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硅谷
    硅谷超级天使Chris Sacca:不退缩,要勇往直前 Chris Sacca 凭借他早期投资 Uber、Twitter、Instagram 和 Kickstarter 的经验,在投资界享有盛名。他也是 Lowercase Capital 的创始人,在他成为投资人之前,他曾在 Google 任职,他帮助 Google 买下了价值十多亿美元的数据中心。   本文是从他的一次视频中精简而成。   你如何才能交到真正优秀的朋友? Chris Sacca 认为真正的行动者是那些能够让想法变成现实的人,他们并没有多难找,他们只是和其他人不太相同。当 Twitter 和 Square 的创始人 Jack Dorsey,Blogger 及 Twitter 的联合创始人 Ev Williams,Uber 的首席执行官 Travis Kalanick、Slack 的创始人 Stewart Butterfield 谈论到他们的公司时,可以发现他们很清楚自己的公司将会带来巨大的影响力。   识别别人的才能只是第一步,但如果想要结交这些有才能的人,你需要成为他们那个圈子的人。当他第一次与 Instagram 联合创始人 Kevin Systrom 见面的时候,他就在其身上发现了独特的才能。   创业者们通常犯的第一个错误是什么? Chris 表示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创始人,但成为创始人这件事却充满了诱惑力。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创业是一件非常有吸引力和时尚的事,但是人们受到的仅仅是这种想法的吸引,而并非是在理解了成为一个创始人需要面临如何残酷的现实压力之后仍愿意迎难而上。   Chris Sacca:“理论上,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创始人,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去创建一个公司。”   那么当你成为创始人的时候,你如何判断自己能够做成这件事? 你一定会觉得自己的能力有限,你也没法劝自己否认这个认知。Chris 认为,这个认知源于内心深处,没有人会去质疑,也没有人会把时间浪费在自己根本无力做到的事情上。   相反,如果你发现自己表示出 “我只是想要去创建一些东西” 的想法,根据这个想法考虑了很久并且想找其他人来验证这个想法是否可行。作为一个创始人,你还没意识到自己应该放弃这件事。   在科技领域,哪些人最令人尊重但往往却被人低估? 投资人代表人物:Bill Gurley(Benchmark Capital 高级合伙人、Uber 董事会成员) Chris 表示很幸运能够和他一起在董事会共事。在整个会议上,Gurley 说的话绝不会超过 30 个词。他是一个超级棒的聆听者。Chris 认为我们所有人都能从他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运营方代表人物:Adam Bain(Twitter 新晋 COO) Chris 想人们仍然不太了解 Adam Bain 在 Twitter 的工作能力有多出色。他和 Gurley 一样,为人非常低调。如果他想,他可以成为一家大公司的 COO。但他选择留在这个他一手建立的团队里,和另一个非常棒的创始人 Jack Dorsey 一起合作。   同时 Chris 也跟大家分享了分享一些 Larry 以及 Sergey 的故事 Chris 在 Google 任职四年,在 Google 公开上市之前他就已经加入了这家公司。当时他接到的一项任务就是:在不告诉任何人公司发展速度有多快的情况下,用十多亿美元买下数据中心。Chris 还提到,在 Google 大家会在激烈的辩论中讲故事;此外,Google 还会通过其他一些细微的小事促进员工之间的沟通,比如说 Google 故意在餐厅放置了少于就餐人数的座位,这就迫使你与别人坐在一起吃饭,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   关于 Google 的联合创始人 Sergey Brin Sergey 拥有让人难以置信的沟通能力。他为人风趣。他有时候还会表演独角喜剧,这也是 Chris 会认为他和著名喜剧演员 Robin Williams 能够成为好朋友的原因。Sergey 非常聪明,也是一个能力很强的销售人员。   Google 联合创始人 Larry Page 他真的可以看到未来。不过当他预知未来时,你会发现很难与他相处,这是因为他可以清晰的看到未来世界的发展方向,因此他无法不对周边事物持以轻蔑的心态,尽管他在努力消除这种心态。当你与 Larry 呆在一起的时候,如果你提出的想法太过狭隘或是用了现在时态,他就会毫不客气地嘲笑你。   是否有一些你过去坚信,但现在却觉得被误导了的事? Chris 说到他过去非常认同谦逊是成功的关键,但当你和世界上最有才华的一群人一起工作的时候,这一点其实很难做到。他表示谦逊并非是人性的自然状态,而假装自己谦逊则是一件非常虚伪的事情。   当你和全世界最棒的程序员和开发商一起工作的时候,要求他们谦逊做事,这是一件很虚伪的事情。Chris 表示这些人都是成功的名人,他们同样也是懂得奉献的人。你可以用任何名词来形容他们,但你不能否认他们是独一无二的。如果因为自己获得成功却对他人怀有歉意,这更是一个虚伪的举动。   不过,当你在不擅长的领域假装自己很牛逼的时候,你可能会招惹到不小的麻烦。   Chris Sacca:“别为自己做成了世界上最棒的一件事而怀有歉意,但你要清楚知道未来发展的目的地在哪。” 他将这称之为人性中的 “生来勇敢”,事实上这也是他的做人准则。   Chris Sacca 在大学笔记本里的到底要有什么内容,竟然成了一辈子的预测? Chris Sacca 在 Tim Ferriss 播客中提到过,大学时他曾在爱尔兰当交流生,当时有个关于笔记的小插曲:有一次他和同学传纸条,他们分别在纸条上写下与自己梦想工作相关的词汇,最终他将这些纸条拼在一起,而由这些纸条组成的工作就是他梦想的工作,但他连这个工作是否存在都不知道。   Chris Sacca 表示他并不了解这份工作,但他知道这份工作需要讲很多电话,进行很多谈判,也会遇见很多大喊大叫的人,以及很高的风险,但往往是高风险伴随着高回报。他知道他从哪里能得到他想要的,也许会有一半的时间在山上一半的时间在海滩上,但不管它是什么样,他都决定从 40 岁的时候开始要这么做。   几年前,Chris 和他的妻子在他们的车库中找到他的笔记本,但当看到笔记本里的内容时,他们震惊不已,因为他早已在笔记本中非常准确地描述了他现在做这些事的原因。   Chris Sacca 因为什么而变得众所周知? 在职业生涯早期, Chris 并没有展现最真实的自己。当他在 Google 任职的时候,他代表的是公司;当他大学毕业后进入华盛顿时,他不想因民主党身份而丧失一些潜在的雇主。现在他明白了,他以前从来没有不计后果地去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工作。   “去年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了当年度最大的募捐活动,但由于我是爱德华·斯诺登巨大的支持者,白宫并没有给我打电话。” Chris 说到。   同时,他表示 “这只是我想要努力成为最真实的人,如果我能继续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同时能够激励到其他人,这也许就会为我们正在做的事带来前进的核心动力。”   Chris 认为要做会讲故事的人 Chris 认为讲故事是创业做事的基本内容,融资、招聘以及媒体宣传都依靠讲故事而生存。   要学会利用故事向媒体推销你自己和你的产品,向投资人、员工以及客户讲述你未来的愿景和发展规划。   有的创业者在描述其产品时更倾向于使用未来式的语言,这也是成功的创业者和失败的创业者最根本的区别。   Chris Sacca Doesn’t Hold Back Chris Sacca is known for his early investments in Twitter, Uber, Instagram, and Kickstarter, among many others, and is the founder of Lowercase Capital. Prior to his investing days, Chris was tasked with buying billions of dollars worth of data centers while at Google, without alerting anyone (Microsoft) as to how big the company would become. He’s on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startup investors and doesn’t hold back when sharing his advice or opinions — which is exactly what we got in this recent Product Hunt LIVE video chat. He shares what it was like working with Larry & Sergey at Google, becoming a guest shark on Shark Tank, interviewing Edward Snowden, and asking President Obama the tough questions that no one else has dared to ask. How do you surround yourself with talented people? Chris says that the real movers, the people that make things actually happen, aren’t all that hard to find — they’re just different. When people like Jack Dorsey, Ev Williams, Travis Kalanick, and Stewart Butterfield, talk about their businesses there is just an air of inevitability—they know they’re working on something that’s bigger than the rest of us. But identifying talent is just the first step. To surround yourself with those talented people, you have to become someone they want to be around. Watch Chris describe how to put yourself in that position, and what he saw in Kevin Systrom while meeting the Instagram co-founder for the first time.       What is the biggest mistake first time founders make? Chris says not everybody is a founder, but that right now there’s a real allure to being one. We’re at a time where it’s very fashionable and attractive to start a company, but it’s the concept that people are drawn to rather than the tough reality of what being a founder is actually like. “Everybody is capable of being a founder on paper, but not everybody has founding in their gut.” —Chris Sacca       So how do you evaluate if you have what it takes to be a founder? It’s so obvious to you that you can’t imagine doing anything else. The idea just has to exist, and you’re not trying to convince yourself of that, or anyone. It comes from so deep down, Chris says, that there is no personal doubt that this is what you have to be spending your time on. In contrast, if you find yourself saying “I just want to start something” and you’re shopping around for an idea and looking around for someone to validate that idea…as a founder, that’s just not going to cut it.      