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硅谷
    Jobandtalent获4200万美元B轮融资,转型为中小企业提供移动化招聘服务 全面转移移动化的招聘服务初创企业 Jobandtalent 近日获得了 4200 万美元的 B 轮融资。   Jobandtalent 是一家提供招聘服务的初创企业,成立于金融危机之后的 2009年 总部位于马德里。当时正值就业市场低迷,Jobandtalent 的想法是利用自动化的匹配算法(大数据分析 + 机器学习)帮助岗位的供需双方更好地匹配,简化求职和招聘的过程。   原先 Jobandtalent 一直做的是桌面产品,面向的也主要是企业市场。不过 2015年Jobandtalent 开始进行了转型,从桌面转为纯粹移动化,给应用增加了移动消息以及定位功能,为求职者与招聘方人多匹配沟通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同时,Jobandtalent 还调整了目标客户市场,把发展重点转移到中小企业上。中小企业的数量原本就很庞大,而且日益成为未来经济的趋势之一,从理论上来说,这可以为 Jobandtalent 带来更多的发展潜力。   Jobandtalent 的目标是替代掉 Adecco 之类的人才招聘机构,成为全球最大的雇佣公司。其杀手锏是免费增值服务—这个求职平台是免费使用,同时提供可选的增值服务赚钱。成本是中小企业(SME)重要的考虑因素,出于节省成本的考虑,SME 可以将招聘与人力管理方面的事情,如就业协议、工资单管理等外包给 Jobandtalent。鉴于此,其主要的目标行业是酒店、销售、物流、行政等。不过,目前 Jobandtalent 仅在马德里、巴塞罗那、墨西哥城、波哥大以及伦敦开展了业务,据称有 1000 万个人用户以及 15 万企业用户。   此轮融资由 Atomico(Skype 创始人 Niklas Zennström 的风投机构)领投,FJ Labs、Steve Goodman 等跟投。加上 1025年 完成的 3900 万美元 A 轮,至此,其总融资已达 8573 万美元。   本文参考了多个信息来源:venturebeat.com
    硅谷
    2016年06月15日
  • 硅谷
    突发:微软宣布将以262亿美元收购LinkedIn 北京时间6月13日晚间消息,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科技巨头公司微软宣布将以262亿美元收购全球职业社交网站领英LinkedIn。据悉,目前LinkedIn市值在150亿美元左右。 对此,linkedln中国区CEO沈博阳在朋友圈予以确认,“是的,这是真的。这是科技史上最大的收购之一。领英中国会继续保持独立发展,获取更多的资源支持,向着连接全球职场人士的使命努力。感谢大家的关注和支持。” 根据协议,微软将为每股LinkedIn股票支付196美元,较该股上周五收盘价溢价50%。 截至发稿,盘前微软股价跌0.35%报51.3美元;领英(LNKD)盘前大涨48.71%报194.89美元。 微软表示,计划发行新债券为此项交易融资,并预计此项交易将使其2017财年剩余时间的每股盈利减少约1%。 此项交易预计将于今年年底前完成,LinkedIn现任CEO杰夫·韦纳将继续领导该公司,并向微软CEO萨蒂亚·纳德拉汇报。 值得一提的是,微软曾多次尝试收购LinkedIn,但遗憾地是,最终都错失了机会。 微软方面表示,杰夫·韦纳仍然将担任LinkedIn CEO ,LinkedIn的品牌、文化及独立性将得到保留。 据悉,微软以及LinkedIn董事会一致批准这一交易,杰夫·韦纳以及LinkedIn董事长兼联合创始人Hoffman也都支持这一交易。 几年前,LinkedIn CEO杰夫·韦纳(Jeff Weiner)险些将公司以20亿美元出售给微软,幸亏微软临阵退缩。 BI曾报道称,在LinkedIn于2011年IPO(首次公开招股)之前的几年,微软曾多次试图收购LinkedIn。 最初,微软报价5亿美元收购LinkedIn,虽然接近达成协议,但最终还是告吹。在LinkedIn IPO之前的数月,微软又给出了最后的报价:近20亿美元。 但是,当时负责微软战略与合作的副总裁汉克·维吉尔(Hank Vigil)却临阵退缩,认为报价太高,最终放弃收购LinkedIn。维吉尔已于2011年离开微软。 LinkedIn创建于2002年,2003年5月5日网站正式上线。作为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会员人数在世界范围内已超过 3 亿。 来源:腾讯科技(王潘)
