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服务
真格基金李剑威:企业互联网的风口与投资机会
随着消费类互联网市场(To C)的格局渐定,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和资本将目光投向了企业级(To B),“风口猪论” 又起。业内不少投资人把2015年 视为企业级应用 “元年”,并大胆预测在未来几年内,SaaS领域或迎来飞速发展的黄金时代。摸准了,下一批独角兽可能就在其中。分享人介绍:李剑威,真格基金合伙人兼CIO。李剑威主要关注企业服务、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硬件等领域。加入真格之前,李剑威曾担任红杉资本副总裁,负责红杉在智能硬件以及企业级服务方向的投资。再之前,李剑威曾任富达亚洲基金的副总裁和波士顿咨询集团咨询顾问。李剑威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获得管理工程硕士、学士以及计算机辅修学位。近期,真格基金合伙人李剑威在巷内加速器第二期培训课程中,做了以“企业互联网的风口与投资机会”为题的分享,以下为分享整理。我在2011年底加入红杉,主要聚焦在企业级服务方面,其实当时没什么VC关注企业级服务。我个人是2008年开始看企业服务,当时我在富达,我记得当时最早接触几个SaaS公司,包括像八百客、xtools,其中最关键的idea,比如说SalesForce,2008年它已经有几个million的市场,发展势头也很快,当时Amazon也在做cloud service,我们感觉其实中国有没有这个机会,但是看下来,看一圈,其实我觉得SaaS业务,包企业级服务,还是处于比较早期的阶段。到2011年底我加入红杉的时候,我们感觉经过这么多年的沉淀可能会有一些新的机会,但是说实话整个感觉还是挺朦胧。过去三年,我们确实也看到企业级服务,发展很快,虽然现在还不是一个投资的主流,但很明显很多基金开始把精力集中在企业级服务上面,大家听到的投资案例越来越多,相对会把2B或者企业及服务作为一个核心的方向。我大概投了14个企业级服务的公司,很明显现在的感觉跟2012年的感觉完全不一样,我最早开始投了的是数云,那时候其实很多case 都在angel的阶段,现在像数云这类的公司,其实收入,当然用美国的标准并不是很大,但是从中国的角度其实已经小具规模,收入可能已经过亿了,也看到其他很多业务发展很快。
SalesForce是企业级应用发展的关键标杆
其实整个企业级服务最关键的标杆我觉得是Salesforce,它其实代表的是SaaS在美国的兴起。从1999年成立,2004年上市,到现在超过500亿美元的市值。从Salesforce上市以来,把它所有的投行报告拉下来看,你会发现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研究对象,他是怎么从SFA,慢慢进入平台服务,在上面又有很多延伸的服务,变成一个生态,现在基本上是ecosystem,至少在美国国内是牢不可破,而且在revenue在4个billion的情况下,它依然能够保持40%、50%的增长,这很明显我觉得是一个巨大的趋势。
其实企业及服务在美国我觉得另外一个标的或者说标杆性企业就是AWS,我记得2008年、2007年的时候,AWS还是比较早期,刚刚上线EC2,2008年开始有一些比较好的创业企业像Drobox开始build on AWS。今年比如说Q1刚刚发布财报,每一次财报,过去三个Q,每一次发财报股价第二天都会涨10%以上,所以这也是一个云服务核心的一个标杆。如果我们看美国的市场,它为什么能创造出这么大的价值?从2011年以来,整个SaaS或者说新一代企业级应用创造超过1300亿的数据,为什么有发展非常蓬勃的情况?
美国新⼀代企业应用从2011年以来创造了 超过1300亿美元的市值我觉得最核心的跟中国不一样的一点是,美国其实IT服务在没有SaaS之前,或者说没有云之前,本身已经是非常大。你看IBM、SAP,其实在每个领域都是非常大的公司,包括像oracle。SaaS的出现,包括像Salesforce的出现,其实是一个所谓的替代性服务,原来的服务是license软件问题,其实你没有current revenue,你的销售周期很长,用户的试错成本也很高,但是有了SaaS之后,你是可以charge by account,无论公司大小,部署都非常方便,资本负担不会太大。如果以前要上一套系统,可能一百万美元起,但如果你现在是一个小企业,一百元你可以用Salesforce,你也可以用其他各个function的软件,其实它是一个replacement的市场,只不过在2008年或者2011年之后,replacement的速度越来越快,随着基础设施的成熟,随着大家对云的拥抱,这个过程如果我们看持续了可能有七年的时间,就从Salesforce上市到2011年这个市场加速的发展,这可能六七年的教育时间,但是我们觉得在中国可能速度更快。只要你做得好,做到一定的size,很多大的巨头可能就会对你比较感兴趣。中国我不知道会不会出现,现在至少还没有很明确的先例,因为其实还没有非常大的SaaS公司的出现,但在美国并购其实是非常普遍,而且他们愿意付的premium是很高的,包括像Concur,SAP用了80亿以上去买它,这些其实都是用十几倍来买的。其实如果企业级服务能做到一定的size,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比如说top 2,我觉得MA可能也是一个很好的exit。美国的2B公司,在每个function都有非常多的选择,其实很多都做得不错,做到一定程度不一定是IPO。做到比如说产品很有特色,在细分市场有地位,其实很多大的卖家就会把你买进来,补充整个生态系统。中美经济体量类似,为什么过去这么多年中国的企业服务软件一直没有发展起来呢?其实从中国的角度来看,中国经济GDP的体量或者说中国2C的应用,其实跟美国我觉得在很多程度是可比的,比如说用电子商务来讲,Amazon可能是两千多亿的市值,加上eBay,这两家接近三千亿。在中国,阿里巴巴跟京东加起来也有两千多亿。然后,市场规模比如说公司的数目,美国可能两千多万家,中国可能三千多万家,当然他们的组成有点不一样。中国的公司可能比美国相对会小一点,但是中国的企业数量其实是多于美国。但如果我们看中国的企业应用跟美国的企业应用已经上市了一些,其实相差非常非常大,美国的前3或者前5,如果加起来它的市值能超过六七千亿,包括像IBM这类。中国如果用友和金蝶加起来是非常小的size,用友在A股这种所谓的premium,就非常疯狂的股价加进去,两个上市公司其实加起来可能也不到一百亿美元。所以,横向对比的角度来讲,其实空间是非常非常大。虽然说空间很大,但是为什么过去一直没发展起来。以CRM领域为例,08年我们看八百客的时候,发现他们增长速度很快,约40%-50%左右,但是基数小(1M USD revenue左右)。这个主要是因为当时美国计算机普及率高,每位销售人员均配有laptop,他们的计算机普及率是很高的。但同期,在中国大部分的sales,甚至是很大的公司,配laptop的都很少,中国个人电脑的普及率相对较低,造成信息输入不方便。所以在PC时代,中国企业服务相对困难。 但是突破点在哪里呢?正在智能手机的的普及,每个人手上都有一个计算机,输入就不在成为一个问题。其实从业务本质的角度来讲,中国的销售总监跟美国的销售总监,从企业运营的角度来讲是没有什么区别,都有销售管理的需求。所以在智能手机普及之后,它会迎来一个比较快的发展。
中国新代企业级应用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是什么?
