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今日【02月22日】
  • 资讯
    微信投资”小微招聘“平台M4JAM 微信非洲扩张开始了 [摘要]M4JAM去年8月创建并进驻微信移动生态系统,获投资后将拓展全球业务。 腾讯与Naspers成立的合资公司“微信非洲”(WeChat Africa)日前宣布,向南非“小微招聘”平台M4JAM投资。   自2014年8月面世以来,M4JAM一直保持着快速的发展趋势。就在几天前,有媒体报道称这家创业公司聘请了谷歌的布雷特·圣克莱尔(Brett StClair)加入其管理团队。在加盟M4JAM之前,圣克莱尔担任谷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经理,他拥有10余年的全球工作经验以及丰富的商业人脉,加盟M4JAM之后将负责增加该平台的职位数量,并帮助进行全球业务拓展。   自2014年8月M4JAM进驻微信移动生态系统以来,双方就建立起了合作。在此之前,M4JAM一直自主提供资金。去年该平台曾表示,公司将寻求外部投资。M4JAM表示,此次微信的投资有助于该公司拓展本地业务和全球业务,创造实时的商业解决方案,同时帮助解决现实世界的失业问题。 毫无疑问,M4JAM正在改变传统的品牌招聘模式,而这轮投资无疑会进一步增强其改变就业模式的能力。“微信的投资使得我们可以专注于打造业务,同时他们的社区有助于我们成功。我们在微信平台推出M4JAM,就是因为社交应用能够提供一个快速、便捷的发展平台。”M4JAM联合创始人兼CEO安德烈·雨果(Andre Hugo)说。 “M4JAM成为社交对话的一部分,对于微信用户而言,这是一个好消息,因为他们无需下载另外一款应用就可以使用这项服务。这也有益于M4JAM,因为我们能够得到一个现成的用户群体,在进入新市场的时候,这将是一个巨大的优势,因为微信已经建立起了稳固的存在。”他说。   WeChat Africa负责人布雷特·劳瑟(Brett Loubser)表示,“微信将通过诸多像M4JAM这样的官方账户为用户带来价值。我们支持他们的发展,并通过这种合作表明,微信不仅能给用户带来价值,也能给品牌带来价值。今年我们将有多家创业公司登陆这个平台,这有助于我们展示这个综合移动社交平台的真正实力。”   雨果表示,过去四个月双方一直在就这笔交易进行谈判。关于这笔交易将对M4JAM拓展到其他平台产生的影响,雨果表示,微信很快就不是独家平台了,M4JAM就业信息可以嵌入到横幅广告,而且该公司也在尝试SMS(短消息服务)推广活动。 雨果表示,现在Naspers方面在董事会的成员更多一些。“新的董事会成员将为我们带来战略观点,开启更多机遇的大门。”他说。关于腾讯移动产品过去几年的迅猛发展,雨果表示,“如果能达到这种增长幅度的10%,我们就非常高兴了。” 关于未来发展,雨果表示M4JAM一直在“稳步发展”。“我们面临的挑战在于,去年推出时我们只有3个人,上周我们发布了2.5万个新职位,其中包括1.5万个来自老客户品牌的职位。” “我们一直想要走向全球。我们关注着大约14个地区,但拓展到其他市场的前提是稳固在南非市场的产品。在进入A地区或B地区之前,我们首先要让南非市场红红火火。”雨果说。 M4JAM是连接公司和求职者的枢纽,该平台可以为学生、失业、在职甚至退休人员都能够利用零碎时间获取佣金,令用户可以利用琐碎的时间获取工作。发布6个月多以来,M4JAM已经为40多家非洲大型品牌提供招聘服务,其中包括汽车导航品牌TomTom、TNS市场研究公司、Telesure和Shoprite等。 Naspers是一家南非的跨国传媒集团,通过其全资拥有的离岸公司MIH持有腾讯33.73%的股权,是腾讯最大的股东。(小贝) 腾讯科技讯 2月22日
    资讯
    2015年02月22日
  • 资讯
    为什么招聘类产品这么喜欢吵架撕逼? 本文由三节课官方出品,作者黄有璨,三节课发起人,微信公号“黄的世界” 作者。三节课是首家互联网产品主题学习社区,免费提供最系统的产品 + 运营课程学习,定期出品有深度、有温度的产品观察 + 评论。如需转载,请联系三节课,并注明出处。   前两天,拉勾网和 Boss 直聘因为 Boss 直聘的 App 开发者邮箱密码被黑导致 APP 下架而撕得你死我活,这事儿,八成大部分圈内人都知道了。   经常混在圈里的人或许会发现,近几年,“招聘” 这个领域,或许是整个圈子里撕逼撕得最厉害的领域了。尤其是拉勾网,作为当前互联网招聘这个领域里的领跑者,他们在此方面表现尤其突出,这家公司在过去 2年 里,几乎跟所有的直接对手之间都有过撕逼或被撕逼的故事。   仅我自己印象中 2年 内亲历过或有印象的相关事件,就包括—— 2014年12月,周伯通招聘与拉勾网因为双十二营销撞车及涉嫌产品被抄袭等前后事件撕逼,但事件未进一步大范围发酵; 2015年3月,内聘网及 51 猎头网等公开叫板拉勾网撕逼,但事件未进一步发酵; 2015年4月,拉勾网与猎聘网公开撕逼,双方 CEO 隔空互喷,一时成为行业大战; 2016年2月,Boss 直聘与拉勾网公开撕逼,即前两天的事件。   今天,我不聊谁是谁非的问题,作为一个曾经的招聘行业从业者,我想从我的理解侧重聊一下另一个问题——为什么招聘行业内这么喜欢撕逼?   要聊这个话题,我们可能要先着重理解一下招聘类产品的根本逻辑。   招聘类产品是一类有些特别的产品,特别到其实它的产品体验和产品价值其实并非其最核心最重要的部分。原因很简单——招聘这样的需求,对于 C 端用户而言,本身就是低频的。试设想,假如你是一个求职者,而一个招聘类产品的价值和服务足够好,在短时间内迅速帮助你找到了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后,你对这个产品最有可能的态度是什么?   答案是:从此,大约在至少 1年 左右的时间内,你不会再使用它。因为既然已经找到了工作,则在至少 1年 内你就已经失去了 “求职” 这个需求。   因为存在着这样的天然局限,招聘领域里最核心的东西,从来都不是产品。恰恰相反,在招聘领域内,绝大部分产品的形态和逻辑都是差不多的——这其实很容易理解的,围绕着一个单调而又低频的需求,本身所拥有的产品创新空间,就很有限。   而产品创新空间有限所带来的必然现象,就是一旦有人琢磨出来点儿什么新东西,马上就会被其他同行一窝蜂似的跟进抄走。好比,早年周伯通招聘首创的指尖幻灯片和现在 Boss 直聘首创的直接开聊,都已经迅速在大部分招聘类产品中得到普及。   那么,对于招聘类产品而言,最重要的事情既然不是产品,那是什么呢?   答案是:品牌的持续曝光和传播。或曰:让你的品牌占据用户的心智。   这里的逻辑在于,既然用户使用我的场景和频次天然就已经是低频的,那我最应该做到极致的事,就是通过持续的品牌曝光让我的品牌和你的典型使用场景间建立起关联性,让你在下一次产生类似需求时,可以第一时间想到我。   因而,对于招聘类产品而言,最为重要的事情,其实是可以在用户面前围绕着你的定位得到持续曝光。也因此,你才会看到很多招聘网站层出不穷的事件营销、活动营销、PR 行为等,背后的逻辑皆在于此。   所以,招聘类产品天然存在着刚性的持续曝光和品牌传播需求。   另外,招聘类产品还有一个特点:用户并不排他。好比你在拉勾投了几个简历或发布了一些职位,现在 Boss 直聘出来了,你会不会用?   答案八成是会。因为这样你会有更多机会找到工作会收取到合适的简历。招聘类产品,博的都是个概率。   所以,跟用户用了微信就不会用来往易信的逻辑完全不同,大部分企业和个人用户,是会同时使用 5 个以上的招聘类产品的,这就导致了,招聘类产品的用户重合度,会极高。   好了,现在事情变得很容易理解了,既然—— 产品创新空间有限,抄袭比较常见; 招聘类产品天然存在着刚性的持续曝光和品牌传播需求; 招聘类产品的用户重合度极高;   那么,不时出现的行业撕逼几乎就成为了一种极其合理的解释。因为抄袭和用户重合,大家之前容易出现各种摩擦,而同时,撕逼也能够同时满足大家品牌曝光需求,故而一切都显得很自然而然,很合理。   好比现在的拉勾和 Boss 直聘,虽然吵得很凶,但放大到即将到来的金三银四招聘求职黄金季来说,在用户面前他们一定都是赢家,至少用户们在这一波撕逼中已经被普及和强化过了这两个招聘类产品的存在。   也所以,有时候看问题,是可以多试着想想一些背后的逻辑和必然性的。    