    硅谷
    2016年06月13日
  • 硅谷
    When I Work获1500万美元B轮融资,解决企业小时工排班难题 我在餐厅工作已经有段时间了,犹记得排班是件麻烦事,它需要将每个人的安排一一罗列在值班室的挂板上。我敢肯定,对于经理来说,安排多个雇员的日程是一个大麻烦。   截至2014年,美国有近8000万名小时工,一些新企业开始使用移动技术,为小时工和经理减少这种排班麻烦。竞争企业有7shifts、Jolt、Zip Schedules、ShiftPlanning、When I Work等,他们都在接受挑战,尝试解决排班问题。   尤其是最后一个When I Work——扎根于明尼阿波利斯的初创公司,目前刚刚在B轮融资中获得1500万美元投资,由Drive Capital领投,Arthur Ventures 和 High Alpha参投。继e.ventures, Greycroft Partners和Arthur Ventures  900万美元的A轮投资之后,迄今该公司的融资总额达到了2400万美元。   When I Work不仅仅为排班服务。通过它,员工可以使用智能手机打卡上班,管理者也可以将其运用到工资机制中。   目前该公司平台上有200万名员工,分布在50000个工作地点。   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Chad Halvorson表示,会将此次新融资用于“沟通和协调双管齐下,为小时工提供更好的工具”,以及 “积极争取更多工程、产品和销售人才”。   本文来自猎云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ieyunwang.com/archives/181874
    硅谷
    2016年06月13日
  • 硅谷
    Comfy获1200万美元B轮融资,为每位企业员工带来定制化空调服务 以Comfy闻名的Building Robotics Inc.在B轮融资里募集1200万美元。目的是研发新软件帮助企业合理利用空调能源,同时收集有关工作区的员工使用数据。   本轮融资由Emergence Capital领投,不动产服务商CBRE和Microsoft Ventures参投。   公司总裁Lindsay Baker认为,让员工自行调整自己办公隔间的温度可以提高生产力和幸福感。她说:“显然,温度和光照变化会影响人的行为,分散人注意力,让人产生饥饿感或者影响人的荷尔蒙。”   Baker进一步解释,Comfy是一个简单的应用程序。有了它,员工可以用手机控制自己办公区域的温度。这款应用以员工提供的数据为基础,并联合办公大楼里每个人的喜好进行调整。   这家总部位于奥克兰的的初创公司在楼宇自动化业务上面临着来自SCIEnergy和 BuildingIQ的激烈竞争,在大型能源管理技术上又面临来自Honeywell International、Johnson Controls和United Technologies的竞争。   如何让Comfy在这些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呢?Baker表示,取胜之道是从客户角度出发,解决大多数员工的问题。   同领域的其他公司都是分析大楼经理的数据或是在办公室贩售传感器以及一些其它硬件来收集数据,这样做的一个弊端就是忽视了员工的喜好。   Emergence Capital的创始人兼合伙人Brian Jacobs说道,他支持Comfy的原因就在于它的云计算服务以及员工友好型方针。   