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
    私有云即服务提供商Blue Box获400万美元融资 私有云即服务初创企业Blue Box刚刚获得了 400 万美元的 B 轮融资。   中小企业中使用公有云的越来越多。但是大企业则更喜欢拥有自己的基础设施。不过又会面临着维护管理的难题。如果要想管理简单化就得用一家供应商的一揽子解决方案,但这样又容易被绑死;如果设备来源多样化又会导致管理复杂,消耗更多的人力和时间。所以基础设施自动化管理外包正逐步为这些企业接受。   Blue Box 提供的就是这类服务。成立于 2003 年的这家公司采用 OpenStack 作为基础来统筹其自动化及协调技术,并将这一服务称为是“私有云即服务”。与公有云服务相比,客户使用的基础设施是付费“借”来使用和访问的,而私有云则是为每一位客户提供专用的基础设施。此外,Blue Box 的服务还可以用于作为企业混合云(云服务可能来自多家提供商,类型可能包括公有云和私有云)的一部分。Blue Box 在西雅图、Ashburn、弗吉尼亚及苏黎世等地的数据中心均有服务。   Blue Box 的客户包括 Viacom、CrowdStar 等,此外还有两家公司与 Blue Box 合作一起为一家电信公司的客户提供 Blue Box Cloud 服务。   去年 10 月 Blue Box 刚获得 1000 万美元 B 轮融资。此轮融资是上一轮的补充,领投者正是上述那家不具名的电信提供商,此外 Voyager Capital、Founder Collective 等亦有参投。至此,其总融资额已达 2310 万美元。此轮融资所得将用于扩充工程、销售及营销团队,同时拓展渠道计划,以便让其他服务提供商针对自己的客户推出基于 OpenStack 的云服务。   [36氪,作者: boxi]
    产品
    2015年01月07日
  • 产品
    印象笔记关闭了中国地区的公开笔记功能 Evernote(在中国的服务名称为 印象笔记)的一位发言人今天向 TechCrunch 证实,印象笔记在中国的服务现已暂时禁用公开笔记功能。目前还不清楚为什么要关闭公开笔记这一功能,也不清楚该功能何时会恢复正常。我们已要求该公司提供更多信息。印象笔记(Evernote 特别针对中国推出的一项 单独服务)用户可以通过工作群聊功能或是电子邮件继续分享和使用协作笔记。   除非印象笔记证实其禁用公开笔记功能是由于收到政府的指令,否则很难确定这是否与中国的审查制度有关,这是因为作为负责互联网监管的国家机构, 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一般不会在它屏蔽一个站点或服务时发出公告。   现在对公开分享笔记功能的禁用显得很意思,然而,因为印象笔记被用于分享有关去年秋天香港支持民主的抗议活动的新闻文章、社会评论等信息,这也让人 猜测此举有可能成为规避审查的一个重要途径 。   此外,虽然中国已经屏蔽 Facebook、Twitter 和 YouTube 多年,但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国政府似乎加强了对国外互联网服务的监管。例如,去年六月,在天安门事件 25 周年纪念日前, 谷歌多个服务和应用的访问被切断 。上个月,Gmail 似乎也被中国屏蔽,而在此 之前 Gmail 只能部分进行访问 。Instagram 据说在香港的示威游行之后 也在中国被屏蔽 。   目前中国 国内有 1150 万印象笔记用户 ,这也让中国成为 Evernote 的第二大市场。虽然由于审查制度外国互联网公司要进入中国市场很难,不过因为 Evernote 的服务主要是针对个人的笔记应用,而不是社会化分享,它还是成功地进入了这个市场。但随着受欢迎程度的增加,这一次关闭公开笔记功能的行为表明该公司可能受到更严格的政府法规的管控。   