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as
这八个企业 SaaS 门类在中国市场是最有价值的
编者注:李彦宏在百度大会上对企业级应用市场一顿挺举,作者投来本篇,望能吸引更多 B2B 创业者。未来中国企业应用市场,这八个 SaaS 类别,有前途:
人力资源管理 (HR)
人数超过100人的中小企业,往往只配备了1-2名人事专员,而实际上这样的企业每月要进行的基础HR工作量(包括招聘、入职、离职、考勤和工资核算)还是非常大的。很多企业主不太舍得在基础行政工作上投入太多人工,那么就需要IT来帮忙。又由于中国独特的国情,这套行政和人事信息基本管理系统只有本土设计和服务的可能。再加上中国每个省份和城市的社会保险制度又略有区别,这就需要软件能够在工资核算工具方面提供充分的弹性,才能让人手很紧缺的HR部门在3-5个工作日内完成准确和全面的工资核算。除了基础的HR信息系统外,稍大一些的企业还有绩效考评软件的需求。
售自动化方向的CRM (Sales Force Automation)
没有意外,这依然是最常见的需求分类。主要针对的是B2B类的销售组织(包括工业生产、贸易,专业服务领域),用于管理10-500人规模的销售团队,管理销售线索,成交机会,成交转化管道,销售行为,包括简单的订单和产品管理。虽然这个门类的厂商数量繁多,但大部分产品启动过早,交互设计落后于时代要求,移动端支持不力。很多产品客户数量不够多,从而没有通过大量企业使用检验来强化产品。我们发现很多企业都呼唤一款简洁易用,功能完整、有原生移动应用支持的CRM。
适合中国市场的营销自动化套件 (Marketing Automation)
这个版块适合于有较大客户批量的企业,包括B2C和B2B类,用于他们管理各种营销名单,销售线索和现有顾客名单。基于客户名单,营销自动化软件应当实现灵活的标记和分类筛选,基于客户联系信息的营销战役(campaign)管理,满足常见的电子邮件营销,短信推送等需求。更高级的产品尚能对客户反馈做统一处理和标记。在电子邮件营销市场,也有厂商推出了公共的SaaS产品,在电子商务领域,有商派,管易软件等企业成功地垂直化,但在更广泛的通用领域,尚缺乏优势产品。在这个品类中,还有日益增加的基于社交媒体的营销管理工具需求,包括针对官方微博和微信的运营系统。
简洁的商业流程管理(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
理论上,BPM只适用于较大规模企业,但在中国市场,也许是因为管理文化的原因,中小企业在人数超过50人以上就普遍习惯于建立一些基本的审批制度,小微企业往往依赖纸质表单来实现,而较大一点的企业受中国OA软件的影响,大多都会寻求一种无纸化流程手段。这些企业实际应用的审批场景都非常基础,通常只覆盖行政人事财务类。理想中的产品应该能够支持企业快速部署,无需复杂定制,直接就可以用于基本流程,围绕企业特定的流程,能够支持表单的友好定制和流程控制定义。要做好这个门类的应用,理解企业流程共性和特点是十分关键的。
项目管理(Project Management)
有些产品的任务中心已经实现了基本的项目管理要素。但在特定行业中(例如建筑,软件工程等),对项目管理有更高的要求,包括解决任务分解后的前序任务,实现甘特图呈现,完成任务所需要的资源和工时管理,记录任务实施的实际工时等。在这个门类中,还较少看到完整可用的SaaS类产品。
客服系统(Customer Helpdesk)
互联网已经成为消费者和厂商之间最重要的纽带,但是顾客反馈渠道的增加反而带来了更大的IT挑战。过去,只有大企业会通过呼叫中心软件和业务系统的对接来实现客服信息化,但现在中小企业也有日益增长的需求。这些系统应当能够帮助企业归集来自电子邮件,社交媒体,网上表单或在线聊天等渠道的客户反馈,帮助记录电话日志,成熟的产品还应该通过API实现和业务系统的对接。高级产品还能够实现用户身份的自动识别,客服知识库的搭建,客户自助服务系统的对接等。
调研和通用表单数据管理(Form Hosting)
企业常常面临从外部和内部搜集反馈数据并进行量化分析的需求,无论是专门的市场研究类,还是通用的表单工具都可能满足基本需求。其实无论大中小企业都需要这样一种高度灵活的表单工具来加速流程,驱动市场销售,运营,人力资源管理等多种业务环节。稍加改造,甚至可以用于线上销售订单管理。调研表单类应用还可用来实现线上测评类需求。国际市场上,此类产品非常繁多,包括Google也有基于Google Spreadsheets的Google Form产品,深受中小企业欢迎。
