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硅谷
传云存储服务巨头Dropbox与顾问会面,或将在2017年进行IPO
彭博社今日凌晨报道,据知情人士消息,云存储服务巨头Dropbox已经与相关顾问会面讨论了尽快在2017年进行首次公开募股(IPO)的可能性。
据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消息人士解释,Dropbox管理层想探讨一下公司上市的可能性,并想从公开市场投资者那里得到一个大体的估值。但他表示,此次会谈只是一种试探,对于Dropbox是否将IPO这个问题,公司还没有作出任何最终决定。
而这次Dropbox极力促成的会议也预示着这家封闭型控股公司与CEO Drew Houston的思维已发生了转变。因为直到去年公司还没有很快上市的计划。针对这个消息,Dropbox的一位女发言人拒绝就此事发表评论。
总部设在旧金山的Dropbox虽然在2014年的一次融资中获得100亿美元的估值,但却一直饱受质疑。从那时起,许多投资者(既投资公开发行股票也投资非上市股票)一直在不断减低自己持有的Dropbox股份的价值。今年3月,Dropbox曾因估值压力计划折价34%出售股票。
Dropbox的发展状况
Houston在今年6月彭博技术大会上宣称,尽管公司还没有盈利,但自由现金流却相对充裕。而公司产品与设计副总裁Todd Jackson表示,除了营收的不断增长,促成这一结果的原因还有公司对成本的严格控制,比如削减运营开支,减少员工福利。
从Houston整体业绩来看,Houston在上个月《财富》杂志举行的头脑风暴技术会议中强调,目前大约有20万企业管理团队购买了Dropbox的产品。此外,公司最近又斩获了一位大客户——体育零售商阿迪达斯。而其官网也显示目前Dropbox注册用户已超过5000万人次。
在行业内(文件同步及共享领域)打响名声后,Dropbox开始尝试进军一个更大的市场——云协作领域。例如,公司最近已为智能手机文件扫描功能添加了一系列工具,也为微软办公文档设置了“一键创建”功能。
科技公司的IPO市场
根据彭博社的数据显示,今年是自经济衰退以来美国科技与通信行业IPO最缓慢的一年。部分科技创业公司不断推迟上市的原因就是担心自己不得不“吞下”上市后估值下调的后果。
例如,与Dropbox实力相当的重要对手Box在去年上市的市值为17亿美元,这比其IPO 6个月前的一次私人融资中的估值减少了近29%。
尽管有这些问题,部分公司还是想试一下水。例如有消息透露,目前估值超过80亿美元的音乐流媒体公司Spotify计划在明年下半年上市。与此同时,Uber在将中国业务出售给竞争对手滴滴出行之后,也向IPO迈进了一大步。
当然,IPO也为一些公司带来了好处。2016年,除了成为11家在美国上市的科技公司之一,日本通讯应用公司Line 7月也在东京挂牌上市,并成为今年以来的最大科技IPO(融资13亿美元)。自首次“亮相”以来,Line股价上涨43%,目前估值大约为98亿美元。
本文参考了多个信息来源:www.bloomberg.com
-
硅谷
一个伟大公司的秘密——“硅谷餐巾纸”
长期以来,硅谷流传着一个民间传说,一个伟大公司的商业计划最初是写在餐巾纸上。但是,普通的餐巾纸太软,写字时容易划破。针对这个痛点,有人专门设计了“硅谷餐巾纸” Silicon Valley Napkin,预先在餐巾纸上印制表格,为创业者们提供了巨大的方便。
在硅谷,几个意气相投的人在咖啡馆里神聊,忽然发现一项科研课题,立刻要签订共同研发的协议,没准备纸,便使用桌上的餐巾纸,其务实之处在于完全盯住内容,而不在乎形式。相反,我们往往看重形式胜过看重内容。
来硅谷考察的朋友们,也可以买一包回去写商业计划哦~
编辑整理自硅谷猎头TomZhang
-
硅谷
公司暂时不上市,员工要跑怎么办?硅谷有了新方法
纽约时报说,科技创业公司们如今正在形成一个共识:除非其他所有的选项都已告罄,否则不要IPO。
这背后有很多原因,比如这些创业公司并不想每个季度被紧盯利润的华尔街投资者们拷问。但最主要的是,他们不想作为一个公众公司遭受财务审查。
但是对于这些创业公司的员工来说,推迟IPO并不是个好消息,他们手里用于激励的公司股票本来可以价值不菲,但不上市就无法变现。