他表示:“我们已经看了几百家提供楼宇自动化服务的公司,但是没有一家像Comfy一样。我们认为Comfy这种让员工参与进来控制自己办公环境的做法,让它有潜力成为市场领导者。”   这位投资商补充道:“Comfy从Salesforce、Yammer等一些早期投资商中吸取灵感。想员工所想,为员工提供便捷服务。”   Comfy将把这次融资的资金用于雇佣更多新员工,计划将明年的全职员工人数从30名翻倍到60名。Baker还表示,公司计划开发新功能,已满足客户在不同行业的需求。   同时,Comfy也在探索室内定位服务方面的发展。光线跟温度可以根据客户的的喜好自动调节。无论他们走到哪里,这种温控、光控功能都会同步跟上。当他们离开办公室,开关可以自动关闭。   本文来自猎云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ieyunwang.com/archives/181991
    硅谷
    2016年06月13日
  • 硅谷
    帮企业控制云支出,成本管理云服务平台Cloudability完成2400万美元B轮融资 Cloudability是一家知名的成本管理云服务平台,在6月6日宣布完成 2400 万美元 B 轮融资。此轮融资由 Foundry Group Select Fund(专注于投资早期信息技术公司)领投。截止目前,Cloudability 的融资总额已超过 4000 万美元。   Cloudability 提供各类基于云计算的成本管理工具及服务,帮助企业在云平台上管理及监督各部门、产品及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开支。目标客户通常是一些基于公共云服务做生意的企业,例如 Amazon Web Services(亚马逊网络服务系统)与 Microsoft Azure(微软云计算平台)。   Cloudability 开发的各种工具可以帮助这些公司跟踪支出流向并使其云计算方式更具灵活性,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开支及隐藏性费用。此外,公司提供的开支报表工具可以让 Uber、Atlassian 等网络业务的所有云用途及开支更加清晰可见。 Cloudability 首席执行官 Mat Ellis 表示:“随着企业将越来越多的 IT 支出转移到公共云端,他们对开支管理及优化工具的需求就越来越大。要知道,云端每天都会生成堆成山的账单和资料,而让这些信息变得有意义就显得格外迫切。” 5年 来,Cloudability 一直致力于帮助包括 GE、Uber 及 Atlassian 在内的众多企业迅速创建更大、更复杂及更稳定的云服务平台。   根据高盛的一份报告显示,云计算基础设施的市场价值有望在 2019年 增至 1220 亿美元。“云” 正带来惊人的计算机资源访问量,而这个数字的持续增长也为各类机构带来了管理方面的挑战。Cloudability 的出现可以让企业的支出优化流程及云资源的部署方式变得更简单,在使用的前 6 个月就可以为公司节省 30%的云支出费用。   此外,与 Cloudability 提供类似服务的云成本监控工具Cloudyn 以及帮助企业优化云服务的Cloud Crusier。   来源:36氪,作者:宇多田,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47880.html
    硅谷
    2016年06月08日
  • 硅谷
