要的是,他希望他能够加分的地方是这个公司能够用到的地方,比如你要招一个IT工程师,虽然你可以讲个故事说我背后的系统很重要,这个故事不是特别讲得通,或者如果我在谷歌要招一个特别棒的会计,我很难去解释给他说,为什么这个会计来谷歌会加分。   你对那些特别重要的岗位应该特别重视,要描述一个公司的未来,重要岗位重要的人能够直接给你加分。在公司小的时候,其实你招的那一批人是定义了你的文化,你这个核心的领导,三五个人甚至到二十个人真的是定义了你的公司希望招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价值观,未来的人会朝这些人看,所以这批人是特别重要的。当你找到这个超级员工,千万不要吝啬股份。一个公司他如果核心的10%能够留存,对他未来是有巨大的价值。比尔盖茨曾经说,如果微软全部垮了,我只要带我顶尖的20个人可以再造一个。我觉得大家应该对你的核心员工有这样的理解,有对他们的判断。   我再讲一个谷歌的故事,我特别佩服谷歌有一点,我记得我在微软的时候,谷歌老是挖微软的人,所以我也是被挖去之一。一共挖了一千个人,挖了怎么办?微软就讲加一点钱,换个职位,实在逼不得已就告啊,我就是被告的,最后还是跑了,跑了一千个。我之前走了四百个,我之后走了六百个。一千个人被谷歌挖去,这个是元气大伤,为什么微软现在有很大的挑战,你们很多人会认为说是不与时俱进,不懂互联网。当你公司顶尖的人被挖走一千个,你想想还能怎么办。你要补失去的元气是非常困难的。   最后一点管理聪明人,多有权威,多做一个强大的CEO,多成为伟大的独裁者。同时你的员工如果你要招聪明人,他们还是希望一定程度是被授权、被放权、被信任。你作为一个聪明人,你想怎么被管理,你应该尽量地用这个方法让你的员工被用这种方法来管理。这是非常重要的。是不是最重要的决定你自己抓在手里。作为一个强大的领导者,你还是可以很大程度地让你的员工感到有贡献,而且是被重视,而且他留在什么地方你是知道的。 我们讲了这么多幂定律,还有一个定律更重要,就是爱你的员工。今天我就讲到这里,谢谢。    
    创业
    2015年08月05日
  • 创业
    没有对错,只有节奏——2015创业方法论 来自公众号:中信出版集团// // // “新常态”作为描述中国经济的热词,已经风行很长一段时间了。其最突出的特征之一是经济增速放缓,并要求经营方式、思维模式出现变化,另外就是创新,需要创新是驱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2015创投盛典今日上海站,即围绕着新常态经济所要求的创新创造,由彼得·蒂尔、徐小平、许单单等人,一同将最前沿的创投经验与启示,分享给广大有志者。 彼得·蒂尔钱军VS 钱:如果我们要在一家公司或者一个项目的早期,就可以看到它的潜力,我们应当注意哪些什么关键的点?彼:第一,团队;第二,技术;第三,商业战略。我希望三个都有,如果说你只有一个或者只有两个有可能就会失败。尤其是团队,好的投资需要让我知道,到底他们在一起合作的话会有多好。 钱:在进行投资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多项目是新的领域,这会令人难以判断。请问你们是如何预测?比如说face book先做了哈佛,他们很快的达到了35%的占有率,那么从这一点向下怎么评估?彼:从消费者网络来说,较好的一种测试就是使用的频度,比如他们是否有把产品推荐给朋友。另外我们会问一些分散式的问题来进行评估,同时关注产品本身的发展,并进行必要的沟通。一个产品的研发人员不可以“高冷”,必须能跟我们沟通最新情况。 钱:您曾经说过创业的关键一点是未来比现在重要,这也引出了一个问题。作为企业家你希望有一个目标,那么你会不会把上市当成这个目标,我是说,从企业家的角度考虑?彼:我想要强调的是,我们不要把上市作为一个目标,它实际上是可以只是中途的中转站。在90年代互联网泡沫的时候,他们觉得上市就是终点,但这样做你就容易忽略未来。如果不去考虑上市之后的日子,事实会证明你一定是短视的。另外,选择上市的银行需要谨慎,不要把所有的权利都交给他们。 钱:最后一个问题是关于中国的,你也第二次来中国了。你知道现在在全球都希望再建一个硅谷,比如中国的北京、深圳、上海。根据你的观点,如果说要创建一个类似硅谷的地方,应该考虑什么呢?彼:有很多的东西要放在一起来讲,比如说硅谷有大学,而且有很多成功的历史案例,有一个网络充斥着创业的人才,就好像吸铁石一样,可以吸引更多的关注。