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Google for Jobs——Google I/O开发者大会新推出人工智能驱动的求职服务
谷歌I/O大会是这家公司一年一度的开发者大会,通常在6月前后举行。会如其名,谷歌公司在此时发布自己最新的软件系统,给开发者指明下一年的写码方向,由此引导相关行业硬件发展。
今年是Google I/O的第十个年头,大会回到了加州山景城的海岸线圆形剧场,谷歌CEO皮查伊在开场时候说,有7000人参加!
本次大会中Sundar Pichai大会尾声介绍了一款搜索栏求职功能(Google for Jobs),该服务将瞄准所有类型的职位——从入门的服务业岗位到高端专业职位。这项服务还将使用谷歌的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以便更好地了解职位的分类方法和相关性。
“46%的美国雇主表示,他们面临人才短缺,难以填补公开招聘的职位。”他解释道,“而求职者所寻找的工作可能就在隔壁——二者之间存在巨大的脱节……我们希望通过Google for Jobs这个新项目更好地联系雇主与求职者。”
通过和LinkedIn、Facebook等企业合作,现在你在谷歌搜索栏中输入“零售业的工作”“医院的工作”时,系统将会自动帮你推荐附近的相关工作,并且可以通过机器学习,将所有选项按照工作经验、工作时长、离你的距离/通勤时长来分类。据Sundar Pichai介绍,通过这套系统,找到更适合的工作的机会提高了80%。这项功能在下周就会在美国境内上线,并在未来向其他国家上线。
皮猜还提到了“一键申请”功能——只要点击一个蓝色按钮即可申请职位——但他并未阐述具体的工作原理。
他还表示,谷歌在推出这项垂直搜索之前曾经与数百人展开过沟通,为的就是找到他们目前在寻找职位时遭遇的痛点。
“我个人很看好这个项目,因为它解决了一个重要需求,并把我们公司的核心能力从搜索和组织信息转向了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皮猜说。
该公司今后几周将在美国的谷歌搜索内推出Google for Jobs,未来还将推向更多国家。
当然中国是无缘了~
之前有报道过相关的:
http://www.hrtechchina.com/16652.html
google
谷歌正在开发招聘APP 准备与LinkedIn竞争
北京时间4月14日消息,最新消息显示,谷歌收购的创业公司Bebop正在替谷歌开发招聘App。Bebop网站发布一些招聘消息,点击之后链接指向http://hire.withgoogle.com,页面内容显示谷歌正在开发一项名叫“Google Hire”的服务。
实际上新服务已经启用,华纳兄弟子公司DramaFever、创业公司Medisas和Poynt等机构用谷歌Hire发布职位空缺消息。
几个月前,谷歌推出了Cloud Jobs API,通过API企业可以为自己的网站添加职位搜索功能,现在谷歌又准备推出Hire服务。谷歌Hire将会与Greenhouse、Indeed、Jobvite、LinkedIn、甲骨文Taleo竞争。
Bebop是一家创业公司,其联合创始人戴安·格林(Diane Greene)也是VMware的联合创始人,2015年谷歌收购了Bebop。
2015年,谷歌CEO桑达·皮查伊(Sundar Pichai)曾经在收购消息中表示:“Bebop是一个新的开发平台,有了它开发、维护企业应用将会变得更容易。我们认为Bebop将会帮助更多企业寻找出色的应用程序,让它们从云计算中获益。”自此之后产品到底有了多大的变化?我们不得而知。(云外)
来源:新浪科技
google
云服务该选择 Amazon 还是 Google ? 这有一份独家秘笈
编者按:目前,外界一直认为亚马逊的 AWS 已经在云服务领域成了领头羊,但是随着云服务领域的竞争对手越来越多,亚马逊的地位可能会受到挑战,在众多竞争对手中 Google Cloud 就是一员。本文作者 Robert Aboukhalil 是一名软件工程师,他从定价、云产品、实例配置和是否有免费试用等方面来分析亚马逊和 Google 在解决方案上的差异。
Google Cloud 赢在价格
在计算和存储成本方面,Google云是明显的赢家。例如,2个CPU / 8GB RAM在AWS每月需花费69美元,而GCP只要52美元(25%便宜)。而对于云存储成本,GCP的区域存储成本仅为每月2美分/ GB,AWS每月2.3美分/ GB。此外,GCP还提供了“多区域”云存储选项,数据在多个地区自动复制,其价格为2.6美分/ GB /月。(可以通过AWS成本计算和GCP成本计算进行详细计算。)
除了便宜的价格,GCP还提供了更好的成本结构。相反,AWS为每小时付费模式,GCP提供每分钟付费模式 ,10分钟起卖。如果使用云端,启动时间相对较短,那么这一点就很重要了,因为AWS是按照整小时数逐渐增加计算的,这会增加成本。例如某个分析工作共耗时2.01小时,GCP将按照2.01小时来收取计算费用,而AWS会按照3小时来收取。
此外,GCP为长期使用者提供了更好的折扣 :不像AWS那样要求用户预付长期服务费,GCP会因为你长期使用而自动打折且不需要提前预约。如果保留定制符合你的需求,那么现在在GCP购买保留定制会有额外折扣!
