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
    微软发布针对小型企业的精简版视频会议工具Skype Meetings,旨在与Hangout展开竞争 微软在昨日下午正式发布了一款面向小型企业的免费音频及视频会议工具——Skype Meetings。从本质上来说,这款工具是Skype企业解决方案(Skype for Business solution)的一个精简版本。它在很大程度上类似于使用传统的Skype app,但精简过的功能可以让视频通话设置及同事间的沟通更加方便。   整个通话设置采用与企业版Skype产品相同的技术,在个人URL的帮助下,参会者几乎可以从任何设备上登录Skype Meetings。这就意味着你能够充分利用Skype头部追踪功能。也就是说,无论用户位于实际视频图像中的哪个位置,这项功能将会确保其脸部永远在屏幕的中心。   功能更加完备的企业版Skype产品允许用户召开超过250人的集体视频会议,并能够与微软的其他办公软件如Outlook、Word及PowerPoint进行深度系统集成。但是,Skype Meetings在这些方面显然有了局限性。更加简便的操作让其丧失了一些功能:它只能与PowerPoint进行系统协作,例如屏幕共享功能与激光指示器等等;在头两个月的使用期间,同时进行视频通话的人数也不能超过10人。此后这一上限会降至3人。   不得不说,60天使用期过后最多视频通话人数降至3人这个事实清楚地表明,微软将Skype Meetings视为企业版Skype产品的免费增值服务,用以吸引更多企业用户购买Skype企业版。毕竟免费的Skype普通版本也允许集体通话人数多达10人。同时,Skype Meetings也并不具备最新企业版Skype任何只面向企业推出的功能与服务。   很明显,微软推出这款新工具也是在试图与Google的通讯应用Hangout展开竞争。作为Google完整企业解决方案的重要一环,视频聊天系统Hongouts也被深深“嵌入”到公司推出的Office办公套件中,且允许第三方服务商在其基础上集成其他功能。 Skype Meeting:3~10人的视频通话工具 来源:36氪,作者:宇多田,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49095.html
    产品
    2016年07月06日
  • 产品
    加速校园招聘移动化布局 中华英才网连发数款校园新产品 6月24日,中华英才网 “移触即发”产品发布会暨最佳雇主调查启动会在京召开,会上,中华英才网推出五款校园招聘新产品,展现其校园招聘业务的战略布局能力。同时,中华英才网宣布第十四届大学生最佳雇评选正式启动。     新品连发,发力校园招聘移动端 据悉,此次中华英才网共发布了包括“在线宣讲”、“在线笔试”和“在线面试”在内的五款校园招聘新产品,新产品基于移动端自主研发。在线宣讲在PC、移动端实现直播、模拟直播和录播功能,同是支持现场提问、实时交流等互动方式,全面提升宣讲效果;在线笔试支持技术类和非技术类八大体系,拥有人脸识别等六大反作弊措施;在线笔试可自动判题,通过负载均衡等技术手段可稳定保障10万+考生同时参加考试;在线面试则打破异地困扰,以“1对1视频面试+图文沟通+同步编码”等手段,方便面试官全面考察候选人选。   中华英才网总经理刘扬表示,上述产品的共同特点是聚集中华英才网在移动端的优势,实现校园招聘移动化,相较于传统的校园招聘形式,中华英才网此次发布的校园招聘新产品从根本上打破时间与地域限制,改变过去校园招聘效率低、成本高的弊端,为大规模高效率的校园人才招聘提供了可能。   对此,业内人士纷纷表示,以中华英才网校园产品移动化的打法,抓住了企业和用户在招聘、求职的渠道使用习惯,顺应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大势,中华英才网再次成为校园招聘新模式的引领者。   加速生态布局 打造精英职业成长平台 一系列大动作的背后,是中华英才网布局校园招聘领域的先发优势和战略考量。会上,刘扬表示,中华英才网历来重视校园招聘,未来除帮助年轻求职者找到匹配的工作外,还会在提升初入职场白领的能力方面深耕。作为国内最早推出“校园招聘”模式的平台,中华英才网将持续发力,通过不断创新的行业模式,持续引领校园招聘的新趋势。   对此,业内人士指出,纵观中华英才网一年来的动作,其发端于校园招聘,致力于打造年轻精英打造职业成长平台,围绕白领求职、职业成长打造全生态链的战略布局路线,已然初现。而针对每年逐渐扩大的校园就业群体,中华英才网实现提前布局抢占市场先机。   树立校园招聘领域标杆 事实上,中华英才网一直致力于校园招聘模式突破,今年来可谓动作频频,通过一系列产品创新与产业合作,使其始终走在行业最前端。   今年6月初,中华英才网又携手高校管理数据与解决方案的权威机构麦可思,在大学生就业数据研究、数据分析以及相关产品开发上展开深度合作,精准服务于高校毕业生求职就业需求。3月,中华英才网宣布全资收购新锐招聘网站伯小乐,组建校园招聘创新事业部,深耕90后招聘市场;去年下半年,中华英才网联合国内100余所高校,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大学生就业优势能力认证”(即UCCC测试),该认证从学生职业胜任力、职业人格、职业类型和职业价值观等多角度测评,创新地为企业提供了一种相对标准化的筛选机制,并获得了国内众多著名企业认可。  
    产品
    2016年06月24日
  • 产品