Evernote’s Chinese Service Disables Public Note Feature Evernote’s Chinese service, Yinxiang Biji, has temporarily disabled its public note feature, a spokesperson confirmed to TechCrunch today. It’s unclear why public notes was taken down or when it will be restored. We’ve asked the company for more information. Yinxiang Biji (a separate service launched by Evernote especially for China) users can continue sharing and collaborating notes using its Work Chat feature or email. Unless Yinxiang Biji (which means “memory notebook”) confirms that it disabled the public note feature because of an order from the government, it’s difficult to say for certain if it is related to censorship because the Cyberspace Administration of China, the state agency in charge of Internet regulation, usually does not announce when it blocks a site or service. The disabling of Yinxiang Biji’s public note feature is interesting, however, because the tool was used to share news articles, editorials, and other information about last fall’s pro-democracy protests in Hong Kong, leading to speculation that it may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to circumvent censorship. Furthermore, while Facebook, Twitter, and YouTube have already been blocked in China for years, the government appears to have stepped up regulation of foreign Internet services over the past year. In June, for example, access to several Google services and apps were cut off before the 25th anniversary of the Tiananmen Square massacre. Last month, Gmail appeared to be blocked in China, before access was partially restored. Instagram was also reportedly blocked in China after the Hong Kong demonstrations. With 11.5 million users in the country, China is currently Evernote’s second-largest market. While it’s difficult for foreign Internet companies to make inroads into China because of censorship, Evernote managed to succeed because its service is mostly intended for personal notetaking instead of social sharing. But the disabling of its public note feature shows that the company may be subject to more stringent government regulations as its popularity increases.   来源:techcrunch  