    Helpshift融资2300万美元要用聊天机器人实现客户服务自动化 为移动 app 提供客户支持功能的 Helpshift 近日获得了 2300 万美元的 B 轮融资。   Helpshift 是一家为移动 app 提供客服支持 SDK 的初创企业,成立于 2012年,总部位于旧金山。有了它的 SDK 支持,移动 app 就能很快搭建出一个应用内的服务台,从而实现对用户问题的快速答疑。   其过程一样是这样。用户输入问题后服务台会先搜索常见问题库,如果有合适解答则提交答案。如果问题库中没有相应问题答案,则服务台会把问题转交给二线的客服,让双方通过聊天对话框(就像 QQ 客服、淘宝旺旺等一样)进行交流完成问题解答。这种机制方便快捷又减轻了客服的负担,所以赢得了像 Zynga 和 Supercell 等游戏公司以及 GungHo、VirginMedia、Target Western Union、Flipboard、Shyp、Luxe、WordPress 等公司的青睐。   现在 Helpshift 开始把目光投向游戏公司以外的传统市场,比方说针对 Windows 的生产力应用、电子商务公司以及按需服务公司等。目前其装机数已超过 13 亿,服务的月移动最终客户数超过 3 亿。   随着客户规模的扩大,Helpshift日益发现了客服领域对提高效率减少开支的新需求在不断扩大,那就是降低高成本人工客服的数量。而最近兴起的聊天机器人热正好提供了该需求的解决方案。Helpshift 目前也有自己的聊天机器人,但是能力还比较弱,公司希望通过此次融资加大机器学习方面的研发,从而增强聊天机器人的能力,把客户的人工客服数量进一步减少。   此轮融资由 Salesforce Ventures 与 Microsoft Ventures 领投,原有投资者 Intel Capital、Nexus Venture Partners、True Ventures 等跟投,至此,其总融资已达 3620 万美元。   本文参考了信息来源:venturebeat.com
    硅谷
    2016年06月08日
  • 硅谷
    专访Dropbox创始人Drew Houston:工程师出身14岁兼职写代码 Drew Houston 在 2007 年创办了 Dropbox,一款帮助用户在各个平台之间无缝同步文档的工具,当时云概念方兴未艾,虽然云端存储服务很多,但主打多平台同步功能的产品还属空白市场,Drew Houston 的 Dropbox 推向市场后迅速走红,beta 版就有 7 万多用户,截止 2016 年 3 月,用户数已突破 5 亿人。 上周 Dropbox 创始人接受了《纽约时报》记者 Adam Bryant 的专访,娓娓道来自己的创业经历。 Houston 在刚记事起家里就有一台儿童电脑,父亲是自己的编程启蒙老师,教自己如何用 Basic 写代码,自那以后,就开始编程的奇妙旅程。 和众多小朋友一样,Houston 小时候也喜欢玩游戏,在他 11 岁的时候就决心把游戏开发当做自己的毕生事业了。那时 Houston 的乐趣就是探究这些游戏的原理,看看游戏都是怎么运行的,也会想办法找到游戏的源码,弄懂之后按照自己想的玩法修改源码重新编译。 Houston 出身于工程师家庭。父亲是电脑工程师,母亲是自己中学的图书馆管理员,每次考试,母亲提前半小时就能知道自己所有科目的分数,以至于中学时候的 Houston 经常在考试之后逛图书馆,只要看看母亲的脸色,就知道自己啥成绩,也就能预计放学回家后将会是啥心情。 在 14 岁的时候,Houston 是一款游戏的内测用户,这款游戏开发进度奇慢无比,Houston 终于等不耐烦了,他就在家用各种方法研究这款游戏,把挖到的各种 bug 收集起来,并提出修补的方法,之后便用邮件反馈给开发团队。没多久游戏开发团队就被惊讶到了,邀请 Houston 远程和他们一起工作,「太棒了!你希望和我们一起工作吗?」,Houston 马上回复说,「能不能让我爸代我填工作文件,毕竟我才 14 岁」,游戏开发团队惊呆了,回复「我们不在乎。」之后,14 岁的 Houston 就成了游戏开发团队的一员。 高中毕业后,Houston 选择了著名工科学府麻省理工,作为 14 岁就开始为公司写代码的程序员,Houston 一来到大学,创业念头便开始萌芽。大学期间的 Houston 着重培养自己的管理能力,他是学校的社团会长,从中学到了相当多的领导力经验,比如只有 12000 美元预算的情况下,怎么激励 35 名志愿者把活动组织起来。期间所要考虑的问题非常宽泛。比如到底要成为怎样的团体,需要那些人,比如需要形成怎样的团队文化,需要找吸纳怎样的团队成员,这些问题也是开公司时候所要考虑的。 对于自己的领导风格,Houston 表示自己性格受到了父母双方的影响。