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硅谷
    微软的小秘密:大批云计算用户只注册不使用 [摘要]真正用Azure的客户很少,微软向销售团队施压,使用数据不达标将拿不到奖金。   多名知情人士对Business Insider表示,最近几天,微软销售经理之间流传着一个令人恐惧的新词:消费。   “消费”也称“使用”,指的是一个客户实际消耗的云计算资源。   因为签订广泛的合作协议而注册微软云计算服务的客户数量,与实际使用这些服务的客户数量之间存在着脱节现象。   知情人士表示,这种脱节给微软内部造成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   ——为了与亚马逊网络服务(AWS)竞争,微软一直在努力吸引企业注册Azure。虽然只收取很少的额外费用,甚至分文不收,但其中很多客户其实根本不打算使用这项服务。微软一直在将这类交易中的部分营收算作云计算营收,但如果这些客户并没有真正使用微软的云计算业务,这些营收就无法持续。Office365也存在同样的情况,这是一套基于云计算的电子邮件和生产力套件(尽管我们听说Office 365正在步入快车道)。   ——微软正在向销售团队施加压力,迫使其将这些“只注册不使用”的客户转变成真正的“用户”。微软为此调整了很多销售团队的薪酬计划,为他们制定了“消费”目标。   ——我们听说,一些销售员将因此离职,或者因为实际使用数据不达标而拿不到奖金。拿不到奖金对销售员而言可谓致命打击,他们都要靠奖金才能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   ——销售部门正在召开各种各样的会议,制定相关计划来提升销售指标。   在我们就此询问微软后,该公司回复称,其云计算使用量“表现强劲”:“我们发现各类规模的企业对微软云计算服务的使用量都表现强劲。所有Azure客户中有超过60%至少使用一种增值服务,例如流媒体视频。还有超过80%的Office365企业客户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工作负载。”   挺进云端 要理解销售人员为何对这些新制定的消费指标感到头痛,最好先了解一些背景信息:   在云计算行业,企业只需要根据实际使用的资源支付费用,例如计算时间、存储空间,以及增值应用和服务的使用量等。   这种模式很受客户欢迎,因此他们纷纷放弃传统的软件和电脑使用模式,通过云计算来获取计算资源。   因此,所有大型科技公司都在争先恐后提供云计算服务,唯恐被竞争对手抢在前面。他们都不遗余力地在这个庞大的市场中攫取份额。据美国市场研究公司IDC测算,云计算市场规模将从2014年的566亿美元增长到2018年的1270亿美元。   如之前的报道所述,微软过去几年一直在努力通过所谓的“先试再用”模式,吸引大批企业客户尝试该公司的云计算产品。所谓“先试再用”,指的是向企业提供云计算优惠,希望他们在用完优惠额度后继续付费使用微软的云计算服务。   但实际上,微软不会直接为用户提供免费的代金券。一位知情人士说:“客户必须为‘企业协议’(EA)中的所有服务支付费用。根本没有免费的产品。”微软的大型企业客户几乎都会签订这样一份EA协议。   只不过,作为这项协议的一部分,微软会为协议中的软件部分提供高额折扣——例如,Windows授权费或SQLServer数据库授权费——然后将这些折扣应用于协议中涵盖的云计算服务。   事实上,与不附带云计算服务相比,该协议总共收取的费用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但这却意味着微软可以把通过该协议实现的部分营收列入云计算营收。关于这一点,我们之前已经做过相关报道。   这是一种很聪明的“先试再买”战略,可以帮助微软将资金导入云计算业务。但这项业务同样蕴含着风险,如果企业客户没有持续使用微软的云计算业务,而是在优惠券用光后停止使用,微软就无法将其算作真正的云计算客户——尽管从财务报表上看,它似乎的确做到了这一点。   这其实正是某些案例的真实写照。   “微软这个令人不堪的小秘密是:真正使用Azure的客户其实很少。”知情人士去年11月对我们说。   另外一名知情人士最近对我们说:“微软拿到了钱,但客户并没有使用云计算服务。”   知情人士表示,微软会在谈判数百万美元的协议时,绑定数万美元的云计算优惠额度,但实际上,这家企业客户根本不准备使用Azure(甚至还没有对这项服务的安全性进行认证)。   知情人士说:“别误会我的意思,有些客户的确很喜欢Azure,也的确用它做了不少事情。”但在某些销售区域,不到20%的企业客户却贡献了90%的Azure使用量。   对于促成那20%交易的销售员而言,新制度非常有利,但对其他销售员来说,情况却有些不妙。   普遍情况? 另外一名接近微软的人士表示,这一问题并非普遍存在。   该知情人士称,在看过了数千份EA协议和Azure协议后,他发现只有很少一部分包含了企业不想要或没有使用的Azure优惠额度。   谈到折扣问题时,这位知情人士承认,上文所述的折扣方式也会应用于其他产品,以便微软可以计入Azure的收入,但他认为这个问题并不普遍。   “我们并没有给Azure打折,我们对其他产品打折,以便借此为EA中包含的Azure创收。但这种情况的比例很低。”该知情人士解释说。   他表示,微软不会在这些合同上“亏钱”。   “实际上,客户会为他们并没有使用的东西(Azure)付钱。Azure协议持续一年时间,所以如果这包含在他们的EA协议中,他们就有一年的时间来使用这项服务。如果不使用,他们虽然付了钱,但却享受不到这项服务所带来的价值。”   该知情人士还证实:“是的,我们会要求销售员吸引客户使用Azure,因为这才是我们收取Azure费用的真实渠道。”   然而,其他销售员却对我们说,这种绑定Azure的模式其实非常普遍。   软件授权顾问辛西娅·法伦(Cynthia Farren)也在我们去年11月报道此事时证实了这一情况。   