AWS赢在市场份额和服务
在用户选用方面,AWS是理所当然的市场领导者,几乎占据了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市场的半壁江山。凭借其先发优势和近5年的发展,AWS有更多的云产品和选择。作为对比,GCP是这一领域的新手,虽然也提供了类似的解决方案,但依然有些落后。
例如,如果需要一套全托管式的云端SQL解决方案,GCP可提供托管的MySQL解决方案(PostgreSQL在上周发布了beta版),而AWS还提供了Aurora、MariaDB、Oracle和Microsoft SQL Server等选项。此外,AWS提供了一个名为AWS Lambda的“无服务”计算产品,用户无需建立专门负责接受请求的实例,即可随时运行代码。虽然GCP也提供了类似的产品(Google Cloud Functions),但它才刚发布测试版,因此要在实际中使用GCP还需要再考虑考虑。
在全球可访问性方面,AWS在各地有更多的数据中心。如果你在中国开展业务,请记住一点:你可以在中国访问GCP实例,但却无法(除中国香港外)访问存储在Google云存储(相当于Amazon S3)中的文件。
Google Cloud赢在实例配置
在大规模实例方面,很明显AWS就是赢家,最大的GCP实例为64个CPU / 416 GB RAM ,而AWS提供的实例为128 CPU且内存高达2TB!
这也就是说,GCP在实例配置上更灵活。 除了与AWS一样有类似的预定义的实例类型,GCP还可让用户自行定制要使用的CPU和内存数量。例如,实例类型N1-STANDARD-1配备了1个CPU和3.75GB内存,但你可以选择有1个CPU,而内存上可以自由选择是要1.75GB RAM还是4.25GB亦或是5GB。如果您的计算需求处于两种实例之间,那么自定义机器类型会使成本显著降低。
其次,如果您需要大量可以轻松地在小块中进行的即时分析,那么你将需要了解哪种云解决方案可以提供更便宜的临时实例。你可能熟悉AWS的竞价型实例(spot instance),通过竞价出价购买实例(一般比非竞价便宜得多),但如果市场价格超过你的出价,你就失去了继续使用实例的资格(AWS还提供了竞价块,可以提前设定时间)。GCP也有类似的服务,但并未采取竞价模式,他们的这种服务叫做可抢占实例。这类机器可以运行长达24小时,但如果需要这些计算资源,Google可随时终止其运行。当实例被抢占后,GCP会运行你预定义的关机脚本,这将节省30秒的当前状态分析时间。无竞价模式的优势在于,抢占实例的启动过程可以轻松实现自动化,价格更可预测,最低可是常规价格的2折!
Google Cloud赢在免费
AWS非常慷慨地提供了一年的免费试用,是足够长的试用时间了呢,一年免费试用包括750小时/月的小型1 CPU / 1GB RAM实例、30GB磁盘存储器、750小时/月的类似大小的托管数据库实例(例如MySQL)和5GB云储存空间(足够小型Web服务器连续不间断运行一整年)。但是,还有更多的福利:AWS的免费试用还提供了很多其他免费产品,所以一定要检查清楚AWS网站上的完整列表。
直到上周,Google Cloud还还只能提供有效期60天、总金额300美元的试用额度,这看起来不像是试用,反而更像是300美元的折扣。截至目前,GCP将其300美元的额度延长了12个月,并增加了一个不受时间限制的免费层。例如,你可以免费获得一个0.2 CPU/0.6 GB内存、带30 GB磁盘存储和5 GB云存储的实例。如果这一点不变,那么你可以在GCP上免费运行一个小型网站,并且永远运行着(但这是另一个主题了)。请到GCP网站了解详情。
GCP的试用获胜的另一个原因是“额度”模式更适合新接触云计算的用户,因为它迫使你考虑在试用期间花费了多少成本。根据我的经验,这可以避免在试用期结束后收到惊人的账单。
总结
最后总结来说,AWS确实提供了更多的云端产品,但坦率地说,除非你的应用真的需要这些产品,否则我发现在云端选项方面更适合使用“少即是多”的思路。对于刚接触云端不知道怎么选择的人来说,提供更加温和的学习曲线会更受欢迎。
根据我的经验,Google Cloud 的直观界面,加上更便宜的成本、灵活的计费选项、每分钟定价模式和可枪战实例,使Google Cloud Platform成为AWS非常有力的竞争对手。
所以,如果你正在开始一个新的项目, 我会强烈建议你一定要试用Google的云平台。
翻译来自:虫洞翻翻 译者ID:YLS 编辑:杨志芳
本文来自翻译:medium.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68096.html
google
GOOGLE 的HRVP Laszlo Bock 离职创业了!《重新定义团队:谷歌如何工作》的作者
《重新定义团队:谷歌如何工作》一书作者、前谷歌人力运营部高级副总裁、谷歌高级顾问Laszlo Bock先生在2017年元旦正式宣布离职创业。
在BOCK先生任职谷歌(2006-2016年) 担任人力运营部负责人的shi年期间,谷歌的员工数从6000增长到近5万,在全球四十多个国家设立了七十多个分支机构。他帮助谷歌创建了人力运营部,并创建了谷歌(也许是世界上)第一个人才数据分析团队。他撰写的《重新定义团队:谷歌如何工作》一书是用人才数据说话的典范,并揭示了改变未来的工作法则。该书曾获《纽约时报》畅销榜第一名,并在国内HR界引起“重新定义”热潮。他本人曾于2014年被《Human Resource Executive Magazine》评为 十 年内对HR行业影响最深远的 十 人之一。
以下是Bock先生刚刚在LinkedIn上发布的信息:
Today I wrap up over a decade at Google. It's been an honor to be a part of the company's story, and a joy to learn so much from so many Googlers. Even more, it was a privilege to build People Operations along with so many exceptional friends and -- together -- to create the first People Analytics team. As for what's next .... (see Google HR chief Laszlo Bock leaving to launch startup By Ethan Baron / December 13, 2016 at SiliconBeat) And with that, here's to an amazing 2017, for all of you and your loved ones!
