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
    纪念霍金: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 导读   在科研方面,霍金的成就只是卓越,还有许多人在他之上,但是在科普方面,他的成就就属于神级了。通过科学这项人类最伟大的事业,即使被禁锢在果壳之内,人也仍然可以享有精神的自由。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   2018年3月14日,英国物理学家、当代科学界的传奇人物斯蒂芬·霍金去世,享年76岁。   霍金在中国   作为科学工作者,我在这里不打算重复那些经常被传来传去的老生常谈或者以讹传讹,而是希望向公众尽量清楚准确地介绍一下霍金的实际成就。   第一个问题,也是最基础的问题,是:霍金在科学上的成果有多大?   基本的回答是:霍金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你如果说他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我也不会反对。   不过,经常有媒体把他称为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科学家、当世最伟大的科学家之类,这就说过头了。曾经有人问我:“为什么科学界公认霍金是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科学家?”我的内心是崩溃的,不禁要反问他:“谁跟你说这是科学界公认的?科学界完全没有这样认为,好不好!”   爱因斯坦   实际上,从一个明显的指标就可以看出来:霍金连诺贝尔奖都没有得,怎么可能是当世最伟大的科学家呢?   这就引出第二个问题,也是一个经常被问起的问题:霍金为什么没有得诺贝尔奖?   回答其实很简单:因为他的成果没有达到诺贝尔奖的级别。并不是因为诺贝尔奖委员会有偏见或者搞什么政治,而是因为单纯科学上的原因。   由此引出第三个问题:霍金最重要的科研成果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就必不可免要讲一些科学术语了。正如霍金在《时间简史》里提到的,每一个公式都会吓跑一半的读者。不过,如果你真的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我希望你耐心地看下面的解释,我相信你肯定可以从中了解一个基本的图景。   霍金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宇宙学,这是一门科学,而不是哲学。是的,研究宇宙现在不是哲学家的事,而是科学家的事。人们不再是通过像“两小儿辩日”这样的哲学辩论去思考“宇宙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这种问题了,而是通过观测和理论,去实证地、定量地研究宇宙。   宇宙学里用到的理论,首先是爱因斯坦提出的广义相对论,霍金应用广义相对论做出了许多贡献。后来人们发现,跟广义相对论并列的另外一个基础物理学理论“量子力学”也需要用到,在这方面霍金也有很多贡献,而且更加重要。   霍金的科学成果很多,如果一定要在其中挑一个最突出的,那应该就是“霍金辐射”了。霍金辐射说的是个什么事呢?   我们知道,广义相对论预言了一种天体,叫做“黑洞”。黑洞的质量是如此之大,在它周围的引力是如此之强,以至于连光都跑不出去,其他比光慢的物质自然就更跑不出去了。黑洞外部的物质,倒是有可能被黑洞吸进去。由此可见,黑洞就像传说中的貔貅一样只进不出,可以说是“绝对的黑”。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用生态黑洞、财务黑洞这样的说法,可见黑洞这个概念是多么深入人心了。作为一个现代科学术语,黑洞真是创造了一个传播学上的奇迹。   但是,霍金却提出:黑洞并不是只进不出的,黑洞不是绝对的黑!   他的道理是这样的:传统上对黑洞的研究,都只考虑了广义相对论。但当你加上量子力学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在空间的任何地方,都有许多的粒子和反粒子的对在瞬间产生,又瞬间湮灭。看似真空的东西,其实是暗流汹涌,无数粒子反粒子方生方灭,流动不息。在黑洞的边界上,也是如此。   好,也许现在黑洞把边界上一个瞬间产生的粒子吸进去了。与此同时,原本应该跟那个粒子湮灭的反粒子现在就不会湮灭了,它作为一个持续存在的真实的粒子出现在了世界上。从外界观察者的视角看来,就相当于黑洞发射出了一个反粒子!   按照这个理论,黑洞确实会发出物质。这种效应,就叫做霍金辐射。黑洞并不是必然会长大的,也可能越变越小,最后消失。这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确实是个很大的震撼!   霍金辐射   你肯定会问第四个问题了:为什么霍金辐射没有得诺贝尔奖?   回答是:这只是个理论预测,还没有被实验验证。诺贝尔奖的评选非常慎重,一定要选那些经过验证、得到公认的成果。这就是为什么屠呦呦要在发现青蒿素几十年后才得奖,因为要等到青蒿素大规模使用、成为世界首选的抗疟疾特效药之后。即使这么慎重,还不时有发错的,诺贝尔奖委员会也是压力山大。   实际上,不要说霍金辐射这样的对黑洞理论的修正了,就连黑洞本身的存在,还没有直接的实验证据呢!当然,绝大多数科学家都相信黑洞的存在,因为间接的证据已经很多了。这种情况就像引力波,在2015年首次直接探测到引力波以前,大多数科学家早就相信了引力波的存在,因为间接的证据已经很充分了。   即使霍金辐射得到了实验验证,霍金得到了诺贝尔奖,我们还是可以指出:霍金的成果主要是在已有的框架内改进,这固然很好,但比起那些提出新的框架的,还是要低至少一个层次。   哪些人提出了新的框架?例如牛顿,提出牛顿力学。麦克斯韦,提出电磁理论。爱因斯坦,提出狭义和广义相对论。普朗克、海森堡、薛定谔、狄拉克,提出量子力学。杨振宁,提出规范场论。是的,在专业人士看来,杨振宁的科学成就比霍金至少高一个层次。这当然没有任何不敬的意思,只是做一个客观分析,反映一个业内共识。   牛顿   由此引出第五个问题:既然霍金的科学成就并不像很多媒体说的那么伟大,那么他为什么这么出名?   回答是:霍金的崇高名望,一方面固然来自他对科学的卓越贡献,但更多的还是来自其他三个因素。   第一个因素,是他的这个专业领域,宇宙学。虽然大多数人都缺乏宇宙学的专业知识,但几乎所有人都天然地对宇宙学感兴趣,人人都喜欢评论几句。在这方面,只能说有些学科是“自带流量”的,而有些学科就没有这么幸运。例如我的专业,理论与计算化学,大多数人都没听说过这么个学科,公众即使想问问题,也不知道该问什么。   第二个因素,是霍金传奇的病情和身残志坚的精神。霍金得的病,叫做“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常被称为“渐冻人症”。2014年流行的活动“冰桶挑战”,初始目的就是提起大家对于渐冻人症的注意。   许多人在第一次见到霍金的时候,虽然早有思想准备,还是被他残疾的程度震惊得说不出话来。霍金的中国学生、《时间简史》的中文翻译者、我的科大师兄吴忠超就是如此,而霍金对此已经习以为常。   轮椅上的霍金   在身体如此极端的禁锢之下,霍金的心灵却是如此的自由,一直关心着整个宇宙的基本问题,这是多么感人的英雄形象!《哈姆雷特》里有一句台词:“即使把我关在一个果壳里,我也会把自己当作一个拥有着无限空间的君王。”这种精神,在霍金身上正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事实上,霍金在《时间简史》之后,还写了一部科普著作,就叫做《果壳中的宇宙》。   《果壳中的宇宙》   第三个因素最有意思,是霍金的科普工作。如果说在科研方面,霍金的成就只是卓越,还有许多人在他之上的话,那么在科普方面,他的成就就属于神级了。《时间简史》在全世界的销量以千万计,创造了科普史上的神话。这对全世界的科普作家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鼓舞。   《时间简史》   由此引出第六个问题:《时间简史》这本书,究竟怎么样?   