    产品
    2015年01月07日
  • 产品
    以奖励驱动协作的“工作趣”,怎么让工作变得好玩? 过去的两年时间里,“ 工作趣 ”团队一直在死磕协作工具,先后推出了 iTeam 和智讯两款产品。但最后他们意识到,所谓的团队协同办公,分明就是一个坑嘛。他们用了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法:协作类产品就像一个藏满宝藏的海岛,一直存在但却没有藏宝地图,少数人能够找到宝藏却总结不出方法,还有更多的人迷失在寻找的路上。   但与此同时,纷至沓来的巨额融资新闻却把这个领域装饰得风风火火。最近的消息是,国内的团队协作平台Worktile宣布获得CBC宽带资本的数千万元 A 轮融资,估值过亿。美国的团队协作管理平台 Redbooth 也宣布获得 1100 万美元的融资,而另一家创业公司 Slack 也宣布完成 1.2 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估值高达 11.2 亿美元。   “工作趣”当然看得了人家的热闹,但这个团队却说,资本不是唯一的参照系,“作为 Worktile 的真实使用者,我们最终选择了弃用,原因很简单:在国内,最实在的协作工具其实是 QQ +微信,相比在协作产品中输入一段协作请求,大家更愿意直接来一发 QQ 弹窗或者微信语音。”   “工作趣”团队的看法是,国外的团队更注重管理与效率,国内的团队更注重业务与及时的反馈,关于企业员工之间协作是不是真需求的思辨,还会持续论证下去。何况,随着微信的嫡系部队推出微信企业号,企业协作管理领域的大玩家越来越多,本来就扑朔迷离的协作领域将会再次出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情况。   现在,因为智能移动设备的普及,多数职场白领每天的工作时间超过 10 小时,俨然随时随地都在收发邮件,工作已经约等于生活。不可避免的,无数人都感到了职业倦怠感。   在“工作趣”团队看来,比累更累的是“感觉很累”——高压力下的职业倦怠感对主观能动性的消耗,是团队协作的最大障碍。他们说,如何才能消解职业倦怠感? 游戏化、娱乐化才是所有移动类产品的必然趋势——凯文·凯利曾多次提到,未来的企业、机构将建立去中心化的协作。   于是,这个团队在死磕协作工具两年之后,毅然决定放弃之前的两款产品,转而推出了以快乐工作为定位的团队协作产品 App “工作趣”。   “工作趣”设置了去中心化的管理模式:通过游戏化设计,任何人可以发起协作与任务,同时也拥有奖励权限,用奖励的办法调动同事的工作创造力与积极性。   介绍几个典型的应用场景: ——前台小姑娘发起一个悬赏任务,哪位绅士愿意帮她换纯净水,她愿意送一块提拉米苏,工程师小楠果断抢了单;   ——最近客户部的几个小兄弟连连加班,回家路上小赵给他的总监发送了一个请求——请吃饭!   ——产品上线前夕,测试工程师小超通宵两天,技术总监看着他憔悴的背影,想鼓励确不知道如何开口,掏出手机打开“工作趣”给小超发送了一个“么么哒”并且附上了一个随机奖励。于是,小超抽到了一盒“大象”……   “工作趣”的核心机制是以奖励驱动协作,奖励方式则包括发奖励、求奖励、随机奖励和兑换奖励。谈及奖励,自然就需要奖品,这就是“奖励商店”的作用了。而“奖励商店”作为一个电商入口和企业福利的采购平台,自然也就承载了“工作趣”的盈利模式。   “工作趣”定义的核心用户是小团队的 Leader,他们对于团队协作氛围的营造有强烈需求,同时也是团队管理水平提升的直接受益者。   “工作趣”团队介绍说,现在很多协作产品只是“效率工具”,但只有最大程度调动协作者的积极性,才能真正提高效率。特别是年轻的90后正在逐渐成为职场主力军,他们更追求轻松自由的沟通方式和协作方式。而“工作趣”可以用年轻化、情感化、轻量化和去中心化的产品设计来打动他们。   “工作趣”团队现在有 10 人左右,坐标位于西安。不得不说,西安是个神奇的地方,走出了一群著名的摇滚歌手,包括郑钧、许巍、张楚。周鸿祎虽是湖北黄冈人,但却是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 渡鸦科技的创始人吕骋 也是西安人。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点:离开西安,来到北京。现在,“工作趣”团队也正在计划离开西安搬来北京,开始新的创业历程。他们正在寻找天使投资,他们会在明年年初上线“工作趣”的最新版本。   来源:快鲤鱼