关于新一代企业应用最关键的驱动力,首先就是cloud/mobile,还有subscription这种收入模式。红杉2012年在内部很明确的提出来,虽然SaaS的startup收入很少,但是我们就定了一个规矩,基本上不会再投非SaaS的startup。SaaS的startup可能刚开始base比较少,但是只要你做了对的事情,比如产品和销售这个架构没问题,在这种云计算、智能手机普及的情况下,如果你在用subscription model,发展速度还是会比较快。另外一个驱动因素,其实现在整个外部环境我觉得非常好。这其中,一个是人力资源成本的上涨,2008年到现在基本上工资涨了一倍,这个时候管理效益就非常重要,很多CEO愿意用软件来代替冗余的人提高效率。第二点是国家去IOE的政策导向以及对国产软件的扶持。从2012年开始,由阿里巴巴开始掀起了所谓“去IOE”运动,后来普及到国家层面,很多政府机关、银行或者央企都不愿意再用IBM这些公司的设备,这对于本土的startup,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第三点,企业和政府对云计算/SaaS形态的接纳。政府和企业其实现在对SaaS和云计算拥抱的程度,我感觉是非常成熟的。每一年Gartner都会发布CIO对SaaS或者Cloud明年预算的采纳程度,我记得2012年大概是20%,去年这个数字已经变成了接近50%,所以其实他们现在越来越open。比如说中型的企业或者小型的企业,他们其实不太care这个数字是不是放在服务器上,你放在阿里云上面,只要说清楚我的灾备怎么办,我的SLA怎么办,其实他们就没有任何问题。当然还有一些大型的企业说,我这个关系国计民生,那我是不是应该还是放在我这,不要在公有云,那没问题。通过on-premise的SaaS Model,也就是说,我把Solution放在你的服务器上,但它还是按SaaS的形态来计费和更新,也没有问题。当然在技术上就会增加一些难度,但并不是不可逾越的,我们投的portfolio里面,已经有很多公司已经这么做了,这样其实会大大的提升客户的安全感,同时,通过这种所谓的on-premise deployment,你可以收到更多的钱,通常要求on-premise solution的公司不会太差钱。除了外部环境,我觉得还有一点很重要,2012年以后,这一批做企业级的创业者素质越来越高了。像销售易,他们两个founder,一个是SAP,另一个是EMC,之前都是重度的Salesforce的用户,对国外的情况也非常的了解,在很多国家工作过,像这一类的人我觉得眼界比较开阔,而且有比较丰富经验的创业者,我觉得是能创造出比较好的SaaS公司的。从这个角度来讲,因为投资来说我们看企业的成功,其实最关键的可能还是团队,外部时机是一方面,产品是一方面,但是团队素质本身是非常关键。如果你的眼界够开阔,之前接触过足够多的产品,而且理解它的业务逻辑,设计出来的产品是非常有前瞻性的,不会单纯复制海外产品,更利于产品创新。
中国智能硬件行业发展对企业应用领域的启示
业内不少投资人认为14-15是企业应用元年上图是所谓的SaaS元素周期表,可以看到很多小的category,已经开始有很多startup在做,可能每个领域都有四五家,甚至七八家这种startup在做。对于新的startup来讲,我觉得很核心的一点就要琢磨清楚,究竟我们的竞争模式在什么地方,目前的人做得有哪些不好,我的亮点在哪里,我怎么去切入这个市场,我觉得竞争对手的调研对正在做startup来讲还是比较关键的。因为我个人投很多智能硬件,我是觉得觉得中国智能硬件现在已经走到国外去,而且很多细分领域已经拿到全球的冠军,比如说ninebot,包括像大疆,包括小米手环,我觉得小米手环肯定要干掉fitbit,这是个人看法。但其实我作为一个投企业服务的投资人,其实我特别希望看到哪天中国的startup,中国的企业服务startup至少在全球市场,可能未必在美国,有可能在东南亚、俄罗斯甚至欧洲的市场,澳洲的市场能够参与全球的竞争,从这个角度来讲,我是觉得从两个行业有可比性的。我总结了智能硬件公司崛起的几个关键因素具,比如有国际视野而且有进取心的管理层,充足的优秀的工程师资源,快速的迭代周期,庞大的国内市场,供应链优势造成的杀手级价格,这些对于企业级应用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们最近有些公司也招了一些美国同行的一些技术高管,我们就问你感觉中美企业服务的差距在哪里,他们说一个是产品上的差距挺大,可能很多领域差三四年、四五年,但是中国公司的迭代的速度其实远远比美国快。从这个发展速度、迭代速度的角度来讲,在美国推一个版本的更新可能三个月甚至半年,很多工程师都在做螺丝钉;从产品的角度来讲,在一些比较有经验的团队,可能在未来两三年之内或者一两年之内走弯,但有可能美国同行要走八七年的路,这是非常可能的。再加上我们的工程师努力,我相信可能三年之后,不少的中国优秀的企业服务有机会参与全球市场的竞争。
中国企业客户的特征,企业服务公司怎么做创业路上的判断
中国企业客户的特征是什么或者说作为企业startup来讲,在有些关键问题上怎么做判断,其实我想可能有几个方面,作为一个CEO是非常关心。1收费 VS 免费2C一般来说是免费,收费比较难做大。如果你观察,就能发现美国最好的SaaS公司,都选择收费。免费也有好的,但是做不大。我个人观点,前期可以选择免费,但最终需要向用户收费。2B的应用,如果不收费,我觉得在逻辑上有问题。免费软件最终会选择客户积累到一定规模后,会将用户数据等累积的资源转化为收入。而大多数具有规模的盈利性组织不大会选择这种产品,也是企业隐私保护方面的需要。2大客户 VS 中小客户从对美国市场的观察可以发现,最容易成功的,是服务中型以上的企业客户。譬如Salesforce,他们年报显示,在14万付费用户里,80%的收入来自最大的两千家大企业,对大客户的销售能力也是它加速增长的原因。Workday也是类似,其客户没有2000人以下的。对于中国市场别人有不一样看法,但我的观点是做中大型企业的团队更容易成功,成功概率更大。主要是因为中国比美国残酷,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短。导致服务中小企业的产品的客户更容易流失。公司收费模式也会受影响,会更倾向于给高额折扣去吸引长期的单,会造成很多收入其实是渠道押款而来的状况。相对而言,服务中大企业的利润增长会快很多。达到同样销售额所需年份会短很多。3生态 VS 单点做用户生态,需要在自身体量达到一定规模后才会比较有意义。SalesForce就是在客户量积累到一定数量才开始做生态。国内大部分SaaS企业还没有到做生态的时候,其用户覆盖率和活跃率都达不到理想的程度。对于大多数国内2B创业公司一开始定位为生态级别,是很危险。最好是从单点植入,将自己的优势做到比竞争者高一个量级的情况下,再进行生态方面的尝试。4直销 VS 渠道这是一个从license软件时期就已经开始争论的话题。直销付出代价比较高昂,人员培训消耗也很大,渠道可以快速铺货。对于SaaS产品,直销是最关键的,尤其是创业公司前两年。只有直销,才能直接面对客户,获取他们一手的反馈,这些对于产品的迭代至关重要。SaaS产品前期的收入会比license要低很多,费用和利润也较难支撑优秀渠道体系,除非将未来的reoccuring 利润与渠道商大幅分享。 所以个人建议是直销。打造公司内的销售团队过程中的经验,最终会成为团队自身竞争优势的一部分。不仅是因为在团队组建和扩大过程中需要对效率、速率等指标,以及拓展节奏进行掌控,也可以在公司发展的不同阶段精准地掌握和积累用户相关的数据,例如customer acquisition cost, usage,upsell posibility, customer feedback等。 而对于前期通过渠道迅速铺货,将大量利润分摊给渠道商,这种模式能否成功,还是需要时间去检验。希望这些分享对大家有价值,同时也期待中国新一代企业应用公司在未来给我们带来更多惊喜。