回答是:我非常欣赏这部著作,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实际上,虽然霍金已经尽力把这么多深奥的话题写得通俗易懂,但这些东西本身的难度在那里放着。大多数读者看这书,恐怕都无法通顺地从头看到尾。我有一个笑谈: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最值得问的问题大概就是:“你是从哪一章开始看不懂的?”   虽然如此,但最奇妙的就是,即使看不懂,大多数人也还是硬着头皮看下去了,即使不看,也还是买了一本放在书架上。即使是装点门面,但用科学来装点门面,说明读者是知道科学的伟大的。能达到这个效果,科普的作用就已经实现一大半了。正如一句格言所说:伪善,是恶对善最高的致敬!   从写作的角度来分析,霍金的写法是经过精心选择的,达到了准确性和通俗性之间一种难得的平衡,竟然把这样一本非常硬的科普著作写得很有魅力。我国文学家有许多炼字炼句的故事,例如“推敲”,霍金想必也做了很多这样的推敲。这是值得全世界的科普作者细心体会,认真学习的。   《时间简史》当中有一个要点,大概是非专业的读者难以察觉的。最后几章介绍宇宙学的最新进展和霍金自己的工作时,我可以看出,驱动霍金的一个基础性的理念就是他对有神论的极度厌恶。对于有神还是无神这个问题,霍金不像许多科学家那样,认为这个问题不重要,或者只是泛泛而言自己支持无神论或者支持不可知论,而是非常明确地支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明确到什么程度呢?他的许多研究,就是以把上帝的观念更加彻底地驱逐出去作为动机的。在这个意义上,霍金不仅是一个无神论者,而且是一个战斗的无神论者,就像历史上的范缜、狄德罗、现在的理查德·道金斯等人一样。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他晚年的一个重要工作,“无边界的边界条件”,即认为宇宙的边界条件就是“没有边界”。由此就可以自然地解答“大爆炸之前有什么”的问题,因为时空是一个四维的球面,就好比地球的表面,其中没有任何一个点是边界,没有任何一个点是特殊的。大爆炸就好比地球的南极,你觉得它特殊,只不过因为你用的坐标系把它作为最南端而已,其实这完全是人为的。如果你换一套坐标系,你就会发现这个点跟其他点的地位都一样。所以大爆炸之前没有东西,因为大爆炸没有“之前”,就像从南极出发不能再向南走一样。很抱歉,由于篇幅所限,在这里不能对这个问题做更详细的说明,例如“时空”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我的相关文章,例如《听三位诺贝尔奖得主讲引力波》。   第七个问题是:霍金近年来经常发表一些离奇的或者不靠谱的说法,是不是他已经变成神棍了?或者被背后的某个集团控制了,成了这些人的傀儡?   回答是:没有。   那些所谓霍金的不靠谱言论,一大半是媒体胡编乱造的,霍金从来没有说过。这些造谣媒体实在是太卑劣了,这种愚蠢的炒作只能反映这些人知识水平和道德水平的低下。   还有一些确实是霍金说的,即使不见得完全正确,至少也是严肃的发言。有些人不赞同这些发言,这很正常,但认为跟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就是神棍或者傀儡,这也脑补得太厉害。   对于霍金或者对于任何的著名科学家,都应该既不要神化,也不要丑化,客观冷静地看待就是了。他说的观点,如果你觉得有道理,就参考一下。如果你觉得没道理,不听就是了,何必要脑补一通阴谋论呢?毕竟,一个伟大人物之所以成为伟大人物,不是因为他做错了什么,而是因为他做对了什么。   毫无疑问,霍金已经成为了当代的一位伟大人物。   刘慈欣有一部短篇小说,叫做《朝闻道》,里面就出现了霍金。这部小说说的是,人类建好了一座环绕整个地球的超级加速器,叫做“爱因斯坦赤道”。正要启动这台加速器的时候,一个外星人突然出现来阻止我们。外星人告诉地球人,这部加速器能量太大,可能会导致真空衰变,毁灭整个宇宙,他的任务就是监视全宇宙的智慧生命,排除这种危险。   地球人问:你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注意到地球的?   排险者的回答是:37万年前,当有10个原始人仰望星空的时间超过了预警的阈值,对宇宙表现出了充分的好奇的时候。   地球人问:不是说,只有当有能力产生创世能级能量过程的文明出现时,预警系统才会报警吗?   排险者的回答是:当生命意识到宇宙奥秘的存在时,距它最终解开这个奥秘就只有一步之遥了。比如地球生命,用了四十多亿年时间才第一次意识到宇宙奥秘的存在,但那一时刻距你们建成爱因斯坦赤道只有不到四十万年时间,而这一进程最关键的加速期只有不到五百年时间。如果说那个原始人对字宙的几分钟凝视是看到了一颗宝石,其后你们所谓的整个人类文明,不过是弯腰去拾它罢了。   仰望星空   刘慈欣在这里讲的道理,发人深思。好奇心是人类的一种天性,而且不可遏止。通过科学这项人类最伟大的事业,即使被禁锢在果壳之内,人也仍然可以享有精神的自由。   帕斯卡的这段名言,正是我们对霍金最恰当的纪念:   “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因此,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道德的原则。”     背景简介:本文作者为袁岚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副研究员,科技与战略风云学会会长,青年科学家社会责任联盟理事,微博@中科大胡不归,知乎@袁岚峰(https://www.zhihu.com/people/yuan-lan-feng-8)。
    人物
    2018年03月15日
  • 人物
    领英(LinkedIn)第一位CTO Eric Ly (华裔)开始做区块链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硅谷密探”(ID:guigudiyixian)作者:绥蔚; 作为一名越南华裔难民的他,他是如何成为领英(LinkedIn)第一位CTO的? 他有何等魅力,让硅谷人脉最广的顶级投资人Reid Hoffman劝说他共同创办领英? 硅谷连续创业23载,他创办的多家公司被收购。早已财富自由的他,为何年近六旬开始创办区块链技术应用公司? 面对众多风险投资公司抛来的橄榄枝,创业经验丰富的他为何没有像其他创业者一样转行风投界? 他,就是Eric Ly(埃里克•李)。 你可能从未听说过他的名字,但你一定要听听他的故事。 创建领英,他如何“五分钟不到就把自己给卖了” 2002年12月的一天傍晚,在硅谷山景城里的一间民宅内,青年Reid Hoffman正手舞足蹈地给他的朋友们讲述自己的一个创业想法。 原来,两个月前 Hoffman 参与创立的电子支付公司PayPal (支付宝的祖师爷)刚刚以15亿美金的价格被eBay收购。本来准备修整一下写本书的他突然改变主意,想再次创业,成立一个职业领域的社交网站。 要知道,当时正处于互联网泡沫破碎后整个行业的休整期。过去10年中,当几千家互联网公司在硅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时,同时涌现的还有四处跳槽的工程师们。有些工程师甚至直接辞职,自己创立公司。 这种频繁的跳槽导致了一个问题:同事们之间常常一换工作就会失去联系。有时,连公司都不知道自己的员工后来去了哪里工作。 Hoffman相信,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搭建一个平台让人们了解自己身边的同事的职业变换信息。   当时,虽然多家社交网络服务(SNS)公司已经出现,但还没有一个职场专用的社交网络。 为什么不搭建一个职业社交平台?让职场上的人可以随时保持联系? 当天晚上,领英,作为一个还不成熟的项目,就诞生在了Hoffman的家中。 在初始项目团队中,有一位高高瘦瘦的华裔青年。他,就是Eric Ly。 Eric出生于越南。六岁时,他跟随父母以难民身份来到美国。天资聪颖又格外勤奋的他从斯坦福大学毕业后,前往在麻省理工学院著名的MIT Media Lab专攻人工智能与人机语音交互方向的研究,之后又继续回到Stanford攻读博士。 