几家格外成功的公司为硅谷的生态系统设立了非常高的标准。我认为最主要的是要有一个合适的模型,集中优秀的资源互相促进生长。 创业者shi哪儿去了BY 徐小平 条条大路通罗马,7条大道向成功。新东方创始人之一,拥有多年投资经验的徐小平先生,今日为大家解析了他自己眼中的各种成功方式。 1、上市。它是创造个人财富的一个终点,但同时意味着public,意味着公众和社会分享你的成功和成长。新东方2006年上市,一年以后新东方的股价接近40亿美元,即便不以股价论英雄,大家买股票却一定是为了分享你的智慧。一旦进入上市你就进入了一个没有结束的飞行。终点在哪里?不知道。 2、并购。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出路,假如说100个公司里面有1个上市,大概会有2、30个并购。我在2010年投了一家公司叫多开,后来小米并购了这家公司,我们投了3000万美元,小米并购的时候是50亿美元。后来多开阅读器做电视,做很多其他的东西都不错,这个并购显然是非常成功的。另外像58和赶集,他们两家体量不一样,但是出于宏观考虑就合并了。 3、转型。所有企业的必经之路,如果不是100%,那么95%的企业都要经历的一个过程。很少有企业从第一天起做的事情,能够持续到最后一天了。比如说聚美优品,一开始做游戏广告植入,做了大半年觉得不行了,做了化妆品,这是很了不起的转型。比如说富森做猎豹,本来是针对国内的一个应用,后来发现国际市场才非常需要这样的东西。当然什么时候坚持,什么时候放弃,这是一个问题。 4、连续创业。跟转型有一点类似,但不全一样。乔布斯某种意义上也算一个连续创业者,做了苹果,被开除了,然后再回苹果。我以前投过一个女孩子,她做一个留学网站,失败了,就到新东方做了留学网站主管。现在她又创业了。也许之后这个女孩又将把公司卖掉,用资金再做一个公司。不同的道路,都可以通往罗马。 5、现金生意。创业要并购,要上市,但是不要忘记许多所谓不成创业,它实际上是一个好的生意。我们投资过一个公司,教外国人学中文的,创始人非常敬业。他是有收入的,虽然还不是垄断的公司,但是它提供了有价值的服务,它有正像现金流,有利润,养了上百个人,这也是创业者的骄傲和光荣。 6、加盟创业。假如说你转型不行了,再次创业也垮了,你可以考虑跟人合伙。一个人失败,去死吧;两个人失败,抱着哭一下就不死了;三个人失败,抱团取暖。我们有一个活动,就是让创业失败的人在一起聚聚,结果在这个会议上,真的有十几个哈佛的博士,20个斯坦福的MBA,在讲他们的失败道路。后来,其中有个人成了58的CPO,他和我们另外两个投资失败的创始人,一起做了一个新的公司,不到两年这家公司的话值到了5000万美元。 7、回去打工。想想看,创业结果最烂的,就是回去打工。只要你做人不是白痴,在江湖上没有恶名,那么所有的成熟的公司,成长型公司都会热烈的欢迎你。比如说有人做过留学网站的,失败了,后来新东方请他来做自家留学网站的CEO。我觉得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一个地方,就是创业最烂的结果可以是回去工作,而且你有了经历,有了磨难,你回去企业会是最好的员工。 没有对错,只有节奏BY 许单单 (3W Coffee 咖啡馆创始人,拉勾网创始人、董事长) 创业最核心的逻辑是八个字:没有对错,只有节奏。太多人觉得自己没有一个事情是错的,但为什么会不成功呢?那是因为我们节奏没有把握好。   第一,创业刚开始的时候它就是一个瞎子,千万不要觉得自己很聪明,要当成一个瞎子走路的过程,不断摸索,探方向。3W最开始是做什么的呢?是有200多个股东众筹的,每年开一次股东大会,没有观众,全是企业家,只是为了做一个有投影仪、有话筒、有音响、桌子可以移动的咖啡馆沙龙。但是,做着做着快倒闭了,因为大家开会不买你的咖啡,我们才想到做其他的事情。3W咖啡虽然很小,但是它自己是一个典型的创业公司的历程。   第二步就像傻子打架,只攻不守打的快。我们做拉勾网的时候,总被人抄袭,你说这个时候,我们是打击抄袭者呢还是不打?你是去拼命的奔跑呢,还是把你的对手弄倒?以我的经验来说,执着于打击对手属于浪费时间,因为你自己还如此之小,说不定你们打架的时候,第三方就起来了,就像苏宁和国美天天打,结果京东出来了。所以在创业的过程里,尤其是在B轮以前,你要全心的关注你的用户,努力做你的产品,完善你的团队,眼睛里面只学对手的好,不要分散公司和自己任何的精力。   