-
企业服务
寒冬之下,硅谷投资人如何看待企业级市场
美国硅谷一直是科技圈的风向标、领头羊。近年以来,“独角兽(指得到风险投资,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非上市公司)”一词十分活跃,媒体也展开了广泛报道。进入2015年,独角兽也在急剧增加,截止目前全球约有140多家,其中大部分诞生于硅谷。然而独角兽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它们退出的能力,同时很多公司如Square等,上市后估值也并不如预期,甚至相差甚远。
对此,长期活跃在美国的清华企业家协会天使基金(TEEC Angel Fund)创始合伙人张于庆判断,美国市场将会在2016年进入估值调整期,“不能说是资本寒冬,但至少会进行估值调整,从而推动产业更健康的发展。”
创业公司面临大公司挑战
尽管大环境将迎来新一阶段的调整,但不同于15年前的互联网震荡,现在这一次的创新大潮中,高科技已渗透进入各个行业,领域广泛,在张于庆看来,实际上还是会产生很多商业机会,前景仍值得期许。
他向记者举例,比如硅谷有一家名为Aromyx的公司可以通过技术积累,将人类的味觉基于生物芯片实现数据化;智能硬件公司Quanergy做出了Google 自驾车上用的激光传感器的下一代产品;初创企业Ginkgo Bioworks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培养酵母细胞产生食物香料、芳香剂等化学品等。
特别是对于B2B、企业服务市场,得益于更加广阔、稳定增长的市场空间,张于庆表示不仅在美国受到投资界欢迎,在中国同样也是风投重点关注领域。
有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电子商务B2B市场交易额达8.8万亿元,环比增长23.6%;到2016年,中国电子商务B2B市场交易规模预计达15.2万亿,环比增长32.8%。在O2O热情消散之后,中国2B市场或许迎来新一轮的爆发期。
不过同时张于庆也提醒道,投资人、创业公司在企业级市场将遭遇大公司对垒小公司的挑战,在美国体现为Google等涉入企业市场,在国内则是BAT对企业市场的壮志雄心。“大公司的进入,或将使商业模式的成熟化提前到来,这样小公司可能面临更多挑战。”张于庆表示,好在2B及企业级服务市场空间广阔,能容纳大量的公司成长。
云计算、大数据推动产业发展
从技术角度来看,云计算、大数据、商业分析和智能等平台和工具的发展也在不断地推动、壮大互联网软件产品的产业链发展。
10多年前,一家初创公司需要自己去购买计算机和存储设备;亚马逊云服务的启用让企业用少量资金就可以按月租用设备;虚拟机的出现让企业租用计算设备的一部分计算和存储能力;而容器技术的出现,使得企业可以很容易地部署微服务。
美国知名问答及企业云服务公司Answers COO&CTO,TEEC Angel Fund管理合伙人王金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云计算、大数据、商业分析和智能等平台和工具经历了很大的进步,可是依然有非常大的市场空间。无论是对于创业者还是投资者,应该关注未来的技术创新方向,并把握商机。
一是平台和技术向弹性(Elastic)的方向发展,比如在充分使用亚马逊租用的100G存储空间后,无需考虑具体技术细节而轻松实现额外100G空间租用。二是向自动化伸缩(Auto-scaling)发展,避免如租用多台设备,跑完算法后忘记退订单的资金浪费。
“初创公司在弹性和自动化伸缩方面如有建树,则会迎来更多的市场机会。”王金林说道。
随着云存储成本的不断降低,企业拥有越来越多的云端数据,而在拥有了大量数据后,企业开始关注怎样从大数据中洞察商业智能。
“这个领域实际有很多想象和发展空间,如IaaS和数据仓库技术会继续创新;SaaS会继续在不同的垂直领域有所发展;基于数据分析的应用则会越来越广泛的得到应用。”他表示。
投资人的三条选择定律
实际上,在整个宏观环境正在经历转型调整的背景下,可以发现不时有大量资本撤出市场。行业调整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和焦虑逐渐弥漫开来,一个影响便是机会主义者的减少。张于庆表示,“在创业融资较容易的时候,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产业里会不时出现一些投机主义者,但随着产业步入新的调整期,这类情况在未来一段时间将减少。”
在这样的变革成为“新常态”的同时,另一个更加直接的影响,则是风投公司对创业公司的选择更加谨慎,毕竟一部分投资人被恐惧围绕。然而硬币拥有另一面,仍有一部分投资人继续保持理性,考虑到前文所述的广阔空间,期待发掘另一个独角兽。
在这个眼光决定饭碗的行业,为寻找那些未来的Google,或是BAT,作为投资人的张于庆有着一套判定标准,在他看来这样的标准可能也是众多投资者的通用选择。
他表示,对创业公司的选择判断主要依据三条规则:一是看团队,特别是创始人应该具有饱满的创业热情,同时还有破釜沉舟的事业精神;二是看产品与服务的市场潜力,所以投资人在决策前会进行大量的分析、调查等;三是看技术,创业公司的技术含金量是一个重要评判标准,当然也有一些没有或只有较少技术根基的初创企业,这时则看重其运营能力。
作者 硅星闻
来源:钛媒体
链接:http://www.tmtpost.com/1489493.html
-
企业服务
《2015企业服务投融资简报》发布:大数据、SAAS在资本市场将持续升温
导语: 寻找深层次需求,打造差异化服务方向,必然成为未来企业级服务的核心目标。
纵观近年来,有关企业服务的话题在国内并不少见,却一直没有形成风口产业。国内的大部分企业级服务架构也基本参照国外模式而做,但真正称得上独创或特例的服务形式并不多见。因此,寻找深层次需求,打造差异化服务方向,必然成为未来企业级服务的核心目标。
1、前三季度企业服务领域发展趋势:
2015年前3季度,创业邦创投库共收录了455起企业服务领域的投融资事件,投融总额高达81亿美元以上;其中国内投融事件为244起,投融额为32亿美元以上,年度将终,2015中国企业服务走向已然浮现,现简报如下:
国内前三季度企业服务类轮次及金额分布图