通讯类(Communication)
企业通讯的痛点集中在利用计算机网络实现高质量的音视频会议。随着带宽资源和浏览器的进步,实现更友好体验的通讯服务时代就要到来。尤其是Google开源的WebRTC协议,将可能实现非常流畅的跨浏览器和设备通信,用户将无需Flash或其他专门插件的帮助,而且在同样带宽下,能够实现更高质量的音视频会议。当然,这些通讯类应用需要和基础协作平台有非常紧密的整合,让发起和参与会议的过程更加简单。
【文章作者:任向晖】
-
saas
SaaS管理软件选型须知
SaaS,近几年似乎被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概念给覆盖了。然而,随着yammer被微软收购,国内又掀起了一股SaaS热潮,再一次唤起人们对于SaaS管理软件的记忆。
单单2013一年国内就涌现出了一大批的SaaS厂商。他们有的主打企业社交化概念,有的强调任务看板管理,还有的则关注CRM领域。在宣传自己产品的时候,往往都强调部署简单,使用费用低,随时随地访问等特点。面对层出不穷的 SaaS 管理工具,我们作为消费者应当做何选择呢?笔者认为应当慎重,需仔细考虑自己团队大小、业务规模、发展前景等因素,选择一款真正适合自己的管理工具。
首先,工具不是说越简单越好,也不是功能越多越好,工具应当和管理的对象互相匹配。如果一个公司团队人数很少,做的事情也相对简单,主要是日常的一些任务管理,那么选择SaaS类的管理工具还是非常合适的。但如果团队规模超过了10人,做得事情也涉及到多部门、多环节的协同,SaaS类的工具功能单一、扩展性差的缺点就比较突出了。
其次,管理工具应当引导团队提升管理水平,而非刻意迎合团队现状。一款好的管理工具除了能够满足团队日常的工作跟踪记录之外,还应当能够逐步帮助团队提升管理水平,优化工作流程。但遗憾的是很多工具为了迎合用户录入的方便,刻意的简化一些必备的信息,比如任务的估算、排序等。这样表面上来看,大家做眼下的事情很快,很方便。但宏观统筹和长期计划就弱了,很容易导致团队埋头做事而不能抬头看路。
第三,选择管理工具不能只考虑眼下,应当考虑团队的长期发展。企业存在的目的就是发展壮大,人越来越多,事越来越复杂。这时候使用SaaS管理工具就会面临非常尴尬的境地。一是企业需要更多的管理工具来支撑内部的流程,比如项目管理,比如CRM,比如工作流等等。但市面上鲜有一家SaaS厂商能够满足企业的全方面需求。如果同时使用多家SaaS服务商的系统,不同厂商之间的系统势必成为一个个的孤岛,难以整合。二来SaaS类的工具定制性一般都较差,企业无法针对自身的业务和流程做深度的定制,只能在平台内部做一些局部的修改。重新换工具吧,之前积累的数据脱离了SaaS厂商就是死数据,迁移成本之高可想而知。
最后,选择管理工具不能贪图眼下便宜,还应考虑长期成本。采用 SaaS管理工具企业前期投入的成本不高,很多企业为了宣传,也会有免费的套餐。但如果我们仔细算一笔账的话,就会发现使用SaaS系统的长期成本价格不菲。以国内某任务管理厂商为例,一年的成本高达七八千,几年下来费用高达数万元。
综上所述,应当综合考虑自己团队大小、业务规模、发展前景等因素,才能选择一款真正适合自己的企业信息化管理软件。
【文章作者:王丹丹】
-
saas
身份管理平台Okta获7500万美元融资
据 Re/code 报道,身份管理平台Okta完成新一轮融资,融资金额为 7500 万美元,总计融资金额已达 1.5 亿美元。本轮融资由红杉资本领投,Andreessen Horowitz、Greylock Partners 和 Khosla Ventures 参投。
Okta 是一款基于云端的 app,可以帮助其他的基于 Web 和云端的 app 管理员工的账户和登陆信息。它可以帮助公司的 IT 部门更快地让员工登陆并使用上各种 SaaS(软件即服务)app,并在员工离开公司的时候关闭登陆。Okta 可以实现单点登录(SSO)、自动化用户管理、多因子鉴权、移动身份管理等功能,可以为企业和个人实现统一的账号和身份管理。
除了此前的云端应用以外,此次 Okta 还发布了一款新的在本地部署的身份管理服务,可以为本地应用提供横跨 PC 和移动设备的统一身份管理。该服务对供应商是中立的,意味着它可以在范围很广的各种应用上工作。
