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
LinkedIn推出免费的撮合“师徒关系”服务,美国版“在行”?
近日,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推出一项免费新服务,撮合相关职业领域的人组成“师徒关系”,并将首先面向旧金山和澳大利亚的用户开放。
初期,LinkedIn会人工筛选一批潜在的导师,当有用户表示自己希望能够获得指导时,便可对双方进行撮合。另外,导师可以通过设定一些前提条件来筛选徒弟,比如说和自己社交网络的远近关系、所在的地区、毕业院校等。后期,LinkedIn将充分贯彻“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理念,向所有人开放导师资格。
在徒弟端,当用户表示自己希望在特定话题获得建议或帮助时,LinkedIn就会为其提供一些指标来缩小搜索范围,如地理位置、毕业院校等。
一旦成功撮合师徒配对,双方就可以自由进行沟通,但任何一方都可以随时终止沟通。
LinkedIn表示,希望能够借助这项功能填补市场空白。如果能够通过工作或其他渠道接触同一领域的前辈或资深人士,那么新入职场的人获得职业指导就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虽然目前BetterUp和Everwise等能够提供职业指导服务,但都较为正式,并且都是付费服务。相较之下,LinkedIn新推出的这项服务可以免费使用,并且覆盖范围广泛。
硅谷
在AWS面试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在亚马逊,不论管理团队或是一线员工,人员招聘都是最为重要的工作任务之一。亚马逊独特的文化印记——领导力准则也成就了独特的亚马逊面试文化,几乎所有员工都会参与到面试流程中,加之全球统一的流程管理,共同保证了亚马逊强大的团队凝聚力和严苛的甄选人才机制。
今天就让我们揭秘亚马逊AWS的面试流程,分享面试准备过程中的干货和建议。还等什么呢?赶紧开始准备,加入亚马逊AWS吧!
本文摘自AWS技术爱好者Florian Schäffler的博客。
正如我非常喜爱AWS和它的产品一样,我很渴望能够为它工作,所以我决定抓住机会,通过他们的全球招聘网站Amazon Jobs 申请了一些职位。在这篇文章里,我会分享给大家一些申请过程中的心得和真实感受。
小记:遗憾的是,我并没有得到offer,在面试流程的最终环节被婉拒。所以这篇文章绝对不是指导你如何正确准备申请过程并拿到offer,更多的还是我的个人经历分享。
咱们开始吧
我 在AWS申请了一些职位,几天之后,其实正是我的新婚旅行。婚礼结束后,我们开始从德国父母家到希腊的自驾之行。旅途中我们经过了奥地利,匈牙利,塞尔维 亚,前南斯拉夫共和国和希腊。当我们到达匈牙利的布达佩斯时,我查看了一下我的邮箱,发现一条来自AWS的回复,在询问方便电话面试的时间。
我们在酒店又多呆了一晚,第二天,我在酒店的房间用手机完成了电话面试,之后我们在美丽的布达佩斯继续旅行。
职位
我申请的职位是资深解决方案架构师,主要目标是“帮助伙伴解决复杂的技术难题”。明确地说,包含如撰写白皮书,在活动和会议中发表演讲,与客户一同设计应用 架构或者写代码等工作。在我的第二次电话面试中,我被告知这个角色可以选择不同的工作地点。虽然那份工作原本是在卢森堡,你也可以在马德里,慕尼黑或者迪拜工作(如果你想去)。这听起来太有意思了,因为有机会的话,我一定非常想要搬到一个新国度。总之,一个对我来说非常完美的招聘广告。
面试阶段
时间表
下表是面试的每一步骤,我已经完成。我会在文章后段具体解释它们。我放这个时间表的主要原因是让大家看看整个流程是如何有组织并且高效地进行。
亚马逊有自己一个独立的平台发布招聘信息——www.amazon.jobs。 在筛选栏里,只需选择Amazon Web Services,然后你就能看到AWS职位了。当你在申请一个职位时,一个你自己的个人简历账户就为你建立了,你可以选择用已有的授权提供商,比如 Facebook, LinkedIn, Google上传信息,或者新建立一个简历信息。
需要注意的是,在后台有几个职位申请平台,但是他们都能分享你简历的基本数据。不同的职位申请平台可以通过以下链接进入。
