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开放 Workspace,它会是下个「被砍」的产品吗?Workspace 能调动的资源太多了,它真正需要的,或许是一次「推倒重来」。
谷歌「又」推出新的产品了,或者说,又为用户「整合」出了一个新的产品。
近日,Google 将一个名为 Workspace 的产品正式开放给用户。Workspace 名字看起来新,但内里其实是结合了 Gmail、Google Docs、Drive、Chat、Meet 等知名产品的集合体。
这款集合了邮箱、在线文档、即时通讯等众多服务的应用,本来承载着 Google 企业级「线上协作平台」的众望。但是,在遭遇到 B 端企业用户的冷遇后,现在团队希望从普通用户入手,试水 C 端消费用户,毕竟集合中的应用本身都是流行的免费应用。
虽说「观念一变天地宽」,转向消费级别马上有了 30 亿「潜在用户」,但是以 Google「产品刽子手」的人设来看,Workspace 看起来很快也会「Bye Bye Space」。
碰壁企业市场
很多人可能不熟悉 Google Workspace 这个名字,它其实也是去年 10 月才诞生的概念,至今才 8 个月大。
去年夏天,新冠疫情肆虐,越来越多人开始居家办公。谷歌也决定在「线上协作」方向发力,将旗下的 G Suite 办公套件(包括邮件、文档、云盘等功能)和通讯服务 Google Chat、Meet、Duo 整合到一起,推出一个完整的「协作平台」。
这个项目由前微软 Office 产品主管 Javier Soltero 负责。他于 2019 年 10 月加入谷歌,担任负责 G Suite 的副总裁。G Suite 业务隶属于 Google Cloud,为了将办公套件和通讯服务整合成「协作平台」,谷歌破例将本属于「平台和生态系统」事业群的通讯产品,也划归到 G Suite 团队,由 Soltero 统一管理。
确定方向后,Soltero 先是火速将 Google Meet 视频通话功能,整合进了 Gmail。Gmail 是谷歌用户量最大的办公产品之一,有 15 亿用户,自然成为了谷歌切入「办公场景」最重要的入口。谷歌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将自己的视频通话服务,植入「邮件处理」场景。
在办公领域,谷歌有很多成功的产品,有巨大的用户基数,但缺乏一个统一、连贯的入口。因为谷歌的大部分产品都高度基于 Web,用户往往通过一个链接就可以直达「应用页面」,比如一场视频通话、一个协作文档、一个云盘文件……不同的应用产品之间,很难形成生态效应。
Workspace 正是谷歌进行「整合」的尝试。去年 10 月,谷歌正式将 G Suite 更名为 Google Workspace,意思很简单,这就是你「工作的地方」。
Workspace 以 Gmail 为核心,因为大部分人开始工作的第一件事就是「处理邮件」。同时,Workspace 还将 Google Chat、Meet 也放在了和邮件同层级的左侧,用户可以从异步的「邮件沟通」,顺畅地切换到更同步的「聊天」、「通话」。
在此基础上,谷歌将 Google Docs 等功能也整合进了同一网页,用户可以在群聊沟通、视频通话的同时,一起协作处理某个 Docs 文档、安排未来的日历行程……
通过 Google Workplace 同时进行通话和文档协作|Google
Workspace 面向企业场景,代表了谷歌挑战微软 Office 365,进军企业市场的野心。它采用了和大部分 toB 产品类似的定价,每个员工每月的费用在 6 - 18 美元。谷歌将微软的 Office 365 视为了最大竞争对手,在 Workspace 产品页面里强调,它相比 Office 365 更具「协作性」、「沟通性」、「信息更易获取」,「更容易塑造文化」。
但重整旗鼓的 Workspace 并没有取得特别理想的增长。去年 4 月,谷歌公布 G Suite 有 600 万企业用户,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只增长了 100 万。之后谷歌没有再公布过 Workspace 的付费用户数。
相比之下,微软 Office 365 遥遥领先。今年年初,有超过 73 万家公司购买使用了 Office 365,企业场景下的用户数接近亿级。
转向 30 亿普通用户
想要打入企业场景,需要强势的销售体系和长久的客户关系积累,提供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这是微软最擅长的事。对谷歌来说,事情却恰恰相反。
谷歌是一个完全从平民土壤里生长出来的公司,所有成功的产品、服务,几乎都是靠着「免费」、「易获取」的属性,笼络了大量用户。
从「网页产品」到「桌面应用」,再到「付费服务」,用户的阻力层层递进。谷歌想把一个高度基于「网页」的产品体系,变成面向企业的付费服务,一定会遇到困难。
所以谷歌决定对 Workspace 进行重新定位,换一个角度,继续推进改革。它宣布,将 Workspace 开放给全体谷歌用户。这部分潜在用户的数量高达 30 亿。
一切仍然从 Gmail 开始,谷歌已经把 Gmail 网页版的界面标题改成了「Google Workspace」,现在用户可以申请参与 Workspace 个人版的测试。
