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硅谷
    远程工作者的福音:这五个平台让你的远程工作效率更上一层楼 来源:猎云网(编译:福尔摩望)   最近这几年,远程工作逐渐成为人们感兴趣的话题。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给员工提供兼职或全职远程工作的选择,而有些公司已经摆脱了传统的实体办公室的限制。同样,自由职业者的数目也在不断增加。   在美国,大约有34%的工作人口属于这个范围。而随着类似Upwork、99designs以及Freelancer这样的平台涌现,远程工作正逐渐在世界范围内普及开来。   如果你是一个远程工作者,或者有部分时间不在办公室工作,那么接下来的几个工具将会帮助你找到工作、发现最适合远程工作者居住的城市,并从远程工作前辈那里获得经验。   Nomad List 寻找最适合生活和远程工作的城市。 如果你想找到世界上最适合远程工作的城市,那么你应该来看看Normad List。Normad List最初只是一个众包的电子表格,逐渐发展成了一个汇集5万多数据点的网站,数据点包含全球500多座城市。   你可以基于生活成本、天气甚至网速等来寻找心仪的城市。你也可以基于有趣、干净、安全、友好、多样性等特点来筛选。在每一个城市页面上,你都可以找到其他“流浪者”,你可以向他们咨询那座城市的生活感受,你也可以了解到最适合工作和休息的地方。   Nomads List最酷的地方是它的NomadScore排名,它会根据天气、湿度、网速、汇率等每天不断更新,所以它非常适合旅行时使用。想成为一名正式会员,你需要交纳一定的费用。之后你可以与其他成员交流。如果你经常在不同的城市之间辗转,这个伟大的社区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Remote OK 汇集日常所有远程工作的集合器。 这个网站汇集了你所有想做的工作。对于远程工作爱好者来说,这个日常集合器简直就是量身定做的。简单来说,Remote OK是一个搜索引擎,它将存在在网络上的所有远程工作信息都汇集起来。整体交互界面非常整洁美观,你可以根据工作类型和薪酬进行搜索。   不管你的收件箱是否堆满了邮件,你都应该订阅Remote OK的每周工作文摘。如果你打算在不久的将来寻找一份远程工作,这将是一个很好的资源。   告诉你一个有趣的事实:这个工具的开发者和Nomad List是同一人——Pieter Levels。   Remote Year 花一整年时间边旅行边远程工作。 Remote Year是2015年新推出的项目,汇集了全球75名专业人员,这些人在这一年里边工作边全球旅行。如果你有幸成为其中一员,你将会在一年的时间内探索12座城市,每座城市居住一个月。这将会给你一个机会去了解当地的社区和文化,就像是为成年人准备的游学。   这个项目一年需花费2.7万美元,虽然没有具体说明包含哪些费用,但依旧很吸引人。首付5000美元,然后每月2000美元。作为交换,该项目会提供所有的旅行费用、单独的房间、可靠且24小时连接网络的工作地点,以及各种各样的团队活动和会议。   在项目开始时,你需要找到自己的工作,Remote Year并不提供工作。但是如果你没有的话,你可以去Remote OK上试试。   Workfrom 发现他人远程工作的地点。 你是否曾经到达一个城市后却找不到最适合远程工作的地方呢?虽然看上去你可以去任何地方,但是你却需要花费数几个小时找到有可靠网络并安静的地点。   那就来试试Workfrom吧!它类似于Yelp,只不过是面向自由职业者和远程工作者罢了。使用Workfrom可以找到最好的酒吧、咖啡店、商务地点或者其他适合工作的地点。你可以通过电源、可靠WiFi、关门时间、食物、安静、就近等其他条件来进行筛选。   特别提醒:你可以选择“clock in”来看看还有谁在附近工作,能够碰到其他同道中人,和他喝杯咖啡交个朋友是很惬意的事。   Pajamas.io 远程工作者的访谈集合。 Pajamas.jo汇集了许多正在远程工作的人员访谈。人们所从事的工作日新月异,而对是否需要在办公室办公不再是一个强制要求。当然,基于地点无关的工作也有其自身的挑战,比如说建立一个强大的企业文化、进行协同工作、管理多时区以及保持所有人在商业战略和目标上的一致等等。   这些访谈内容来自于那些远程工作处理较好的工作者。如果你要就远程工作寻求建议或者就如何管理远程工作团队寻求新视角,那么这些对话非常值得看一下,你一定会在这个网站上找到一些启发性的东西。   Source:Medium
    硅谷
    2016年02月04日
  • 硅谷
    硅谷的特权与不公:为什么成功的创业者很少来自寒门? 编者按:本文作者 Ricky Yean 是社交网站推广平台 Crowdbooster.com 的联合创始人兼 CEO。他和他的团队正在筹备建设一个名为 PRX 的公关服务平台。 我和我的联合创始人 David 都出身贫寒,我们的人生和创业历程都可谓历尽艰难。因此,在硅谷一听到别人讨论收入不平等,我和 David 就会格外留意。有一段时间,我们的世界都被各种讨论的声音所冲击。 Paul Graham 说过这么一段话: 社会流动性的缺失与贫穷紧密相关,我自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不是说创业成功需要你出生于一个富裕或者中产的环境中,但是非常成功的创业者真的很少是来自寒门。 Graham 是对的,作为创业者,我们尤其注意到了这一点。