自从 2011 年 1 月发布以来,Okta 已经揽获了包括 LinkedIn、Groupon、Comcast、 Pandora、Nestle Purina、MGM Resorts International 等 1200 个客户。不过,在基于云的身份管理方面,Okta 面临着新进入者 Saleforce.com 的竞争。
Okta 的 CEO Todd McKinnon 表示,这笔融资将主要用来拓展接入 Okta 的应用,希望在未来几年内能从 3000 个应用增加到 10000 个左右。这笔钱还会用来扩展亚太地区的业务,Okta 将在悉尼成立分公司。
Okta 在 2010 年 12 月获得 A 轮融资 1000 万美元,2011 年 8 月获得 B 轮融资 1650 万美元,2012 年 12 月获得C轮融资2500万美元,2013 年 9 月获得 D 轮融资 2700 万美元。身份识别是企业应用的基础。随着员工使用的应用和设备(尤其是移动应用和设备)的种类不断增加,企业对身份认证管理的需求也会更高。未来几年,Okta 很可能将申请上市。
[36氪原创文章,作者: 小石头]
-
saas
全球E-Learning 市场数据和未来两年趋势
欧洲知名e-learning公司Docebo于近期发布了最新的全球e-learning市场趋势展望与预测——《2014-2016年E-Learning市场趋势》(E-learning Market Trends& Forecast 2014-2016 Report)。
这份新鲜出品的行业洞察带我们走近全球e-learning市场的现状与未来,详尽的调研数据涵盖了亚洲、非洲、澳洲、欧洲、北美及南美洲的动态,宏观描述了该行业在全球各个区域的市场规模、前景,揭示勇于创新的培训策略对实现企业目标的重要性。
1、E-Learning在不同地区的活力指数
全球e-learning市场规模于2011年达到了356亿美元,接下来五年内的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7.6 %,2016年全球e-learning销售额将达到515亿美元。
而某些地区远超全球水平。根据区域研究,年增长率最高的是亚太地区,达17.3 %,增长最快的是印度、中国和澳大利亚,中国的年增长率达30%;其次是东欧、非洲和拉丁美洲,分别为16.9 % 、15.2 %和14.6% 。
世界各地区e-learning增长因素各不相同。欧美市场最为成熟,其中美国在自主学习(Self-paced learning)的支出上位居世界第一,西欧排行第二,但到2016年,亚洲预计要超过西欧,成为e-learning市场上支出第二大的地区。
2、E-Learning成为HR领域最大、发展最迅速的细分市场,SaaS模式独占鳌头
“云”正在改变着组织、雇员与合作伙伴之间的交互协作。从“云”解决方案中脱颖而出的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软件即服务),成为多数企业选用的e-learning平台模式,SaaS模式带动了整个e-learning行业的增长。
根据Gartner公司的数据,2014-2015年间,e-learning的SaaS市场将保持健康增长的势头,全世界收入预计将达220亿美元。Gartner研究指出,许多企业正在把老系统更新为基于SaaS的系统。
归纳大量调研分析的结果后,可以得出SaaS模式占主导地位背后有三个原因:
- 实施速度
- 节省开支成本
- 节省运营成本
无论是中小企业,还是大型企业都不约而同地优先考虑采用SaaS学习平台模式;不少大公司都把其内部学习平台升级为SaaS模式,或在一些特定培训项目上采用SaaS课程平台。
3、E-Learning对于企业培训的战略性意义
此份报告的调查显示,在职培训是企业必要的战略之举:
96%的人认同在职培训能提高工作表现
78%的人认同在职培训有助于职业发展与升职
87%的人认同在职培训有助于薪酬的提升
在培训行业内,e-learning的市场份额连年上涨,所有的e-learning产品(课件内容、平台和课件制作工具)均显出积极的增长态势。市场对在线教育反应良好,规模各异的企业纷纷开始涉足e-learning。