    报表工作很烦人?AND CO为自由职业者摆脱文书困扰 经济大萧条以来,传统的自由职业者数量减少,取而代之的是零工经济下的新型自由职业者,即同时兼顾多份不同工作的工作者。在这种发展趋势下,自由职业者必须在一些诸如发票、款项、开销、纳税申报表格等琐事上亲力亲为,这无疑加重了他们的工作负担。一个多月前,有一家名为AND CO的创企诞生了,旨在为新型自由职业者打破工作枷锁,迎接惬意生活。   AND CO的联合创始人 Leif Abraham表示,当一个人刚开始成为自由职业者,他肯定会去网上搜集相关资料,读一些文章或博客,还会去咨询某些已经是自由职业者的朋友,这些信息会影响他们如何做一名自由职业者。   但是,他们其实是在重复同样的错误,因为如何做一名自由职业者,根本没有可遵循的固定标准。可以说,10个自由职业者中有9个从没做过文书工作,他们可能有一个电子表格或一堆用来做记录的东西,但事实上,10个人中只有1个人是有自己的计划的,他会根据计划跟进工作进度,并计算账目。但是,就算是这样的自由职业者,也还可以做得更好。   Abraham联手Martin Strutz 一起创办的AND CO旨在为自由职业者提供一站式服务,帮助他们注册或是填写表格,并分担让人头疼的文书工作。这样一来,自由职业者便可以安心处理项目和财务问题了。大概一年前,Abraham和Strutz就开始对AND CO进行编码,去年10月份推出了AND CO的私人测试版本。今年3月中旬,在种子轮筹集2百万美元之后,开始正式发布官方版本。   AND CO的核心技术就在于每月70美元的即时服务,可以处理海量的发票,跟进项目工程,并提醒用户进程。即时服务由纽约办公室人员负责,虽然用户所提出的部分问题是由聊天机器人根据决策图表有序进行沟通的,但是双方交谈一问一答,互动性很强。   与Quicken以及其他的个人财务管理软件不一样,AND CD不提供图表,也就是说,软件上不会显示用户的学习曲线图,它所提供的帮助就是“主操作员”回答用户提问,然后处理好文书工作。   Abraham 表示,在创建AND CD时,他曾仔细思考过一些问题:“如果我是一名自由职业者,我想要有什么样的体验呢?我随手将文书工作一扔,就有人帮我把工作做好了该多好,于是‘主操作员’的想法由此而生。试想一下,如果你是经理,你就可以将这些工作交给私人助理,然后他再一一去跟会计师或律师进行沟通,你不用出办公室就能把这些事情办妥。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提供给自由职业者这样的‘私人助理’,支持他们的工作。”   AND CD有一个部分叫“My Desk(我的办公桌)”,在这里,主操作员会将用户需要留意的重要事项罗列出来,提醒他们提前将事情办妥。比方说,在提交表格给主操作员之前,AND CD会自动提醒用户填写某笔花销的目的和具体数额。作为任务的主体部分,主操作员会将这些零碎的事情默默做好,代替用户与税务人员以及会计师事务所人员进行沟通。   AND CD最近推出了免费项目,但与其他SaaS产品提供的免费服务不一样,它并不是简单的一个精简试用版。该服务会联系主操作员,每年处理6张发票及300项花销,这对于手头只有几个项目的自由职业者来说,无疑就是“及时雨”啊!   这样一来自由职业者便可以将自己的工作稍作调整,合理安排以全盘兼顾,而不用放弃某些项目。从而保证自由职业者档案的连续性,大大减少税收烦恼。在几个星期内,AND CO计划推出付费项目,提供更加全面的选择,为自由职业者变动的工作提供可调式服务。 Abraham表示,专门为新型自由职业者量身打造的知名服务企业为数不多,现存的这种市场漏洞无法满足新生的市场需求。在现代社会,一份工作往往涉及多个重叠岗位,甚至是多个不同的专业。AND CD的出现,就是为“现代职业”服务的。   自推出AND CO的这一个月以来,已经有上千位用户使用它。随着越来越多用户的加入,Abraham相信,AND CO可以在数据方面提供更好的服务。当然,Abraham也表示,所有用户的数据都是匿名的,用户也可以自行选择退出AND CO的数据库,不纳入其分析系统。   在Abraham看来,AND CO具有前瞻性的数据驱动库,通过及时跟进用户与公司之间的工作进展为前者服务。“通过追踪金融交易,我们就能了解一家公司的实际支付能力。当然,这并不是要揭露某个公司有多坑人,我们只是通过各个月的薪资水平在理论上去评估未来可能达到的薪资水平,由此创建积极的驱动机制。”   本文来自猎云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ieyunwang.com/archives/180851
    产品
    2016年06月07日
  • 产品
    BoCloud博云与TalkingData联合推出DataCruiser大数据云平台 BoCloud 博云与 TalkingData 在北京联合发布 DataCruiser 大数据云平台。   该平台融合了BoCloud云架构与 TalkingData 大数据分析的能力,提供应用容器和大数据计算相关的组件仓库和便捷的操作模式,意在提高 IT 系统的效率,降低企业在部署数据分析平台的综合成本。主要定位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行业企业。   因为像是银行,电力,运营商,物流公司等行业用户已经积累了大量数据,都在寻求方法去利用。然而大数据处理平台配置和部署的繁琐,以及组件相互依赖关系复杂,针对这个问题, DataCruiser 侧重做高弹性。   TalkingData 的大数据处理框架集成到BoCloud 博云的 PaaS 平台上,包含了 HDFS 文件存储系统、Yarn 资源管理和 Zookeeper 协作处理、Kafka 数据分发、Strom 实时处理和 MapReduce 离线批处理部分,并提供用户业务定制容器、TalkingData 管理容器和第三方开源中间件容器,为客户打造一个专业化的大数据 PaaS 平台,实现平台与应用的分离,从而使得大数据开发人员能够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核心算法和应用的开发中去。   据悉,该平台可以将部署时间降低为原来的数十分之一;并且,提高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并发应对能力,使金融大数据的处理能力通过弹性云至少提升 10 倍。   来源:36氪,作者:徐宁,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47174.html
