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硅谷
    Twitter收购开发人员监测企业tenXer并关闭其服务 Twitter刚刚收购了一家名为tenXer的初创企业,该企业的主要产品是指在改进编程人员工作表现,并且帮助管理者认知编程人员当前所做工作的网页服务。   本周末,该服务将会正式对用户关闭,付费用户将会获得服务费用退款。   tenXer创始人兼CEO Jeff Ma昨天在一封邮件中将本次被收购的消息对用户进行了通知。   他在邮件中表示:“今天我非常兴奋的宣布,tenXer团队将会加入Twitter,我们将会搬到旧金山继续我们的使命。能够将我们在过去3年中所学到的东西,带到世界最顶尖的工程团队中,我们感到非常兴奋。”   除了此邮件之外,其他有关本次收购的确认信息也陆续传来。tenXer的前产品营销和业务开发副总裁JP Patil在他得LinkedIn资料中写到“tenXer已被Twitter收购”。Patil本人于今年1月份离开texXer,并与3月加入GroundRounds。   目前tenXen的主页还在正常运营,但是他们的博客已经无法打开。而且该公司在GitHub的主页也已经被移除。   对于本次收购消息,Twitter并没有第一时间做出确认。   近些年来,Twitter所收购的其他初创企业包括Crashlytics、Gnip和Niche。   tenXer于2011年成立于旧金山。投资方包括e Founders Fund、Google Ventures、Khosla Ventures、Radar Ventures、True Ventures、the Social + Capital Partnership和Webb Investment Network。   该公司的程序可以从GitHub、JIRA和Pivotal Tracker等网站中调取数据,并且生成图表和活动报告。管理者可以通过这些内容了解开发团队的工作状态,以及每一个开发人员的工作速度等信息。   该公司在2013年的一份声明中称,著名移动商务企业Branding Brand曾是他们的客户之一。   创始人Jeff Ma曾有过多次创业经历。在成立tenXer之前,他曾经先后创立了GolfSpan.com(后被Demand Media收购)、CircleLending(被维珍集团收购)和Citizen Sports(被雅虎收购)等企业。   (via VB, 译/快鲤鱼)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硅谷
    2015年04月03日
  • 硅谷
    继9000万美元之后,企业安全与系统管理初创企业Tanium再获 A16Z 5200万美元投资 据re/code消息,为企业网络提供安全保护和系统管理的初创企业Tanium,以17亿5000万美元的估值,获得了硅谷著名风投A16Z(Andreessen Horowitz)5200万美元投资。 此次交易由A16Z合伙人、前微软部门负责人Stephen Sinofsky主导。去年6月,Sinofsky以9亿美元的估值,对Tanium进行了一笔9000万美元的投资。此次投资过后,Tanium成为A16Z有史以来投资最多的企业,超过了2012年A16Z对GitHub1亿美元的投资。   Tanium成立于2007年,创始人是Orion Hindawi父子,父亲是UC Berkeley的博士,儿子是UC Berkeley的肄业生。父子俩还曾于1997年创办了专注降低联网手机、电脑、服务器管理成本和复杂度的BigFix。2010年,Hindawi父子以4亿美金的价格将BigFix卖给了IBM。   Tanium受到资本热捧的一大原因是,相对于传统企业网络安全解决方案,Tanium的解决方案是客户机直接与服务器沟通,具有便捷、快速的优势。传统的系统管理或安全解决方案往往是多层方案,即从端点到管理中心往往需要经过中继/采集服务器,这样往往需要在端点设备处安装客户端软件,而且在终端数量庞大的情况下信息的收集往往需要数小时乃至数天,时效性不高,维护也不方便。   而据Tanium网站介绍,采用Tanium的解决方案,网络管理员数秒内即可掌握数十万台设备的情况,并可在同样的时间内做出变更。所有网络节点均可查询、管理、更新、保护,而且在浏览器上近乎实时(15秒左右)进行。   谈及这笔融资,联合创始人Orion Hindawi表示,“我们已经多次拒绝了投资机构的注资申请,因为我们并不缺钱。”事实上,Tanium自2012年就已经盈利,包括VISA、Nasdaq、Qualcomm等众多企业和美国政府都是Tanium的顾客。   而之所以接受A16Z的投资,Hindawi表示,这笔钱将在未来Tanium国际化时派上用场。多年来,Tanium一直扎根于美国本土,现在有走出去的意愿。目前,Tanium已经开始向欧洲、亚洲地区的企业展示自己的网络安全解决方案。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硅谷
    2015年04月03日
  • 硅谷
