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硅谷
    营销大数据分析工具 Qubit 获 4000 万美元 C 轮融资 针对营销的大数据分析工具 Qubit 刚刚获得了 4000 万美元的 C 轮融资。   Qubit 是一家为营销人员提供大数据分析工具的初创企业,由 4 位前 Google 员工创建成立于 2010年,总部位于英国伦敦,其目标是帮助客户理解公司网站访客,并通过个性化展示来实时提高转化率。   在 CEO 兼创始人 Graham Cooke 看来,以前的电子商务模式赚的是容易钱,即电子商务网站只需要把商品陈列上去或者在客户最容易看到的地方打广告(如 Google 搜索侧栏广告)就能把访客转化为客户了,也就是所谓的转化率很高的 “预期经济”。但是现在随着客户设备以及旋转的多样化,客户购买决策过程变得更加冗长和复杂了,这增加了营销的难度。必须更加了解客户,提供个性化展示和优化才能提高转化率。   而 Qubit 的 Visitor Cloud 平台正是这样一套工具,它可以提供细分客户实时展示,将客户跨平台(解决客户使用设备多的问题)的产品浏览路径分析出来,同时 Qubit 还利用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分析对不同业务流量数据进行分析,找出不同的客户类型模式,进而为营销人员提供不同的销售策略建议,从而引导客户销售漏斗的实现。   Qubit 目前拥有大概 300 家客户,其中包括 Topshop、希尔顿酒店、沃尔玛旗下的 ASDA 超市连锁等。且声称自 2012年 以来的年增长率均超过了 100%,目前 Qubit 处理的日均在线客户交互次数达 25 亿次,年销售额很快将达到 1 亿美元,预期在 18月 内实现收支平衡。   此轮融资由高盛领投,原有投资者 Accel 以及新投资者 Sapphire Ventures 与 Salesforce Ventures 跟投(值得注意的是后两家都是 CRM SaaS 巨头的投资机构)。此轮融资过后,其总融资已达 7485 万美元。此轮融资所得将用于电子商务以外其他垂直领域(如旅游、金融、电子游戏等)的扩张,以及 Visitor Cloud 平台的功能增强与完善,同时 Qubit 还将招聘更多人员,准备在硅谷开设分支机构。   来源:36氪,作者:boxi,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43594.html
    硅谷
    2016年02月23日
  • 硅谷
    译言:Slack类产品很快像Email 一样被你憎恨 You're About to Hate Slack as Much as You Hate E-Mail Group chat applications like Slack, HipChat, and others are due for a backlash. People adored e-mail once, too. 编者按:本文作者 Rebecca Greenfield,Bloomberg Business 作者。在本文中,她以 Slack 为切入点,分析企业级通讯工具与 e-mail 的相同和异同,以此解释你为什么会像讨厌 e-mail 一样最终厌烦工作群聊应用。 财经记者 David Warsh 希望你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一位办公室职员弓身盯着电脑。“然后他咯咯轻笑。” 在给 The Washington Post 的一篇文章中 David 这样描写。“他迅速敲了一连串键盘,按下发送键,然后对面的另一位经理也重复了这些动作。” 这听起来就像当今办公室雇员的写照——他们常用 Slack 或 Hipchat 之类的企业级通讯工具进行群聊(并拖延工作进度)。但是 David 的这一文章写于 1991 年,所描述的也不是员工们在群聊,而是他们在享受发 e-mail 的场景。 当 e-mail 最开始被引入企业办公时,它就十分受人欢迎——因为能以工作为掩护进行娱乐。这同样是现今企业级通讯工具大热的原因。“我们分享秘密、讲笑话、调情、抱怨同事的失误,这非常有意思。” David Warsh 写道。这样看来,我们挚爱的群聊工具最终会像 e-mail 一样令人生厌。 企业级通讯工具的活跃度一直以爆炸式增长。每天有超过百万人登录 Slack,而在 2014 年它每日只有 12 万的用户。