母亲更有创业精神,而父亲这边则全是工程师。Houston 表示父亲是个很温和的人,所以自己性格中也带有某种程度上的平和与随性,Houston 认为这对自己帮助很大,创业是个疯狂的过程,无时无刻都要保持理性,这都需要强大的心理适应能力,当然有优势就有劣势,自己从来都不是慷慨激昂的那种领导风格。 在团队文化的构建上,Houston 认为,公司文化在一开始是创始人性格的平均,很难人为改变,但是后来 Houston 决心打造公司独特的团队文化。 公司文化的核心就是让团队在很长时间内都能自我新陈代谢,追求卓越,而不要像有些公司那样,当公司规模不断扩张,管理失衡,开始走下坡路。 Houston 表示自己运用的是工程师思路来处理此问题,「对于不希望发生的结果,其反面是什么?我们想到了五种,信任的力量,打磨细节,志存高远,『我们』而非『我』。」 在招聘上,Houston 依然体现出自己的工程师特质,Houston 欣赏那些对技术专注而沉迷的人,他们不断设法把事情做到更好,明白「伟大」和「将就」的差异在哪里。 「我在面试的时候会问他们,你过去一年学到了什么,如果你有机会和 10 年前的自己面对面谈谈,你会谈些什么,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Houston 在 2013 年曾经在 MIT 给毕业生做过演讲,正如他在演讲中提到的,他对于大学新人有三点建议,一个是找到属于自己的网球,找到合适的圈子,记住 30000 这个数字。 找到自己的网球,指的是寻找自己的热情所在,就像家里喜欢网球的小狗,总也玩不厌,完全沉醉其中,无论你把网球扔多远,狗狗都能把它找回来。 其次是圈子,所谓你的能力就是你最亲密 5 个朋友的能力平均,所以要解结交有实力的人,然自己处于能发挥自己最大潜力的环境氛围中。最后是 30000,Houston 在 10 年前也就是 24 岁时读到的这个数字,绝大多数人的一生只有 30000 个小时,所以要珍惜时间,每天都是生命的三万分之一。   来源:创见 作者:IMYG 链接:http://tech2ipo.com/10030453
    硅谷
    2016年06月07日
  • 硅谷
    报表工作很烦人?AND CO为自由职业者摆脱文书困扰 经济大萧条以来,传统的自由职业者数量减少,取而代之的是零工经济下的新型自由职业者,即同时兼顾多份不同工作的工作者。在这种发展趋势下,自由职业者必须在一些诸如发票、款项、开销、纳税申报表格等琐事上亲力亲为,这无疑加重了他们的工作负担。一个多月前,有一家名为AND CO的创企诞生了,旨在为新型自由职业者打破工作枷锁,迎接惬意生活。   AND CO的联合创始人 Leif Abraham表示,当一个人刚开始成为自由职业者,他肯定会去网上搜集相关资料,读一些文章或博客,还会去咨询某些已经是自由职业者的朋友,这些信息会影响他们如何做一名自由职业者。   但是,他们其实是在重复同样的错误,因为如何做一名自由职业者,根本没有可遵循的固定标准。可以说,10个自由职业者中有9个从没做过文书工作,他们可能有一个电子表格或一堆用来做记录的东西,但事实上,10个人中只有1个人是有自己的计划的,他会根据计划跟进工作进度,并计算账目。但是,就算是这样的自由职业者,也还可以做得更好。   Abraham联手Martin Strutz 一起创办的AND CO旨在为自由职业者提供一站式服务,帮助他们注册或是填写表格,并分担让人头疼的文书工作。这样一来,自由职业者便可以安心处理项目和财务问题了。大概一年前,Abraham和Strutz就开始对AND CO进行编码,去年10月份推出了AND CO的私人测试版本。今年3月中旬,在种子轮筹集2百万美元之后,开始正式发布官方版本。   AND CO的核心技术就在于每月70美元的即时服务,可以处理海量的发票,跟进项目工程,并提醒用户进程。即时服务由纽约办公室人员负责,虽然用户所提出的部分问题是由聊天机器人根据决策图表有序进行沟通的,但是双方交谈一问一答,互动性很强。   与Quicken以及其他的个人财务管理软件不一样,AND CD不提供图表,也就是说,软件上不会显示用户的学习曲线图,它所提供的帮助就是“主操作员”回答用户提问,然后处理好文书工作。   