    资讯
    2016年02月22日
  • 新创
    解决中小企业 “法律裸奔” 难题,多问律师要激活八成律师空闲时间 颜锦泉说,他希望更多中小企业能得到法律服务,而且要让法律顾问的费用从数万元下降到 1999 元。2015年,颜锦泉创办了保险式法律顾问平台多问律师,并于当年11月 获得了 500 万人民币的天使融资。   所谓 “保险式”,多问律师主要借鉴了汽车险的模式。企业按年向多问律师平台支付费用,而多问律师再按照每个律师实际服务的次数向律师支付费用。这中间的差价,就是多问律师作为平台的收益。企业每年支付的费用就是 1999 元,包括 20 次电话咨询,4 次合同审核和 1 次法律诉讼。   这个数字的确定是有依据的。“我们在前期调研发现,50 人以下的中小企业一年平均法务需求在 25 次左右,电话咨询数量平均在 20 以下,审阅合同平均在 5 份以下。” 颜锦泉说。但这样的需求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多问律师研究发现,96%的企业没有法律顾问,但却有 80%的律师存在大量空闲时间。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多问律师借鉴保险的模式切入法律服务市场,并在初始阶段主要面向中小企业提供法律服务。除了本身存在的需求外,多问律师团队认为,相比个人市场,企业的法律需求更为高频,而且以年为单位,连续性更好。   提供法律服务,首先需要解决的是优质律师资源的积累。   多问律师首先在 2015年1月 推出了服务于律师办公的 APP。经过一年的积累,平台上共有 7 万多律师,4 千多日活。“为保证律师的质量,我们在入门方面设置的标准是拥有执业律师资格且有三年以上执业经验。” 颜锦泉说,“而且在做需求匹配的时候,用户只能搜索到在某个领域拥有真实诉讼经验的律师。”   在印象之中,一般只有中小律师比较缺少业务来源。但多问律师对平台上的律师统计后发现,3-5年、5-10年 和 10年 以上执业经历的律师,比例基本接近各占三分之一。“这个比例出乎我们的意料,但确实说明,律师方面也存在比较强的需求。” 颜锦泉说。   在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律师之后,多问律师在 2016年1月 正式推出企业端的法律顾问服务。“为了保证服务质量,我们在不断规范服务的流程,而且还设置了兜底条款,企业真的不满意律师的服务,我们可以退款。” 颜锦泉说,未来还在考虑购买保险的方式为服务提供保障。   当然,目前的业务仅是多问律师的早期计划,“从相对边缘的市场做起,也是企业发展的必经阶段。” 颜锦泉说。而后续的发展,实际上除了审合同、电话咨询这些基础服务外,多问律师还计划进一步提供股权、劳动关系、知识产权等专项领域的法律增值服务。   多问律师核心团队主要由 80 后组成。创始人颜锦泉是连续创业者,2008年 创办服装 B2C,并获 1200 万投资。目前,多问律师正在寻求 preA 轮融资,主要用于市场推广、产品研发和日常运营。   来源:36氪,作者:刘涌,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43492.html
    新创
    2016年02月22日
  • 观点
    讲好故事就是一切 编者按:原文是原 Vine 总经理 Jason Toff 的分享,他在 Vine 的 2年 时间内学会了 25 条经验,涉及到团队领导、产品开发以及管理、招聘等方面,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过去 2年 我都在 Vine 工作,首先是当产品负责人,然后是总经理,监管着 Twitter 旗下的 50 人公司。那段时间我学会很多。在前同事 Adam Feldman 的建议下,我把学到的一些东西写下来了: 关于领导团队 作为领导,有一个吸引人的故事并且把它讲出来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无论你的动机是分享你的愿景,激励团队、获取资源,任何事情—这就是全部。光把一批好想法分享出来是不够的。你说的东西需要让大家理解并感受到。 不断重复这个故事一样重要。如果听到自己重复这个故事还没有觉得恶心,那可能你重复得还不够。 专注很难。我在 Vine 用来保证专注的两个技巧是 1)在墙上写出 3 项最优先的事项 2)让团队的每一个人每季度写下自己的三大优先事项,文字不超过 140 字,并且要放到一个共享的电子表格上。(这个有点类似 Google 的OKR,也有点像如何完成 1000 项任务的宏观版) 团队举行周例会是确保团队达成共识的好办法—但是要确保你的会议大家感兴趣很关键。在 Vine,我们会一起观看 Vines,一起吃顿饭等等。 每周给团队发一封电子邮件是另一个好的实践。在 Vine 每逢周一我会把自己每周优先级最高的 3 项任务分享给团队,好让他们知道我关注的是什么。 “时刻确保你在做最有影响力的事情,” 这是 dick costolo(前 Twitter CEO)以前告诉我的。这句话看起来很明显,但是要想坚持很难,因为往往会被别人的请求或者你过去的习惯打断。最好把那些不是非做不可的任务委派给别人,或者干脆礼貌地拒绝他人。 在高需求的工程师如此短缺的世界里,团队文化至关重要。我努力想让 Vine 给人的感觉更像一个家庭而不是一家公司。我们优先考虑那些显而易见的事情(招聘并挽留最好的人才),但同时也做了许多更小旦我认为因而带来大不同的事情(如发纪念品、外出团队活动等) 关于产品开发 故事>优先级。光有一份产品优先级清单是不够的。这些东西如何组合到一起呢?如何基于上一个来开发下一个呢?你的产品故事是什么? 默认情况下大家都是给自己做东西的。如果你的用户跟你的员工在人口统计学方面匹配的话这当然很好。但一旦用户很不一样,你就得努力确保你的员工理解用户需求。在 Vine,我们把用户研究向整个团队开放,让员工都清楚情况。 在团队中嵌入专家以贴近他们的需求。在 Vine 有一个群体对我们至关重要,那就是最顶级的 Vine 用户。所以我们在 karyn spencer 的指南当中雇用了 Vine 明星 ChrisMelberger。他的频繁反馈对我们非常有用—比用户研究都要好得多。如果时光可以倒流的话,我真希望自己能早点这么做—并且希望自己能雇一些年轻人(许多 Vine 用户都是年轻人),就像 Facebook 在总是灵感迸发的Michael Sayman 身上做的事情一样。 每个产品 / 每项功能都要任命一个直接负责人,这不仅是为了确保有人推动前进,同时也是为了保证有人对成功感到骄傲。要是没有这个,你可能就要冒一系列妥协的风险,也没人会对最后的结果感到自豪。 如果测试数千或者数十用户就可以的话,不要测试数百万。在一一群用户身上尝试新功能。从超低保真度的模拟上你能了解到的东西多到令人吃惊。 让你的工程师定期展示他们做的东西。我们每周全体例会上都要做演示。这可以激励他们,令人团队的其他成员兴奋,并确保每个人都知道发生了什么。 关于管理 欣赏是你激励人激发起最大潜能的最好工具。在 Vine,我尝试每周至少发一条表达欣赏的便条。我们还让任何人都可以给团队的任何其他人发这样的便条,外加一张 100 美元的礼品卡。 