Who are the most respected and underrated people in tech? On the investing side: Bill Gurley (Benchmark GP & Uber Board Member). Sacca says: I wish there was an instructional video of Bill Gurley in board meetings. I’ve been lucky enough to serve on a board with him, and the guy doesn’t say thirty words all meeting, but when he does they’re pivotal, they’re inspirational, and they’re high impact. He’s just an incredible listener. I feel like all of us could learn from him, his insight is incredible, and a guy that’s doing it right that I admire. A very different style than mine, but I really admire his style. On the operating side: adam bain (recently promoted Twitter COO). I do think people still don’t understand how good Adam Bain is at Twitter. That is a guy who also (like Gurley) just lays completely low and gives all credit to the people around him. He is someone who could be a CEO of a huge company right now, and he’s chosen to build Twitter, to stay with the team he’s built there, and to work with @Jack who’s one of the best people in the world to work with. Keep an eye on Adam Bain — he accomplishes more (and does so with a smile) than anyone I’ve ever worked with.         On that note, can you tell us a little bit about Larry and Sergey? Sacca spent four years working at Google and joined before the company went public. He was tasked with buying up data centers for over a billion dollars using secret code names as to not alert anyone to how quickly the company was growing at the time. Chris talked about telling stories of the intense debate culture of working at Google at the time, and even the little things, like intentionally having fewer seats than people at the cafeteria so you’d be forced to eat lunch next to someone. On Google co-founder Sergey Brin: Sergey is an incredible communicator. He’s very witty, I don’t know if it all comes across on stage because he holds back, but he’s legitimately funny. That guy could even do a little bit of stand up. That was one of the reasons I think he and Robin Williams became such close pals. Sergey is bright and he’s a good sales person, too, whom I learned from. He just truly sees ahead. And it’s really hard to be around him when he’s in that mode sometimes because the future is so obvious to him that he has a hard time not being dismissive (although he works hard at it). The one reason you could get laughed out of the room with Larry is if you come with an idea that is too small or too present tense.          What’s something you used to fervently believe that you now see as misguided? Sacca explains how he used to subscribe to the notion that being humble is the key, and that’s hard when you’re working alongside the most talented people in the world at something. He says that humility is just not a natural state for some people and it would be inauthentic to pretend. When you’re working with some of the best coders and product people in the world, asking them to be humble is disingenuous. They’re rockstars, they’re ninjas, they’re whatever cliche term you want to use for it—but they’re special, says Sacca. And one of the things he realized is that it’s not authentic to be falsely humble, and it’s not authentic to apologize for being kickass at something. Where that gets you into trouble, though, is when you feel like you have to pretend to be kickass at things that you’re not great at. What was in Sacca’s college notebook that turned out to be the prediction of a lifetime? There was an episode on the Tim Ferriss Podcast where Sacca mentioned a notebook from college while he was on an exchange program in Ireland. He was passing notes with a classmate and ended up spelling out his future dream job, for a job he didn’t even know existed at the time. I don’t know what the job is called, but I know it’s gonna involve a lot of talking on the phone, a lot of negotiations, a lot of yelling at people, a lot of high stakes — high risk high reward — I’m gonna be able to do it from where ever I want, probably half time from the mountains half time from the beach, and whatever it is, I’m gonna be done doing it by the time I’m 40. A few years ago Chris and his wife found the notebook in the garage — and their jaw dropped, as it spells out a pretty accurate description of what Chris does. Here’s the full story of how that came about:         What does Sacca want to be known for? Earlier in his career, Chris wasn’t able to be his most authentic self. When he was at Google, he’d be speaking on behalf of the company; and when he graduated college in D.C. he didn’t want to alienate himself from half of the potential employers by coming out as a Democrat. Now he has the luxury of knowing that he never has to apply for another job, and with that, there’s a certain amount of freedom to speak (tweet🐥) up — although not without consequences. “It’s about being one of Obama’s largest fundraisers last year, and yet, coming out as a huge supporter of Edward Snowden — and suddenly having the White House no longer return my phone calls.” “It’s just about trying to be the most authentic person possible, and if I can hopefully keep working on that myself but inspire other people to be that way and maybe really bring that forward as a core value in what we all do — then I would be very proud.”           What was it like interviewing Edward Snowden? The interview is set to be in November, this tweet was just the prep time. So instead, Sacca told the story of what it was like moderating a series of tech dinners with President Obama. In one of the earlier ones, he noticed that no one was asking the President any real questions, so without holding back — he brought up some of the most controversial issues of our time. Sacca’s takeaways from that experience can be summed up as: When the President speaks, do not interrupt. What seems like an easy choice from the outside is often an impossible task, and the President has to deal with those choices every day on the job.   本文编译自:medium.com