其实,早在加入领英之前,Eric已经创办过两家公司。其中一家网络公司仅仅用了4年时间年利润就达到1000万美金,并在1999年以4000万美金的价格被成功收购。 20年前的四千万,按当时硅谷的平均房价可以买80套房子! 为何Eric会成为Reid Hoffman再次创业时第一个想到的创业伙伴呢? 这又是一段“当年情”种下的因果。在大学期间,同为斯坦福大学Symbolic System(符号系统)专业的Eric与Hoffman就是一对好友。在学习之余,两人还十分喜欢讨论人工智能作为未来科技趋势,并且讨论还常常会升华到高深的哲学领域。 “Deep intellectual level”(深度神交),这是Eric对两人关系的概括。 即使是在二人毕业后,远在英国牛津的Hoffman 和在麻省理工的Eric也没有中断联系,经常互相发邮件询问近况。 回到硅谷分别创业的两人,小聚不断。虽然交杯换盏之际也会半开玩笑地提到以后两人要合伙创业,但是Eric并没有当真。 但是,慧眼识人的Hoffman相信Eric无论人品还是学术、创业背景,都是自己创业伙伴的最佳人选。 于是,Hoffman一封邮件把Eric请到自己家中,又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拉他入伙,两人的“基友情”迅速就转变成为了“战友情”。 “Hoffman讲完不到五分钟,我就把自己‘卖’给他了”,Eric笑着回忆。 LinkedIn初创团队,左二就是Eric Ly 就这样,Eric成为了领英的创始CTO,和其他四位创始人开始缔造一个后来市值高达260亿美金的社交网络帝国。 领英创办初期,作为CTO的他“撸起袖子写代码” 右二为Eric(图片来自Eric) 在创办领英的第一年,因为经费紧张,公司规模又小,Eric带领的整个技术团队只有3个工程师。Eric虽然顶着CTO的头衔,但做的都是码农的工作。 “因为工程师太少了,我只能撸起袖子自己写代码。” Eric回忆起公司起步时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 从最早的信息发送系统, 到搜索引擎,再到客户档案资料平台,全是他与另外3名工程师一行代码一行代码写出来的。 就这样辛辛苦苦做了6个月,Eric完成了软件的开发,整个团队完成了网站的搭建,领英作为一款职业网络社交产品终于在2003年上线了! 一年后,随着公司规模的逐渐扩大,更多工程师加入了Eric的技术团队,Eric决定创建领英的第一支移动手机应用团队(mobile team)。 在当时,这个想法极为大胆。要知道,在03、04年的时候,手机上网并不常见,智能手机还没有普及。Eric 的想法有多超前?在领英开始研发手机应用的4年后,苹果公司才推出iPhone手机! 但是,Eric通过研究数据发现,手机用户在逐年呈井喷式增长。他敏感地意识到,在不久的将来,手机一定会赶上、甚至取代电脑,成为社交的重要工具。 提前一步布局,Eric带领团队成员经过了大量的摸索、失败、返工后,领英移动手机应用最终上线。这为之后公司在手机移动端的业务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要用数据说话,更要坚守“初心” “用数据说话”,这是领英创立第一天Eric与整个团队所坚守的座右铭。 如果不是Eric透露,小探根本想不到硅谷第一家成立“数据科学”(Data Science)团队的公司竟然是领英!甚至连“数据科学家”(Data Scientist)这个现在很常见的名称,都是由领英提出的。 虽然现在企业们对于数据的搜集与分析非常重视,但在当时,以庞大的数据库中的数据作为制定商业策略的依据,领英算是先锋了。 Eric带领的数据科学团队当年有多牛? “今天美国白宫的首席数据科学家(Chief Data Scientist) DJ Patil, 当年就是我把他招入领英的。” 虽然技术团队给力,数据分析超前,但是,领英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Eric也曾为公司的发展方向而迷惘。 在领英成立时,社交网络平台已经开始逐渐流行。对手们资金实力更加雄厚,消费者注册量更高,媒体报道更频繁。领英的发展举步维艰。 在公司成立的第一年,领英的会员增长率十分缓慢,甚至有的时候一天只有20几个新会员加入。 2004年,Facebook突然异军突起。由于深受青少年追捧,Facebook很快占领了市场的半壁江山。此时的领英到底该何去何从? “大家当时有很多想法:要不要走Facebook相同的道路?把职业社交转换为更吸引年轻人的社交平台?要不要把网站转换成公司软件直接卖给其他公司?赢得短期利益?大家当时有很多争论。但是最后,我们还是坚持了最初的职业社交平台的战略。” Eric对于当年领英所面临的挑战,记忆犹新。 事实证明,他们的坚守是正确的。 2004年,领英用户数达到50万人。 2006年,用户数达到500万人,领英上市。 2016年,微软以26亿美金的价格收购领英。 截止目前为止,全球共有5亿用户使用领英。 前排左5为Eric Ly 小探跟Eric聊到此处,真想代表吃瓜群众说一声:感谢创始者们的坚持,让大家如今找工作省了不少力! 连续创业23载,让科技为社交铺路 创办LinkedIn,其实,只是Eric创业生涯短暂的一瞬。从1995年开始,Eric就已经开始探索如何用科技帮助人们更好地沟通、交流。 1995年,Eric创建了Netmosphere , 一个电子商务交流平台。在这个2B平台上,客户们可以和商家自由沟通,从而选择更适合自己企业的服务项目。 从1995年到1999年,短短四年时间,Eric带领着Netmosphere团队把利润从0做到了年利润1000万美金。1999年10月,互联网公司Critical Path以4千万美金收购了Netmosphere。 仅仅四个月后,Eric又建立了另一家人机交互平台公司Tresidder Networks,通过在移动手机上搭建立一个服务器平台,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内容和无线服务。 2002年,Eric创立领英,建立了职业社交网络平台。 然而,2006年,就在LinkedIn正发展迅猛,准备上市的前夕,Eric突然决定离开。这是为什么? “领英产品可以让人与人沟通,但是能不能通过管理人日常的活动也达到沟通的目的呢?我想试试。” 离开自己一手创办的领英的第二天,Eric就着手开发利用人机交互技术帮助人们搜索并管理周边活动的应用软件Presdo Match。这管产品也被业界称为“活动管理软件中的‘领英’。” 如今,不忘初心的Eric,在2017年,面对刚刚发展起来的区块链技术,希望能做些什么去更好的帮助人们交往,就像他以前所创立的所有社交平台那样。 “接触到区块链技术后,我感到非常兴奋。由于白天还要管理自己的公司,我就用夜晚和周末的时间去做大量的研究。” 2017年,Eric创办了区块链技术公司Hub。 作为社交网络平台创业的“老兵”,Eric从以往的经验中发现,对于陌生人的交往,尤其是涉及到雇佣双方的利益交往时,一个中心化的机制可能会出现人为的错误。而信用指数被一个中心机构所掌握,存在一定隐私泄露风险。 而如果以去中心化的区块链为基础,在其上建立Human Trust Protocol (信任协议),将信任与信誉以具体的雇用行为(actions),“信任股份”(Trust Stake), 和结果输出(outcomes)来展示,那么陌生人之间的交易就会变得更加可靠,交易双方的隐私也不会被轻易泄露。 比如,当你打算雇佣一个陌生人作为你的英文家教,你们双方首先都要在公链上给出“信任股份”,也就是代币。当教授课程完毕后,如果你对你的家教很满意,那么你的“信任股份”将会打入他/她的账户;如果不满意,则是家教的“信任股份”打入你的账户。而结果会被记录在双方的信誉档案中。 简言之,就是在公链上建立智能合约(smart contract ),让每一笔交易都被记录,并成为下一笔交易的信任凭证。 虽然公司仍在起步阶段,但目前已有信息平台,物联网,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多个社群加入到Hub中。 谈及区块链技术,曾经亲历互联网泡沫时代的Eric,承认当下追捧区块链的情形和当年追捧互联网有很多相似点。但是,并不能因此就否定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价值。未来的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一定会像如今互联网技术应用的这样普遍。 在采访的最后,小探有个小小的疑惑。虽然Eric有过过短暂的兼职风险投资人的经历,也时常收到风投公司抛出橄榄枝希望他去做合伙人,但是为何Eric没有像其他创业者那样转行风投?而还要在创业这条24/7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 “哈哈,其实我老婆也很纳闷为啥我一直要每天起早贪黑创业?低三下四问投资人要钱?她甚至有时候还开玩笑地说,要是我早点转行做风险投资,我们现在地球都旅游好几圈了。” 说到创业,Eric觉得很对不起自己的妻子。 “但是她还是非常支持我的。因为她知道我对钱看得没那么重,而创业才是我快乐的源泉。” 1979年,当10岁的Eric跟着姨夫在三藩市的一家公司里第一次看到电脑时,他一定不会知道,多年后,他,一位曾经的难民,却用电脑科技缔造了一个社交帝国,并在科技的最前沿连续创业23载。而精彩的故事,还再继续。