从谷歌对外展示的界面演示上看,个人版 Workspace 仍会是「办公套件」和「通讯服务」的整合。界面左边是邮件、聊天、视频通话,右边则是日历、云盘、文档等应用,顶部还有标注自己「在线状态」的按钮。
Workspace 个人版的产品目标是「保留语境」。在谷歌的构想里,用户会以不同的方式沟通,无论是邮件、聊天、通话,但他们讨论的「事情」,能一直贯穿其中。
比如几个朋友想规划一场旅行,做了一个 Sheet 表格列活动计划、预算,这个表格能够穿插在各种不同的沟通场景里。上传到 Drive 云盘的酒店确认文件,也可以被群组里的所有人随时浏览。
为实现这一目标,谷歌还准备为 Workspace 增加一个新的子产品,Space(空间)。Space 由 Google Room 聊天室进化而来,用户可以在一个房间里文字、语音聊天。谷歌表示会针对 Space 改进聊天消息流、提供表情符号反馈、为用户提供更多管理工具,并且允许用户将房间设为「公开」。
这很像 Discord,它是一个多维度的沟通工具,能以不同方式通信,整合不同的服务。这让它有进化成一个「社区」的可能。
谷歌承诺在夏天之前,为 Spaces 设计一套精简灵活的用户界面。并将推出「智能画布」功能,能够智能识别用户需求,将不同服务以「组件」的形式呈现,组合显示在单个网页页面里。
新的 Workspace,整合了谷歌几乎所有服务。谷歌希望为旗下近 30 亿用户提供一个集成化的场景,将相对割裂的产品连接起来,探索更多增长的可能性。
但它在产品逻辑上与 Slack、微软 Teams 等协作办公软件类似,又像是在往类似 Discord 的社交工具方向发展,还未正式推出,就已经呈现出「失焦」的状态。Workspace 仍只是一系列工具、产品的集合,没有形成场景,缺乏对「协作需求」的洞察。
谷歌的第二增长曲线
多年以来,广告一直是谷歌的核心业务,在收入中占最大一块比重。除广告之外,Google Cloud 云业务已经成为第二大收入来源,最有希望支撑起谷歌的第二增长曲线。
从 2018 到 2020,三年间,Google Cloud 的收入从 57 亿增长至 130 亿美元。谷歌针对这块业务投入了大量资金,即便收入快速增长,Google Cloud 还是在以平均每年 50 亿美元的速度亏钱,市场份额距离业界领头羊亚马逊 AWS 也还有一定距离。
Workspace 隶属于 Google Cloud,承载了谷歌在办公领域挑战微软的野心。但两者之间,差着不止一个数量级,谷歌没有任何要追赶上的迹象。
谷歌仍然在不断完善 Workspace。未来个人版 Workspace 会推出「高级版」,提供更多工具,允许用户设置自己的邮箱域名。这项服务会采取订阅制收费,每月 9.99 美元。
谷歌还承诺推出一个技术上更先进的「网页应用」。采用新技术的新版 Workspace 可以接入更多基于 Web 技术的小组件,让用户能在网页上获得「更接近原生 App 的体验」。
谷歌也并没有放弃企业市场,Workspace 开放后,谷歌将针对企业用户提供更多功能选项。比如为企业定制具有加密功能的客户端,为企业云盘上提供更复杂的权限规则……改革仍在推进中。
过去两年,谷歌的核心业务增长强势,最近一个季度还创下了净利润的新纪录。但面向企业市场的这根第二增长曲线,仍前途未卜。
谷歌需要一次「推倒重来」
有观点认为,谷歌的战线拉得太长,最终导致了产品的混乱和失焦。谷歌掌握着近 30 亿搜索用户,20 亿 Android 用户,15 亿 Gmail 用户,有足够的资金,但始终没能整合出一个有效的「平台」,最终导致 Workspace 用户接受程度不高,付费意愿低迷。
Workspace 提供的,始终只是一个「工具的集合」。谷歌的邮箱很好、文档很好,但如果只是把这些东西全塞进一个框里,拼凑出的平台就必然会显得臃肿,大部分用户也无法利用好各种不同的工具。他们宁愿一边用 Zoom 视频通话,一边处理邮件、改改 Docs,而不是拥抱 Workspace。
Workspace 能调动的资源太多了,它真正需要的,或许是一次「推倒重来」。谷歌需要重新分析需求、构建场景、提供解决方案,用更「克制」的态度整合服务,提供一个明确的产品逻辑,为用户构建精心设计的路径,并最终落脚在需求上。这需要谷歌,做出更果断决绝的决策。
oogle 的产品覆盖了各种场景,如何将它们整合成一个紧密的平台,的确有很大难度|Google
然而,决策层的「优柔寡断」,并不只是体现在 Workspace 这一个产品上。它正在成为整个谷歌的大问题。本周,据纽约时报报道,谷歌内部对管理层「无法做出果断决策」的不满正在逐步升级,公司内部出现了「裂痕」。
部分员工、前员工直指 CEO Sundar Pichai 过于保守,只愿意做「老好人」,患得患失,最终导致谷歌错失了很多机会。报道中提到,谷歌几年前曾有过收购 Shopify 的机会,切入电商领域。但 Sundar Pichai 认为 Shopify 太贵,甚至没有认真考虑就回绝了这一提案。之后几年,Shopify 的价值翻了至少 10 倍。
谷歌是全球拥有资源最多的科技巨头之一,也曾是最强调「自由创新」的公司。这种公司文化孕育了很多成功的产品项目,但也让谷歌被贴上了「不够稳」的标签。成长为巨头后,到底是要「稳步发展」?还是要「加速创新」?这对矛盾一直没有得到调和。谷歌似乎不断有新产品推出,也不断有产品停摆。
现在我们还无法将 Workspace 定义为成功或失败,面向 30 亿潜在用户的它,还是有巨大潜力。只是,撇除一切外部因素,谷歌仍要回答一个产品最基本的问题:Workspace 是什么?它好用吗?