· https://en-amazon.icims.com
· https://cn-amazon.icims.com
· https://uk-amazon.icims.com
· https://us-amazon.icims.com
小记:此列表可能不全
在你申请了某个职位之后,一封确认邮件会发给你。如果招聘团队想要联系你然后继续申请流程,他们会给你发邮件。如果他们婉拒你,在这个申请的最初阶段,你不 会收到任何通知。但是,你可以在申请平台上看到你申请的状态,上面会表明最近动态。在我申请过程中,我有经历如下一些状态。
· 提交-查看中(初始状态)
· 提交(在我看来像是初步筛选开始了)
· 查看完毕,未被选中
· 查看中
· 候选人撤回申请
亚马逊领导力准则
亚 马逊领导力准则Amazon Leadership Principles 是一套通过定义工作任务,确保亚马逊整个公司健康运行及成功的文化体系。但是,与我而言它更像是一套规范化的,基于旨在精益化生产(lean manufacturing)的“质量环”(PDCA-cycle)的行动指标。这些准则包括以下行动指标。
·Customer Obsession 顾客至尚
·Ownership 主人翁精神
·Invent and Simplify 创新简化
·Are Right, A Lot 决策正确
·Hire and Develop the Best 选贤育能
·Insist on the Highest Standards 最高标准
·Think Big 远见卓识
·Bias for Action 崇尚行为
·Frugality 勤俭节约
·Learn and Be Curious 好奇求知
·Earn Trust 赢得信任
·Dive Deep 刨根问底
·Have Backbone, Disagree and Commit 敢于谏言,服从大局
·Deliver Results 达成业绩
小记:在整个面试环节中,你会完全被这些准则评估
一轮电话面试
时长:30分钟
实际上,这是我第一次和AWS沟通,后面的环节中我发现这一轮的电话面试不是必须的。这一次沟通主要是考察申请人是否有可能合适他/她申请的职位。电话中的问题也如一般的面试问题一样,比如职业发展,换工作原因和薪水期待。
二轮电话面试
时长:45分钟
这一轮电话是第一次对我的技术评估。有一个问题,我本来应该有更好的回答,在整个回答过程中,我也被问到相关问题,目的是了解更细节的信息。当比较电话里的问题和AWS认证话题(AWS certification topics)时,电话里的技术问题的难度相当于入门级别(Associate Level)。
三轮电话面试
时长:60分钟
在这轮电话里,我主要被问及的问题是关于亚马逊领导力准则,如我上文提及。据我回忆,面试官确实选择了2-3个不同的领导力准则然后我需要解释,我在过去是如何做到它们的。
面谈(Interview Day)
准备
为了更好地准备,我确实读了相关的书籍,更加细致地准备了领导力准则的问题并且通过了AWS认证。
书籍
我 准备过程中所读的书籍基本都是围绕应用架构设计的。在我阅读之后,我发现其中一些确实停留在AWS认证的入门级别(associate level),而不是专业级别(professional level)。但同时,他们的确是不错的入门级介绍并且帮助你进阶到下一个技术知识阶段。
领导力准则
如前文所提及,我知道了这些可能的问题会从哪里来,所以我有意识地将所有领导力准则和我能想到的匹配每一条的个人事例。
如下的照片就是我在飞往卢森堡准备面谈的前一晚我房间的模样。
认证
作为我准备的一部分,我有去考AWS认证架构师-入门级别的考试(AWS Certified Solutions Architect – Associate Level )。因为我在过去的工作中经常使用AWS的服务,我的确省略了动手实操方面的准备。我主要的精力花在了AWS白皮书(AWS Whitepapers)上。
在大约2周对自己基于考试题目的训练后,我去认证中心参加了考试。如我理解的一样,所有的测试都是AWS设计,但是由 Kryterion执行和监控。我前期的知识积累和白皮书的学习帮助了很多,所以我第一次尝试便通过了考试。
到达和安排