而这些股票,原本是年轻初创公司吸引员工的重磅武器。迟迟不能变现,使得员工焦虑增加,队伍不再好带。
现在,一些公司在尝试给予员工提早“收割”的机会。上个月,Airbnb给拥有股票的员工们提供了一个选择,可以将部分股票卖给其他投资者,但条件是,他们得保证不再交易或出售手中剩下的其他股票。而此前,Airbnb有一系列的条款禁止员工出售或交易所持股票,从Airbnb的操作来看,这些限制正在慢慢减少。
对于这一点,Airbnb的硅谷前辈们已经玩的很转。Pinterest以及SpaceX都逐渐推出了这样的计划:员工可以卖出一部分股票,但是对于剩下的部分如何处置,必须同意一些附加条款。
在此之前,一些科技创业公司员工已经找到了一些打政策擦边球来出售股票的方式。毕竟对于Airbnb和Uber这样公司的股票,有大量的第三方投资者挤破了头想要拥有,愿意通过各种方式来购买。
但这是创业公司本身特别厌恶的行为,因为这种交易会导致股权分散,股东结构复杂,还会带来股东诉讼的风险。
所以,还不如主动出击。这样的操作方式对于年轻公司而言非常重要——精疲力竭的员工们如果已经不再相信公司股票能够通过IPO带来回报,至少他们有了一个提前退出的机会。特别是在硅谷这样的地方,员工流失已经变成一个主要问题,如果股票没用,不满的员工太容易“叛变”到下一个热门创业公司。
本文来自翻译:www.nytimes.com
-
硅谷
关于创业圣地,别再只知道硅谷了!
文|小马
这里是全美景色最优美的创业圣地。
颜值最高的创业社区,海滩上的比基尼美女随处可见。
这个地方在洛杉矶,叫硅滩。
什么是硅滩?
洛杉矶,一直以来都因好莱坞的存在而被公认为是美国娱乐文化的中心。但这里的潜力和多样性不仅仅局限在文娱层面 。从2012年开始,洛杉矶不断地发展成为一个全面、多元化的创业社区。因为拥有着长达7公里的海岸线,这片创业生态区被称为“硅滩”。
“硅滩”(Silicon Beach),是对洛杉矶地域创业社区的一个统称。这个区域不仅仅包括了洛杉矶市Downtown、帕萨迪纳、比弗利山庄、圣塔莫尼卡,还往南包含了威尼斯、Marina Del Ray,Playa Vista等这些新兴起的创业区域。
(截图来自Angelist)
根据Startup Genome的数据,综合考虑如人才、公司业绩、风投资金、基础设施等等50多种因素,硅滩被评为是全美第三大创业社区,仅次于硅谷和纽约。这里孕育着9000多家创业公司,以及8000多个独立投资人或机构。
和硅谷相比,硅滩有哪些不同
根据知名招聘网站Indeed.com二月的数据,硅谷35%的创业者、科技公司工作人员已向硅谷外的其他地区递交上了简历。而洛杉矶的硅滩,这个“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地方成为了最受青睐的城市之一。
从2015年起,科技泡沫等原因导致硅谷的高科技公司增速越发缓慢,同时也因房价高、消费贵、生活单调等等原因,导致科技公司不断有人才外流的现象。一些创业者甚至互相调侃着“要想创业成功,就须逃离硅谷”等。
小马通过“硅滩发颜人”,有幸接触到硅滩地区的众多创业者,深刻感受到硅滩这个创业社区的与众不同之处。与硅谷相比,硅滩到底有哪些区别和优势呢?这里简单列举一二。
1.行业:重娱乐、重生活方式、重内容
重娱乐:娱乐行业在洛杉矶的影响根深蒂固,这使得这里不仅成为了影视剧创作的乐土,对于科技公司而言,洛杉矶的娱乐元素更是随处可见。比如阅后即焚的超人气应用Snapchat,就把增强现实的技术,与娱乐性完美地结合,几年内成长为现在最炙手可热的独角兽之一。
重生活方式:洛杉矶地区聚集了大量的好莱坞明星、歌星、网红、名流等。这些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无时无刻地影响着洛杉矶人民。也就意味着,这里的人爱时尚、爱消费、爱健康有机的生活方式、爱运动。大多数Vine上的明星比如Amanda Cerny,以及Instagram上人气最旺的网红Chiara Ferragni的事业都始于硅滩。同时这里的很多2C的公司,还会与这些明星网红资源联合共造品牌,比如著名的有机母婴电商品牌the Honest Company,再比如受到很多好莱坞明星投资的有机电商平台Thrive Market等等。