    人物
    2018年02月12日
  • 人物
    玩魔兽的独角兽Glassdoor创始人Robert ---How playing World of Warcraft every day for a year led Robert Hohman to found a $1 billion startup 以下由AI翻译完成:        Glassdoor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罗伯特·霍曼(Robert Hohman)是第一个承认自己是主要的极客的人。 直到今天,他还是白天经营着450人的创业公司,并且在晚上仍然亲自编码。Hohman告诉我们,他的工程负责人“跟我来”,然后解释说他仍然是“一名优秀的软件工程师”。 当没有经营公司或编码网站时,他正在和两位专家级的儿子玩“星际争霸”。事实上,如果不是“星际争霸”的姊妹游戏“魔兽世界”,Glassdoor甚至不会介入。 我花了一年时间玩魔兽世界。每天。我会每天早上拍拍孩子们的底部,送他们去学校,然后我会主宰一个兽人战士。 那是因为在2006年,霍曼辞去了Hotwire的总裁一职,除了玩游戏之外别无选择。全职。一年。 而第二个他击中最高的水平,痒的发挥被抓,他需要一个新的东西来迷恋。所以他启动了一个创业公司 用他的话说:“我花了一年的时间玩”魔兽世界“,每天早上我都会把孩子们拍到底,把他们送到学校去,然后我会主宰一个兽人战士。 他补充说:“我玩了一年不停,然后在魔兽世界达到了最高水平,我疯狂追逐这个目标,直到第二天我创办了Glassdoor公司。 “社区”的含义 魔兽世界的一年帮助他决定了 他想要建立的那种公司。 “我从玩魔兽世界了解到了社区,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网络社区的一部分,我早上起来,看到我的公会很兴奋,不是那么讨厌吗?他笑了。 他发现,网上社区与现实社区有不同的特点。 他说:“有一个空间和时间的转移。“真正的”社区是由时空的正常规则来管理的,但是网络并不是这样,它发生在世界各地的日夜之间的所有时间。 罗伯特·霍曼(Robert Hohman)和他年轻的家庭在这一年中担任全职兽人兽人战士(WoW Orc Warrior)。 罗伯特·霍曼 现在,他转到了“星际争霸”,而现在他与两个未成年的儿子竞争。 “我和我的孩子们现在都玩,我们刚刚从比赛回来,我的儿子们相当不错,想成为职业电子游戏玩家,现在这是一件事情,”他说,显然希望这是“一件事”他花了一年的时间玩。 如果他的儿子选择成为职业电子游戏玩家的话,“我绝对支持它,我觉得它太棒了,星际争霸就像国际象棋,每小时十万公里,我12岁的时候比我快,他处理战略信息的速度比我,“他说。 作为微软的早期日子 当霍曼离开火线成为全职兽人战士时,他可以“负担得起”,他向我们承认。 罗伯特·霍曼和他的家人。他十几岁的儿子梦想成为职业电子游戏玩家。 罗伯特·霍曼 他从大学直接加入了微软。 “22岁的时候,我去了微软工作,当我告诉年轻人今天,他们看起来好像对我很尴尬,而且我必须告诉他们:不,不 - ,或Facebook,这是1993年。“ 这些都是微软全盛时期,1986年上市后不久。微软的股价暴涨, 它的早期员工变成了百万富翁。 在微软,他加入了建立Expedia的团队,这个团队开始成为微软公司内部的旅游网站。 Rich Barton。 Rich Barton / Twitter 微软将Expedia分拆出去,然后在网络泡沫时代的高潮中把它公之于众。它仍然是唯一的微软公开上市。 在IAC拥有的一段时间之后,Expedia再次独立出来,并与IAC的其他一些旅游网站(如Hotwire)一起脱身。 Hotwire被送到了Hohman担任总裁。 总而言之,Hohman在微软,Expedia,Hotwire及其相关网站工作了大约十年,然后才放弃了全职玩WoW。 受乔布斯启发 但是,霍曼告诉我们,他的真正梦想始终是成为一名创业CEO,这个梦想始于16岁,受到乔布斯的启发。 Glassdoor员工在加利福尼亚州米尔谷的总部工作。商业内幕/ Julie Bort 霍曼告诉我们:“我读了约翰·斯卡利(John Sculley)关于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的一本书。(1987年出版的史考“ Ø dyssey:百事苹果:冒险,思想之旅,以及未来的危机 ê ”。他在其中谈到了乔布斯如何引诱他从百事到苹果) 他说,这本书使得霍曼希望“成为一家公司的明星”。“我喜欢从零开始创造东西的整个想法。” 所以在WOW获得最高分的那一天,他和理查德·巴顿(Richard Barton)进行了一次对话。 巴顿是Expedia的首席执行官,也是微软时代以来的朋友。(Barton同时也是Zillow的创始人之一,此时正在担任Benchmark的VC。) 霍曼告诉他,有了Yelp这样的网站,人们可以分享有关牙医和水管工的各种信息,但是仍然没有办法分享关于更重要的事情的评论:他们的工作。 他想为求职者建立一个Yelp。 转折点 霍曼说,当时的大恐惧是企业如何应对一个让人们谈论薪酬和工作环境的网站。 他精心策划了很多其他的细节。比如,为了给这个网站带来一些初级工资和审查数据,创始人给每个他们认识的工程师打了电话,并向他们询问他们的工作,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赢得免费iPod的机会。 Glassdoor创始人Robert Hohman,Tim Besse,Rich Barton。玻璃门 在霍曼和巴顿之间,还有他们的第三个联合创始人Tim Besse也是来自Expedia的,他们知道很多工程师。 他说:“工程师会告诉你任何一件免费的电子产品。我们发现这一点。 最大的困难是搞清楚商业模式。最终,霍曼和团队发现招聘人员是他们的目标市场。事实证明,向已经研究贵公司的人展示招聘广告的广告成功率很高,他说。 当他知道Glassdoor取得成功的转折点时,一位首席执行官亲自发电子邮件给他,反驳他在网站上的低“CEO评级”。CEO不高兴,希望改变。霍曼婉言拒绝。 这些电子邮件现在快速而愤怒。 “你会惊呆了,有多少”财富“500强CEO给我发电子邮件,他们会质疑CEO的评价,我们正在计算它的错误,因为它不符合他们自己的内部分析,我必须向他们解释我们有我们的自己的内部算法,“霍曼说。 快速增长 今年早些时候,根据comScore的数据,Glassdoor在通过美国网站访问者方面超过了CareerBuilder,成为另一个里程碑。它 说,它现在是网上发展最快的职业网站 。 霍曼和他的魔兽杯。 商业内幕/ Julie Bort 谷歌资本(Google Capital)领导的1月份投资7000万美元。该公司估值接近10亿美元。(迄今为止共募集了1.6亿美元。) Glassdoor现在有36,000家公司积极参与该网站(在该网站上市的40万家公司中),超过2100家付费雇主客户使用该网站进行招聘(包括约三分之一的“财富”500强),3000万注册用户190多个国家共享了800多万份评论和薪水。 目前,霍曼甚至与白宫合作提供就业数据。 而且他还有他的魔兽杯。