    硅谷
    2015年12月02日
  • 硅谷
    Zenefits涉嫌允许未授权的代理人销售健康保险,正被调查 据BuzzFeed(一个美国新闻聚合网站)调查报告,云 HR 平台Zenefits让未经授权的销售人员非法成为保险代理人,销售医疗保险,且范围超过美国七个州。这导致了至少一位委员在华盛顿州进行了调查。   这些未经授权的 “教唆行为” 至少应该追溯到 2014年 夏天。报告显示,在今年早些时候,保险委员会华盛顿州办公室就已经开始注意到这些潜在的违规行为。   这已经不是 Zenefits 第一次因为存在潜在的保险违法行为而面临法律审查了。犹他州保险部门责备这家公司称,它曾非法免费泄露保险软件。当时监管机构表示,该公司违反了当地的法律。因为这对于传统的保险经纪人来说,是不公平的。不过,在犹他州的众议院和参议院以压倒性的多数投票让 Zenefits 继续运营之后,犹他州的立法者否决了对 Zenefits 的起诉。   根据华盛顿州的法律,代理许可违法看起来有点严重,会被判 B 级重罪。违法者可能受到长达 10年 的监禁以及 2 万美元的罚款。   调查表明,Zenefits 高管意识到这属于违法行为,也知道了后果。但仅仅被提示在保险委员会调查结束后,去拿销售代理许可。仅在报告透露 Zenefits 意识到了国家会调查的几天后,国家记录就显示有 22 个经纪人成为持牌经纪人。   据悉,该公司最近推出了 “许可证管理制度”,以帮助跟踪其销售代理去获取适当许可权。   “Zenefits 的规定是,每一个在 Zenefits 卖保险的人以及公司本身,都必须获得保险销售许可。” Zenefits 的新闻发言人 Kenneth Baer 表示,“Zenefits 有超过 280 活跃的居民保险许可证和超过 2500 个活跃的非居民许可证。在过去两年半的时间里,这些被授权的经纪人售出了成千上万的保险单。任何对于违反我们的执照或其他承诺的个人的指控,将被彻底调查,我们也将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   Zenefits 的负面消息出现得真不是时候,因为它正处在对当前估值的严密观察期。初创期估值 45 亿美元的 Zenefits 错失了它近期的营收目标,而且还必须 “瘦身”——除了降薪,还会裁员几十人,其中至少包括 8 名高管。   Zenefits 计划在 2015年年 底之前实现 1 亿美元的营收(前一年的营收是 0.2 亿美元),然而,有媒体报道它在 8月 的时候还没有达到一半的预期目标。Zenefits 的一个投资机构Fidelity对 Zenefits 估值减少了 48%,这表明 Zenefits 的当前估值只能接近 23.4 亿美元。   Zenefits 刚刚推出了一个工资单的平台,承担了 ADP(Automatic Data Processing,美国自动数据处理公司定期发布的就业人数数据)和其他的平台的角色,并从专业版中带来了新的收入。不过,这是否能让 Zenefits 的状态回到正轨还难以下定论。   来源:36氪,作者:su小吱, 出处:http://36kr.com/p/5040136.html
    硅谷
    2015年11月27日
  • 硅谷
    全球创新创业时代,如何与硅谷生态打交道? 在Fairchild仙童大街诞生了第一家硅谷公司仙童半导体 硅谷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作为全球创新和创业的科技之都,硅谷特别吸引着来自中国、韩国和日本等亚洲城市的目光。 2015年,来自中国各省市的政府参观团和民营企业家及创业者走访团,一波又一波走进硅谷的世界,试图去了解这个地方为什么如此极具创新力?在这里,为什么诞生了一个又一个科技巨擘的同时,同时还培育了一批又一批顶尖创业团队和独角兽们?在全球创新创业的大时代背景下,硅谷之外的世界如何与硅谷生态打交道? 硅谷其实并不是一座城市 很多人以为硅谷是一座城市,但其实硅谷并不是一座城市。硅谷实际上指的是泛旧金山南湾区部分,也是美国加利福利亚州的北部地区,主要包含了隶属于Santa Clara County(县)的众多城市,包括了著名的Mountain View、Palo Alto、Santa Clara等。 在这些城市中坐落着惠普、思科、甲骨文、英特尔、苹果、赛门铁克等著名科技巨擎的总部,也有谷歌、Facebook、雅虎、Salesforce、Twitter、LinkedIn等互联网新贵的总部,还有拥有很多新兴硅谷创新创业公司。 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大学、奇点大学、Santa Clara大学、NASA Ames研究中心等,也位于硅谷地区。这些高校和研究机构为硅谷地区输送了大量的科技人才,同时还提供了创业创新孵化器及相关高校和政府基金,保证了硅谷的长期科技繁荣。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中国科技公司和科技移民相继大批抵达硅谷,在硅谷地区出现了大面积的华人社区,Cupertino、Santa Clara、San Jose等硅谷地区的城市里都涌现了规模化的华人商业聚集区和生活社区。 繁衍了三代以上的硅谷公司 1970年的时候,一位美国加州创业者Ralph Vaerst创造了“硅谷”一词,但硅谷的历史远远早于1970年。 早在1957年,8位年轻人来到了今天硅谷地区的一条街,并在那里租下了办公室开始办公。他们创办了后来大名鼎鼎的Fairchild仙童半导体公司,从此开创了硅谷的历史。这条街也被命名为Fairchild仙童大街,至今仍是硅谷核心街区之一。 仙童的大批精英人才纷纷自行创业,大多数创业项目都与半导体有关。8位创始人中就包括了发明摩尔定律的摩尔博士,他后来和8位创始人中的另一位诺依斯带着格鲁夫离开仙童公司自立门户,创办了英特尔公司。8位创始人中的杰里·桑德斯也离开了仙童公司,创办了AMD公司。 苹果公司乔布斯曾说:“仙童半导体公司就象成熟了的蒲公英。你一吹它,这种创业精神的种子就随风四处飘扬。”仙童半导体被誉为硅谷的“西点军校”。现在的很多硅谷公司,都是仙童半导体直接或间接的“后裔”。 这些“后裔”公司们又不断繁荣、互相交叉,所以硅谷的创业者们已经繁衍了三代、四代以上,形成了一个有着强烈核心文化的社区。 盘聚了三代以上的硅谷风投 说到硅谷,不得不提到盘聚在硅谷的VC风险投资家们。特别是位于Sand Hill Road沙丘路上的大大小小百余家VC机构,其中包括著名的红杉资本、Andreessen Horowitz、The Blackstone Group、Draper Fisher Jurvetson(DFJ)、KPCB等。 最早的VC风投也起源于硅谷。1957年的时候,退休美国陆军副部长William H. Draper Jr.将军在西海岸成立了第一家风险投资公司Draper, Gaither & Anderson。他与几个合伙人创建了今天VC的基本规则,包括管理费以及所投资公司退出后的项目分成(Carry)。 如今,Draper的孙子Tim Draper在硅谷沙丘路上开辟了自己的风险投资公司DFJ,这家成立于1985年的风投公司主要投资早期科技创业公司,曾投过的公司包括Hotmail和Skype。DFJ公司通过其全球网络,管理着约70亿美元的资产。Tim Draper还创建了面向三到四年级小学生的创业游戏,通过游戏给小学生树立创业思维。此外,Tim Draper还在硅谷成立了Draper University,这所寄宿制大学专门给全球21-24岁的青年创业者教授创业学。 由Draper家族的历史,可以了解风险投资已经在硅谷地区盘聚了三代之久。在硅谷地区,风险投资机构和风险投资者之间盘根交错、互相扶持。如果一家硅谷创业公司拿到了某个知名风险投资机构的天使投资,那么这家创业公司的A轮、B轮、C轮、D轮等基本上也相应有了安排。 这是一个有着核心文化的社区 硅谷有着强烈的核心文化,这个文化首先代表了强烈的反叛精神。从仙童半导体的创业以及创始人纷纷出走的经历,就体现了一种不屈服于现有资本和科技势力压制的精神。仙童半导体的8位创始人,就被誉为“8叛逆(traitorous eight)”。从最早离开“晶体管之父”肖克利(W.Shockley)博士的“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到后来离开由母公司控股的仙童公司各自创办半导体公司,“叛逆”之名永远烙印在硅谷文化中。 硅谷文化又带有一定程度的家族文化色彩。由仙童公司和William H. Draper Jr.开创的硅谷公司和硅谷风投都已经在当地繁衍生息了三代以上,而号称“硅谷之父”的斯坦福大学本身就是一个家族性大学。从斯坦福大学又繁衍出诸多硅谷科技公司家族,惠普、思科、谷歌、雅虎、LinkedIn、NVIDIA、Sun Microsystems、VMWare 等公司创始人都出自这所大学,这些科技公司的家族基金又反过来向斯坦福大学捐赠更多的资金与资源。因此,在硅谷的主流文化和社区里,一定程度上的家族色彩让硅谷更加稳定、高效、紧凑。在硅谷里,基本上人与人之间都彼此熟悉。而由于信任成本比较低,在硅谷拿到风投的几率也非常高。 硅谷文化还十分的开放。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硅谷的科技创新和创业需要大量的知识工作者,而本地人才供给则远远满足不了需求。特别是1990年的美国移民和国籍法案,极大鼓励了外来高素质科技人员移民来到像硅谷这样的美国科技高地。于是,在硅谷迅速崛起了印度裔和华裔等计算机工程师与科学家移民群体。这些新到来的外部文化与硅谷原有的核心文化相碰撞、互斥和融合,最终形成了一个开放的文化生态。 当然,毋庸置疑的是,硅谷整体奉行的是精英文化。在硅谷只要有能力,无论家庭背景出身如何,都能得到硅谷的认可。这种英雄不问出身的文化,在历代硅谷创业者身上,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从最早的仙童公司8位联合创始人到后来苹果乔布斯,从惠普创始人的车库到谷歌创始人的学生宿舍,硅谷是一个屡现平民英雄创造奇迹的地方。 硅谷还有着非常独特的商业文化。在《硅谷百年史》作者Piero Scaruffi看来,基本上没有任何东西是在硅谷发明的。但硅谷有着极强的商业机器,能够快速把已有的发明创造通过不同程度的创新,“制造”明星创业公司。在硅谷方圆两个小时的车程内,聚集着一条完整的创业“制造”产业链,包括风投、律所、银行、会计、管理咨询等,他们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创业公司的“制造”过程,推进创业公司走过A轮、B轮、C轮直到上市或被收购。 此外,硅谷有着浓厚的创业文化。在硅谷一方面有大批精英为科技大公司打工,但还有一大批精英奉行为自己打工的理念。而这些创业者的亲戚们也大多在创业,多次创业者比比皆是。因此在硅谷很难感受到创业的孤独,通常只能感受到不创业的孤独。 必须扎根才能进入硅谷生态 在硅谷当地一家创客联合办公空间里创业的InterfereX公司CEO及联合创始人Mark Reed告诉记者,如果想要进入硅谷的创业生态,就必须在当地长期扎根,与这里的人们充分地交流、建立互信关系、表达长期投入的诚意。对于想进入硅谷生态或想与硅谷生态打交道的人来说,面对面交流是非常重要的方式。当然,这首先要求有非常好的英文水平,其次要能讲常诸如云计算、大数据、开源技术等常用科技术语。 InterfereX所在的这个创客联合办公空间叫做Hacker Dojo,位于Fairchild仙童大街上,这是一家在当地非常出名的创客空间。Hacker Dojo作为一家非盈利性机构,成立的初衷是为了给附近科技公司工作的工程师一个业余时间交流与创新的空间。与Hacker Dojo类似的创客联合办公空间还有Plug-and-Play以及500 Startups,其中门槛最低Hacker Dojo的主要服务早期创业者,而Plug-and-Play以及500 Startups都服务于相对成熟的创业公司。 在创客联合办公空间里都设有公共休息区域,创业者们在这里非常开放的交流,也非常乐于向外来者介绍自己的项目。在公共休息区域里,经常听到创业者们谈论公有云的优劣势、开源技术的发展趋势、大数据的不同流派等。而这些创客联合办公空间都提供了大教室或会议室,供当地各种社团举办科技活动,诸如硅谷机器人联合会、产品经理大学、Linux系统管理社区等经常为当地人员提供培训、交流和社交的机会,这也是进入当地生态的重要途径。 最近几年,华人风险投资机构也开始在硅谷设立办公点。清华企业家协会TEEC天使基金、NEWGEN Venture Partners、华山资本、PreAngel等十余家华人VC,已经开始在硅谷布局投资优质的科技创业公司。F50是一家由华人主导的创投对接平台,通过与Google Ventures这样的当地知名风投合作,以组织季度Demo Show的形式进入当地的生态圈。而百度、阿里、中移动、中关村、深圳科协等也纷纷在硅谷当地设立办公地点,这些与华人风险投资机构一样,都处于第一代布局阶段。 在2015年11月18日,经历了半个世纪风雨的仙童半导体公司终被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半导体制造商收购,从此终结了这一段硅谷传奇。但是互联网和云计算公司正在领导新一轮的硅谷创新,而来自亚洲市场的资本和商业机会,也在吸引着硅谷的目光。虽然仙童半导体公司的传奇结束了,新一代硅谷的传奇才刚刚开始。   文/ITValue记者吴宁川 来源:钛媒体