团队成员除了在 Slack 上交流,还会选择提供类似服务的 HipChat、Google Hangouts 以及 Skype,有时甚至同时开启多个通讯应用。人们认为这些应用会取代扰人的 e-mail。 人们也曾经认为 e-mail 是自己的救星——无需再使用电话交流。专栏作家 Oliver Bertin 在为 The Globe and Mail 的文章中这样写道:“我们可以发送笑话、共进午餐的邀请或是给朋友的一封信。” 这是 1987 年,e-mail 被认为是一种有趣的电话替代方式。“电话会让本就忙碌的日子更加烦人。” 他表示。 雇员们之所以使用群聊软件,就是因为它有趣。Amanda Hess 在去年春天给 Slate 的撰文中指出 “它让工作变得像游戏一般”。就像 Slack 及类似的产品一样,e-mail 问世时也有些用户颇为上瘾。1992 年,一位好莱坞的剧本评论家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表示:“e-mail 很有趣,但不过是玩具而已。” 此外,他还补充道:“e-mail 鼓励人们唠叨,说一些不必要的话。” 在 1993 年 Business Times 的一篇故事中,作者称 e-mail 为 “电子游戏”。 好景不长,e-mail 现在已经不再受人欢迎。有些文章称之为 “恶魔”、“互联网蟑螂”。最初的优点也变成了拖后腿的劣势。1996 年,一位 e-mail 重度用户在夸赞时这么说道:“我觉得它最棒的一点在于,你可以看心情来回复。” 这种 “看心情” 的后果就是日益肿胀的收件箱,人们需要时常管理自己的邮件。你可以随时发送消息,但这也意味着你随时可能收到邮件。皮尤去年的一项调查发现人们一般不会在办公室检阅工作邮件。同一研究还显示,35% 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因为互联网工作时间更长。这么看来,我们换一种方式聊天已是必然,不过时间长短问题。E-mail 的衰落就是最好的警示。 群聊自诞生之初的使命就是摆脱 e-mail 的繁琐和沉重,使办公室交流变得更轻、更即时。人们不再需要管理收件箱中成堆的无用邮件,只需加入工作或兴趣相关的群聊小组,还可以自由退出。群聊使得人们能更轻松地寻得并跟进想要参与的对话。Slack 对 1629 名用户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他们 e-mail 的使用频次减少了 48.6%。 无论如何,Slack 忠实用户从收发电邮上省下来的时间,基本都没用在工作上。他们平均每个工作日会在线 10 小时,而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美国人每日工作或睡眠时间都没有那么长。 对于工作群聊的狂热已经开始冷却了。 “Slack 有时真是吵得不行,一堆人无休止地聊天”。Fast Company 在给 Slack 用户的《礼仪指南》开头这么写道。这份《指南》于上个月问世。我不禁想问,《礼仪指南》的问世是不是意味着某一产品开始衰落? 只用一小会时,它还是无敌的。 The Verge 的作者 Justin Glow 在使用 Slack 一周后弃用,他感觉一切都 “失去了控制”。群聊和 e-mail 一样鼓励人们交流——这十分有趣,但可能会浪费宝贵时间。“生产力低下的时候,人反而容易觉得自己效率很高。” Brendan O’ Neil 是会议室管理应用 Robin 的销售部员,他表示自己一旦离开 Slack 就会产生 “害怕信息错过的恐惧。” 他表示自己正加紧提高自控力,希望在工作信息和干扰闲聊中取得平衡。 “只用一小会时,它还是无敌的。” Chris Collins 说道。他是康奈尔大学工业与劳工关系学院的助教。“你最开始使用聊天软件的时候,会十分享受即时性带来的快感。过一阵你就会感觉受不了了。” E-mail 在九十年代中期颇受追捧。“它的易用和快速实在是太棒了。” Financial Post 一篇发表于 1996 年的文章这样写道。“想象一下那些身处服务业的公司,他们需要时刻保持顾客与员工间的信息互通,这时保持竞争力的关键。每天除了电话问询外,他们还要解决通过 e-mail 发出的疑问。” 我们不需要想象,这就是现实。 交流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动力,在这一过程中思想和理念得到了碰撞。“世界上的各种产品比过去要复杂得多,” Collin 说道,“需要凝集很多人的智慧,需要很多人参与贡献。” 那些最成功的企业中,员工的思想碰撞更为频繁。