你的团队正在近距离观察你,距离之近超乎你的想象。所以要小心自己的表现。如果你紧张,你的团队会注意到这一点。有人曾经告诉我说有力的领导需要有好的演技。 你的下级考虑你比你考虑下级要多。即是说如果你有 10 位下级的话,你几乎不可能像他们在你身上花费的时间一样在他们身上花费那么多的时间。要意识到这一点,确保你花在他们身上的有限时间最大化。 炒人是必要之恶。作为经理,这是你不得不做的最糟的一件事。这很痛苦。会对团队产生涟漪效应。但有时候是必要的。一旦必须这样做时,要快!这对每个人都是最有利的。 不要在奇怪的时间打扰你的团队。这么做很粗鲁。用Boomerang来安排消息,或者在共享的 1:1 文档增加条目。 表现最好的人往往认为自己被炒鱿鱼的风险最高。这一点很奇怪但却是真的。确保他们知道那你对他们有多重视! 关于招聘 个人接触具有巨大影响。如果你是在跟 Google、Facebook 等竞争工程师人才,想招人是很难的。这时候做对事情就显得无比重要了。我们发现相当成功的策略之一是进行个人接触。我们会给希望接近的应聘者寄礼物,然后用面试官的祝贺信轰炸他们。 叫他们回来接近对方。一旦你确定想要某人,我发现把对方挖过来的最好办法是叫他们过来以休闲的方式见面。那种氛围完全是不一样的。如果这之后对方还是不感兴趣,那可能大家不是很匹配。 速度最重要。我们会尽力在几天之内拿下对方。俗话说,时间会把生意搞砸。 招聘经理发短便条以最大化响应率。我们发现我的短邮件得到的回复率要比招聘人员的常规邮件得到的回复率要高。 其他 不是所有的反馈都是一样的。确保你得到观点最重要的人的反馈。有时候声音最大的那个人的反馈也是最好的,但有时候情况不是这样。 好的演讲需要练习(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是这样)。预先排演一下没什么好丢脸的! 给自己营造发挥创意的空间。背靠背的会议导致这很困难。中间休息 30 分钟可能还要糟糕。控制好你的日程,不要让日程控制你。 诚然,在这些事情上我远算不上专家。而且尽管里面一些东西看似显然,但是很多做起来要难得多。但是我已经发现这些东西是对的,也希望我的发现对你有用! 本文编译自:medium.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43551.html
    观点
    2016年02月22日
  • 观点
    在人人都想拿下的企业市场,协同沟通工具的创业无有看头?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行业呈现裂变式增长,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生活,互联网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渗透力。当C端消费级业务如社交、通信、电商、游戏等行业格局基本已定,B端企业级服务就开始成为新一轮厮杀的阵地。 如今资本进入、巨头布局、中小创业者也死死盯着这块效率至上的企业市场,但谁才能撬动这个万亿级市场,成为独占鳌头的新霸主?创业者又该如何切入,还会面临什么问题? 潜力无限的企业级市场,沟通协同仍有诸多问题 2014年5月,百度李彦宏一番“未来中国互联网的一个大蛋糕在企业级软件市场”的言论惊醒了无数人,人们开始逐步把眼光从消费级2C服务转向企业级2B服务。 据IT桔子的数据显示,2014年国内企业级服务投资有230起,相比2013年的67起,增幅达到243%,并在逐年增长。我们再从中美的对比数据中也可以看出toB领域的巨大机会,比如中美风险投资在To B和To C两个领域的投资比例,中国是95%(To C):5%(To B),而美国是40%(To B):60%(To C),如今美国的企业数在2700万家左右,在美国三家企业服务公司Oracle、SAP、Salesforce市值之和就在3500亿美元左右。而中国目前有2200万左右的企业,创业团队超过4300万,却还没有百亿美元市值的企业服务公司。 其实从信息服务到交易服务、从娱乐化到实用化的互联网渗透中,2B市场确实有待挖掘,尤其是人们在通讯、协作、营销、管理等多样化的企业应用场景中越来越关注对沟通成本的降低和决策效率的提升,而现实中企业市场的沟通协同仍有诸多问题。这集中表现为一下几个方面: 1、因组织层级多,分子公司地域分布广泛、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各类异构系统分立管理等使得信息传递层次多,或因个别人为维护人情过滤部分信息或对信息进行修改,造成信息失真,形成沟通障碍。 2、受封建文化影响,企业等级观念较重,管理者家长制无处不在,上级居高临下,下级对上级多顺从迎合,有话不敢说、有事不敢问,造成沟通单向性;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显示,企业职业活动中最关心“上级主管部门的评价”的员工占人数的67.3%,而这种家长制、等级制沟通模式,降低了沟通质量。 3、日常沟通过程中,因使用各类IM如QQ、微信、百度HI、飞信等,再加上各类邮件工具,导致沟通工具凌乱,信息呈碎片化,协同难度大。 4、最常用的邮件IM因其产品功能问题易造成信息割裂,办事效率低。比如传统的IM消息只能投递到一个客户端,如果在手机上收到了,电脑却可能没有收到;再比如消息不能检索或者只能检索本地数据,历史留存上看不到相关群组之前的沟通信息,不利于新人融入团队。同时,还容易导致信息丢失,如果不及时或者来不及看消息,就会丢失大量重要的过往信息。另外传统IM在回复消息和话题讨论上也有缺陷,比如不能针对某一话题反复深入探讨,而不必担心被其他消息湮没,不能定时处理和回复消息等等。 这些行业痛点恰好成为创业者们的切入口,于是一大批为解决企业内部跨部门、跨职能的沟通协同工具,如阿里钉钉、叮当旺业通、益信、Grouk、Callin、华夏易联e-Link、UcStar、RTX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微信、钉钉、班聊、Grouk四个角度切入,各有优劣 如果从时间维度划分,我们多数人主要分为生活和工作两个场景,其中生活场景衍生的是个人消费,如今阿里和腾讯已成霸主,而在工作场景中,尽管不同企业在规模、行业、流程上有所不同,它们却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需要大量的内部沟通协同。尤其是沟通协同工具还有可能成为企业场景下O2O线下服务的入口,让人浮想联翩。今日我们挑选其中四款评述,已探其发展方向。 微信及其企业号:成也个人,败也个人 背靠微信的庞大用户数,微信企业号曾被寄予重大厚望。2015年12月,微信官方首次披露,微信企业号用户数达到1000多万,接入企业数超过60万。可惜看似全能的微信及其企业号,却一直没有引起市场较大关注,究其原因,除了在微信内部和腾讯公司没有受到足够大的重视外,还受自身定位和用户习惯影响。 第一,定位不是工作的微信,难以承担提高工作效率的重任。微信强调的是沟通流程,沟通之外的事情并不擅长,即便微信企业号拥有各类接口,能实现多项功能却少有人使用。有数据显示,超过70%的员工对微信工作群开启了消息免打扰。所以即便你激情四射在微信里安排工作,对方很可能根本不关注。而你通过微信请假、报销看起来方便,行政、人事却不一定认。而且微信里还有亲朋好友的对话、公众号里的文章、朋友圈里的动态等各种“骚扰信息”,必然占用员工时间、影响工作效率。 第二,用户的使用习惯和心智模式也决定了微信成不了企业级市场的霸主。多数人把微信看做是私人生活的通信工具,而不是工作道具。即便你在群里可以@同事“指手画脚”,他们看到都不一定执行,再说有没有做,通过微信你也无法跟进。