    硅谷
    2015年11月26日
  • 硅谷
    云安全服务商Zenedge获400万美元B轮融资 云安全服务商 Zenedge 近日宣布获得一笔 400 万美元的 B 轮融资,投资方来自于加拿大电信公司 Telus。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加拿大和欧洲等地的业务扩张,并在多伦多和阿姆斯特丹地区建立一个新的 DDoS 防御中心。   Zenedge是一家基于云计算的网络安全解决方案供应商,公司位于洛杉矶,主要提供 Web 应用防火墙 (WAF) 和 Web 应用 DDoS 防御、网络和域名服务器 (DNS) 等方面的服务,客户包括金融服务、电子商务、媒体娱乐以及政府等。目前,Zenedge 在美国、加拿大、欧洲、南美洲和亚洲各地都有相应的网络合作伙伴。   在多伦多新建立 DDoS 防御中心,将会使得 Zenedge 在加拿大的布局得到补充和完善,以进一步确保加拿大地区在网络数据安全传输过程中的数据自主权。公司 CEO 尤里表示,Web 应用程序和网络业务的安全是 Zenedge 最主要的业务,到目前为止,Zenedge 已经至少融到了 750 万美元的资金。   而本轮投资方 Telus 除了注入资本,也将为 Zenedge 的企业客户提供其他不同的网络安全解决方案。   来源:36氪,作者:二水水,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39963.html
    硅谷
    2015年11月24日
  • 硅谷
    硅谷酷公司:原Zenpayroll-硅谷独角兽公司(Gusto)竟然上班不让穿鞋?! 文/硅谷密探 本文得到官方授权,转载需获得原始授权 | 硅谷密探—生动的硅谷| 有这么一家神奇的创业公司,公司员工上班都不能穿鞋! 员工每年都能获得一张飞往地球上任意地点的机票(Golden Ticket),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这家神奇的公司做的是风口上Software as service (SaaS)业务,今年营收预计可以翻10倍。 更酷炫的是他们是Y Combinator企业孵化器的创业项目,也是第一家同时获得Google Captial和Google Venture投资的公司。 如果再告诉你,他们内部所有的商业数据和财务资料对所有员工公开,员工连公司银行账户还剩多少钱都知道。 没错,就是这家刚刚改名为Gusto(曾用名Zenpayroll)的公司,本密探有幸走访Gusto,并和内部员工亲切交(蹭)流(饭)。 本期侦查:Gusto (Zenpayroll) 让薪资管理愉悦起来 Why Gusto? 说到Gusto,不得不说它的曾用名是Zenpayroll。说实话,它的改名挺令人吃惊的,因为Zenpayroll这个名字其实很好(据CEO说是去YC Demo Day前一天晚上想出来的)。拜乔布斯所赐,Zen(禅)一直在硅谷很流行,而以Zen开头的公司发展得都不错,比如Zendesk上市了,Zenefits也是冉冉升起的新星。 Gusto这个词来自西班牙语,是美味的,兴致勃勃的意思,也常用在食物上。官方解释是说Gusto是着眼于未来,一方面Gusto将拓展除了薪资管理(payroll)外的其他业务,另一方面希望Gusto能给客户带来愉悦的感觉, 他们的宗旨是Delightfuly Modern Payroll(令人愉悦的时尚薪资管理软件,这是打ADP的脸吗?),我暗自猜想也有可能是因为CEO是吃货。 公司概况 总部:旧金山,加州 网站:http://www.gusto.com Gusto 致力于为用户提供简单快捷的薪资管理服务,目前主要服务对象是中小企业,包括科技初创公司、餐馆和杂货店等等。 基本背景是在美国各州、地区之间的税率计算极其复杂,美国人数学又不好,所以薪资和税务的处理已经成为全职工作。小公司很多依赖专业的会计师进行管理,但是大公司基本上依赖传统的薪资管理服务商,比如ADP、Intuit以及Paychex等等。 目前Gusto已近为约20,000家小型企业提供服务,已经处理超过20亿美元的薪酬。 创始团队: Joshua Reeves CEO & Co-Founder Edward Kim CTO & Co-Founder Tomer London CPO & Co-Founder 三位创始人都是斯坦福毕业生,都是连续创业者,CEO Joshua Reeves创立Zenpayroll前是Unwarp的CEO和co-founder,而其他两位之前都是Y Combinator毕业公司的创始人。Tomer London 入选 2013年 Inc 评选的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Edward Kim 之前则是Android的明星开发者,他开发的Car Locator等Android APP已经给他带来百万美元收入。 最值得一说的当然是CEO Joshua Reeves,他2013年入选福布斯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他当年为Zenpayroll募集了六百万种子轮资金,投资人都是巨头 Box CEO Aaron Levie, Yammer CEO David Sacks, Dropbox CEO Drew Houston, YouTube cofounder Jawed Karim, Yelp CEO Jeremy Stoppelman, Badgeville CEO Kris Duggan, SugarCRM CEO Larry Augustin, 和 Zuora CEO Tien Tzuo. 除了一些是老相识和斯坦福校友,比如Aaron Levie(他们一起入选30 under 30,公司办公室也在一起),他还有一个融资秘诀,就是让投资人推荐两三个其他投资人,当然是找看好你的投资人推荐,否则适得其反。对Joshua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他在斯坦福的演讲(http://ecorner.stanford.edu/authorMaterialInfo.html?mid=3478),反复强调创业是场马拉松。 企业文化: 忘了说为啥上班不让穿鞋了。Gusto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让员工觉得在公司和在家一样舒适和自由。 Gusto一个核心文化就是透明,这个透明不是停留在纸面上,而是落实在各个方面,除了前文提到的对员工公开所有内部的商业数据和财务资料,Gusto还有每周的AMA(Ask Me Anything,自由提问)会议。透明还表现在招聘流程中,招聘过程中除了会提供给应聘者面试官名单,应聘者还可以申请获得面试官的评价和反馈。让面试者又爱有恨的一点就是,如果Gusto收集前一轮反馈结果不好的时候,还会告诉面试者并提前结束面试。 另外一个核心文化就是要有主人翁意识(ownership)。举个例子,Gusto并没有单独的测试团队,工程师自己写测试,自己负责代码的质量,当然也要code review。不过在创业公司要有主人翁意识也往往意味着要经常加班。 Gusto现在大概300员工,工程师40多人。总体的感觉是Gusto是一家有明确愿景的公司,虽然Gusto今年营收增长了10倍,但是作为一个连续创业者创办的公司,Gusto做事情不紧不慢,这和CEO Joshua的观点一致,他认为创业是一场马拉松。 融资情况: A轮: 2000万美元, 2014年2月 B轮: 6000万美元, 2015年4月 第一轮融资的众多明星已经介绍过了,公司现在估值是5.6亿美元,但是下轮融资妥妥的估值过10亿美元,将成为下一家独角兽。偷偷打听了一下现在现金流情况,现金流也很理想。 密探带你用产品 Gusto的产品用起来非常傻瓜化 点击客户端的Run Payroll ( 薪资管理 )。你会发现Gusto使用了小箭头来提示你第一步要做什么,并附上了一个便利贴“是时候让你的员工开心开心了,当然,还有让政府也开心一下。”不忘调戏下政府将会收税,果然是年轻公司的心态。 在同一页面输入每一个员工的每小时工资和其他补助以及报销金额。在某一项中输入金额的时候,会出现该栏代表内容的提示,这些小细节都能防止出错。再粗心大叶的人也会多长个心眼。 还可以集成其他Time Card(时间卡)工具或者手动输入度假和病假天数,两种假期的付薪情况是不一样的。 点击计算薪酬,即可完成这期的所有员工工资单计算了。是不是很容易? 薪酬结算成功后存入需要支付的薪资总额,系统会帮你完成最后的薪资发放工作。 还可以设置自动运行模式,你只需要在设置界面设置开启,这样的话每个月会自动进行计算。 目前小探只用到了Zenpayroll的界面,在改名成Gusto后,无论从功能还是界面上都会有一次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在侧边工具栏中,还有一些其他的功能页面,包括给合同工发工资,薪资管理历史,员工福利等等。 Gusto的核心就是让薪资管理变成愉悦的体验,Gusto所有的产品都是基于web或者app,数据存储都在云端,不需要繁琐的盖章签字和纸面劳动,而且很方便的接入中小企业。 Gusto也非常注重数据安全,Gusto除了传统的加密,物理备份,异步验证,入侵检测,据说Gusto还邀请Cyber Secruity的来hack他们的系统。 你已读完1/2,休息一下 探长office里聊会儿 Paul:“需要想法的时候,别忘了,在硅谷你还有一票兄弟。看完本文,就在文末参与评论吧。” Wallace:“我们平台还有硅谷创业明星在线访谈,你的创业问题,硅谷CEO们现场回答!” Peter:“还有,硅谷密探邀请全球热爱科技的你加入哦!” 加入全球密探行列吧 硅谷密探这个非神秘组织,由硅谷已经蔓延至洛杉矶、波士顿、费城、纽约、伦敦、米兰、瑞士、台北、北京、上海、深圳……如果你也喜欢写点科技文章,想传递生动的硅谷价值,交一群热爱科技的朋友,请在本文章末扫码,加群或留言都可以 :) 想知道本案由谁侦破的吗? 协作密探:卢毅 “大家好,我是密探卢毅,左手写程序,右手编段子,读过人工智能博士,喜欢历史,现居旧金山,口头禅是‘无欲则刚’和‘Make a difference’。” 市场,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 Gusto目前的商业模式比较简单,靠收取服务费。收费标准是这样的:使用 Gusto 服务的公司首先每月需要支付 29 美元,然后每位员工每月再支付 6 美元。举个例子,如果一家公司有 5个人,那么公司每月需要支付的费用总和为:29+(5×6)=59 美元。而竞争对手ADP和Intuit等的收费大概是两到三倍。 目前Gusto主要用户是员工数1到100的中小型企业,而CEO表示他们将拓展到1到500人的企业,这也将成为他们新的增长点,并加剧和巨头的竞争。 Gusto正筹备进军企业职工福利(benefit)业务,其中最赚钱的医疗保险业务(health insurance borkers & agent)已经在加州开展,而这一块的领跑者Zenefits,虽然创业才两年,但是已经估值45亿美元。 再来看看市场 在美国有600万的公司需要发放工资单,其中40%的公司仍旧用原始的人工方式管理工资单,三分之一的公司因为工资单的相关错误遭到罚款。 