来源:极客公园 GeekPark
google
2021年06月24日
google
和 Google 们一起定义开放式办公室的那家设计公司,现在说:开放式办公室已死没有围墙、开阔、与同事或领导相邻而坐,如果你已经工作了,相信会对这种被称为「开放式办公室」的环境很熟,不仅互联网行业,全球的商业办公领域都十分推崇它。
你可以跳槽,但可能永远也躲不开开放式办公室。
开放式办公室设计起初是在科技行业生根发芽,由于 Google、微软等科技公司的崛起,建筑与设计公司根据互联网开放与创新的特质设计了开阔、人人相邻的开放式办公室。
而 Google 等科技公司的成功,往往又被认为是技术和效率的领先,引得从工业时代而来的公司们纷纷效仿,但它同样有相应的问题,噪音就是其中之一。
这不,当初推动普及开放式办公室设计的设计公司 Clive Wilkinson 建筑事务所就在最近表示:开放式办公室已死。
开放式办公室,从人人追捧到人人喊打
设计师 Clive Wilkinson 认为格子间是剥夺人权和孤立个人的一种室内设计,并大力推崇无阻隔、人人相邻乃至模块化的开放式空间,认为其能有效提高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拆除围栏、放弃格子间也成为了开放式办公室的典型特征,在此后为 Google 建造的总部 Googleplex 时,Clive Wilkinson 就劝 Google 采用开放式设计。
▲ 为了让 Google 更容易接受开放式办公室,Clive Wilkinson 起初把格子间的阻隔改成透明的玻璃。
在创意与合作越来越重要的互联网时代,开放式办公室获得了 Google 等公司的认可。2012 年,Facebook 的创始人 Mark Zuckerberg 在提到它们位于门洛帕克的(Menlo Park)总部同样也提到了:
我们的想法是创造一个完美的建筑空间:一个能容纳数千人的大房间,所有人都离得足够近,确保他们之间可以合作。
从工业时代到数字时代,技术成为了大部分公司寻求增长的主要方式,而站在潮头的 Google、Facebook 等知名科技公司自然也成为中小企业们的模仿对象,开放式办公室也就因此普及了开来。
▲ Facebook 位于门洛帕克的办公室. 图片来自:officesnapshots
另一个让开放式办公室保持主流姿态的原因是成本,相比格子间等室内设计,开放式办公室同样的空间内可以安排更多的办公人员。相应的办公设备也能为更多人员所用,采购成本进一步下降。
尤其是在商业地产不断涨价的情况下,成本为越来越多公司所重视。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开放式办公室并没能如 Clive Wilkinson 与科技公司们的设想一样,带来更高的效率、更多的合作,反而更低。
哈佛商学院曾在 2018 年针对开放式办公室做一次详细的对比研究,结果发现开放式办公室虽然让人们可以面对面,但人们的交流减少了约 70%,通过电子邮件或社交通讯软件的交流却增加了约 50%。
开放式办公室的另一个问题,没有了围墙的阻碍,噪音也不可避免,频繁的打断并不利于人们提升工作效率,至少它并不适合所有的工种乃至所有的公司。
甚至于它还推动了耳机在办公室场景的应用,音乐可以隔绝部分噪音,也间接塑造了一种「十分忙碌」的姿态,而在 AirPods Pro 等无线降噪耳机普及时这一潮流也达到了巅峰。
开放式办公室的问题为越来越多公司重视,更看重员工效率和创新而非它剩下成本的大公司们率先发起了改变,尤其是疫情的冲击下,远程办公兴起,办公室的意义被弱化了。
未来办公室将走向何方?
反正不是开放式办公室了,当初推动开放式办公室设计普及的 Clive Wilkinson 设计事务所的高级室内设计师 Amber Wernick 甚至都说出了「开放式办公室已死」。
那家普及开放式办公室设计的公司,现在要革新它
当开放式办公室为越来越多职员抵触时,也有不少公司在寻求改变,Clive Wilkinson 建筑事务所也是其中之一。
它最近便向 TBWA\Chiat\Day、Google 等多个行业的企业调研,并根据相关反馈提出了一个 3 类型 12 种样式的办公室设计草案。
第一类是「图书馆」,采用了开放和私密混合的形式,既有未分配的协作台,也有独立安静的隔间,让人专注解决工作,适合存在多种工种类型的企业,密切的协作和不被打扰的专注可以同时存在。
第二类是「广场」,它更像是一个社区,咖啡店、餐厅、工作区都存在,人们就像是城市中一样,社交和工作可以同时发生,让团队更快的熟悉、更好的配合,尤其是那些刚刚结束远程办公回到办公室的员工。
第三类则是「过渡空间」,它更像是办公空间的支持部分,由健康检查、包含大量植物的休息空间、社交空间等组成,保证员工健康的同时,也通过社交加强员工对于公司的认知。
Clive Wilkinson 认为当今已经不存在一劳永逸式的办公室了,员工工种复杂、疫情推动了远程办公的流行,它与办公室现场办公融合会是未来的趋势,这就不可避免地要求办公场地更多样化、灵活化,以满足办公需求。
一家公司可能不会采用 Clive Wilkinson 所设计的全部草案,但对办公室设计的革新已经开始了,LinkedIn 在疫情之后就对芝加哥的办公室就进行了全面改造,展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风格。