    产品
    2016年05月20日
  • 产品
    微信企业号要放大招了,能否借“滴滴企业出行”成功上位? 本文作者: 南舒123   企业办公市场不断被热炒,前有钉钉如狼似虎,后有企业微信、纷享销客等不断发力,这就让同是微信面向企业推出的产品微信企业号有些不尴不尬了。人们提及在移动办公领域,腾讯与阿里的对垒,也是说企业微信与钉钉,而微信企业号的存在感越来越弱。   在不断被企业微信抢劲风投之后,微信企业号终于也按耐不住,开始绝地反击。在今天微信企业号官方推送的新闻中,宣布“滴滴企业出行”即将上线。   “滴滴企业出行”怎么玩?与滴滴企业出行是啥关系? 早在2015年1月,滴滴就已经推出了企业版,主打企业商务用车市场,提供互联网时代企业用车解决方案。当时滴滴的新闻通稿是这样介绍的: 滴滴出行企业版服务价格透明,该服务与企业采取公对公结算形式,系统可自动记录行程单,并设立一对一客服和后台对账系统,免除了企业员工在出行时打车难、报销繁琐等困扰;在费用方面,价格透明化,用车前系统会预估费用,并自动记录行程单,在后台也可实时查询财务明细。   用户在使用滴滴企业出行服务时,无需安装App和索要发票,可通过滴滴企业版PC端网站入口,实现一键式约车、代叫车、异地预约或实时叫车功能。滴滴平台系统可针对企业用户实行最优化派单,保证叫车后5分钟内就有车辆应答。   此次推出的“滴滴企业出行”应用是滴滴出行基于微信企业号打造的企业用车服务,也就是说,微信企业号用户在管理后台完成授权后,员工在企业号就能看到滴滴出行应用,从而可以实现因公叫车、支付、开票和报销服务等服务,而不需要下载单独的APP。   滴滴企业出行有啥特点? 1.叫车服务,官方说“会优先个人打车30%,享有高星级司机服务,还有免费的乘车保险”。目前许诺的很好,不过真正的服务还需等到真正去使用的时候体验。   2.在线报销,统一开票。企业员工可在微信企业号内勾选因公行程记录,在线提交报销审批,同时支持为企业统一开具用车发票,企业管理员可在后台进行发票管理。   3.企业支付,主要是指企业管理员在企业账户内预存一定金额,被添加在企业账户内的企业员工,在使用滴滴出行客户端呼叫专车、快车时,就可以选择企业支付,员工无需付款及报销。   4.因公用车。企业管理员可以通过在后台设置规则,诸如公司位置、车型、出行的时段、车费限额等,来进行因公用车管理。   机会大吗? 的确,行业有多火,就有多大的竞争,移动办公领域早已成一片红海。有人说,OA与ERP是移动办公的两大入口;有人说,IM才是入口。其实,回头想想,都是划分的方式不同罢了,一个是总体来看,一个是更细分。在移动办公领域,目前有来自三股的力量在集结,一个是不差钱的互联网公司,一个有传统经验的传统软件厂商,还有一个是出生牛犊不怕虎的初创企业。   微信企业号则属于背靠干爹,不差钱的那一类。从血统来看,它与企业微信、企业QQ、RTX都是腾讯系,是腾讯面向企业这个风口抛出来重磅,但是它一直不温不火的属性,也奠定了它在企业用户心中的位置。   此次企业出行领域的涉足,是微信企业号再发力企业服务的一次体现,不止如此,微信企业号还与携程商旅、众安保险、心福利以及名片天下等企业达成合作。我们可以看到每次合作的背后,都围绕企业支付展开,或许这才是微信与微信企业号的野心。   但是,微信企业号也得看到这样一个行业现状,钉钉、云之家等平台以开放的模式经营,目前都与多家企业达成合作,而纷享逍客这种则主导自建模式,也算是各有特色。微信企业号此时才开始打通与各方的合作,时间上显然晚了一步,不过“滴滴企业出行”,在目前来说,还是行业第一家,能否把握住优势,就看自身发展咯。     来源:虎嗅网编辑。 原文链接:http://www.huxiu.com/article/149009/1.html
    产品
    2016年05月19日
  • 产品
    HR好工具分享(二):千聊——让企业培训从场地,时间限制中解放出来 负责培训的HR们,每次准备召开公司内部培训课时是不是会碰到这样一系列头疼的问题?  22 先要提前算出参加培训课的人数,预约公司内部会议室;如果公司没有足够大的空间,意味着也要去外面寻找场所;  22 每次培训课,不是这位同事临时有事不能参加,就是那位同事要出差,总是没有办法把人员全部聚齐;  22 特地邀请来的专家顾问给大家上课,但是精彩的知识分享不能重复完整复习;  22 每一次培训课没有办法听到同事们及时的反馈,没办法做到及时收集同事们的学习心得或者问题提问;  22 ......  22 于是,近几年在线教育,在线培训渐渐被企业HR所追捧。但是寻找一个好用的在线学习/培训的工具也是负责培训的HR们头疼的问题。  22 此次,HRTechChina小编为大家介绍的HR好工具是一款基于微信上的免费直播工具:千聊(http://www.qlchat.com/),HR们可用来作为在线培训的工具。  22 不同于目前市面上其他的直播工具或者利用微信群进行直播,HRTechChian小编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了下面几个特点:  22  这款小工具足够轻,无需安装App。