她当时对我们说:“我也听一些微软销售人员说过,他们负责的所有EA协议都会附带一些云计算服务,但并非所有客户都使用了这些服务。”   华尔街质疑 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一些内部人士开始注意到这种情况,并要求微软披露更多细节。   当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SatyaNadella)今年1月表示,该公司的云计算业务将成为一项年营收55亿美元的业务时,很多业内专家呼吁其公布更多细节。   “我真正想知道的是实际的活跃用户总数。我希望他们能以更透明的方式披露这些数据(例如活跃用户等。)”法伦之前对我们说。   华尔街分析师同样如此。   在今年1月的微软财报电话会议上,花旗分析师沃尔特·普利特查德(Walter Pritchard)就曾向纳德拉和微软CFO阿米·胡德(AmyHood)询问Office 365的实际用户数——知情人士对我们透露,这项服务的企业用户正在快速增加。   “能否谈谈部署率?我知道你们的合同数很多,但有多少用户真正使用了这项服务,使用了电子邮件、SharePoint和其他云计算服务?”普利特查德当时问。   微软管理层当时回避了这个问题,胡德并没有披露活跃用户数,而是表示:“实际目标是向用户展示云计算服务,然后让他们尽可能快地转向这类服务。”   压力增加 很显然,微软现在正在对销售人员施压,确保用户实实在在地使用这项服务。   “根本的挑战在于,微软激励销售团队大举销售Office365和Azure,而不在乎客户是否需要、是否想要,甚至是否计划使用这些服务。”一位知情人士对我们说。   知情人士表示,以往,销售奖金只与同意在合同中增加云计算服务的客户数量挂钩。而现在,微软开始将“消费量”列为销售员和销售经理的考核指标——即使是已经签订的合同,同样会使用这一指标。   “新的薪酬对销售员不利,因为他们签下的客户并没有‘消费’云计算服务。很多区域都会每月或每两周展开一次‘消费业务评估’,以便促使销售员完成任务。”知情人士说。   知情人士所谓的“完成任务”指的是让客户使用他们付费购买的所有云计算服务,而且还要多用一些。   正当一些销售员担心无法让客户真正使用微软的云计算服务时,亚马逊和谷歌却开始从微软疯狂挖角云计算人才。   知情人士表示,微软在不恰当的时候遭遇了谷歌的亚马逊的大举挖角,人才严重流失。   业界共识 事实上,其他企业也在努力转变观念,不再单纯吸引用户,而是开始关注实际的云计算使用量。   惠普CFO凯西·雷斯杰克(Catihe Lesjak)今年1月坦陈,该公司也在开展这类项目。   根据惠普2月末公布的最新财报,该公司去年的软件营收同比下滑5%。“我们将继续把产品组合和运营模式转向SaaS和订阅服务。客户的消费行为和销售动机的调整也将对短期营收产生影响。”她承认。   与此同时,有着被誉为“云计算之王”的Salesforce CEO马克·本尼奥夫(MarcBenioff)也在该公司在2月底宣布财报时大肆宣扬用户如何使用该公司的云计算服务。Salesforce是微软在云计算领域的最大竞争对手之一。   “我们本季度为客户处理了1770亿次事务,同比增长68%。你可以看到我们的使用率在飙升。客户使用我们产品的次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平均每个工作日处理约30亿次企业事务。这在企业技术领域堪称空间,没有任何一个企业平台能够达到这一水平。”他说。   Salesforce多年以来一直在互联网上发布该公司的使用量统计数据。   现在,纳德拉也在面临压力,不得不开始披露使用细节。但在披露信息前,他显然希望先积累一些真正拿得出手的数据。(长歌)   BI中文站 3月5日报道
    硅谷
    2015年03月05日
  • 硅谷
    邮件追踪服务商ToutApp获1500万美元B轮融资,欲打造整合型营销神器 ToutApp创立于 2011 年,近日完成 1500 万美元 B 轮融资,领投方为 Andreessen Horowitz,原有投资方 Sigma West、Founder Collective、500 Startups 和 the Launch Fund 跟投。此轮后该公司总融资量达到 2000 万美元,领投方的 Scott Weiss 将加入 ToutApp 董事会。   起初 ToutApp专注于邮件追踪和检测,如一年中你处理了多少邮件、对方是否已阅读、点击了哪些位置、使用的什么设备等细节,并生成可视化图表。发现收件人行为是座金矿后,ToutApp 逐渐整合多家邮箱应用,并打磨了一些功能,直接通过信息流的形式,向用户清晰地展示推广对象的行为习惯,甚至提供一些辅助预测。   信息流的具体模式如下图所示,右上角提供近几天内的邮件数量,而下方追踪一栏中可以查看发出去的某封邮件的具体发送时间、浏览和点击量即使用设备、以及最下方具体到每次行为的时间点。 这种用邮件追踪用户行为习惯的功能,对营销推广非常有价值。比如对销售人员来说,根据用户查看邮件的时间可以更容易地选择正确打电话的时机,因此 Live Feed 也设置了直接拨打电话的按钮。   市面上已有很多为销售人员打造的工具,如InsideSales和 Brainshark,ToutApp 相信每个销售团队都会同时使用多达 15 种工具,而光是在输入数据上就浪费了很多时间。ToutApp 平台兼容所有的 CRM(客户关系管理)软件和主流邮件系统(Gmail、Outlook),希望成为销售人员所有邮件营销相关业务的入口,进而整合各类相关产品,提高整体工作效率。   目前 ToutApp 的企业用户包括 Atlassian, Dropbox, Jive 和 Namely,用户中有超过 90000 的销售人员。   [本文参考以下来源:crunchbase.com, venturebeat.com]
    硅谷
    2015年03月05日
  • 硅谷