机票和食宿都由AWS提前安排和预付了。机票方面我可以选择适合的时间,所有选择都是Lufthansa航空公司(Lufthansa)的经济舱。根据我的理解,所有的AWS机票都必须是经济舱,我认为还是很合理的。
我住宿的房间是在Novotel(Novotel),我认为非常棒——有分开的卫生间和浴室,同时还有工作台和一个沙发。酒店工作人员也非常友好,我需要熨斗和布板熨一下第二天面试的衣服,已经深夜,他们也迅速地拿到我房间。
时间表
如下表格,你可以看到我面谈当天的时间安排,是如何提前已经规划好的。
面试
我总共经历了5轮面试,分别从技术方向由浅入深,沟通及协作能力,及其他综合能力对我进行了观察。
技术方面,我的第一位面试官,一位非常职业并友好的人,同之前的电话面试一样,我被问到一个大的技术问题然后我得一一解释我如何解决的。
我是从在白板上画架构设计图开始的,随之而来的细节问题却并不是一个初级认证架构师知识能回答的。
相应更大的难度也在之后的另一轮面试中遇到,我被给到一个特定的场景,需要我就相关技术方向给到架构建议和细节。之后也有旨在考量我的社交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商务沟通能力,不过遗憾的是,我确实答得不太好。
最后一轮面试是由整个团队的经理跟我进行的。因为之前的面试官们已经了解并评估过我的技术背景了,这一轮并不是关于任何AWS相关的产品或架构的沟通,更加像是和来自于用户群体的其中某一位的谈话,例如你目前正在开发什么样的软件。
在我看来,这一轮同样也是和一位非常职业、有趣的人的非常愉悦的一次谈话。
结论
· 时间安排很好
· 整个面试流程反馈很快
· AWS提供面谈面试差旅安排
· 很棒的差旅安排
· 友好而优秀的人群
· 漂亮的办公室
回顾
老实来讲,我之前从没为一个面试准备如此充分并且花费众多精力。虽然最后没能成功加入AWS,我依然抱有遗憾,因为我非常希望能够成为其中一员。甚至现在,有时我也会问我自己当时如何准备说不定能做得更好。
好的方面是AWS会在12个月后给你新的机会。之后你便能申请其他职位——我一定会再去试试。所以对我来说,“申请AWS”之路远没有结束,这只是一个开始。同时,我也会积极准备相关的日志、编码、AWS架构、考试、参加AWS技术论坛等等。
声明
面谈当天,我需要签署一份在AWS办公室可能看到和经历的所有相关免责的NDA文件。因为它们一直在开发新的服务和产品,他们确实需要保证所有发明的隐私。因此,我有在发表这篇文章之前查询相关的法律条款。如果你在阅读此文章,涉及到的所有信息都没有收到任何法律约束。
硅谷
名校学历不管用了,在线教育巨头Udacity说它能帮人找到好工作
在中国,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仍然是很多高大上职业的敲门砖——无论是拿到工作录取,还是在后来的晋升之路上,名校的毕业证都成为了不少人眼里的通关法宝。
但在美国,尤其是硅谷,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尝试改变这样的想法。
而其中一股强劲力量,就来自在线教育巨头优达学城(Udacity)。
日前,在硅谷举办的SYNC 2017科技大会上,这位教育圈的大佬——Udacity CEO Vish Makhijani 在和 PingWest CEO 骆轶航的对谈中,就明确表示:在线教育很可能打破“名牌大学是唯一那块敲门砖”的现状。
“我们深信真正的人才会出现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并不只在那些特定的高等学府里。”
Makhijani表示,在硅谷,包括Google在内的顶尖科技公司,都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在过去的几年间开始和在线教育公司合作寻求改变——雇佣那些真正掌握了前沿技术的人,无论他们是否经历过象牙塔式的名校洗礼。
“学生的学历背景不再是事业成功、进入大公司工作的唯一敲门砖。”他表示在包括人工智能、无人车开发等各种特殊领域内,人才供不应求。而那些通过了Udacity前沿技术课程的毕业生,让硅谷科技巨头们抢破了头。
