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硅谷
    企业协作沟通平台Slack继续火热,传拟以25亿美元估值进行B轮融资,去年10月估值已达11.2亿美元 推出仅一年1个多月的企业协作沟通平台Slack有可能要再次融资。据Bloomberg消息,Slack正在和Coatue(曾经投资过Snapchat、Lyft、Box等明星企业)、Horizons Ventures(由李嘉诚创立)等投资机构洽谈,拟以25-26亿美元的估值进行新一轮的融资。针对这一传闻,Slack官方还没有做出回应。 自2014年2月产品上线后,Slack就受到用户和投资者的追捧,成为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SaaS公司。推出当天就有超过8000家公司注册;2014年2月26日,以2.5亿美元的估值完成4275万美元的融资;2014年10月31日,Slack融资1.2亿美元,估值高达11.2亿美元,正式成为独角兽俱乐部成员。 Slack的自我定位是“邮件杀手”,希望解决邮箱常被塞爆而又会忽略重要邮件的问题。具体方式是将分散的沟通方式聚集到一个地方,邮件、IM、短信、类似 Yammer 的工具、企业内网和 Wiki 等都能在 Slack 找到,其实就是聊天群组+大规模工具集成+文件整合+统一搜索。此外,Slack还整合了Twitter、Zendesk、Crashlytics和Heroku等服务,将他们的通知提醒、Bug追踪等数据融入到公司内的信息流中。 Slack在上个月进行了成立一周年的纪念活动,公司表示,目前有6万个团队使用Slack,日活跃用户则超过了50万,“用户在Slack上的时间超过1亿小时,发送了超过3亿条信息”。联合创始人兼CEO Butterfield去年还表示,Airbnb、eBay和Salesforce.com等公司都在使用他们的产品。目前Slack的基础服务是免费的,如果想要更大存储空间、无限制第三方应用集成等增值服务,需要缴纳每月8美元,或每年80美元的服务费。 去年10月底融资时,Slack团队透露过未来的计划:继续增加团队人数外,产品计划是把集成服务数扩展到250个,把工具的适用场景从30人以下小团队扩展到5万人的大公司。 此外,消息还称Slack有意换个更懂经营的人接替Butterfield的CEO位置,以满足公司下个阶段的发展。Slack其他三位创始人是EricCostello、CalHenderson 和Serguei Mourachov。 Butterfield在创立Slack以前,曾经建立过一家游戏公司Tiny Speck。2012年时,Tiny Speck的账上只剩下500万美元,Butterfield和其他创始人决定关闭游戏,将现金返还给股东。但投资者却鼓励他们用那笔钱创办一家新公司,也就是后来的Slack Technologies。在此之前,Butterfield还创办Flicker,后来Flicker在2005年卖给了雅虎。 有意思的是,Butterfield曾对外表示,Slack的成功是个“无心之举”。原来Slack是用来为他们自己的一个大规模多人游戏服务的,最后那个游戏失败了,但Slack却取得了成功。 来源:36氪   作者:feng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硅谷
    2015年03月25日
  • 硅谷
    Entelo 要帮助科技公司兑现员工多样性承诺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看到 很多公司发布了员工多样性报告 ,其中揭示了女性和少数族裔在科技行业代表性不足背后的数字。这些公司在发布报告的同时也承诺要改善这种状况。   Entelo 认为自己的 算法 可以帮助科技公司兑现这些承诺。   Entelo 是一个平台,企业可以在上面搜寻职位候选人。Entelo 的客户中有我们熟悉的科技公司,既有微软,也有 Lyft 这样快速扩张的公司。   去年,该公司推出了一款多元化工具,让企业可以在招聘时找到合适的女性和少数族裔候选人。到目前为止,已经数十家公司采纳了这款工具,其中包括 Yelp 和多家财富 500 强企业。   利用大数据,Entelo 平台的一种算法可以帮助公司匹配候选人,即通过这些人的社交网络资料来比对性别、种族或从军经历方面的要求。该平台会抓取人们公开发布的信息,比如在社交网络上填写的性别和种族等个人资料。   科技行业的多样性问题有很多根源。正如我们从那些 大张旗鼓的法律诉讼 中看到的,很多公司的职场文化并不利于多样性的形成。此外还有一个 人才管道的问题,女性和少数族裔学习 STEM 学科(指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比如计算机科学)的概率要低于白人男性。   不过,Entelo 希望解决招聘过程中存在的匹配问题,该平台的方法是让科技公司更容易找到符合多样性的职位候选人。   “你总是会想为一个职位招聘到最佳人选。”Entelo 首席执行官 乔恩·比什克(Jon Bischke)说,“要找到那个人,你应该从多样性的人才池中进行招聘。”   比什克说,Entelo 的工具旨在帮助你扩大那个人才池的规模。他表示,当处于初期阶段的创业公司进行招聘时,他们常常不会考虑到打造一支多样性的团队。   “公司是通过人际网络启动的。”他解释说,“情况很有可能是,一家公司早期的工程师会跟公司创始人很相像。”   比什克认为,如果公司及早把视线投向人际网络以外,那么科技行业的多样性问题是能够改善的。公司越早开始考虑多样性,那么随着公司规模增长,他们的多样性就会越丰富。   “太多的公司直到聘请了 40、50、60 名工程师时才开始考虑多样性。”他说,“到了那个时候,要说服一名女性加入团队可就真的很难了。”   比什克说, 谷歌决定在去年发布多样性报告 ,这改变了科技公司看待多样性的方式。他表示,现在公司受到了压力,他们需要发布报告展示那些数字正在改善。   “如果那些数字变得更加糟糕,那可头疼了。”他说,“它提高了赌注。”   比什克称,Entelo 从自己的客户那里看到了多样性工具的市场需求。Entelo 本身正在迅速扩张,它现在的客户数量超过了 200 家公司。   Entelo 最近聘请了一位新的销售副总裁 山姆·伊斯特(Sam East)。伊斯特表示,在跟多样性的客户举行会议时,招聘多样性求职者的话题经常被提出来。   “这个话题一次又一次的出现。”他说,“几乎每一次销售会谈都把重点放在了我们平台的多样性方面。”   Entelo 本身也是一家科技创业公司,比什克说,该公司试图有意识地招聘多样性的技术员工。在其技术团队,每 10 人当中就有 3-4 名女性。   对比什克来说,把这款工具推向市场也是一件私事。   “我家里有一个 2 岁的小女儿。”他说,我希望她成长在一个她可以做任何事的世界当中。”   翻译:王灿均(@何无鱼) Entelo Wants To Help Companies Hire Diverse Employees As They Scale Up In the past year, we saw a string of companies release diversity reports that exposed the numbers behind the underrepresentation of women and minorities in tech roles. Along with those reports came commitments to do better.   