不仅仅是因为我们创业过程中比起其他人缺少了多少机会,更是因为对于出身赤贫的人而言,创立并支撑一家 “企图快速发展” 的公司是非常艰难的。自 2010年 投身创业以来,David 和我一直针对这一观点进行争辩,我们的付出也有所收获。我和 David 称主要原因是 “观念不平等”。要想真正地理解这个词,你需要站在我的角度上,下面让我带你进入这段一个人的旅行。 我是怎么走到这个位置的 我 11 岁的时候,与我的父亲来到了美国。我们在台湾几近破产。我学会了英语,而我的父亲则没有。我的父亲也不工作,所以我 14 岁的时候就开始打各种奇奇怪怪的零工。跟所有的移民后代一样,我会为房东做翻译、帮他们处理账单、政府服务、保险之类等业务。我还算聪明,但是我在学校的成绩并不好,尤其是在英语勉强够用的情况下。到了高中,我的标准测试成绩很差,当我打算好好表现的时候,辅导员都极力阻止我修荣誉课程。第二天,我不得不把父亲领去办公室,并让他跟辅导员随便说上几句普通话,就是为了我能够修一门英语荣誉课程。 我记得我那门课的成绩是 B——至少我下一年有资格修 AP 课程了。与我很多斯坦福的同学不同,上高中对于我而言真的不是儿戏。那时我觉得自己准备不够充分,也不知道该从何入手学习。我每天只睡三个小时,剩下的时间都用来念书。每一篇文章我都会反复阅读三遍,这样才能勉强记住。我每天都顶着一双布满血丝的双眼去上学。有一段时间,我甚至因为压力太大导致头顶脱发,这让我相当尴尬,我也因此学会了自嘲和幽默。 高一时才知道 SAT,第一次模考的成绩只有 900(满分 1600),我开始慌了。拿着自己挣来补贴家用的钱,我去隔壁 Elite Education Prep 交了几节 SAT 课程费。到了续费的时候,我告诉他们我付不起了,好心的 Elite 员工决定让我免费上课,并给我提供了所有的学习材料。我最后考了一个非常好的成绩——足够让他们把我放到了光荣榜上以吸引更多的学生。 我非常幸运地拿到了斯坦福大学的全额奖学金。我心存敬畏地度过了大学第一年,有那么多优秀的人可以交流,有那么多触手可得的好资源。斯坦福成功地将我置身于物质和金钱的泡沫中——人生中第一次,我不需要过多考虑钱的事。这种隐形的力量是惊人的,我认为自己和别的同学没有什么不同,我觉得自己必然有所成就。是的,我需要再强调一遍,我坚信自己必然是能成大事的。 当然,那不过是一种幻象。 泡沫被迅速戳破。我在大一上半学期选修了一门 “当代非洲政治” 课,即便老师给分颇为慷慨,我还是只拿到了 C+。我不知道如何在一个仅有 12 名学生、以讨论为基础的课程中发言。我十分害怕,一直缄默不语。我不知道该如何阅读或略读发给我们的材料,所以第四周的时候,我还在傻傻地阅读第一周的材料。我不知道如何对材料进行批判性思考。曾经有一次,Weinstein 教授把我叫到办公室,询问我有什么困难、需不需要他的帮助。那时,我甚至都不知道该怎么向他说明问题。在宿舍,我总是不断的受到室友的鼓舞。我发现他们每个人都会演奏乐器,这让我感到格格不入。比起努力弥补这些差距,我只是调查宿舍楼里还有谁和我一样,确认自己并不是唯一一个不会玩乐器的学生。是的,那时的我就是一个不太合群的穷孩子。 大二时,一切都幻灭了。与很多同学一样,我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所以我决定和他们一样,什么事都参与。在课程难度越来越大时,我加入了一堆俱乐部,很快便陷入了一片混沌之中。当你身处混沌的时候,你会很不理智的寻找更多方法证明自己的无能。我和室友们去上同样的课,但是他们学习起来比我快很多,而我一直在勉强和挣扎。随后我请他们中的一个人帮忙辅导,即便这样也没能跟上。不仅如此,我所有的课外活动也快将我淹没,因此我逃避了很多俱乐部的任务。为了弥补因此带来的社交活动空缺,我只能花钱和室友们一起去看电影和滑雪——以买教材的钱为代价。我还记得那时候我不得不向最好的朋友借了几百块来还债,同时我还申请了贷款。我记得我跑到学生贷款办公室哭诉。我告诉办公室的老师我急需这笔钱,我不希望因为缺钱而毁掉我们的友情,就像之前毁掉了很多其他东西那样。在等待贷款的 2 天里,我既狂躁又绝望,一直紧盯着余额页面直到钱到账。这位借我钱的同学至今仍是我的挚友之一。 钱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的大学时光。父亲经常打电话来要钱,而我能做的就是做家教、拿到勉强够用的补贴。我记得在电话上我冲着父亲破口大骂,我不想被他拖累,我想和其他同学一样享受大学生活。我不想低人一等,我一直努力维持着自己与同学背景相似的幻象。我选择相信世界上没有什么能阻止我的成功,我可以挺过这一切。 我的确做到了。 在两位校友 Kimber Lockhart 和 Andi Kleissner 的带领下,我参观了一些湾区的社会企业,比如贷款平台 Kiva 和 World of Good。Kimber 和 Andi 建议我加入一个名为 BASES 的斯坦福学生社团——这里集结了许多有意创业的年轻人。这一决定让我重获新生。在 Jeff Bezos 宣布亚马逊 AWS 云服务上线的同年,我入读 Y Combinator 的一所创业学院。经过这一经历,我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做的事,并有幸担任 BASES 和 AKPsi 的联合主席,AKPsi 是一个男女同校的、专业的商业联谊会。随后我进入 Alsop Louie Partners 做风投,公司的创始人 Stewart Alsop 送给我人生中第一台苹果设备——他的旧 Macbook。