    企业社交媒体管理公司Sprinklr获4600万美元E轮融资,估值超10亿美元 创建时间只有5年的企业社交媒体管理创业公司Sprinklr今天宣布获得4600万美元E轮融资,公司估值超过10亿美元。   目前全世界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科技创业公司约有35家。   Sprinklr同时宣布推出“体验云”服务,该产品能让品牌商在23个社交渠道和品牌网站上创建、管理和发送产品的用户体验。   Sprinklr为企业提供其社交媒体的跨平台管理和图表分析等服务,它的顾客包括微软和维珍美国等。   通过近期收购内容管理系统公司Pluck,加上它对社交传媒战略咨询公司Branderati的收购,Sprinklr能管理社交媒体的各种内容,功能包括社交登录、评论和游戏化。   该公司还收购了Dachis Group和TBG Digital公司以增强分析和社交广告能力。   尽管该公司专注于社交媒体,但它正向客户体验管理方向转型。对大多数品牌商来说,一开始他们只把社交媒体当成试验。然而如今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品牌商多渠道客户参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几年像Adobe、Salesforce和Oracle这些大公司都收购了各类社交媒体解决方案公司,并将它们纳入自己的跨渠道“营销云”服务中。Sprinklr意识到这些大公司将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因此它必须让自己转变为不仅只是一个社交工具。   “跨国企业正从以渠道和功能为中心的思路向外扩张,以回应日益互联的客户。点解决方案和分离的云服务都不能让企业在每个社交接触点上持续提供有价值的客户体验。”Sprinklr的CEO Ragy Thomas在新闻发布会上说。   除了把称自己为体验平台外,该公司在此方向上采取的另一措施是与SAP 的电商全渠道解决平台Hybris进行整合,以推动其新的商业业务。   Sprinklr此轮融资由现有投资者Battery Ventures、Iconiq Capital和英特尔资本领投。迄今Sprinklr共获得1.235亿美元融资。其竞争对手Hootsuite在2013年下半年的最新一轮融资中募集了1.65亿美元。   (via VB,译|快鲤鱼)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硅谷
    2015年04月01日
  • 硅谷
    SAP联合创始人茨奇拉去世 享年74岁 [摘要]茨奇拉与四名前IBM的同事在1972年创办了SAP,该公司开辟了ERP软件的基础。 开辟了现代企业资源计划(ERP)软件、并把一家德国公司变成为全球软件巨头的SAP联合创始人克劳斯·茨奇拉(Klaus Tschira),周二在海德堡逝世,享年74岁。   茨奇拉与四名前IBM的同事在1972年创办了SAP,目标是为即时数据处理开发标准化的应用软件,这种做法在当时有悖于以此为方向的系统。   SAP在周二的声明中表示,“茨奇拉对科学的强烈喜好,特别是对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喜好,在一生中指引着他。因为他奠定的基础,为许多青年才俊进入科学领域开启了大门。”SAP并未透露茨奇拉逝世的原因,但表示茨奇拉的逝世“并不意外。”   SAP在1973年完成了公司首个财务会计系统RF。该软件套装后来成为了一系列其它软件模块的基石,也就是SAP R/1 ERP。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随着企业让即时计算成为了日常业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SAP R/1 ERP和继任产品成为了商业软件市场的关键元素之一。   在获得物理学学位并在IBM任职一段时间后,茨奇拉与汉斯-威尔内·赫克托(Hans-Werner Hector)、迪特马·霍普(Dietmar Hopp)、克劳斯·韦伦罗伊特(Claus Wellenreuther)、哈索·普拉特纳(Hasso Plattner)在德国曼海姆共同创办了SAP。在1988年至1998年期间,茨奇拉曾担任SAP董事会董事,并在1998年至2007年担任公司监事会监事。   茨奇拉在1995年创办了非盈利性组织克劳斯·茨奇拉基金会(Klaus Tschira Foundation),用于支持科学和数学领域的项目。2008年,茨奇拉和妻子格尔达创办了格尔达和克劳斯·茨奇拉基金会(Gerda and Klaus Tschira Foundation)。   尽管SAP后来在企业资源计划软件市场的地位受到了甲骨文、微软等公司的挑战,但该公司依旧是该领域的龙头。SAP当前是欧洲最大的科技公司,2014年营收为176亿欧元(约合189亿美元),拥有超过7.4万名员工。(明轩)   来源:腾讯科技
    硅谷
    2015年04月01日
  • 硅谷
    供应链管理到底有多重要?FusionOps获1200万美元B轮融资 据WSJ的消息,供应链管理平台FusionOps完成了由NEA领投的1200万美元B轮融资,其他参投机构包括Sierra Ventures等。这家成立超过10年的软件公司现在专注于把供应链管理服务带向云端。   FusionOps成立于2005年,致力于开发基于云端的供应链分析软件。这套软件从企业客户的SAP和Oracle系统里获取数据,做供应链方面的分析,以帮助客户了解他们供应链的情况,比如是否可以按时完成全额的发货量指标、库存趋势,或者供应商方面的情况等。这套分析软件的另一个优点是,企业客户不需要弃用自己原本的IT系统。FusionOps是在企业客户原有基础上更好的利用数据来补齐供应链管理功能,让整个企业更快的运转起来。   FusionOps目前的客户包括Merck、Columbia Sportswear等。这笔新融资将被用于为更专业的供应链市场提供支持。FusionOps也将扩张自己的管理团队,把自己的客户从目前200个左右增涨到上千个,进一步完成全球扩张。FusionOps目前的主要对手是供应链管理移动平台Elementum。   