    中小企业商业管理初创企业Booker获3500万美元C轮融资 为美容、保健、家装等服务行业中小企业提供基于云的一体化商业服务管理的 Booker 近日获得了 3500 万美元的 C 轮融资。   Booker 是一家为中小企业提供预约管理、CRM、市场营销、忠诚管理、POS 系统、业务分析等一系列配套商业服务管理的初创企业,成立于 2010 年,总部位于纽约。其目标是为所有企业建立一个基于云端的“统一平台”,帮助当地企业实现在线的商业管理,以及消费者与服务的无缝对接。   虽然面临着 Netsuite、Intuit 以及 SAP 等的竞争,不过预约方便快捷是 Booker 的优势之一。它提供了多种预约的实现方式,包括在服务提供商的网站、移动 app、手机 web 等,也可以将日程安排和预约植入到 SMB 的 Facebook 主页上。   Booker 的客户属于典型的中小企业,其年收入大概在 25 万到 100 万美元之间。视行业不同,其月服务费约在 100—150 美元左右。2年前Booker已有超过 6 万的客户,用户横跨多个垂直领域,包括保健、家居装饰、美容院等。目前,其平台每月登记的预约数超过了 300 万,月交易额已超过 20 亿美元。   此轮融资由 Medina Capital 领投,Jump Capital、Signal Peak Ventures 两家新投资者及 Bain Capital Ventures 等原有投资者跟投,大型支付终端提供商 First Data 作为战略投资者也参与了投资。此轮融资过后,其总融资额已达 7700 万美元。此轮融资所得拟用于教育、宠物美容等垂直市场的业务扩展。   // 注:报道所涉融资金额由对象公司提供保证,HRTechChina不作任何形式背书   [消息来源:venturebeat.com, forbes.com]
    硅谷
    2015年03月04日
  • 硅谷
    在线招聘和技能认证平台Sqore获得350万美元的A轮融资 据国外媒体报道,日前瑞典的在线招聘网站Sqore获得350万美元的A轮融资,投资方式Northzone。据了解,Northzone除了投资Sqore,他们还是流媒体音乐服务商Spotify、分类信息网站Avito和移动支付商iZettle。   Sqore成立于2010年,是由4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成立的,他们建造了一套在线的技能挑战测试系统。他们也一直保持着在学校期间竞争意识,从起初单纯的信息网站Studentcompetitions.com到后来拓展到给公司和学生提供一系列服务的公司。截止到目前为止,总共有来自190多个国家的1500多万学生参加了Sqore的测试。Sqore希望能通过这套系统让学生用户接触一些专业的实习机会、奖学金和全职工作,同时也给合作的企业寻找正确的人才。   据了解,Sqore是请学校和公司设计技能考验的在线测试题,然后拿给世界各地的学生进行测试。他们的初衷很简单:不管你是通过传统大学教育、在线课程还是自学和实际经验获得的自身技能,Sqore都能够帮你进行技能的确认,并且帮你在全球范围内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机会。   Sqore方面还透露,他们已经给上千名学生用户找到了专业的工作或者奖学金机会。例如,一位印度女性曾经在Sqore上找到一家欧洲大学的航空学奖学金、印尼有一位女性也因为一种特殊的清洁水源的技术获得一家欧洲大学的奖学金。   说道Sqore合作的公司,也让人十分向往,他们合作的公司有IBM、Shell、KPMG、Bertelsmann、Ikea和 Morgan Stanley等这样国际知名的大公司,对即将求职的学生来说非常有吸引力。   除了帮学生用户寻找合适的工作,他们的企业用户也是Sqore的重要合作伙伴。Sqore能够给企业提供4各方面的服务,包括招聘人才、寻找创新者、市场营销和广告等。Sqore能够给合作企业吸引大批的优秀人才,给企业建造一个人才库,让企业的高校招聘计划顺利完成。此外,还能在网站上给合作企业寻找创新者来解决公司的问题,并且在合作过程中在高校学生间树立起品牌形象,也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做广告的行为。   在获得融资以后,Sqore计划用这笔新的融资来开发新产品和拓展更广泛的市场。   来源:快鲤鱼
    硅谷
    2015年03月04日
  • 硅谷
    HP收购无线网络提供商设备Aruba,巩固企业云服务市场地位 惠普昨日证实一项收购 Aruba Networks 公司的交易,后者为全球市场份额第二的企业级无线网络设备的供应商,第一为 Cisco。   惠普将付出每股 24.67 美元,总价值大约 27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除去现金和债务后,Aruba 的净收入在 27 亿美元左右。相比于 Aruba 目前在二级市场的股价,几乎没有溢价。   这是 Meg Whitman 在 2011 年成为惠普 CEO 以来完成的最大的一笔收购,而且看起来这应该不会是最后一次。在上周 Re/code 对其的采访中,Whitman 坦言准备进行一次更加具有侵略性的收购,就像她准备在今年晚些时候将惠普分成两家公司的计划一样。   Aruba 公布了其 2014 财年截止七月份 7.29 亿美元的收入。惠普的大部分由它在 2009 年收购 3Com 时得到的人才和设备组成的网络部门也公布了其 2014 财年截止十月份的 26 亿美元的销售额。   随着更多的公司将允许员工通过无线设备连接进工作系统,惠普收购 Aruba 的这项举措无疑会加速其在 WLAN 市场的份额:   根据 IDC 公布情况,惠普拥有 4-5% 的企业级无线设备市场的份额,而 Aruba 为 10-13%,虽然远远低于保持第一的 Cisco 公司的 48.3%。第三是 Ruckus Wireless,拥有 6.3% 的市场份额。   资本市场对此反应平淡,今天盘后惠普的股价下跌 2.01%,Aruba 股价盘后下降 0.41%。   惠普准备拆分后将更多精力用于企业云服务,此次收购大概是为了巩固并发展其并不占优势的网络基础设施业务,完善其企业云服务的解决方案——虽然惠普的财报显示,惠普在私有云业务已经处于领导地位,根据 IDC 的数据,去年 Q2 惠普服务器营收增长 4% 至 32 亿美元 (约合人民币 197 亿元),在服务器市场上的份额为 25.4%。   这项交易也被期待激起一轮无线网络公司的并购投资,它提高了另一家企业无线设备制造公司 Ruckus Wireless 被下一个收购的可能性。另一个潜在的目标可能是艾诺威科技(Aerohive Networks),一家在去年上市的无线设备公司。   [本文参考以下来源:reuters.com, www8.hp.com, idc.com,seekingalpha.com]