接着我进入 Eventbrite 做实习,他们的 Project CEOP 在我身上看到了我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特质和潜力。我还开始和一位非常棒的大牛一起做些副项目,而那个人就是我的联合创始人 David Tran。那时,我成了校园里提到创业家气质同学们第一个想到的人。我不断提高自己的执行力,我学会了如何领导一个团队。我们做的项目得到了 Y Combinator 的资助,于是我们筹集资金,建立了社交网络推广优化平台 Crowdbooster。我们现在正在筹备一个更令人激动的项目 PRX,应需提供公关服务。现在一切进展顺利,我在下一篇文章中会给出更详细的信息。 观念不平等  讲完了我的故事,我现在来向各位解释什么叫 “观念不平等” 以及为什么 “很少有成功的创业者来自寒门”。 我非常幸运,因为我发现了自己对于创业的热忱,创业使我曾经因为学业而失去的精力再次汇聚。我十分幸运,因为我发现自己善于与人打交道,且有很好的组织能力、领导能力。我很幸运,因为没有发生更多坏事,否则我可能一蹶不振。我本可以在现实面前屈服、辍学、放弃自己的幻想去追求一个更容易达成的目标,可我还是选择了创业。于我而言,创业就好像我的最终声明,告诉自己我希望把梦做下去、我相信自己能够有所成就。 无论是在斯坦福求学还是在创业的时候,我都为了自己的幻想拼尽全力。我知道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世界本来就不是一个公平的竞技场。自身和经历致使我常常感知到脑中有干扰的声音,它们说我的创业会以失败告终。我固有的观念中有一些部分在阻碍我前进,我也一直在努力与这些干扰因素对抗。 一个穷人的固有思维便是尽量少生事端,因为搞砸事情会造成经济损失,而且机会来之不易。所以很多时候,我不太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并极力维护它们。我知道有很多人进餐时会和父母进行有深度的对话,而我从来没有这种机会,因为在我和父亲居住的卧室过于狭小,根本摆不下餐桌。想象一下这会如何影响你 Pitch(融资路演)时的表现。那种陈词激昂、满腔热情地与百般刁难的投资人斗智斗勇的场景,于我而言实在是太过陌生。 因此,出身贫寒的创业者往往缺乏自信。我从未上过大学的母亲以前常常对我说 “我们没有富贵的命,所以你现在已经不错了”,这种观念一直困扰着我。相比之下,那些更优秀的父母可能会对孩子说 “相信自己,你就一定行”。这些孩子生来就相信自己能够改变世界,而这种自信也会体现在他们的 Pitch 中。自信这种东西,一定是长年累月培养出来的,没有办法偶得。 此外便是资源管理上的短板。贫穷使人坚信金钱就是资源。我小的时候,时间永远比金钱廉价,所以我宁愿花更多的时间也不愿意付出金钱。我们进行天使轮融资的时候,我不得不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却花费了很长时间。比如说,在一个简单的人员雇佣决定上就要花费很长时间,影响到了公司的成长。此外,还有人力资源管理,就是管理那些能帮到你的人脉关系。穷人家的孩子往往没有能为你指点迷津的父母或者亲戚。我不得不学会察言观色,学会跟成功人士交谈,尝试向成功人士取经,并努力让自己也变得更像他们。 我还注意到了固有资源的重要性。我没有朋友和家庭资金的支持。事实上,我每月还要从自己的收入中抽出一部分寄给我的父亲。而那些有朋友或家庭资金支持的创业者在公司成长阶段往往更如鱼得水,也更有勇气面对失败。一般而言,与我背景相似的人都会在金融或 IT 业工作了好些年、有了足够负担家庭的资本累积之后,才会投身创业。 还有一点,就是内心中愧疚感对你的阻碍。如果你来自和我一样的家庭、同样拿着斯坦福的毕业证,你大概也是全家人最重要的经济支柱。你很可能会选择更安稳、收入可观的工作以支持你的家庭。创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不太负责任的行为。而且即便你克服了所有干扰的声音,并完全改变自己的观念,你也会受到和你一起长大的人的指指点点。人们会说你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就好像所有著名的说唱音乐人都被指控 “背叛了曾经的朋友”。 以上这些都造成了我们这些出身贫寒的创业者需要克服的观念不平等。我们认为这就是为什么这类创业者往往很难成功的原因。很幸运的是,这些都成为了我们进击的筹码。我们认清了这些干扰因素。我们克服了那么多困难,并坚信我们会一直战斗直至成功。我们希望更多的人也能认清这一点,因为他们往往关注有形的不平等——那些可以量化或者看得见的东西,比如金钱或者资源。但是那些可能真正阻碍你突破的,是你内心中的不平等——一种暗中滋生、难以名状的怪物。 David 和我都是我们能够真正改善生活、提高自己和改变穷人思维的案例,我们也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人改变观念模式。我将会继续分享我的故事和心得,希望各位保持关注。   注:本文译者 Alksy。 本文编译自:medium.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42844.html
    硅谷
    2016年02月03日
  • 硅谷