NEA此前投资过Salesforce.com 和 Workday,后来这两家公司都成功上市了。Salesforce.com 和 Workday都致力于把不同类型的传统商业软件做成在线的服务,让这些软件使用起来更方便、更便宜。NEA相信,此次投资的FusionOps也会朝着这两家公司的脚步走下去。   这家公司大致情况介绍完了,接下来说说我的想法。我认为目前这个阶段,我们需要更多的关注像FusionOps这样的公司,原因是这样:   德国那边,之前一直在提工业4.0的战略计划。所谓的工业4.0,就是利用互联网和物联网(也就是IOT)改善传统工业、提高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效率,整合客户和商业伙伴,让制造业变得“智能化”、“数字化”。   IOT到目前为止其实并没有太明显的发展,工业4.0的时代可能距离现在也还有挺长一段路要走。但我相信这个阶段在未来肯定会出现,出现之后的影响也一定非常大。因为工业方面的每一次革新,都会诞生几家庞大的平台型大公司。技术进步卷起的新浪潮会给新一批的人持续不断的创造新的机会。我们目前可能站在相对早期的阶段,脚底下一片风平浪静,但新力量总是在最初的几股暗涌里慢慢凝聚起来的。类似FusionOps这样的公司,或许就代表着这样一支暗流。   拿供应链管理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又非常复杂的问题,特别是对新硬件创业来说。同时,这一点不借助新的技术力量又很难进行优化和提升。从原材料到最终到达消费者手里的产品,供应链牵扯到商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方面的管理,以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的一整套资源调度。这些东西需要一个强大的信息系统支撑起来,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在目前这个阶段——也是IOT爆发之前的过渡阶段,就是最好的优化工具。   来源:36氪  作者:Retric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硅谷
    2015年03月30日
  • 硅谷
    InsideSales.com同时获得Salesforce和微软的6000万美元投资,估值已超15亿美元 猎云网注:大数据时代,风云四起,各路高手,此起彼伏。谁能逐鹿中原,一统天下,仍是大变数。本文的主角InsideSales就是一家把大数据做成一个辅助决策工具的公司,虽然无法确保它一定能走出混沌,但是能获得Salesforce和微软的青睐,也绝对不能小觑。   InsideSales.com,《华尔街日报》亿万美元初创公司俱乐部成员,最近又大出风头。它在最新的一次融资活动中,从Salesforce和微软共募集到6000万美元的资金。   这家来自犹他州Provo的公司主要为Salesforce提供分析数据的软件,该软件可以通过分析大量的数据来预测人们最有可能购买的时刻。该公司先前在一场融资活动中融资1.39亿美元,估值约10亿美元。根据首席执行官Dave Elkington的介绍,截至目前,InsideSales的估值已经超过15亿美元。   在此次融资活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能同时获得Salesforce和微软的投资,毕竟这两家行业巨头曾经是死对头,这样的状况一直到去年才得到改变。去年,纳德拉从鲍尔默的手里接过执掌微软的大权,随即在五月,纳德拉和Salesforce的首席执行官Marc Benioff就宣布两家公司结成合作伙伴关系。   这两家公司向公众承诺会进行友好合作,“把顾客放在首要位置”。当时的计划是让两家的关键软件互相兼容,给顾客打造更有效率的工作环境。现在,这两家公司似乎又开始一起投资了。   Elkington说:“这是一种真正的平衡关系,随着两种都极其重要的生态系统走向融合,最大受益者将会是无数像我们这样的用户。”   InsideSales起先并没有期待能够融得更多的资金,但是由于他们参加了Salesforce公司的年度客户会议Dreamforce,他们的期待就有所改变了。在这次会议上,Benioff和Salesforce的其他高管注意到了InsideSales可以创造更多的业务,这让InsideSales获得了难得的机遇。   Benioff让Elkington向Salesforce的高管们展示了公司的季度业务报告,之后就提出了投资意向,开出的价格远远高于Salesforce已经投入的“名义金额”。   与此同时,InsideSales也正在和微软进行合作洽谈。在先前的融资轮中,微软就有意投资InsideSales,而在谈判中,Elkington也向纳德拉展示了公司的软件。   Elkington说:“我并不想出售自己的业务,毕竟这是我的心头肉。一直以来我都想建造一个足够大足够有效的事物来改变世界,所以我认为只和Salesforce合作是不明智的。”   虽然两家公司都想投入更多的资金,但是彼此之间还是很愿意一起进行投资的。而公开市场的投资者们也听说了这次融资活动,并踊跃参与。之前Elkington已经拒绝了上亿美元的投资,他最终将融资终值确定在了一个合适的数字上,这既保证了自家公司受益,也保证了合作双方都没有稀释太多的投资者股份。   新资金将用于进一步将InsideSales的软件与Salesforce和微软的产品进行整合,为客户创造新的产品。