企业培训预算的限制也是e-learning受宠的原因之一;尤其对于员工分布于各地的培训,e-learning模式更具有高性价比、高效率的特点。
4、E-Learning在教育行业风生水起
根据研究机构Ambient Insight,自2012年起,在教育技术领域的投资风向分为了两条路线:
1)K12教育及学前教育初创企业;
2)企业学习。
着眼e-learning的乐观前景,风险投资公司也大力投资于教育行业。过去的五年里,有60亿美元的风险资本流入e-learning。许多大学试水线上教育的非盈利模式,充分利用学校积累于传统课堂的知识,应用于线上环境。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市场的“大爆炸”,不仅在于课程的数量,更有大量平台与工具涌现。
【文章来源:MOOC】
-
saas
企业市场的恐怖增长:主打中小企业HR云端服务的Zenefits一年半已经融资8400万美元
一直听说做企业级市场的都是土豪,这次才真见识了。最近Zenefit完成了一轮融资,金额为 6650 万美元,这轮融资是 4 个月前 A 轮的附加,领头者为 A16Z,也是 Zenefits 的种子轮投资者。一年左右的时间里,Zenefits 已经融了 8400 万美元,估值近 5 亿美元。
Zenefits 是干嘛的呢?它是一家面向中小型企业,帮助他们管理员工医保、社保、薪水发放等问题的公司,相当于一个数字化的保险经纪人 & HR,以 Saas 的方式满足企业的需求。
融资如此迅速的原因是,Zenefits 这一年的发展速度太快了。从 13 年早期开始,每月的复合增长率在 30% 以上,现在已经有 2000 家公司是它的客户了。三个月前 Zenefits 的客户以科技公司为主,占到 90% 之多,现在已经不到一半。这就说明 Zenefits 的潜在客户还有很多,远不止硅谷的创业公司。
A16Z 负责这次投资的合伙人 Dalgaard 盛赞 Zenefits,称其增速快的罕见,要知道 Dalgaard 之前曾在另一家公司 Successfactors 做 CEO,最后以 35 亿美元被 SAP 收购,也是见过大场面的。不过他认为以 Zenefits 为代表的新一代云端企业服务公司,可能会是更大的一波机会和变革。
[36氪原创文章,作者: Leon]
-
saas
那些年我们曾追过的SaaS软件
SaaS这个曾经看破红尘被IT圈遗弃的名字,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都不被人们提起,正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一样:“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SaaS也追随他的先烈ASP仙去至此与世隔绝。不知从几时起,SaaS借移动风潮踏浪而来,又让人想起多年前我们一起追过那些名字。问一声,第一批吃螃蟹的SaaS厂商你们还是否依然健在安康?
阿里来也冲冲 去也匆匆
当年SaaS厂商中最大腕的名星非阿里莫属,阿里含着金钥匙踏入SaaS领域,阿里的涉入迅速在圈内刮起了一场龙卷风暴,带着肩扛中国大旗的重任,为整个SaaS领域带来了一片春机盎然,因为他不仅多金、多才还有宠大用户群,以小作坊进入SaaS行当的小弟们也只有仰视的份儿,静观这个龙头大哥的一举一动。
2007年也称为SaaS元年,阿里看到SaaS身上具有多、快、好、省的特质,为用户提供在线软件服务。而阿里在电子商务经营多年,有一定的客户积累,如果能够通过浏览器为原有用户提供外贸版的增值服务,那岂不是一件只赚不赔的生意。于是阿里把电子商务理念传递到SaaS身上。并在出道不足十个月的时间,阿里软件就戴上中国SaaS行业领袖桂冠。
出师告捷,加上VC们的助阵,也让众多业内人士看好这个金矿的价值纷纷试水该领域,可是好景不长,2010年4月30日起阿里软件关门歇业,阿里软件闪电退出对于整个SaaS行业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对SaaS厂商和最终用户的信心也是个打击。SaaS服务关闭导致用户业务停顿或中断的现实案例,让那些先吃螃蟹的最终用户对SaaS在中国的前景产生了怀疑。
阿里来的汹猛,去的干脆,但阿里给SaaS留下的后遗症毒瘤也就此种下。