这就是工作群聊令人着迷的地方,它使得不同地区的智慧得以互通。 Collins 的研究还发现,e-mail、工作群聊、内部博客等等虽然促成了沟通,但都无法催生令人惊艳的想法。相比之下,面对面的交流能够收获更好的效果。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员 Lindred Greer 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群聊适合做头脑风暴,但不适合想法的落地执行。 即便人们对于群聊的焦虑逐步上升,相关产品也并非穷途末路。Slack、Google、Apple 等等都在他们的忠实用户上看到了更多可能。它们都开始提供 “请勿打扰” 模式。Slack 上月方才推出 “勿扰” 功能,你可以借此告知同事你很忙。这一功能让人们不再需要实时回复信息,可以按照心情和空档来阅读处理——听起来很像 e-mail 不是吗。 注:本文译者 Alksy。 本文编译自:bloomberg.com
    硅谷
    2016年02月20日
  • 硅谷
    Google在新加坡进行人才收购, 收购新加坡企业级聊天应用 Pie,并关闭 Google 宣布收购新加坡公司 Pie,但具体收购价格并没有公布。 Pie 是一款为工作团队而打造的消息应用,覆盖 iOS、Android、Mac 以及网页端等各大平台。该公司曾在 2015年6月 的 A 轮融资中募得 120 万美元。 Google 此次收购目的在于组建新的技术团队,Pie 团队的九名工程师将成为 Google 员工,将于 2月19日 入驻位于新加坡金融中心 Shenton Way 的 Google 办公室,Pie 提供的通信服务也将同步关闭。 Google 副总裁 Caesar Sengupta 表示,他希望能引进更多的新加坡籍海外工程师,特别是在硅谷工作的新加坡籍工程师归国加入该技术团队。 据悉,他将于 3月8日 在 Google 总部山景城举办新加坡籍工程师专场招聘会。Caesar Sengupta 指出,新组建的技术团队将为亚洲数十亿用户服务。相比于欧洲、北美等其他地区,这些用户使用的手机终端更为便宜,手机的硬件缺陷导致互联网连接并不完善,导致目前互联网方面的用户体验较差。 Caesar Sengupta 称,“用户使用的手机技术普遍较为落后,导致用户无法享受完善的互联网服务,因此其用户体验较差。新组建的技术团队将致力于开发新产品和服务,在现有手机硬件环境下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互联网服务。” 本文编译自:techcrunch.com
    硅谷
    2016年02月19日
  • 硅谷
    苹果公司的整个小麻烦牵动了整个硅谷,于是大家都来声援了 这两天苹果的 一场官司,牵动了整个硅谷,因为一场恐怖枪击案,美国FBI向法院申请让苹果公司帮助解锁死者的iPhone5c手机,对于这种“不合理的负担”CEO蒂 姆·库克(Tim Cook)日前透过官网发表长文以表达强烈抗议,表示不能开这种“令人不安的先例”。详见百略网此前文章《为什么法院的一纸判决触怒了 整个硅谷》 而现在苹果不再孤军奋战,因为除了硅谷的科技企业,一些组织和民众也加入到声援苹果的行列。 一、科技公司 1.事件发生后WhatsApp创始人兼CEO简·库姆(Jan Koum)也加入到战局,通过Facebook官博转发库克的长文,并表示将对此予以全面的支持。并表示:“我们不应该开出这个危险的先例,今天我们的自由已经陷入危险境地。” 事实上,WhatsApp在过去已经有过类似经历。去年12月,该应用在巴西被全面屏蔽,时间长达一整日,事发原因原因是其不愿意配合巴西法庭提供必要的聊天信息(巴西犯罪集团利用其工具通信)。 2.谷歌CEO桑达尔-皮查伊得知消息后(Sundar Pichai)在Twitter上发帖称,强迫科技公司“黑”用户的设备可能会成为一个令人不安的先例。 “强迫企业支持黑客行为可能会伤害用户的隐私。我们知道执法者和情报机构在保护公众免受犯罪和恐怖主义侵害时面临很大的挑战。我们制造了安全的产品,以保护用户的信息安全, 我们会基于有效的法令向执法部门提供数据”皮查伊说“但是要求企业为入侵客户设备和数据的行为放行是完全不同的,它可能会成为令人不安的先例。 这个问题很重要,期待各方能就此进行深刻而开放的讨论。” 考虑到 Android系统也可能被要求监控,皮查伊这次声援库克的目的显而易见。作为最早一批推行https加密的行业巨头,继旗下goole搜索和 youtube等各大主要站点实施全站https加密之后(gamil邮箱早在2010年便实施了全站https加密),Android系统也开始向用户 提供数据加密功能。 