    硅谷
    2015年03月04日
  • 硅谷
    Box IPO 之后第一单,收购 Subspace加强云端存储安全服务能力 根据 re/code 消息, Box 宣布完成对于 Subspace 的收购,一家位于 Berkelay 的 7 人创业公司。此次收购的具体金额尚对公布,可以从官方博客知道,Subspace 网站将会于 15 年的 4 月 3 日停止服务,而整个团队会加入 Box。   Subspace 成立于 2013 年,它为企业提供移动设备的安全服务解决方案,主要针对的是员工个人的移动设备,例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对于一些医疗、金融产业的公司来说,有效地管理员工通过通过个人电子设备访问公司敏感数据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安全问题也是目前 Box 正在考虑的重要问题,Box 已经提供了一些简单的服务,例如锁定一些文件的访问权限等等。云端存储和移动办公是企业服务的趋势,收购 Subspace 将加强 Box 在云端存储安全服务上的优势。   此次收购之后,Subspace 的创始人兼 CTO Ben Kus 将会成为 Box 安全产品的负责人,创始人兼 COO Jon Fan 将会成为 Box 整个产品的负责人,而另一个创始人则会成为工程部的总监。   Box 于今年年初完成了自己的 IPO 之旅,并将自己的定位从云端服务存储商转换为“企业内容协作平台”,希望能够拜托云存储中间商的角色。在 15 年的 2 月份,Box 与 Office 达成合作,允许 Boxde 用户直接在存储服务中直接开启文档。Box 此次收购意味着这家公司在未来开始逐步通过小公司来完善自身的业务线,以及完成转型。   [来源:36氪,作者: 荔闽]
    硅谷
    2015年03月04日
  • 硅谷
    【硅谷】过去一周HRTech融资信息 人力资源管理工具 GuideSpark 获 C 轮 2200 万美元融资 人力资源管理工具 GuideSpark 获 C 轮 2200 万美元融资 创立于 2008 年,为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提供沟通和培训解决方案,将纸质文件变成电子文件,并将这些资料移动化。此轮由 New Enterprise Associates、Storm Ventures、Meritech Capital Partners 和 IDG 共同完成,目前共融资 4220 万美元,新获资金将用于扩大团队和产品研发。GuideSpark在大约一年前筹集了1500万美元B轮融资。   “现在我们只是专注于人力资源交流,”首席执行官基思Kitani说。虽然Kitani承认有些人认为听起来“很狭窄,”他说,它实际上是相当广泛的。   据悉,这些钱将会帮助GuideSpark投资产品,销售,营销。Kitani还希望扩大其合作伙伴。     客户管理工具 Urban Airship 再获 D 轮 910 万美元融资 创立于 2009 年,提供移动客户管理解决方案,让企业用户可以通过推送应用内即时通讯及目标性营销,来维护和经营与客户间关系。此轮由 QuestMark Partners、Verizon Ventures、True Ventures、Foundry Group 和 August Capital 共同完成,目前共融资 6770 万美元,新获资金将用于用户扩展和市场扩张。     云平台 Sikka Software 获 B 轮 550 万美元融资 创立于 2004 年,为中小型企业提供基于云端的管理平台和 API 接口,目前支持超过 16 种其他应用。此轮由 ATA Ventures 和 Sierra Ventures 共同完成,目前共融资 550 万美元,新获资金将用于产品研发和客户扩展。     云端财会软件上市公司 Xero 获上市后融资 1.11 亿美元 创立于 2006 年,为中小企业提供基于云端的财务会计管理软件,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有超过 40 万个企业用户,于 2007 年 1 月登陆 NZ Stock Exchange。此轮由 Accel Partners 和 Matrix Capital Management 共同完成,新获资金将用于拓展北美市场。   来源:硅发布   作者:吴戈    
    硅谷
    2015年03月02日
  • 硅谷