伟库解体 用友转型互联网宣告失败
阿里的早早离场,给本已脆弱的SaaS当头一击,特别是带头大哥的突然远行,群龙无首使众SaaS厂商陷入了深深入沉思,不过亚太最大管理软件厂商用友还依然健在,理应暂时代坐SaaS头把交椅。
与阿里主打外贸版不同,用友伟库以“全程电子商务”的概念切入市场,我们不能去否定用友伟库当时的战略是否正确,但是以今天眼光来看,当时决策绝对是具有前瞻性的。电子商务从这两年开始风声水起,团购网站、凡客、苏宁易购、一淘等新军的加盟,也让这个市场在吸引风投方面一路看好。可是几年打拼下来,用友伟库终因失血过多,已无人力、财力在为这个遍地金矿的市场注入新的生命力,不得不在今年宣布解体。
伟库没有等到电子商务正起时,就已殒落在茫茫天际。
金蝶友商 痛苦中艰难前行
有人说即使用友等到电子商务的明天,他也不会有明天,因为缺乏互联网基因的用友,由于机构的宠大,思维的闭锁,老传统观点的制肘,也造就了用友伟库的今天。
用友伟库突然提交辞呈,让多年来的对手金蝶友商显得有些落寞,曾经被誉为SaaS领域的三驾马车,却因为两位老大以逃跑、解体的方式脱离这个圈子,让金蝶友商独木难支。
金蝶友商担心的并不是谁离开,而是但心这个圈子从此没了生机,多了些凄凉。
金蝶友商进入市场,不是自主研发和市场调研,而是采用曲线救国的方式,收购香港会计在线,以成熟的产品推向用户。
传统管理软件转站互联网,金蝶友商算是唯一尚在人间的产品,我们现在无法断定友商会不会也步入用友伟库的后尘,因后期投入乏力而倒在前行的路上。
不过从金蝶友商的产品版图中来看,金蝶也的确在做一些革新和尝试,记帐宝、在线进销存、在线代理记账、在线发票查询等等还有在电子商务方面的涉猎,金蝶友商正在逐步完善自身的产品线,与云管理和移动接壤打造更强憾的战舰,我们也希望金我蝶友商能够踏上云袭卷、移动化的滚滚青云平步冲天。
Xtools 一枝独秀满园春
相比前面三位,Xtools却是SaaS厂商里的另类,没有管理软件的背景,没有大款们的随行,几位头脑发热的奔撞少年,用激情和信念纵身跳入了SaaS的滚滚洪流当中。当年很多人都认为Xtools是最先被冲走的,因为武功不高,护具不强。
可是恰恰相反,当初最不看好的小弟,却变成当今最盈利的主力。虽说一枝独秀不是春,XtoolS用他的实力证明,以草根起家的明星同样可以催开满园春色。
业内专家认为:Xtools的成功是因为他选择对了市场,抓住企业最为关心的生命线销售作为市场切入点,以客户关系管理铸就了这个领域的不败金身。
近来,Xtools搭乘上了移动快车,倾力打造一款基于CRM的移动应用,旨在在移动云领域掀起新一轮的管理革命。
Xtools总在最好的时机做最正确的事儿,移动的确是未来业界都非常看好的企业必需品,Xtools的选择可谓是一个明智之举。
八百客 抄袭来的同样精彩。
提到Xtools我们不得不提八百客,这两个欢喜冤家,搅动着整个SaaS产业,也只有他们两家代表着SaaS领域成功的标志。
八百客CRM是一个混血儿,他继承了salsforce所有的优良血统,加上本地化功能改造,是一个不折不扣的salsforce中文版,但是懂得本土作战的八百客,用价格优势和游击战略将salsforce这个外来物种挡在了中国之外。
八百客的成功,也证明了中国山寨水平的强大。笔者没有贬低之意,模仿并不一定没有创新。为了摆脱复制的身影,八百客将企业微博、EIM、OA、CRM等企业软件无缝融合于一体,率先在业界推出了完全免费的新一代企业社交管理平台。“企业社交”这一概念源于Facebook的成功。同时,八百客也看好中国协同办公市场的巨大潜能,要与OA厂商争食天下,未来八百客遇到的对手可能比想象的要多。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不能对所有的SaaS厂商进行统一梳理,其实还有一些不错的精英存在,比如今目标的别样玩法、辽宁众信的山头洞主、铭万的甩手掌柜等等都在行业领域中独自精彩,让我们祝福他们在移动时代下舞动更多奇迹。
无论如何我们都看到SaaS在变革中前行,死去终归要死去,活着得却依然坚挺,SaaS这个多年的媳妇终于熬成了婆婆,随着移动互联网大量涌入企业,也让这个有着互联网血脉的SaaS,看到了更多的机会和曙光,有专家认为未来SaaS化+移动化+社交化+云化行将成为SaaS实现四化打造成功的重要砝码。
【文章来源:人称T客】
-
saas
私有云SaaS大卖,鸡肋还是蛋糕?