3.微软首席法务官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今日在Twitter上发表声明称: “改革政府监督”(Reform Government Surveillance,以下简称“RGS”) 成员企业认为,打击恐怖和犯罪分子,帮助执法 部门获取必要的信息来确保社会安全,其意义非凡。但政府机构不应该要求科技公司对其安全技术预留后门,因 此,RGS成员企业会在确保用户人身和信息安全 的前提下,帮助执法部门提供所需信息。” 除了微软,RGS成员企业还包括AOL、Dropbox、Evernote、Facebook、谷歌、LinkedIn、Twitter和雅虎等。微软的这项声明是以RGS成员企业的身份发布的,虽然没有明确指出支持苹果的决定,但态度不言自明。 二、美国组织 美国民权同盟(ACLU)、电子前线基金会(EFF)以及国际特赦组织(Amnesty International)在事件发生后也都表示支持苹果。 ACLU演说、隐私与技术项目专职律师Alex Abdo在声明中说:“政府的行为是空前的、不明智的、非法的。宪法没有允许政府强迫企业侵入用户的设备。苹果提供能够安全存储信息的手机,如果用户要保留对隐私数据的控制,苹果也应该维持这种做法。 “政府的这种行为会开启危险的先例。如果FBI能够迫使苹果侵入其用户的设备,那么世界任意专制证券也都会这么去做。苹果维护其权利,为所有用户提供安全设备,这值得赞扬。” EFF与国际特赦组织也发表了类似的声明。当然这些组织担心的可能是国家以臭名昭著的恐怖主义案件为由进行的“权利滥用”。 三、美国民众 1.知名商业投资人马克·库班(Mark Cuban)向来直言不讳,在周四的博客文章中,他也公开向苹果表达了支持。 他写到:“苹果是完全正确的,因为这就是一条不归路。联邦调查局深知这是一次毫无机会的请求,但这不会是针对智能手机的最后一个可怕的事件。只要苹果开了先例,未来就会有很多政府机构多次重复这一请求,然后我们就都被滚下隐私的山坡了”。 2.作为揭露美国监控丑闻“棱镜计划”的美国国防部前雇员斯诺登以及大批的Twitter用户也陆续赶到,坚定的站在苹果阵营。 “FBI正在创造一个公民需要依赖苹果才能伸张正义的世界,而不是反过来。” 一些Twitter和Facebook用户用“与苹果站在一起”标签表达对苹果的支持。用户Peter M 说:“谢谢你蒂姆·库克,因为你把苹果用户的隐私放在了第一位。‘与苹果站在一起’”。 另外在《纽约时报》这样以精英读者为主的网站上,大部分留言对苹果的做法表示了支持。按照美国人的思维方式,政府机构和公权力都是不值得信任的,都是需要严加警惕的。   四、零星的反对之声 其中最主要的反对者还是美国政府,包括美国总统候选人川普(Donald Trump)他在接受电视访问时坚决主张苹果公司应该遵守法官判决。要求苹果解锁涉案手机。“苹果不让我们破解枪手的手机,”特朗普在采访时说道。“他们以为自己是谁?我们非得破解这部手机不可。” 白宫新闻秘书Josh Earnest强调,FBI并没有要求苹果重新设计产品或者是给它们留后门,仅仅是敦促苹果在凶手这台iPhone 5C上提供必要的解锁帮助,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查明这桩震惊全美的凶案真相。 另外一些淳朴的美国民众也表达了反对意见“苹果你为什么要保护恐怖分子啊”,“恐怖分子都是人渣,他们杀了我们美国人呀”,“苹果怎么可以这么不爱美利坚,这么不关心国家安全,你应该执行法院命令,你再这样我要一辈子抵制苹果产品” 此外,据科技网站AppleInsider报道,约翰·麦克菲(John McAfee)是世界知名杀毒软件McAfee的创始人,眼下,他正在代表美国自由党参与总统竞选。FBI要求苹果解锁iPhone事件持续发酵后,麦克菲看不下去了,他认为自己的团队只需利用最新的社交工程(Social Engineering)技术,就可以无需运行新版iOS直接黑进iPhone并获取FBI想要的的信息。他信心满满的表示这一工作三周之内就可完成。 本文系作者 百略网 来源:钛媒体
    硅谷
    2016年02月19日
  • 硅谷