重内容:虚拟现实公司Oculus Rift诞生在硅滩,这里的影视、游戏制作公司纷纷又赶上了这趟快车。虚拟现实的技术可能完善于硅谷,内容则创造于硅滩。比如深藏在Hollywood的一个VR制作Studio,就研发了虚拟飞行的技术&内容。在风、音乐、重力、灯光、虚拟场景的多项配合下,玩家可以体验像鸟一样飞翔的感觉。
(图为Snapchat应用)
2.创业公司: 盈利能力强、估值偏低
无论从风投基金投资总额度、单笔平均投入额、风投募资总额、风投活跃度等等方面看,硅谷一直以来都稳坐全美第一。硅谷的创业公司总数为洛杉矶的2-3倍(Angelist统计),而风险资本总量为洛杉矶的7倍(PWC)。这些资金,一方面促使更多的人才从大公司里跳出来创业,扶持了无数有潜力的早期公司;一方面这些热钱也造就了一大批“烧钱”的公司,在早期用免费甚至倒贴的方法获得更多的原始用户。相比硅谷,硅滩地区的总资金总量较少、单笔投入额较低,这使得创业公司不得不更精益地生存、盈利能力强、公司韧性大。
同时,因为风险资本相对较少,洛杉矶项目的估值也偏低。2016年,根据Pitchbook统计的数据,种子、天使轮项目的投前估值,硅谷的平均估值水平在900万美金左右;而洛杉矶同一阶段的项目估值水平在670万美金。硅谷项目VC轮的平均融资额度为1700万美金,而洛杉矶项目的平均融资额度则为1500万美金。
3.人才:技术人才全美人数最多
在大多数人的眼中,硅谷的技术型人才远远多于全美任何一个地区。但据美国人口、劳动力统计局的显示,目前硅谷的技术人才在152000左右,硅滩的技术人才则是148000人,可见二者在技术人才人数总量上差距并不大。而根据US News & Report的显示,硅滩地区有三所学校被排为美国前十的工程院校:UCLA, 加州理工Cal Tech和USC。硅滩地区每年工程系毕业生高达1万人,硅谷大约有7500人左右。
4.加速器、孵化器:并不比硅谷差
大多数人一提到加速器,首先想到的是硅谷的Y Combination (YC) 。之前硅谷的朋友还曾经告诉过我说“加速器只有一个,就是YC。”一方面原因是因为硅谷长期备受关注,每年YC的路演日下来,各类科技媒体蜂拥而上;另一方面是因为YC成立于2005年,历史长,早年加速的团队经过了十余年的磨炼都有了出色的退出。相比之下,硅滩的加速器MuckerLab和Amplify,都是在2011年成立的。虽然成立年份短、资质年轻,但成长速度快,均被Seed Accelerator的加速器评级系统评为全美第二、和第七的加速器。
除了加速器之外,老牌孵化器Idealab于1996年在洛杉矶成立。Idealab不仅是现代孵化器的鼻祖,树立了行业标杆,创始人Bill Gross更是被称作为“孵化器之父”。开复老师成立的创新工场的时候,也曾借鉴Idealab的模式。
硅滩的明星公司
硅滩地区诞生了众多明星公司—— 包括《英雄联盟》的开发者Riot Games(被腾讯收购)、超级约炮软件Tinder、明星杰西卡阿尔巴成立的the Honest Company等等。除此之外,还有这些公司也是在硅滩诞生的。
1.Snapchat
成立4年的Snapchat现在拥有1.5亿的日活跃用户,已超越Twitter,同时Snapchat每日收到的视频总量超过80亿,与Facebook相当。截止至今,Snapchat已累积融资18亿美金,是最受瞩目的独角兽之一。Snapchat把社交、交流变成了一款游戏,并且已经成为美国90后、95后最常用的手机端应用之一。
2.Oculus VR
Oculus Rift是当今最火热的虚拟现实公司之一,2012年在众筹网站Kickstarter上第一次与观众面世,短短两年后被Facebook以20亿美金的价格收购。Oculus的出现,开辟了游戏、娱乐、医疗、教育等多领域的可能性。
3.HyperLoop
HyperLoop是前几月各大科技媒体都介绍到的超级高铁。这个概念最早是由伊隆马斯克提出来的一个新型运输方式,它可以把人承载在像胶囊一样的车厢中,以每小时1207千米的速度在路面上运输。5月Hyperloop的推进系统首测成功,测试中长约3米的胶囊以每小时640公里的速度撞向沙堆。虽然整个测试时间仅有2秒,但这却标志着人类向更快的陆上运输又迈出了一步。
4.SpaceX
SpaceX是伊隆马斯克的私人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于2002年建立,开发了猎鹰1号和9号运载火箭。2008年SpaceX与NASA正式达成合作,2012年SpaceX龙飞船将航天货物运向了外太空中的国际空间站,如今SpaceX已经做了八次发射和回收实验。它的技术大大降低了人类进入太空的成本。