    为企业提供日历 API 合并,Cronofy 获得种子轮 160 万美元融资 英国一家专注于日历 API 开发的技术公司 Cronofy 近期宣布,获得由 Firestartr 和 henQ 共同投资的种子轮融资,金额为 160 万美元。   不过和一般专注于 C 端的时间管理工具不同,Cronofy 提供的是面向 B 端的企业级 SaaS 服务,公司可以通过 Cronofy 公司提供的 API 调用工具,将消费者的日历与自家软件产品的时间信息进行匹配。   目前廉价机票供应商 Skycanner 已与 Cronofy 进行合作,将乘客的个人日历与预订的航班信息打通后,就可以让 C 端更方便的收到航班提醒以及查询航班改动等相关信息。   另外,不少公司还将 Cronofy 的服务用于企业系统的招聘环节,HR 可以将求职者的日历与企业面试安排日程相关联,一旦求职者需要变更面试时间,HR 会在第一时间得知并重新编辑日程表,这对于双方来说都能获得沟通效率上的提升。   对于 Cronofy 公司来说,日历 API 开发的难点在于跨平台数据的同步问题,公司也将把新一轮融资放在云平台的建设与完善上;而在功能开发方面,Cronofy 想为企业打造 “时间共享” 的概念,当企业有兼职、零工的发布需求时,可以直接放在 C 端的日历上以招揽合适的人选。   来源:36氪,作者:苏建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42924.html
    硅谷
    2016年02月01日
  • 硅谷
    24小时内为雇主找到合适求职者,Job Today获1000万美元A轮投资 来源:猎云网 (编译:堆堆)   新兴欧洲招聘初创公司Job Today已经成功获得1000万美元投资(875万欧元)。这笔资金将用来扩张全球市场,搭建求职者与雇主快速连接的桥梁。   Job Today这款应用在安卓和iOS平台上均可下载。应用的受众对象是零售、酒店以及服务行业的小企业。公司的目标是靠移动手机平台来简化求职者与雇主之间的配对过程,以此来“变革”招聘流程。   招聘人员以及求职者下载的是同一款应用,但被分到两个不同的功能区:在一个功能区内,雇主可以看到可供他们选择的员工;而在另一个功能区内,求职者可以看到本区域内的空缺职位。求职者可以在几分钟之内创建一个文档,然后简单点击完成求职申请。应用里还有一个内置的信息功能,可以方便雇主与求职者之间进行实时交流。   初创公司HotelTonight能够帮助旅客在最后关键时刻订到宾馆。而Job Today则有异曲同工之妙,致力于帮助求职者找到工作。雇主能够快速贴出空缺职位、查看有多少求职者对此感兴趣并且创建出求职候选人的名单。24小时内Job Today就能为雇主找到适合的求职者,这一点也使得该平台不同于其他招聘渠道,例如CareerBuilder、Monster.com以及Craigslist。   Job Today创办于西欧一个小型内陆城市卢森堡。去年五月Job Today在西班牙推出,但服务区域只限马德里和巴塞罗两个城市。去年十月,服务范围扩大至伦敦。几个星期之后,巴黎也囊括在服务范围之内。   公司表示自推出开始的八个月内,已经有2万名雇主注册该平台,其中包括著名的欧洲品牌Ann Summers以及Reiss。应用下载量已经达到200万次,有1万名用户成功找到了工作。   Job Today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运营官Polina Montano在采访中确认,美国以及全球大部分城市都属于公司今后的业务开拓市场。 “我们计划于2016年在美国推出Job Today。”她在采访中这样说道,“我们的目标是提供一个适用于全球的招聘解决方案来改善如今已经支离破碎的招聘行业——该行业的市场价值为4000亿美元,其中低技能就业人员占据了2600亿美元的市场份额。全球有近2亿名失业人士,我们相信Job Today能够帮助他们找到工作。”   这轮价值1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由Accel领投,Felix Capital以及Mangrove Capital Partners参投。 几个月前,公司从Mangrove Capital那里筹集到了150万欧元的种子轮融资——这笔资金已包括在今天宣布的A轮融资金额内。   “我们想要通过帮助全球数百万人找到工作来改善他们的生活。” Montano补充说道,“中小型企业以及服务行业是两个就业服务尚不完善的市场。通过将这两个市场的招聘流程变得快速而简单,我们在八个月内成功帮助数千人找到了工作。对于扩张业务市场以及实现公司目标来说,最初的市场牵引力、融资还有新市场的投放都至关重要。”   显然,Job Today提供的招聘平台极具吸引力。它可以尽快将求职者以及需要职员的雇主匹配在一起,此外该应用只能在移动手机上使用的现实恰恰暗示了未来社会发展的走向。   Facebook表示它有近一半的用户都只选择通过移动手机来使用其服务。如今,Job Today这类新兴初创公司关于应用平台的选择更是进一步证实了一点:大众开始远离传统计算机。   Source:VB
    硅谷
    2016年01月29日
  • 硅谷