Google HR chief Laszlo Bock leaving to launch startup
If an HR manager can be called legendary, it would be Laszlo Bock, the man behind the company culture at Google for the past decade, and a driving force behind the firm’s data-driven hiring and famed free-food cafeterias.
Now, Bock is leaving his post as senior vice president of “people operations” to launch a startup. The enterprise will be in “stealth mode” for a while, Bock said in an email to friends and associates. Bock gave 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startup.
“It hinges on a few ideas: that every job can have meaning, that if you give people freedom they will amaze you, that applied science (which I dubbed ‘people analytics’ a decade back) can illuminate the truth about what really makes people happy and productive, and that it doesn’t take a ton of effort or investment to make things better … but that you can make work better, everywhere,” Bock said in the email.
Replacing Bock as head of human resources at Google will be Eileen Naughton, who had been the vice president of sales and operations for Google in the U.K. and Ireland, Fortune reported.
Sources told Fortune that Naughton was one of the highest-rated Google managers among employees, and that she was a founding member of internal group Women@Google.
According to Fortune, Bock will retain an advisory role at Google. However, in his email he signed himself off as a “soon-to-be-former” senior adviser at Google and its parent company Alphabet, which would appear to mean he won’t be advising or he’ll be doing so in a more informal capacity.
Bock transformed hiring at Google from a “clunky, arduous process that relied on gimmicks like math puzzles on billboards” to a “smooth engine,” according to online magazine Quartz.
“He helped usher in employee-friendly policies like free meals and shuttle buses, and introduced take-your-parents-to-work days,” the article said.
Bock oversaw data-driven hiring practices at Google that “led it to disregard college prestige in job applications, to dramatically change its pay policies, and even change the way it presents food in its cafeterias,” according to a profile in Quartz last year.
Before arriving at Google in 2006, Bock, who has an MBA from Yale was a vice president of HR at General Electric, and before that, a management consultant at McKinsey & Co.
He is the author of “WORK RULES! Insights from Inside Google to Transform How You Live and Lead.”
google
通过投资与前员工保持“秘密关系”,Google的触手开始伸向硅谷每一个角落
2014年,Google还有着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络之一Orkut,至少它在巴西和印度是最大的。
这个由Google工程师创建的社交性服务网站Orlut 虽然在两个国家所占的市场份额非常可观,但也仅仅是在这两个国家。由于受到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巨头的不断冲击,Google最终选择在2014年9月关闭了这个网站。随后,Orkut的创始人Orkut Büyükkökten又开始尝试建立另一个基于兴趣的新社交网络——Hello Network。
目前,虽然“Hello Network”绝对不属于Google,但它却在持续从Google那里“领取资助金”。
根据科技网站Recode获得的多份资料显示,Google最近扶持了一批其前员工创立的公司,其中包括了Hello Network。这些创业公司已经被纳入Google相对复杂的企业融资体系。
对于Google来说,其不太可能选择将资金用于创建一个新的社交媒体网络,也不可能从中获得巨额利润。 但是,Google似乎想要通过一些举措将熟悉公司内部运营情况以及有发展潜力的工程师们留在身边。
针对这些消息,Google的发言人拒绝进行置评。而Büyükkökten与其他两位Hello创始人Keith Coleman与Noam Lovinsky(两位都是Google前产品经理)虽然表示支持这种Google的这种举措,但也没有回复记者的置评请求。
又据相关资料显示,Google正在使用可转换债券来投资这些公司。与此同时,尽管公司的现任员工可以在这些创业公司中扮演顾问角色,但这个搜索巨头并没有被赋予任何特殊权利,比如收购优先权。
这些资金一般直接来自于Google内部的一家互联网公司(由并购部门负责人Don Harrison及其团队创立,名称暂不知晓),而不是来自母公司Alphabet用于支持大型创业项目而建立的两家投资机构——Google Capital(谷歌资本)与GV(谷歌风投)。
虽然目前并不知晓这些交易具体的投资数额有多大,但有资料显示总共不会超过100万美元。此外,Google早在两年前就开始秘密展开此类投资项目。这种做法与Harrison等人“写在公司资产负债表之外”的大型战略投资完全不同,比如Google参投的火箭公司SpaceX(特斯拉总裁Musk创建)以及增强现实(AR)公司Magic Leap。
当然,它们与Harrison掌管的创业孵化器Area 120 也不一样,这个孵化器项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发Google员工的内部创业热情。
实际上,Google长期以来一直在致力于将硅谷的每个角落掌控在自己的手中,确保不遗漏任何一种创新理念与新市场动向。追随着优秀离职员工的发展轨迹,不仅能够让Google继续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建造一个强大的互通性关系网络,还可以利用投资获得一定的控制权(都已经由并购部门负责人提供资金了,Google的目的动一动脚趾头就能猜测出来)。
值得一提的是,Google或许正在通过这些公司获取到更多有价值的数据。比如Google在发展个性化搜索的过程中,可能仍然会用到社交网站Hello提供的用户信息。当然,我们也很难保证Google是否真的在Facebook与Twitter的夹击下失去了重建社交的野心。
本文参考了多个信息来源:recode.net
google
Google宣布收购云商务公司Orbitera,格林的云策略看来不会走微软的老路
每当Google内部的某个团队对一家创业公司产生兴趣时,他们的做法通常是找到Google的企业发展部然后问道:“我们想收购这个,可以吗?”