一直以来,北加的硅谷被作为创业社区中的老大哥,这点无需置疑。但与此同时,在南加的创业社区也随着整个生态的逐步健全和日益发展而蒸蒸日上。
作者简介:小马,马雅伦,硅滩发颜人,乱如媒体圈的理科生,目前在做一系列“硅滩”创业者的采访。微信:mayln_,微博:硅滩发颜人
-
硅谷
联系人管理方案供应商 FullContact 获 2500 万美元 C 轮融资,与 LinkedIn 展开竞争
今年 6 月份,微软宣布以 262 亿美元收购 LinkedIn,随着这整个收购计划的进行,LinkedIn 面临的一些规模较小的竞争对手开始加紧步伐,FullContact 就是其中之一。
8 月 10 日,联系人管理方案供应商 FullContact 宣布完成 2500 万美元 C 轮融资,由 Foundry Group 领投,Baird Capital、Shea Ventures 和 Blue Note Ventures 参投。公司计划利用本轮融资进一步加强公司平台建设,扩大公司销售、营销和工程师队伍并进行一些策略性收购。
FullContact 创立于 2010 年,总部位于科罗拉多州,致力于为专业人士、企业和软件开发商创建一个全面的联系人管理平台。该平台能够帮助用户解决在平时工作生活中的联系人管理问题,包括通过智能搜索添加联系人名单等。公司拥有自己的一手数据(也称原始数据),同时能够通过网页获取联系人公开的信息来增强这些数据,并利用算法对全部数据进行整合创建出一个庞大的数据库。FullContact 提供免费的苹果和安卓系统 app,用户可以扫描名片,然后由专业人员负责转录到用户通讯录中。
此外,用户可以利用这款 app 补充联系人信息(包括电话、地址、公司、职务、社交账号、E-mail 地址等),在不同地址簿(包括 Google、微软 Exchange 企业邮箱、云端办公软件 Office 365 以及 iCloud账户)之间进行联系人同步,根据邮件签名信息同步更新联系人等。
FullContact 的解决方案还提供给第三方的 B2C 企业和 SaaS 企业一个共享的平台,公司可以通过开放的 API 进入 FullContact 数据库来创建更多更完整客户信息。LinkedIn 从 2009 年底开始开放 API,但在 2015 年又收回了API 接口,公司方面表示这是因为一些第三方应用并没有给用户带来应有的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人们越来越重视互联网的隐私及数据保护权利。例如,在欧洲,人们享有“被遗忘权”,即用户可以要求谷歌或其他搜索引擎删除用户相关搜索信息。FullContact 方面表示他们目前也正在进行相关研发工作,能够让用户消除自己的信息。
FullContact 创立至今,获得融资总额为 4389 万美元, 目前在拉脱维亚首都里加和达拉斯设有办事处,计划到今年下半年,再增设更多的办事处。
本文参考信息来源:techcrunch.com
-
硅谷
云服务供应商 Liquid Web 收购 Rackspace 旗下 Cloud Sites 业务部门
Liquid Web 是一家网络主机和云技术服务提供商,本周一(8 月 8 日),该公司宣布已经和 Rackspace 公司达成协议,收购旗下位于圣安东尼奥的 Cloud Sites业务部门,但没有披露收购价格。
Liquid Web 目前正在和 Rackspace 进行合作,确保 Cloud Sites 平台用户(主要包括设计师、开发人员、以及数字代理)有一个平稳的过渡期。不仅如此,Liquid Web 还计划在 Cloud Sites 平台上加大创新解决方案的开发力度,为需要稳定可靠主机服务的专业人士提供更好服务。
Liquid Web 专注用户体验,并且积极满足快速增长的云服务需求。在公司客户支持下,Cloud Sites 将会继续为高流量网站提供可扩展、全功能的技术平台服务。另一方面,Cloud Site 的“平台即服务”产品也能增强 Liquid Web 现有产品组合功能,并且提升网络主机托管和云技术服务的功能。Cloud Sites 平台可以支持满足客户各种需要,支持WordPress、Drupal、Joomla、.NET、PHP,等多个开发及生产环境。