他把它放在他的办公室里。     Glassdoor cofounder and CEO Robert Hohman is the first to admit that he's a major geek. To this day he runs his 450-person startup by day, and still personally codes for it at night. His head of engineering "puts up with me," Hohman tells us, and then explains he's still "a good software engineer." When not running the company or coding the site, he's playing StarCraft with his two expert-level sons. In fact, Glassdoor wouldn't even be around if it weren't for StarCraft's older, sister game, World of Warcraft, he tells us. I took a year off and played World of Warcraft. Every day. I would pat the kids on the bottom every morning, send them to school and then I would dominate as an Orc Warrior. That's because in 2006, Hohman quit a fabulous job as president of Hotwire to do nothing but play the game. Full time. For a year. And the second he hit the highest level, the itch to play was scratched, and he needed a new thing to obsess over. So he launched a startup. In his words: "I took a year off and played World of Warcraft. I would pat the kids on the bottom every morning, send them to school and then I would dominate as an Orc Warrior." He adds, "I played for a year nonstop and then I hit the maximum level in WoW. I was maniacal in chasing this goal and literally the next day I started a company, Glassdoor." The meaning of 'community' The year of WoW helped him decide the kind of company he wanted to build. "I learned from playing WoW about community. It was the first time I really felt part of a online community. I'd be up the morning and be excited to see my guild. Isn’t that nerdy?" he laughs. An online community ha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than a real-world one, he discovered. "There's a space and time 'shift,'" he describes. "A 'real' community is governed by normal rules of space and time, but online is not. It happens across all hours of days and night and across all parts of the world." Robert Hohman and his young family during his year as a full-time WoW Orc Warrior. Robert Hohman These days he's moved on to StarCraft, which he now plays competitively with his two pre-teen sons. "My kids and I play now. We just got back from a tournament. My sons are pretty darn good and want to be pro video-game players. That's a thing now," he says, clearly wishing it was "a thing" when he spent his year playing. If his sons choose to become pro video gamers, "I support it absolutely. I think it's amazing. StarCraft is like chess at 100,000 kilometers per hour. My 12 year old thinks faster than I do. He processes strategic info at a speed faster than me," he says. Early days as a Microsoftie When Hohman walked away from Hotwire to become a full-time Orc Warrior, he could "afford it," he admits to us. Robert Hohman and his family. His pre-teen sons dream of being professional video gamers. Robert Hohman He joined Microsoft straight from college. "At 22, I went to work at Microsoft. When I tell young people that today, they look as if they are embarrassed for me. And I have to tell them, 'No, no — it was like getting hired at Google back then, or Facebook. This was 1993." These were Microsoft's heyday years, not long after its IPO in 1986. Microsoft's stock was skyrocketing and it turned 10,000 of its early employees into millionaires, the story goes. At Microsoft he joined the team that built Expedia, which began life as Microsoft's in-house travel site. Rich Barton. Rich Barton/Twitter Microsoft spun out Expedia and then took it public in the heady pre-internet bubble days. It is still the only Microsoft spin out that went public. After a stint