    产品
    2015年01月06日
  • 产品
    CRM软件服务创业公司Bornevia获得前期融资 将发布新产品Team Inbox 2015年来自印尼的第一个融资消息是SaaS(软件即服务)创业公司Bornevia,他们获得了来自East Ventures和Beenos Partners的前期投资,不过并没有透露具体金额。Bornevia主要为企业提供CRM服务软件,他们计划使用这笔融资来进行增员和市场推广。   Bornevia的第一个产品是一款基于网站的软件系统,处理在线客户支持业务。使用Bornevia的平台,企业用户可以同社交媒体上的用户进行互动。   今年3月或4月份,Bornevia将推出自己的第二个CRM产品Team Inbox,这款新产品是面向企业内部的团队协作工具,公司内的不同部门可以通过这个软件进行内部沟通。例如,销售部门可以整合他们的数据,并通过Team Inbox更新分享给其他的部门;HR部门还能够通过这个软件来分析员工的能力并据此分配任务。   这个公司的CEO Benny Tjia表示,这些新产品就是他们与其他CRM软件服务商不一样的地方。不过像Zendesk和Salesforce等其他CRM公司也各有长处,Zendesk专注的就是客户服务,比较关注第三方软件和即时聊天技术。   在成立将近一年之后,Bornevia拥有4名高管:CEO Tjia、CTO Tjiu Suryanto和创意总监Cipta Pratama、工程总监Michaela Nathania。CEO Tjia曾经在硅谷工作,CTO Tjiu Suryanto也有在美国学习的经验。Nathania之前是印尼本土一家创业公司的高级软件工程师。   目前他们的业务已经拓展到了60多个国家的1100多个公司,不过他们并没有透露其中有多少是付费用户。计划在2015年能覆盖10000家公司,并且希望能在2016年获得盈利。他们曾经在2013年7月获得天使轮融资,并寻求在2015年下半年获得A轮融资。   via  TECHINASIA
    产品
    2015年01月05日
  • 产品
    workday推出一款大数据分析产品,可预测员工何时离职 [摘要]这项软件靠分析员工活动的趋势、最近一次升职是何时、地理因素、产业变化及其他资料来做出预测。 workday推出一款 大数据分析产品,该软件可以预测员工何时离职。   报道说,好的老板如果感觉到员工不快乐,一般会设法在为时已晚前解决问题。在硅谷的VMware公司里,他们也用到了此款大数据分析产品,他们让机器去办这件事。   据报道,VMware公司一直在测试人力资源软件公司Workday的这款新预测科技。这项系统会通知员工可能准备离职的时间,让主管可以在来不及之前出手挽回。这项软件靠分析员工活动的趋势、最近一次升职是何时、地理因素、产业变化及其他资料来做出预测。经过训练,系统会逐渐进步。   VMware全球人力资源信息系统资深主管加纳威(Amy Gannaway)于9月在Workday会议上说:“有了这些资料,如今我们已有很不错的结果。”她说,这项工具让VMware有“极高机率”正确预测哪些员工会离开公司。    
    产品
    2015年01月04日
  • 产品
    2015科技大猜想;企业云及应用依然是热门,但安全更重要 2015的科技大猜想 尽管存在很多艰难的选择和挑战,但是我对未来一年仍是充满希望。参照 2014 年的方向,我对 2015 年做出了以下预测: 1.企业云将普及到每个人 2.Email不会死,但是会被人们冷落,附件将会被摒弃 3.办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工作产品和工作流程 4.平板电脑将再创新高 5.移动设备管理(MDM)将爆发式增长 6.混合云的投入产出比(ROI)不佳,而且情况错综复杂 7.跨平台依旧遥不可及 8.企业平台面临安全漏洞的威胁 具体嘛,我们可以展开来聊一下: 1.