Entelo thinks its algorithm can help tech companies follow through on those promises.   Entelo is a platform that businesses can use to search for job candidates that has been adopted by familiar tech companies, from Microsoft to fast-scaling companies like Lyft.   The company introduced a diversity tool last year that allows companies to find qualified women and minorities as they hire. So far, it’s being used by dozens of companies, including Yelp and several Fortune 500 brands.   Using big data, the platform has an algorithm that helps companies match with candidates who have social profiles that indicate they meet gender, race or military requirements. It draws on information already publicly available, such as self-reported data on a social network like gender or affinity group memberships.   Tech’s diversity problem stems from many sources. As we’ve seen from high profile lawsuits, workplace culture at many companies does not foster diversity in the field. There’s also a pipeline problem in which women and minorities do not study STEM subjects like computer science as frequently as white men.   But Entelo wants to fix the matching problem in hiring by making it easier for tech companies to find diverse candidates.   “You always want to hire the best person for the job,” said Entelo CEO Jon Bischke. “To find that person, you should be hiring from a diverse pool.”   Bischke said Entelo’s tool is about helping you expand that pool. He said often when early startups are hiring, they don’t think about building diverse teams.   “Companies get started through networks,” he explained. “Odds are the early engineers in a company are going to look a lot like the founders.”   Bischke believes diversity in tech could improve if companies look outside that network early. The earlier companies start thinking about diversity, the more diverse they will be as they scale, he said. “Too many companies wait until they hire 40, 50, 60 engineers to think about diversity,” he said. “By that point it might be really difficult to convince a woman to join the team.”   Bischke said Google’s decision to release a diversity report last year changed how tech companies view diversity. Now he says there is pressure for the companies who released reports to show the numbers are improving.   “If those numbers get worse, there’s going to be a lot of head scratching,” he said. “It’s raised the ante.”   Bischke said Entelo saw a demand for a diversity tool from its customers. Entelo itself is expanding quickly, now serving more than 200 companies.   Entelo recently brought on a new vice president of sales, Sam East. East said hiring diverse candidates comes up frequently in meetings with diverse customers.   “It’s coming up again and again,” he said. “Almost every sales conversation is focusing on diversity as aspect on our platform.”   Entelo is also a tech startup itself, and Bischke said the company has tried to be conscious of hiring diverse tech employees. Of the ten members of its tech team, there are three to four women.   For Bischke, bringing this tool to the marketplace is also personal.   “I have a 2-year-old daughter at home,” he said. “I want her to grow up in a world where she could do anything.”   来源:techcrunch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硅谷
    2015年03月23日
  • 硅谷