千聊不需要强制绑定某些软件,只需要发起者关注公众号,点击千聊直播,填好直播简介生成直播间,分享出去,让参加在线培训的同事点击进入即可;  22 直播内容完整保存,就算在线培训课程已结束同事才进入,也可以完整浏览收听整场课程内容。 22 直播区与留言区分开,留言评论内容相对隔离,不会影响到直播者,回顾嘉宾精彩分享内容时浏览起来很方便; 22 无人数上限!微信群直播只能覆盖500人,而通过千聊直播,只要不超过服务器上限,都可以举办。 22 提问上墙!嘉宾和管理员有权限将评论区一些优质内容上墙(放入直播区),实现与受众的互动和分享。 22 HRTechChina小编还发现在企业内部,千聊还可以这么用: 只需要公布一个链接,让大家进入,管理员就能在里面分发消息,开群会议等,能够沉淀消息,在线会议也很受用。  22 如何在千聊发起直播,进行一场在线培训? 微信搜索公众号“千聊”,点击关注 千聊官网:http://www.qlchat.com/  22 另外,HRTechChina也给各位送福利啦! 为您送上一堂免费在线讲座:《人力资源如何具备数据化的管理能力》。特邀中信资本运营合伙人,前大众点评人力资源副总裁凌震文先生作为分享嘉宾,为你揭晓HR数据化的管理能力。5月19日 周四晚八点,我们也在千聊上不见不散!  22 如果您也对该在线讲座感兴趣,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进行报名即可,报名成功后会自动跳转给到您该在线直播地址! 或者,您也可以点击下方链接,查看在线课程《人力资源如何具备数据化的管理能力》详细介绍!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MDE2MzQzOA==&mid=544485941&idx=5&sn=3e164ed3ba6c22ba911b7517cfd1dab1#rd  22 对一些人力资源方面新的工具,好用的工具,欢迎各位HR与我们分享。下一期的“HR好工具分享”希望看到的是你的推荐,大家一起交流推荐,一起成为我们理想中的能干聪慧的杜拉拉。如您有好用的HR小工具需要分享或者讨论,或者您也想看看大家都在用哪些工具使自己的工作更高效,都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入群!
    产品
    2016年05月17日
  • 产品
    较真背调:想要帮助企业HR铸就火眼金睛 HRTechChina编辑部 4月29日报道,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与本文链接。 如果你或你的朋友的项目希望被 HRTechChina报道,戳这里可寻求报道 较真背景调查(http://www.jiaozhentech.com/)是一家提供互联网模式的职场背景调查公司,专注细分垂直的企业招聘后市场服务领域,隶属于深圳市较真技术有限公司。公司于2015年09月成立于深圳,10月,较真背调服务平台微信版正式上线, 2016年04月,较真秒查平台测试版上线。   较真背景调查基于Wap和Web端的SaaS模式职场征信平台,整合线上及线下的信息资源,致力于帮助企业防范员工雇佣期间各种潜在的雇员风险。     作为国内首家背调SaaS平台,“较真”将精益思维运用于背调全流程系统化升级,并积极开发基于行业经验和人才数据的背调优化算法。企业用户可通过PC端、微信端背调平台实现在线下单、委托背调,并完成在线支付,快速获取候选人的背调报告。   与此同时,对标美国Checkr及英国Onfido的“秒查”功能模块即将上线。“秒查”整合了“身份信息”、“犯罪记录”、“风险信息”、“毕业证书”、“专业资格”、“学位证书”、“工商法人信息”等数据源,实现一键秒查候选人基础数据,极大地简化了企业传统的调查流程。企业方可一次性导入多个候选人信息,批量查询并下载报告。   随着人才流动性的增强,职场诚信问题会越来越突出,企业对于防范雇前风险的意识也会逐渐提高,数据显示,62.4%的企业会对所有拟录用人员进行背景调查,而38.6%的企业会针对关键岗位员工或一定级别以上的员工进行调查,而一线城市企业对于背景调查的重视程度明显高于二、三线城市的企业。   背调公司起源于欧美,目的是为了帮助企业规避招聘风险,节约人力成本。截至2015年美国有3229家背调公司,大家比较熟知的有Checkr,在3月我们也曾报道过Checkr宣布获得由Y Combinator领投的4000万美金B轮融资。亚洲的印度有62家背调公司,中国仅成立了十余家。国内大家熟知的背调公司有八方锦程、鉴贤背调网、futurehire safe 、凯莱德等。相比于美国的3000多家背调机构,未来中国雇前背景调查行业的潜力不可估量。   区别于传统的人力资源背景调查公司,较真技术将人力资源背调业务同互联网相结合,较真自主开发的SaaS背调平台是基于Wap和Web端的企业服务平台。企业用户可以很便捷地通过较真微信公众号、PC端较真背调平台在线下单,委托背调任务在线支付,获取背调报告,快速查询到候选人的职场征信数据,更全面地了解候选人。   谈到创立初衷,较真CEO王珩表示“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觉得中国的职场环境,简历造假和履历虚构现象很严重。创始团队又都是人力资源相关背景的,比较熟悉背调行业,我们想为净化职场环境做贡献,哪怕只是很微小的种子,以后也终会长成参天大树。”   团队方面,Vivian王珩有八年外企及国内互联网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经验在互联网、金融、制造、地产、医药行业均有丰富的人脉,熟悉人才架构搭建,招聘全流程服务,团队管理等工作对完整的雇员背景调查有极为深入的了解。团队中的几位合伙人也都有着资深的业内经验与资源,他们形容自己是一个认真做事,较真到底,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团队。   融资方面信息,较真背景调查于2016年1月获得100万人民币种子轮融资,目前正在积极寻求天使轮融资。