从国内融资阶段来看,在已公开轮次及金额的交易中:天使轮95起,A轮90起,Pre-A轮13起,B轮24起,C轮9起,D轮5起;E轮1起;战略投资3起;天使轮及A轮几乎占融资交易的绝大比重,从已公布的交易数据上看,风险投资机构对前两轮更为关注,而阿里巴巴对阿里云的60亿战略投资更是占据企业服务投融总额的近1/3。
融资公司大部分成立年份集中在近三年,越发凸显创业者的积极性
京、上、广三地依旧受创业者热捧
2、前三季度企业服务领域发展特色、趋势
(1)随着创业浪潮的挺进,近两年衍生出了一个新兴产业——创业服务
创业服务最初的形态就是孵化园区,随着创业大军的剧增,简单的孵化器已经无法满足众多创业者的需求,于是演变出了众多类似于3W咖啡、车库咖啡、大学生创业营等众创空间的孵化新形式。和以往最初的孵化器相比,新的孵化模式更多是以产业链服务和天使投资为特点的,包含丰富的服务形式及获利模式,孵化期更短更高效,除了为创业者提供:工商注册、对接投资人、创业培训活动、法务技术支持外,甚至还会在创业团队结束孵化时组织路演或DEMO DAY等活动,为创业者提供更多便利的服务,造就了更多出色的创业公司。
今年10月融资的DayDayUp就很有代表性,成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进行了天使轮融资,并吸引了众多投资者和创业者加盟,不可谓不是一种成功。
(2)快速并稳步发展的领域——大数据、SAAS
事实上,全球互联网巨头都已意识到在“大数据”时代,数据的重要意义。包括EMC、惠普、IBM、微软在内的全球IT巨头纷纷通过收购“大数据”相关厂商来实现技术整合,国内虽然近年来开始注重大数据,但还处于大数据收集的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近期拆除VIE架构回归国内资本市场的品友互动获5亿Pre-IPO融资,继续推进大数据营销国际化。而11月份,九次方大数据也完成了两轮融资,总计融资7亿元人民币,估值达到30亿元。
国内SAAS服务今年以EverString6500万美金的B轮融资和纷享销客1亿美金的D轮融资最为出彩,国外Optimizely被誉为史上增长最快的SAAS服务公司,也在10月年尾获得5800万美金C轮融资的傲人成绩,已经成为最先进的A/B测试平台。结合之前创业邦创投库收录的SAAS领域投融事件来看,SAAS在企业软件市场中所占比重相对偏低,但SaaS服务未来的重要性早已在业界达成共识。相比传统的企业软件售卖模式,SaaS企业服务运营模式更加简单,没有使用场合的限制,更加符合未来移动办公的发展趋势。
(3)成熟型发展领域——IT服务
根据创投库数据显示,IT服务在投融资上依旧表现优异,金山软件、悠络客、UCloud优刻得云计算、OneAPM等获亿元以上投资,轮次在B轮以上。目前IT服务业正步入一个转型与关键时期,未来将逐渐呈现网络化、远程化以及实时化趋势。
3、IDG领衔,红杉经纬随后——最活跃的7家投资机构
活跃度最为活跃的为IDG资本,前3季度出手13起投资,经纬中国和真格基金紧随其后。
这些机构在2015年分别投资如下企业:
IDG资本在2015年前三季度中共参投12家公司:App Annie、快快开店、云景智维、金山云、Coding、SilkCloud、无讼网络、Jpush、纷享销客、Testin云测网络、Teambition、EverString
经纬中国在2015年前三季度中共参投8家公司:酒店哥哥、北森、MAKA、知果果、蓝海讯通、环信、机智云
真格基金在2015年前三季度中共参投8家公司:日志易、北京智齿科技、优客工场、枇杷派、闪签科技、EverString、监控易、易会
创新工场在2015年前三季度中共参投7家公司:我的打工网、火速轻应用、易遨中国、Secken赛肯、太火鸟、优客工场、Face++旷视科技
红杉资本中国在2015年前三季度中共参投6家公司:MikeCRM麦客、北森、金柚网、环信、优客工场
深创投在2015年前三季度中共参投6家公司:福建长威网络科技、南京安元科技、武汉百景互动、DataEye、玉米科技、兔展-中北明夷
北极光创投在2015年前三季度中共参投5家公司:山石网科、纷享销客、Teambition、微步在线、大街网
综合创业邦创投库之前收录的投融资数据来看,IDG资本、经纬中国和真格基金在企业服务领域的投资更为积极,资本主要集中在大数据和SAAS两个细分领域内。
或许是创业浪潮的兴起,创业者的急剧增加,创业服务类在今年异军突起,表现十分抢眼。而资金主要还是集中于大数据及SAAS,就目前形势来看,国内大数据及SAAS依旧与国外有着不小的差距,而创业者的创新精神永远值得肯定,投资者会将持续看好并关注这两个领域,传统软件+SaaS也将是会整个软件行业的一个大的趋势,而SAAS互联网化,与企业进行更亲密的交接,或许能让SAAS服务进行到极致。
来源:创业邦
-
企业服务
那个帮你找人上门修电脑的 Eden 转型做企业服务了
Eden提供的服务是专人上门维修电子设备的服务,包括电脑、手机、电视、wifi 等设备。Eden 可以做到当天及时响应,这被看做是他们同竞争对手最大的优势之一。如果你碰到了设备问题,打一个电话说明问题详情和具体的时间地点,就会有专人前来提供维修服务。
去年五月上线的 Eden 本来面向的是个人用户和企业用户两端。最近他们宣布将放弃对个人用户的服务,全身心专注于 B 端用户,彻底把平台转型成一家 B2B 的公司。
创始人 Joe DuBey 表示,上一版本运行一段时间后他们发现企业用户的增长速度远远高过个人用户。或许是因为 C 端用户过于零散,在运营推广上也需要耗费更多精力,作为一家初创公司,Eden 目前的思路是先通过 B 端用户打磨服务和产品,模式更为成熟后再开放个人用户服务。
与此同时,Eden 也改变了他们原来统一 69 美元 / 时的收费模式。现在,针对企业用户,Eden 主要提供三个档次的服务:第一档收费 99 美元 / 时,能够为用户解决一些更复杂的技术问题;第二档收费 79 美元 / 时,主要为用户安装投影仪、修复 Doorknob 方面的问题;第三档收费 39 美元 / 时,通常为一些基础服务和琐事,例如打包箱子、整理书架等等。
这么看来,Eden 已围绕企业用户将服务从电子设备维修向更广泛的品类推广,想为 B 端用户提供一个按需解决的服务方案。
目前,Eden 平台上已有了 Zesty、Tilt、Luxe 等 50 多个企业用户。团队聘请的科技类技术人员主要来自美国湾区,大约 60 人左右。
原创文章,作者:二水水
来源:36氪
原文链接:http://36kr.com/p/5039341.html
-
企业服务
“账益达”,打着财税的算盘,做着数据的生意
“唯你网” 是小微企业成长服务平台,账益达是唯你网上一大产品群,除了代记账工具——云会计,还有人事服务、法律服务和微金融服务等。
代理记账行业是目前中国最大的 B2B 群体,每年约有 1000 亿的市场。但是当财务公司到了一定规模的时候,需要大量人员来适应工作量,传统的模式就需要配置更多的管理人员,而管理人员的成本又比较高。同时,员工的流动性比较强,一两年之后基本就流失了,还带走了企业的小微客户。传统的财务公司规模做不了很大,95%的财务公司基本上突破 200 户服务企业之后就不能承受。