    SmartHires:帮助创业公司在相同投资组合中寻找科技人才 目前,寻找出色的科技人才仍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正因为如此,奥巴马政府在本月早些时候向一个名为“TechHire”的新合作计划拨款 1 亿美元,试图填补美国 IT 行业当前存在的 50 万个<a Combinator 投资的 SmartHires(大家千万别将它与人才招聘网站 SmartHire 或求职搜索网站Smart Hires 混淆)创建了一个创业公司优秀人才推荐网络,试图解决这一难题。   SmartHires 背后的创意是,将人才留在投资方的投资组合网络内,是一种更好的选择。SmartHires 联合创始人斯蒂芬·克莱特兹尔(Stephan Kletzl)告诉 TechCrunch 网站,“许多创业公司将优秀人才完全拒之门外,如果将他们留在这个大家庭,结果可能会更好。”   SmartHires 是由克莱特兹尔及其双胞胎兄弟克里斯蒂安·克莱特兹尔(ChristianKletzl)以及戴维·佩奇森梅斯特(David Pichsenmeister)等三人共同创建的,因为他们发现找到顶尖人才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斯蒂芬·克莱特兹尔说:“有些人才因招聘主管未能慧眼识珠而遭到拒绝,我们将这些人添加至‘被拒绝名单’中,一旦招聘主管的人脉圈中恰好有人需要,我们可以进行推荐。”   克莱特兹尔兄弟希望能将最有才能的人选留在某个投资人的投资组合中,一旦该投资人资助的其他创业公司需要人才,就可以将原本储备的人才推荐给他们。 SmartHires 的运作机制如下:获 Y Combinator、SV Angel 和其他投资公司等投资的创业公司招聘主管看到一份不错的求职申请,但对方又不太符合公司当前需要的人才类型。但招聘主管不是将此人的简历扔到一边,而是将它们添加至公司投资方的整个投资组合网络中。根据这一网络其他创业公司掌握的信息,该网络中的某个创业公司对这种人才趋之若鹜。   在硅谷,不少创业公司都是基于类似创意构建的,有些甚至就在 Y Combinator 网络内。例如,作为另一家获得 Y Combinator 投资的公司,HigherMe 专注于寻找合适的零售业人才;Hired 则是总部设在硅谷的一家创业公司,试图给科技企业挖掘合适的人才;SmartHires 不同于这些公司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依赖于圈内人推荐,而不仅仅是依赖于简历。   不过,SmartHires 的商业化模式类似于 Hired。同 Hired 一样,如果求职者最终在 Y Combinator 的投资组合网络内成功找到了工作,那么 SmartHires 会从求职者获得的年薪中抽成 2%。   成功推荐求职者的人不会获得任何报酬,但他可以提前接触到名单中的求职者,这样,如果求职者恰好是他们中意的人才,那么就可以捷足先登了。斯蒂芬·克莱特兹尔说:“他有可能会与那个在本公司被拒的求职者成为朋友,因此一旦有机会,可以将对方挖到自己的公司来。”   SmartHires 平台目前主要针对于 Y Combinator 的投资组合网络。据斯蒂芬·克莱特兹尔介绍,在所有申请加入 Y Combinator 所投资创业公司的人当中,至少 70%最终会获得这些公司的面试机会。Zenefits 和 Weebly 等一些创业公司已经聘用了 SmartHires 推荐的人选,或是正在对 SmartHires 推荐的人选进行最后的面试。   Y Combinator 的“演示日”活动即将举行,克莱特兹尔兄弟目前主要忙着准备这件事,但他们说 SmartHires 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为更多的投资组合网络储备人才。   YC-Backed SmartHires Helps Startups Find Tech Talent Within The Same Investment Portfolio Finding good tech talent is a challenge right now.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poured $100 million into the new TechHire initiative this last month to fill half a million open IT jobs in the U.S. for that reason. Y Combinator-backed SmartHires (not to be confused with the recruiting site SmartHire or job search site Smart Hires) tackles that challenge with the creation of a startup referral network for strong job candidates. The idea behind SmartHires is that it’s better to keep talent within investor portfolio networks. “Many startups end up rejecting great candidates but it’s better if they stay in the family,” SmartHires co-founder Stephan Kletzl told TechCrunch. Kletzl and his co-founder and identical twin brother Christian Kletzl started SmartHires, along with David Pichsenmeister, after seeing how difficult it was to find top talent. “Smart people are getting passed on and added to the rejection list when there might be someone within the hiring manager’s network that needs them,” Stephan said. The brothers envision keeping the most talented candidates within certain investor portfolios, thus adding to a stronger pool of candidates for the startups those investors have funded.   