“我们的无人车开发课程在结课前,表现优秀的学生就被这些科技大公司全部争抢完了。”Makhijani非常自信,Udacity开设的无人车开发课程正在,或者严格说,已经改变了很多人的职业规划,甚至是命运。相对于大学教育均衡的教学内容来说,Udacity的模式可能更加直接高效,让一个人的学习努力直接和升职加薪挂钩。而Udacity所开设的课程,无论是高端前沿的无人车开发,还是相对低门槛低一点的前端开发课程,都将“学习”这件事儿直接联系到“高薪”上。
只要你有想要通过自己努力、学习成长的愿望,Udacity就一定有办法为你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Makhijani强调。
在硅谷,科技发展和迭代速度越来越快,哪怕是Google的工程师也担心被淘汰。所以,在Udacity这样的在线教育网站进行自己的终身学习计划,就成为了他们在职场上保持活力的重要方式。
“你很少能够看到硅谷的工程师不在下班后上网学点什么课程。”我的一位在Google工作的朋友说。
目前,Udacity已经和几十家科技巨头进行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帮助科技企业寻找并培养他们想要的人才。在课程结束后,合格的学生将有机会直接通过绿色通道,被“护送”到高薪岗位上。
传统印象中,通过学习获得成功的故事好像离很多人很远——尤其是那些因为经济背景无法负担学习支出的人、以及那些本身知识背景薄弱的人。但Udacity希望打破这样固化的观念。“任何人,无论他的背景是否看起来‘合格’,只要他想要学习前沿技术,我们都要给他提供这个机会。”Makhijani说,“Udacity和只提供给部分人学习机会的普通大学不同,我们要解锁世界各地每个有学习欲望的学生的才能。”
Makhijani把这种教育理念归类为教育民主化:不同性别、收入、肤色的人,哪怕是身处战乱,也有机会学习,尤其是学习那些被认为是硅谷独有的尖端技术的知识,以及更重要的就业技能。
Makhijani发自内心地重视这个目标,并一步步尝试着变为现实。
在美国大学读计算机科学专业,四年要花上至少十万美金,与之相比,Udacity的专业课程几个月下来往往只要几百美金。除了相对较低的学费外,Udacity目前还和一些硅谷巨头们合作,为那些有经济负担的学员提供奖学金。在Udacity看来,“钱”一定不是你不学习的借口,也不该成为任何人无法获得教育机会的原因。
除此之外,Udacity也深知,学员本身的知识背景也很可能是他成为尖端技术人才的障碍。在固化思维中,那些知识背景和数理化完全无关的人,或者技术知识背景非常薄弱的“外行”,可能都不会被认为,甚至自己也不认为,自己有能力学明白计算机科学甚至是听起来更难的人工智能技术。
但实际上,按照Udacity过往的案例来看,任何人,哪怕是文科背景,也一样能通过在线课程,最终成为Google的工程师。
“针对不同学科背景、能力背景,我们都有设置不同程度的课程。”Makhijani解释说。在 Udacity,不同的课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对于背景稍弱的学员,也有基础课程可以入门。
Makhijani举例说,一位46岁的母亲,最开始只是美国的一名短工工人,最终却通过Udacity的课程成为了一名自动驾驶工程师。而这样的例子,在 Udacity 还有很多。
Udacity想要不断降低高端技术学科的学习成本和门槛。但同时,他们也并没有牺牲教学质量。从Udacity学员的评价来看,很多课程的教学质量甚至超过传统学校的教育。
事实上,在传统的大学课程里,即使你是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生,你很难有机会把自己写的代码运行在一辆真正的自动驾驶汽车上。但相反,那些在线学习的学生却获得了这样的机会。
“我们花大价钱改造出了一辆真实的自动驾驶汽车,目的就是为了可以让我们自动驾驶课程的学员,能将他们的代码应用到无人车上,看看到底会发生什么。这是在其他地方学习不可能获得的机会。” Makhijani说。
在美国, Udacity 大部分课程都是和 Google、Facebook、Amazon、IBM 等行业领导者合作打造。目前,这样的合作也同样被Udacity和滴滴出行带到了中国。
对于Udacity的整个海外市场运营来说,有超过40%的海外学员来自中国。Makhijani明确表示中国市场对于Udacity非常重要。