走进办公区,恍惚间似乎就像是走进了一家咖啡店,其外观乃至办公室设施、凳椅的排放和陈列都和咖啡店相似,同时还拥有餐厅、健身房、休息室等设施。
常规的格子间或是工位在办公室很少见,更像是一个供放松休息的场地,据介绍由于 LinkedIn 位于芝加哥的员工大多是销售,负责设计的公司 GENSLER 才会采用这样极度模块化和灵活的设计。
GENSLER 希望通过这些设计让员工获得对工作环境的控制感,给他们更多的自主权来选择更舒适的工作环境,就像是在家办公一样,这也符合远程办公兴起对人们潜移默化的影响。
为此 GENSLER 还曾针对不同年龄段、职业共 2300 多名职工进行进行调研,发现员工在拥有对工作环境更高的控制能力时,其创造力、工作质量都获得了提升。
从开放式办公室到逐渐被接受的灵活型办公室,其中一条清晰的明线是对效率、隐私、舒适工作环境的关注,而暗线则是新的企业文化出现。
设计环境、设计体验,也传递文化
数字化时代,技术的发展让工作可以随时随地开展,WordPress 母公司在 2017 年就关闭了他们位于旧金山的最后一间办公室,这间 1394 平方米的办公室在 6 年多的租期内的使用次数极低,员工大多在家或远程办公。
但这并非意味着办公室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性了,除了办公它另外一个极大的意义是企业文化最直观的体现。
这仍然是企业管理的主要方式之一,尤其是在大型企业当中。
位于芬兰的知名游戏厂商 Supercell 仅有 200 多名正式员工,但却有 1000 多名属于不同供应商的外包员工,即便如此 Supercell 仍然会花钱装修外包员工所在的办公室,使它们看起来像是 Supercell 自己的办公室。
从这个角度看开放式办公室在互联网企业的兴起,何尝又不是企业文化的一种直观展现呢。
就和惠普等科技公司出身于车库一般,互联网企业前期大多因为条件限制,对于运营成本更友好、方便人员直接沟通的开放式办公室成为了它们最好的选择之一。
而互联网企业希望将团队精诚合作的文化传统延续下去,继续构建开放式办公室就是一个好的选择,这也是它现在仍然存在于不少互联网企业当中的原因之一。
同样的,这是灵活化、模块化的办公室设计风格崛起的原因之一,高灵活性的办公空间适应人们在疫情后的工作习惯,同时也展现了一家公司的企业文化——以更灵活的方式高效完成工作。
以往对办公室的改革大多都是以设计或建筑公司开始,而随着大企业们对于企业文化乃至价值观的重视,主动权已经逐渐移到了大企业手中。
曾为苹果设计 Apple Park 园区的知名建筑师 Norman Foster 在接受 The Spaces 采访时就表示总体趋势是由企业家推动新的设计想法。
Apple Park 由乔布斯发起,然后由首席设计官乔尼・伊夫(Jony Ive)及其团队在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的支持下进行。
其本身就符合苹果一直以来宣扬的节能环保,园区建筑物顶部铺设了大量太阳能电池板,作为可持续能源为园区供电,前段时间苹果还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太阳能发电厂采购特斯拉的超级储能电池,加强对可持续能源的投入,这也是全球最节能的建筑之一。
而在园区也能看到和技术乃至苹果硬件相结合的案例,例如游客可以通过安装了特定 AR 应用的 iPad,拿着 iPad 扫描 Apple Park 模型,即可借助 AR 技术了解园区的各个方面。
设计办公室也是设计体验,更是传递企业文化。
不同的办公环境给了人们不同的使用体验,而在不同的体验中也带来人们对于企业的不同认知,企业文化就此随着办公室流转,吸引具有相同意向的人进入。
题图来自:unsplash
文章来自:ifanr.com
作者:周宇
google
2021年04月28日
google
【美国】招聘平台Eightfold AI获1.25亿美元D轮融资,为世界上每一个人提供合适的职业。
编者注:Eightfold AI是由前谷歌搜索专家Ashutosh Garg,联合Facebook新闻推送团队的Varun Kacholia,共同成立的,从2018年成立融资2400万美元到现在的D轮1.25亿美元,估值超过10亿美元,跻身独角兽。
美国加州,2020年10月27日 Eightfold AI今天宣布已筹集到1.25亿美元的D轮融资。这笔资金将用于扩大和扩展Eightfold领先的AI驱动的人才智能平台,这是一个管理整个人才生命周期的单一解决方案。使用单一平台来解决这一关键领域的问题,与人才管理领域常见的不协调的点式解决方案形成了直接对比。
作为Eightfold创新愿景和奉献精神的直接结果,该公司目前估值10亿美元,与110个国家、17个行业和13种语言的客户合作。
本轮融资由General Catalyst领投,还包括之前几轮融资的投资者,包括Capital One Ventures、Foundation Capital、IVP和Lightspeed Venture Partners。
迄今为止,EightfoldAI筹集的资金总额超过1.8亿美元。自2019年4月上一轮股权融资以来,Eightfold的销售额已经增长了四倍多。Eightfold AI的客户,是拥抱这一全球人才转型的领先企业,包括亚航、拜耳、Capital One和美光。