这无关责任心和工作激情,仅仅是人在不同的场景下,需要不同的沟通工具,所以微信天生不是为工作和企业场景而生,它在C端越强大,其离B端则越远。未来腾讯依靠微信及其企业号攻占B端显然不太靠谱。 钉钉:产品功能用力过猛,未来成疑 与把“一个生活方式”作为Slogan的微信对应的是这个用“一个工作方式”作Slogan的钉钉,2015下半年,阿里巴巴旗下软件钉钉独立成钉钉事业部,并宣称将投入 5 亿元作为品牌宣传费,如此大张旗鼓,可见马云希望从连接消费端和商家端的维度打造另一个微信。 如今钉钉已陆续推出C-OA(钉应用)、C-Space(钉云盘)、 C-Mail(钉邮箱)等功能,未来钉钉还可能提供包括但不限于CRM、ERP、OA、HRM、财务管理、差旅管理、协同办公、云存储、会员管理、客服管理、进销存管理等多个领域的服务,这种巨无霸的打法早已突破了IM的界限,依靠阿里的资源和资金在跑马圈地。截止到11月初,钉钉平台接入的企业已超过85万家,2015年钉钉的企业数量一定可以突破100万。但这些成绩并不意味着钉钉已经成功,未来之路钉钉仍不太明朗。 一是钉钉用力过猛的产品功能并未“讨好”到所有用户。以它的Ding功能为例,这个功能据说阿里内部都争议不断,这种自上而下的强压式的沟通方式确实让老板很爽,却严重打击了员工的使用热情。再说通过Ding消息发出的任务,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后续跟踪,也没法提高工作效率。殊不知沟通协同工具需完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融合:自下而上解决一线执行员工的实际问题,强调工具属性;自上而下解决老板管理问题,强调管理属性。只有在上端有客户价值,让老板成为最终买单者;在下端有用户价值,让一线用户使用体验好,才能完成沟通协同工具的使用价值和商业价值的转换。 二是钉钉的PC版本和移动端并未完全融合,直接影响了用户体验。目前,大多数人办公还是在电脑上,钉钉移动端难以上手办公,而钉钉的PC端又太过简陋,再加上些让人谛笑皆非的功能性BUG,要让用户给个高分可能性不大。 三是钉钉的定位逐渐模糊。尤其是在12月初,钉钉推出红包功能。看似解决了中小企业主表扬员工发奖励时的麻烦问题,实则只是画蛇添足。如今微信红包用户习惯已成,钉钉并未构建出新的使用场景,支付宝红包都没有完成的任务让钉钉去做,实在有点强人所难。 看来钉钉还是得继续摸索,尽管阿里熟悉做B端产品,但工作场景之下的用户需求和电商的用户使用习惯还是有巨大差别,只希望钉钉不是下一个来往。 班聊:想做的事情太多,前景也不明朗 班聊或可说是个奇迹,成立四年,试运营不到4个月就拿到了金沙江创投、UMCCapital、富厚资本等国内知名风投的1.4亿元融资。目前班聊imo注册用户数438万,其中付费用户30万,日活占比70%,这个数据算不上漂亮,但在高手林立的IM市场上能活下来实属不易。这和imo在企业级市场沟通协同的沉淀无不关系。 不可否认,班聊imo抓住了PC端企业工作场景,知道企业场景下,90%以上的上班族还需通过PC电脑进行日常办公。他们在企业工作场景中也牢牢抓住了高频服务内容,为自己的生存争取了空间。 但班聊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想做的事情太多,不太关注。或许正如他们产品核心理念描述的是“掌控”,希望把企业办公场景中的所有工作内容都用他们家一个工具完成,于是“任务”“日程”“审批”“公告”“对话”“轻审批”等各类功能层出不穷,去实现所谓的沟通协同一体化、轻OA、任务协同、掌控等功能设计和构想。只是这样的体量和竞争格局,就眉毛胡子一把抓,班聊imo真能Hold住么。尤其是原来宣称永久免费,却在近期突然收费,这让用户们情何以堪。 Grouk:更正确的未来? 未来之路漫漫 相对于班聊imo,Grouk则表现得相对专注。从团队内部沟通效率低,沟通工具太多,尤其是创业团队在面临多重交叉任务时,经常面临沟通混乱效率低下的行业痛点出发,去实现企业团队的沟通、合作、决策流程的优化。 针对于企业协同沟通问题和现有协同沟通工具产品功能上存在的不足做了特定的优化,第一做到了可以做到所有信息可以永久保存,即时检索;其次开发了话题功能,可以让大家可以在IM里讨论话题,就像在邮件里一样方便,兼顾了效率和功能。第三是强大的互动集成功能,可以在群里集成公司里几乎所有的工作工具,他们的理念是集成其他的应用的消息流,而不是自己去实现,这是一个更可行的方法,比班聊和钉钉的自己实现更适合企业的需要, Grouk还集成了比如微信微博这类客户沟通工具,实现了信息互通(可接受微博、微信的信息也可直接回复),这是钉钉等这类主要以通讯为主的工具所都不具备的。 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体量小,面对巨头强敌,如何招架应对是对他们团队最大的考验。再比如成立时间短,从用户获知到用户信任再到用户沉淀还需要一个过程。总之未来留给Grouk的也有诸多可能。在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的2B领域,大家都需要快跑。 向前看,协同沟通工具未来大趋势以及还有哪些坎? 如此看来企业服务市场上沟通协同工具类产品还未成定局,巨头们虽有优势也并未拿到绝对话语权,创业者仍有机会。那未来如何发展,我们不妨预测一下。 躲不过的未来大趋势 首先,企业级市场服务的创新极有可能产生于中小企业服务中,他们并非拥有强大的技术,却从从细小的应用/服务场景找到自己的位置,关注于某一特定市场。 其次,随着应用场景多样化,沟通协同工具通用产品免费,行业深度服务付费,未来决胜的关键不再只是单纯的产品销售,而是产品体验和服务的强化。 再次,产品应用及功能趋向集成,人们不再需要多个APP,更加希望一个应用就能解决工作场景中的所有问题,是否能将团队日常所需的各种第三方工具的集成到协同工具中也将直接影响到用户体验。同时,双向集成将成为标配,也就是要从简单的通知中心升级成通知加处理中心,用户在查阅到相关通知的同时,还可以进行相应的处理。 最后,基于SaaS的协同融合并向移动化深入是必然方向。巨头通过快速收购来完成布局,中小创业者可借助开放平台获得发展。随着企业自身的移动信息化的发展、协同沟通工具的移动化变得必不可少。 而沟通协同工作平台打造工作统一入口,实现企业内部与外部、企业与企业之间连接的使命是否完成的标志则是是否建立起企业社交生态链。 除了光明的前景,当前还有些挑战需要处理。 1、大蛋糕下充分竞争带来的市场压力,尤其是对于初创公司,一方面需要处理因快速发展由几个人到上百号人团队扩大带来的管理问题和用户激增的运营问题,一方面还要面对行业的各类竞争状况。 2、企业市场表面上不温不火,实则暗流涌动。这考验着创业团队的全网整合能力,包括技术上移动IM通信的开发能力、企业市场的理解能力和资源的协调能力等。 3、协同沟通工具某种意义上仍是一类社交产品,而社交产品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如何筛选用户、让用户永不厌倦、保持好的平台粘性也是协同沟通工具需要考虑的。虽说企业市场用户相对稳定,但企业内部的人员流动引起的平台问题却是不可忽视的。 总之,在这个万亿级企业市场中,沟通协同满足着入口级产品的五点条件:刚需、痛点、高频(天天使用)、强场景(延伸性强),连接(企业内部、企业和企业之间),这对于巨头和创业公司而言,都是机会,扎根于此的从业者只有把握用户痛点优化体验才可能赢到最后。(本文首发钛媒体) 本文系作者 曾响铃 授权钛媒体发表,链接http://www.tmtpost.com/1507153.html 如果你或你的朋友的项目希望被 HRTechChina报道,戳这里可进行寻求报道。 HRTechChina提供、关注最尖端的人力资源科技资讯。您可以搜索“HRTechChina”公众号或扫描以下二维码关注我们!