It works like this: hiring managers at startups within YC, SV Angel or some other portfolio family see a great applicant that doesn’t exactly fit with what they are hiring for. Rather than just adding the person’s resume to a stack of rejections, the hiring manager can add them to that portfolio network of startups. Other startups within that network can see that a certain startup within the network has vouched for that candidate. There are a lot of startups within Silicon Valley working on similar ideas, some even within the YC network. HigherMe, another YC portfolio company this batch, focuses on finding good retail employees. Hired is a Silicon Valley-based startup that hooks candidates up with tech companies. SmartHires is unique to these other recruitment companies in that it works on network referrals instead of just a resume. The way SmartHires makes money resembles the Hired model. Like Hired, if a candidate takes the job within the portfolio network, SmartHires takes a 2 percent cut of the annual salary offered to that candidate. The person referring the candidate doesn’t get paid for it, but they do get earlier access to candidates on the list if they refer top talent. “He’ll more likely get friends of the rejected candidate to apply at his startup and he’ll make the rejection email easier on him and the candidate,” Stephan added. The SmartHires platform is mainly working within the YC network at the moment. At least 70 percent of those candidates applying within the YC network got interview requests with YC-backed companies, according to Stephan. Startups like Zenefits and Weebly have already hired candidates or are in the final stages of interviews from someone referred to them through SmartHires. YC demo day is coming up and the Kletzl brothers are mainly focused on that for now, but they said the next steps would involve building out to more investor portfolio networks.   来源:techcrunch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硅谷
    2015年03月23日
  • 硅谷
    解决小型企业的短期现金流之殇,Fundbox获得4000万美元B轮 Fundbox是一家小微企业短期资金借贷公司,刚刚获得 4000 万美元 B 轮投资,由 General Catalyst 领投,NyCa Investment Partners、Khosla Ventures、Shlomo Kramer 以及 Blumberg Capital 跟投。同时团队还宣布与硅谷银行以及其他机构达成征信方面的合作。   传统借贷业务中,银行角色通常是高息、手续繁杂以及数据要求高,适用于商业状况良好且有一定体量的团队。但对于短期内急需现金流的小微企业来说,银行完全不是第一选择。   Fundbox 为小微企业提供 30、60 到 90 天的小额贷款,这一般是企业在等待下一笔现金流进来时的期限。用户可以快速注册账号,上传账单到云端,需要借款时直接“划掉账单”,系统会自动将钱打入银行账户,整个流程只需要 65 秒,如果企业提前还款还会得到额外奖励。   在风控上,Fundbox 会进入用户正在使用的会计软件获取数据,通过一系列计算来为每个账单建立一个风险评估档案。因为涉及双方交易,所以 Fundbox 可以一次查询买卖双方的信用状况。   上市公司Lending Club当年从 P2P 贷款开始做起,慢慢加入小微企业金融贷款行列,还与阿里巴巴达成战略合作,为 alibaba.com 的美国买家提供 30 多万美元贷款。根据公开数据的估算,借贷市场价值万亿美元。   [本文参考以下来源:fundbox.com, prnewswire.com]
    硅谷
    2015年03月20日
  • 硅谷
    为企业提供实时通信的预测分析解决方案,Altocloud获200万美元融资 用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做市场分析和预测的公司不算新鲜,2 月份刚获得融资的6Sense就想用准确率85%的“第六感”做B2B市场的“预言帝”。6Sense 是预测买家的行为,协助企业商家优化销售业务。但针对消费者实时通信的预测和分析你见过吗?   Altocloud就是这样一家位于美国山景城的创业公司。近日这款实时预测分析解决方案获得了 200 万美元种子轮融资,由 Delta Partners、Digicel Group 和 ACT Venture Capital 领投。公司从去年 3 月份开始到现在一直在私测自己的软件产品。借助这轮融资,Altocloud 将继续完善产品,同时加深和电商、营销自动化供应商之间的合作。   Altocloud 提供的预测分析解决方案能够针对消费者线上实时行为做出预测并自主判断给出合理的建议。比如,Altocloud 的企业客户做的是一个购物网站,当消费者登陆这个网站时,Altocloud 提供的解决方案就会把这名消费者在网站上的行为和以前其他登陆过该网站的消费者行为做对比,做出分析和预测,然后给出一份实时的建议:例如,现在平台是应该向消费者抛出一个 live chat、一个产品打折的 offer、一个 video call、还是一个 phone call 会比较好——或者是什么都不做最好。   当然不止是网站,移动端的应用也是可以的。   Altocloud 的创始人 Barry O’Sullivan 认为,企业针对消费者提供的现有的通信机制,主要以呼叫中心的电话为主,而且是非常死板的电话通信机制,比如“按 1 请求 XX 服务,按 2 请求其他服务”等。这种机制持续的给消费者非常不友好的用户体验。   而 Altocloud 提供的方案可以用机器学习监测、预测消费者的动作,同时配合集成的网站实时互动功能,比如聊天等。在这块市场中,Altocloud 的核心竞争力是:这个平台能够自己智能的判断集成的互动功能应该以哪种形式、在什么时候出现在消费者面前效果会最好,而且不会引起用户反感。   除了实时通信的预测和分析,Altocloud 还为 Cisco、Avaya 和 Genesys 等企业提供传统呼叫中心的改善服务,以及针对 Marketo、HubSpot、Eloqua 和 Pardot 等营销自动化平台的补足服务。   [本文参考以下来源:venturebeat.com, businesswire.com]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硅谷