    产品
    2016年04月29日
  • 产品
    HR好工具分享(一):让你轻松应对群面现场,做一个高效与能力并存的HR 一位位应聘者前来报道。 好的   “请问我在哪个会议室面试?”  好的  “您好,请问我的面试开始了吗”  好的  “填完面试登记表了,我是交给哪位啊?”  好的  “HR你好,我确认下我的面试时间和地点。”  好的  ......  好的  领导催促询问  好的  “Cassiy, 下午两点的面试还有谁没来啊?”  好的  “赶紧把面试登记表收集给我,我现在就要看!”  好的  ...... 负责招聘的和处理招聘现场事务的工作人员忙乱的场景,HR们是不是很熟悉?你是不是也会把各个候选人的名字,应聘职位,面试时间等信息整理到表格里打印下来进行手动签到?至于面试登记表或者笔试题嘛,也是手动分发给应聘者让他们填写? 可是上述方法实际操作起来还是有一定麻烦的。这需要多人协助且耗时耗力。这时候,我们是不是在想,如何更轻松地应对上述问题?那就是需要我们HR多接触,关注和使用各种小工具。当大家都在关注讨论HR Tech的时代,在人力资源越来越需要与科技相结合的大趋势下,HR们一定要培养自己的一种能力就是善于使用工具的能力,以及学习的能力。 接下来的日子,我们也会和大家一起关注最新的人力资源科技以及工具,定期分享给大家。针对今天所要讨论的“HR该如何轻松应对群面现场”这个主题,我们先来向大家展示一个同样规模为100人的群面现场的场景。大家认为这到底是不是能够实现呢? 一位位应聘者前来报道。 好的  应聘者拿出手机扫一扫二维码,输入姓名点击签到,手机上立刻出现面试提示语“  好的  张大宝,您被安排在302会议室,您的面试时间为下午2点整。”  好的  而另一些提前来到面试现场的应聘者,再次拿出手机扫了下另一个二维码,手机上立刻出现了一套面试前测试题目。各自利用等候时间安静地作答。   好的  “这一批面试的还有谁没到啊?”   好的  “总共有两位还没有到,他们分别为......” 好的  面对领导的询问,工作人员迅速且优雅地报出了一串具体统计信息和以及详细情况。  好的  而现场,只有一位工作人员,但却从容不迫,现场井然有序。 HR一边与对面的候选人交流面试, 好的  一边迅速打开电脑查看其在面试前等候时做的那套测试题。  好的  迅速对对面坐着的应聘者有了一个大概的更深一步的了解。  好的  面试问题也就有了更多的针对性和侧重点。  好的  是不是觉得上述场景太不可思议了,这是不是真的能实现? 更简单的招聘?能实现!   今天“HR好工具分享”第一站,小编要推荐给大家的是一款招聘面试神器“签到啦”!据了解,它上线4个月以来,已成为3W+HR的必备工具。有了这款签到应用,你不仅能跟B公司的HR一样轻轻松松做一个美美哒/优雅哒/帅帅哒的HR啦。而且一切都在云后台,你连一张纸都不用打印!!最重要的一点是,关于这款小工具,操作及其简便,只需提前注册一个账号,也不需要下载任何APP。  好的  除了公司招聘现场能轻松应用,马上要到来的校招季的现场,也只需让前来想要报名面试的同学们现场登记信息即可在线收集!  好的  “签到啦”免费注册使用通道:1.点击http://qdaola.hrday.com/register.html免费申请 2.扫一扫下图二维码进行注册!  好的   好的   好的  好的 
    产品
    2016年04月27日
  • 产品
    【YC新创产品】Podium:帮助企业收集网站上的在线评价 HRTechChina编辑部 4月27日报道,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与本文链接。 如果你或你的朋友的项目希望被 HRTechChina报道,戳这里可寻求报道 对企业来说,在线评价决定了业务的成败,除非你是一家一流的或最糟糕的餐厅,否则你很难得到在线评论。Podium帮助企业收集跨域线上评论,如Google和Facebook的在线评论。在一月份,Podium已与三个公司客户,超过10000个网点创建了试点。到目前为止,Podium已帮助3家企业在1000多的地点推行,并可以产生300万美元的平均回报率。 Podium(https://podium.co/)是一个在线评论管理平台,可以帮你收集和管理重要网站上对你产品有用的反馈,如在谷歌,Facebook上的在线评论。如果用了Podium,当你的用户简单的写下了一则评论放在网站山,公司便可以迅速反应,追踪评论分析以及接收警报。建立在一个开放的API上,Podium可以与大多数crm包括Dentrix进行集成。 Podium的功能在于可以在本地搜索中脱颖而出,与最重要的网站进行增加对接,收获有价值的商业洞察力,更了解你的用户,获得更真实的评价并取得更好的结果。 团队方面,Eric Rea为Podium的联合创始人,Sid Krommenhoek是Podium的董事会成员,他现在也是Peak风险投资的管理合伙人。Carl Youngblood现任Podium的高级软件工程师。其团队初创于2013年1月,公司位于美国西部的犹他州,规模大约在50人左右。
    产品
    2016年04月27日
  • 产品