    整合内容营销,ScribbleLive 收购可视化工具 Visually 内容营销平台 ScribbleLive 刚刚收购了可视化信息图工具 Visually,后者大部分成员将加入 ScribbleLive,但是具体交易金额并未透露。   总部位于多伦多的 ScribbleLive 成立于 2008年,原来是做即时博客平台,随后开始慢慢拓展功能,逐步演变成了帮助企业通过博客、视频等内容形式促销的营销平台。其产品包括利用数据预测内容畅销度、寻找有影响力的内容传播渠道等。但是公司由于团队力量有限,所以面临着内容创作的瓶颈。这就是他们希望收购 Visually 的背景。   成立于 2011年 的 Visually 是一个可视化在线内容创作平台。它通过提供自动化信息图创作工具吸引了一批受众和专业人士,然后逐步演变成为一个创作市场,让企业利用自由职业者的力量帮助创作信息图、视频、演示或者电子书等内容。这个内容创作市场正好弥补了 ScribbleLive 在内容方面的不足。而 Visually CEO Matt Cooper 则在博客中称,两者合并将把数据科学与内容大规模地结合起来,形成从规划到创作、分发和衡量的闭环过程,提高内容营销的效率。 合并后,Visually CEO Matt Cooper 仍将负责 Visually 的运营,同时兼 ScribbleLive 内容市场的管理工作,而 Visually 负责营销的副总裁 Ural Cebeci 将担任合并公司的营销副总。   ScribbleLive 此前先后经过了 5 轮融资,总融资额为 5892 万美元。而 Visually 经历过 4 轮融资,融资额为 1570 万美元。   来源:36氪 ,作者:boxi,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42849.html
    硅谷
    2016年01月29日
  • 硅谷
    提供一分钟视频培训服务的Grovo获4000万美元C轮融资 Grovo 是一家供短视频教学培训服务的创业公司,公司刚获得一轮 4000 万美元的 C 轮融资。此轮融资由 Accel 领投,Costanoa Venture Capital、SoftTech VC、 Greg Waldorf 和 Vayner Capita 跟投。到目前为止,Grovo 的融资总额已达 6500 万美元。   Grovo 主要制作 60-90 秒钟长的通俗易懂的短视频来帮用户快速 get 一些特别的技能。Grovo 的教育视频将互联网的流行产品和服务进行了分类,用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性地观看学习。视频的种类很丰富,有介绍 Twitter、Facebook、Dropbox 为何物的入门级视频,还有介绍 Google Analytics 使用技巧的高级培训视频。   Grovo 还为小型企业和创业公司准备了培训和教育员工乃至顾户的视频。Grovo 已经有很多为高级视频教学付费的企业客户,企业买这些内容是为了给雇员进行邮件、日历等相关工具的培训。Grovo 现在已经自己开发了很多视频教程用于公司内部的员工培训,这些用于员工培训的视频教程也将于不久后发布。   Grovo 的 CEO Gernandez 表示,公司提供的这种视频培训服务的需求是相当广泛的,因此公司打算进一步拓展视频的种类。Grovo 还会陆续提供其它形式的内容,如 GIF 图、小测试等。目前,Grovo 的用户遍布全球 190 个国家,不过 70-80%的用户都在美国境内。为更好拓展国际市场,Grovo 未来会推出专门的国际版。   目前,Grovo 的团队人数已达 200 人。Grovo 目前主要通过收取服务订购费用获得营收。2015年,公司的经常性收入增长 400%。最近新增加的用户包括 WeWork、美国温德姆酒店集团和美国国家篮球协会等。   来源:36氪,作者:达达,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42785.html
    硅谷
    2016年01月28日
  • 硅谷
    Plug and Play:硅谷“独角兽”孵化器什么样 加利福尼亚帕罗阿托大学街165号的一幢小楼,被称作是硅谷“最幸运”的地方。 它曾是科技巨头Google的第一个办公场所,在Google搬走后,这里又成了Paypal的第一个办公地点。 而曾经给Google、Paypal提供第一个办公场地的“房东”,是来自伊朗的SaeedAmidi。在他旗下的办公楼里,既走出过科技巨头Google、Paypal,也有LendingClub、Dropbox等硅谷“独角兽”。 SaeedAmidi在2006年创办的PlugandPlay是硅谷著名的孵化加速器之一。在约1.8万平方米的办公大楼里,有上千家创业公司从这里孵化而出,办公区和走廊上挂满了孵化的团队所在国国旗。或许因为《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来得有些早,而创业者们又往往习惯工作到深夜,记者看到办公区域的创业者并不算多。PlugandPlay中国企业合作总监熊宠乔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现在这栋楼已经容纳了360多家创业企业,年龄最小的创业者,是只有十几岁的高中生。 伊朗人的“美国梦” SaeedAmidi的经历听上去,是一个伊朗人的“美国梦”故事。 年轻时,“富二代”SaeedAmidi曾在美国留学,但伊朗的一场革命令他的家庭被没收了家产,很快,SaeedAmidi举家搬迁到了美国。 一开始,SaeedAmidi的创业和科技行业并没有多少关系。从地毯、包装业到瓶装水,他曾在多个领域创业打拼。后来,又做起了硅谷的地产生意。 他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自己买的第一栋楼,是1988年花130万美元在帕罗阿托(PaloAlto)买了一座办公楼(165UniversityAvenue,PaloAlto),出租给不少企业。