    观点
    2016年02月22日
  • 资讯
    探鹿联合百度招聘发布《2015兼职市场蓝皮书》 2015年,“兼职”是一个热点词汇,吸引了大批创业者和投资人关注。作为万亿人力资源市场的一个切入点,兼职同时属于企业服务、蓝领用工、共享经济等多个热门领域,据统计,仅在2014年下半年到2015年上半年间,全国范围内就涌现了近百个“互联网+兼职”创业团队,行业异常火热,而随着大浪淘沙和优胜劣汰,洗牌现象初现,由此可以推导,2016年将是兼职领域至关重要的决胜之年。在这样一个时刻,对于兼职行业的从业者、投资人以及关注者来说,回归用户本身、充分的认识兼职的本质以及各个群体的现状是非常有意义的。探鹿作为兼职行业的代表团队,不久前联合百度招聘进行了一次历时三个月的摸底调研,此次调研共计15个城市7236人参与,其中大学生3735人,社会蓝领3311人,用人方103个,人力资源机构87个,最终汇总形成了《2015兼职市场蓝皮书》,本文为蓝皮书的精简版,查阅全版内容可访问探鹿官网(www.tanlu.cc/bluebook.html)。   此文为HRTechChina编辑部原创, 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公众号,单位如需转载,请备注作者以及出处。如对HRTech方面有自己的见解、作品以及资讯,也欢迎大家投稿至tougao@hrtechchina.com   如果你或你的朋友的项目希望被 HRTechChina报道,戳这里可进行寻求报道。
    资讯
    2016年02月22日
  • 新创
    帮助人才再就业,“点名蛙”想做定向私人猎头秘书 来源:猎云网(微信:ilieyun)文/朱珠 裁员是如今高速发展社会环境下无法避免的问题,公司的组织构架随着新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而发生变化,也意味着人员的调动、增加和裁减。然而传统猎头服务是以企业为导向,服务流程多、繁杂,服务质量不可控制。 在猎头行业涉足多年的卢坚发现,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对传统猎头服务流程进行创新和重构,并且通过机器的辅助,以求职者为导向。以此,精简后的流程和创新后的模式可以让服务效率和质量得到大大的提升,于是他创立了“点名蛙”。 简单来说,点名蛙是专注裁员和定向猎头服务的平台,一方面帮助被裁掉的员工找到新的工作机会,另一方面帮助企业引进高端人才,致力于通过一键裁员和一键招聘,让被裁掉的人能够有尊严的离开,让失血的企业得到快速的人才补给。 创始人卢坚告诉记者,点名蛙目前基于微信端,模式分两种,第一种针对C端用户,就是急需工作的直接被裁员者,平台进行针对性的工作推荐。 第二种是和B端企业的合作模式,帮助输送和吸纳人才。用户发布裁员信息,需要一键下单,系统快速匹配靠谱的猎头,然后进行裁员前期的人才接触;如果想要招聘,填写需求后,点名蛙也会对猎头发起订单,有意向的猎头接单后在规定3小时内完成人才的推荐。 在猎头服务领域,相似的平台还有“友财网”、“枇杷派”等等,而点名蛙基于微信端,发展方向是类似Magic模式的人工智能。另外,点名蛙于去年11月上线,目前有200多兼职猎头入驻平台,用户反馈良好。资本的变化带来公司内部人员的变动,所以点名蛙还会和金融机构、学校等合作。 谈及未来发展,卢坚表示,点名蛙不仅仅是专注于裁员处理的猎头平台,更希望做人才交易的入口,即全球的人才连接器,将猎头变成综合服务者,与人工智能结合,带来更多可以想象的解决方案。他说:“我们帮助人才再就业,PS模式猎头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能大大提高猎头服务效率,不过,我们最终还是希望消灭裁员。” 据悉,点名蛙正在积极的筹划天使轮融资。   产品:点名蛙 公司:成都点名蛙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网址:www.dimwa.com 微信:dianmingwa
    新创
    2016年02月22日
  • 新创
    某家公司有哪些关联人、发生了哪些事,这个高级版的搜索引擎为你“人肉”企业情报 风报是一家面向企业,基于公开信息的企业情报分析及风控系统,在风报的搜索引擎上输入人名、公司名称等,可以快速获得所有的关联信息,包括企业投资过哪些企业,以及相关股东(包括二级股东)、甚至这家公司可以和哪家公司进行财产转移,都会以简单明了的形式呈现。2015年9月正式发布以来,风报已拥有500多家企业用户。 记者了解到,风报已完成数千万级的 Pre-A 轮融资。 在公开数据中搜集信息 风报联合创始人兼CTO闵可锐说,风报相当于一个垂直行业的百度,不仅罗列了企业信息,还做了结构化的梳理,将信息自动整理和归类,通过信息量来确定关联程度,并把数据图形化。 风报通过对司法文书的语义分析,形成完整的关联图,挖掘更多关联背后的真相 此外,风报还可以对企业性质进行判断,比如是否具有风险信号,是否曾为失信被执行人,是否存在刚刚立案的官司,税务是否正常缴纳等。这些信息还可以通过绑定微信直接推送给用户。 闵可锐对创业邦说,目前风报最早可以检索到2003年的信息,并且以小时来进行更新,新增的数据量每天在2000万左右。 而风报的数据来源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1. 偏政府的信息,包括行政信息、司法信息、工商信息、专利登记信息等。例如开庭公告、裁判文书,审判结果执行情况等。目前,风报覆盖了12000家政府类网站。 2. 偏媒体的公开信息。风报把过去14年的20亿条经营类事件分为23类,捕捉对企业情报、风险有特定指向的事件,如高管变动、员工情况、是否有项目破产或暂停、是否有大股东增持或减持、业务上是否有变动等等。 从语义数据分析平台衍生而来 事实上,风报是在“玻森数据”的基础之上开发的一款产品,后者也是风报的技术核心。风报的创始人兼 CEO 李臻说,作为连续创业者的他,很看好人工智能这个方向,而中文文本处理及语义分析是人工智能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因此2012年7月,他成立了开发自然语义引擎处理平台的玻森数据,第三方公司可以利用这项一平台进行数据分析场景和产品应用场景的开发。 目前玻森数据上注册了4000位开发者和用户,分别为科技公司的开发者、研究咨询公司的数据分析部门、社交媒体的监测分析公司、舆情公司的引擎分析部门、品牌商的客户分析部分等。 总体来说,玻森数据可以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 1.分词和词性的标注。 中文没有明确的词的定义,词与词之间没有区分符,这是中文处理首先会遇到的一个挑战,因此,玻森通过机器为词语加上分隔,并匹配相对应的词性。 2.实体的识别,也就是具体的产品、地点、时间、职位等名词。 闵可锐说,之所以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这些词提取出来,绝不是玻森有所有词的名单列表,而是通过更长的上下文来决定词性,这也是和传统的关键词匹配方法和语义分析方法较大的区别。 3.文法分析,让机器去理解文章的结构。 4.情感分析,基于实体级别及语义的正负面程度分析。 在美国,与玻森类似提供语义分析引擎的公司AlchemyAPI在2015年被IBM收购,作为IBM Waston体系的布局,只是前者处理的是英文,而风报提供中文的处理分析。李臻说,中国在自然语言处理引擎的使用跟美国有较大差异,美国有很多的二次开发者和商业模式的开发者,但中国更看重结果的分析。