    2015年03月19日
  • 硅谷
    【HRTech】硅谷一周投融资:招聘工具 Greenhouse 获 B 轮 1360 万美元融资   // // // 作者:吴戈 来源:公众号《硅发布》(搜索“硅发布”或“Guifabucom”) 本文已得到授权发布 硅发布是个总部位于硅谷的内容团队,旨在向中文读者报道美国第一手的科技前沿趋势。   招聘工具 Greenhouse 获 B 轮 1360 万美元融资 创立于 2012 年,帮企业管理层更好招聘新员工,其招聘系统可以通过数据衡量,来评估新招募员工和在职员工对公司表现的影响。此轮由 Benchmark、TheSocia+Capital Partnership 和 Felecis Ventures 共同完成。14年8月,Greenhouse完成了总值750万美元的A轮融资,领投方为Facebook前Facebook前副总裁卡马斯·帕里哈毕提亚(Chamath Palihapitiya)创办的风投基金Social+CapitalPartnership。    目前共融资 2480 万美元,新获资金将用于产品研发和用户扩展。   定位:Greenhouse会将企业所有的应聘者的来源(包括来自推荐人、社交媒体、活动、招聘启事、主动招揽和猎头机构等等)汇总在一个控制台里。控制台支持按照职位的要求进行A/B测试,还支持整个公司员工参与评选过程。   考核:Greenhouse可以帮助企业建立统一的面试过程,向应聘者提出的问题都是相同而且可量化的。   决定:Greenhouse能将所有应聘者的信息、简历和面试评估结果整合成易于阅读的总结,再与职位的需求进行比较。它还提供了快速查看申请、横向比较以及调整条件的工具。   在Greenhouse采取订阅付费,其中最受企业欢迎的是按年付费选项。   订阅式服务管理商 Zuora 获 F 轮1.15 亿美元融资(http://www.hrtechchina.com/archives/6238) 创立于 2007 年,基于 SaaS 平台专为订阅式服务做计费和账务管理,解决方案是针对订阅式服务设计,旗下的 z-Billing 和z-Commerce 负责这类服务计费、计量和支付交割,并能配合 Salesforce 做顾客维系和交易管理。   Zuora创始人为Tien Tzuo。在创立Zuora之前,Tzuo曾是Salesforce的第11名员工,负责市场营销和战略制定工作。在创立Zuora的时候,SaaS这种商业模式还处于婴儿期,尚未广泛被人们所认知。在Tzuo选择创业之后,Saleforce的创始人Marc Benioff也成为了他第一批投资人之一。   Tzuo花费了数年的时间来推广租用型软件,让人们认识到这种软件销售方式的好处。对于企业来说,这种软件销售方式可以带来重复营收,用户必须每月缴纳租用费用才能继续使用软件。而租用软件的缺点,就是消费者如果在使用了软件一段时间之后,如果对软件不满意,他们可以随时取消使用。   此轮由 Next World Capital、Shasta Ventures、Redpoint Ventures、Benchmark、BlackRock、Vulcan、Index Ventures、GreylockPartners、Passport Capital 和 Wellington Management 共同完成,目前共融资2.43 亿美元,新获资金将用于持续扩张。   办公沟通软件Highfive 获 B 轮 3200 万美元融资(http://www.hrtechchina.com/archives/6193) 创立于 2012 年,是家 B2B 公司,旨在帮企业员工提升工作沟通体验,服务包括视频会议和员工通讯服务等。此轮由 General Catalyst Partners、Andreessen Horowitz、SV Angel 和 Lightspeed Venture Partners 共同完成,目前共融资 4540 万美元,新获资金将用于企业用户扩展和产品研发。   Highfive 在之前共经历两轮融资:2012 年的 400 万美元种子轮融资以及 2013 年的 950 万美元 A 轮融资。近日,Highfive 又刚刚获得了 3200 万美元 B 轮投资,使融资总额达到了 4540 万美元。本次 B 轮投资由美国著名风投公司 Lightspeed Venture Partners 领投,Andreessen Horowitz、General Catalyst Partners 等多家机构跟投。本轮融资将用来扩充公司规模,尤其是工程师人数,并且加强它的市场和销售团队。   企业工具 Steelwedge Software 获 B 轮 2250 万美元融资 创立于 2000 年,为企业销售和运营人员提供整合商业分析工具,帮他们提高业绩和工作效率。此轮由 Shea Ventures、Mainsail Parnters 和 CamdenPartners 共同完成,目前共融资 3850 万美元,新获资金将用于企业用户推广。   教育初创企业 ThinkCERCA 获 A 轮 320 万美元融资 创立于 2012 年,为 4 年级到 12 年级学生用户提供思考技巧培训,希望通过增加课程讨论,课堂辩论及其它教育活动提升学生思考能力。此轮由 Chuck Templeton、Great Oaks Venture Capital、Amicus Capital、MathVenture Partners 和 Follett Knowledge Fund 共同完成,目前共融资 470 万美元,新获资金将用于与更多学校达成合作。   活动策划网站 Splash 获 A 轮600 万美元融资 创立于 2011 年,让用户可以为自己活动制作定制网站,并帮用户发邀请和管理活动来宾。此轮由 Spark Capital 完成,目前共融资 850 万美元,新获资金将用于团队扩建和用户扩展。   云端安全服务 Elastica 获 B 轮 3000 万美元融资 创立于 2012 年,为企业用户提供云端安全服务,基于云端的工具已被很多企业采用,不过应用安全性始终无法保障, Elastica 希望通过自己解决方案帮用户提高云端应用安全性。此轮由 Pelion Venture Partners、Mayfield Fund 和 ThirdPoint Ventures 共同完成,目前共融资 5460 万美元,新获资金将用于团队扩建和企业用户扩展。   客户管理软件 NetBase Solutions 获 E 轮 2400 万美元融资 创立于 2004 年,为企业用户提供关于客户社交信息监测,分析及与客户发生实时沟通,目前客户包括可口可乐、Kraft、惠普、ESPN 和 Taco Bell 等。此轮由 WestSummit Capital、Altos Venture、ThomvestVentures 和 Spring Lake Equity Partners 共同完成,目前共融资 5160 万美元,新获资金将用于企业用户扩展。   会议讨论内容管理工具 Do 获种子轮 200 万美元融资 创立于 2013 年,专为企业员工提供会议中的讨论内容记录整理工具,目前已累计有超过 5000 人次企业员工注册。此轮由 New Enterprise Associates、Slow Ventures 和QueensBridge Venture Partners 共同完成,目前共融资超过 200 万美元,新获资金将用于产品研发和团队扩建。 // // //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 // //