“我每天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子邮箱阅读每一封来自学员的邮件。对于那些来自中国学员的反馈,尽管看不懂中文,但是我会一字一句用翻译软件读完。”Makhijani认为这些学生的故事对他很重要。
和一般想要把自己打造成“洋企业”的中国公司不一样,Udacity试图让自己看起来像是个土生土长的中国公司。无论是将硅谷课程翻译成中文、和本土领先科技企业合作开发特定课程,还是让老师都安装微信方便为学生答疑解惑等举措,都证明了这一点。
尽管Udacity和它所代表的这种在线教育,在中国还算不上颠覆了传统教育,但至少已经让不少人用最小的成本、结果最可预期的方式,实现了“事业再上一层楼”的目标。
硅谷
效果营销平台OLAmobile 1000万美元收购品牌推广平台IconPeak
对于德国孵化器Makers而言,它孵化的两家公司都被效果营销平台OLAmobile收购了,这的确是令人满意的市场退出方式。
这次交易的金额为1000万美元,IconPeak及其子公司BidderPlace都会被并入OLAmobile,进而提高后者在移动效果营销市场的普及率。
相关数据表示,这次市场退出让Makers获得了50倍的回报。这表明了这家孵化器的精简模式的确有效。这两家公司都是Makers从零开始创建,它为它们招募了合适的联合创始人,提供了种子轮资金。IconPeak和Bidderplace分别创立于2013年和2015年。
IconPeak是Makers创立的第一家专门帮助出版商通过广告盈利的公司,它能通过其500多个应用开发方和品牌合伙人来推广按需应用。而IconPeak提供的这些渠道也会反过来让这些合伙人受益,进而提高他们应用的用户参与度。
据外媒获悉,这家柏林公司是由Makers和Gunnar Kämpgen及Felipe Ogibowski联合创立。在Ogibowski和Kämpgen的领导下,仅三年时间,IconPeak就已经获得了500多家广告商和3000多家媒体合伙人的认可。目前公司拥有30多名员工,并且为100多个国家的客户提供了服务。
子公司Bidderplace是一个效果营销网络,它能把出版商和广告商以一种自助服务的模式聚集在一起。目前这家公司拥有15名员工,服务的客户遍布30个国家。
【猎云网(微信号:ilieyun)】8月3日报道 (编译:叶展盛)
硅谷
Branch Messenger获得680万美元融资,只因帮助小时工线上调班
Branch Messenger近日获得了由March Capital Partners领投的680万美元A轮融资;其他投资者包括CrossCut Ventures,Techstars Ventures和Matchstick Ventures等。公司目前已累计融资1000万美元。
Branch Messenger帮助企业雇佣的小时工在手机上沟通并快速完成调班;从而提高小时工之间以及他们和雇主之间的沟通效率。如果没有Branch,小时工往往需要提前一天或更久将调班申请提报给雇主,雇主发布调班需求后,等待其他小时工回应;确认调班后,管理人员要将班次和工时更新在考勤表中。现在,相互不认识的小时工可以直接互相沟通,并且调整后的班次和考勤会自动记录在系统日程中。
Branch Messenger将用这轮融资扩充团队,建立与更多企业的合作,并且触及全世界更多地区的小时工群体。目前合作的大公司有Target(商店),麦当劳和Walgreen(药店);过去一年里,在app上调班的工时总量达到250万个小时。
Branch Messenger由Target首届零售加速器(Retail Accelerator)孵化。公司副总裁Pam Tomczik表示,Branch从来自45个国家的550家公司中脱颖而出,因为它解决了一个非常清晰的商业需求。目前,Target有超过100家商店、分拨中心和电话中心都在使用Branch Messenger。
由于提高了调班的沟通效率,Branch Messenger间接帮助减少了旷工率、薪酬浪费和管理时间。小时工们也认为该app帮助他们与同事产生了更多沟通。
这个产品其实挺无聊的,没有什么好描述的。我也希望自己哪天能融个几百万做这么一个无聊却实用的产品。筷子也挺无聊的,不是么?