owned by IAC, Expedia was again spun out on its own, along with some of IAC's other travel sites like Hotwire. Hotwire was handed to Hohman to lead as president. All told, Hohman spent about a decade working at Microsoft, Expedia, Hotwire, and its related sites, before he quit to play WoW full-time. Inspired by Steve Jobs But Hohman tells us, his true dream was always to be a startup CEO, a dream that started when he was 16 and was inspired by Steve Jobs. Glassdoor employees at the Mill Valley, California, headquarters.Business Insider/Julie Bort "I read a book about Steve Jobs by John Sculley," Hohman tells us. (In 1987 Sculley published "Odyssey: Pepsi to Apple: A Journey of Adventure, Ideas, and the Future" in which he talks about how Jobs lured him from Pepsi to Apple.) The book made Hohman want to "star in a company," he said. "I loved the whole idea of creating something from nothing." So the day after achieving the highest score in WoW, he had a conversation with Richard Barton. Barton was Expedia's CEO, and his friend since the Microsoft days. (Barton also cofounded Zillow and was working as a VC for Benchmark at about this time.) Hohman told him that with sites like Yelp, people could share all kinds of information about dentists and plumbers, but there was still no way to share reviews about a far more important thing: their jobs. He wanted to build a Yelp for job seekers. Turning point Hohman says the big fear back then was how companies would react to a site that let people talk about their pay and work environment. He had meticulously planned out a lot of the other details. For instance, to seed the site with some starter salary and review data, the founders called every engineer they knew and asked them about their jobs, offering them a chance to win a free iPod. Glassdoor founders Robert Hohman, Tim Besse, Rich Barton. Glassdoor Between Hohman and Barton and their third cofounder, Tim Besse, also from Expedia, they knew a LOT of engineers. "Engineers will tell you anything for a free piece of electronics. We found that out," he said. The biggest struggle was figuring out a business model. Hohman and team eventually noodled out that the recruiters were their target market. It turns out, showing ads for job openings to someone already researching your company has a high rate of success, he says. The turning point when he knew Glassdoor was going succeed came the first time a CEO personally emailed him to dispute his low "CEO rating" on the site. The CEO was not pleased and wanted it changed. Hohman politely refused. Those emails come fast and furious now. "You’d be stunned how many Fortune 500 CEOs email me. They’ll dispute the CEO rating, dispute we’re calculating it right because it doesn't match their own internal analysis. I have to explain to them that we have our own internal algorithm," Hohman says. Growing fast Earlier this year Glassdoor passed another milestone, surpassing CareerBuilder in terms of US website visitors, according to comScore. It is now the fastest growing career site on the net, it says. Hohman with his WoW mug. Business Insider/Julie Bort This growth is fresh off a $70 million infusion of capital in January, led by Google Capital. The company has close to a $1 billion valuation. (It's raised $160 million total to date.) Glassdoor now has 36,000 companies actively involved with the site (out of 400,000 companies listed on the site), with more than 2,100 paying employer customers using the site for recruiting (including about a third of the Fortune 500), and 30 million registered users in more than 190 countries who have shared more than 8 million reviews and salaries. These days Hohman is even working with the White House to provide employment data. And he still has his WoW mug from his year off. He keeps it in his office.