例如,全球著名的电脑周边设备供应商罗技(Logitech)公司当年从欧洲进入美国,就租在这里。 1998年,SaeedAmidi在和不少年轻的创业者租客的交流中,意识到了自己对创业企业和高科技的兴趣,并且投资一部分钱给当时租在他办公楼的创业公司。 最早他曾投资了租在这里办公的“Danger”。这是一家研发可上网智能手机的创业公司。它的CEO安迪·鲁宾在离开Danger后成立了Android,被誉为“Android之父”,而Android则在2005年被Google收购。 在Danger搬走后,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LarryPage)和谢尔盖·布林(SergeyBrin)租下了这栋办公楼,当时的谷歌员工数只有个位数,直到他们扩张到40多人后,才从这里搬走。 而SaeedAmidi也通过一家天使基金投资了谷歌,成了谷歌的第一轮投资人。 在积累了一定的金钱和人脉后,2006年,SaeedAmidi成立了孵化器PlugandPlay。 目前,PlugandPlay所筛选的创业者方向在物联网、互联网金融、健康医疗、材料&包装、媒体&移动、零售、旅游&住宿、云服务&设施等8个领域展开。 PlugandPlay中国企业合作总监熊宠乔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每年PlugandPlay初审过的创业公司超过8000多家,最终选出160~200个项目进行孵化和加速。到目前为止,PlugandPlay已经为2000多家创业公司提供加速服务。 以热门的金融&安全领域为例,PlugandPlay一个季度大约能收到1000多家相关领域创业公司的申请,在经过数据分析、云服务安全、身份验证等方面的分析后,入围300家企业,再甄选40~50家,最终约20家进入PlugandPlay孵化器。 不过,PlugandPlay并不是选择投资每一家进入PlugandPlay办公的创业公司。 在投资项目上,PlugandPlay考察的除了是创意,还有执行力。通常每个项目投资额不超过50万美元。孵化一家独角兽需要几年的时间,“任性”的背后,PlugandPlay所投资的资金全部来自公司自有资金,并不受时间限制。 搭建创业生态 在SaeedAmidi看来,投资并不只是对创业者进行金钱上的帮助,而是要做资源对接。因此,PlugandPlay的特色在于打造一个一体化的创业生态系统。具体而言,包括风险投资、企业创新、创业支撑、导师辅导制、社交活动等五个方面。 例如,PlugandPlay会为筛选出来的创业公司免费提供办公空间,包括基本的办公设施,网络、会议室、数据中心等等。 “在我们脚下的就是数据中心,用来支持创业项目做基础的数据集成。”在一间会议室里,熊宠乔对记者说。 除了免费提供创业场地外,PlugandPlay还定期为创业者举办活动和交流。PlugandPlay每年会举办超过100个活动,也就是每隔几天就会有一次交流活动。 为了更好地帮助创业企业成长,PlugandPlay引入了导师辅导模式。这些导师有常驻导师和连续创业者,来为初创企业提供经验支持,也有500强高管特别是CTO作为客座导师,给创业者提供最前沿的咨询和技术建议。 在PlugandPlay的办公区域里,记者看到,为了更加接近创业者,花旗银行、德意志银行等多家公司都选择派工作人员驻扎在这里,随时和它们所投资的创业者交流,同时也在这里挖掘更多有潜力的投资对象。 PlugandPlay有时也会与YCombinator等其他孵化器共同投资一些创业项目。而SaeedAmidi所说的做资源对接,是PlugandPlay区别于不少其他孵化器的一大特点。 一名PlugandPlay内部人士曾把它总结为:PlugandPlay为创业者提供了零售和品牌、媒体移动、物联网、互联网金融等几大圈层的行业单独加速。在此基础上,PlugandPlay做了一个企业合作会员平台,将这几类行业里的领军企业几乎全部收入囊中。这些企业包括如必胜客、P&G、东芝、三星、LendingClub等,以及中国的百度、TCL、联想等公司。 “大企业内部创新往往动力不足,所以它们愿意和PlugandPlay这样的孵化器合作去寻找相应的创业项目。而在这个圈层和平台上,行业内的领军企业恰恰又充当了创业项目的潜在合作伙伴、潜在投资人和潜在客户。”上述人士说。 熊宠乔举了个例子,Prevedere是PlugandPlay在俄亥俄州发现的一家做大数据预测分析平台公司,2014年时,PlugandPlay曾对它进行了5万美元的种子轮投资,投前它达到了300万美元的估值,而到了2015年Prevedere拿到了来自NorWestVentures领投的350万美元,估值达到了1250万美元。 在资源对接上,Prevedere和14家PlugandPlay的大企业会员签订了战略协议。其中一家不愿透露姓名的合作伙伴通过使用它的服务,为其在管理铝产品的供应链上节约了900万美元的支出。 这里同样也有中国创业公司的身影。 一名阿里巴巴移动事业群的内部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UC的硅谷办公室最早就是从这里起步的。“一张办公桌,办公区上插着中国国旗,一晃好几年了。” 事实上,PlugandPlay也已经进入中国市场。熊宠乔告诉记者,PlugandPlay目前在北京、上海等多个城市设有孵化加速器办公室,“现在我们正在努力寻找中国的下一个‘独角兽’企业。” 来源:第一财经
    硅谷
    2016年01月21日
  • 硅谷