图片来源:careerbliss.com
来源:36氪 ,作者:孟小白,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86374.html
硅谷
Azuqua融资1080万美元B轮,用「云服务」服务云服务
总部位于西雅图的Azuqua提供云服务,帮助企业管理他们所使用的云服务产品。近日,Azuqua获得了由Insight Venture Capital领投的1080万美元B轮融资,其他投资者包括上轮投资者Ignition Partners和新投资者DFJ。迄今,Azuqua已从总共三轮融资中累计获得了1630万美元的融资。
Azuqua旨在帮助不同的云服务产品更好地协作。随着企业将越来越多的云服务app用于内部商业流程中,越来越多有价值的数据被封闭在不同的部门系统中,没法被其他app采用以致于发挥更大价值。
举个例子,一些有用的客户信息会被产生并且储存在Saleforce(销售)应用当中,但是这些信息并不能够被Zendesk(客服)系统采用。这会导致公司错过提供更高质量客服或变现的机会。CEO Nikhil Hasija表示,SaaS应用很棒,他们能够快速解决问题、上手容易;但是,他们在相互融合上做得并不好。
Azuqua提供了检测和整合云服务产品的功能。它可以追踪各种云服务app的表现、基于app表现生成报告、并且可以在app间根据预设规则传递信息。客户可以使用模板来组织和设计app间的工作流;就像K2系统一样,企业可以轻易调整流程,而不需要专业的IT团队来完成这件事情。
两位创始人Hasija和Craig Unger都是微软的前雇员,该产品也由微软的加速器孵化。目前,公司正在添加更多的功能从而适应像通用电气这样大公司的复杂流程。有了新的融资,Azuqua将扩充其工程师、销售和市场团队,同时考虑在明年拓展海外市场。
来源:36氪,作者:孟小白,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86224.html
硅谷
新创OKR绩效管理公司 Lattice 获得640万美金 A轮融资
Lattice 7月31日 官方宣布获得640万美元A轮融资。由Thrive Capital 领投。本轮资金主要用于团队建设和产品开发。
此前去年5月也是有Thrive Capital 投资的280万美元的天使投资,可以看这里报道
详细请看:
We’re excited to share that Lattice has raised $6.4 million in Series A funding led by Thrive Capital. They’ve been a great partner since leading our seed round a little over a year ago and we’re thrilled to be working with them even more closely.
Eric and I founded Lattice on the idea that good or bad people management can make or break not just company performance, but individual happiness. By building software that guides companies towards better people management, we thought we could improve both of these things.
In the 14 months since launching Lattice, we’ve built a suite of performance management tools and have had the opportunity to work with some great clients. This new round of funding will allow us to continue building our team so that we can improve and expand our product offering and serve our customers better.
We’re grateful that the journey has gone as well as it has so far. We’ve lucked out many times with patient customers, talented teammates who joined us early in the process, investors who have been extremely supportive, and friends and family who have been there through a lot of ups and downs. We’re having a great time and we can’t wait to keep building Lattice.
硅谷
一美企将在员工体内植入芯片 用于门禁和支付
据外媒报道,美国威斯康星的一家企业计划开始为员工提供芯片植入,采取自愿的方式。植入芯片后,员工在工作期间可通过扫描芯片购买食物和进入公司大楼。
Three Square Market是威斯康星一家为休息室和小型市场提供技术支持的公司,该公司已经有50余名员工自愿在体内植入芯片。这种微型芯片采用RFID射频识别技术,可在几秒之内植入拇指和食指之间。