而据知名科技媒体Recode报道,在过去一年里,那些“输入”请求基本上都来自于同一个部门:企业服务部。
自从硅谷女王Diane Greene(戴安·格林)从去年年底开始执掌Google的云计算与app发展业务,其团队开支便陡然加大:不惜砸重金招揽人才、扩充队伍以及不断吸收小型创业公司。而今天(美国时间星期一中午)Google又宣布完成了一项收购计划——买下一家成立不到5年,迄今为止融资金额只有200万美元的初创云商务企业Orbitera。
Orbitera:能够在云端自动化运行的电子商务
可见,本次收购的重点仍然是一个字——云。作为一家所有业务都在云端开展的商务公司,Orbitera能够为独立软件供应商(ISVs)及其他企业在云端实现计费、包装及定价优化流程的完全自动化操作。目前已有超过6万个企业堆栈在平台上发布。
虽然此次交易的财政条款并没有披露,但Orbitera首席执行官Marcin Kurc在博客中称,公司将会继续为企业用户提供现有产品与相关服务。并表示:“Google将会帮助我们进一步扩大生意规模”。
Google全球技术合作伙伴负责人Nan Boden也在博客中写道:
“我们已经意识到,两家企业的客户与ISVs都希望在启动完整的产品部署之前,能够得到多个云供应商的帮助并寻找合适途径进行产品试验及概念测试。通常情况下,他们会选择自己信任的Sis(系统集成商)、经销商以及正常的销售周期。”
也就是说,Google收购这类公司的原因都取决于云存储业务的一个特征:企业用户更喜欢使用多个云服务商。虽然很多公司把订单都交给了亚马逊的AWS(云计算业务),但为了对冲风险,他们也不会对其他云服务商拒之门外。因此,Google通过收购进行多领域布局的策略就是有想从中分一杯羹的打算。
自动化软件解决方案供应商Meravine首席运营官Scott Broomfield对于此次收购有类似的看法:
“互通性正逐渐在云业务中占据支配地位,没有任何一家公司能够依靠单一的产品与服务征服天下。而Orbitera作为一家工具提供商,能够允许企业创建自己的生态系统,显然会受到企业用户的欢迎。从这一点来看,Google的此次收购更像是未雨绸缪。”
Greene的云策略:从细节入手,为Google云服务收集有效“零件”
因此,这项收购完全符合Google的整体企业服务战略。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此次交易也将有助于推进企业服务销售组织的一体化。早在Greene上任之前,企业部门的云服务与软件销售团队处于脱节状态,销售流程杂乱无章。在这种情况下,Google根本无法从对手亚马逊及微软那里夺取更强劲的“收益引擎”。
与微软此前进行的各种大型收购(如诺基亚、Skype以及最近下决心以262亿美元巨资收购LinkedIn)不同,Greene采取的战略更倾向于购买一些小型云服务企业,陆续补强自己在云服务、app以及营销技术等方面缺失的各个“零件”。
除了N笔小型收购,Greene也在人才战略上大做文章。今年5月,她从顶级风投机构 Emergence 挖走了著名企业服务投资人Alison Wagonfeld,后者已担任Google企业部首席营销官。这也是Greene首次将Google的顶级营销角色一分为二。
从市场分析机构Synergy Research Group 2015年统计的数据来看,目前在云服务市场,亚马逊的AWS仍然稳占鳌头,市场占有率高达33%;而微软、IBM以及Google的市场份额却分别为9%、7%和4%,被亚马逊远远抛在身后。但Greene却在上任后表示,该市场仍然处于初期阶段,谁暂时领先都所谓,2年后情况可能就会截然不同。
科技巨头间的云服务之战仍在继续,而36Kr会对4者间的竞争保持高度关注并进行持续报道。
来源:36氪,作者:宇多田,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50823.html
google
Google 允许员工互赠假期,起源是一位同事需要照顾家人
Google 的福利制度一直为人所称道,休假制度更一直是硅谷的标准。在Google 工作三年的员工每年有15天的假期,工作四年的员工每年有20天假期,而工作超过六年的员工甚至可以有25天的休假。
不过Google 的休假制度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员工之间可以相互赠送休假的时间。这一做法起源于几年前,当时一位Google 的员工父母生病,不得不回家照顾家人,但是当他假期结束的时候,家人的病情并没有好转,这名员工不得不选择无薪休假,或者回到公司上班。
该员工团队中的另一位同事听说后,发起了一项提议,希望其他有假期的同事把假期捐献给这位同事。Google 的人力主管Laszlo Bock 在Google的第三个“带父母来上班日”讲述了这一故事。“带父母来上班日”是Google在山景城举办的一个庆祝活动,希望员工的父母从世界各地来到Google,了解Google。
“从那件事之后,我们就允许在员工有需要的情况下,由其他员工为其捐献休假时间,”Bock对父母们说道,“最关键的是,这一规定并非来自行政部门,而是来自您的亲人,他们认为这很重要,我们就把它添加到公司的管理制度中,以便所有的人都可以受益。”
Google 的一个管理原则,就是允许和鼓励聪明、有创造力的员工来推动公司的变革,这个小故事很好的反映了这一价值观的实践。
本文来自翻译:www.businessinsider.com
google
为反击微软收购LinkedIn,Google与RingCentral合作推出一项集成式企业解决方案
尽管 “微软收购 LinkedIn” 事件已过去一周,但对于 Google 来说却是新一轮 “战斗” 的开始——在稍显劣势的当下,怎样从对方手中争夺企业用户群?36 氪之前已报道 “Google可能会通过一系列合作或收购来回应微软的大动作”,而昨日,Google 已再次出击。据科技媒体 ZDnet 报道,Google 正在与云计算移动系统服务商 RingCentral 展开合作,后者将会在 “云通讯” 及 “协同应用程序” 方面帮助 Google 正面抗击微软的企业业务。