"我们的使命是利用我们在人工智能方面的专业知识,为世界上的每个人提供合适的职业,"Eightfold AI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Ashutosh Garg说。"Eightfold团队在过去的四年里开发了一个服务于所有人才生命周期需求的单一平台,完全绕过了单点解决方案。这是我们行业的未来,已经使Eightfold AI联智成为各个领域的行业领导者的首选供应商。我们感谢我们的投资者、客户和合作伙伴分享我们的愿景,尤其是在当前关注全球劳动力福祉的时候。"
Eightfold AI为整个人才生命周期提供的单一平台,汇集了数十亿匿名数据点、算法和领域专业知识,为企业级组织带来可靠、可扩展的影响。获得专利的人才智能平台在现有的公共和遗留的HCM数据上使用深度学习AI,以改变企业获取、开发和提升人才的方式,并实现D&I目标。为了将员工队伍演变为竞争优势,Eightfold的客户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包括:在当前公司内找到下一个职位的员工数量增加了49%,在其职位被取消后,在同一公司内获得其他工作机会的员工数量增加了58%,申请空缺职位的高素质候选人增加了60%。
"Eightfold为企业打造了一个真正的智能驱动的人才获取和优化平台。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们与企业合作的方式,从根本上了解企业的需求,然后针对这些需求应用技术,创造出一种可扩展的、高效的人才管理方法。"General Catalyst总经理Quentin Clark说。"他们的是一种与行业无关的方法,有可能迅速发展企业如何满足和留住最优秀的人才。"
关于Eightfold AI
Eightfold AI®提供的人才智能平台™,是企业留住优秀人才、提升员工技能和再技能、高效招聘顶尖人才、实现多元化目标的最有效方式。Eightfold AI的深度学习人工智能平台赋予企业将人才管理转化为竞争优势的能力。
Eightfold 历次相关报道
https://www.hrtechchina.com/search/?keywords=Eightfold
英文稿:
MOUNTAIN VIEW, Calif., Oct. 27, 2020 -- Eightfold AI today announced that it has raised a $125M Series D funding round. The funds will be used to expand and scale Eightfold's leading AI-powered Talent Intelligence Platform, a single solution for managing the entire talent lifecycle. Using a single platform to address this critical area stands in direct contrast to the disjointed point solutions commonly found in the talent management space. As a direct result of Eightfold's innovative vision and dedication, the company is now valued at $1 billion and works with customers across 110 countries, 17 industries and 13 languages.
The funding round is led by General Catalyst and also includes investors from previous rounds, including Capital One Ventures, Foundation Capital, IVP and Lightspeed Venture Partners. Total funding raised to date by Eightfold AI is more than $180 million. Eightfold has more than quadrupled its sales since the last round of equity funding in April 2019. Eightfold AI's customers, leading companies embracing this global talent transformation, include AirAsia, Bayer, Capital One and Micron.