“账益达” 的思路是基于 SaaS 服务,为代账行业开发一套管理工具,提供了自动化的平台,把原来人要管的事情大部分改成软件来管,这样就可以节省做账时间,通过系统可以很好的管理 500-600 户甚至更多的企业客户。
平台以原始票据为切入点,通过对原始票据扫描、OCR 自动识别和人工校验方式采集票据影像的电子数据,并依据一定的规则自动生成会计凭证;同时,平台以会计凭证为主线,提供凭证制单、审核、冲正、过账、结账等基础会计核算功能,以及外币核算、辅助核算、汇兑损益自动计算与结转的高级会计核算功能。
可以看出 “账益达” 在记账云平台方面和用友、金蝶,甚至其他创业公司来说,没有本质区别。不过,唯你网副总裁赵勇强调,账益达在采集电子数据方面是有一定的技术壁垒的,目前行业内普遍使用的 OCR 影像识别技术的平均识别率在 55%左右,而账益达团队通过 1年 的创新研发,将识别率提升到 85%,这样就极大的降低了数据化处理的经济成本。
另外,与单纯记账软件不同的是,账益达也有侧重管理方面的许多功能,平台还提供了账簿和财务报表以及账务管理解决方案,可以方便老板查看员工在一天内做了多少账等等,帮助企业管理者及时掌握企业账务情况,类似一个 MiniERP。
另一个相对特别的就是 “微金融” 服务,它首要解决的是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大多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小微企业没有资产、缺乏抵押物,又找不到担保方,在接受账益达一段时间的服务之后,根据服务之中获取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生意和资信的好坏,由此来发放贷款。如果企业可以达到条件,贷款可以不需要抵押、不需要担保,实时发放。
借记账来为企业打通金融服务,“唯你网” 在做的事情和我此前报道的 “慧算账” 基本也差不多。不过,唯你网更进一步,他们利用后台的数据在做更大的文章,像撮合交易等。举例子来说,像是近期的国庆节,很多企业都在大量采购红酒,唯你网可以根据记账数据收集到有需求的企业,另一方面,唯你网可以联系到红酒商家,以更便宜的价格拿到货。唯你网就可以作为中间方去撮合企业和商家,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同理,还可以类比到机票、酒店等等。
这里涉及到一个企业隐私问题,赵勇解释到,唯你网不是向商家直接出售企业信息,而是在双方都有意向之后,唯你网帮助商家去谈妥企业,整个过程中,商家是不会接触到企业信息的。从法律的角度来说,大家都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与其说 “唯你网” 是在做代记账服务,我个人觉得他更像一家数据公司。
他的数据不仅在用在撮合交易上,对自己本身的代记账产品也是一种延伸。比如,账益达可以记录下来老会计做账的整个流程,后台数据分析会生成最优的做账方案,这就相当于把人类的经验给标准化了,如此变很方便老会计带徒弟,也降低了会计的准入门槛。
值得一提的是,“唯你网” 未来还要做国际化会计外包平台,目前已经在马来西亚投入使用。马来会计的人力成本较大陆高出 2.5-3 倍,利用账益达就可以在马来方面直接扫描上传原始单据,Booking 环节的工作就在国内完成,从而降低人力成本,所以市场前景还比较可观。同样,唯你网正在开拓台湾、新加坡等市场。
原创文章,作者:徐宁
来源:36氪
-
企业服务
惠普高管:企业服务部门重振计划全在这里了
[摘要]惠普企业服务部门多年来一直问题重重:营收持续下滑,支出居高不下。
BI中文站 9月16日消息
多名惠普员工向BI透露,惠普员工目前都在私下议论,公司可能想要清理和出售陷入困境的企业服务业务部门。
不过惠普高管对此却有着不同的说法。惠普高管周二向投资人表示,企业服务部门将成为新成立的公司惠普企业(HP Enterprise)“必不可少的组成部门”。惠普将于11月1日正式完成分拆,分拆后的“惠普企业”将归属惠普现任首席执行官梅格·惠特曼(Meg Whitman)领导。
在周二举行的惠普企业首次分析师会议中,首席执行官惠特曼及企业服务部门总经理迈克·耐弗肯斯(Mike Nefkens)曾多次使用了“必不可少”这一词语来描述企业服务部门。惠特曼表示,企业服务部门是整个公司取得成功的关键。她认为,企业会聘请惠普的顾问,帮助客户把应用软件转移至云端,把纸质办公转变成为数字办公,更新客户的网络和数据中心,确保客户的网络和数据安全,并继续向客户销售惠普的其它产品和服务。
惠特曼的愿景是正确的。惠普需要一个健康的顾问部门。不过惠普企业服务部门多年来一直问题重重。该部门的营收一直处于下滑之中,利润率一直不稳定,且支出居高不下。
在惠普此前持续多年裁员5.1万员工,占公司员工总数5%的重组中,企业服务部门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惠普此外还借助了一些非常规的手段来处理该部门支出过高的问题,如把许多正式工转变成为合同工。
惠普在周二向投资人详细描述了将如何重组这一“必不可少的部门”。以下为惠普的详细方案:
自2008年惠普收购EDS并组建企业服务部门以来,该部门经历了持续不断的裁员。惠特曼承诺,当前的重组将耗资20亿美元,但将是最后一次对该部门进行大手术。
惠普高管承诺,从2018财年开始,企业服务部门的营收将会停止下滑。企业服务部门已通过裁员、自动化更多工作、把工作岗位从劳动力成本较高的美国等国家转移至菲律宾、哥斯达黎加、印度等国等多种途径,让该部门每年节约出14亿美元的支出。
惠普承诺,企业服务部门的利润率将达到7%至9%。企业服务部门利润率的提升,将主要受益于把工作岗位从劳动力成本较高的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等国家转移至劳动力较低的国家。到2018财年,惠普企业服务部门60%的员工将来自于劳动力成本较低的离岸所在地。目前,这一比例约为40%。
虽然惠普企业服务部门削减14亿美元支出将主要来自于裁员和把工作岗位转移至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但该部门仍在更紧密的接触数据中心,使用更加自动化的工具,并密切关注着其它领域的支出。
企业服务部门总经理耐弗肯斯表示,企业服务部门正在获得更多订单(增幅达到双位数百分比),成本自2013年以来首次开始出现下滑,且客户满意度上升了11个百分点。
惠普通过减少对个别客户特别的以来,已经新增了更多客户。耐弗肯斯表示,“2013年,企业服务部门三大客户占据了部门总运营利润的65%。如今,没有一家客户能够占到公司总营收利润的10%以上。”
-
企业服务
报销应用不收费,快乐报销想在整套财税 SaaS 服务上赚钱
企业服务领域正不断出现一些垂直化的产品,比如 IM、电子签名、营销、CRM 等应用于不同场景的产品,快乐报销则在报销、财税业务上提供服务,此前 还报道过同类产品闪电报销、易快报、报销本。