这周三(6月22日),RingCentral宣布与 Google联手,发布了一项名叫 “RingCentral Office Google版” 的集成式企业解决方案,旨在帮助大中型企业将业务迁移到云端。只要每月支付 30 美元,用户就可以获得不限量的 Google Apps(企业应用套件)及无限制的存储空间;也可以得到这一集成了 Google Apps 与 GoogleHangouts(全平台聊天工具)的新版 RingCentral Office 的使用权。
RingCentral 在发布会上强调:“与 Office365 及商业版 Skype 这些竞争对手相比,我们的解决方案将提供更丰富及更强大的企业通信功能。”
作为美国著名的云计算移动系统企业,RingCentral 主要为企业用户提供 VoIP 网络电话服务。思科集团、硅谷银行与顶级风投 Sequoia Capital、KhoslaVenture s 及 DAG Ventures 都曾投资过这家企业。RingCentral 2013年 在美国纽交所上市,云端移动业务遍及美国、英国、俄罗斯、中国等国家。目前,RingCentral 的企业用户已超过百万,这也为 Google 开拓用户市场提供了新的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RingCentral 与 Google 的合作已不是第一次。早在 2015年1月,Google 的企业产品组合 Google for Work 就内置了 RingCentral 的移动服务,用户可以在不脱离 Gmail 使用环境的情况下拨打及接听电话、发送短信和传真以及设置 Web 会议。
另一方面,Google 与微软、亚马逊的企业云服务大战应该追溯到 2012年。自那时起,Google 就一直在不断加强拓展企业服务方面的业务,包括 2012年 推出针对企业的 Google Compute Engine,2014年 与普华永道达成云平台服务协议,与三星等企业在商用 Android 领域开展合作,为 Google for Work添加各类功能,以及刚刚发布的一款商用 AI 搜索工具SpringBoard……不得不说,Google 为了争取企业用户费劲了心思。
但很遗憾,与微软相比,Google 这方面的努力仍然相对滞后。今年2月,全球著名 IT 研究与咨询机构 Gartner 的一份报告显示,8.5%的公开上市公司正在使用 Office 365 的电子邮件服务,但却仅有 4.7%的企业用户正在使用 Google Apps 提供的相关服务。虽然这份调查不涉及 Windows 系统及一些硬件设备,但企业用户对云服务的选择结果却显而易见。
来源:36氪,作者:宇多田,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48527.html
google
与其挖谷歌墙角不如看看人家是怎么招聘优秀人才
(原标题:与其挖Google的墙角,不如看看人家是怎么招聘优秀人才的)
本文作者Laszlo Bock是Google的人力资源部高级副总裁,他在本文中向我们透露了Google式的优秀人才招聘策略。
“塑造第一印象,你只有一次机会”。这原本只是上世纪80年代的流行广告语,不过现在倒是恰到好处地道出了多数求职面试的事实。不用我说,大量的面试宝典早就把“如何把握面试最开始5分钟”给说烂了。什么如果他们喜欢你,他们会找更多理由喜欢你,如果他们不喜欢你的握手方式或者自我介绍,那么接下来的时间都是在让他们进一步讨厌你。细节决定成败啊!
另外还有研究表明,在面试一开始的10秒钟内做出的判断往往代表了面试结果。
然而问题是,短短10秒钟内的判断根本说明不了任何事实。
换句话说,大多数面试只是在浪费时间,因为余下99.4%的面试时间都用在了验证第一印象上面。“说说你自己”、“你的最大缺点是什么?”、“优点是什么?”都是废话。同样浪费时间的还有很多公司经常爱用的案例面试和脑筋急转弯,比如“估算一下曼哈顿的加油站数量,”或者更恶心的“一架波音747能塞下多少个高尔夫球?”等等。
对于上述这些问题的回答水准,可以通过日后的实践改进,因而用来评估求职候选人毫无意义。更糟糕的是,这些问题除了让面试官自我感觉良好之外,对分析候选人是否适合所求职位也丝毫没有帮助。
那怎么办?看Google是怎么招聘的呗!
被忽视的结构化面试
1998年,Frank Schmidt和John Hunter发布了一份整合了85年研究的分析,关于评估与预测绩效之间的关系。他们分析了19种不同的评估手段,最后发现,在所有预测员工入职后绩效表现的评估手段中,典型的非结构化面试排在倒数第三,与员工绩效的关联性只有14%,另外剩下的两项是推荐人(7%)和工作经验(3%)。
而最佳的预测评估手段则是示例工作测试(29%),这需要给求职候选人一份示例工作任务,与平日的工作内容相似,然后根据示例工作的表现来评估候选人能力。即便如此,这样的方式也不能完全预测未来绩效,因为实际工作绩效还与多项因素有关,比如合作能力,对不确定性的适应能力以及学习能力。而且很多职位也没有能够提供给候选人的示例工作。
接下来的最佳评估手段是一般认知测试(26%),跟案例面试与脑经急转弯不同,一般认知测试更像智商测试,不过这项测试的最大问题在于多数标准化测试对非白人及非男性测试者存在歧视(至少在美国是如此)。
和一般认知测试并列的是结构化面试(26%)。在结构化面试中,候选人被问及一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也有清晰的评估标准。结构化面试一般有两种,行为面试和情境面试。结构化面试的好处在于,即便是非结构化的工作,它也能预测绩效。并且,我们还在实践中发现,结构化面试中的面试双方体验更好,面试也更公平。
那么为什么结构化面试不被重用呢?只因为结构化面试太难开发:你要设计,测试,然后还得保证面试官会照着剧本来,接着还要不断地更新,这样候选人才不会作弊。
当然还有更好的办法,研究表明,多个评估手段结合要比单个效果更佳。因此,为了让面试过程更能准确地评估求职候选人加入团队后的表现,我们听取了科学的建议:将行为与情境的结构化面试与认知测试、责任心以及领导力等评估方法相结合。我们甚至还为面试官专门开发了一个内部工具——qDroid——来完善面试内容,并且面试官还能与其他人在面试委员会中共享内容,以便所有人都能从各个角度共同评估候选人。