而ADP、Intuit和Paychex就将近占据500亿美元的市场份额,粗略估计便知这是一片超千亿美元的市场。 根据Aite Group的调查数据,2012年到2016年,美国薪资管理和预付费市场逐年递增,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9.9%. 而到2016年,薪资管理将达到626亿美元,预付费市场将达到1060亿美元。真的是个千亿级市场啊。所以,这些做企业服务的公司有着十几亿乃至几十亿美元的估值也就没那么奇怪了。 看看市场竞争 1. 老牌服务商 ADP、Intuit 和Paycheck ADP 创立于1949年,总部在新泽西,主要客户是大中型企业,服务全面而广。 Intuit 创立于1983年,总部在加州,主要客户是大中型企业。 Paychek 创立于1971年总部纽约,主要客户是中小型企业。 如果是一个5人的公司,Gusto收费是$59每月,而Intuit的收费是$89。 一个10人的公司,Gusto收费是$89,而Intuit的收费是$99, 而且Intuit还有繁杂的额外收费项目,而ADP和Paychex的价格不详,有消息称每月至少$115。 除了在价格有优势,Gusto能够为用户提供更便宜和简单的服务。用户只需 10 分钟时间便可在网站或者移动端上完成注册并使用,所有操作都是基于网页或APP,老少皆宜的交互界面和通俗易懂的操作,大大简化了处理流程,减少了中小企业的人力成本。而这些传统薪资管理(Payroll)领域的巨头的产品往往服务费更高,用户体验极其差,而且流程繁琐,甚至有些对用户有技术门槛。 2. Zenefits 新兴独角兽 虽然Gusto不愿意承认Zenefits是其竞争对手,一部分原因是他们两家背后有多家共同投资人。但Gusto改名进军员工福利业务(benefit),已经把战火点燃,Zenefits也即将发布专门的薪酬服务平台与Gusto对抗。真是“相煎何太急”啊! Zenefits提供免费的人力资源管理平台(human resource hub),可以集成各种Payroll服务,自己也提供免费的payroll 服务,但是功能太简单。Zenefits和Gusto的竞争将主要集中于员工福利业务,Zenefits的用户通过Zenefits购买保险和其他人力资源管理服务,Zenefits赚取中介费用。而Gusto将进入这个领域直接和Zenefits竞争。 不知面对Gusto的竞争,Zenifits这只在硅谷之前爆红的黄色小鸟是否依然能平稳飞行? 听听用户怎么说 “我是ZP的忠实粉丝,我们从一个大型薪资管理公司换到了这个应用,并且从来没有要回头使用原来的服务。对于一个小公司来说,Gusto更便宜,而且界面比其他的同类公司的产品要好太多,无论从雇主还是员工角度来看都很好。 非常非常容易使用。 最大的缺点是Gusto需要提前4 - 6天存入工资。 当我完成了客户反馈问题后,他们非常快速的回答了我。 总之,使用Gusto的体验比之前的任何一家都要好。” (硅谷密探出品,直播硅谷创业CEO访谈/科技圈资讯,转载请注明出处,加入组织交流硅谷产品请留言,『硅谷密探微信SVS-007』)
    硅谷
    2015年11月22日
  • 硅谷
    专为中小型企业服务的数据备份公司Datto,获7500万美元B轮融资 来源:猎云网 (编译:竹子)   Datto,一家为中小型企业服务的数据备份和恢复公司,在今天宣布获得7500万美元B轮融资。   此轮融资由TCV领投。至此,这家成立8年的公司,两轮融资累计金额达1亿美元。   TCV 的普通合伙人Ted Coons表示,他们对Datto很感兴趣,它既有强势的领导、成熟的产品,还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全世界有大约500万家中小型企业,这意味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当中小型企业遇到突发灾难,例如飓风等大型自然灾害可以在顷刻之间就将办公室和设备摧毁一空,此时Datto可以帮助企业进行快速备份。即便是使用云端服务的公司,也很可能有一些本地服务器,Datto的职责就是保证它们在灾难来临时能继续运作。   Datto开发的硬件和软件能够以最高每5分钟一次的频率,对一家公司的整个信息技术系统进行快速备份。2011年,当龙卷风席卷密苏里州时,Datto在瞬间就恢复了当地医院访问医疗记录的能力。在飓风桑迪摧毁了纽约对冲基金公司Richmond Hill的系统之后,Datto在数分钟内就令其恢复上线,重新接入市场。 在去年,Datto推出了Backupify——一款云间备份工具,将中小企业的安全级别又提升了一个等级。   尽管公司并不是很需要这笔融资,CEO Austin McChord还是看见了此次融资能带来的一些有利条件,并且抓住了它。“我们是盈利的,但能有一些额外资本用来帮助地域扩张、开发产品或进行战略采购也挺不错。”   产品主要是通过托管服务供应商们进行销售,这些供货商帮助中小型企业进行IT运营。McChord称Datto现在有550名雇员,和近5万名用户,其中85%的用户来自美国。   McChord透露,未来的产品可以帮助用户们在公司权限范围内使用160千兆位的数据,这些数据一般在灾难发生前很少被使用到。McChord拒绝透露这些数据将被如何使用,毕竟产品只是他头脑中的一个概念还并未成型,但公司会认真考虑,如何才能帮助用户们信息利用最大化。 Source:TC Datto Scores $75 Million As It Seeks To Expand Beyond Disaster Recovery Datto, the company that acts as a backup and disaster recovery service for small to medium sized businesses (SMBs), announced today that it has raised $75 million in a Series B investment.   The round was led by Technology Crossover Ventures (TCV) and brings the total investment across two rounds for the eight-year old company to just over $100 million.   Ted Coons, a general partner at TCV said the firm was attracted to Datto because it had strong leadership with a well-defined product in a huge potential market space.   “On a worldwide basis there are about 5 million [SMBs] — businesses of substance — they’ve got 50,000 endpoints/customers. There’s a lot of room to build,” he said.   Datto helps SMBs get back up and running quickly in the event of a weather event like a hurricane (or any disaster) that could wipe out the offices, computers and on-site servers of a small business. Even companies using cloud services very likely have some on-premises servers and the service is designed to ensure business continuity when a disaster hits.   Last year Datto also bought Backupify, a cloud-to-cloud backup tool giving it another level of safety for SMBs.   Even though they didn’t necessarily need the money, CEO Austin McChord saw an opportunity to get some additional capital on favorable terms and he took it. “We are profitable, but it’s nice to have [additional] cash to continue geographic expansion, develop new [products] or make a strategic purchase,” CEO Austin McChord told TechCrunch.   The company sells primarily through the channel using Managed Service Providers, organizations which help SMBs run their IT function. McChord reports Datto currently has 550 employees and in the neighborhood of 50,000 customers, 85 percent of which are in the US.   Part of his long-term plan is to expand further into worldwide markets, and to that end, the company already has an office in the UK  staffed with 50 people to help establish a market in Europe. It also has a newly minted office in Australia to help make a push there and into Asia.   The company also wants to use some of the money to expand the product line and it already has an internet-enabled networking product coming out soon. The product, as with the backup and recovery service is aimed at SMBs and designed to allow MSPs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network device even when there is no internet connection on-site, something that would be very useful in a disaster situation. Instead of rolling a truck and having a service worker check on the scene, they have options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network before they have to do that.   McChord also hinted at a future product that could help customers make use of the 160 petabytes of data under the company’s purview that is just sitting there unused unless disaster strikes. He wouldn’t say how he would use it — it wasn’t clear that he even has a specific product in mind just yet — but the company is clearly thinking about how it could help its customers make better use of all of that information, while expanding the product line beyond pure disaster recovery.   By this time next year, the company, which has its headquarter in Norwalk, Connecticut could have close to 700 employees as part of its expansion plans.