Abraham 表示,在创建AND CD时,他曾仔细思考过一些问题:“如果我是一名自由职业者,我想要有什么样的体验呢?我随手将文书工作一扔,就有人帮我把工作做好了该多好,于是‘主操作员’的想法由此而生。试想一下,如果你是经理,你就可以将这些工作交给私人助理,然后他再一一去跟会计师或律师进行沟通,你不用出办公室就能把这些事情办妥。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提供给自由职业者这样的‘私人助理’,支持他们的工作。”   AND CD有一个部分叫“My Desk(我的办公桌)”,在这里,主操作员会将用户需要留意的重要事项罗列出来,提醒他们提前将事情办妥。比方说,在提交表格给主操作员之前,AND CD会自动提醒用户填写某笔花销的目的和具体数额。作为任务的主体部分,主操作员会将这些零碎的事情默默做好,代替用户与税务人员以及会计师事务所人员进行沟通。   AND CD最近推出了免费项目,但与其他SaaS产品提供的免费服务不一样,它并不是简单的一个精简试用版。该服务会联系主操作员,每年处理6张发票及300项花销,这对于手头只有几个项目的自由职业者来说,无疑就是“及时雨”啊!   这样一来自由职业者便可以将自己的工作稍作调整,合理安排以全盘兼顾,而不用放弃某些项目。从而保证自由职业者档案的连续性,大大减少税收烦恼。在几个星期内,AND CO计划推出付费项目,提供更加全面的选择,为自由职业者变动的工作提供可调式服务。 Abraham表示,专门为新型自由职业者量身打造的知名服务企业为数不多,现存的这种市场漏洞无法满足新生的市场需求。在现代社会,一份工作往往涉及多个重叠岗位,甚至是多个不同的专业。AND CD的出现,就是为“现代职业”服务的。   自推出AND CO的这一个月以来,已经有上千位用户使用它。随着越来越多用户的加入,Abraham相信,AND CO可以在数据方面提供更好的服务。当然,Abraham也表示,所有用户的数据都是匿名的,用户也可以自行选择退出AND CO的数据库,不纳入其分析系统。   在Abraham看来,AND CO具有前瞻性的数据驱动库,通过及时跟进用户与公司之间的工作进展为前者服务。“通过追踪金融交易,我们就能了解一家公司的实际支付能力。当然,这并不是要揭露某个公司有多坑人,我们只是通过各个月的薪资水平在理论上去评估未来可能达到的薪资水平,由此创建积极的驱动机制。”   本文来自猎云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ieyunwang.com/archives/180851
    硅谷
    2016年06月07日
  • 硅谷
    Glassdoor获4000万美元融资,估值约10亿美元 Glassdoor 是美国的一家做企业点评与职位搜索的职场社区,公司今天宣布刚完成一轮 4000 万美元的 H 轮融资,公司估值约 10 亿美元。这意味着前后经过 8 轮融资的 Glassdoor 如今终于成长为独角兽。Glassdoor 的此轮融资由 T. Rowe Price 领投,公司之前的投资方 Battery Ventures、Google Capital、Sutter Hill Ventures 和 Tiger Global 继续跟投。 对于此次融资,用 Glassdoor CEO Robert Hohman 的话来说是纯属 “无心插柳” 的结果。他背后的意思是 Glassdoor 本来其实是不打算融资的,因为公司银行账户里还有足够多的现金,此外,Glassdoor 现在的营收甚至比一些上市公司都要多,具体哪些公司就不点名了,不过他并未透露 Glassdoor 现在是否实现了盈利。让 Glassdoor 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会像其它招聘网站一样发布职位信息,更主要的是它可以让一家公司的前员工和现员工匿名点评自己所在公司的工作环境、公司老板和薪酬等信息。如此一来,正在求职的人们便可以从前人的点评里获取自己希望得到的最有用的公司信息,这是那些高大上但有点虚的公司口号无法告诉你的。