创业公司的报销事宜一般都由人工完成,并涉及到多方的 paper work,如果赶上老板出差或任一方拖沓,会导致费时又费力,有的员工嫌麻烦干脆直接放弃。报销问题主要在于节点间阻隔过多、信息无法及时传递,而轻模式的 SaaS 服务可以让流程更简化,从而解决此问题。
快乐报销是一款专注 30 人以下小微企业报销管理的轻应用,员工提交发票照片、报销申请后,老板随之接到提醒、进行审批,两者操作都在微信端完成,之后由财务人员在 PC 端复核、打款(尚未支持移动支付),老板可以看到实时费用数据分析。快乐报销的产品逻辑与上文提到的几款同类产品类似,相比于传统软件需要有专门顾问、技术人员对接,这种模式更加简便、并且免费。不过,仅凭照片作为审批和存档依据还无法被广泛接受,企业依然需要留存原始发票作为财务凭证。
当被问到企业为何不使用更成熟的 OA、CRM 平台完成数字化报销时,快乐报销的 CEO Peter 如是作答:OA 系统对小微企业过于复杂且意义有限;某些 CRM 软件也有报销功能,不过在财务的集成方面相对较弱。
观之国外的报销应用,Expensify 和 Concur都已对接了一些第三方应用,比如Uber、Priceline、HotelTonight等,方便员工在消费这些无发票产品后直接报销。国内的易快报也有所尝试,它对接了滴滴打车的报销数据。但 Peter 还不打算马上做这件事,他认为产品主要面向的小微企业不存在大量差旅、出行费用,此需求暂时是次要的。但对接三方应用可以让费用来源更透明、且无需审核发票,这将是报销应用未来的趋势。
此外,快乐报销将在 9月23日 发布新产品 “快乐 +”,旨在为小微企业提供包括报销在内的完整财税服务。Peter 告诉记者,传统财务软件主要是围绕会计电算化供财务人员使用,与业务之间是相互割裂的,不懂财务知识的创业团队 CEO 基本无法根据财务数据联系到业务发展。快乐 + 把报销、工资、采购等财务信息整合其中,并结合相关业务生成类似 “支付宝账单” 那样直观的报告,让老板从中了解业务问题。同时减少财务人员录入数据的重复性劳动,使其拿出更多精力为业务支持提供建议。作为 SaaS 软件,快乐 + 将按月或年收费。
目前快乐报销拥有 3000 余个客户,大多数都是 10 人左右的企业。公司创立于 2014年5月,今年5月 拿到梅花创投和九合创投的天使投资 500 万,近日正在洽谈 A 轮融资。创始人兼 CEO Peter Deng 曾创办财税本地化公司 Hitpoint;CTO Eric Cheung 为前 Orcle 产品总监;CFO Emily Ou 曾为安永高级经理。
来源:36氪,作者:暮雨
-
企业服务
企业服务再添生力军,“58Tax”以财税为基础向管家服务发展
58Tax是一家自助式的企业综合服务电商平台。至于58Tax这个名字的由来,58Tax创始人&CEO潘晓娟告诉记者:“我们产品是在5月8号正式上线的,专注为创新企业提供财税服务。”
与传统代办机构不同,58Tax省去大量中间环节,将透明的价格体系推送给B端企业,提供更加便捷的财税咨询、法律咨询、企业融资等服务。“58Tax是财税行业和B2B电商的一次融合,更是一次纵向的细分。企业用户可以自助线上下单,全程了解进度;负责账务处理的专业会计可以线上接单,线下处理业务。”潘晓娟说道。58Tax线上24小时接单,移动端安卓版已经上线,iOS版还在审核当中。
58Tax的业务主要有财税、证照和人事三大服务板块共12款产品。其中财税板块是58Tax的入口产品,目前所有账务处理全部由中级会计师完成。58Tax现已开拓北京、上海、广州等50个城市,客户数量超过200户。
创业热是大众有目共睹的,所以针对企业服务这一市场各家都是各显武艺。从知识产权服务切入的有知果果,从企业法律服务切入的有快法务,从企业社保切入的有51社保,当然还有企业注册、财税代理、公司社保、法律服务等全覆盖的公司宝。58Tax与这些公司既有业务的重合,又有服务方式的不同。58Tax开始是以财税为主要切入点,垂直深耕财税领域相关产品,在江苏已经打通与税务系统的连接,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为更好地服务创业者,尤其是高校创业者,58Tax创新性地推出了大众版和校园版两套收费体系,校园版的每一项服务基础价位都要比大众版优惠3000元。同时58Tax还积极参与由政府、社群、高校等组织的创业沙龙、论坛及分享会活动,将创业心得、优质服务和优惠活动搬到线下,实现了双线贯通。
目前58Tax主体业务全部为垂直自营,但潘晓娟告诉记者,在9月份以后,58Tax将作为平台运营,把所有业务都外包给入驻平台的机构、个人。做平台,模式较轻,不会受地方限制,更容易将模式复制到其它城市。58Tax将以SaaS软件作为服务过程控制与质量监督平台,确保平台上入住的机构和个人按照既定的服务标准服务客户,保证服务速度和质量,让用户放心。
来源:猎云网
记者:陆阳平
-
企业服务
复星昆仲资本卢山:我们如何猎捕企业服务的独角兽?
本文作者卢山,复星昆仲资本投资副总监。重点关注企业服务和 O2O 领域,曾任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产品总监。参与投资:和创科技、随手记、摩卡 i 车、博车网、365日 历、蜜娱乐 。
毫无疑问,企业服务是 2015年 最火爆的风口之一,复星昆仲作为长期关注该领域的投资人,最近最深刻的体会就是项目多了、估值涨了:过去每年冒出来的企业服务项目也就几十家,今年每天都会收到十几份商业计划书;相同运营数据的项目,今年的估值是前几年的 4-6 倍。
企业服务市场近期如此火爆的原因,在我们看来主要是以下三点:
智能终端普及和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降低了企业信息化的门槛,同时移动互联网也使得很多企业服务应用场景得以实现。
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从粗犷型向节约型、效率型转变,需要使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精细化运营和管理。
我国有 4 千万家中小企业,这些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很低,我国企业管理软件产值占 GDP 比重的万分之四,这一比例仅为美国的十分之一,中国企业信息化潜力非常巨大。
企业服务的机会在哪里
我国企业服务的机会更多集中在中小企业身上。
首先,中小企业的需求相对清晰和明确,定制化要求很低。相反大企业为了证明存在感,定制化需求十分普遍,针对每个客户的定制化服务,必然增加研发开支和服务成本,这与现在基于 SAAS 模式的企业服务理念背道而驰。
其次,中小企业内部中间环节少,决策简单,回款周期短,更适合创业阶段的企业进入。大企业招标采购周期短则数月,长则半年,拖欠费用现象严重。
第三,虽然我国中小企业的付费能力有限,但只要定价合理而且采用 SAAS 模式按使用量和时间进行付费后,中心企业的实际付费能力和意愿还是较强的。