    将 CEO 扫地出门之后,Zenefits 承认软件中含有欺诈性程序 将公司 CEO Parker Conrad 扫地出门之后,曾在 2015 年风光无两的独角兽公司Zenefits 如今要做得是继续整顿家门。在最近曝光的一封公司内部邮件中,Zenefits 的新任 CEO David Sacks 向公司员工坦陈,Zenefits 的软件中存在欺诈性软件程序,能够帮助未经授权的销售人员非法成为保险代理人并销售医疗保险。 这款程序在 Zenefits 中被命名为 “Macro”,它可以利用作弊程序帮助想要成为保险代理人的销售人员完成 52 小时的法律规定培训时长,用户通过这款程序可以直接跳过本该是强制完成的培训课程,直接进行证书的签发环节。 这样的欺诈性程序直接造成了 Zenefits 涉嫌伪证罪以及代理许可违法的罪名成立,根据华盛顿州的法律,这会被判 B 级重罪,违法者可能受到长达 10年 的监禁以及 2 万美元的罚款。目前,Zenefits 已经承认在美国加州推行了这一违法功能,后者是该公司在全美最大的市场。 不过,出现这样的结果也算是意料之中,去年 11 月,新闻聚合平台 BuzzFeed 就曝出 Zenefits 涉嫌允许未授权的代理人销售健康保险,这也引起了华盛顿州保险委员的注意并进行调查,这也连带引发了 Zenefits 前任 CEO Parker Conrad 的解雇事件。 “公司内部的各种流程、控制和法律风险的规避都在执行力上有些问题,甚至有些决定是错误的。” Zenefits 公司内部的一封公开信表示,Conrad 的离职因为合规管理意识的缺乏。 目前,Zenefits 表示将停止 Macro 程序的运行,相关部门的责任人也将被停职,公司也将继续配合相关部门的审查,可以说,Zenefits 想要挺过现在的这道坎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原创文章,作者:苏建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43230.html
    硅谷
    2016年02月14日
  • 硅谷
    机器学习平台 DataRobot 获得 3300 万美金融资   总部位于波士顿的机器学习平台 DataRobot 今天宣布获得了由新企业协会领投的 3300 万美金的融资,其中跟投方为 Intel Capital 和 IA Ventures。 截止到目前,DataRobot 总共获得了 5700 万美金的投资。DataRobot 表示,该公司已经在亚洲、欧洲、美洲设立办事处,此轮融资将有助于扩大全球的业务开发和销售规模。
    硅谷
    2016年02月12日
  • 硅谷
    Linkedin 持续暴跌,收盘100.98刀,跌幅达8% 刚刚收盘的美股 Linkedin收盘价格为100.98 美元,市值132.4亿美金。 52周最高估价为276.18美元。 一个字,真惨!    
    硅谷
    2016年02月10日
  • 硅谷
    Hired 融资 4000 万美元,收购 3 家公司开拓国际市场 Hired 是一个互联网人才竞拍服务网站,公司今天宣布刚获得一轮 4000 万美元的融资,此轮融资由 Lumia Capital 领投。到目前为止,Hired 的融资总额已达 7000 万美元。 Hired 创立于 2012年,公司总部位于旧金山,Hired 最初的产品名是 DeveloperAuction ,后来才改为 Hired。和传统的招聘模式不同,在 Hired 上,不是求职者主动向招聘公司投递求职简历,而是公司需要在一定时间内竞拍自己看中的求职者。正在招聘的公司能够看到很多求职者的简历,同时能看到其他公司给出的竞价,这样在求职者最终决定选择哪家公司之前,公司可以通过提高竞价的方式增加竞拍成功的可能性。Hired 上公司提供的薪水一般在 7.5 万美元-25 万美元之间。 如果企业希望在 Hired 上寻觅人才,他们必须在这个平台上 提供详细的职位描述和待遇水平,例如薪金、福利等 ,这样会有助于吸引候选人。举个例子说,假如你花费了数周的时间去一家公司面试,面试过后发现企业提供的薪资待遇达不到你的预期,你会做何感想?当企业在 Hired 上找到了合适的候选人之后,Hired.com 会收取佣金。 佣金金额为该候选人月工资的 1%,佣金按月收取(24 个月内)。如果候选人离职,Hired 会停止收取佣金,而成功找到工作的求职者也能获得 1000 美元的红包。 大多数其他类似平台,都是事先向企业收取候选人信息浏览费用,而 Hired 则是将所有候选人的信息免费公开,直到候选人入职之后才开始收取费用。 Hired 最初的服务范围仅限于美国。去年3月 份,公司开始拓展国际市场,并在英国设立了一个办事处。去年年 底,Hired 又在加拿大设立了一个办事处。目前 Hired 正在通过收购兼并的方式来加速国际市场的扩张步伐,目前已完成了三笔收购。 