    从昔日“独角兽”到今日之没落,Evernote是否还能逆袭? 2012年, Evernote(印象笔记)初露头角,估值10亿,成为了“独角兽”阵列中光荣的一份子。那一年,它坐拥注册用户3000万,融资总额高达2.7亿美元,来年上市看似稳操胜券。   但是...…   风水轮流转,三年过去了,Evernote还是没能上市,曾经的风光也已不再。   虽说2015年注册用户达到了1.5亿,但是Evernote已经开始进入了瓶颈期:业务收益增长脚步放缓,还得靠着削减成本苦苦支撑。短短9个月,Evernote已经裁掉了18%的员工,并且还打算关闭3个国际办事处。它还于2015年辞退了元老级CEO Phi Libin,换上了前谷歌执行官Chris O’Neill。   对于Evernote的现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现在的Evernote就是一艘正在下沉的船,有人认为这是公司走向成熟所必需经历的过渡期。但多数人都承认这家公司没能把握住其发展的强劲势头,也没能从大量的客户群中获得足够利润——也难怪这头“独角兽”顶不住要大病一场了。   错误的优先级 Evernote并没有脚踏实地地去发展其核心产品(也就是笔记类产品),也没有好好利用庞大的用户群体,让免费用户转向付费用户。Evernote反而花了大量时间精力在各种新产品上面,这些新产品除了能让他们上上头条以外,其实一无是处。   比方说,2014年年初,TechCrunch的前作者曾发表了一条微博,严厉抨击了一款漏洞百出的Evernote产品。Libin知道后,立马开始处理,甚至还私下去联系了这个作者,并在全员大会上高调宣誓要提高产品“质量”。然而六个月后,Evernote发布的新版本依旧不尽人意。   登上新闻、举办新品发布会似乎成了Evernote的唯一目的,却不知道静下心来好好优化已有产品。Evernote十分“猖狂”,在2015年以前,连正式的市场调研团队或可用性测试团队都没有。并且2014年以前,Evernote一直没把A/B测试当回事。   结果可想而知,研发出来的产品充满漏洞、用户差评不断。   2012年,Evernote发布了一款名为PenUltimate的书写产品,2014年发布新版本后引起了大量用户的不满,公司不得不向客户道歉并在一周内重新升级。2014年发布的消息应用Work Chat在产品论坛上饱受鄙夷。   在Evernote Food上,用户可以分享食谱和各类食品照片,也在2015年9月被迫下架,其它诸如Evernote Hello和Peek之类的产品也是一样的“惨烈”下场。Evernote就像是在不断地抛弃失败的产品,然后瞄准新的产品,最后接着失败。这种屡败屡战,屡屡战败的精神还真是“难能可贵”。   但也有人指出,Evernote不至于蠢到如此地步,不断开发产品其实是有其意图所在的。这些产品其实是用于吸引更多的客户加入Evernote的产品生态系统之中。   不过被下架的产品中,一些好的元素(如Evernote Food中的结构数据技术)也确实被运用到了其核心产品上。   未能将“免费”用户转化为付费用户 Evernote起初是想要通过“免费增值”的手段迅速发展用户群。在初期提供免费服务,以求最终将这些用户转化为付费客户。但问题就在于大多数的客户都没能顺利转化——2014年,TechCrunch估算其年收入为3600万美元,虽然收入确实有所上升,但是仍不足其内部期望值。随后,Evernote也开始提供了不同档次的价位,希望借此能从那些谋不到利的用户身上赚些钱。但这一举措似乎已经为时过晚。   据称,Evernote的付费用户已达“数百万”,且有2万家企业在使用其商务版本的产品。与14年相比,2015年首次付费的用户人数同比增长40%。   勒紧裤腰带 Evernote意识到提高收益的重要性后,便开始严格控制开销。裁员便是削减开销的前奏,当然额外津贴也难于“幸免“。   Evernote过去每两周就会为所有员工提供一次免费清扫服务;以前员工很容易就能申请到为时三周的国外出差机会,而现在这些福利统统都没有了。连每个月电动汽车的电费补贴也停止发放了。有些员工还说工作餐也降低了好几个档次。   不过最省钱的还是取消了举办过四年的开发者年度会议。某次开发者会议上,Evernote还邀请到了《流言终结者》(MythBusters)的主持人还有领英(LinkedIn)的合作创始人Reid Hoffman。   Evernote似乎也在精简平台管理团队的人数。最近一次裁员中,除了普通员工以外,开发者关系部经理Chris Traganos及其手下几名队员也不幸中招。   所有这些变动,也导致了大批员工的辞职。像Uber、Twitter和Dropbox这类大咖已经从Evernote那儿挖了不少人。有内部人员称,红木城总部有一层楼空荡得像个“鬼城”。   其实这些员工的离开不仅仅是因为不满于公司的所作所为,他们也在担心转变后的Evernote究竟还容不容得下他们。   值得尊敬的行动 虽然麻烦重重,但是Evernote 已经开始采取行动进行补救了,这一点还是很鼓舞人心的。   而新上任的CEO也会给公司注入新的活力。如果CEO能够在团队管理上有所作为,那么整个公司务必会士气大增。很多员工对于O'Neill的到来感到十分激动,他们都相信O’Neill能够作出明智的决策。   Evernote还没到山穷水尽这一步 Evernote仍然拥有庞大的用户群,而且很有可能会通过削减一部分投资来改善现金流。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Evernote已经离“独角兽“大军渐行渐远,这只能怪它走岔了道,没能担得起“独角兽”这个名了。