举个例子吧,有些公司的高管不喜欢电话骚扰,他们更愿意回复短信;还有些公司的程序员更喜欢在深夜查收邮件,并且很可能在那个时候看中一款产品。这些行为可以通过微软的Outlook和Salesforce的历史行为记录里查询到。InsideSales产品有一个“连续学习”的算法层,他们会把各种影响销售行为的因素汇聚在一起,这些因素范围很广,包括了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从天气到本地燃气价格,包罗万象。最后InsideSales会把海量销售交互数据和外部资源数据汇总到一起,导入自己的平台里面进行分析。   Elkington说:“我们开发的预测平台是具有主动性的,除了可以预测购买者和其购买可能性外,还可以预测人们将要买什么。”   InsideSales建设了一些云计算基础设施,例如其在弗吉尼亚州开设了一个新的数据中心,在欧洲建立了电信云中心。新资金也将会投入到这些基础设施中。而Elkington也透露道,由于Salesforce和微软在全球拥有广泛的客户,这也将会加速InsideSales的国际扩张。   主导本次融资的是Salesforce公司,参与此次融资的其余投资者包括Polaris Partners、Kleiner Perkins Caufield&Byers、Hummer Winblad venture partners、U.S.Venture Partners和Zetta Venture Partners。   Source: WSJ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硅谷
    2015年03月30日
  • 硅谷
    Caliber 推出面向职场人士的消息应用 过去多年,在 LinkedIn 的阴影下,多家创业公司试图提供新方式,尤其是基于移动端的方式,帮助企业员工相互通信,发掘企业市场的某些细分领域。今天,一款名为 Caliber 的新应用带来了一些不同之处:该应用并未试图与 LinkedIn 直接竞争,而是提供了一款互补的工具,一方面帮助用户与当前的 LinkedIn 联系人聊天,而另一方面则帮助用户扩大自己的职场关系网,同时屏蔽掉垃圾消息。   Caliber 推出于 去年夏季 ,最初是一款类似 Tinder 风格的应用,帮助人们建立职业联系。该公司首席执行官安德里斯·布兰科(Andres Blank)表示,最初这款应用的用户数已达到 2 万,但 Caliber 的团队随后意识到,用户真正想要的并不是这样的模式。用户不只需要联系感兴趣的人,还希望能向职业联系人发送消息。   不过,开发面向商业用途的消息应用也有着自身的困难。用户需要创建包含职业信息的帐号,在平台上搜索并查找适当的联系人。而最重要的是,这样的应用需要避免垃圾消息的泛滥。 我发现,专注于这一领域的许多其他应用都遭遇了垃圾消息的困扰。创业公司开发有趣的社交体验,帮助企业员工建立联系,但垃圾消息似乎很难得到控制。   如果你的建议和观点很有价值,或者说别人有求于你,例如你是一名颇有成就的风险投资家,那么你将会收到大量的好友请求。无论加入什么平台,你都会收到许多这类消息。对这样的用户来说,参与这种平台将变得困难,甚至导致他们不想参与这些平台。   关于 Caliber,有趣的一点在于,该公司的解决方案专注于解决上述问题。 这款应用的用户帐号基于 LinkedIn,因此可以了解用户之间的职业社交关系。如果两名用户已经是 LinkedIn 联系人,并且同时使用 Caliber,那么就可以在这一应用中互发消息。而如果其中只有一人使用 Caliber,那么 Caliber 用户可以通过该应用发送 LinkedIn 站内信给非 Caliber 用户。如果双方并没有在 LinkedIn 上建立联系,那么用户可以通过 Caliber 发送加好友请求。   此外,与大部分社交应用不同,当有消息到来时,这款应用并不会立即向用户发送推送通知。因此,你不必为回应烦人的推送通知而苦恼。在一星期末,Caliber 会将用户收到的请求汇总并进行排序,随后再呈现给用户。用户的 LinkedIn 联系人,以及 Caliber 中的热门人物会出现在这一汇总清单的前列。因此,用户可以更好地决定与谁建立好友关系,并知道为何要建立这样的关系。   与 LinkedIn、Facebook,以及大部分社交网络不同,所有未回应的请求将会在一周时间后消失。   这并不会阻止他人再次尝试加为好友。不过,这一举措能使加好友流程更加智能、更加简单。   与此同时,如果你需要扩大自己的职场关系网,那么可以通过 Caliber,基于人们的职业经历,例如职位、技能和公司,来查找其他用户。 目前,Caliber 应用仅支持联系人之间的消息发送,而未来,该团队还希望支持视频通话、文件共享,以及会议活动邀请等功能,并将支持的社交网络扩大至 Twitter 和 AngelList。最终,该公司希望通过企业级功能获得收入,例如与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的连接,帮助企业招聘者或人力资源经理获得数据,以更好地招到专业人才。   不过,Caliber 也存在一个潜在的问题。该应用基于 LinkedIn,而后者以往似乎不太愿意支持第三方应用生态系统。例如近期,LinkedIn 宣布 只向合作伙伴开放完整的应用程序接口(API)。Caliber 正在申请成为 LinkedIn 的合作伙伴,但目前尚未成功。不过布兰科仍对此充满希望。   “从短期来看,可以说,我们的服务和 LinkedIn 站内信之间有些许相似之处。不过从长期来看,我们将成为一款单纯的通信应用。”他表示,“LinkedIn 更多地关注用户的身份和简历。我认为,我们可以与他们互补,同时也为他们的平台做出贡献。”他指出,Caliber 可以帮助人们在 LinkedIn 上建立联系。   