    Zenefits 创始人:从被炒到硅谷宠儿,他只用了一年 编者注:国内的人力资源系统已经到了一个风口,有太多的系统让人崩溃,抓狂!如果说workday是新的一个模式的话,Zenefits就是更新的一个模式,我们知道国内有不少企业标榜workday,相信很快有不是会标榜Zenefits了吧~ 据HRTECH的报道,确实国内有公司在开发此类产品,免费的模式不是很适合国内吗?但那是2C。 BI中文站 2月23日报道 在34岁之前,帕克•康拉德(Parker Conrad)的生活像一场梦,充满了高潮和低谷,听起来如同一场电影。 作为Zenefits的创始人和CEO,康拉德已经成为一个硅谷宠儿,一个传奇故事。 Zenefits也许是全球增长最快的云公司,不仅在用户增长方面是如此,在收入方面也是这样。 “我们的公司成立于2013年5月,到8个月后的2014年年初,我们的运转收入(run-rate revenue)达到了100万美元。”康拉德说。 到2014年年底,Zenefits的运转收入超过了2000万美元,今年的目标是1亿美元。 “据我们所知,我们是增长最快的SaaS公司。Salesforce和Workday也是增长很快的公司,但它们用了四年才达到2000万美元。我们用了不到两年就做到了。它们花了五六年的时间才达到1亿美元。我们将用不到三年的时间做到这一步。”他说。 Zenefits已经在三轮融资中募集到8360万美元,其投资者包括Andreessen Horowitz目前的投资人拉尔斯•达尔加德(Lars Dalgaard)。达尔加德在2011年以34亿美元的价格将自己创办的云公司SuccessFactors卖给了SAP公司。 一种疯狂赚钱的商业模式 Zenefits是一种在线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公司总部位于美国旧金山。Zenefits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入职、工资、福利、休假跟踪等等——提供免费的云服务。 Zenefits的这些服务是免费的,但它通过提供保险服务获取收入。例如,企业可以用Zenefits来为员工购买医疗保险。在这种情况下,Zenefits是保险经纪人,收取经纪人费。但是,企业也可以不通过Zenefits购买保险,其基本服务仍然是免费的。 Zenefits对保险业的意义,就如同Uber对出租车行业、Airbnb对宾馆行业的意义。保险业界对此一片哗然。在犹他州,Zenefits甚至遭到保险部门的禁止。犹他州州议会正在研究一项法案,使Zenefits在犹他州重新变得合法。 Zenefits在短短的时间里变得炙手可热。去年12月,PayPal的创始人之一大卫•萨克斯(David Sacks)成为Zenefits的投资者,并担任该公司的首席运营官。 2012年,萨克斯以12亿美元的价格将他最后一个创业公司Yammer卖给了微软。他也是全球最成功的天使投资人之一。萨克斯完全可以不工作,更不用说为别人工作。而他却成了Zenefits的首席运营官,这说明Zenefits的吸引力。 康拉德的痛苦时期 康拉德说,这种快速的成功让他感到“难以置信的兴奋,真的很惊险,当然也令人紧张” 。 当康拉德在2013年1月注册成立Zenefits时,他实际上正处于人生的低谷。 当时,他刚刚被SigFig公司(原名Wikinvest)解雇,而他是这个公司的共同创始人。他是被SigFig另一位创始人、他大学时的朋友踢出来的。 而在此前,他曾经因为成绩不及格而从哈佛大学退学,后来还患上了癌症。他的人生经历如同过山车般惊险刺激。 从神童到哈佛大学退学生 虽然康拉德足够聪明,但他的高中成绩平平。 “但我后来参加“西屋天才发现”(Westinghouse Talent Search)科学大奖赛。我在神经科学实验室里度过了约2年时间,最后我获得了全国第三名的成绩。” 获奖经历帮助他进入了哈佛大学。然后,他加入了哈佛大学校报《The Crimson》,并最终成为该报的总编辑。 “我几乎将我所有的时间都用在《The Crimson》上,每周工作约70小时,我大约一年没有去上课。”他说。 但是,我后来从哈佛大学退学了。我不得不离开哈佛,当时我的《The Crimson》总编的任期还未满,真是半途而废。这是令人难以置信的羞辱,也是一种震撼的体验。” 一年后,他重返哈佛大学,直到毕业。之后,他在总部位于美国南加州的生物技术公司Amgen中获得了一个职位。 “我过着一种非常稳定的生活,我住的地方距离圣塔莫尼卡(Santa Monica)的海滩只有两个街区。我觉得我就像公司的大明星。当时我的职位非常低,但我感觉我在上升,并得到许多关注。“他说。 大学毕业后不久,他得过睾丸癌,然后又痊愈了。 住进老年社区 在他的一个大学室友给他打电话之后,康拉德在Amgen公司开始变得不安和消极。他们想自己创立一个公司。 “我们有一个想法,就是建立一个股票研究方面的Wiki网站,所以我离开了我的公司,离开洛杉矶,搬到了旧金山。” 由于没有工作,没有钱,他们搬进了加利福尼亚州核桃溪市(Walnut Creek)一个“老年之家”,一个叫“Rossmoor”的退休者社区。 他的共同创始人的祖父母在Rossmoor有一套闲置的公寓,所以他们可以在那里免费居住。 按规定, 65岁以下的人不允许住在那里,所以“我们每次进出都鬼鬼祟祟的。”他解释说。 “我们在那里住了半年左右,这是我的人生里迄今为止最糟糕的半年。” 他承认,“现在看来,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了。但我当时觉得我的生命像掉进了悬崖。在圣莫尼卡,我的生活和工作都很好。突然,我住进了老年社区,企图做一件莫名其妙、前途未卜的事情,我们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被同伙从公司里踢出来 他们创立的公司叫 Wikinvest,后来改名SigFig。在创业过程中,他们感到十分疲惫而紧张,经常面临发不出工资的局面。有两三次,他们想要放弃。 他和共同创始人迈克是SigFig的联合CEO。“每个人都会告诉你,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主意。”最后,在一个紧要关头,迈克的家人决定为公司注入一大笔资金,条件是迈克必须成为公司唯一的CEO。在那之后,两人再也不能和睦相处。“没过多久,他解雇了我。”康拉德说。 他说,“更糟糕的是,我在被解雇后还在公司里徘徊了一年,为公司工作,处理完一些交易和事情。这是非常不愉快的经历。” 然后,他只有一条路可走。 “所以,当我开始创办Zenefits时,我在某种程度上处于人生的低谷。我被解雇了,我被人嫌弃。” 离开SigFig的那一天,他用微薄的资本创建了Zenefits。他只有大约2万美元积蓄,但他的妻子有工作,因此他们可能靠她的工资生活。 厌恶催生伟大创意 Zenefits的创意缘于SigFig。SigFig在时期也只有大约30名员工,没有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 作为曾经的癌症幸存者,他十分注意购买健康保险。因为他在这方面很在行,员工总是向他请教。 “招募到新员工时,有许多行政性的工作需要做。”他说。“大概每月有几个小时需要做这种工作,这几个小时也是我很厌恶的几个小时。我觉得,如果能够将这些事情用网络连接和整合起来,它们就可以自行运转。” 例如,为新雇员登记保险的唯一途径是传真表格。他不得不去Kinko做这件事情,因为公司没有自己的传真机。 为了创办Zenefits,他与很多保险经纪人和其他人员进行了交谈,试图找出他们为什么要用目前这种方式进行文书工作。这时候,他发现他们都因此赚了很多钱。 他灵感突发,想到了“中心辐射(hub and spoke)”的经营模式。Zenefits免费提供服务,但通过出售保险等外部服务收费。 “我们的商业模式的独特之处是,如果你能成为枢纽,你就能占据一个强有力的位置,通过向外部辐射而赚很多钱。”他说。 失败的最大教训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已经证明了这个模式的成功。 创办两年后,Zenefits的用户增长了16倍,为全美 47个州的2000多家公司超过5万名员工提供服务。 Zenefits现有570名员工,大部分在旧金山。最近,该公司在美国凤凰城设立了新的分公司,并拥有200名员工。更重要的是,Zenefits未来的发展不可限量。 虽然康拉德目前不愿透露公司的估值,但该公司的市值应该可以很快达到10亿美元。 康拉德从这一切中学到了什么? “我唯一学到的就是,失败是很糟糕的,你永远不希望失败。对这种特别的教训,我没什么可以多说。”他笑着说。(谭思)    
    硅谷
    2015年02月25日
  • 硅谷
    微软与 YC 合作,向创业者提供免费 Azure 服务 Y Combinator 和微软在本周 公布 了一项合作计划,微软将会为参加 Y Combinator 本期孵化项目的创业公司免费提供 Azure 云端计算平台服务。     根据这份合作协议,微软会为这些创业公司提供价值 50 万美元的 Azure 云端服务和 Office 365 生产力套装的 3 年免费使用权限。50 万美元的 Azure 使用权对微软来说只是九牛一毛,但是对于参加 Y Combinator 的新生公司来说,这已经很大的一笔资金,而且能够帮助它们在孵化项目中更好地成长。所以这是一项意义重大的援助。     微软也有通过自己的 Microsoft Ventures 团队在世界各地开展 多个创业孵化项目 ,例如以色列。这个团队是在以前的 Bing Fund 整合了微软的创业孵化项目之后成立的。而 Bing Fund 现在的项目现在已经逐渐关闭了。Microsoft Ventures 的 前任 导师拉胡尔·苏德(Rahul Sood)在 Twitter 上向我表示,微软实际上已经“ 停止了这个基金的运作 ”。我向微软打过多次电话,请求对方就 Microsoft Ventures 目前的创业投资情况作出官方的说明。     (更新:在与微软的发言人交流过之后,了解到自从 Bing Fund 被归入 Microsoft Ventures 之后,它只进行过为数不多的种子投资。这家公司目前没有直接向创业公司进行现金投资。)     Y Combinator 向本期的创业公司发送了一条备忘录,其中对 Azure 进行了如下的描述:     Azure让每家创业公司都可以为自己的业务使用正确的技术——包括 Linux 和 OSS 、Node.js、PHP、Python、.NET等。此外,Azure 还拥有强大的平台即服务(PaaS)功能,例如机器学习和流分析等。     在 Y Combinator 获得的所有云端服务商赞助当中,微软是最为慷慨的一家:亚马逊提供了价值 10 万美元的 AWS 服务(亚马逊在一封邮件中告诉 TechCrunch 这些赞助会向“合资格的孵化器”提供);Digital Ocean 提供了 10 万美元;Heroku 提供了 5 万美元。微软所提供的服务价值实际上是其他服务商捐赠总价值的两倍。     作为合作协议的一部分,微软还为参加 Y Combinator 的创业者主办了一场为期一天的研讨会,其中包括由两位高管斯蒂夫·古根海默(Steve Guggenheimer)和斯科特·格思里(Scott Guthrie)主持的演示。古根海默在微软内部被称为“Guggs”,他是微软的首席传教士。格思里是 Azure 业务的负责人。     在这项合作公布之初,我跟一位参加本期 Y Combinator 孵化项目的创业者进行了交流。这位创业者对这项援助的评价是“难以置信的慷慨”,他提到他们团队在知道这项合作之前“没有考虑过使用 Azure”,不过在合作细则公布之后,他们就“开始尝试使用它,也许会把它作为唯一的服务。”这位创业者继续表示这项合作协议让他们感到“(微软)非常渴望,也非常努力地为创业公司提供帮助,希望提升自己在创业社区当中的地位。”     这位创业者还开玩笑说他们希望亚马逊也应该加大对创业公司的投入,提供同等水平的免费服务。     微软这样做是想在创业公司当中树立口碑,为它们未来的业务提供帮助。为创业团队提供价值 50 万美元的云端计算服务,这就相当于可以让小型企业可以在短期内减少融资 50 万美元。这样创业公司就可以更有效地使用手上的资金,同时可以延后它们进行估值的时间,从而提升它们得到更高估值的可能性。     在我了解过的硅谷创业公司当中,亚马逊的 AWS 云端平台仍然是他们的首选。这项 Azure 合作协议也许可以稍微提升它在本期 Y Combinator 创业公司中的份额,而且也会影响到以后参加的公司,因为这个项目会持续进行。