    硅谷
    2015年03月18日
  • 硅谷
    【财报】甲骨文第三财季净利24.95亿美元 同比下滑3% [摘要]甲骨文第三财季业绩符合华尔街分析师预期,推动其盘后股价上涨近3%。 甲骨文周二发布了该公司2015财年第三财季财报。报告显示,甲骨文第三财季总营收为93.27亿美元,略高于去年同期的93.07亿美元;净利润为24.9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25.65亿美元下滑3%。甲骨文第三财季业绩符合华尔街分析师预期,推动其盘后股价上涨近3%。   在截至2月28日的第三财季,甲骨文的净利润为24.9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25.65亿美元下滑3%;每股摊薄收益56美分,与去年同期持平。甲骨文第三财季总营收为93.27亿美元,略高于去年同期的93.07亿美元。甲骨文第三财季运营利润为33.8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35.67亿美元下滑5%;运营利润率为36%。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甲骨文第三财季运营利润为42亿美元,同比下滑4%;运营利润率为45%。   不计入汇率变动的影响,甲骨文第三财季营收比去年同期增长6%,软件和云服务营收比去年同期增长7%,硬件系统营收比去年同期增长5%。不计入汇率变动的影响,甲骨文第三财季按照和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的净利润均比去年同期增长7%。   2015财年第三财季,不计入一次性项目(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甲骨文净利润为比去年同期下滑1%,合每股收益68美分,与上年同期持平。甲骨文第三财季净利润符合市场预期,但营收未达预期。汤森路透调查显示,市场分析师此前平均预计,甲骨文第三财季每股收益为68美分,营收为94.6亿美元。   2015财年第三财季,甲骨文软件和云服务营收为71.7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在总营收中所占比例为77%;去年同期,甲骨文软件和云服务营收为71.00亿美元,在总营收中所占比例为76%。甲骨文第三财季新软件授权营收为19.8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滑7%,在总营收中所占比例为21%;去年同期,甲骨文新软件授权营收为21.28亿美元,在总营收中所占比例为23%。甲骨文第三财季云SaaS和PaaS营收为3.7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0%,在总营收中所占比例为4%;去年同期,甲骨文SaaS和PaaS营收为2.87亿美元,在总营收中所占比例为3%。甲骨文第三财季云IaaS营收为1.5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8%,在总营收中所占比例为2%;去年同期,甲骨文云IaaS营收为1.21亿美元,在总营收中所占比例为1%。甲骨文第三财季软件授权更新和产品支持营收为46.61亿美元,同比增长2%,在总营收中所占比例为50%;去年同期,甲骨文授权更新和产品支持营收为45.64亿美元,在总营收中所占比例为49%。   甲骨文第三财季硬件系统营收为12.9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滑2%,在总营收中所占比例为14%;去年同期,甲骨文硬件系统营收为13.23亿美元,在总营收中所占比例为14%。甲骨文第三财季硬件系统产品营收为7.1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滑2%,在总营收中所占比例为8%;去年同期,甲骨文硬件系统产品营收为7.25亿美元,在总营收中所占比例为8%。甲骨文第三财季硬件系统支持营收为5.8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滑2%,在总营收中所占比例为6%;去年同期,甲骨文硬件系统支持营收为5.98亿美元,在总营收中所占比例为6%。   甲骨文第三财季服务营收为8.58亿美元,同比下滑3%,在总营收中所占比例为9%;去年同期,甲骨文服务营收为8.84亿美元,在总营收中所占比例为10%。   按照地域划分,甲骨文第三财季来自美洲的营收为51.34亿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49.53亿美元;来自欧洲、中东和非洲的营收为28.13亿美元,低于去年同期的29.23亿美元;来自亚太地区的营收为13.80亿美元,低于去年同期的14.31亿美元。   甲骨文今天宣布,公司董事会计划按每股15美分的价格向普通股股东支付季度现金股息,将在2015年4月28日向截至2015年4月7日收盘为止的在册股东发放。   甲骨文股价周二在纽交所常规交易中下跌0.25美元,跌幅为1.24%,报收于42.87美元。在随后的盘后交易中,甲骨文股价上涨1.18美元,涨幅为2.75%,报收于44.05美元。过去52周,甲骨文最低股价为35.82美元,最高股价为46.71美元。(明轩)   来源:腾讯科技
    硅谷
    2015年03月18日
  • 硅谷
    LinkedIn确认收购招聘推荐软件Careerify 拥有超过 3 亿用户的 LinkedIn 昨日宣布收购总部位于多伦多的 Careerify。公司成立于 2009 年,已有不少企业在使用 Careerify,其中包括 Deloitte, Groupon, Microsoft, SpaceX 和 Unilever。   Careerify 是款招聘推荐软件,可通过抓取员工的社交网络信息(像 LinkedIn、Twitter 和 Facebook),来发现他们的朋友适合公司的哪些工作职位。换言之,就是通过覆盖更大的人脉网络来帮助企业完成招聘工作。除此之外,Careerify 能及时通知本公司的员工,告诉他们公司有哪些新开放的职位,有助于将好的人才留住。   以下为Careerify创始人及首席执行官Harpaul Sambhi在其官网上发布的一封信件:   招聘推荐软件Careerify成立之初就心怀远大梦想:消除全球失业的同时让客户更有利可图更有策略。而如今,我很高兴的告知各位,我们被linkedin收购了(我们决定加入linkedin)。   我们创业之初恰逢最萧条的年代,那时候数以百万计找工作的人的求职经历用大海捞针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于是,我们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通过抓取员工的社交网络信息,以此找寻并及时推荐适合公司空缺公开职位的最佳人选。   加入linkedin,是因为我们缺乏它那样的大数据。全球有大约超过三万多家公司的招聘是受linkedin的影响,仅注册人数就有三亿四千七百万,这么庞大的用户群可以让领英在求职招聘中发挥更大的影响。我们非常兴奋能加入linkedin,这样可以提高我们的技术,能接触更大范围的人才。   