该企业预测,芯片将为员工购物支付、进入大楼和电脑解锁提供便利。企业首席执行官Todd Westby在公司发言时说:“我们可以预计,RFID射频识别技术将为支付结算、门禁系统、机器使用、电脑登录、手机解锁、名片分享和信息记录等事项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最终,这项技术将变成人人标配的通行证,人们可以使用它乘坐公共交通、进行大小结算等。”
虽然在员工体内植入芯片像是恐怖电影的情节,但是这家公司目前正与瑞典国际生物黑客公司(BioHax International)进行合作。据悉,后者已在众多员工体内植入芯片。
不过,首席执行官Todd Westby表示,植入芯片与否由员工自愿选择,并且芯片不会对员工进行GPS追踪。
(实习编译:邹付容 审稿:刘洋)
来源:环球网科技
硅谷
沈博阳突然离职之后,领英中国开始如何洗牌
编者按:Yunan Zhang 最近在 The Information 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LinkedIn Regroups in China After Key Executive Departs,分析了领英中国在沈博阳突然离职后的发展前景。
根据外国网络公司在中国的评判标准,领英是很成功的。在谷歌资深员工Derek Shen(沈博阳)的带领下,LinkedIn China在三年里用户数量从400万增长至3200万,和其竞争对手脉脉相当,沈博阳还带领推出了领英中国市场的手机应用程序,赤兔。而且领英还成功地劝说政府让领英在国外储存用户数据,甚至Uber和Airbnb外移数据时都倍感压力。
但是六月月底沈博阳突然离职,领英的前路就陷入了迷雾。赤兔还没发展起来,在中国的商务软件排名中只排在48名,领英的旗舰软件排名21名。同时,中国推出了新的网络安全相关法律,所以领英的海外服务器不一定能够继续使用。在沈博阳离职之后,领英也减少了网络本地化方面的工作。
尽管用户数量还在持续增长,但是领英中国的收入也遭遇了危机,其收入主要来源于向商业公司售卖营销和招聘产品,而不是从其大量用户中得来。领英的B2B业务也仅仅两年前才开始,公司职员黄天波表示:“领英中国需要更多时间来增加我们的商业用户数量。”
沈博阳并没有对自己的离职做出任何解释,他即将担任蛋壳公寓的董事长。蛋壳公寓是紫梧桐(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旗下的高端白领公寓品牌,公司于2014年12月在北京成立,正式进入O2O租房市场,目前在北京、深圳开设分公司。
Francis Tsang是领英国际工程部的部长,他被任命为领英中国的临时总裁。于志伟是领英中国的营销副总裁,被提升为领英中国董事总经理,并负责领英中国的商业化业务。这一决定旨在增加领英中国的收入。
领英去年被微软收购,今年沈博阳离职之后,开始重新分配资源,比如把一部分资源从赤兔拿走。赤兔现在发展不利的部分原因为其没有找到自己的细分市场,领英中国的一名前员工表示:“我一直不知道赤兔的产品匹配是什么,赤兔的功能很多,用户可以发布从书中摘抄的佳句,分享有趣的下班生活。”但是没有主要的定位。
之前在赤兔工作的工程师很多转而为领英中国自己手机应用工作,名为Zephyr。黄天波说:“我们的确把一些赤兔的员工重新分配到了Zephyr。我们想把赤兔的一些功能整合到Zephyr。”比如用户可以发现附近的其他领英用户,这之前是在赤兔上测试的功能。
之前沈博阳发起的和微信的合作也相对被减少。领英用户可以把自己的职业资料关联到微信上,但是现在微信里面的领英模块已经被移除了。一个知情人士称,微信也很失望,因为此次合作没有为其带来更多的美国用户。
根据其他三个知情人士表示沈博阳因为将领英中国的服务器安放在海外而备受称赞,海外网络公司都喜欢这么干,因为这样可以更大程度上控制用户安全和隐私。但是这可能很快就行不通了,因为中国新的网络安全法在六月生效,在中国的公司需要在中国储存数据。黄天波拒绝对此进行评论。
领英中国高管们称他们现在最大的挑战是打破人们对领英的刻板认识:领英只是个发布工作岗位的网站。确实,用户数量一半以上的增长都来自和腾讯,阿里巴巴等中国科技巨头的合作。
为了和其他工作网站区分开来,领英想依赖赤兔上的社群和内容。领英邀请了数百个不同行业的网红,来撰写文章,并提供职场建议,但是我们不知道领英是否会成功,因为有很多的社交网络用户群已经很大了。
但是,领英在国际上的发展也提供了一些独特优势。Facebook在中国无法使用,领英就成为了内地唯一一家能自由使用的国际社交网站。在中国,微信是社交媒体的主导平台,但是在国外发展实在有限。
原文链接:https://www.theinformation.com/linkedin-regroups-in-china-after-key-executive-departs
编译组出品。编辑:郝鹏程
本文来自翻译:www.theinformation.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85606.html
硅谷
想用AI取代人力的谷歌, 拿出五千万美元为低收入劳动者设立了一项“培训基金”
作者| 田煦阳
编辑| 傅博
人工智能会抢夺我们的饭碗,造成大量人类失业者?
这个趋势早已不是什么耸人听闻的传言,基本已经盖棺定论,势不可挡。
我们与其想着如何做抵挡人类进程的无用功,不妨换一种心态,认真思考探索我们将如何在技术革新后的世界中立足。
谷歌旗下的慈善部门Google.org在美国时间本周三宣布,他们将特别成立一支5000万美元的基金,来对当下工资收入水平和劳动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劳动者们进行不以盈利为目的的资助。
谷歌此举有何用意呢?
