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硅谷
    IT教育初创企业Pluralsight以3600万美元价格收购Code School 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在各种在线教育公司层出不穷的今天,去哪里学是个问题。而这类公司要想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就必须在专业性、内容规模等方面做大做强,大鱼吃小鱼成为必然选择。   因此,IT 在线教育公司Pluralsight的战略目标很明确,就是要通过收购小型公司来完善职业 IT 教育培训完整生态链。今天该公司宣布以 3600 万美元收购另一家提供开发教学视频和实训的初创企业 Code School。   Code School 由 Gregg Pollack 成立于 2011 年,总部位于奥兰多。虽然 Code School 成立只有 3 年多的时间,但是 Pollack 为开发者提供 IT 教育内容的努力已有 8 年历史。现在 Code School 可以为开发者提供 JavaScript、HTML/CSS、Ruby、iOS 以及 Git 等的教学课程、视频以及截屏,有 web 版和移动 app,尤其注重实践培训,在编程经验有限的开发者中很受欢迎。目前其注册用户数已达 100 万,月活跃用户数为 4 万左右。   在去年 8 月获得了1.35亿美元的融资后,Pluralsight 的荷包很鼓。这已经是 Pluralsight 过去 18 个月 Pluralsight 进行的第 6 笔收购(其他 5 笔收购分别为评测平台Smarterer、创意教学 Digital Tutors、在线技术教育网站 PeepCode、开源课程教学网站 TrainSignal、截屏技术供应商 Tekpub)。此前 Pluralsight 提供的总课程数已接近 4000 门,除了面向 IT 专业人士提供教学内容外(月费 29 美元),Pluralsight 还面向企业提供内部培训课程(收取年费)。这次的收购必将进一步加强 Pluralsight 与其他对手如 Lynda、Skillsoft 等进行竞争的实力。根据 CBInsights 的数据,其估值已达 10 亿美元。   [本文参考以下来源:bits.blogs.nytimes.com, wired.com]
    硅谷
    2015年01月27日
  • 硅谷
    社交客户服务公司Sparkcentral完成1200万美元B轮融资 社交客户服务公司 Sparkcentral 已完成 B 轮融资,募集资金 1200 万美元,此轮融资由 Split RockPartners 领投。Sparkcentral 向企业提供一系列工具,帮助他们经由社交渠道对客户提供支持。   在此之前,Sparkcentral 已经募集资金 560 万美元 ,其中包括在 2013 年 10 月份完成的 450 万美元 A 轮融资。鉴于上一轮融资是在 15 个月前完成的,Sparkcentral 的 B 轮融资也处于正常的融资周期内。   我向 Sparkcentral 提了一个问题,即为何决定在 B 轮融资中募集资金 1200 万美元,因为在当前资本环境下,这一融资额只能算适中,即便参照以往的标准衡量。Sparkcentral 首席执行官达维·克斯滕斯(Davy Kestens)对此表示,1200 万美元融资额“符合公司增长曲线,”也是基于 Sparkcentral 在扩充团队规模和功能集时所需要的资金做出的一个决定。   同科技行业其他没有进入“死亡漩涡”(death spiral)的公司一样,Sparkcentral 也正在招募人才。该公司预计 2015 年员工数量将从现在的 30 人增至 60 人。Sparkcentral 的业务目前在美国和比利时两地同时展开。   Sparkcentral 究竟是做什么业务的?为此,我采访了 Sparkcentral 联合创始人马特·芬尼兰(Matt Finneran),他表示 Sparkcentral 曾经是一家专注于客户服务的社交媒体公司,现在则将自己定位于一家专注社交媒体的客户服务公司。在芬尼兰看来,Sparkcentral 不同于社交媒体管理领域的其他公司,比如总部设在芝加哥的 SproutSocial,因为它的业务重点并不在市场营销方面。   我本希望 Sparkcentral 能提供一下详细的最新财务数据,但该公司只是给出了比较数据,而非绝对数据。这样一来,我们只能对 Sparkcentral 最近的财务状况有个大概的了解。据 Sparkcentral 介绍,该公司 2014 年营收比 2013 年增长 320%。同期,Sparkcentral 客户数量增长了 100%。这两项数据表明,Sparkcentral 的客户数量日渐增多,而当前客户的合同价值也不断增长。   我又提到了有关财务的话题,让 Sparkcentral 谈一谈它如何实现增长和开支的平衡—— Box 对未来的收入增长进行了大规模投资 ,而不是将如何扭转短期亏损放在第一位,这种策略曾在 公开市场引发疑虑 。克斯滕斯表示,重要的是拥有“增长路线图”,但不从“悬崖上猛地掉下来”同样关键。   Sparkcentral 之所以不同于其他软件即服务(SaaS)公司,原因是由于有些客户属于 Delta 这样的大公司,月度经常性收入(MRR)与年度经常性收入(ARR)之比可能超出了正常标准范围——换句话说,我估计 Delta 不是按月向 Sparkcentral 支付购买软件的费用。克斯滕斯表示,鉴于此,该公司在追踪自家财务表现时更注重季度数据,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一个拥挤但增长迅速的科技细分市场,Sparkcentral 取得了飞速发展。该公司拥有实现发展计划所需要的资金,现在的问题是这些计划能否得到执行。我会在未来几个季度继续关注这家公司,看一看能否弄到最新的营收数据。   