虽然面试官可以,也有权利在面试中问他们想问的问题,但是当提问预设问题可以让面试更加轻松简单时,人们下意识地会选择后者,从而我们得以创造一个更加有说服力的面试。
一般问题,寻找优秀回答
有个早期读者朋友看了我的草稿后,跟我说,“这些问题太普通了,好没劲啊!”他说对一半:问题的确是简单,带劲的是答案。正是这些回答,可以把超级优秀的候选人从比较优秀的候选人中筛选出来,因为前者总能给出许多更好的例子和理由来解释他们的选择,你会立马发现出色和平庸之间的差距。问这些问题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从答案中分析出职位的最佳人选。因此,我们的面试都有一个统一的说明。
听完我的解释后,这位朋友又说,“切,还不是老生常谈嘛!”但是想想看你最近的面试工作,提问每个候选人的问题是否一致,还是都不相同?面试有没有涉及方方面面?还是时间不够了?面试标准是否一致?等等。
一个简单的面试说明就是用来解决上述这些问题的,它可以把混乱、模糊、复杂的工作简化成可评估、比较的结果。
还有一点要记住,面试时你不仅要评估候选人,还要让他们喜欢上你。一点也没开玩笑,你要给他们一个超级棒的面试体验,倾听他们的问题,让他们觉得今天是一生中最美好的一天。面试总是令人心惊胆颤,因为你要跟一个刚见面的陌生人聊一些私人问题,而且求职候选人更是处于其中的劣势。多花些时间让他们感到舒适永远都是值得的,因为他们不仅会告诉别人你公司的好,也因为这是待人的基本道德。
过去,几乎每个硅谷人都能讲述一段在Google的悲惨遭遇。如今,80%参加过Google面试却被拒绝的人都反馈说,他们会推荐自己的朋友来应聘。想想看,自己被拒绝仍愿意推荐别人,这是多么令人感动!
别让老板参与到面试中!
在我自己参加过的其他公司面试中,我经常会见到未来可能的上司和其他同事,但是很少会见到未来可能的下属。而在Google的面试中,情况正好相反。你可能会见到未来的上司(因为有些部门并没有招聘经理)以及一两个未来的下属。某种程度上,这些人的评估比其他所有人都来得更有价值,毕竟未来和候选人朝夕相处的是他们。
除此之外,我们还增加了一个“跨部门面试官”,就是让另外一个跟正在招聘的部门毫无联系的人加入到面试中,担当面试官。这么做主要是为了提供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估:其他部门的人员对这个部门的招聘一般不怎么有兴趣,但是对于保持招聘的高标准却是十分感兴趣,而且他们也不易受到细节偏见的影响。
那么这时候你要怎么设计自己的招聘机制呢?可以这么来:
设定高要求。
找到你自己的候选人。
客观评估。
说服候选人加入。
这一点写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以我的经验,我可以拍胸脯告诉你,管理者通常很抗拒这一做法,自己不能做主招聘自己部门的人,开什么玩笑呢!面试官难以忍受别人对面试一直指指点点,当数据违背直觉时,人们又总不愿承认,争辩说没必要对每个职位设定那么高的标准。
然而对此,我的建议是,顶住压力不要放弃,宁缺毋滥。
来源:猎云网 责任编辑:王糈_NT2741
google
在这封公开信中,Google 创始人描述了公司未来的样子
Google 的创始人每年都会写一封公开信,告诉外界企业的发展情况以及未来的愿景。以往,这封信一般是由 Google 两位联合创始人 Larry Page 和 Sergey Brin 一起撰写,但今年,这个任务留给了新上任的 Google CEO Sundar Pichai 。接下来,我们看看他是如何描绘 Google 未来的样子。
在信中,Sundar Pichai 分别描述了 Google 搜索、Google Photos、Google 地图、Google Play、YouTube、Chrome、Google Cardboard、Google 云计算平台这些产品当下的状况及未来的意义。
从行业角度来说,Sundar Pichai 给出的排序是搜索、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优质内容、计算平台和企业级服务。
在这个顺序中,搜索作为 Google 的重要营收来源,它的重要性自然无需多言。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被提到一个如此靠前的位置,那是因为 Google 认为这些技术将成为旗下产品继续成长、进步的动力源。比如说,如果没有这些智能技术的支持,Google Photos 就不可能做到那么聪明,进而在发布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达到月活跃用户数过亿的成绩。
Googleceo
在优质内容方面,Google 依靠的是 Google Play 和 YouTube。此外,Google 也在用“加速的移动页面”(AMP)、“模仿原生应用的 Web 应用”(PWA)这些技术性的项目让内容在移动端的呈现方式更高效。
对于用户来说,有好内容消费就够了,但对于技术从业者来说,它们还要打造能支撑这些内容消费的计算平台。目前,Android 系统已经有超过 14 亿的月活跃用户,Google Cardboard 也已经让 500 多万用户感受到了虚拟现实的样子。未来,Google 还将在这些领域继续投入。
在企业服务方面,Google 已经开发了诸多与之相关的产品,比如 Google 云服务(GCP)、Google 企业应用、Chromebooks、Android、Google Analytics 等等,未来这些产品也将借助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继续改进。