Liquid Web 公司首席执行官 Jim Geiger 表示:
目前整个行业还需要有进一步提升,才能够满足设计师、开发人员、和数字代理日益增长的云服务需求。有了 Cloud Sites 平台作补充,通过网站主机托管,帮助全世界专业人士轻松创建内容并提供商务服务。
本次收购 Cloud Sites 之后,Liquid Web 旗下员工数量已经突破了 550 人,全球客户数量超过 3 万家,之后计划对 Cloud Sites 平台、员工、以及全球业务加大投入,转型变消费者使用网站服务的方式。举个例子,如今一提到易于使用的开源内容平台,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WordPress;一提到商务应用平台,第一反应就是 Magento;而Liquid Web 则希望站在这些服务“身后”,不断优化其可用性和系统稳定性。
对于本次出售 Cloud Sites 平台给 Liquid Web,Rackspace 公司认为对彼此是一种双赢,通过本次交易,Liquid Web 也将成为 Rackspace 合作网络中的一员。
本文来自翻译:www.liquidweb.com
-
硅谷
Google宣布收购云商务公司Orbitera,格林的云策略看来不会走微软的老路
每当Google内部的某个团队对一家创业公司产生兴趣时,他们的做法通常是找到Google的企业发展部然后问道:“我们想收购这个,可以吗?”
而据知名科技媒体Recode报道,在过去一年里,那些“输入”请求基本上都来自于同一个部门:企业服务部。
自从硅谷女王Diane Greene(戴安·格林)从去年年底开始执掌Google的云计算与app发展业务,其团队开支便陡然加大:不惜砸重金招揽人才、扩充队伍以及不断吸收小型创业公司。而今天(美国时间星期一中午)Google又宣布完成了一项收购计划——买下一家成立不到5年,迄今为止融资金额只有200万美元的初创云商务企业Orbitera。
Orbitera:能够在云端自动化运行的电子商务
可见,本次收购的重点仍然是一个字——云。作为一家所有业务都在云端开展的商务公司,Orbitera能够为独立软件供应商(ISVs)及其他企业在云端实现计费、包装及定价优化流程的完全自动化操作。目前已有超过6万个企业堆栈在平台上发布。
虽然此次交易的财政条款并没有披露,但Orbitera首席执行官Marcin Kurc在博客中称,公司将会继续为企业用户提供现有产品与相关服务。并表示:“Google将会帮助我们进一步扩大生意规模”。
Google全球技术合作伙伴负责人Nan Boden也在博客中写道:
“我们已经意识到,两家企业的客户与ISVs都希望在启动完整的产品部署之前,能够得到多个云供应商的帮助并寻找合适途径进行产品试验及概念测试。通常情况下,他们会选择自己信任的Sis(系统集成商)、经销商以及正常的销售周期。”
也就是说,Google收购这类公司的原因都取决于云存储业务的一个特征:企业用户更喜欢使用多个云服务商。虽然很多公司把订单都交给了亚马逊的AWS(云计算业务),但为了对冲风险,他们也不会对其他云服务商拒之门外。因此,Google通过收购进行多领域布局的策略就是有想从中分一杯羹的打算。
自动化软件解决方案供应商Meravine首席运营官Scott Broomfield对于此次收购有类似的看法:
“互通性正逐渐在云业务中占据支配地位,没有任何一家公司能够依靠单一的产品与服务征服天下。而Orbitera作为一家工具提供商,能够允许企业创建自己的生态系统,显然会受到企业用户的欢迎。从这一点来看,Google的此次收购更像是未雨绸缪。”
Greene的云策略:从细节入手,为Google云服务收集有效“零件”
因此,这项收购完全符合Google的整体企业服务战略。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此次交易也将有助于推进企业服务销售组织的一体化。早在Greene上任之前,企业部门的云服务与软件销售团队处于脱节状态,销售流程杂乱无章。在这种情况下,Google根本无法从对手亚马逊及微软那里夺取更强劲的“收益引擎”。