企业云将普及到每一个人 继续用内部设施还是转用云服务将不再是一个争论点,因为实用主义者会发现,不管是传统的“内部部署”设施,还是托管的内部部署软件,都不足以快速地创新,不再能够连接各类现存的服务。云架构则不同,新软件需要转向云端才能受益,而妨碍企业转变或为传统企业寻求插件式替代方案的努力都显得苍白无力。业务领导者和员工对移动访问、跨产品整合、跨企业协作和云架构的内在灵活性有着十分强烈的需求,再加上安全方面的因素,就构成了企业级云端在 2015 年得到充分普及的最大动因。 就目前而言,企业级云端平台的在 2015 年面临的最大的机遇和挑战,就在于该平台需要为企业级用户提供一键式登陆、专属域名服务以及无缝的系统切换体验等。 2.电子邮件不会死,但是会被人们冷落,附件将被摒弃 电子邮件不知道被唱衰了多少次,许多人都觉得它应该淡出历史舞台,不过事实上它仍未走远,只是在大幅度改善其使用方式而已。通讯类的服务和应用势头已盖过电子邮件,但并没有占据主要地位,因为文本信息还是很重要的,但在新兴市场,Email 再无法达到它在发达市场一样的地位。 使用基于云的文档让企业组织能知道每个副本的位置而无需担心资产扩散,用户在移动设备上能够使用更加安全的阅读器查阅、打印、标注文档而无需创建副本。给附件(或者邮件)创建本地副本或附件收件夹都存在有很大的安全隐忧,很多初创公司提供了创新的可扩展解决方案,且目前能够基于云解决方案进行部署。比如DocSend能够跟踪高价值文档的使用情况,Textio可以在不提取邮箱内容或者在共享文件中定位的情况下分析云端文档,Quip能够编辑文档和基础电子表格。 2014 年,投射技术(casting technologies)让文档链接能够通过云服务传送,就像现在的视频一样。领先企业已经迅速摒弃了管理海量附件和用电邮无休止协作的旧有模式,目前已经有了一些解决方案,但未来一年仍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3.办公不在局限于传统的工作产品和工作流程 静态信息和报告文档的工作流程逐渐过时,把文档或者 PPT 做得全面丰富的人不值一提,倒是那些能够一边在公司外参加电话会议,一边在平板电脑上获得答案反馈的人才称得上优秀。他们主要使用带有最新实时数据的云端工具,能够快速获取信息、快速分享。商业信息瞬息万变,所以他们深知内容本身比演示更加重要。 企业的机会在于后端,以及转向实时的云端解决方案,传统的拖延处理和繁重的 ETL(提取转换加载)模式也是该被弃用了。 4.平板电脑将再创新高 平板电脑更换周期长,又处在笔记本和手机之间的尴尬位置,所以不少人都认为 2014 年是平板电脑会有所衰退,但事实上,2014 年平板电脑销量已经超过笔记本。有人会说,廉价的 Android 平板电脑放在家里都不常用,但注意,在相似的情况下笔记本的使用次数也明显减少了。平板电脑在 2014 年的市场有多好,最为明显的就是 iPad 的普及,无论是咖啡厅、机场还是会议室,随处可见商务人士手持 iPad,用各种企业应用、电子邮件,以及浏览工具进行办公。 到了 2015 年,我想我们都期望看到新款 iPad 推出,它能够配有外置键盘来提高我们的办公效率。平板电脑不是仅通过外形、尺寸来定义的,还包括硬件平台(ARM)和现代化、移动化的操作系统(ARM 上的 iOS、Android、Windows Phone/Windows),同时还有其固有的安全性、可靠性、高性能、连接性、稳健性以及便携性等,当然这些属性还需要保持长久的稳定。 出于团队灵活性和组织安全性的考虑,未来人们将会率先在移动平台上工作,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我们主用配有键盘的大屏平板电脑,再以手机或者平板手机作为第二屏,就像苹果Continuity的功能那样,不过重要的是用户体验要好。 至于笔记本嘛,我认为它未来十年甚至在更长的时间也都能占据一席,只是会用来使用更专业的工具,比如用 Excel 做财务、用 Photoshop 做设计、用 AutoCAD 做工业制图等。 5.移动设备管理(DMD)将爆发式增长 在目前恶劣的 IT 环境下,要长期保持 PC 系统的统一性已经尤为困难,而且技术上的挑战也意味着 2015 年人们将会减少对 PC 的使用。就拿索尼被黑的事儿来说,你可以看到传统的 PC 架构有多么的不堪一击。