第三,孕妇难产——痛苦做抉择。我们在电视里面经常看到产房的医生跑过来问是保孩子还是保大人,那一刻父亲的痛苦,创业者每天都在面对。比如说我们拉勾网在做的过程中,曾经想过PC互联网、H5页面、公众号和APP都要做,我说不能做四个,最终就把APP砍掉了。我们把把精力聚焦在微信公众号上,结果我们努力做的时候服务号就出来了。其实做抉择是最难的,但必须学会舍得下手去做减法。   第四,讲融资。我有一个特别好的朋友,他也是创业,做母婴互联网的。他A轮,B轮融资的时候,看到市面上有融到了一、两千万美元,甚至三千万美元的。他说我至少要融800万美元,有人给他400万、500万,他看不上,所以这个时间就拖住了。互联网行业,相差一个月你就等于死亡,何况是为了多融资一点拖了四五个月!在此期间其他的人拿了比你少的钱已经跑起来了,你还在那儿融资呢。创业初始的融资,切忌求多,太多人在这个地方卡住了。   最后一项:张三丰打拳——太极平衡。公司一旦拿到天使或者是A轮或者是再向上走一点的时候,CEO每天面临的事情就是做抉择,做权衡,做资源分配。有很多事情都要做,你如何平衡它?这就变成了公司再进一步的核心逻辑,比如说员工多一点的时候,你如何平衡员工的福利,让他觉得能够持续的保持健康的状态以及创业的精神,拼命的工作。过去的五年的三年半,我们公司全年无休,七天工作制,只有国庆节、劳动节才放假,所以我们做的快,我们超越对手。而当我们有50人的时候,7天工作制就不太行了,员工就开始抱怨了,所以我们改成了每周一个休息日再到后来一个月的四周里面,三周六天,一周双休,还定每周周三晚上为不加班日,其实这就是一个平衡,但平衡比前面四个都难。
    创业
    2015年05月26日
  • 创业
    YC出品的创业第一课:How to start a startup Sam Altman 是硅谷孵化器 Y Combinator 的新主席,这次他联合斯坦福大学一起,开设了这门叫做CS183B的课,目的是教给所有想创业的人该如何创业,课程内容非常基础。     之所以叫 CS183B,可能是因为此前有过一门类似的创业课,由 Peter Thiel 主讲,编号为 CS183B。     Sam 在 YC 的工作就是看项目和辅导创业,本课程除了 Sam 还会有各种大牌加盟,比如第一讲课的嘉宾是 Facebook Co-founder,Dustin Moskovitz。正如 Sam 所说,他发现在 YC 工作时,创业者们有 30% 的基础问题都是共性的,可以被概括的,而另外 70% 才是直接和项目或市场挂钩的。而这 30% 其实也是非常基础的内容,是每个创业者都该了解的。     CS183B 这门课一共有 20 讲,昨天刚刚进行了第一讲。如果一切顺利,我会持续跟进整理这 20 讲的内容,并加入一些自己之前在百度做 PM,在创业公司打杂,和现在做 VC 的经验、想法,供之后的创业者们参考,如果有任何建议和反馈等也欢迎邮件联系我。(kqu@yunqi.vc)     昨天第一讲的内容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由 Dustin Moskovitz 主讲的“为什么要创业”,另外一部分是由 Sam 主讲的“创业四元素”的其中前两点。     我们首先从为什么要创业入手,这个问题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     Dustin 总结了三个最常见的创业原因,并且一一提供了基于现实情况的反驳,比如: 1)很多人想自己做老板,觉得现在的老板做的事情和方法看不过去。但事实是,创业之后,每个人都是你的老板。你要讨好你的员工,初创企业是难以承受核心员工的离开的;你要讨好你的顾客,你的身家性命和未来可能都在他们手里了;你要讨好你的合伙人,要小心翼翼的处理各种矛盾和分歧;你要讨好你的投资人,当然最近说资本市场泡沫的文章比较火,如果你真的靠谱,也可能是投资人要来讨好你了。     2)很多人希望工作有灵活性,可以有很大的自主支配权。但事实是,创业的灵活指的是你可以灵活的把生命中的所有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你的项目上。相信我,一个真正的创业者是 24 小时都在工作的,就连做梦都会想该如何做好这份事业。再加上你要随时待命,要做所有员工的榜样,所以创业其实不只只是监督手下人干活,或去参加会议发表演说那么简单。     