    周末阅读:好产品,只帮用户做好一件事 故事的开场,让我引用某位朋友的感悟,他称为六字真言:“产品道,非常道!” 那时,我还只是个研究技术的小家伙,直到我自己开始做产品,我才慢慢体会这六字的意思。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社区 作者@szzg007 原创发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产品人,可不好当哪~在现在这个社会中,想当一个产品人需要很多的条件,其中一条就是给自己找一个合适的事;然后,用心的做下去,让时间来证明这事的价值。当这事有价值了,你这产品人的价值也就有了。 但找个事好找么?自己发明创造一个,或者跟着其它人做一个?就算都 OK 了,那这事能不能成,能不能体现价值,价值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会不会有很多人跟自个的事一样,我怎么知道这产品有人会买?我靠〜一堆的问题立马又会跳出在产品人的面前。 我这人天生有个毛病,会经常忘记一个人的名字,哪怕这人经常见;但有些人则一下就记住了,还能记上好几年不会忘记;回想的时候,还能想起此人很多的细节与特征。我看的书也同样如此,往往一本书,我把内容都记下来了。但偏偏忘记了书名,及作者。这事很困扰我,很长时间无法得出合理的结论。一直以为是自己大脑的某种缺陷。直到有天我读到一篇关于心理潜意识与人的价值观的书的时候,一段内容让我突然想明白了这个答案: 人有时从表层理性思维判断上,往往没有人的本身潜意识更懂自己。人的下意识小动作及无意识的选择,往往才是自己对于当下事物价值的忠实评判。 比方,当喜欢上一个人的时候,就算有些人极力掩饰,但还是止不住内心的激荡。哪怕一直跟自己说我不会喜欢对方的,但潜意识已经将对方放在了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 我对那些容易记住的人。基本全是这个人对于我当前的事件进行展中很重要的。而那些记不住的,则正好相反。 从此,我便进入了心理学的潜意识世界,一发不可收拾。 我为什么会一开始说这个故事呢?这个故事与今天的主题有什么联系呢?如果我回答没有,你会失望么?那如果我回答有呢?你能想出这故事与主题的关联么? 相信看过我之前文章的人,应该有记得我 UI 篇说过的话:过去是老师给方向,让我们找方法。但往往找出的方法大家都是一样的。这样的东西叫答案。而现实社会工作生活中并不是这样,需要我们自己找方向,自己来思考方法。这时我们产生的答案就各不相同,所以这些答案中,只有部分人走向了成功。 事实上,这是有关联的。任何一个好的产品,就算人们无法从表层意识上对其进行评价,但是下意识的行为往往已经做出了评价了。比方,一个看着好像功能不错的软件,某个应用。哪怕他广告再大,宣传再强,我们只是大多只是进去看一看,知道了,而下一次呢?可能就不再会再进去使用了。 我们经常看见在市场上有两个或多个产品好像从功能、目标用户、用户的痛点都完全相同,但是有的基本没人,而有的则完全说不上为什么就是有这么多人愿意如此活跃。 所以,做为产品人来说,我们都希望能找到中间的秘密。但也并不是所有的产品经理都是能看清楚中间门道的。有些看不懂看不明白的,成了 “产品功能经理”;而有些呢?则成为了 “产品跟屁虫经理”,永远跟着比较成功的产品抄抄抄。当然还有些,走上了更有趣的境地 “传话筒产品经理”,老板说做什么功能,我就做什么功能,还不敢自己创造;每一步都是老板怎么说,我怎么做。 为什么会成为了这样的情况呢?为什么呢? 其实,根本的原因就是一点:我们没有一个能清楚说服用户,说服公司的产品价值点。无法说清楚,我们凭什么能让用户用我们的产品?凭什么用户会喜欢,并离不开我们的产品?所以,完全不知道产品本应的核心是什么,当然更不清楚产品应该怎么做才合适? 那,产品是什么呢? 相信有非常多人都能给出这样一个定义:人们通过自己的能力转化出来东西。 同样,在这里,我一如既往,我也要用我最简短的语言来诠释一下 “产品” 这个东西。 在诠释之前,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能明白 “制品”。我一直以前认为产品与制品是一个东西,而我对产品的认知则是:创造方将自己的意志通过某种手段转化输出的结果。这跟制品,基本没有什么区别。 但,我在这里要问另外一个问题。"产品"…与"商品"…之间…有没有…区别呢? 当然,这是一个我给所有读到这的朋友一个埋点。光做产品,达到了我们产品人要做的目的了么?所以,我们应该是做到制品即可,还是应该做到商品才行呢? 随着问题,我们回到了故事的起点。什么样的产品经理才是一个合适的产品人呢?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产品经理本身是什么东西。 插下个人主观的题外话:长期以来我一直刻意的想模糊掉产品与产品经理,产品人之间的界限。也许是我主观,也许是我个人的不良习惯。也许,是我一直认为:做产品,就是做人,做我自己。一个好的产品经理本身就是一个好的产品。产品经理是通过自己的产品来体验自己的价值,这样的人,就应该是产品人。这样的人出的每个产品,都是经过自己认可的。通过自己反复 “拷” 验的,同时产品里一定会具有这个人强烈的基因色彩。 产品经理,其实由于不同的工作、行业、工作内容会产生很多的方向。有些得要会市场运营,有些仅会开发锚码,有些则只需要会让客户开心即可。虽然都是产品经理的名字,但是在不同的项目中却执行着不同的事项。随着市场的需要,公司将一部分产品推上了不是老板却胜似老板在的角色。区别只是没实权而以: 上边是我整理的产品经理成长流程图,要是不对,你们批~当然,在非移动软件开发行业里也是如此。 那软件行的产品经理好当么?先不说成本问题,就先来说说以下一些情况,看看有没共鸣。 很多公司在招产品经理的时候,即要他有很丰富的经验,又怕他被经验固化。即要他有思想有想法有创新能力,但又怕对方思想太活自己控制不了。那找个好像好控制的吧,面对他的产品方案基本都是一次次否定。