这几年来,他们也一直在寻找一条更好的变现途径,恰逢中国开始推行政府公开化,同时,媒体信息也以几何倍的数量增长。因此,2015年,他们在玻森NLP(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自然语言处理系统)的基础上设计了自己的产品,就是风报。 未来会开发更多功能 目前,也有一些具有类似功能的产品。但李臻说,基于玻森数据在NLP技术上的优势,风报在数据种类及深入分析上更为全面。 下图为玻森曾做的自然语言处理系统在分词引擎上的测评结果: 创业邦了解到,风报根据客户查询和关注的公司数量进行收费,通常会根据企业全年需要关注的企业数量给出定价。 李臻说,未来风报将不断扩充数据源和数据分析功能,尤其是在专业性上。在服务某些特定行业,数据和功能可以形成某些行业特点,因此,针对某些专业领域的数据分析,风报会开发更多的功能。 也就是说,风报可能会衍生出有功能特性的版本,比如,根据行业对功能和特性做出调整。但李臻也说,目前最重要的还是把通用的功能做完整。 同时,风报也会使查询方式更为便捷,无论输入公司、产品、人都会找到关联企业。   来源:创业邦 作者:杨绚然 如果你或你的朋友的项目希望被 HRTechChina报道,戳这里可进行寻求报道。   HRTechChina提供、关注最尖端的人力资源科技资讯。您可以搜索“HRTechChina”公众号或扫描以下二维码关注我们!
    新创
    2016年02月22日
  • 投融资
    泰国在线教育平台SkillLane获新一轮融资 为职场人士提供实用技能 2017年2月21日消息,泰国教育科技公司SkillLane宣布获得新一轮融资,本次交易规模尚未披露,本轮融资的投资方包括泰国小吃巨头Tao Kae Noi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Itthipat Peeradechapan以及Tao Kae Noi主管Nutchatpong Peeradechapan。 SkillLane成立于2014年,总部位于泰国曼谷,是一家在线教育平台,为年轻的职场人士提供从摄影到企业管理等各领域的实用技能。SkillLane此前一直专注于为个人提供服务,但随着本轮资金进入后,SkillLane计划通过为企业客户提供在线培训服务,将业务扩展至B2B领域。 考虑到泰国人的日常生活习惯,在Skilllane上的内容通常都比较精短,能兼顾到用户平时的工作、社交活动和家庭生活。Skilllane比较关注市场上比较受年轻人关注的学习主题,比如说计算机、软件编程、备考、企业管理和投资。通常来说一门课程的时长是在2-3个小时,而Skilllane则进行了细分,能让学生更容易学习知识要点。 SkillLane首席执行官Titipong Pisitwuttinan表示:“全球趋势在不断的变化,企业应该鼓励员工通过获取新知识不断提升自我,从而推动企业向前发展。由于个人工作时间的限制,传统的线下培训机构可能难以满足企业或者个人的需求。” Titipong Pisitwuttinan补充道:“SkillLane构建了最新的在线课程,企业能够非常方便的从我们的教学库中选择适合员工的内容,他们可以通过我们的在线教学平台随时随地的进行学习。”据悉,SkillLane的B2B项目已经开始测试,预计在2017年第二季度全面启动。 2016年7月,SkillLane宣布与微软泰国达成合作,为中小企业拓展在线课程。截至目前,通过SkillLane进行在线学习的用户数量已经超过10万人。据创投时报了解,SkillLane在2017年除了拓展B2B领域外,还计划提升平台内在线课程的数量以及为B2B用户新增产品线。Itthipat Peeradechapan自述道,“优质的内容”以及“以用户为导向的平台”是SkillLane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本文来源:创投时报
    投融资
    2017年02月22日
  • 观点
    从“稀缺走向冗余”,SaaS 市场上出现的三大挑战 我们现在真的走进了一个 B2B 软件冗余时代了吗? 作者:Clement Vouillon,SaaS 行业分析师 编译:拓扑社  原野 为了方便后续的讨论,让我们先给出一些定义: SOR(记录型系统) 这种软件可以将关键的商业数据进行留存,整合。比如说致力于客户数据的 Salesforce,为交易数据服务的 Stripe,为营销数据服务的 Hubspot。这类应用一般会带来非常明显的“锁定效应”(locks ineffect),它的意思是,先进入市场的产品服务,因为先期能够迅速有效的获得大量的用户,而用户慢慢对产品服务也产生了依赖,于是,后入场者不管产品服务再好,它们都很难改变市场份额的格局分布。换句话说,先入场者得天下。而记录型系统就有着非常强的这种属性。 工作流应用 这种软件使得员工能够更好的协作办公。但是这类应用一般不会出现“锁定效应”。用户会很快地转换平台。在这个领域中的佼佼者比如 Trello、Skype。 一款 SaaS 软件有可能是 SOR(记录型系统),也有可能是工作流应用。 软件平台 一家软件公司围绕着自己的核心产品,开发出一套集合了工具、服务于一体的生态系统。往往是通过 API 或者第三方的工具应用商店来实现。这里面的典型例子是 Salesforce 所推出的 AppExchange。 SOR 和工作流应用:从稀缺走向冗余 1.有很多 SOR 软件,已经在过去的几年时间内陆续成为了这个领域中的胜者,或者领头羊。 2.而其中有很多软件都正在实现向“软件平台”的过渡。 3.在这个古城中,在很多软件分类林谷中,会大量产出各种“工作流应用”。 而总体来说,B2B软件行业逐渐从“稀缺”走向“冗余”,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挑战。总结一下,这些挑战分为以下的三个方面:  “发现及派发问题”:用户将如何发现一些与他们的工作息息相关的应用,而软件开发者该如何将自己的应用派发出去? “易用性问题”:面对越来越多的软件,并形成五花八门的组合,用户进入的方式,以及管理的方式会是怎样的?  “商业盈利问题”:在这个价值链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软件开发者该如何适应这一切,使得自己的产品服务能够保持着较为不错的利润空间? 而这三个问题该如何进行解决?它们又会对整个 B2B 软件行业带来怎样深远重大的影响呢? 我们所观察到的事实是这样子的:记录型系统,这个概念现在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而这个领域中出现了大量新的 SOR 系统;与此同时,工作流应用队伍在越来越大的软件生态中也是不断地壮大。 我们已经实现了某种过渡。在过去,软件行业中的产品就那么几类,非常有限,而如今,软件时代中产品极大丰富,无论是种类还是数量上均是如此。在某些领域,甚至已经拥挤不堪。 这种从稀缺走向冗余的趋势并不是第一次在 B2B 软件世界中见到。事实上,这种趋势在人类历史场合中经常被复现出来,就比如说“纸质媒体的出现”,后来因为有了数字平台,这个趋势进一步加速,大量的音乐出现在 Spotify、Soundcloud、iTunes上,大量的游戏出现在 Steam 平台上,大量的移动应用出现在iOS 和 Android 系统上,视频内容则选择在Youtube 上扎堆出现。 当你看到这个转变已经开始出现的时候,上面的三种挑战就伴随其中。 在本文的前半段,我们会首先去探讨这些问题(或者称之为挑战),对于SaaS 世界有着怎样的影响?又有怎样的解决方案?