Hired 的第一项收购是 Jobbop。Jobbop 是一家位于墨尔本的招聘类创业公司。Jobbop 在澳大利亚提供的招聘服务的模式和 Hired 类似。而收购 Jobbop 也意味着 Hired 服务已经正式进入澳大利亚市场。此外,Hired 还收购了一家位于法国巴黎的创业公司 Breaz,后者提供的服务主要是为本地公司招聘科技和销售人才。Hired 还收购了一家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创业公司 Zlemma。Zlemma 提供的服务主要利用 “语义搜索引擎” 的方式是帮助一些大公司(例如 Google、Amazon 和沃尔玛等)找到和自己发布空缺职位相匹配的求职者,从而改善公司的招聘现状。收购后,Hired 将 Zlemma 的技术直接整合进了自己的招聘系统中了。 今天除了发布融资消息外,Hired 今天还表示公司的服务范围已经拓展至新加坡。最开始的一段时间,Hired 主要瞄准的是互联网程序员的人才招聘市场,目前公司服务的人群范围进一步扩大了,除了互联网公司程序员外,Hired 现在提供的人才竞拍服务的对象还包括销售人员和自由职业者。公司今年还打算进一步扩大服务对象的范围。之所以这么做,也是为了进一步增加公司营收和流量,从而更好地吸引投资者。 目前的招聘市场可谓是非常火,就在上个月,一家名为 Job Today 的欧洲初创公司获得了 Accel 领投 // 菲利克斯以及红树林资本跟投的 1000 万美元 A 轮融资,它提供的面向 B 端的极速招聘功能,主要瞄准的是欧美蓝领招聘市场。而就在上个星期,校园职业社交平台 Handshake 刚获得 1050 万美元的 A 轮融资,主要想让小白们更清楚自己该入哪行。 在中国也有和 Hired 招聘模式类似的创业公司,包括 100offer、JobDeer、yesoffer、实力拍等。其中 JobDeer 由于融资出现了问题,公司已于去年年 底停止了运营。推荐阅读《聊聊 JobDeer 从无到有,再到停止运营的那些事》。100offer 去年刚获得一轮 2000 万人民币的融资,目前每周一次新的拍卖,持续时间为 2 周,每个月拍卖 400-800 位程序员。在 2 周时间里 HR 都可以给正在拍卖的程序员发送邀请。每期拍卖时间定在周一。拍卖模式的流程是这样:程序员将自己的简历、Github 账号、社交网络账号等提交给 100offer,经过 100offer 审核之后,100offer 将会对程序员进行包装,比如一句话的个人简介等,通过审核的程序员将进入拍卖程序。 本文参考了多个信息来源:venturebeat.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43178.html
    硅谷
    2016年02月10日
  • 硅谷
    Zenefits 创始人兼CEO 出局,COO接替新CEO ,超高融资酿下苦果 Parker Conrad,作为2015 增长最快的独角兽之一的 Zenefits 创始人兼 CEO,正式从公司出局。 在 Parker 的掌舵下,Zenefits 的财政收入没能达到预期目标,而且正在接受美国监管部门的调查,可以说有点被公司扫地出门的感觉。接任的 CEO David Sacks 在向员工解释原 CEO 离职的内部邮件中表示,Conrad 是因为合规管理意识的缺乏而出局。 ''实际情况是,公司内部的各种流程、控制和法律风险的规避都在执行力上有些问题,甚至有些决定是错误的。'' Zenefits 主要的产品是 HR 相关的各种云服务,大多数都是免费的,其主要收入的来源是面向其客户的保险业务。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他们让未经授权的销售人员非法成为保险代理人,销售医疗保险,这一举动就引来了监管机构的调查。 随之而来的便是 Zenefits 在 2015年 未能达到自己定下的 1 亿美金的营收,这个消息也是 Conrad 确认的。而 1 亿美金这个数字也是 Zenefits 在之前能够收到资本青睐的主要原因之一,上一轮他们获得了 5 亿美金的融资,估值达到 45 亿美金。 但在其营收没能达到预期的情况下,Zenefitsd 投资者之一的 Fidelity 在去年9月 对这家公司的估值仅为拿到融资时的一半。 ''拿到授权''是新 CEO David Sacks 在内部邮件中提到的关键词之一,他强调之前的公司文化已经不太适应现在这家受到高度监管的公司了。这封内部邮件非常的直接的在职责 Conrad 的各种行为。 在成为公司 CEO 前,David 是 Zenefits 的 COO,同时也是一位投资人,经它手最明星的项目毫无疑问是 Paypal,这次公司高层的变动也让更多的投资人进入了董事会,包括鼎鼎有名的 Peter Thiel(Paypal 合伙人)。 原创文章,作者:Mihawk,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43184.html