    硅谷
    2015年11月18日
  • 硅谷
    文字沟通或许是件麻烦事,Cola想帮你简化这个流程 来源:猎云网(编译:田小雪)   聊天通信在日常沟通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我发现它也有弊端:当想要协调多人之间的沟通时,常常会被一些长段的、复杂的对话难倒。现在,一家叫做Cola的初创企业,希望用“Cola气泡框”的交互方式来代替那些繁杂的来回往返的信息。   举个例子,假设你想发消信与某人安排一个会面时间。以往我们都是来回发送一系列问答,内容诸如“你周五有空吗?”“周五没空,但你看周四怎么样?”来回确认,非常麻烦。   但Cola的创新做法是:你可以直接从App里引入自己的日历,选出三个空闲时间,通过一个气泡框将这三个时间段同时显示出来,让接收方根据他自己的情况来选择一个最合适的会面时间。   此外,Cola还创建了可供分享地理位置或是预计到达时间的气泡框,方便将行程中的每个人联系起来并且创立一些共享的待完成事项清单。当然了,通过短信也可以完成这一系列事项,但还是那句话,麻烦。   公司CEO David Temkin说:“我们认为,这款App能够做成功的关键其实就在于帮人们省去了发送多达10条不同短信的麻烦。”   Temkin之前是AOL(American Online美国在线)的总经理,负责手机以及邮件业务。他与另四位执行主管一同创建了Cola公司,分别为Macromedia 创始人Marc Canter、前Adobe工程师Mike McEvoy、前iPhone工程师Jeremy Wyld 以及Postini创始人Brian Maggi。   Cola官方宣布到目前为止已经筹得了130万美元的资金,投资者分别是线上融资平台AngelList 的创始人Naval Ravikant所属财团、技术主管Brad Garlinghouse、Tribeca Angels等。   Temkin同时还是Laszlo Systems的创始人,这家公司专门创建在线应用程序。我们都知道浏览器是网站的主要平台,所以Temkin认为,同样的道理,信息通讯也会逐渐成为智能手机的主要活动平台。   他说:“在我们现在所生活的世界里称为“电话”的工具,其实是用来发信息的,这才是智能手机这一类电子设备的主要用途。”。   而这也解释了Cola目前在信息功能方面加大研发力度的原因,同时公司进一步的目标是创建一个全新的操作系统,在那里其他的开发商也能够创建Cola的App。   Temkin举了一个例子说,他希望能够有人创建出一个可以即时分享航班信息的Bubble,这样一来机场接机的人就不用多次查看了。他说,我们很明显能够看到,在工作中,包括在游戏中,气泡框的数量都还很少。   Temkin知道他自己并不是唯一一个关注“通信平台化”的人。事实上,Facebook近期也推出了Messenger来与其他产品配套使用,但是它还加入了GIF以及其他一些有趣的内容,这一点与Temkin及其联合创始人们的目标想法相去甚远。   “其实通信是非常庞大的门类。”所以相比于其他公司致力于赋予短信App更多的乐趣,Temkin却看到了一块无人触及的全新领域,即节省人们的时间并且提高人们的工作及生产效率。   目前公司接受其私人测试版App的注册申请。虽然App是iOS版的,但是你可以用气泡框向任何一个人发送短信和链接,不管对方有无App,也不管对方是何种手机系统(安卓手机也可以接收)。   Source:TC   Cola Is Building A Platform To Help You Send Fewer Text Messages   As text messaging takes over more of my communication, I find myself on lots of long and complicated chats where I’m trying to plan and coordinate with multiple people. Now a startup calledCola aims to replace all that back-and-forth with a set of interactive “Cola Bubbles.”   For example, let’s say you wanted to message someone and schedule a time to meet up. Instead of sending a bunch of “Are you free Friday?” “No, but what about Thursday?”-type messages, you can bring up your calendar from directly within the Cola messaging app, select three open time windows, then send a Bubble presenting those three times and allowing the recipient to choose the one that works best for them.   Cola has also built Bubbles for sharing your location/estimated time of arrival, for polling everyone in the thread and for creating shared to-do lists. Yes, you can accomplish most of that with straightforward text messages, but again, it usually takes a bit of back-and-forth.   “We’re winning when we save you the need to send 10 different text messages,” said CEO David Temkin.   Temkin was previously the general manager of AOL Mobile and Mail (TechCrunch is owned by AOL, and Temkin worked on the TechCrunch app). He founded the company with four other executives — Macromedia founder Marc Canter, former Adobe engineer Mike McEvoy, former iPhone engineer Jeremy Wyld and Postini founder Brian Maggi.   Cola is also announcing that it has raised $1.3 million in funding from AngelList founder Naval Ravikant’s syndicate, tech executive Brad Garlinghouse, Tribeca Angels and others.   Temkin was also the founder of Laszlo Systems, a company that built online applications. He argued that in the same way that the browser became the platform for the web, text messaging will increasingly become the platform for activity on the smartphone.   “We live in a world where the things we call phones are not phones — they are for texting, that is the main use of these devices that we call smartphones,” he said. As a result, the Cola team views texting as your basic “line of sight,” while “your peripheral vision is all these other apps.” That’s why Cola is adding more functionality to text messaging, and why the bigger vision is to build an “operating system” that allows other developers who can create Cola apps (or, in the company’s parlance, Bubbles).   As an example, Temkin suggested someone could create a Bubble for instantly sharing your flight information, so the person picking you up at the airport doesn’t have to look it up. There are less obvious Bubbles in the works, including a game, he said.   Temkin knows that he’s not the only one looking at “the platformizing of messaging.” In fact, Facebook recently opened Messenger to integrate with other products — but adding GIFs and other fun content is pretty far from what Temkin and his co-founders are aiming for.   “Messaging is an enormous category,” he said. So while other companies try to make their messaging apps more fun, Temkin sees a “green field” in saving you time and making you more productive.   The startup is currently accepting sign-ups for its private beta. The app is built for iOS, but you can send messages and links to Bubbles to anyone, even if they don’t have an app, including users with Android phones.  