在这封公开信的最后,Sundar Pichai 特意强调了 Google 要服务于每个人,无论你身处大都市还是农村乡舍,Google 都希望能提供平等的服务。之所以这么说,那是因为在 Google 看来:“技术,绝不仅仅是我们创造的设备或产品,因为那并不是终极目标。技术,是一种民主的力量,它所提供的信息,便是力量之源”。
附公开信全文:
去年八月,我宣布成立Alphabet并公布了公司新架构,同时也分享了我对企业未来发展的思考。对于Alphabet目前的发展,我很欣慰,也十分欣赏Sundar作为Google新任CEO之后的表现。由于Google集中了我们大部分的投入与期许,我愿在此给予Sundar最大的空间展现Google的成就,分享他的愿景。将来,Sundar,Sergey与我,将在这里分享我们对于企业现状及未来发展的理解,敬请期待。
– Alphabet 总裁, Larry Page
当Larry与Sergey在1998年创建Google时,全球有3亿人使用网络。人们大都坐在椅子上,登陆至桌面设备,然后在一个连接着又大又笨拙显示器的大键盘上敲着字符,进行搜索。而如今,网民数量已升至30亿,他们中的许多人也都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便携设备搜索信息。
多年来,Google一直坚持着自1998年创立以来就立下的使命:“整合全球信息,使人人都能访问并从中受益。”这一使命也在如今变得更加切实且至关重要。因为,在当今世界,人们已经习惯于使用设备来帮助他们安排每天的生活、来往于各地并与彼此保持联系。手机也已成为管理我们日常生活的远程控制器。人们正在手机上,以许多过去无法想象的方式,进行沟通、消费、教育以及娱乐。
搜索与支持:满足人们对知识的渴望
正如我们在宣布成立Alphabet时说的:“这一新的企业架构会使我们能够集中精力,把握住Google业务中的各种绝佳机遇。”我们也将这些机遇融入了企业使命之中,而其中最重要的,是要让人人皆可获得信息与知识。
正因此,搜索始终是我们企业的核心。多年的努力让我们很容易将这一切能看似理所当然,但是当我们回顾搜索已经取得的成就与将要面对的机会时,依旧会感到欣喜和期待。我仍然记得那些通过桌面的10个浅蓝色链接去浏览互联网的日子,而到今天大多数搜索是来自于我们的移动端,并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语音使用它。有些问题在过去一年变得越发具有挑战性—— 人们希望更多本地化的内容,更多符合当下情景的信息,他们还想要仅动动手指头就能获得这一切。所以我们正在努力使这些变为可能,让你轻松搜索到[奥斯卡影帝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电影] 或 [寨卡病毒],此外我们的所有面板上还有更加丰富的资讯以及图像。你也可以通过Google Now获得想要的答案,比如说即将要去的度假胜地的天气,或者何时动身前往机场合适?有一些你甚至不需要去问就能得到答案。
帮助你获取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度过每一天已经远远超过传统搜索查询的范畴了。想一想你和家人一共照过多少张承载着回忆的照片?总的来说,这一年,人们通过各自的设备会拍摄1万亿张照片。所以我们发布了Google Photos,为的是让人们更加轻松便利的整理照片和视频,在保证照片安全的同时,让你在任何设备上随时找到你想要的图片。Photos不到一年前发布,现在每月已经有超过1亿的活跃用户了。对了,还有我们的Google地图,当你询问我们地址的时候,你应该不会只想知道A点到B点怎么走,根据不同的情境,你也许还想知道躲避拥堵的最佳时间段,想要逛的店铺是否还开门,以及第一次探访的目的地有什么好玩的。
而这些仅仅是一个开始。为了让搜索以及Google的服务能够全天候地帮助到你的日常生活,我们仍有许多工作要做。未来,你将能够自然穿梭于Google的各项服务,并获得基于你所处环境、情境以及需求的各项帮助,同时,我们会尊重你的隐私并保护你的个人数据。父母和大学生的需求不同,用户在车中或者在家中所需的帮助也不尽相同。聪明的支持是需要理解这其中的差异并在正确的时间提供恰当的帮助。
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的力量
推动这些工作的是我们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方面的长期投入。正是它们使得你可以通过语音来搜索信息,进行不同语言间的转换,过滤掉邮箱中的垃圾邮件,找到Photos中和“拥抱”有关的照片…..来解决我们日常生活中面临的众多问题。在过去的日子里,是它们让Google的产品不断成长,越来越有帮助。
多年来,我们致力于组建最好的人工智能团队和工具,最近的一些突破让我们有机会做的更多。在已经过去的3月,DeepMind研究的AlphaGo战胜了传奇围棋选手李世石,成为自围棋这一最复杂的游戏发明至今第一个打败专业棋手的程序。并不夸张的说,这次胜利影响了围棋这一古老的游戏,最终的胜利属于我们人类。对于通过人工智能在方方面面协助我们,包括完成日常任务以及出行,到最终解决更重大的挑战,比如气候变化以及癌症诊断方面,这将是另外一个重要的阶段。
在更多地方提供更多优质内容
在互联网发展初期,一提到信息,人们首先会想到网页。这些年来,我们专注于达成核心使命,从索引图片、视频和新闻到构建Google Play及YouTube等平台,我们采取的众多行动都推动了内容的发现、创造以及变现。随着内容向移动端的不断迁移,人们正在比以往任何时候观看更多的视频、玩更多的游戏、聆听更多的音乐、阅读更多的书籍,且使用更多的应用程序。
因此,我们努力将YouTube和Google Play打造成为发现与传递优质内容的有效平台,让用户能够随时随地,在任意屏幕上观看来自创作者和开发者的优质内容。Google Play覆盖了超过10亿的Android用户。YouTube也是人们观看视频的首选平台,每月有超过10亿用户访问YouTube网站。此外,YouTube还是年度下载次数最多的移动应用程序之一。事实上,人们在YouTube上观看视频的时长实现了持续的快速增长,其中超过半数的观看时长来自于移动端。未来,我们致力于为YouTube用户提供更多选择,让他们以更多方式与创作者和其他用户进行互动,并以更多方式获取优质内容。为此,我们推出了YouTube Kids等专用应用程序,并推出了YouTube Red订阅服务,让用户享受无广告的观看体验。此外,用户还可以享受优质YouTube Music体验,观看来自PewDiePie、Lilly Singh等知名YouTube创作者的原创影视剧。