3)赚更多的钱,有更大的影响力当然是一个比较实际的理由。但是 Dustin 想强调的是,在企业内部,或至少初创公司内一样可以实现这些事情,而不只是自己去成立一家公司。而且我自身的创业经历也让我知道,靠创业来赚钱是不靠谱的,因为创业就是要把所有赚来的钱都再投回去,除非你能把企业做到万人皆知,不然你自己的工资肯定还不如去大公司当个领导来得多。     所以,到底什么才是创业的最好的最理想的理由呢?     “The best reason is you can’t not do it”——最好的理由就是你不能忍受自己不去做这件事。(Sam 补充说 Feel compelled by a particular problem, and starting a company is the best way to solve it,迫切需要解决一个问题,而创立公司是最好的办法,其实是一样的含义,而几乎一样的理由我在豌豆荚创始人 junyu 的一次访谈中就听到过。)你意识到一个问题,并且觉得自己必须要去解决它,只有这样你才会有归属感、才会有激情去面对前途的困难,才能够坚持 5 年、10 年,15 年熬出一个伟大的企业。比如我自己一路走来深知教育中现存的问题,我觉得教育中的很多问题,比如让学生们更有自主思想、更有选择意识、对自己的人生更有规划等都是我希望有人能够尽快解决的,如果不解决就会有更多的孩子迷茫、后悔或受苦,也就影响了这整个社会。所以我也一直关注教育领域的创业比较多。(自己的一次创业相关尝试也是在职业教育方面)。     所以说到底,怎么样才算是对的创业?我之前看到过一句话,后来就一直是我微博的签名,那句话是说“Choose a problem to solve, not an idea to build.”(选择一个问题去解决,而不是选择一个点子去发展)。这也就自然的联系到了后面要讲到的创业的四大要素。     如 Sam 所说,要塑造一个伟大的公司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做文章: Idea(创业点子) Product(产品) Team(团队) Execution(执行)     也就是说,一个杰出的点子,被一个杰出的团队,很完美的执行,就会变成一个伟大的产品,并塑造一个伟大的公司。很多 VC 投资的时候其实看的也是这些东西,比如是否是一个足够大的好市场(点子是否够好),是否是一个适合的很好地团队(执行力如何等)。     Sam 今天详细讲了前两部分 Idea 和 Product,剩下的 Team 和 Execution 会在下节课讲。所以我们今天也只看对于创业者来说这最为开始的两点,创业点子和产品。     一)Idea 最近流行的一种说法是 idea doesn’t matter,而且自从精益创业这本书火了以后,有一个词也跟着火了起来,那就是 pivot,这个词的意思就是不断地变换方向,找到适合的市场等。但是,pivot 这个词被用的太烂了,现在基本上任何不成功都可以被说成是一次 pivot,很多人也鼓励大家先开始再说,遇到困难不怕,就 pivot 就好了嘛,但事实上根据 Sam 在 YC 的观察,绝大多数成功的公司都是一开始就有很好地立足点和 idea 的。     虽然说任何有创业经验的人都会知道,整个团队一开始做的东西和最后成型的东西一定是非常不一样的,但是大方向其实是可以把握住的。比如做美甲 O2O 的河狸家,比如做女性社区的美柚和大姨吗,比如做娱乐社交平台的唱吧,这些都是从一开始听上去就有很大概率会火的东西。哪怕产品的内核和细节可能会完全不一样,但是面对的人群和解决的问题都是不变的。     另外,在想 idea 的时候不能只想产品,还要考虑很多别的因素,比如市场的大小和成长空间,公司的发展战略,未来的成长壁垒等。做 VC 以来我一个比较大的感受就是,如果你觉得自己是一个好的人才,有一个好的 team,请一定要选择一个足够大的市场来发挥,不然就是对资源的浪费。在一个大的市场内,如果你能占有 5% 左右的市场容量,可能你已经很成功,并且未来还充满了可能性,但在一个小的市场内,哪怕你已经占有了 80% 的市场容量,也不太会有人看好你的发展。马云和他的 18 将如果最开始的时候选择的不是电商,而是举例说是某一种特定疾病人群服务,那么哪怕他们做的再成功,也不会有现在的声势。     