    人物
    2018年01月30日
  • 人物
    谁都不看好的百度,在2017年投了40家公司,企业服务是重点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IT桔子(ID:itjuzi521),作者:王艺多。 前几天,IT 桔子盘点了2017 年互联网科技中概股的市值榜单。通过盘点我们发现,在千亿市值梯队中,百度作为 BAT 中的追随者,还在紧跟腾讯和阿里的脚步。 尽管外界目前正在看衰百度的发展,认为其会被逐渐挤出 BAT 阵营。但这并不妨碍百度以 5269.17 亿元市值,继续领跑千亿梯队。 不过,今天我们并非要对百度的市值重新回顾,而是对其近 5 年在投资并购方面的布局进行梳理,尝试剖析百度的投资节奏和行业布局。 下表是百度 2017 年的投资以及并购事件列表: 2017 年百度开启买买买 据不完全统计,百度在近 5 年的投资事件一共有 139 起。这 139 起投资事件的合计融资额(折合人民币)大约是 1645.82 亿元。 从百度近 5 年的投资事件数量分布来看,从 2013 年到 2017 年,百度在投资并购方面稳中有升,整体处于向上的发展态势。 从图中不难发现,2016 年,百度的投资数量略有下滑。这与当时 2015 年市场整体处于活跃期,2016 年处于寒冬期有一定关系。 而到了 2017 年,百度的投资活跃度进一步上升。投资事件数量达到了近 5 年的最高位。 企业服务是百度绝对核心 如果说,早期的百度还在本地生活、O2O、在线教育等方面进行尝试性的探索布局,那么现在的百度的目标就非常明确了。 近几年,百度 CEO 李彦宏在多个场合公开表示,百度要 All in AI。而百度也确实不吝惜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投资。 2017 年,人工智能所属的行业大类——企业服务,在百度的投资布局中占比 26%,是绝对的重中之重。 除企业服务之外,在 2017 年百度还投资了包括文化娱乐、汽车交通、硬件等。这些赛道的布局,除了收益之外,也同样给百度 AI 生态战略构建打下了基础。 百度的海外战略 通过梳理百度 2017 年的投资策略发现,百度也对海外公司进行了少量布局。2017 年,百度对 6 家海外企业进行了投资。这 6 起投资事件的融资总额大约为 1.12 亿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这 6 家企业全部来自美国,并且绝大多数项目都是人工智能相关。 2017 年,百度确实加强了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投入。而在接下来的 2018 年,不知道百度是否还会延续这样的投资势头呢? 声明:其他如有遗漏,欢迎各位留言补充。复制、转载请注明数据来源:IT 桔子(ID:itjuzi521)。
    人物
    2018年01月18日
  • 人物
    云客服Zendesk 发布第三季度财报,从大客户处获得增长动力,虽然还是亏损 Zendesk results: The raw numbers Metric Q3 2017 Q3 2016 Year-Over-Year Change Revenue $112.8 million $80.7 million 39.8% Net income ($27.7 million) ($25.8 million) N/A Non-GAAP EPS ($0.02) ($0.04) N/A DATA SOURCE: ZENDESK. 几个关键数据: 付费客户数量达到了11.39万,高于二季度末的10.74万,截至2016年三季度末的数据为89,100 。 Zendesk支持达到61,200个付费客户账户,Zendesk Chat 达到46,600个付费客户账户,其他Zendesk产品达到6,100个付费客户账户。 每月经常性收入的37%来自于拥有100名或更多支持代理的客户账户,而第二季度则为35%。 每年签订价值5万美元以上的合同数量同比增长50%,合同规模平均增长40%。 Zendesk以美元计算的第三季度末扩张率为118%,高于第二季度末的116%。该公司预计,未来几个季度这一指标将维持在110%至120%之间。 Zendesk提供了以下预期: Zendesk预计第四季度营收将在1.18亿美元至1.2亿美元之间,GAAP营业亏损在2900万美元至3100万美元之间,非GAAP营运亏损在300万美元至500万美元之间。 Zendesk公司预计全年收入在4.25亿美元至4.27亿美元之间,GAAP营业亏损在1.16亿美元至1.18亿美元之间,非GAAP营业亏损在1800万美元至2000万美元之间。 Zendesk预计2017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和自由现金流量将为正数。 Zendesk在第三季度的收入同比增长了近40%,比第二季度的36.5%有所增长。 大额合同签订量和合同规模的大幅增长促成了这一结果,这为公司追求更大客户的努力提供了一些证据。 Zendesk仍然是无利可图的,虽然它正在转变非GAAP利润的风口浪尖。 今年自由现金流转正将成为其盈利之路的一个里程碑,但在公司能够产生公认会计原则(GAAP)利润之前,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只要收入增长保持强劲,投资者可能不会介意。   背景资料: Zendesk成立于2007年,三位创始人Mikkel Svane,Morten Primdahhl和Alexander Aghassipour根据东方“禅”(ZEN)的概念在哥本哈根创建了Zendesk,因此Zendesk过去的logo就是一位戴着耳机,打着OK手势并呈现打坐样子的弥勒佛。后来Zendesk在获得B轮融资后,于2009年迁到美国加州的旧金山并在此设立了总部。 弥勒佛的形象国内很多都非常熟悉,另外作为客服工具的鼻祖,一直是国内机构学习的对象,目前估值也达到了34亿美金之多。
    人物
    2017年11月04日
  • 人物
    LinkedIn推出“活跃状态”功能 标记用户是否上线,但是不能隐身 小编发现LinkedIn推出了在线和活跃状态的功能! 绿色表示目前在线,绿圈表示过去在线,同时会告诉你的message 是否被阅读。感觉有一种时刻被盯着的样子。。。这样对于猎头或HR对于候选人沟通的过程可以进行管理了,比如候选人看了消息不理你,或者是根本就没看,或者不在线等等。。。。。   LinkedIn正悄悄上线名为“活跃状态”的新功能。当用户在线,可以通过LinkedIn消息平台聊天时,头像就会出现绿色圆环。这个简单的举措可能会彻底变革用户浏览和使用LinkedIn的方式。而如果企业员工希望偷偷通过LinkedIn寻找新工作,那么也会面临问题。 对所有主流社交平台而言,消息收发都是重要功能。然而在此之前,LinkedIn这方面处于落后。新功能可以提高LinkedIn的粘性,使其对候选人、同事和招聘人员更有用。“活跃状态”功能将默认开启,不过用户也可以在设置选项中将其关闭。尽管这不太可能对Facebook和谷歌产生太大的影响,但很明显,微软正试图让LinkedIn深入5亿多用户的日常生活。 “活跃状态”功能的使用场景非常明确。不过目前也不清楚,活跃用户是否会因此受到更多骚扰。LinkedIn希望通过该功能提高用户参与度,吸引用户更频繁的使用,从而展示更多广告,吸引更多用户购买付费服务。 LinkedIn高级产品经理萨米·谢雷巴蒂(Sammy Shreibati)表示,LinkedIn专注于速度。“这项新功能帮助用户查看,哪些联系人是活跃的,而用户将可以知道什么时候适合联系对方,发起对话。最终,我们希望帮助用户更方便地进行富有成效的对话,获得职业生涯的成功。”
    人物
    2017年08月23日
  • 人物