而在本文的后半段,我们将试着去大胆猜想一下 B2B 行业未来的前景,格局。 我们现在真的走进了一个 B2B 软件冗余时代了吗?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并不能一概而论。从“横向 SaaS 产品”来看,还是从“垂直化 SaaS 产品”来看,差别真的非常不一样。 在很多横向的领域中,确实,产品同质化现象已经太严重了。看看之前在GetApp 上的文章《159 种电子邮件营销工具》,又或者是《172 种销售管理工具》。看了之后你就知道我说的是什么意思了。 但并不是所有的“横向产品”领域都是拥挤不堪,而“垂直化软件”也并不是针对每一个问题都能给出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有些问题,或者称之为用户痛点,仍然存在,能够给出解决办法的产品寥寥无几。 总结整理一下答案,那就是:“不是 SaaS 市场整个都已经饱和了,但是绝大多数的横向产品分类确实已经出现了饱和状态(或者说有些已经有趋势了),在某些还没有饱和的垂直化产品,或者称之为细分领域中,竞争还在不断加剧的过程当中。” “派发及探索”领域所存在的挑战 当某个行业开始变得拥挤不堪,派发及探索永远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用户该通过怎样的方式,怎样的途径发现到某个他们所需要的特别产品,尤其是在他们的眼前摆着成千上百种选择的时候? 这个问题之所以很难得到有效解决,主要是因为每个人的诉求都是不一样的,你如何将这些人的诉求,跟不同的产品挂上钩呢? 在 B2B 软件行业,这个问题就变得尤为的明显。对一款软件进行推荐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实在太多了,比如“预算”,“产品要求”,“SLA协议”,“安全性”,“跟其他软件和平台的兼容性”等等。 解决办法: 其实我们可以从那些已经发生“冗余”的行业领域中借鉴它们的做法,比如“音乐”、“电子游戏”或者“移动 APP”。 在派发平台上实现各式各样,多种维度的“探索发现”功能:依托于算法推荐,搜索,置顶、排名,社交网络的推荐,精品专栏等多个手段,让用户总是能够找到自己心仪的产品,这种方式已经屡见不鲜,在 Spotify、iTunes、Steam平台,PSN 网络(主机游戏),iOS 和 Amazon 上面,都是这么做的。 单独为某个领域做一个集合:他们专精于某个方面,跟上述大型平台不一样,他们专门对某个领域的产品进行推介,比如说 Techmeme 以及致力于视频游戏的 Metacritic。 媒体报刊:媒体报刊同样也能在派发上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行业变得异常庞大,冗余,那么你可以做一款小而精的媒体杂志。 社群、大V 等通过博客、社交媒体、维基等形式来组成的网络,便于产品的派发。 其实如果你将目光投射到软件世界,你会发现同样的做法依然存在: 在某些派发平台上的网络化探索发现:SOR软件已经覆盖到了最广泛的市场,并且正在变成一个软件平台(微软,Salesforce,Hubspot,Workdays,Slack,Google)。 单独某一个类软件的推荐:在B2B领域,这类网站也非常多,比如GetApp、G2Crowd、Capterra、Product Hunt 等等。 媒体、报纸、大V,社交化网络转发:大量的社交账号和博客都在不断地测试和提供产品推荐。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前面谈到了派发平台,它本身具有一个无与伦比的优势就是:它能够充分收集到关于某一个用户的数据信息,因此在推荐上面,比单独做某个类别的推荐要显得更加的私人定制化一些。 而 B2B 软件市场上,在“派发和探索”领域明显还不具有层次性,系统性。但是如今的趋势已经很明显了,大的软件平台的崛起(主要说的就是 SOR 产品),让越来越多的用户在上面搜索和消费各式各样的软件。 不管是在 Salesforce、Slack、Google Apps 还是Hubspot,我认为用户逐渐养成了一种新的习惯,他们再也不是单纯为了某个核心软件而登陆到上面,而是为了寻找更多与核心产品相关的关联产品,以满足他们各式各样的差异化需求。 专精于某个类别产品的网站推荐当然也还是会存在,但是无论是从影响力上,还是从个性化推荐上面,它们都无法与上述所说的 SOR 平台相提并论,它们只能作为某种补充形式存在而已。 上面我所说的只是 SOR 产品,但是其他 SaaS 产品,工作流应用不具备平台的数据啊,它们也期待被用户发现啊,这可怎么办? 我们目前观察到的现象是:SaaS 领域中出现的产品越多,派发渠道越是容易被几个大的公司所垄断把持,其他小的公司、新的产品,只能躲在这些庞然大物的阴影中,皆尽一切可能地去索取用户的注意力。 “易用性”挑战 第二个常见的挑战是“易用性”挑战,这个问题具体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进入问题:用户该如何进入这些产品,并如何分享它们? 管理问题:用户该如何去存储、查找、维护这些产品,并如何让它们保证处于最新版本之中? 如果具体到软件世界中,其实就简化成为了两个问题: 进入问题:公司如何为它的雇员开立账户?(比如登陆以及上手教程等等环节),员工离职之后如何有效的封闭入口?如何使其产品优势尽可能尽早地体现? 管理问题:公司的数据分布在多个 APP 中,公司该如何管理这些散碎的数据,如何管理不同的 SLA,不同的订购支付方式,如何管理安全性等等诸多问题。 解决方案: 同样,我们可以借鉴其他的行业。进入、搜索以及使用,在音乐领域你可以看看 Spotify 和 iTunes 的做法,同样你要是玩儿游戏的话,Steam 几乎能达到你一切的目的。 而对于 B2B 的软件来说,如果要解决上述问题,目前出现了两种并行的解决方案。 大的 SOR 软件平台:它们能够提供极为丰富的功能,帮助用户来解决易用性问题。 拿Salesforce 的 Appexchange 来举例子好了。一旦你选择使用一款第三方的软件,你可以自定义你公司里的哪个人将有权限进入到这个软件中。在安全性上,Salesforce做到核查每一款应用是否满足一系列的安全性标准,并且提供出产品的最优做法是什么,因为每一款应用下面都有大量的评论,Salesforce 可以通过这些内容得到有价值的结论。当然,任何时候你都可以选择“插”“拔”这些应用,而 Salesforce 也提供某些专门用来过渡的功能,帮你从一款应用转移到另外一款应用上。 现如今绝大多数的 SOR 平台都不如 Salesforce 这么先进,但越来越多的平台都在往这个方向上发展。Slack 作为一个第三方软件的中心平台,已经成为了其中的佼佼者。 单独专精于某类产品的 API 平台。 在 SaaS 世界中,“易用性痛点”这个词是如此的常见,以至于有一大堆软件是专门用来解决它的。在过去的五六年时间里,很多 API 平台不断出现,将公司的业务与 SaaS 工具相连接,并将工作流自动化(比如 Zapier),将散碎的客户数据集中化(mParticle,Segment),转移数据(Hull.io),监控成本以及管理使用(cloudability,Cloudyn),又或者是管理用户身份(Okta)。 在软件世界中,API 已经成为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解决不同的易用性问题上,它都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我的看法是,上述易用性问题意味着一个巨大的市场,将催生出大量新的公司出来。