Social Customer Service Firm Sparkcentral Locks Up A $12M Series B Sparkcentral, a company that provides tools to help businesses conduct customer support over social channels, has raised a $12 million Series B round of funding, led by Split Rock Partners.   The company previously raised a total of $5.6 million, including a $4.5 million Series A round of capital in October of 2013, or around 15 months ago. That places the company’s Series B round inside of a normal raising schedule.   I asked Sparkcentral why it decided to raise $12 million for its Series B — in the current capital climate, the sum is slightly modest, even if standard by historical norms. The company’s CEO Davy Kestens indicated that the sum “fit [the company’s] growth curve,” and was predicated on how much money Sparkcentral would need to expand both its staff, and feature set.   Like quite literally every company in technology that isn’t entering some sort of deathspiral, Sparkcentral is hiring. The firm, which splits its operation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Belgium, expects to double its current 30 person employee base in 2015.   So, what is Sparkcentral? I spoke to its co-founder Matt Finneran, who indicated that the company was once a social media company focusing on customer service, but now thinks of itself as a customer service firm that focuses on social media. In the view of Finneran, Sparkcentral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players in the social media management space because it does not have a marketing focus, like the Chicago-based Sprout Social.   I asked the company to detail is recent financial performance, and it responded with comparative, and not absolute data. That weakens the dataset. Still, according to Sparkcentral, its revenue grew 320 percent in 2014, when compared to the year prior. During that same period, its customer based expanded 100 percent. Those two figures imply that the company is landing increasingly large clients, that it is seeing increasing contract value among current customers, or som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Continuing the financial theme, I asked the company how it weighed a balance between growth, and spend — Box famously invested heavily in future revenues, only to see its short-term losses spook the public markets. Kestens indicated that it is important to have a “roadmap for growth,” but that it is also critical to not “drive off a cliff” at full clip.   Sparkcentral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SaaS companies in that, given that some of its clients are large firms like Delta, its ratio of monthly recurring revenue to annual recurring revenue (MRR v. ARR) is likely outside of the norms — I presume that Delta isn’t paying for much software on a monthly basis, in other words. Kestens said that his firm is, given that, unsurprisingly more focused on quarterly data when it comes to tracking its own performance.   