好不容易遇见一个不错的,则又开始担心这人做不长,太优秀了我们这留不下。或是我们这庙还小,现在不敢请大神。都想着要有成功项目的人,但却从来不想成功项目的人为什么要来你这?别人的成功你能复制么?最后在身价面前,则更表现出很多公司的可笑与无力。总之,在诸多自我矛盾的条件下,一个个的选,一个个的谈,一个个挑的时候,本身这些地方的决策者就暴露了一个核心的问题:他们没有认人的能力,他们并不具备一个评估人的标准。而最后大多公司只能用一种最无奈的方式来体现自己,那就是找大公司出来的,有大公司或某知名公司经历的这一条很扯蛋很无奈的道路上。有没有?有没有? 说到这里,我不想再继续扯下去,为什么呢?因为这没意义。本文的目的是希望能让产品人更明确自己应该怎么成长。如何体现自我价值的。所以,如果想让自己成为一个好的产品经理,应该怎么做才合适? 那我们来正式分下产品人的类别。相信很多人也能感觉到,产品人会有两种入行的走向。而这在我的认知里,则是分工具型与业务型。 业务型产品经理 这一类最常见:业务型产品人。大多对其的认知比较统一。 但第二类:工具型产品人对其能正确认知的人则不多了。做工具么?是的,做工具。但是如果你只认为只是写字板、记事本、看天气,简单看个地图、交通图什么的这些工具的话,那你就太不懂工具了。不是我卖关子,让我继续道来~ 但是,我得先说说我理解的业务型产品人,这一名称非常好理解:主要是面对公司的业务需要,为了直接满足来源方的要求,制定设计一些产品满足这些用户即可。 大多的时候,公司需要接各种不同的业务来让公司生存。基本上是做完一单下一单就开始了,业务间大多没有太多的联系。所以在产品体系上,要么会更像于接包,要么就是很固定的用一些流程化、规则化的解决方案来解决即可。这样的产品往往生命周期并不长,也并不会对产品有很大的力度进行雕琢。而大多这方面的产品人因为反复的面对这类不太可能深入、细入思考设计的项目,基本大多变成了 “功能型产品经理”。而更有一部分由于经常面对客户,这方面发展不错,则走向了公司的业务岗位(要是我说得不对,大家赶紧批评,指正)。 工具型产品经理 而工具型产品经理呢? 工具型产品的出发点与业务型相似,从本质上都是为了解决用户的实际问题;但是工具型不光是简单的直接解决用户的一个问题,在很多情况下则更加会考虑大众对工具兼容性的要求与扩展! 记得之前一篇在 UED 的文章中,我有用一个螺丝刀做为故事的主体(不清楚的可以点这里:http://www.woshipm.com/ucd/311317.html)。螺丝刀平常我们用的是拿来拧个螺丝什么的,但有时大一点、小一点的螺丝也都能拧吧?有时,我们还能拿螺丝刀做些其它的事。如戳个洞,在墙上划道痕,有些人还会带着防个身什么的。由此可见,螺丝刀已经从原来的拧个螺丝的工作转移到了其它的人类生活的方面。一个工具的顺手性,人们对其的依赖性,大众对这工具行为的兼容性,这一切都是围绕着这个螺丝刀更有产品生命力而展开的。所以好的产品,往往是工具化的产品;而更好的产品,则是这个工具化的产品能兼容人类生活的更多方面~ 我在这里可以很负责的说,淘宝 / 天猫是一个工具,正如同支付宝是一个工具一样。微信也是一个工具。Facebook、微博这些东西都是工具。另外,百度地图紧跟 Google Map 同样以地图工具为切入点,希望以此为中心打造一个像 Google Map 一样的生态体系圈。只是目前由于国内与国外的环境不同。无法直接做到像后者一样集科技、城市规划、市政建设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虽然现在可以打车,也可以叫外卖,也可以给你指路,但相比后者,还远远不够。 那,一个工具型的产品是怎么思考一个工具的呢?先看一个我整理的思考步骤图。 那在这个基本思维结构中,就在不断的反复推翻自己的。这时,产品会在头脑中要建立一些思考的基点,继续上图:(本图不代表绝对性,每人都有合适自己的方式) 兼容性部分呢: 联续看了两张图,搞清楚没?还是乱了?没关系,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所有工具型产品的思考核心:我们凭什么说服用户?并不断以此反复,不断换多个角度,从里从外、从宏观到微观,一层层的像扒洋葱似的接近这个本质,让这个本质变得坚固不容易动摇。 当然,很多死的产品也都是死在这环节上,一个产品没想清楚核心力是什么,核心价值是什么就上了。然后在开发的过程中,自个把自个就给灭了~ 只要学习过心理学的人都知道——洋葱皮思维法在人类思考的过程中是多重要。对人类来说,越接近本质的需求,兼容性越大。而这种思维模式能非常好的帮助人找寻事物的本质。 所以一个好的工具型产品,很多时候都是为了让自己工具的生命力更强壮,于是让自己丰富更多的知识体系,以不同的角度交叉对一个事进行反复性的思考与分析再推敲。特别是为了产品的本身强壮性,应该多从内外部,从宏微观,不光以公司角度,还要以用户多角度,特别是用户心理学角度思考清楚:我们的产品,能给用户什么。然后以一个简单工具的状态,放在用户面前。让用户离不开你的这个工具。自然的,他会在这工具上产生更多的希望与想法,那时你的工具就可以更活了。 所以,我认为,只有工具型产品人这个名称才更能体现这类产品人的定位与特征。 说了这么多,我可不是为工具型产品说好话,因为我相信:无论业务型,还是工具型,其面对一个项目的基本处理方式大体都一样。做一个产品大体流程基本都是如此: 但,工具型产品人就特别点么? 那我拿个现实的一个事来说说吧。这是我在一些产品培养会上的一个简单课题: 某人想创办一个针对上班族的餐饮店,钱不是问题。主打中、晚餐。一定要结合移动互联网与实体。我相信很多一般的人都会想是这样思考的。 找个交通、人流大的等综合情况合适的店址(工作人员已完备)。 利用现在人的社交媒介,如微信、微博,加盟饿了么?提供线上订餐什么的。 推出更好更合适他们价位与相应质量的饭菜。 通过好的服务来稳定并扩展更多的用户。 