不知道在本期 Y Combinator 的孵化公司中有多少会选择 Azure 而不是 AWS,又有多少会将这个选择一直保留到孵化完成之后。   Microsoft Wants To Buy Love In Silicon Valley Y Combinator and Microsoft announced a program this week that will pour free access to the Azure cloud computing platform onto the incubator’s current class of startups.   The deal includes $500,000 in credits to Microsoft’s cloud computing service Azure, and three years of access to its Office 365 suite of productivity tools. Half a million worth of Azure usage is nothing to Microsoft, but for young companies that are part of Y Combinator, the sum is a multiple of the cash that they receive to help build their firms as part of the program. That makes it a materially interesting offer.   Microsoft also runs a number of accelerators of its own around the world in places like Israel under its Microsoft Ventures team. That group was formed when disparate accelerator work was unified with what was formerly the Bing Fund. The latter effort appears to be either on the wane, or over. Former Microsoft Ventures don Rahul Sood told me on Twitter that Microsoft had indeed “stopped the fund.” I have a few calls into Microsoft requesting a formal explanation how, if at all, Microsoft Ventures is currently involved in actively investing cash into startups.   (Update: Chatted about this with a spokesperson, and after the Bing Fund was subsumed into Microsoft Ventures, a few more seed investments were made, but not many. The company is not currently making direct cash investments into startups.)   Here’s how Y Combinator described Azure in a memo sent out to companies in the current class:   Azure enables each startup to use the right technologies for their business –  including Linux & OSS, Node.js, PHP, Python, .NET, etc.  In addition, Azure provides powerful PaaS capabilities, like machine learning, stream analytics and more.   The Azure deal stands apart from the other offers that Y Combinator companies receive from different cloud providers: $100,000 in AWS credits from Amazon (Amazon told TechCrunch in an email that that offer is open to “qualified accelerators”), $10,000 from Digital Ocean, and $50,000 from Heroku. Microsoft is essentially offering double what those providers offer in aggregate.     As part of the deal, Microsoft hosted a day-long session for Y Combinator founders that included presentations from two of its executives: Steve Guggenheimer and Scott Guthrie. Guggenheimer, known as Guggs at Microsoft, is the company’s chief evangelist. Guthrie runs Azure.   