与微软此前进行的各种大型收购(如诺基亚、Skype以及最近下决心以262亿美元巨资收购LinkedIn)不同,Greene采取的战略更倾向于购买一些小型云服务企业,陆续补强自己在云服务、app以及营销技术等方面缺失的各个“零件”。
除了N笔小型收购,Greene也在人才战略上大做文章。今年5月,她从顶级风投机构 Emergence 挖走了著名企业服务投资人Alison Wagonfeld,后者已担任Google企业部首席营销官。这也是Greene首次将Google的顶级营销角色一分为二。
从市场分析机构Synergy Research Group 2015年统计的数据来看,目前在云服务市场,亚马逊的AWS仍然稳占鳌头,市场占有率高达33%;而微软、IBM以及Google的市场份额却分别为9%、7%和4%,被亚马逊远远抛在身后。但Greene却在上任后表示,该市场仍然处于初期阶段,谁暂时领先都所谓,2年后情况可能就会截然不同。
科技巨头间的云服务之战仍在继续,而36Kr会对4者间的竞争保持高度关注并进行持续报道。
来源:36氪,作者:宇多田,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50823.html
-
硅谷
法律初创公司 LegalVision 获 420 万美元 B 轮融资,继续拓展澳大利亚在线法律市场
法律领域内技术创新目前仍处于初期阶段,但也正处于一个稳步上升的发展阶段,法律界内的企业已经意识到他们必须采取新的方法和技术手段才能保持竞争优势,并改善客户体验。
悉尼法律初创公司 LegalVision 近日(8 月 4 日)宣布完成 420 万美元 B 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商业律师事务所 Gilbert + Tobin 领投。公司计划利用本轮融资进一步探究机器学习及自执行智能合约应该怎样才能够更有效地发挥辅助作用,为用户提供服务。此外,公司还将继续拓展澳大利亚线上法律市场,并在一些相关服务不完善的地方性区域及同澳大利亚贸易往来密切的其他国际大城市提供公司科技产品业务服务。
LegalVision 创立于 2012 年,总部位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采用技术驱动型商业模式为客户提供法律服务,帮助澳大利亚的企业获得优质资源。公司为初创企业和中小型企业提供渠道,便于他们访问 3000 多条法律条文和 40 部免费的法律文件。公司创立至今,进行了多次迭代和营销策略的调整,发展成为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平台,可为用户提供定制服务,极具灵活性。
LegalVision 本质上是一个职业律师事务所,只是采取一个互联网公司的形式为客户服务。公司大体工作流程为:用户可以通过电话、实时聊天或 Web 表单与公司联系,提供尽可能多的所需服务信息。LegalVision 会马上分析客户需求并与专业律师团队进行讨论,并在几小时内提供用户所需法律服务的报价单。用户接受报价后,公司律师会马上开始为用户提供服务。
去年三月份,LegalVision 曾获得 120 万美元 A 轮融资用于引进新技术,拓展公司资源。几个月后,LegalVision 收购了顾问律师公司 Capacity HQ。 自创立到现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LegalVision 员工数量已达 60 人,已经为 15000 多家企业提供了相关服务。
本文来自翻译:www.startupdaily.net
-
硅谷
视频会议平台 Pluot 获得 250 万美元风险投资,通过移动端提供高质量视频会议服务
科技圈内越来越多的公司采用分散式办公模式,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员工开始选择在家中、网吧、或是餐厅内办公,提供远程会议服务的需求就变得越来越大,目前,视频交流是最直接的沟通方式之一,Pluot 的视频会议平台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