基本上,可能也就这么样,完了。 同样,这也达到了业务方给的要求。基本上,业务型产品可能也是到此为止了。 但,如果是有追求的工具型产品会怎么玩这事呢?他会如何开始思考呢?这就得分成几个方面与维度来考虑了: A 在要不要实体店并选址上我们的考虑会是这样: 我是否需要一个实体店?需要的?有什么好处劣处?不需要实体店呢?又会如何?如果需要实体店,那这个地址能兼容多大范围合适?是不是周边有足够多的公司职员?交通情况如何是否方便远一点的人会过来,这个地址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假设实体店会好。那职员休息时间如何支配?中午休息时间一般是几点到几点?加上他们需要休息,如果走路来,或要我们送过去,这个距离时间成本应该控制在多少合适?我们是否可以利用他的支配时间给他们相应的服务? 一个职员吃饭基本会吃同样一种口味多少次?公司职员外出进餐是群体行为多还是个体行为多? B 在用户分析上会是这样: 1. 我要服务的这片地区,是什么类型的公司多?那这些公司的职员大体是哪些类型?这些职员是多动小坐型还是少动多坐型?女的一向再瘦也认为自己不够瘦,男的一向只考虑这里吃的够不够量,又快又合适。那是不是可以针对这些类型来设计一些针对性的营养餐做为切入说服口之一?比方,针对程序员的多坐少动。少见阳光,做些价格合适能补充维生素 D、E 的做为宣传点,加上口感合适的营养餐?那这个思考会不会说服我们的用户来尝试?有没足够说服力? 2. 用户多长时间会想换一次口味?我们能不能针对季节性来更新一些新的菜式?针对女生来说,大多怕胖又喜欢尝不同口味又要好看。是不是可以推出多种样式好看、份量不多、但选择多样的小食,即可以控制好价格又能满足需要?如果菜色好看的话,会不会有拍照发朋友圈的行为?间接帮我们进行二次口碑宣传?针对男性喜欢吃饭量足,又能快捷早点回去做事或休息的人。是不是也应该推出相应的套餐。经常换些配菜,保证口味的情况下控制好成本?女生多了会不会也吸引男生去?男性社交上一般是心理被动行为主动,女生呢?大多相反,心理主动但行为被动。是不是可以以这个基点有发散性考虑? 3. 他们会不会相对再意自己的健康情况?他们的心理上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女性会不会总感觉自己胖,再瘦也会胖?那我们的食物如何设计能从视觉上让用户感觉不会有太多可能胖?素多、少油、好口感、好看?男性会不会因为经常两点一线,会身体缺少一些维生素?那在食物中补充这些,是不是更能在这块占有优势? 4. 能不能从以上情况中整理了出合适我们运营推广的有利因素?及如何制定适合这批人行为的推广模式? C 现代网络及转统兼容性思考 当然要利用好现在的社交软件,如微信、微博,但能否做到体验便捷及体验一致?以后如果多家店后是否都能用? 用户能不能直接通过自己的手机端来明确菜样并真正完成支付或下单订餐?是不是一个操作简单到一个页面的东西更能方便用户及我们? 那如果是这样的话,能不能让我的这一页面很容易的植入更多的环节?不一定要依赖一些如饿了么的这样平台。 是不是也可以多端一致。 我能不能通过这个方式采集到用户们的数据来更好的挖掘用户的更多可能? 通过这样的分析与思考,我相信,这个东西现在会越来越清晰明确。 那这时,我相信,我的设计就会变得很容易定位了。 1. 我们会这样设计一个兼容 PC 及移动端的直接页面内的订餐页:大体是这样的: 是的,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东西,我即可以很好的通过它统计一下这边人群的数据情况,又可以能过这么一个简单友好的界面来完成,并可以将这个模块很好的复制使用在其它的店中。这时,我不光能更好的结合互联网。更能通过这个小东西来时刻把脉我的店是不是跟得上用户的需要。同时。有这么一个东西。能更好的结合多种网终手段。 当然说到这,你要是真开始以为我只是卖吃的,你就输了。 我的菜样会怎样呢?这里呈现不出来,我来说说吧:左边针对男的,给的是实的,因为男的是要吃饱。而右边 4 个是针对女的,花样多、量小、口感与外观好。但我不特别说明哪边是女哪边是男。这是其一。通过用户的自然选择,我即可知道一个地区的男女分布及大体喜好。 我把这店开好后,我可以通过每次你的点击选择,我自然可以知道这里什么样的职员最多。是程序员多还是运营推广攻关什么的人多,因为不同的岗位基本上男女分布也会不同。另外,他们大体会点哪些菜会多?当这多样的数据我收集到了。我是不是直接了解了不同地方公司内的人员结构及食物偏向等数据情况?说到这里,我得打住了,因为不能再说了... 另外我是不是可以以这个情况开始跟我的材料来源方开始谈条件?我是不是可以展开另外的生态链可能? 请问:看到这里。你还认为我只是做个简单的结合互联网的餐饮店么? 我就没有更多可能的玩法么?当然还有~ 但,我只帮用户做了一件事而以。只一件!就是帮用户更好的解决了吃饭的问题,这样的方式,他不会尝试一下么? 正如阿里,只帮用户解决商业买卖行为。无论是淘宝,天猫,还是支付宝,我只满足你们的买卖行为。帮助好你们的交易(用户是商家与商家,商家与个人,个人与个人)就这一件事而以。 微信,我只给用户更好的私密交友行为。所有的朋友圈,游戏比分,也只是围绕这一件事,让朋友间多些行为共鸣。 好的工具正是如此。只帮用户解决一件事。更好的解决。在解决的同时,去发现用户更多的围绕这件事的其它行为而已。 你们说,不是这样么? 本次,我也是从自己的理解下,给工具型产品人正正名。并不是只做小工具的产品经理才是工具型产品,其实,那是误解。本人不是业务型,故在这块可能说得不多。还请谅解,多多包涵。如有什么说得不清楚的,欢迎留言沟通。谢谢大家。
    产品
    2016年04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