来自深圳的知名SaaS厂商工作家网络近日宣布,公司与湖北省中创新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工作家将为其部署标准化的iWorker私有云产品。
这是近一个月来,工作家网络签署的第三份类似合同。不难看出,即使在互联网大行其道的今天。想要突出个性化、更在意数据保密、习惯用一锥子买卖满足信息化需求的企业,依然广泛存在。
在线使用,按需付费,不用安装并且升级方便,SaaS的先进性显而易见。但现实中经常遇到的情况是:出得起钱的往往是规模企业,规模企业有自己的使用和消费习惯,以及更高的安全要求,标准的公有云产品不能完全适用。这让一心奔着Salesforce去、渴望走互联网产品化路线的SaaS公司们非常困扰。
面对这种项目性质的私有云商机,广开门路的工作家网络又是如何处理的呢?创始人蔡军表示:iWorker目前没有这方面的困扰。一是iWorker的功能相对全面,客户通过公有云试用之后,发现基本的需求都能满足。之所以最终选择私有云方式,无非是想要数据更加私密,再者就是更个性一点。比如很多老板想要个自己公司LOGO的APP,很体面。第二,iWorker有一个扩展性极强的应用平台,支持私有云和公有云的混合模式。APP同步分发部署,同步升级,主要功能和用户界面还能支持自定义。我们把这样个性化的需求用相对较低的成本来实现。这是我们的优势。
笔者追问:到底哪种模式更适合中国SaaS公司发展?蔡总答道:这个问题就像讨论是买房还是租房谁更好一样,没有标准答案。私有云和公有云混合模式,在中国目前的阶段,是符合市场诉求的。但公有云SaaS服务还是我们的核心,也是未来潜力最大的业务,是正餐,我们目前绝大部分付费用户还是来自于公有云。
【文章来源:雷锋网】
-
saas
云计算应用监控服务New Relic融资1亿美元
【文章来源:TC中国】
应用监控工具开发商New Relic已完成了一轮1亿美元的融资。此轮融资由贝莱德集团和Passport Capital领投,T. Rowe Price Associates和Wellington Management参投。
消息人士表示,New Relic在此轮融资中的估值超过10亿美元。不过我们尚未能对此作出确认。在上一轮融资中,该公司的估值为7.5亿美元。
New Relic的创始人为勒乌·瑟恩(Lew Cirne)。该公司提供一体式的服务器和应用监控工具,帮助开发者深入服务器以及代码的每一行,从终端用户体验的角度去查看云计算应用的表现。New Relic的软件即服务(SaaS)工具通过统一平台提供了用户监控、应用监控,以及服务稳定性监控等功能,帮助开发者和运营团队实时管理网络应用的表现。
New Relic目前每天分析来自数十万用户、超过300万个应用实例的2000多亿个数据点。
“我们实时监控着数万活跃帐户的数十亿个数据点。”瑟恩在新闻稿中表示,“这笔融资将帮助我们加快公司的全球发展,加强我们的大企业业务,进一步发展新产品和实时分析平台等现有产品,帮助更多组织更好地开展由数据驱动的商业决策。”
瑟恩于2006年以3.5亿美元的价格将上一家公司Wily Technology出售给了Computing Associates。去年,瑟恩曾探讨推动New Relic上市,因此此轮融资很可能是该公司上市前的最后一轮外部融资。该公司的早期投资方包括Benchmark、Trinity Ventures、Tenaya Capital和Allen & Co。(译:维金)
-
saas
IBM转型之作:打造企业级应用市场平台IBM Cloud Marketplace,旗下及众多知名第三方服务都将登陆
[36氪原创文章,作者: 王 心田]
IBM正按照云端服务及软件公司的定位转型,日前它声称将旗下若干“Cloud Ready”(云就绪)的软件应用部署于同一处 Web 市场,建立企业级应用商店——IBM Cloud Marketplace。
该商店由3大部分构成:一、根据 SaaS(软件即服务)上线的逾 100 款软件应用;二、根据 PaaS(平台即服务)上线的 BlueMix;三、IaaS——由 IBM 于 2013 年收购的 SoftLayer 担当重任,据称是可与 AWS 相匹敌的云端计算基础服务。
IBM 的高级副总 Steve Mills 表达了对企业级应用市场的兴趣,并透露IBM重视考察企业内不同的岗位与角色,并以此开发应用——针对营销、供应链、金融、法务等各种职能,都将有对应的软件服务。
IBM Cloud Marketplace 的另一大特色是它允许用户自主挑选、试用 IBM 旗下的软件工具——这与 Amazon 或 Salesforce 的使用体验颇为类似。Mills 认为此举有助于巩固既有市场,并帮助新用户更方便地了解 IBM 所能提供的价值。他还相信这是从“面对面”服务向公众云服务的模式转变——用户们可便捷、自主、高效地完成软件消费。