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存状况不佳,管理者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生存问题,因此企业服务要切入痛点,帮助企业增加收入或者降低成本。在具体方向上,可以分为企业管理需求、企业生产需求。企业管理需求是企业普遍面临的通用性管理诉求,如财务、人力、法律、行政、安全等。企业生产需求是较易对外标准化和云化的生产环境和系统,包括销售、采购、客户服务等环节和酒店、4S 店、美容美发等垂直行业生产系统。此外,对于高技术企业,生产需求还包括计算、存储、辅助开发、测试、性能监控等环节。
我国企业服务还处于早期阶段,上述大部分方向都属于待开发的处女地,可以选择具备出现平台型、生态型公司的领域进行布局,如销售管理,在美国出现市值 450 亿美元的 Salesforce,而围绕 Salesforce 又形成了一个包含多家上市公司的生态系统。
如何寻找优秀的企业服务创业者
企业服务的创业者,从创业伊始就要面对产品研发、市场销售、运营服务三方面的挑战,同时企业服务的发展周期较长,需要创业者具备长期应对三方面挑战的 “铁人三项” 能力。
通过两年多对一批企业服务创业者的持续跟踪,初步得出了一些评价指标。
首先,创业者最好在该领域具有 5年 以上从业经验,对行业和客户有深刻理解。
第二,最好做过中层以上管理岗位,对企业运营和管理中的痛点、问题有亲身经历和切身体会。
第三点,最好具备管理 1000 人以上团队的潜质和能力,从美国来看企业服务领域公司规模很少低于 1000 人。最后,从国内发展较好的企业服务项目来看,非技术类项目创始人多是销售背景出身,技术类项目创始人多是较有商业头脑的技术专家。
如何评估企业服务项目的运营情况
移动互联网 2C 产品有一套基于规模和活跃的运营情况定量评估体系。企业服务领域,我们也尝试在美国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投后管理实践总结了一套以收入和续费为核心的包含 8 个指标的运营情况评估标准。
收入及成长性:主要指企业年营收和到达 1000 万、5000 万元营收的时间周期。我们将 1000 万和 5000 万元营收定义为两个重要里程碑,1000 万营收标志产品服务和业务模式得到了初步验证,5000 万营收标志公司业务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国内现阶段营收超过 5000 万元的企业服务公司屈指可数。公司从创立到实现营收里程碑的周期越短证明公司成长性越强,一般而言,实现 1000 万元营收大概需要 1-2年 时间,5000 万元大概需要 3-4年 时间。
付费企业数:相对于总企业数,应更多关注对营收贡献价值的付费企业数,2 万家付费企业也是一个标志,阿里巴巴 B2B 香港上市时,付费企业数在 2 万家左右。
企业续费率和流失率:是指购买服务的企业在下一个付费周期内的续费比例,与移动互联网留存率的概念类似,是评估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的重要指标,流失率=1-企业续费率。在美国,优秀的企业服务续费率一般要求在 90%以上,考虑到国内中小企业的生存周期显著偏短,国内企业服务续费率的最低要求应该在 75%以上。
企业年服务费:是指付费企业购买服务而支付的年费,不同服务定价也不同,对企业价值越高的服务定价越高。
续费金额比:是指后一个付费周期企业年服务费与前一个付费周期企业年服务费的比值,随着企业客户不断发展和成长,续费金额比一般情况大于或等于 1。假设续费率为 1 且不发展新客户,如果续费金额比大于 1,意味着仅依靠老客户自身成长,收入也将呈增长趋势。
企业获取成本:是指为获取每一个付费企业而支付的销售、市场等各项开支。一般情况下,创业者愿意支付的企业获取成本不高于 1-2 倍的企业年服务费,否则将短期内难以获得盈利。
客户价值:客户价值=平均企业年服务费 /(1-企业续费率),即客户在使用企业服务生存周期内一共支付的服务费总额。一般情况下,客户价值应该远大于平均企业获取成本,否则服务将不可持续,业务模式存在重大问题。
销售效率:是指销售人员在单位时间内签约的付费企业数和服务费金额,销售效率是衡量公司销售能力的直接指标。销售效率提升将使公司在相同运营成本下,产生更大的营收。
产品与市场销售到底孰重孰轻
从几家美国企业服务领域上市公司的市场销售与研发费用比就可以看出,创业者需要在公司的销售和市场上投入更多资金和精力。我们从国内几家发展较好的企业服务项目了解到其市场销售与研发费用比也在 4:1 左右。这里市场销售费用也包括市场销售人员薪资等人力成本。正因为市场销售如此重要,有销售背景的创始人对公司长期发展有重要价值。
对于产品,要给企业主提供一个直击痛点的 65 分以上产品,然后在销售过程中寻找标杆客户,并以标杆客户的需求为模板迭代升级,将产品不断优化到 90 分以上。企业主是服务的买单人,因此产品第一步要让企业主爽,否则他们不会买单和续费;第二步不断升级产品、优化用户体验,让作为企业服务中被管理的对象——员工基本满意。
如何平衡定制化与标准化
定制化与标准化,一个代表产品的深度,一个代表产品的广度,在产品定义和研发中需要不断平衡。可以通过不同阶段推出不同版本先满足广度需求,再逐步满足深度需求:
产品 1.0 阶段,仅提供最基本、最通用的功能服务,并在客户中寻找各垂直行业最具代表性的标杆;
产品 2.0 阶段,挖掘行业标杆企业的需求,在 1.0 基础上推出行业版本,把更多具有行业深一层需要的企业转化为客户;
产品 3.0 阶段,在 2.0 基础上与标杆企业深度互动,共同挖掘和拓展垂直行业衍生企业服务机会,此时有可能需要共同出资成立新公司来承载 3.0 的产品。
产品 1.0 和 2.0 不断扩大产品的覆盖度,向横向拓展,而产品 3.0 更多是挖掘行业深度,向纵向拓展,这一横一纵有效平衡和解决了产品定制化与标准化的问题,同时提高了公司的产品壁垒和竞争力。
企业服务是免费还是收费
对于 2C 服务早期通过免费获取用户似乎是一种屡试不爽的手段,以至于免费到了最后不知道该如何向用户收费的窘境。个人认为免费在企业服务领域并不好用,原因有以下四点:
第一,免费不一定降低企业主的决策门槛,他们的决策点不仅是价格,更重要的是能否有效解决企业的痛点。只要可以解决问题,且定价在支付能力之内,企业主对于付费并没有抗拒心理。
第二,企业主并不相信天下有免费的午餐,免费反而会增加他们使用的顾虑,担心企业信息和数据的丢失和盗用,反而提高了使用门槛。
第三,服务不花钱,企业主就不会心痛,不心痛就不会重视,不重视就不会好好使用,不好好使用就不会有好效果,最终会影响口碑。
最后,中美二级市场对企业服务的商业模式有清楚认知,对于上市节点收入规模有明确的预期门槛,尤其在美国可以说是硬性指标,收入不达到标会严重影响 IPO 和市值。
收费是一种商业模式,免费是一种营销手段,我们可以让企业免费试用,但不能一直免费使用,否则将失去商业的本质,现阶段对 “免费 + 企业大数据变现” 的模式似乎还有点早。
如何做市场和销售