改用平板电脑办公的情况增加是件好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任何广泛使用的设备都会成为成为被攻击的目标,移动设备也一样面临着被不法分子利用漏洞的风险。所幸目前行业还没找到合适的移动设备管理模式,哦不对,这貌似也不值得庆幸。 移动设备管理将在 2015 年创造很多机会,但条件是:首先,不能够让安全措施影响到设备的运行性能和续航时间;其次,不能让安全方面的考虑拖累了实用性——员工可不想同时用两台手机。 系统更为开放的 Android 平台显然会比 iOS 更好的兼容这类管理工具,但这样的高度自由也有潜在的安全威胁,同时也会对设备的性能等造成影响。相信到明年,企业管理的移动设备会迎来爆发式增长,尤其随着平板电脑进一步取代 PC 的地位,移动管理类的初创企业也将迎来自己的黄金时代。 6.混合云的投入产出比(ROI)不佳,而且情况错综复杂 在大变革时代,渴望采用“跨越鸿沟”式技术的实用主义者可能会选择那些衔接新旧技术的解决方案。就云计算而言,未来备受瞩目的两种方案就是:虚拟化原有数据中心与构建混合云。 根据历史数据,桥接解决方案(bridge solutions)是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都是最容易导致运行放缓,形成技术债务并降低 ROI 的方式。那么对于企业来说,最实用的方式就是在运行旧有基础设施的同时采用公有云。 7.跨平台依旧遥不可及 多年来一直困扰开发者的问题就是:到底是先为 Android 还是为 iOS 平台开发应用?在 2014 年初,有不少初创企业都转向“Android 为先”,但随着 Android L 和 iOS 8 的问世,可以明显看到这两系统之间的差异又进一步拉大,好嘛,平台战略的分歧越发明显,也让我进一步看到了跨平台的缺陷。要我说,跨平台必须是一笔赔本生意。除了异议处理程序,跨平台貌似从没有奏效过,即便如今,也几乎没有软件能够与原生平台保持一致的情况下,还能合理整合各个平台并且运行得同样好。 所以,在 2015 年来临之际,正确的做法显然是专注于适配平台的应用,以 iOS 为先,同时让并行团队同步处理 Android 应用。Android 的碎片化问题的确很严重,而且高度分化的低端手机用户基本都不会购买应用,因此,开发者应该专注于旗舰级的 Android 设备,如 Nexus、三星和摩托罗拉。 8.企业平台面临安全漏洞的威胁 2014 绝对称得上是“安全漏洞频发”的一年,包括 Target、eBay、JP 摩根、Home Depot、Nieman Marcus 和索尼这些知名企业的 IT 系统都成功被黑客入侵。因此,到 2015 年的时候,这些企业也该是好好想下该怎么应对安全漏洞了。 首先,最大的风险源于端点,端点几乎在任何的环境下都不堪一击,其次,预制化数据中心的基础设施也面临同样的限制,以上两点共同造成了企业安全漏洞的威胁。 到目前,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有望在 2015 年获得企业客户青睐的安全技术和工具出现,就端点而言,一个现代操作系统和应用的结合或许就能为我们提供更好的安全性。所以拭目以待吧,相信明年会有许多初创企业通过创新的、前瞻性的解决方案脱颖而出。 2015年值得关注的技术 这是一个移动与机会并存的时代,投身移动端和云为中心的公司或企业需要快速“跨越鸿沟“,抓住那难得的机会。到明年,将会有一些新技术亮相,或已开始崭露头角,那接下来就说说我将会关注的一些技术(尤其是明年 1 月 CES 国际消费电子展)。 1.Beacon 在一些人看来 Beacon 尚不成熟,目前也仍在寻找适用的领域,但我认为它很有可能会成为下一个”风口“。我曾研究过 Beacon,并鼓励有潜力的初创企业投身这一领域,因为我始终认为将地理位置数据和 Beacon 技术结合在一起,能够为企业带来无限的创新可能。 2.4K显示技术 对于像素而言,摩尔定律也同样适用。苹果在今年率先推出了 5K iMac,这也让 4K 显示器的价格下降到数百美元。在 2015 年,移动设备的显示分辨率继续提高(前提是不损耗电池续航和性能表现),而桌面显示器尺寸也会进一步加大。与此同时,我也希望巨屏设备、无线收发器、触控技术能够催生协同工作、教育等领域的创新。 3.平板电脑外设键盘 我对这项技术深信不疑,在 2015 年,我由衷希望能看到平板电脑、外设键盘和移动操作系统强化后能够很好结合。