目前,Caliber 团队位于纽约,共有 5 名成员,正在完成种子轮融资。布兰科也是 一名天使投资人,曾成功创立并 出售 Pixable。除他之外,该公司的其他创始人还包括 TechStars 成员克里斯·卡尔梅恩(Chris Calmeyn)。他此前曾是 Piictu 的负责人,以及 Travelocity 的产品经理。   目前,这款新应用可以 通过 iOS 和安卓平台下载 。   Caliber Debuts A Messaging App Designed For Business Professionals A number of startups in years past have tried to carve out their own niche in the business networking space under the looming shadow of LinkedIn by offering an alternative way to connect with industry colleagues, often on mobile. But today, a new app called Caliber is offering a slightly different take on the concept: instead of trying to compete with LinkedIn directly, its service offers a complementary tool that lets you chat with your LinkedIn contacts as well as grow your network without being overrun by request spam. Caliber itself first launched last summer, but initially offered a Tinder-like app for making business connections. That app grew to 20,000 users, but the team realized that it wasn’t quite what people wanted. Users didn’t want to just connect with other interesting people, they wanted to be able to reach their business contacts and message them, explains company co-founder and CEO Andres Blank. However, building a messaging app for business use presents its own sorts of challenges. Users have to create accounts that include their professional identities, they need to be able to search for and find the right people on the platform, and most importantly, the app needs to be careful to not encourage spam. That latter problem is something I’ve seen a number of other attempts in this space gloss over – startups would create these interesting social experiences for connecting industry colleagues, but they would never address the issue of spam. That is, when you’re someone whose advice or insight is valuable, or you’re someone who’s in demand – think, for example, a VC getting hundreds of pitches from entrepreneurs – you become overwhelmed by the number of requests to connect or incoming messages on any platform you join. For these sought-after users, the problem makes it difficult for you to participate, and it even discourages you from doing so. What’s interesting about Caliber is that it has focused on developing a solution to this problem. The app leverages LinkedIn to build out its user profiles and understand who’s connected to who. If two people are already LinkedIn connections and are both on Caliber, they can message each other in the app. If they’re connected