I spoke to a current Y Combinator founder about the deal in the wake of its release. The founder called the offer “shockingly good,” noting that before the deal was announced, their team “wasn’t considering using Azure,” but following the terms’ release, are “exploring using it, possibly exclusively.” The founder continued, noting that the agreement gives them the “that [Microsoft] is hungry and that they are trying hard to be relevant and helpful to the startup community.”   The same founder went on to muse that they hope that Amazon ups its own commitment to startups by providing similar quantities free service.   Microsoft is making a play for the hearts, minds, and future business of startups. Give a team half a million in cloud computing, and that is a half million that the smaller company doesn’t have to raise in the near-term. That allows companies to spend more efficiently, and delay pricing their firms, likely allowing for a higher valuation mark to be set.   Amazon’s AWS cloud platform remains the de facto choice among startup founders that I speak to here in the Valley. The Azure deal may tip the scales slightly among the current Y Combinator class, and those that follow, as the program will recur. It will be interesting to see what percentage of the current Y Combinator class chooses Azure over AWS, and keeps that choice through the end of the period and into their life as a launched company.   来源: techcrunch.cn    
    硅谷
    2015年02月15日
  • 硅谷
    “忙起来”,想要削减绝大部分中间环节,让雇佣和被雇佣方通过Tinder式的界面来选择彼此的求职软件 “忙起来”一个既有LinkedIn上面那样的正经工作,也有Task Rabbit上面那样跑腿性质的临时工作,雇佣和被雇佣方通过Tinder式的界面来选择彼此的求职软件。它的英文名是Mojob(more+job),创立于创始人Chris Rynning的家乡挪威。它的设计理念是帮助求职者和用工方节省看简历、打电话、约面试的时间和精力,尽量削减绝大部分的中间环节。 “忙起来”可以基于岗位关键词、地理位置等维度为用工者和求职者推荐双方,而双方只需要在应用内像约会应用Tinder一样划动屏幕即可选择合适的彼此。产品经理Ken Cizek透露,对于一些临时性质的简单工作,比如修个水管、请个家教什么的,用工方和服务提供者的信息搜索、彼此建立联系、确定用工的过程可以被缩短至5分钟以内,而更加严肃正式的工作也可以通过这个流程大大减少双方的时间消耗,解决信息不平等的情况。 “忙起来”虽然诞生于挪威,但市场发展重点区域一直是中国,因此也将办公室设在了北京的CBD区域。它的核心目标用户是“九零后”,也就是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人。这些人更在生活中使用移动设备的习惯强于PC,而且当中的绝大部分人刚毕业或从家乡离开来到大城市,需要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来开启新的人生。 “忙起来”COO Greg Johnson透露,现在公司正在和一些用工单位,比如中金(中国国际金融公司)、信中利(China Equity)等进行合作,邀请这些知名公司在忙起来上面发布职位;另一方面“忙起来”也联系了大量的高等教育机构,帮助需要找工作的学生和优秀的用工单位进行对接。“中国每年都有千万级的高等教育毕业生进入社会,无论是正式工作还是实习,每一位社会新人都在等待一个优秀的工作机会。我们的产品能帮助他们。”市场总监Jessica Filipson对PingWest品玩讲道。 “忙起来”计划在2015年开始在北上广深等中国一线城市进行推广,目前已经推出了Android和iOS版应用。中国求职市场情况比较复杂,而很多优秀的职位机会对经历稍浅的年轻人并不友好,他们通常需要撰写简历、自荐书、从师长处寻求推荐信的帮助。“忙起来”希望改变这个现状——尽管难度很大,但中国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前景对他们来说十分乐观。 来源:pingwest  作者:杜晨
    硅谷
    2015年0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