与linkedin合作,Careerify不仅仅是专注内部流动性和招聘品牌,我们会更专注于更新人员推荐软件,为已有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不再接收新用户。   回首过去,我们做出的这般惊人成就得益于广大用户,谢谢你们无条件的支持,我们才走到今天这一步。这些年来你们的长久追随和信任我们的目标,对此我们表示深深的感谢。   就如俗话说的那样:事业与激情的结合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我们期待与领英团队的合作,来帮助用户找到他们梦寐以求的工作,找到与职位最匹配的人。   祝好! Harpaul Sambhi Careerify 创始人及首席执行官   The Next Frontier: Careerify Joins LinkedIn Careerify was founded with a bold mission: to eradicate unemployment globally while making our clients more profitable and strategic. Today, I’m happy to share that we’ve been acquired by LinkedIn. We started this business during one of the worst recessions of our time, where the term ‘needle in a haystack’ reflected the job search experience for millions of candidates. In response, we developed a referral solution that looked at open jobs within an organization and scanned its employees’ connections on social networks in real-time to pinpoint the perfect candidate. We decided to join LinkedIn due to what we lacked – massive scale. More than 30,000 companies across the globe leverage LinkedIn for recruitment, and with more than 347 million members, LinkedIn offers an opportunity to make a much larger impact on job seeking and hiring. We are absolutely thrilled to be joining LinkedIn to accelerate our technology and connect talent with opportunity on a massive scale. As we work with LinkedIn, Careerify will no longer focus its efforts on internal mobility and employer branding. We’ll focus purely on further improving our employee referral software for existing customers, and will not be taking on new customers. Reflecting on this incredible journey, we would like to thank our customers for their unbelievable support. You stood by us and believed in our mission throughout the years and there are simply no words to express our gratitude for that. As the saying goes, “It’s a beautiful thing when career and passion come together.” We look forward to working with the LinkedIn team to help people find their dream jobs, and jobs find the right people. All the best, Harpaul Sambhi Careerify Founder and CEO    扫一扫,关注“  HRTechChina  “,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硅谷
    2015年03月17日
  • 硅谷
    职场社交新玩法:Treatings让你在咖啡馆里和职场人“约会” 通俗点说,Treatings 的创建过程就是两个投行男放弃高薪工作,搭建起新的社交模式,让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们能有机会聊一聊,听听来自第一线最真实的声音。Treatings 具备了 LinkedIn 连结职场人士的特色,还结合了线下活动的真实可感。喝喝咖啡,聊聊各自的工作,于是也成为一种休闲。   缘起:当你迷茫需要谈一谈 图片上意气风发的两人正是 Treatings 的创始人 Hayden Williams 和 Paul Osetinsky,他们相识于范德堡大学(Vanderbilt University),曾经是睡上下铺的好兄弟。   毕业之后,两人都一帆风顺地开始了投行工作——出入华尔街、从事金融工作、领着不菲的薪水。可即便如此,Williams 和 Osetinsky 二人渐渐发现目前光鲜华丽的工作并不是他们想要的,就算开得起宝马,用得起高级货,也总觉得有些空虚。   那么,什么样的工作才是适合自己的呢?   想听些建议还真是不容易——毕竟两人都在金融圈,认识的、能聊聊职业发展的大多是圈子里的人。而且,毕竟跨行如隔山,想和从事其他工作的专业人士好好聊聊,这机会也不是这么好找的。   不过这些可没有难倒 Williams 和 Osetinsky 这两位高材生——既然没有适合的机会和平台,那就自己创造一个呗!   精简创业路:知易行难 2012年,两人先后从华尔街离职。在相识10年后,一同搬进了位于纽约的小公寓,再度睡成了上下铺。这两位机智的小伙伴不仅回归了大学期间的同宿模式,还把工作地点搬到了纽约大学的图书馆——无形中省去了一大笔办公室租金。   至此,Williams 和 Osetinsky 开始在往来学生们或好奇或轻看的视线中开始了他们的初创业,一笔一划勾勒起 Treatings 的原型。   「品着咖啡香,遇见有意思的职场人」,Treatings 的宗旨正是提供一个新的社交思路,让人们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分享自己职业生涯的点滴——基于此,迷茫无助的人可以听听各行业专职人士的分享,也让那些愿意分享的职场人士有机会通过沟通、叙述的方式重新认识自己的工作。   不过,正如俗语所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仅仅有了 Treatings 的构思显然不够,Williams 和 Osetinsky 的创业之路仍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作为两个金融男,他们俩在 App 创业路上可谓是名副其实的新手菜鸟。