诸如New Relic(软件绩效服务)、SendGrid(电邮递送服务)、Twilio(电话通讯服务)、MongoDB(数据库服务)等众多知名第三方软件都会登陆该平台。“蓝巨人”预计该云端服务平台将在2015年底创收70亿美元。
随着新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发展,众多互联网企业都在深化“云端”改革,2013 年上旬,Adobe 就宣布主打付费订阅模式的Creative Cloud。
-
saas
SaaS应用持续升温中小企业成主力军
【文章来源:三影塔CIO之家】
Gartner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广义云计算市场为1317亿美元,年增长率为18%,预计2017年达到2442亿美元,未来数年年均增长率将将超过15%。伴随云计算市场的全球疯长,SaaS(软件即服务)模式日益被企业所认可,接受速度不断加快,同时也几乎受到所有IT巨头的关注,SaaS市场份额更是位居云计算三大服务模式之首。在此前Gartner报告中,其预计2013年全球SaaS收入将达到121亿美元,较2012年100亿美元增长20.7%,并预计至2015年,收入达到213亿美元。
【SaaS应用加速】
自经济危机以来,企业使用SaaS(软件即服务)服务的速度逐渐加快。通过云计算服务,企业可免于购买、安装、更新和维护公司设备的费用成本,直接通过在线软件使用文本、表格、日历和其它应用。同时,如果最初业界对采用云计算服务的认知停留在成本节约上,那么经过数年不断的尝试与实践之后,云计算服务对企业IT运维管理复杂度的降低,对新业务开发运营的促进,行业竞争力的增强,才是其真正的变革效力。IBM一份最新研究调查报告指出,采用SaaS的企业有近一半都在逐步通过它来获得竞争优势,而不仅仅是依靠它来降低成本。
以办公软件ERP为例,传统ERP系统缺乏可扩展性,并不具备数据模型来支撑当前的质量管理和法规要求,常常孤立于企业组织架构中。而基于云模式的ERP系统不仅能化解该问题,同时能帮助实现以更快的速度将产品推向市场,提升企业组织的敏捷性。
所以在企业应用市场,SaaS的采用速度不断加快。有研究预测,在所有制造和分销软件中,基于SaaS的应用将在十年内从22%的比例上升到45%。特别是对于OA、财务管理、CRM、ERP等基础办公软件,更容易接受SaaS模式,将成为SaaS应用最广的领域。
一方面用户市场日益活跃,另一方面,领先厂商也不断开展一系列的技术整合服务优化,以进一步做大市场。
在过去一两年中,围绕云和SaaS的收购交易不断上演,既包括Salesforce.com等云服务提供商新贵,也有IBM、微软、Oracle、SAP等传统厂商。而后者更是在技术成功收购后,纵身成为SaaS服务提供商,与纯粹的SaaS厂商Salesforce.com、Workday等展开激烈竞争,以期抢占在一些主要的软件市场先机。以Oracle为例,总裁马克·赫德在电话会议中表示,Oracle SaaS应用单季度实现了35%的订购量增长,融合SaaS的HCM、销售自动化和ERP甚至实现了三位数的增长。“我们软件业务的增长比Workday收入的两倍还多。”(Oracle上个季度的总体软件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3亿美元,而Workday同一季度的收入约为1亿美元)。
【地区市场差异显现】
在目前全球云计算发展进入平稳增长阶段后,地区市场差异却逐渐显现。
美国牢牢占据着50%以上的市场份额,西欧(23.5%)、日本(4.5%)市场份额缓慢下滑,中国(4%)及其他新兴经济体市场份额逐步提升。而作为对市场发展壮大具有显著推动力的供应商,以美国为首的巨头企业也不断加强自身的优势地位。据了解,在全球100强云计算企业中,美国占据84家,如亚马逊占领着全球laaS市场40%的份额,微软占全球PaaS市场64%,Salesforce占SaaS市场21%。
回顾国内,中国云计算市场总体盘子在2013年约为47.6亿元人民币,SaaS市场规模则是更小。当前在国内,云主机、云存储等IaaS模式为主要形态,阿里巴巴、蓝汛、京东、UCloud、电信运营商、“外来和尚”微软等陆续粉墨登场,而在SaaS领域,尽管有用友、金山等软件厂商耕耘,但总体来看应用产品仍不够丰富。一些国际巨头的SaaS服务虽然也开始进入中国市场,推动着国内云计算及SaaS服务的发展,但本土化的问题使得国内企业对部分SaaS产品的需求仍难以得到满足。并且,理应是促进国内SaaS市场壮大的中坚力量的本土供应商,因为软件服务及技术的缺失,局限了当前国内SaaS市场的发展步伐。