当你开发平板电脑应用时,我强烈建议你能够使用外设键盘进行测试。 到明年年底,翻盖式笔记本搭载移动操作系统将成为常态,“平板电脑模式”与“笔记本模式”的切换并不是影响办公的关键,尤其是对大尺寸设备来说;实体按键将会定义翻盖式设备,创新的触控保护套有望让小尺寸平板电脑重放异彩。 4.移动支付 苹果在 2014 年上线Apple Pay,可谓对整个支付领域都产生了巨大影响。移动支付的功能和使用日趋完善,支付行业的变革或许会比我们想象中更早的到来。移动支付取代传统银行业、信用卡和货币仅仅是时间问题,且由于发达国家完善的基础设施可能成为限制,发展中国家反倒更有可能走在支付和银行领域的前沿。 5.API 云服务最有趣的特色在于 API 的提供和消费方式。各项云服务提供的 API 都易于采用,现在 API 的运作就像是开发定制应用那样,需要做出解决方案的时间大大减少,与其它服务的整合更简单直接。 6.机器学习(ML)服务 人工智能出现至少五年了,近年来的发展也有了显著变化。现在我们将机器学习看做一项服务,甚至也从 IBM 获取这项云服务。轻松获取大型语料库与高效运行云服务器训练数据的能力是云级别服务器天然的优势所在,各种各样的产品都可能被打上“机器学习”的标签,但真正能取胜的往往是那些充分利用机器学习服务,给用户创造价值的产品。 7.按需服务 按需服务正重新定义我们的经济,它和当日送达服务都将办事效率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同时也减少了交通流量、污染、拥堵等,只要你亲身体验了,你应该就会开始思考经营店面和供应链带来的成本有多大。与其说按需服务是一种奢侈,我更认可它带来的是高效。 看着吧,2015 年每个人都将获得飞跃式的发展,无论你在咖啡厅还是在办公室工作,业界将形成新的形态,在新的服务、新的方式和新的平台基础上开展工作。   [本文编译自:recode.net]
    产品
    2014年12月26日
  • 产品
    工具介绍:思维导图的在线版本,Processon和百度脑图 作者:cyzhou 思维导图的高强度用户或许都了解MindManager的强大,不过作为一个普通用户,很多时候我是不需要那么复杂的功能的,这个时候有没有一款轻量级的工具可用呢? 如果你一样在寻找这类产品,那么或许可以试试Processon和百度旗下的脑图。和以前我们需要安装一个特定的作图软件相比,这两款产品都是基于Web的,你只要打开浏览器就可以直接使用,而且从我个人的试用感受来看,它们比那些作图软件更加易用,当然在功能层面上目前看可能还不如前者强大。 从功能上看的话,由于刚上线不久,Processon这款产品总体上还是比较简单的,用户选中某个主题后,只需要点工具栏上的“+”号就可以不断添加新的分支。我在试用后感觉这的确比我之前用软件方便多了。除此之外,你也可以用各种样式和图标对主题分支进行修改。 如果你需要和同事一起编辑某个脑图,也可以邀请对方加入。对于喜爱多样式的用户,Processon也支持自定义主题。在功能扩展方面,像历史版本、文件导入、鱼骨图、组织架构图这些都是Processon计划加进去的特性。 当然,如果你现在就需要用到组织结构图、目录组织图、逻辑结构图和鱼骨图,那么或许可以试试百度脑图。目前百度已经支持这几类的脑图,而且可用的操作也更多。比如,你可以插入图片,上、下移动分支主题,更改外观,收缩、展开各级节点等等。不过如果你需要多人协作的话,百度脑图现在还不支持这类功能。 得益于Web和云服务的发展,用户的这些资料都可以保存在云端。如果你对思维导入的功能要求的没那么复杂,那么或许可以尝试一下这两款Web服务。 图片来自:Shutterstock
    产品
    2014年12月26日
  • 产品