为鼓励大家点评分享,Glassdoor 采用 “付出即所得(“give-to-get” model)” 的机制,即用户贡献的点评信息越多,能看到的点评信息也就越多,形成一个社区氛围。为了保证点评信息的真实有效,Glassdoor 上注册邮箱尾缀必须与公司相符,另外,他们还专门建立了一个人工内容审查团队。 目前,Glassdoor 的数据库里拥有约 50 万家企业的档案资料,覆盖全球 200 个国家和地区。Glassdoor 每年都会发布全球 50 大最适合工作的公司排行榜成为了求职者的热门风向标。Glassdoor 还借此也推出了自己的职位搜索和招聘服务,有 2000 多家公司在使用 Glassdoor 的品牌推广与招聘工具,Groupon、高盛集团、Facebook、宝洁和 Twitter 等都是它的客户。 在招聘与求职行业,Glassdoor 的最大的贡献就是消除了公司信息与求职者信息之间的不对称。一是让求职者有渠道了解到过去被视为 “机密” 的公司排名、薪酬福利、内部情况等信息,二是开始让企业意识到多让外界了解自己并不是坏事,开始放平姿态去做雇主品牌建设,跟求职者交流。 目前市场上有很多职业招聘类的网站,其中比较大的包括 LinkedIn、 Recruit Holdings(Indeed 的所有者)和 Monster.com。此外,这个领域近日还发生了整合并购类的案例,就在几天前,职位搜索引擎 Simply Hired 宣布将于本月26日 停止运营,有消息称它的部分技术和资产已经被 Recruit 收购了。 Hofman 表示,公司将主要利用这轮融资去刺激用户更多地点评、加大在机器学习技术方面的投资,从而帮助自己更好地识别虚假的点评,同时更好地匹配求职者和职位。此外,公司还计划进一步扩张国际市场,目前,Glassdoor 在美国之外的 11 个国家有本地化的网站和移动 APP。 下面简单回顾一下 Glassdoor 的发展和融资历程: 2007年 公司创立:Glassdoor 是由 Robert Hohman、Rich Barton 和 Tim Besse 三个人于 2007年 联合创办的公司,他们三个人是在把全球最大的在线旅游公司 Expedia 做上市之后开始做的 Glassdoor 项目。他们创办 Glassdoor 是基于这样一个思考:现在是时候让那些正在求职的人提前了解他们未来可能会入职的公司的更多真实的一手信息了。 2008年A 轮和 B 轮融资:Glassdoor 在 2008年 3月 就获得了 A 轮 300 万美元的融资,6 月产品正式上线。同年10月,Glassdoor 又完成了由 Benchmark 领投的 650 万美元的 B 轮融资。 2011年C 轮融资:到了 2010年,Glassdoor 已经变成一个求职者找工作前必须看一看,企业主也相当重视自己在上面评价的地方了。2010 年的 6 月,Glassdoor 开始允许企业在平台上做雇主品牌建设,向对公司感兴趣的用户传递 “为什么要来这工作”,后来开始让求职者在查看职位的时候直接看到该公司的薪酬、排名、点评等信息。2011 年 2 月,Glassdoor 完成 1200 万美元的 C 轮融资。 2012年D 轮融资:到了 2012 年11月,Glassdoor 获得 2000 万美元的 D 轮融资,用户量达 1400 万,收集了 20 万家公司的 300 万条点评,遍布全球 190 多个国家。 2013年E 轮融资:2013 年 Glassdoor 开始投资职位的元搜索引擎(meta-search engine),研发企业端导向的产品。同年,Glassdoor 用户量达到 2200 万,积累了 30 万家公司 570 多万条点评。2013 年的 12 月,Glassdoor 获得老虎环球基金领投的 5000 万美元 E 轮融资。此时的 Glassdoor 已经成为一个针对用户的职位搜索引擎和社区,用户在平台上发生联系。同时他们也为企业端提供增值的数据分析、品牌建设、营销和招聘工具。 2015年G 轮融资:2015年1 月,Glassdoor 宣布获得 Google Capital 和老虎环球基金领投的 7000 万美元 G 轮融资,用户量突破 2700 万,用户做出的点评次数已超过 750 万次。 2016年H 轮融资:2016年6月,Glassdoor 完成 4000 万美元的 H 轮融资,估值约 10 亿美元,进入独角兽俱乐部。 原创文章,作者:达达,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47763.html