其实Evernote现在的情况也不算太坏,只是当初人们对它的期望太高。   一些风投公司预测,在接下来的一年里,Evernote如果取得不了实质性的进展,那么很有可能要面临廉价出售的局面。而最应该担忧的地方恐怕不是业务方面,而在于它在硅谷的地位日趋下降,未来要想招聘人才或是寻找合作伙伴就变得越来越难。   Evernote这一案例也算是给那些暂时风生水起的初创企业敲了一记警钟。特别是那些贴了“独角兽”标签的初创公司,更应该脚踏实地,提前规划好了再行动。切勿像Evernote那样,不断推出新品,却又不断“屡败屡战,屡屡战败”——最终劳民伤财不说,公信力也受到了威胁。其实“独角兽”这种称谓始终是虚的,可能它们拥有更多的资源更多的机会,也受到更多人的吹捧,但就像Evernote那样,还是得面临“沉船”的危险。那么,Evernote的命运究竟会是如何?它所作出的挽救行动是否能扭转局面呢?还是最终会以尴尬出售收场呢?欲知如何,只待时间来揭晓了。   Via Businessinsider
    硅谷
    2016年01月20日
  • 硅谷
    这家创企只需要你的一个小动作,就能预测到你接下来的一系列行为 来源:猎云网(编译:冬冬)   你可能从未听闻Button这个创企,但它很可能已经渗入了你的生活中。   这家B2B创企致力于在应用之间搭建沟通桥梁。如今,它已经成功地吸引了众多大牌的客户,例如Uber、FourSquare和Airbnb等。   Button的关键目的是了解并满足你的潜在需求。   CEO Mike Jaconi解释道:“打比方,你通过Foursquare选择了一个商户,我们便会通过OpenTable(目前美国领先的网上订餐平台)了解商户的基本信息,应用传达的位置信号可以告诉你周围相关的Uber情况。”   实际上,关联作用相当重要。   如果你正在为几周以后的旅行物色当地心仪的饭店,那么此时Uber并无用武之地。Button的厉害之处在于它预测的用户需求与用户真实的内心想法不谋而合。   大部分用户以为这不过是应用添加了新功能,并没有意识到是Button暗中引领他们做出了选择。   Jaconi说道:“用户常常会恍然大悟:‘哎呀,这不就是我一直心心念念想要的嘛。’”   对企业也大有裨益 Button对于应用研发人员来说是天赐之宝。   除了诸如Uber之类专做交易的应用,大部分应用的收入来自广告。然而,FourSquare这类应用能够引入新的商机,比如你使用Uber,你就会有新的收益来源。此外,你从其他应用那里挖来更多客源,公司就会投入更多的广告,相应的收益也会提升,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Jaconi的数据表明用户越多,他们自身获得的收益越大。   Jaconi说:“每个人都可以建立核心产品,我们为相关的产品牵线搭桥,这样对于用户来说也方便很多。公司往往不满足于与顾客建立一次性交易,于是他们选择通过Button进一步挖掘顾客潜在的需求。接着他们充分利用Button的技术来判断何时应该提供类似Uber之类的服务。”   Jaconi笑道:“只要轻轻一点,你就能实现愿望。”   这个主导Button企业文化的想法与日本的哲学思想“待客之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Jaconi说道:“所谓‘待客之道’最简单的字面解释就是主人能够在客人开口之前就洞察出他们的需求。”   这个日本哲学与Button的完美融合使其一跃登上Crain最受欢迎的纽约公司排行榜榜首。此外,这种哲学思想恰恰也是公司文化的奠基石。   Jaconi补充到:“细细想一下,你就会发觉这是一种神奇的预知能力,是公司的精髓所在。”   Source:finance.yahoo
    硅谷
    2016年01月19日
  • 硅谷
    Everlaw 获得 810 万美金融资,从数据存储开始深耕法律领域 近日,为律师事务所提供信息存储服务的公司Everlaw宣布,已完成 810 万美金的融资,本轮融资的投资方为 Andreessen Horowitz。   Everlaw 是一家为律师事务所提供信息存储服务的初创公司,该公司可以让用户轻松访问和搜索自己所存储的数据,实际上提供搜索服务的公司很多,但是 Everlaw 的特点在于其数据存储是基于云端的。   据了解,律师行业由于应律师协会要求,必须在每个案件结束后,将相关的数据进行归档,因此数据收集是一个很冗杂的工作,同时在每处理一个案件之前,都必须查阅相关案件的数据,Everlaw 为此建立了智能搜索功能,并附带数据可视化工具,可以进行数据的传输、追踪。Everlaw 的首席执行官 AJ Shankar 称,他们一直在不断完善智能搜索方面的功能。   作为 Saas 工具提供商,Everlaw 最先颠覆的就是售卖本地数据中心的软件公司,该公司称,要做垂直于法律领域的头部玩家。而其它法律领域的初创型公司,Clio、 Ravel、Rocket Lawyer 等,也表示自己的公司要处理大量的数据。   Everlaw 原名 easyESI,创立于 2011年,目前已有超过 50 家律师事务所和该团队进行合作,企业用户按照使用的数据字节多少进行支付。   来源:36氪,作者:董雨晴,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42347.html
    硅谷
    2016年0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