与国外相比,中国SaaS市场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厂商针对企业的单一应用提供SaaS服务,如在线进销存、在线客户管理、在线订货等,它满足的是企业对某一功能的软件应用,而未将这些应用进行有效整合。虽然国内具备广阔的市场潜力,但是产品能否满足企业业务需求、产品的易用性、访问数据速度、服务的持续和稳定、数据的安全和备份等是用户非常关注的问题,也会影响他们的选择。
【中小企业为忠实支持者】
尽管美国、欧洲作为云计算发展最为成熟的市场,也是SaaS服务最被用户所接纳的市场,但充满挑战的经济环境已促使许多中国企业开始放弃购买硬件资产,转向云模式。
Forrester发现,云服务和SaaS产品在过去12个月已为许多中国小型和中型企业赢得收益。小企业纷纷转向云的财务和客户关系管理应用:基于云的或托管的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资源规划解决方案也获得了中型民营企业的青睐,并且主要来自于成本压力巨大的东部沿海城市的制造业。而IT消费模式的转变,将有助于实现一个较小的初始投资和整体现金流,同时这些企业还可以利用更好的技术来提高公司运营效率和控制力。
云计算巨头亚马逊方面也表示,亚马逊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将源自于中小型企业的有力支持,这些企业也正是为了云服务的忠实支持者。亚马逊首席技术官Werner Vogels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举例表示,在很多国家、企业所使用的财务系统已经相当陈旧,拥有多年历史,而中小型企业也不需要在财务工作中引入太多高科技内容。“云与SaaS的影响力将在中小型企业当中得到显著体现。”Werner Vogels表示。
【安全仍是关键挑战】
SaaS服务不断吸引着业界目光,尽管IT部门不如之前那样担忧SaaS服务,开始采购,但用户对SaaS服务的满意度并不高。诺达咨询报告指出,超过半数的用户对目前的SaaS服务很不满意,约占用户总数的八成。而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则是因为目前SaaS服务市场鱼龙混杂,缺乏相应的质量标准和收费标准,使用户难以对SaaS服务产生应用归属感。
同时,Gartner研究报告也指出,云服务尤其是SaaS服务的购买者,已经开始注意到云服务合同中安全条款的不完善。其预计,到2015年,80%的IT采购人员会对SaaS合同中涉及安全的条款和保护措施不满。目前在SaaS合同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模棱两可的条款,尤其是涉及数据机密性、数据完整性和数据丢失后的恢复问题。这些问题引起了云服务使用者的不满,同时加大了服务提供商进行风险管理的难度。
安全与可靠性问题不仅制肘着SaaS市场的发展,也是整个云计算市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挑战。工信部电信研究院互联网中心主任何宝宏表示,我国云计算发展面临“供需互锁”难题。一方面,云计算企业规模、能力、水平均显不足,国内云服务全行业营业额仅相当于亚马逊AWS的五分之一;另一方面,用户信心不足,行业应用遏制度障碍,用户对云服务的信心不足,超过60%的用户对云服务稳定性和安全性存有顾虑。
为规范市场,引导我国云计算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近期,由通信发展司指导,云计算发展与政策论坛组织实施了“可信云服务认证”,并公布首轮评估的结果,包括阿里巴巴、百度、京东、蓝汛、世纪互联、UCloud、新浪、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的10家云服务商、20个云服务通过云计算发展与政策论坛的认证。据了解,“可信云服务认证”首轮认证工作从2013年5月正式开始,目标是为用户选择安全、可信的云服务商提供支撑。
通信发展司司长闻库表示,建立和完善云服务信用体系是推动云服务发展的必要条件,认证结果不仅代表了我国目前云服务市场的发展水平,有利于树立云服务技术服务体系标杆,加速推动其他云服商的发展,而且也有利于规范国内云服务的服务和运营行为。
扫一扫 加微信
hrtech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