    硅谷
    2015年11月16日
  • 硅谷
    十大硅谷前沿公司,看看2016年五大技术趋势 NASA宇航员Yvonne Cagle,在近期谷歌和F50举办的Founder World 2015上说:“探索火星固然是人类史上的重要一步,而我们也该将目光转向地球,硅谷现在所发生的一切,让我相信人类的那一大步飞跃其实近在咫尺。” 作为全球的科技与创新之都,硅谷不仅有NASA和奇点大学这样遥远未来技术的“导航器”,也有斯坦福和沙石路(Sand Hill Road)风投一条街这样着眼于推动近期未来技术商用化的“发动机”。这二者之间,是前仆后继的硅谷创业者们,他们是技术飞跃的“制造者”。 站在2015年的末尾眺望即将来临的2016年,又将有哪些技术飞跃“近在咫尺”?与其听所谓专家们的凭空预测,不如看一看硅谷创业者们的实践。记者近期走访了硅谷地区创业公司,从他们的实践总结了2016年的五大技术趋势。 趋势一:新芯片与生物模拟 近日,由F50举办的第六季创投论坛上(Season6 Summit),35家最前沿的初创公司齐聚一堂,它们代表了目前硅谷最前沿的创业方向。F50 Garage Venture Fund二期基金管理合伙人Bill Reichert告诉记者,其中新芯片和生物模拟初创公司是本届Season6 Summit的一大特色,也是2016年硅谷重要的技术趋势方向。 随后采访中记者发现,一家专注于用芯片对人类的嗅觉和味觉进行数字化的创业公司Aromyx引发了在场投资人和创业者的广泛关注。 (Aromyx公司的CEO Chris Hanson) 据悉,Aromyx的产品是名为EssenceChip的系列芯片,用于嗅觉和味觉的数字化平台。过去,生物化学公司通过低效的生物测试方式获得嗅觉和味觉信息,现在EssenceChip通过模拟嗅觉和味觉分子结构来获取相应的生物化学信息,并据此判断对人们的影响。如此一来,加工食品和快速消费品公司就能大幅缩短新产品的开发周期、提升开发效率、加速产品上市时间。 据Aromyx公司的CEO Chris Hanson介绍,成立于2006年的Aromyx共有29项美国专利和49项外国专利,目前参与测试的客户包括百事可乐、陶氏化学、宝洁、高露洁等公司。Hanson曾参与创建了IBM的认知计算实验室,针对政府资助人脑反向数字化工程和模拟神经元突触体系,还负责了后期该技术的商业化。Aromyx公司首席科学家Bill Harries博士是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膜蛋白结构中心、美国综合医药研究所、美国加州大学蛋白结构研究项目等多家机构的科学家。 目前Aromyx的投资者包括斯坦福大学、TEEC Angel Fund、美国春山资本(Spring Mountain Capital)等。据美国《财富》杂志,单就全球加工食品行业而言,在过去5年中因为研发落后就导致损失了180亿美元的市场。一旦味觉和嗅觉的生物化学模拟芯片研发成功,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将不可估量。 趋势二:人工智能与服务机器人 手机之后的下一个大事件会是什么?有那么一群硅谷人相信“Next Big Thing”是服务机器人。近日在本次活动和Founder World 2015现场吸引了无数眼球的产于硅谷的Knightscope安保机器人就是典型代表,其可以自动巡逻,通过丰富的传感器捕捉现场环境实时信息,然后再经过预测分析引擎结合商业、政府、众包社交数据集等进行相关性处理,从而判断是否在现场环境中出现问题或威胁。当遇到异常情况时,机器人通过Knightscope安全运营中心(KSOC)向社区和有关政府机构报警。这样不仅可以有效预测意外的发生,也节省了安保的人力成本。 (安保机器人Knightscope) 事实上,目前在硅谷,服务机器人领域的创新公司正不断涌现,比如作为观众参会的创业公司Telepresence Robotics(TRC)的CTO John Sokol就认为,服务机器人市场目前还在早期阶段,还很难预测未来真正的潜力。但正如手机的发展历史一样,在早期的时候其实无人能预测后来的市场大繁荣。 据了解,TRC是一家把机器人增强现实体验带到商用领域的服务机器人公司,提供基于云计算的Robot-as-a-Service服务。这种服务型机器人可用于各类商用、办公室及家庭环境中,代替人们完成各种工作。开发者可以接入TRC RaaS公有云或部署于企业私有云中的RaaS平台,为TRC的机器人开发各种商用程序。TRC的机器人基于非常成熟的两轮平衡车技术,可以轻易跨越不平整的路面,甚至地面上的电线、石子、草坪和藤蔓植物等。 同样的,本届大会上,记者还采访了孵化自奇点大学的Fellow Robots,这也是一家位于硅谷的机器人创业公司,这家公司的机器人产品叫做OSHbot。OSHbot最大的特点是既能通过语音识别和语义分析来理解人们的搜索目的,同时还在前胸的触控屏幕上提供了辅助选项,用于纠正或扩展语音搜索的结果。首个OSHbot机器人已经于去年10月部署在硅谷中心城市San Jose市中心的Orchard Supply Hardware大型五金用品连锁门店,经过一年的试运行即将正式投入商用。 事实上,尽管人工智能商用化出现了上述种种成果,F50 Garage Venture Fund二期基金管理合伙人Bill Reichert表示,人工智能的商用化发展才刚刚开始,还远未达到所谓的奇点效应。他表示,人工智能技术的硬件研究已经取得了飞速的进展,但软件的研究还远落后于硬件,创新者在接下来的2016年必须要在软件上发力,才能发挥硬件的真正价值。 趋势三:纳米技术、新材料与新能源 技术进步对于新硬件的要求,直接导致了对新材料的追求。纳米技术是一种用单个原子、分子制造物质的技术,关于纳米技术的终极追求是任意组合所有种类的分子,可以制造出任何种类的分子结构。当然这种遥远的未来梦想并未阻止今天对纳米材料的研究,IBM就在2014年7月宣布将于未来5年投资30亿美元开发7nm芯片。 在F50 Season6 Summit上亮相的一家名为Applied Cavitation硅谷创业公司,主要从事把深度纳米技术与其它先进物质的结合,制造出高性能的材料,实现电子、光学、热度、化学和物理等方面的高级性能。Applied Cavitation公司CFO Craig Allen介绍说,该公司目前是市场上唯一能够在现有材料中大量加入高密度纳米级物质从而获得高级性能的可行商用化解决方案供应商。 (Applied Cavitation公司CFO Craig Allen) Allen表示,高容量纳米材料的应用范围包括目前市场规模为250亿美金的半导体材料市场、180亿美金的柔性电路和电池市场、600亿美金的涂层和镀膜市场、220亿美金的汽车电子市场,产品涉及3D打印耗材、先进传感器、高级陶瓷、透明传导涂层等。该公司通过专利技术,帮助化学和物质材料公司快速、低成本、高质量地不断开发下一代产品。Allen表示,Applied Cavitation目前已经有多种开发完成的产品,正在与全球1000余家企业客户进行测试,该公司的目标是在2017年IPO。 另一家亮相活动、总部在纽约并在硅谷设立了分公司的Paper Battery创业公司则基于超级电容开发了创新型的超薄电池,其中的PowerWrapper超级电容产品线以小于0.5毫米的厚度提供4.5V电压和清洁的脉冲电源,而PowerResponder混合超级电容产品线则取代圆柱形电池提供了高5倍能量密度但更小体积的电池。迎合了当前云计算及移动计算的趋势,Paper Battery以新型电池能源解决方案,为手机、可穿戴设备、物联网、服务器与存储的内存计算等环境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据CEO Shreefal Mehta介绍,该公司的产品将在2016年实现量产。 (Paper BatteryCEO Shreefal Mehta) 趋势四: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与新社交 2015年的另一大热点技术是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美国科技网站Techcrunch.com预测,到2020年全球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500亿美元。这就意味着2016是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加速发力的一年。 硅谷创业公司Lytro于近期宣布了全新的虚拟现实录像设备Immerge,能极大地提升虚拟现实影片产量以及缩短制片时间。Lytro于2011年开发了全球首款光场相机,随后推出了面向企业的虚拟现实摄像系统、用于影视制作的专业光场录影相机系统以及拥有1亿6千万像素传感器的相机系统。另一家增强现实创业公司Magic Leap则于近期完成了一轮10亿美元注融资,估值高达45亿美元。Magic Leap致力于利用光场技术来实现3D内容的显示,而Lytro则解决了光场内容的捕捉,实现了光场内容从捕捉到显示的闭环。 而亮相本次活动的硅谷创业公司VRLab则是一家专门致力于虚拟现实移动社交公司,VRLab认为当前虚拟现实技术已经达到了可以在消费市场广泛应用的阶段。VRLab提供了一个移动社交APP,可以运行在苹果iOS和安卓移动平台以及PC上,能连接多位玩家进入同一虚拟现实空间,该平台还对开发者开放。 让小小的手机屏幕变成无限大的虚拟现实空间,VRLab正在创造一个虚拟现实的生态平台,这或将释放虚拟现实移动社交的潘多拉魔盒。 趋势五:新软件与新IT 说到技术趋势就不得不提到企业级软件和IT基础设施,这是所有技术创新的重要基础。对此,Bill Reicher表示,如今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发展,给企业级软件和新IT打开了新的空间。特别是用机器学习优化机器学习、用算法去管理和优化其它的算法,这种在《黑客帝国》才有的场景正出现在IT基础设施层面。 本次活动中,硅谷创业公司Pensa Networks正是看到了企业数据中心正在经历的巨变:一方面是在包括计算、存储和网络的基础架构层面大量采用了各种虚拟化技术;另一个方面是大量混合云的部署不断提高了对企业私有云可视度的要求、SLA服务水平协议的控制和向公有云弹性部署的支持力度;此外,新出现的融合基础架构催生了紧凑型软件定义数据中心。 (Pensa Netoworks的CEOUjwal Setlur) 这些新技术提供了大量可移动的组件,虽然方便了数据中心的部署、调整与优化,但由于每个组件都需要重新配置和管理,这大量增加了IT人员的工作强度与难度。此外,企业仍有大量遗留的传统IT系统和设备,这导致了混乱的IT基础设施,从而让应用软件的部署周期大幅拉长,而且容易出现各种人为错误。