当然,国内有一个问题就是,大公司会很快的进入赚钱的市场,并把小鱼都吃掉。而且,如果你也有想过创业这件事,你可能会发现,任何一个很明显可行的点子都早就被不知道多少人做过了。所以 Sam 给我们的建议是,要选择一个垂直的小市场。等等,这不是和刚开始说的矛盾吗?其实不然,Sam 是说要选择一个有前景的可以快速复制并扩张的小市场。对于一个发展很快的小市场(公司和市场一起发展,就像电商领域的阿里巴巴),和一个发展很慢的大市场来说,前者是最适合创业的,也是最受 YC 青睐的。     小市场的特点是,很多好的点子一开始听上去都很可笑或无聊,比如给所有网民做一个搜索引擎,可以让大家搜索网上的所有资料?比如做一个只针对学生的社区,让大家向网上放自己的照片和动态?哪怕 Google 和 Facebook 已经这么成功,我们回头去想他们最原始的样子还是会觉得有些难以置信。     所以,想创业 idea 的时候要有长远的视角,要有 vision,要能看到市场在之后几年的变化。另外,还有一些要考虑的问题,比如说 Why now?为什么这个东西没有在一两年前就被做出来?为什么一两年年后再做这个东西就晚了?等等。     最后,一个好的点子最好是一个全新的东西,而不是对已有东西的改进,比如很多人说我要做宠物领悟的 airbnb,我要做白领领域的 airbnb,我要做高端商务领域的 airbnb 等等,根据 Sam 的经验,这样的东西大多时候会失败。     总结一下,最好的点子是从自身出发的,最好是起始于一个非常简单的小众需求,并且是可以被非常简单的形容、理解和复制扩张的产品。     如果你想创业,那有两件事是你现在就要开始做的: 1)想好的点子(如何想?下下节课 Paul Graham 会来告诉大家,敬请关注) 2)找合伙人(不断地出门去和人聊天吧少年!合伙人和人生伴侣几乎一样难找。)     二)Product Sam 把专利、售后服务等任何和产品和顾客体验相关的东西都归为“产品”这个定义内。因为对于顾客来说,产品本来就是一个 package,是整个交易行为。     他认为,产品应该做成是被少数人特别热爱和死忠的,而不是做成被大多数人感觉有些喜欢的。因为前者做好了是更容易扩张到全部人群的,而后者则比较容易不温不火。而要死不死的状态其实是创业者们最害怕的。     他还告诉我们要和顾客不断地交流,他们会告诉你怎么做一个他们愿意使用、愿意推荐给别人、或愿意付费的产品,要根据他们的建议不断修改产品,形成一整个流程的闭环。     另外,很少有创业公司是死于同行竞争的,一般的死法都是没有做出最解决顾客需求的产品。   我个人曾经有个想法,就是如果你做的是一个自己愿意推荐给最好的朋友和亲人购买的东西,如果你恨不得自己花钱买自己的产品或服务给好朋友和亲人用,那这个产品一定在某种程度和意义上是个非常好的产品,是个解决真实需求的产品。如果这个产品你在推荐给父母和好朋友使用的时候会有一丝犹豫和顾虑,那你就要好好想想自己的产品是否真正拿得出手了。     最后 Sam 也分享了一些衡量公司成长的指标,比如: 总注册数 活跃用户数 活跃级别 用户留存率 收入 Net Promoter Score.     其中 Net Promoter Score(NPS)是个比较新鲜的定义,翻译成中文是净推荐值。如果所有人都劝大家不要使用这个产品,那么这个指数就是 -100,如果所有人都在自发推荐这个产品,那么这个指数就是 +100。     最后,本期课程上推荐的读物是: The hard thing about hard things(个人强推) 、Zero to One(个人强推) 、The Facebook Effect 、The 15 Commitments of Conscious Leadership 、The Tao of Leadership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下次课将要讨论的内容是创业四元素的剩下两点,Team 和 Execution,欢迎持续关注。     最后介绍下自己,我叫曲凯, 杜克大学研究生毕业, 曾经做过管理咨询、在 36kr 写过科技稿、当过百度 PM、参与过早期创业, 现在云启创投任职投资经理, 联系邮箱:kqu@yunqi.vc   来源:36氪
    创业
    2014年09月25日
  •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