与此同时,我们继续对移动网络进行投资,这已成为绝大多数网站重要的访问量来源。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Google与发布者、开发者以及生态系统里的其他各方进行了紧密合作,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加流畅、更加快速的移动网络体验。“加速的移动页面”(AMP)项目就是这方面很好的一个例子。这是我们携手新闻发布者推出的一项开源举措,旨在帮助发布者创造能够在任意地点即刻加载的移动优化内容。“模仿原生应用的 Web 应用”(PWA)是这方面的另一个例子,通过将网页和应用程序各自的优势相结合,该应用能够让企业创建可快速加载、发送推送通知、拥有主屏幕图标等更多特点的移动站点。最后,我们继续投入与对Chrome移动端性能的改进。自推出以来,短短四年的时间里,Chrome移动端的月度活跃用户就已突破了10亿。
当然,优质内容需要资金投入。不论是对Google的网页搜索,还是对于《纽约时报》或《卫报》上引人注目的新闻文章,抑或是对于在YouTube上观看的视频,广告都有助于为广大用户所享受的这些内容提供资金支持。为此,我们致力于打造有效的优质广告产品,为创作者和发布者创造收益。
强大的计算平台
在十年前,计算还等同于那些放在桌子上的大型计算机。然而仅仅几年后,支持强大计算能力的关键—处理器和传感器,就已变得小巧而经济了。得益于此,易于随身携带的超级计算机—手机,得以快速发展。Android操作系统则进一步推进了手机的普及。目前,Android系统拥有超过14亿的月活跃用户,且这一数字仍在继续扩大。
如今,“含屏电子设备”快速发展,早已不限于手机、台式电脑与平板电脑的范畴。随着屏幕应用扩展至汽车及手腕,Android Auto车载系统以及Android Wear可穿戴平台也应运而生。此外,虚拟现实技术也展现出惊人的潜力——Google Cardboard已为500多万用户带去无与伦比、生动逼真,且具有教育意义的美好体验,展现了虚拟现实技术的无限潜力。
放眼未来,“设备”的概念将与我们渐行渐远。有朝一日,各种外形的计算机将会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扮演智能助手的角色。这个世界将从“移动设备优先”变为“人工智能优先”。
为企业服务
未来,绝大多数计算将很可能在云端进行。不管是对于自动化操作、机器学习,还是对于高效智能办公工具,云端运行都更加安全、经济高效,也更利于运用这些最新科技。
Google从一开始就从事云端服务,并投资开发基础构架、数据管理、分析工具及人工智能。目前我们已开发出类别众多并不断增加的企业产品,如Google公共云(GCP)、Google企业应用、Chromebooks、Android、Google Analytics、图像识别、语音翻译、地图及支持用户专用数据集服务的机器学习等。我们的用户,如Whirlpool,O’Lakes以及Spotify等,正在利用Google企业应用套件与Google云平台服务等企业级产能工具来进行商业转型。
我们长期投入于开发以机器学习及人工智能为支持的产品,并以此明显改善人们的工作方式。在未来,你的手机将能够自动提取正确文件、规划会议日程并追踪会议进展、通知别人你能否按时到达、草拟短信回复,并能够处理你的开销等等。
服务于每一个人
无论是使用Google公共云推动新应用研发的开发者,还是通过YouTube发现新收入来源和观众的创作者,我们都相信Google会为每个人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互联网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均衡器之一,让更多人享受到这项服务,也始终是我们的宗旨所在。
这从一开始便是Google的核心原则。早在Google广告诞生之前,Google搜索就已被广为利用。我们从事广告业务也是因为它能使这些服务免费化。Google搜索也致力于为每个网民提供平等的服务,无论他身处现代化大都市还是农村乡舍。
但实现该目标,远比简单地引进产品或启用当地国家的域名,要复杂地多。落后的基础设施让全世界数以亿计的人们无法通过网络接触外面的大千世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生产50美元一部的Android手机或100美元一台的Chromebook笔记本。也是为什么今年我们推出了可离线使用的路线导航。即使网速较慢,人们也能快速地加载,且流畅地进行Google搜索。我们想确保无论你是谁、身处何地,也无论你使用何种水平的设备……Google皆可为你效劳。
通过不懈努力,我们致力于让技术能够服务于每一个人。例如,肯尼亚的农民可以使用Google搜索关注农作物的价格,从而卖得好价钱;威斯康星州的学生可以利用Cardboard 眼镜去西斯廷教堂进行“实地考察旅行”;通过在YouTube上制作和观看视频,各地的人们都能分享自己的新观点,与他人沟通。17年来,Google始终不忘初心:做Google该做的,以期完成使命。对此,我十分感动。
对我们而言:技术,绝不仅仅是我们创造的设备或产品,因为那并不是终极目标。技术,是一种民主的力量,它所提供的信息,便是力量之源。而Google正是这样一家信息公司,成立至今,始终坚守初衷,从未改变。同时,人们对信息的运用,也不断给我带来惊喜与启迪。
Google CEO, Sundar Pichai
扫一扫 加微信
hrtech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