为了实现 Treatings 的构思,两人开始学习各种创业所需的知识。   最开始,Treatings 只有桌面版,直到月初(2015年3月4日)才首次推出了App移动端。下图是 Treatings 客户端应用的引导图,可以看到 Treatings 的 Logo ——正好是欢乐相碰的两杯咖啡。 回忆这一路,Williams 表示,Treatings 的创业过程中有着让他们无比自豪的时刻——比如,当某位 Treatings 的早期用户通过该平台寻获了德意志银行的工作时,那种充实感可以想见。但不可避免的,创业过程中也有相当低潮的一面——除了项目上的难题之外,当你在二十几岁快奔三的时候,还和认识了十多年的老友睡着双人床挤着小公寓,为了项目基本上24小时都呆一起,这情形可真免不了一番挣扎。去年夏天,在花了数个月的精力游说之后,他们相中的程序开发者还是不肯放弃原有工作加入 Treatings,这也曾着实让二人深受打击。不过所幸,Treatings 最终还是如愿渐渐走上了正轨。   Treatings :也轻也厚重 在这么多背景故事之后,这会儿来聊聊关于 Treatings 这个应用本身。   注册 Treatings 必须关联 LinkedIn,从某种方面上看,Treatings 也算是依附于 LinkedIn 的,虽然显得不那么独立开放,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提供了一层安全保障——这和 Airbnb 用户会通过 Facebook 上的信息作为考量,来对出租屋的房主进行多一层判断有些类似。 注册 Treatings 的用户将标注自己的专业技能、兴趣,并选择自己所在城市中愿意相约聊聊喝一杯的咖啡店。随后 Treatings 将列出兴趣相符者,用户看到感兴趣的人,就能私信对方约一杯咖啡,聊聊各自共同的兴趣与职业了。Treatings 的名字和 Logo 也正来源于此——Treat some one a cup of coffee 请人一杯咖啡,伴着咖啡香听听别人家的职场故事。   说其轻,在于应用的简洁。用户的个人信息主要从 LinkedIn 抓取,用户只需提供职业技能、兴趣点等关键词,搜索感兴趣的职场人,并选择愿意去的咖啡店,就能促成一次颇有价值的交流。   说其厚重,则在于「相约喝杯咖啡」背后的信息量与信息价值。遇见有趣的职场人,听一线人士最真实的分享、听资深人士的经验之谈,这些内容才是 Treatings 最具价值的所在。 而在 Williams 看来,Treatings 所做的更是创造一种分享的氛围。他表示,「你在 Treatings 上搜索到的,都是愿意分享工作、愿意遇见新伙伴的人。」   是的,Treatings 综合了职场社交工具 LinkedIn 的特色——让你遇见更多专业的职场人士,却又没LiknkedIn 那么正式,来的更加接地气。同时,Treatings 提供了线下社交的机遇,又比一般的线下组团聚会来的更有针对性——普通的线下聚会是志同道合的大团体,Treatings 则提供了1V1深入沟通的平台。   畅想未来:轻应用的丰满发展 Treatings 的创业一直以来都是走的精简风格,应用模式精简、UI设计精简、团队精简、办公场所精简,连创业的资金源也仅来自二人此前投行工作时的丰厚积蓄,直到今年年初才敲定了一笔25万美元的天使投资。在拿到了这笔天使投资之后,Williams 和 Osetinsky 将准备首度招兵买马扩展团队——以求好好优化 iOS版 Treatings 应用。   除此之外,他们的首要任务将是培养用户群( Treatings 现已有6000用户)。目前 Treatings 尚未盈利,二人对此也甚为乐观,Williams 还开玩笑说这让税季申报无比简单。而对于未来的盈利方向,两人也是有所构想的,他们打算与机构组织达成合作,为机构成员提供更具共赢性的线下社交。   当然,创想的实现向来不易,二人现下的生活也再无之前光鲜,不过 Williams 表示,他不会回到过去的金融工作中。 「现在正是 Treatings 这种应用大放光彩的时机。」他谈到,「当前的职场社交已经有了一定基础,用户们将能够接受这种线上定位线下分享的模式。人们也越来越适应于借助科技来扩展自己到职场社交圈。」   「Treatings 让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能够互相交流,正是顺应了当下人们的需求。」Williams 最后总结道。   Source:BI    (编译:阿沫)
    硅谷
    2015年03月17日
  • 硅谷
    Zuora:“按需租用”软件经济的获益者 估值已达10亿美元 这是一个所有软件都在走向云端的时代。媒体企业、健康企业和汽车制造商已经开始为消费者提供付费服务,而不仅仅是将实体产品卖给消费者,从而与消费者建立起长期的良好关系。   如今的消费者也不再像以前一样购买软件了,而是更喜欢“租用”软件,简单来来说,就是用一个月交一个月的钱。这种软件使用方式,给消费者带来了更多的方便。   在这个浪潮中,也许没有任何一家企业比Zuora获得了更多的利益。Zuora是一家来自加州的初创企业,他们向企业销售商务软件,并且帮助企业管理软件租用营收。   在硅谷之外,Zuora鲜为人知,但是上周三他们获得了新一轮1.15亿美元的融资,其估值也随之达到了10亿美元。   Index Ventures长期以来都是Zuora的投资方,他们也参与了该公司最新的一论融资,其他参与投资的机构还包括Wellinton、BalckRock和Passport Capital等。   Zuora成立于2007年,创始人为Tien Tzuo。在创立Zuora之前,Tzuo曾是Salesforce的第11名员工,负责市场营销和战略制定工作。在创立Zuora的时候,SaaS这种商业模式还处于婴儿期,尚未广泛被人们所认知。在Tzuo选择创业之后,Saleforce的创始人Marc Benioff也成为了他第一批投资人之一。   Tzuo花费了数年的时间来推广租用型软件,让人们认识到这种软件销售方式的好处。对于企业来说,这种软件销售方式可以带来重复营收,用户必须每月缴纳租用费用才能继续使用软件。而租用软件的缺点,就是消费者如果在使用了软件一段时间之后,如果对软件不满意,他们可以随时取消使用。   但是这同时可以促使企业不断对软件做出改进,让企业一直认真倾听用户的需要和反馈。   通用汽车旗下的网络汽车诊断服务安吉星就在使用Zuora的服务。用户在购买了他们的汽车之后,可以按年租用这个服务,使用各种智能服务。   法国能源管理企业Schneider Electric也在去年开始使用Zuora的服务。这是一家年营收达到了267亿美元的大型企业。   对于Tzuo来说,现在这种状况正是他在最初创业时所期望的。和Box、DocuSign、Zendesk和Marketo等企业一样,Zuora最初凭借SaaS获得了成功。事实证明,科技行业需要这样一家企业,但是如果要想获得进一步的发展,Zuora必须要让更多人接受这种软件销售方式。   在SaaS市场上,Zuora面对的是一些非常强大的竞争对手,例如甲骨文和SAP等老牌企业。为了应对竞争,他们决定进行最近的一轮融资。在本轮融资之后,该公司融资总额已达2.5亿美元。截止到目前,Zuora拥有员工500人,他们计划在明年内将员工人数扩充到750-800人。   Tzuo表示:“如果我们规模足够大,就能够与这些大企业进行竞争。如果我们人手不够多,竞争对手就会将他们的产品卖给我们的潜在客户。”   (via cnbc,译|快鲤鱼)
    硅谷
    2015年03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