"Our mission is to leverage our expertise in AI to provide the right career for everyone in the world," said Ashutosh Garg, Founder & CEO at Eightfold. "The Eightfold team has spent the last four years developing a single platform servicing all talent lifecycle needs, bypassing single point solutions entirely. This is the future of our industry, and has already made Eightfold the go-to provider for industry leaders in every sector. We are grateful to our investors, customers and partners for sharing in our vision, especially at a time when the immediate focus is on the well-being of the global workforce."
Eightfold AI's single platform for the entire talent lifecycle brings together billions of anonymized data points, algorithms and domain expertise required to make a reliable, scalable impact for enterprise-scale organizations. The patented Talent Intelligence Platform uses deep learning AI on existing public and legacy HCM data to transform how companies acquire, develop and advance talent, and achieve D&I goals. Seeking to evolve their workforce into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Eightfold customers have achieved significant results, including: a 49 percent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employees finding their next role within their current company, a 58 percent increase in employees offered other jobs within the same company after their role had been eliminated, and 60 percent more highly qualified candidates applying to open jobs.
"Eightfold has built a true intelligence-driven platform for talent acquisition and optimization for the enterprise. What's been most impressive is their approach to partnering with companies to fundamentally understand their needs and then applying tech against those needs to create a scalable, efficient approach to talent management," said Quentin Clark, Managing Director at General Catalyst. "Theirs is an industry-agnostic approach that has the potential to rapidly evolve how companies meet and retain their best people."
About Eightfold AI
Eightfold AI® delivers the Talent Intelligence Platform™, the most effective way for organizations to retain top performers, upskill and reskill the workforce, recruit top talent efficiently, and reach diversity goals. Eightfold AI's deep learn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latform empowers enterprises to turn talent management into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For more information, visit www.eightfold.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