本周二(8 月 2日),该公司宣布获得了一笔 250 万美元的风险投资,投资方包括多家知名风投公司,分别有 TenOneTen Ventures、Root Ventures、Metamorphic Ventures、Haystack 、以及天使投资人 Gokul Rajaram。
创始人 Kwindla Kramer 和 Doug Brunton 之前都在视频会议公司工作过,拥有超过 20 年的行业经验,他们非常了解市场需求。Kramer 之前曾创立过一家手势识别和语音会议技术公司 Oblong Industries,得益于在这一领域的丰富经验,才使得两人决定创立 Pluot 公司。
Pluot 是从知名孵化器 YC 毕业的初创公司,将自主开发的硬件和软件系统整合到小企业会议室内,用户可以通过电脑和手机访问高质量的视频会议服务,据创始人透露,Pluot 的会议效果可以达到财富 500 强企业的会议室标准。
如今,摄像头、扬声器、以及计算设备的价格也不再昂贵,Pluot 可以利用一些现成的组件构建视频会议硬件,当然,虽然 Pluot 的视频会议硬件设备是免费的,但是用户每月需要支付 50 美元的服务费。
分散式办公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因此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好,预计未来大约会有超过 1 亿个房间配备视频会议和屏幕分享设备。
本文参考了多个信息来源:techcrunch.com
-
硅谷
个性化人才招聘平台 TheRight.Fit 获得 75万美元种子轮融资,帮助品牌商找到最酷的创意和专业人士
编者按:找临时模特、演员是不是很难?但是个性化人才招聘平台能够搞定这一切。
TheRight.Fit,这家初创公司可以帮助品牌商和代理商找到创意、专业人才。本周一(8月1日),该公司宣布获得一笔 75 美元的种子轮融资,领投方是知名风投 AirTree Ventures,据了解,该公司计划利用这笔投资进一步开发其招聘平台,并加速向更多垂直行业提供服务。
TheRight.Fit 公司是在去年底成立的,两位创始人兼联席首席执行官分别是 Taryn Williams 和 Aurelien Labonne。该公司的商业模式其实并不复杂,就是帮助品牌商绕过传统人才中介和猎头公司,直接找到自己心仪的创意、专业人才;同时,在 TheRight.Fit 平台上很多业内专业人士也能建立资料档案,把自己“推销”给有需要的品牌商,TheRight.Fit平台的主要用户包括模特、演员、摄影师、化妆师、造型师、以及其他行业的专业人士。用户完成资料注册之后,品牌商就可以搜索、预约、甚至可以在该平台上直接支付报酬。
举个例子,如果你是个模特,完成资料注册之后,一些时装展的组织者就可以搜索到你,然后与你联系,提供工作机会。
从去年十二月份成立以来,TheRight.Fit 平台上已经注册的各行业专业人士数量超过 3000 人,并且与超过 1000 家品牌商和活动代理商建立了合作关系,包括奥美广告、第十频道、环球音乐、以及General Pants,等等。
对于本次获得 AirTree Ventures 的投资,TheRight.Fit 公司首席执行官 Williams 说道:
Airtree Ventures 专注于以投资“平台型”初创公司,并且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能够帮助我们快速成长。与他们合作同样也能确保我们获得最大的机遇,下一步,他们会帮助拓展澳大利亚和纽约的业务。
事实上,通过口碑营销,TheRight.Fit 业务目前已经获得了强劲的有机增长,因为这个平台能够满足品牌商和各垂直行业的专业人士的招聘/求职需求,实现双赢。下一步,TheRight.Fit 计划将这种人才招聘模式推广到广告和媒体行业,帮助专业公司在短时间内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技能专业人士。
现阶段,TheRight.Fit 公司的业务主要覆盖澳大利亚和纽约两座城市,除了将拓展更多美国城市业务之外,他们还计划进军亚洲市场。
作者:Joker
来源:鸵鸟电台(微信:鸵鸟FM)
扫一扫 加微信
hrtech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