因此,当前所谓灵活的DevOps应用软件开发,其实需要灵活的IT基础设施和架构。 Ujwal Setlur是Pensa Netoworks的CEO,他告诉记者,Pensa Netoworks开发了一套企业虚拟基础设施生命周期自动化管理软件。这是一个基于专家知识系统的管理软件,能自动感知和自动学习企业虚拟基础设施环境。然后通过自动化的管理和服务,把企业部署虚拟基础设施的时间缩短10到20倍、部署质量提升5倍以上,极大缩短了应用软件向私有云、公有云与混合云环境的部署周期、降低部署成本、简化部署管理。 在采访中,记者还偶遇了另一家作为观众参会的在硅谷研究下一代DevOps技术的Lantana Cloud,它原本是一家专门从事AWS公有云管理和性能优化的公司。公司CEO Ravi Janak敏锐捕捉到了企业IT基础设施的变化趋势,于是着手开发下一代DevOps技术。通过大数据学习、分析和预测,Lantana Cloud正在开发基于启发式IT(Heuristic IT)理念的下一代IT基础设施管理软件。这种具有高度智能和智慧的软件体系,能够在自动化管理系统的基础上,用算法去优化算法、用机器学习去优化机器学习,从而达到软件的自我进化和高度的机器自治。当然,Ravi Janak表示这目前还是一个愿景,在未来的几年中将不断把阶段性研发成果拿出来进行商业化。 随着2016年临近,可以看到在硅谷创业生态中正在涌现越来越多“近在咫尺”的新技术和新产品,而这些新技术与新产品一旦开始商用化,“人类的一大步飞跃”也就不再是遥远的梦想。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 本文由 硅星闻 授权 虎嗅网 发表,并经虎嗅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虎嗅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http://www.huxiu.com/article/131274/1.html
    硅谷
    2015年11月15日
  • 硅谷
    出了什么事情?Zenefits估值暴降48%,一切皆因太过激进,无法完成目标 11月13日消息,据外电报道,由于先前制定的营收目标过于激进,已开始抑制支出的人力资源初创公司Zenefits正面临着无法实现预期的尴尬境地。该公司也成为了最新一家未能实现投资人预期的“独角兽”公司(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初创公司)。 消息人士透露,从今年夏天开始,Zenefits已经冻结了特定部门的人员招聘工作,原因是销售团队屡次未能实现目标。据悉,Zenefits已经下调了部分员工的工资,且包括8名高管在内的数十名雇员已经离职或被公司辞退。 Zenefits此前曾表示,根据用户数量计算,该公司的年化营收将在明年1月达到1亿美元。不过消息人士透露,按照今年8月Zenefits的用户数量计算,这家公司到明年1月时的年化营收将仅为4500万美元。该消息称,Zenefits目前已很难实现原定的目标。 在8月1日至9月30日期间,共同基金富达投资(Fidelity Investments)将对Zenefits的投资减值48%,这也就意味着富达投资目前给予了Zenefits 23.4亿美元的估值。该估值远低于Zenefits在今年5月最后一轮融资时45亿美元的估值。富达投资正是参与了Zenefits的这一轮融资。 Zenefits发言人肯尼斯·贝尔(Kenneth Baer)表示,“目前,我们看到来自数以千计希望摆脱人力资源负担的小企业的需求非常强劲。Zenefits的成长速度非常快,过去12个月的年循环营收增长了三倍。”Zenefits定义的年循环营收,是平均年度佣金乘以当前收取佣金的数量。该发言人并未透露该公司年循环营收的数值,或者是使用正式财务准则后的实际营收数值。 Zenefits也成为初创公司估值暴涨之后又一家陷入困境的公司。富达投资最近披露的报告显示,该公司旗下的两只基金刚刚将他们持有的阅后即焚应用Snapchat投资价值下调25%,而此时距离他们首次投资该公司才刚刚过去几个月。Snapchat用户总数超过1亿,也被视作硅谷估值最高的创业公司之一。 截至今年5月,Snapchat的估值达到160亿美元。移动支付公司Square上周公布的发行价格区间显示,这家公司的估值为39亿美元,低于去年60亿美元最后一轮融资的估值。此外,电子商务公司Jet.com和本地服务网站Thumbtack的估值都已被投资人调低。 创办于2013年的Zenefits自称为软件公司,但是这家公司的业务主要是医疗保险经纪--因为它扮演了企业和医疗保险提供商中间人的角色。Zenefits面向小企业提供基于云计算的软件即服务(SaaS)人力资源平台。该公司试图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满足企业人力资源的合规、招聘、薪酬管理、医疗保险和员工福利等需求。这一软件免费提供给企业使用,而Zenefits通过服务中介获得收入。Zenefits通过每位“受保个体”获得约450美元佣金。该公司发言人贝尔称,平均佣金一直在增长,但拒绝就此透露详情。 Zenefits去年从安德森·霍茨维尔基金、Institutional Venture Partners和Venrock等风险投资公司手中募集到约8000万美元资金。经历过一系列创业历程的Zenefits创始人帕克·康拉德(Parker Conrad)表示,Zenefits是史上增长速度最快的订阅式软件公司。 2015年1月,康拉德曾经表示,Zenefits的年循环营收已达到2000万美元;到今年1月将达到1亿美元。今年5月,Zenefits从包括富达投资的投资人手中募集到5亿美元资金,对公司估值达到了惊人的45亿美元。消息人士透露,在完成该轮融资后,Zenefits加大了招聘力度,员工数量也从去年秋季的400人激增至今年9月的1640人。今年8月,一些Zenefits员工曾在旧金山一家酒店聚会,庆祝公司签约投保人数达到10万人。 但是问题也正是从那时开始出现。因为Zenefits销售员工数量的增加,许多销售员工开始难以完成业绩。由于Zenefits下调了高级销售员工的工资,他们在向客户打电话时也不再热情。在举例来说,Zenefits把亚利桑那州销售员工的工资降低了14%,至人均3万美元。这也导致许多员工从公司离职。 在公司内部,这家人力资源公司在管理自己的人力资源上也遇到了问题。今年3月份,Zenefits修改了公司的度假政策,停止向未休假员工发放补贴。一些Zenefits前员工表示,按照加利福尼亚州的法律,在此政策调整之前,他们也没有得到累计的未休假补贴。消息人士透露,Zenefits的内部软件也不完整,导致一些数据需要人工输入,并由此产生了许多的错误。 今年夏末,Zenefits开始冻结部分部门的员工招聘工作。据悉,在今年9月中旬员工数量达到1640人之后,该公司员工目前已降至1600人以下。Zenefits发言人贝尔对此表示,公司的部分部门仍在招聘新员工,而其他一些部门则停止了招聘工作。毕竟,Zenefits的员工数量在一年内已增长了三倍。 根据《华尔街日报》获得的内部文件显示,Zenefits高管曾预计该公司的增长速度将会更快。今年夏天,Zenefits预计到10月时员工数量将达到2200人,到明年1月将超过2400人。 来源:腾讯
    硅谷
    2015年11月13日
  • 硅谷
    如何做好企业客服,Pypestream打造消费者和企业沟通的新方式 来源:猎云网   (编译:Jenny)   几周前,我曾写过关于Pypestream的内容,这是一家初创企业,他们决心要改变糟糕的客户服务体验的现状。当时,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Richard Smullen谈到公司经营内容的时候还略显羞涩,但现在他已经准备好娓娓道来的准备了。   Pypestream主要是一款客服通讯应用,企业可以在App上开立账户与消费者交流。每个账户包括不同的“管道”,代表着不同的交流类型。比如,一家零售商可能开立一个“管道”用于客户支持,一个用于退换货,一个用于交易,一个用于推送新消息,诸如此类。   如果你想要了解企业的相关信息,只要打开相应的“管道”并且给他们发送消息,就像平时给朋友发消息一样。将这些“管道”保持开启状态,你就能收到公司推送的相关种类的交流信息,比如交易提醒等。   Smullen称,对消费者而言,这个App提供了一个无需花时间等待回应的有利渠道。而且,使用起来会比一般接听客户致电的自动系统要更自然。   说的更清楚一点,一个企业的Pypestream消息是由自动系统和人工系统共同支持而产生的。Smullen称,即使你不是在给一个真实的人发消息,这种互动也比和电脑音聊天要觉得自然的多。   与此同时,企业也节省了一大笔运营客服中心的开支,并且拥有了与客户保持沟通的公开渠道。Smullen认为相比于下载每个商家的App,消费者更愿意使用Pypestream发送消息。 当然,还有其他竞争对手也涉足了大型客户通讯应用,但Smullen觉得那些App并不具备某些企业特性,但Pypestream恰恰有。Pypestream支持支付功能,还有文件储存功能可以保存商家和客户沟通过程的所有记录。   他说:“我们不是一个P2P平台,也不是一个群协作系统,我们这款App是从一对多的模式出发,然后再一对一回复。”换句话说,企业可以广泛地推送消息给任何感兴趣的消费者,消费者再根据自己的爱好给予回应,这个过程不会泄露任何的信息。   Smullen表示,这些品牌最终也会用App和消费者内容共享。他认为Pypestream最后会成为消费者在任何时候都能和企业交流的平台。   实际上,按照他所谈及的App的用途、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以及如何满足企业需求的内容,我想起了像Magic和GoButler这样的手机后台辅助应用程序。不同的是,使用这些辅助App时,你要反复的输入你的要求再发送消息以解决问题。而使用Pypestream,你可以选择具体的商家和具体的问题来发送消息(这也意味着商家和客户建立了直接的关系)。   Pypestream目前尚未广泛应用于消费者,但是Smullen说他们已经在将更多的企业囊括到App中来。最初的用户包括Genesis Media(由Smullen、Castle Vision Media和AdGenesis合作创建的视频广告公司)以及Billboard。   Source:techcrunch
    硅谷
    2015年1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