on LinkedIn, but only one person uses the app, the app lets you send a LinkedIn InMail to the non-Caliber user. And if both users are not connected on LinkedIn, one user can send a request to connect with the other on Caliber instead. But the app doesn’t barrage users with requests the minute they come in like most social apps do. There aren’t buzzy push notifications forcing to you to respond to each incoming invite. Rather, at the end of the week, Caliber presents a list of your requests and it ranks them for you, showing those first where you have mutual connections or the person is popular within the app. This allows you to make better decisions about who to connect to, and why. Then, unlike on LinkedIn or Facebook or most other social networks, all the unanswered requests just disappear after a week’s time.  That doesn’t prevent those same users from trying again later, but it does make the process of growing your network – smartly – a lot easier. Meanwhile, if you’re the one in need of expanding your network, you can use Caliber to seek out users based on their professional experience, including their roles, skills and companies. Currently, the Caliber app only enables messaging between contacts, but in the future, the team wants to expand the app to support things like video calls, file sharing or appointment scheduling, as well as connecting to contacts on other networks, like Twitter or AngelList, for example . And eventually, it wants to generate revenue through business-level features, like support for connecting with CRM systems, or the ability to generate data that could help recruiters or hiring managers find in-demand professionals. One potential problem Caliber could face, however, is that it’s being built on top of LinkedIn – a company which doesn’t have a good history with regard to supporting its ecosystem of third-party apps. For instance, it recently began limiting full API usage only to partners. Caliber is applying for partnership status, but hasn’t been granted this yet. However, Blank is hopeful. “Right now in the short-term, you could say there are some similarities [between us and what LinkedIn] does with InMail, but in the long-term, we’re a pure communications app,” he says. “LinkedIn is much more about identity. It’s about your resumé…I think we’re complementary to them and we also give back to their platform,” Blank notes, adding that Caliber can help people establish a connection on LinkedIn, too. The company is a team of five based in New York and is now closing a seed round. In addition to CEO Blank, an angel investor who previously founded and sold Pixable, the startup is co-founded by Chris Calmeyn, a TechStars alum and previously head of product at Piictu and a product manager at Travelocity. The new app is available for both iOS and Android. 