    一秒钟看透他:Refresh可以让你给自己看见的人建立即时数字档案 想象一下你正在参加展会,准备和一名潜在客户会面;或者你在面试一个潜在的员工。此时,你可能会登录到LinkedIn,Facebook,以及Twitter,一方面更新自己的个人资料,另一方面也希望去看看对方的社交资料。不过,你可以试试这款名为“Refresh”的移动App应用,只需输入对方姓名,就可以看到他/她们在LinkedIn,Facebook,Twitter,Instagram,Google+,以及Foursquare这些社交平台上的更新情况。只需几秒时间,最新、最全面的档案资料就能汇聚在一起显示在你面前,你可以了解对方的兴趣爱好,观点愿景,以及个人情感。   “我甚至用这款App招聘人才,”Brandon Leonardo说道,他是Instacart公司联合创始人,该公司总部位于旧金山,有80名员工,提供零售店快递的线上服务。   Refresh应用的创作是该公司首席执行官Bhavin Shah十年前想到的,当时他还是跳蛙公司(LeapFrog Enterprises)新业务部主管。他花了好几个小时准备了一场重要会议,发现其实最最重要的就是人际关系,而且会面双方都希望了解彼此。“一个90秒的交谈,甚至会改变一场会议的基调,”他说道。   Shah决定开发一款工具,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潜在客户和消费者。2012年,他辞职了,并且在加州山景城成立了Refresh公司。2013年,他获得了1000万美元A轮融资,并发布了iOS移动应用和网页应用,目前该公司团队共有17人,正在研发安卓版应用。   有了这款应用,最高兴的莫过于企业主了。Ryan Hoover是Product Hunt公司创始人,该公司位于旧金山,他简洁地描述了Refresh应用的强大功能。“这款应用可以告诉你对方是谁,他们对什么最感兴趣,”他说道,“这款应用可以让你在需要的时候,对想要会晤的人有一个大致了解,它的功能非常强大。”   (via entrepreneur ,快鲤鱼编译)
    产品
    2014年12月25日
  • 产品
    Inbox邮件应用支持Android Wear 大家是否有在使用Google前段时间推出的Inbox邮件客户端。如果暂时还没有使用的话,Google如今又给了你一个使用的理由。   Google在今天对该应用程序作出了更新,此次更新加入了Android Wear的支持,用户从现在起将可以在手腕上查收邮件、发送邮件以及标记提醒事项等任务。   当然,此次对Android Wear的支持仅限于Android端的Inbox。
    产品
    2014年12月18日
  • 产品
    AT&T推出Contax,理解你人际关系的通讯录 从第一次使用手机通讯录到现在,已经很多年了。在沟通方式和工具日新月异的今天,通讯录的组织方式却没有多少变化。AT&T 的 Contax 提供了一套新的方案。据MIT Tech Review报道,AT&T 制作了一款具有社交功能的虚拟助手 App。目前原型应用称为 Contax。     Contax 非常个性化,它能通过分析用户通讯录中联系人的“关系信息”、用户打电话发信息等行为信息,以及与朋友间的物理距离等,生成一个社交图谱。基于这一图谱重构用户的通讯录。Contax 的社交图谱会告诉你谁在你的社交圈中更加重要。     想想这样一个场景。在你想要联系朋友时,Contax 会向你推荐一个联络图,上面会有 3 到 9 个它认为当下你最可能想要联系的人。如果你每周末都会找某个朋友打球,那么它提前提醒你该联系球友啦。而且推荐信息在不同的日期、不同的时间还会有所不同。     当然,它的推荐主要是依据用户过去的通讯行为信息。如果你突然想联系一个十年没有沟通过的朋友,估计它就帮不了你了。不过它也许能帮你减少这种情况,因为 Contax 会根据它绘制的社交关系,在一定的时候提醒你或许该见见很久没约的老同学了。     AT&T 的研究人员表示,为了更好地描绘用户的社交图谱,未来 Contax 可能还会加入用户使用 e-mail、社交媒体的信息。     值得一说的是,据《华尔街日报》的报道 Contax 是从 AT&T 的内部员工创新平台 TIP(The Innovation Pipeline)中孵化的项目。2013 年,AT&T 技术部门的一名管理者 Randy Wohlert 想到了最初的 idea 并在平台中提了出来。今年 1 月份他们获得了公司的种子基金,并启动了该项目。截至目前,AT&T 已经为平台中的项目提供了 4400 万美元的投资,孵化了 75 个项目。     [本文参考以下来源:technologyreview.com, blogs.wsj.com]
    产品
    2014年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