    硅谷
    2016年06月05日
  • 硅谷
    开放式在线教育网站Udemy获6000万美元融资,加速国际市场扩张步伐 Udemy 是一家开放式在线教育网站 (MOOC),公司今天宣布刚完成一轮 6000 万美元的融资。此轮融资的投资方是跨国传媒集团 Naspers 旗下的投资基金 Naspers Ventures。到目前为止,Udemy 的融资总额已经超过 1.7 亿美元。   作为此轮融资的一部分,Naspers Ventures 的 CEO  Larry Illg 将加入 Udemy 的董事会。这里首先简单介绍一下 Naspers。Naspers 是一家总部位于南非开普敦的大型跨国科技传媒集团,公司已经在约翰内斯堡交易所上市,主要业务包括互联网商业、社区、内容、通信和游戏、出版、发行和杂志、报纸等等,业务范围主要在新兴的发展中国家。这是 Naspers 最近在在线教育领域做的第二笔投资。上个月,Naspers 刚刚领投了 Brainly 的一轮 1500 万美元的融资,Brainly 是一家为 “学渣有问题学霸来解答” 搭桥的网上教育初创企业。   2015年6月,Udemy 曾获得过一轮 6500 万美元的 D 轮融资。Udemy 的 CEO Dennis Yang 表示,在去年的 D 轮融资后,公司并没有再去积极地融资,因为公司银行账户里还有大量现金。Udemy 一开始和 Naspers 接触的主要目的是想与对方展开一些业务层面的合作,以加快 Udemy 的国际化扩张步伐,而获得对方投资只是谈合作过程中的一个产物。   Udemy 成立于 2010年。Udemy 这个名字有它特别的含义。“Udemy” 是由 “you” 加上 “academy” 合成的,意思是 “你的大学”。与其他在线教育平台不同的是,Udemy 不仅开放各种课程,更开放了教学的机会。也就是说,只要你愿意,你也可以成为老师。用户可以随时在平台上学习任何课程,也可以建立自己的课程,将自己擅长的专业与知识介绍给全世界,课程费用由老师自主决定,通常在 20 美元到 100 美元之间不等。除提供网页版,Udemy 也有 iOS 及 Android 版 App,让用户可以以自己的节奏学习,不受时间、地点和设备的限制。 根据 Udemy 发布的数据,目前 Udemy 平台上共有超过 1100 万名学生和 2 万名授课老师,遍布全球近 200 个国家和地区。目前,授课老师在 Udemy 平台上共创建了大约 4 万门课程,这些课程覆盖 80 多种语言。有些学生会选择学习多门课程,现在所有学生报名学习的总课程量已经超过 5000 万。   “Udemy 平台上三分之二的学生和超过一半的老师都来自美国以外的其它国家,这表明我们在国际市场上已经跨出了很大的一步,这对我们还只是开始。” Yang 这样说道。   除了 C 端用户之外,Udemy 的课程还被一些公司用于员工的内部培训。 Dennis Yang 介绍到,Udemy 目前 2B 的培训业务发展迅速,已经与数百家公司展开了合作,为他们定制化员工培训课程,而这也是 Udemy 下一步发展的重点。   Yang 表示,Udemy 将主要利用这轮融资进行招聘、产品开发以及为平台获得更多的老师和课程,以加速国际市场的扩张步伐。此外,Udemy 还将与 Naspers 合作寻找渠道合作伙伴。   Udemy 目前在国内外市场都面临一些竞争对手的竞争,包括Coursera、EdX、Lynda、PluralSight、TutorGroup、淘宝同学等等。   本文参考信息来源:venturebeat.com
    硅谷
    2016年06月0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