来源:techcrunch.cn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硅谷
    2015年03月27日
  • 硅谷
    韩国首尔商务英语服务BeNative Pro获270万美元融资 位于韩国首尔的教育初创公司Smatoos宣布,已经获得了270万美元的B轮融资,用于支持今年年初开设的商务英语学习服务BeNative Pro。投资方有Korea Investment Partners,Mirae Asset Venture Investment和Partners Investment。所得资金将用于开拓中国和台湾市场,以及进一步扩大日本市场。   在线英语学习平台在亚洲并不新鲜,这种服务相比于传统教学方式廉价许多。在日本和韩国,传统的教育培训可能每周会花费数百美元,但BeNative Pro的虚拟课程每月仅100美元,甚至更少。从BeNative的最初主要应用中分离出来的商务英语服务,自2013年以来其下载量已经达到了50万。   Smatoos和副总裁Jonathan Moore表示,公司最初应用的64%公司来自韩国,27%来自日本,9%来自中国。一些韩国和日本的大学已经接受BeNative的课程,用于抵消学分。在商务英语方面,该公司也一直在争取企业客户。   “我们已经与三星及LG的官方在线教育提供商Credu和Meganext,达成了合作协议,与日本最大的电子商务网站之一的Benefit One也签订了合约。现在,我们在与索尼和日立谈判。”   在英语学习中,亚洲的学校专注于语法和正式英语,这也与大学往常考试的内容相一致,但缺乏日常的实际练习。而为商务人士提供的私人对话课程,也基本上由那些刚从西方学校毕业的人来教,但他们并没有相关的商务经验。   这些缺陷都存在于现在的英语教育系统中,但也为Smatoos创造了商机。BeNative的重点是真实世界的英语,教导如何自然地说话。商务英语服务会使用美国企业家和CEO们视频,他们都有多年的管理和谈判经验。正如Moore所说: “视频绝对没有按书本来,我们只是问他们业务,产品和服务方面的问题。我们通过推荐和社交网络,寻找视频中的企业家。我们下月还会赞助爱迪生奖,并进行一些采访。过去,我们会在TechCrunch Disrupt等会议上做采访。在未来,我们还会在更多会议上做采访,并采用英语和中文,因为我们计划开发BeNative中文版。”   Smatoos在经过B轮融资后,总融资额达到约600万美元,公司CEOAlan Moonsoo Kim此前还创立过Etoos公司,这家公司后来在2006年被卖了3000万美元。   Smatoos还计划在明年进行C轮融资,并在2017年上市。   (via techinasia,译|快鲤鱼)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硅谷
    2015年03月26日
  • 硅谷
    在线招聘“下乡”:Freelancer.com给菲律宾农村待业者带来平等就业机会 注:在菲律宾,工作机会往往集中在大城市,农村地区的求职者要想找到工作就得背井离乡。而在线自由职业平台可以将自由职业者与全世界的客户联系在一起,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打破了地域的局限性,改善农村地区的就业率。   科技改变了我们工作的方式,使得我们的工作时间更富有弹性,还能在家里舒适的环境下工作。但它真的能像我们期望的那样,给农村地区带来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吗?   Evan Tan是Freelancer.com东南亚地区主管,在他看来答案是肯定的,至少在菲律宾是这样。他说,随着自由职业网站的发展,人们不再需要前往首都等大城市去找工作了。   “在线自由职业平台给了人们平等的机会去从事自己想做的工作,无论他们的经济情况、社会地位和教育背景如何。”   除了Freelancer.com,菲律宾还有一些网站能把自由职业者和全世界寻求短期合作的客户联系在一起,其中就包括Elance-oDesk和Raket.ph。   Tan说他们正在和政府的信息技术(ICT)办公室合作,给落后的农村地区带来更多工作机会,此举和国家的信息与通信技术发展路线也是相符的。   在这个路线下,到2016年菲律宾计划为全国人民增加至少160万个与IT相关的外包工作机会,涉及的人口中至少有40%来自农村。   ICT办公室的副执行主任Mon Ibrahim承认要想在农村地区取得进展需要花一些时间,特别是一直充斥着暴力的棉兰老岛南部。在最近的一次关于农村外包工作的论坛上,Ibrahim说:“大部分IT业过程管理产业的知名公司都很犹豫要不要前往棉兰老。而政府意识到外包或网上工作能为这个地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资源分配不均,大城市机会更多 根据菲律宾国家统计协调委员会的数据,Tan说全国16个最贫穷的行政区有10个在棉兰老。   