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在探讨这些易用性问题的解决方案上时,我不认为在接下来的几个月,甚至是几年时间内会出现某些具有创新颠覆性的做法。但我确信的是,下面的两个趋势将逐渐明朗化: 会有越来越多的 SOR 软件进化成为软件平台,这些平台所具备的功能可以帮助公司更好的去管理一整套第三方软件。 尽管从技术的角度上看,解决上述问题确实是非常复杂困难的,但是如果有一个专门的 API 平台,可以帮助用户大大的提升使用体验。 但是最大的悬而未决的疑问依然存在,当各种类型的平台都在发展壮大,不同的板块,功能该怎样相互结合。是否一些大的 SOR 平台为了谋求锁定自己的市场份额,会去收购一些 API 平台?这些易用性的问题是否足够严峻,以至于能够催生出来价值几十亿的 API 平台?这些 API 平台是否有潜力去突破某个瓶颈,直接对现有的 SOR 平台造成威胁? “盈利性”问题 当一个市场从稀缺走向冗余,最重要的变化是:市场变大了,有可能是因为它已经培育成熟,又或者是出现了一些全新的派发渠道。它能吸引来非常多的内容/产品供应商,从而内容/产品的价格开始不断下滑,竞争不断加剧。这在数字音乐市场上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我每个月花 10 美金,就能在 Spotify 上面畅享无穷无尽的歌曲,包括最新发布的专辑和单曲。这种趋势在其他的主机游戏平台和移动应用平台上也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但是 B2B 软件市场上呢? 我们还远远没有达到那种状态。市场上不可能提供某种完全免费,或者超级便宜的 SaaS 产品,但是我们可以注意到下面的趋势: 市场在不断变大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公司企业都开始依赖于软件来提升自己的生产力,“以某种软件作为服务”的理念不断灌输到人们的脑中。这也意味着市场开始变得成熟。 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派发渠道。 很多提供现成解决方案的供应商:比如某些系统级别的服务,API,框架及开源库,这使得开发软件变得越来越简单,成本越来越低。 在非常热门的领域(就比如说营销和销售),SaaS 公司呈现爆炸式增长趋势,竞争级别不断提升。但是人们是否真的愿意去掏钱购买产品,这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答案。 有些领域已经有了很成熟的商业化解决方案,比如你现在可以找得到大量免费的项目管理工具,每个月通过 Mailgun,Mailjet 发送数千封的电子邮件出去,而现在每个月 10 美金的营销工具也不在少数。从免费到付费的途径变得非常清晰,不同的产品层级所指向的用户群体,所要达到的目的也非常准确。 但在这里并不是说整个 B2B 市场都呈现出这样的趋势,只是仅限于某些领域。 另外,现在关于“工作流应用”的商业盈利化也有着一番讨论。在此再重复一下之前的定义。“SOR”是针对公司里的某个部门,或者是整个公司,通过数据来揭示某个事实真相的产品,而相比之下,工作流应用是为了让员工们更好的工作以及协作,比如视频会议工具以及绝大多数的项目管理工具都是工作流应用。 在这里尤其想要指出的一点是:几年前,人们认为工作流应用的门槛是精美的UX/UI 以及系统,因为那个时候人们还执着于很多丑陋,笨重的产品上。但是现在已经不同于往日,如今的客户变得更加成熟,不再眼睛只盯着 UX/UI 了,而且复制 UX/UI 也越来越容易。 那么如今决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呢?是数据以及网络效应。这也是为什么如今 SOR 平台都稳如泰山,而工作流应用竞争都普遍比较焦灼的原因。因为 SOR 平台获取到用户的数据越多,越充分,用户就越不容易转移阵地。而在工作流应用中,谁能掌握用户的数据,并且带来某种程度的网络效应,谁的用户黏性也就越强,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就越高。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让我们大胆猜想一下,接下来值得人们关注的趋势如下所示: 核心竞争因素正在变化:UX/UI 不再受人追捧,公司开始逐渐把关注点放在了 AI/ML(机器学习),网络效应,专属数据,深度研究等方面。 商业模式也在变化:我认为现在我们正在见证某些传统 SaaS 商业模式的不断转型。比如基于 SaaS 的市场平台的崛起,里面的商业变现模式更加多样化,比如 Zenefits 就会从保险公司所得到的收入中获得分成,又或者是 SOR 从第三方软件的收入获得分成…… 刚才我们已经分别对三个问题(挑战)给出了描述已经应对之策,那么对于这些挑战对整个 B2B 市场上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我们给出了两种可能: 可能1: 我们正在重返过去,几大 SOR 将统御整个行业,行业地位稳如泰山,正如过去的微软,Oracle 一样。 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一些软件公司的末日已经到来。过去的时代和如今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平台。就比如说 Veeva 公司,它也是价值十亿的公司,但是是搭建在 Salesforce 平台的基础上。这是一个非常典型,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届时,会有越来越多的公司依托于 SOR 平台出现的。 这还会导致一个结果。一些 SaaS 公司虽然没有达到上亿的估值,但是它们整体的发展势头十分良好,非常健康,具有可观的盈利性,尤其是对某些创始人以及早期投资人来说,带来扭转一生的财富契机。 这些虽然没有达到上亿估值,但是具有“良好的发展势头”,“十分不错的健康程度”的公司,往往需要一些新兴的融资方式,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关注Lighter Capital,SaaS Capital,Crowdcube 等基于收入,以众筹、债务、现金流融资等新兴方式举起的融资公司。 可能2:工作流 SaaS 以及 API 平台将有可能对 SOR 形成一定的颠覆 在第二种假设中,工作流应用确实有可能给 SOR 平台带来一定的威胁,甚至在不远的将来,将它们取而代之。 这个说法的理由在于:现在 UX/UI 已经不再是行业进入的门槛,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崛起,使得核心竞争点再次转换。之前有提到 SOR 因为掌握着数据,公司企业不太容易转换平台,用户黏性十分强。但是如果因为自动化、机器人,AI,机器学习以及其他新兴科技,使得数据的迁移变得特别的容易,再也不需要人工介入了呢?SOR平台的价值是否会不如以前那么高了呢? 另外值得大家关注的是某些专门做 API 的平台,比如 Hull.io,它能够让企业的数据在各种 SaaS 产品之间很方便地流入流出。所以,有理由相信它的发展潜力无比的巨大。
    观点
    2017年02月22日
  •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