    硅谷
    2016年02月10日
  • 硅谷
    500 Miles:用大数据,帮你找到最合适的职业 来源:猎云网 (编译:马小白) 对于很多年轻的工作人士来说,在合适的公司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也许不是件容易事。他们可能在接受了工作之后才发现这份工作并不适合自己,或者他们无法在这片领域做出巨大成就。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求职者没有获得全面有效的信息。   一家叫做500 Miles的创业公司开发了一种数据驱动平台,声称可以将你直接匹配到公司空缺的职务上,在这里你可以变得大受欢迎。   如今,这家公司已经推出了自己的在iOS和Android手机客户端的应用。 由Viral Kadakia和Murali Sangubhatla一起创办的500 Miles起初听起来和美国巨兽公司(Monster.com)或者其他的传统的求职平台很相似,但他们之间特别是在对数据的利用上还是有一些不同之处的。500 Miles从你的个人简介中获取有用信息,比如你期望的职位类别,工作许可状态,偏爱的工作地点,念过的学校,和过去的雇主……然后给你最人性化的职位推荐。你可以用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登陆,也可以通过Facebook登录,但不能通过LinkedIn登录。 除了提供与你要求相符合的职位外,500 Miles还针对你感兴趣的公司提供一种“公正评价”式的服务。通过这项功能你所获得的数据不只是一些来自Glassdoor,Kadakia和VentureBeat这些职业点评网站上就能搜到的传闻。相反,该功能通过收集网页上的各种各样的可利用的资源来编制一家公司的简介。   这样你不仅会对这家公司有更好的认知,而且还可以了解到你和这家公司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你的前同事或者你的校友在那里工作。   除了这些对公司的独特见解和个性化的推荐方案外,500 Miles还有一个特点是具备搜索功能,可以让你搜索公司名称,特定地点等等。不仅如此,该功能还设有堆栈应用,所谓堆栈是指基于某一些相似属性而将一系列的公司组合到一起,比如“在金融科技领域快速发展的公司”,“女性雇员数量最多的科技公司”。   Kadakia将500 Miles描述成“一套从发现到评估全承包的解决方案。”   一旦发现了你喜欢的职位,你可以直接和公司接触或者通过500 Miles的手机应用与公司取得联系,只要这些公司在500 Miles设置了招聘职位。考虑到实际需要,500 Miles的这套申请系统可以让申请者为简历直接拍摄照片并立即上传。Kadakia说这项服务可以为用户提供实时更新,你会知道面试官何时打开你的简历、何时在阅读它以及最后是否被录用。求职者自己也可以浏览自己之前的职位申请。 目前为止已经有超过1000家公司使用了这套系统中的评价功能,和7家签约的合作伙伴,他们利用500 Miles这个平台发布招聘职位并接受求职者申请。Kadakia说,实际上签约的雇主是“成群结队,”像Zenefits、Ignite这样的公司或者其他的参与者们都渴望能提升自己的品牌效应并招揽顶尖的人才。而通过为500 Miles提供支持,雇佣公司们可以提前获得任何关于自己的负面评价,同时对系统积极的评价进行支持。   表面上看来,500 Miles势头强劲,但是在如今的市场上,它很有可能遭到来自LinkedIn,Hired或者其他职位搜索引擎的竞争,他们当中的很多也可以为用户个性化的职位推荐。   在2015年7月首次推出测试版后,现在已经有超过1000位来自美国各个州的用户希望通过500 Miles找到工作。   正如Kadakia自己描述的那样,他的用户们“寻找的企业不用大,只要能与公司一同成长并且不断学习把自己变到最好。”   Source:VB
    硅谷
    2016年02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