要想分散就业机会并且促进这些行政区的发展,还需要很大的努力,实际上就业机会还是集中在经济飞速发展的马尼拉。   举个例子,简单看一眼Jobstreet网站,你就会发现在菲律宾首都区有超过4.3万个职务空缺,而这个数字超过全国所有其他地区的总和。Tan说北棉兰老只有450个职务空缺,达沃890多个,SoCCSKSarGen(菲律宾的一个大区,位于棉兰老中部)220多个,米沙鄢中部3200多个,伊罗戈斯830多个,科迪勒拉行政区(CAR)630多个。   Tan指着菲律宾的主要商业区说:“我们认为就业机会都集中在马尼拉,这是不公平的。我还记得有个故事是说马卡蒂市一到周末人口就会从200万减少到50万,这表明有150万人在工作日是从别的地区去马卡蒂工作的。如果你有个亲戚或者朋友离开家乡去首都‘寻找更好的机会’,这在菲律宾都是很常见的事。”   网上工作推进农村地区就业,效果显著 然而这种情况终于要有所改变了,虽然会很缓慢,这还多亏了网上工作的发展。   根据Freelancer.com菲律宾方面的数据,Tan说在过去几年里棉兰老各个城市的网上工作者一直在增加。实际上,岛上的卡加延-德奥罗、达沃和伊利甘这三座城市都位于Freelancer.com上“网上工作者人数最多的菲律宾城市”前20。2014年,Freelancer.com在这三座城市的用户人数依次增长了23.8%、21.4%和14.9%。   “尽管工作缺乏多样性,用户还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我们看到了巨大的潜力。我们的任务就是继续努力让更多的人拥有这样的机会。”   Tan认为,在线自由职业平台对全国的失业率也有所改善。   从菲律宾统计局的最新数据可以看出,菲律宾的失业率或者说失业劳动力百分比从2014年10月的6%增长到2015年1月的6.6%。   相比之下,Freelancer.com上工作者的人数每年都在增长。平台上注册的菲律宾人总数已经从2014年2月的45万人增长到2015年2月的60万人。   Freelancer.com拒绝透露这些自由职业者收入的总和,但是我们可以在季度盈利报告里看到他们为网站带来的利润。   Tan总结:“正如我们一直强调的,网络为求职者拓宽了道路,无论他们在哪,是什么样的人,都有机会做自己理想的工作,而且也增强了人才流动性。”   (编译:Colin)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硅谷
    2015年03月26日
  • 硅谷
    这家初创公司开发的安卓POS应用:让中小企业的日子好过多了 当你在饭店吃饭时,如果上菜很慢,会不会感到很恼火?服务员把你的菜单胡乱写在一张破纸上,结果上菜的时候你会发现,不是这个菜不对,就是那个菜没上。现在,终于有一个更好的菜单管理解决方案啦。   Pawoon是一家印度尼西亚初创公司,主要为当地中小企业提供POS系统服务。使用Pawoon,菜单和销售单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进行记录,相关信息则被记录在线上。使用这套系统的企业主们可以从中受益,因为他们可以从系统中获得很多有用的数据信息,比如可以了解公司最热门的产品是什么,以及每天销售最繁忙的是哪段时间。   Pawoon系统包括一个基于浏览器的界面,一款可以应用在任何饭店、商铺内的移动App应用。在浏览器上,商户主可以设置自己的店铺名称和店铺地址,分配员工和相关设备,并创建产品类型和定价类型。此外,他们还可以访问Pawoon为用户提供的数据分析页面。通过App应用,公司员工可以记录自己销售的产品,操作也非常简单,只需一次简单的点击就能完成。他们还可以收集客户数据,帮助商户主维护客户关系管理。   Ahmad Gadi是Pawoon公司创始人,他非常喜欢为中小企业做点儿事情,因为之前Ahamd一直在想Kraft Foods这样的大公司工作,每天都会使用很多高大上的商业应用程序。   “我时常在想,如果小企业也能用上这些高端App,肯定会对管理公司、监控公司非常有帮助。不过,以前我们无法提供简单且实惠的解决方案。”   目前,Pawoon是Ideabox企业孵化器中的孵化初创公司之一,该孵化器位于印尼首都雅加达,今年二月,Pawoon推出了beta版产品。根据Gadi透露,在快速消费品领域里公司已经获得了不少客户,每月处理的交易金额达到了数亿印尼盾(1亿印尼盾约合7660美元)。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Pawoon采用的是订购商业模式,而非从平台上每笔业务交易中抽成。Pawoon推出了一款免费版产品,该产品每月只允许用户在一款设备上处理300笔交易。有能力的公司可以购买升级版应用,每月订购费为19.9万印尼盾,约合15.3美元。   事实上,除了免费版产品和极具竞争力的定价之外,Pawoon之所以能获得较大用户群的原因之一,就是这是一款安卓应用。相对而言,他们的竞争对手Moka应用主要针对iPad和高端平板电脑;另一款产品DealPos只支持浏览器;还有Omegasoft POS云技术解决方案则太过复杂,而且价格较高。   很快,Pawoon就要从Ideabox孵化器毕业,Gadi表示,他和他的团队目前正在准备Demo Day的营销推广工作,届时希望能可以找到合作伙伴,拓展更多客户,并且寻觅潜在投资人。   (via Techinasia,译|快鲤鱼)
    硅谷
    2015年03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