硅谷巨头主要是想帮助劳动者们学习新的工作技能,为提前适应已进入不可逆的自动化和人工智能化进程的劳动市场打好基础。
这次慈善行为一定程度上也算是谷歌在利用自己的技术踢掉大量工人的饭碗之后,对他们进行的一次或多或少的补偿。
“我们希望能让尽可能多的人们来胜任新的工作岗位,在近年来涌现出的全新产业和机会中找准自己能扮演的角色。要知道,这些新兴产业中的很大一部分放在几年前,还是我们想都不敢想的遥远梦想。如今他们已经来到了现实世界,我们必然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来进行适应和准备。”Google.org的主席及Google 副总裁Jacquelline Fuller女士在对外公布该消息的谷歌官方博客中写道。
目前这笔基金已经圈定了多家组织和机构作为资助对象,而Fuller向我们特别介绍了其中的三家,他们最大的共性就是均为利用先进技术来对社会服务进行必要的革新和补充的非营利机构。
他们分别是——通过帮助求职者连接到政府提供的官方工作搜索服务来提高拿到工作offer机会的Code For America,利用机器学习为法国公民提供求职和职位搜索建议的Bayes Impact以及立志打造更行之有效的青年训练营项目的Social Finance。
谷歌意识到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宝贵的上大学的机会,所以他们正在研究如何为低收入群体量身打造职业教育项目,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以及帮助他们培养必要的技能,找到满意的工作。
在资助这些新兴机构的同时,Google.org也会为更加传统的玩家背书——比如说帮助美国全国工人联合会(National Domestic Workers Alliance)打造出能更好服务于劳动者们的业务。
举一个再常见不过的离子,按小时领取工资的人们十分惧怕生病——这意味着当天将不会有任何收入。Google希望能与相关机构联手,为生病而暂时不能工作的劳动者提供适当的补贴,以帮助他们渡过财政难关。
值得注意的是,这家由Google.org成立的新基金所掌控的全部5000万美元并不会全部撒向社会上的外部机构和组织——其中约有200万美元将专供Google.org自己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这一硅谷巨头的慈善分支,希望能更好地理解“处在极速变革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们,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都将真正需要什么,然后我们如何才能利用技术为他们带去尽可能正面的结果。”
但另一方面,就像国外媒体Recode所指出的,Google.org今天的这份声明中并没有提到Google自身在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这些技术上的革命,也正是造成当今众多工人面临失业恐慌场景背后的最主要推手。
不过我们也应该以辩证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而非单纯地将其视为Alphabet因内心有愧才做出的亡羊补牢之举。谷歌在利用无人驾驶摧毁大量现有工作岗位的同时,也在通过其对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大量投资为未来职业的变革与新岗位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毕竟根据谷歌自己的预测,在不远的将来,超过三分之一的工作所要求的职业技能很可能直到现在我们都闻所未闻。我们没有必要对人类劳动者的未来过分悲观。
而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由于当下工作岗位和职务变得越来越为细分与垂直,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正在慢慢疏远,十分不利于他们以工会等传统的方式争取利益。
此外,随着社会的革新,工作的形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正如Google.org面世发布会时特邀嘉宾Virginia Sen. Mark Warner所说的那样:
“连续在同一家公司干上30年,守着铁饭碗的日子将一去不复返。从今以后,人们将不再关注‘你在哪家公司工作’这样的话题,而是更为重视你工作的具体内容究竟是什么。”
这些在工作和生产组织领域出现的变化,意味着我们的理念也需得到革新。
Google显然意识到了此问题,这两个月来格外关注工作、招聘这一领域,真的可谓是身先士卒,大动作频频。我们不妨来简单回顾一下:
在今年五月举行的一年一度I/O科技盛会上,这家硅谷巨头就向我们展示了Google for Jobs项目,帮助众多企业通过Google强大的搜索系统,将杂乱散布在全网各个角落中的职位信息筛选整合在一起,从根源上解决有时HR们不得不到处翻找信息的头疼问题。而上个月,Google披露他们正与Monster, Facebook, Glassdoor及其他公司联手,希望帮助用户更好地搜寻工作机会,收到专为其定制的相关邮件。这个月早些时候又推出了以G Suite系列软件为基础,帮助中小型企业更好寻找招揽人才的app Google Hire。
谷歌在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的同时,也留心到了工作、招聘这一蓝海领域的重要价值,并且先人一步展开了一连串布局。
两手都要抓,都要硬的谷歌,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么?
(部分信息来自Mashable, Engadget)
来源:36氪,作者:田煦阳,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85473.html
扫一扫 加微信
hrtech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