    证明「创业公司 」的创业公司,ProoV获1400万美元B轮融资 该如何证明创业公司的产品功能和它的描述是一致的?这是个问题。 ProoV要做的是就是解决这一问题。今天,该公司宣布获得1400万美元的B轮融资,由Helios Capital和Mangrove Capital Partners领投, OurCrowd和Cerca Partners跟投。这轮融资将用于在纽约设立新办事处,并雇佣15名销售人员来推动业务增长(目前有37名员工)。到目前,它的融资总额达到了2110万。 ProoV提供了一个让企业探索和尝试初创公司技术的平台。具体来说,Proov提供了一种引导即服务平台(Pilot-as-a-Service),大企业可以发掘初创公司,初创公司可以展示创新的科技解决方案,在安全的云测试环境下进行多个概念验证。这家公司创立于2015年,研发总部设在以色列。 多数公司都在寻找更多有助于提高企业效率的现代工具或方法,但往往受限于各种因素而难以快速实现,其中包括:缺乏内部资源来运行PoC(为观点提供证据),以及面临使用客户数据来测试的监管障碍,或怀疑这家初创公司能否实现它的承诺等等。 ProoV网站主页 ProoV提供了一个用于构建和执行概念项目证明的服务平台,来帮助解决上述问题。目前, ProoV已经建立了一个应用商店和PoC服务引擎的平台,企业客户可以通过它与任何1000个过批的初创公司联系,并使用ProoV数据构建的概念进行概念验证。 这样可以为企业客户使用实时数据节省不少时间,也能解决任何监管方面的问题。迄今为止,该公司拥有125家企业客户,其中包括通用电气、AWS和美国国际集团(AIG)等巨头。 ProoV有多个盈利渠道,包括向平台上的初创公司收取服务费、向访问平台(及平台上的初创公司)的企业客户收费,以及在做概念证明时按单收费。另外,ProoV还在试用混合和匹配订阅或使用的定价方法。 本文参考了多个信息来源:techcrunch.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86305.html
    人物
    2017年08月03日
  • 人物
    WalkMe 再融 7500 万美元,带你走上工作正轨 昨日,WalkMe宣布获得了由Insight Venture Capital领投的7500万美元融资。这家帮助用户适应数字化系统的公司估值已经达到了9.35亿美元。该估值比去年上一轮融资时的估值增长了约4亿美元。 这轮截至目前最大规模的融资将继续支持WalkMe进行战略收购、投资关键人才、和拓展它的全球触角——进入更新的市场例如日本、德国和拉丁美洲。 WalkMe所做的事情正如其名,它带着用户使用不熟悉的企业服务系统。WalkMe跟踪用户如何使用系统,收集整理这些信息,进而能够在用户遇到问题的时候及时跳出来告诉他们该怎么做。 例如,一家企业可以使用WalkMe帮助它的销售人员使用Saleforce,或者帮助它的人力资源部门使用Workday。实际上,25%的Fortune 500公司都在使用WalkMe服务,包括Opentable,Microsoft和Adobe。 WalkMe跟传统帮助系统相比优势是,它利用机器学习和深度分析理解个体用户在使用任何网站或软件的习惯和行为,并且根据自己的洞见,在适宜的场景预测用户的需求并且提出指引。 企业选择WalkMe的理由非常充分。它不仅能够帮助企业更高效地利用他们已经购买了的工作系统,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减少帮助中心的雇员数量以降低成本,从而能够将更多的人力和时间用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不过,尽管WalkMe的技术能够应用于服务B端的雇员和C端用户。但是倘若一个2C产品做的过于复杂以至于需要第三方指引系统的话,可能它自己的用户体验师就要被裁掉了。 来源:36氪,作者:孟小白,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85378.html
    人物
    2017年07月31日
  • 人物
    帮助企业轻松招聘“临时工”,OnboardIQ获910万美元融资 OnboardIQ想让找小时工变得更轻松,该公司开发的移动端优先平台能够帮助企业减少时间浪费。日前,这家成立3年的公司获得910万美元融资,将用于丰富产品,吸引更多客户。 2015年时接受采访时,OnboardIQ将自己定义为按需创企,致力于实现招聘与入职过程的自动化。但那之后,许多按需创企都先后出现了问题。 针对这一现象,OnboardIQ扩大了自己的潜在雇主网络。现在回想起来,这一举措大概是好事,因为美国劳动力市场越来越向小时工倾斜,而找到合适的小时工是让人相当头疼的事情。 事实上,让按需企业招聘困难、利润逐渐压缩的原因,也在影响着零售、物流、餐饮、杂货、仓库等其他行业。 比如说在大型连锁零售商店,“需要管理的人太多,员工流动率异常之高,甚至达到75%,”OnboardIQ创始人兼CEO Keith Ryu说,“这给我们敲了一记警钟。” 如今许多公司在筛选求职者时仍然依靠人工处理,这是相当耗时的,因而大家也都在寻找提高效率的方式。 而对于求职者来说,找工作的过程也常常让人灰心丧气。虽然许多大型企业都开始以邮件及网页表格取代纸质申请表,但招聘人员有可能不及时回复,这就让求职者感到茫然无措。 OnboardIQ开发了一套个性化招聘系统,移动端优先,抛弃了邮件转而使用SMS进行交流,并利用数据和分析来帮助企业计算求职者适合特定岗位的几率。 z成立以来,OnboardIQ已经处理了350多万份求职简历,帮40多万人找到了工作。 此轮融资由Origin Ventures领投,跟投的有SoftTech VC、Crosslink Capital以及Y Combinator。截至目前,OnboardIQ共融资1075万美元。 【猎云网(微信:ilieyun)】7月7日报道(编译:蔡妙娴)
    人物
    2017年07月07日
  • 人物
    新加坡HR创企EngageRocket获32.2万美元天使轮融资,用数据分析帮助企业管理员工 新加坡创企EngageRocket能通过职场分析来提高员工保留率和生产效率,公司昨日宣布融资45万新元(折合32.2万美元)天使轮融资。 公司由Leong Chee Tung和Dorothy Yiu创立,该公司表示,本轮融资将加速公司的产品开发,并扩大公司的运营规模,以满足更多的当地需求。 EngageRocket的首席执政官兼联合创始人Leong Chee Tung说:“如果能打造一个员工参与度很高的工作环境,那么公司的营收和利润都会实现快速增长,员工的保留率和生产效率都会提高。但问题是,大多数公司没有数据系统以打造这样一个可靠的工作环境。” “世界上最顶尖的公司,比如亚马逊和谷歌,都会对员工进行频繁的调查,从而通过员工的反馈更灵活地对其行为和工作流程做出调整。而EngageRocket能将这一过程推广给世界上所有的公司。”他补充道。 公司的云端软件分析反馈能帮公司领导人建立并维持企业文化,并让调查管理、分析以及后续的意见生成等过程自动化。 一则2016年的报道表示,调查反馈工具的市场已经达到了3亿美元,年增长率为100%。 公司的投资方Huang Shao-Ning(JobsCentral Group的联合创始人)说:“作为一个企业拥有者,我认为员工的参与度数据对于提高团队表现而言,非常重要。Chee Tung和Dorothy巧妙地将相关知识、行业见解和科学技术结合起来,给出了这样的解决方案。” 当问及公司在新加坡及东南亚国家所调查的员工时,Leong说:“我们国家的很大一部分员工都是属于‘划水’或者‘业绩不佳’的那种。相关数据显示,新加坡76%的员工参与度极低,表现一般,但和那些表现良好的员工,拿着差不多的薪水。” Leong还补充道,EngageRocket的愿望就是公司获得所有员工在任职时期的反馈和分析,从而支持其做出数据驱动的管理决策。 当问及公司的市场退出战略时,Leong表示:“我们大概会在A轮融资完成之后才会有答案,大概要4到5年时间。至于采取何种退出方式,我会和其它创始人一起商量。” 【来源:猎云网(微信号:ilieyun)】4月20日报道 (编译:叶展盛)
    人物
    2017年0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