企业主购买和采用某项企业服务时的决策相对慎重、流程相对复杂,在购买前有许多问题需要咨询和了解,所以很难仅凭广告和品牌就直接做决定,一般都需要销售人员现场提供产品演示和讲解。虽然市场不能直接完成签单,但广告和品牌却可以降低销售的难度和门槛,因此销售是企业服务的基础,市场是服务于销售的手段,两者有效组合可以提高销售效率。
销售主要包括直销和渠道代理两种模式,各有优势和问题,公司一般都会将两种模式结合使用。直销的优势在于自建销售团队,素质可控,将销售与咨询、服务有机融合,更好满足客户的需求,更高效解决实施中的问题。但直销的问题在于需要招募大量销售人员,增加管理难度和成本开支。渠道代理的优势在借助第三方的资源和渠道销售产品,降低了人员成本。但问题在于代理渠道存在不可控和弹性,容易短期内隐藏问题。
例如,渠道代理以前以销售一次性收取 License 费软件产品为主,缺乏对售后服务和续费管理经验,虽然第一年可以发展大量新增客户和营收,但第二年往往因为服务和续费问题,客户和收入规模迅速下滑。
虽然直销短期内会增加成本,但可以为公司赢得好的口碑和品牌形象。渠道代理虽然短期可以显著拉高营收,但长期来看可以会隐藏更多隐患。因此公司根据实际发展情况,不断调整和控制直销与渠道代理的比例。
去美国还是国内上市以及如何估值
第一,要综合考量未来几年中美资本市场的发展趋势,关于这一点的分析有很多,就不再赘述了。
第二,与美国投行沟通,我们了解到美国二级市场对企业服务上市企业存在 2 亿美元营收的隐形门槛,如果达不到这一指标投行的承销意愿将大打折扣。
而受汇率、我国中小企业付费能力有限和中小企业高死亡率等因素影响,我国企业服务领域公司的收入规模远低于美国同行。所以投资人必然考虑到在基金存续期内,被投企业是否可以达到该营收门槛,是否可以顺利上市退出。
在考虑上市的同时,我也想谈谈现在离谱的估值。通过与中美二级市场投资者交流,我们发现对于企业服务类公司的估值方法已基本达成了共识,即以 Forward PS 10-15 倍为估值基础。企业服务领域估值应该以营收为基础,如果现阶段估值相对于营收偏离过大,未来将会影响到投资收益。
最后,由于投资人本身很少是企业服务的直接消费者,同时也难有机会亲身体验企业主所面临的痛苦和问题,所以投资人需要到公司一线去学习和实践,多与企业主和员工去沟通和交流,去理解企业服务的应用场景和用户需求,去提取公司管理的痛点,并将美国的成功模式、经验与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希望和更多创业者一起合作,共同打造企业服务下一个独角兽。
-
企业服务
“壹财税” 要做中小企业服务领域的阿里,用互联网革财税行业的命
企业服务是一个尚未被互联网深刻改造的巨大市场,目前全国注册企业数量 2000 余万家,其中绝大部分为中小企业。对于人手有限的他们来说,从公司注册开始到记账、税务、法律、人力资源等专业服务,都是刚性需求。仅仅财税服务,包括公司注册、代理记账、税务咨询等,也是一个千亿级别的市场。而目前的现状是,财税服务商良莠不齐,行业高度分散,缺乏统一的服务标准和优质的品牌。拿代理记账服务来说,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市场份额总和还不到 10%,行业格局还比较原始。 壹财税的模式互联网财税平台 “壹财税”要做的,就是整合这个市场,为财税服务树立行业规范,让中小企业可以轻松、放心地选择财税服务商。鉴于财税服务的本地属性明显,该行业要求服务商要对当地的法律法规有细致的了解,甚至有些时候需要有一定的政府关系。而如果自己提供服务就无法克服这些困难,且异地服务不仅客户体验不好,也会与市场现有服务商形成竞争。因此壹财税最终选择了平台的模式,与当地的服务商进行合作,由他们提供服务,壹财税作为连接客户的媒介。 同时,壹财税会对平台上的服务商进行监督,除了在最初选择服务商时就会进行挑选外,后期还会根据用户反馈淘汰劣质服务商以提高平台质量、树立品牌。除此之外,壹财税还提供类似支付宝的客户保障:财税服务通常是先付款再服务,而壹财税平台通常会扣留 40%的款项,在服务完成后,先由客户评分确认,再将这部分款项打给服务商,以此来敦促平台上的服务商提高服务质量。 盈利模式上,壹财税收取客户佣金的 8%到 10%作为平台收入。壹财税认为这对服务商来说完全不算高,因为一些线下介绍客户的渠道向服务商收取的中介费用还要高于这个水平。 对财税行业的判断壹财税认为,随着财税服务市场的演进只有两类企业可以生存。一种是以最便宜的价格提供基础服务的企业,例如企业注册、代理记账等,他们本来就是标准化的服务,客户没有理由在这个上面多花钱,因此最便宜的服务商就会胜出。壹财税在这方面的策略是,与平台上的服务商共同努力,尽量把服务标准化、流程化,从而降低服务成本。同时让利给客户,一次性把价格降到最低以建立未来竞争的壁垒。 另一种能生存的公司是能够提供最专业服务的企业。例如有些客户需要复杂的税务安排,他们就不会为了价格的差别而选择劣质的服务,因为在这些领域,优质服务对客户带来的附加值是巨大的。壹财税在这些领域选择与最专业的机构合作,同时利用平台基础服务吸引的大量客户群为高端服务导流。但据壹财税表示,目前导流的转化率一般,因为他们认为现在的中小企业客户还不急需高端服务。不过他们对未来的趋势还是乐观的,因为平台客户中有不少创业公司,这些公司总会成长,也许成为大公司的概率并不是很高,但是每成功一个,其所需的高端服务带来的客单价是很高的。 竞争对手方面,目前行业还没有领导品牌。财税街提供类似的业务,但偏重于新注册企业的服务,而壹财税会兼顾增量与存量市场。鉴于把控服务商质量和提高服务效率都是苦活累活,巨头公司参与竞争也存在难度,倒是其他企业服务平台很可能介入财税领域,例如法务领域的小微律政等。企业服务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市场,所以壹财税表示自己未来也可能介入其他企业服务领域。而财税服务其实是企业服务的一个更好入口,因为企业注册、代理记账这些服务更基础,是每一个企业从成立第一天起就需要的,而且财税服务通常面向的都是企业老板,更容易推动其他服务,不像例如 HR 服务面向的只是企业的人力部门。 公司的未来发展广东拥有全国近十分之一的企业,所谓 “得广东者得天下”,所以在这方面壹财税认为自己先占了地利。在他们的规划中,拿到融资后下一个进入的市场也不会是北京和上海,而是民营经济同样活跃的浙江。 壹财税网站会在本月底正式上线,同时上线的还有微信公众号。未来客户可以在微信公众号上查询服务进度,如果客户选择了企业注册服务,就可以实时通过公众号知道注册进展到哪一步了。 壹财税创始人兼 CEO 王志刚有十五年企业管理和咨询顾问经验,也具有成功创业经历。团队还拥有来自会计师事务所和原国家税务部门的成员。壹财税目前由创始团队出资运作,未进行融资。创始人表示公司也并不急于融资,可以等到数据更好一些之后直接进行 A 轮融资。在投资人的挑选上,也会更注重其背后能带来的资源。 可爱的创业者,如果你或你的朋友的项目希望被 36 氪报道的话,请狠戳这里。本文由 36 氪见习作者、女王丁丁接班人、资深金融男 Justin 撰写,由女王丁丁编辑发出。原创文章,作者:女王丁丁
扫一扫 加微信
hrtech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