SparkCentral has grown quickly inside of an expanding, if crowded technology market category. It has the capital to pull off its plans, so now the question is execution. I’ll check in with the firm in a few quarters, and see if I can scare up some new revenue numbers.   IMAGE BY FLICKR USER DANIEL DIONNE. UNDER CC BY 2.0 LICENSE (IMAGE HAS BEEN CROPPED)   来源:techcrunch    
    硅谷
    2015年01月26日
  • 硅谷
    Box上市首日股价大涨65% 市值接近28亿美元 [摘要]Box是一个在线文件共享以及云端内容管理服务平台。   云存储与协作公司Box周五早上在纽约证券交易所迎来了上市后的首秀,完成了长达10个月的上市历程,期间曾至少两次推迟。   上市首日,Box股价报收于23.15美元,与14美元的发行价相比涨幅超过65%。Box以20.20美元的股价开盘,期间最高曾上涨至24.73美元。根据周五的收盘价计算,Box市值接近28亿美元。摩根士丹利、瑞信和摩根大通为主承销商。   Box通过IPO筹资1.75亿美元,最初对公司的估值为17亿美元。随着股价上涨,该公司筹集到的资金也水涨船高。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接受采访时,Box创始人兼CEO艾伦·列维(Aaron Levie)表示,他对IPO过程感到满意,对公司筹集到的资金也感到满意。“股市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地方,我们很高兴现有的结果。”他说,“没有一丝丝遗憾。”   除了IPO融资,Box还有去年7月份通过私募公司TPG和对冲基金Coatue Management筹得的1.5亿美元。列维说:“从资金角度看,我们感觉自己处于非常强有力的位置。”   上市之后,Box的下一个动作就是以1月31日结束自己的2015财年,并在3月初发布季度和全年业绩报告。   Box的最大股东是风投公司Draper Fisher Jurvetson,2006年该公司曾领衔对Box进行A轮投资150万美元,Box上市之后该公司持股超过19%,按照周五的收盘价计算,这部分股票价值超过5.4亿美元。列维持有3.4%的股票,价值近9700万美元。   其他主要的股东包括持股10%的U.S. Venture Partners,持股8%的Coatue Management,以及持股7%的私募公司General Atlantic。   上市之后,列维在Twitter上发消息感谢客户与员工:“感谢优秀的员工、客户、合伙人和投资者,是他们帮助我们走到了这里!现在我要去睡一会。这不是一个前瞻声明哦。”苹果CEO蒂姆·库克(Tim Cook)和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也通过Twitter表达了祝贺。(小贝)   来源:Re/code中文站
    硅谷
    2015年01月26日
  • 硅谷
    音乐人才市场也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等,Gigfairy想为音乐人才解决就业问题 “我是一名音乐家!”这句话往往能引起听者的极大兴趣,但是在韩国却不是这样。在韩国,人们普遍认为歌唱家和演奏家都是一种很苦逼的职业,认为他们基本不能成名或者不能养活自己。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很多音乐家都选择了离开这一行业,让那些喜欢现场乐队演出的顾客很难找到表演的乐队。   来自马来西亚的Brian Foo说道:“不止有一个人跟我打听认不认识好乐队,不管是想要在婚礼现场请乐队的,还是酒吧老板想要找驻场乐队的。”Foo不能理解为什么音乐家市场会这么短缺。Brian Foo也曾在很多公开场遇到非常有才华的音乐人,但是很遗憾的是这些人都是免费演出,并不能利用自己的特长来赚钱,导致很多人放弃自己的音乐梦想改行做其他的工作。供需双方信息的不对等,让音乐人才市场存在一个巨大的漏洞。Foo对这种现象感到十分惋惜,所以他决定拯救韩国的音乐家市场。   “我想要给观众和音乐家搭建一个信息网站,需要音乐的朋友(消费者)都可以免费注册,浏览平台上展示的各个音乐家的信息,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家来为自己表演。”Brian Foo表示。“这样不仅给消费者提供了信息,也给那些喜欢音乐的朋友提供了一个赚钱的渠道。”   Brian Foo创建的这个网站名叫Gigfairy,这个网站和它的名字一样,是一个“演出的精灵”。尽管没有这方面的经验,Foo和他的联合创始人Fabio Miceli在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不到一个月就把想法付诸了实践。Fabio Miceli之前在在线短租网站Airbnb做市场推广的工作,这个产品在2014年12月上线之后,他们又花了两周多的时间请一些知名的音乐家来推广这个网站。   Gigfairy宣称自己是一个可以“预订音乐家”的网站,只需要两步你就可以预约到一个现场演奏的摇滚乐队:首先你先要浏览网站上的本地音乐家资料,然后在资料页直接预订就可以了,Gigfairy会根据用户的订单去向乐队确认演出时间,这些预订工作都是免费的。但是为了防止演出现场出状况,Gigfairy还与当地的音响租赁公司达成了合作,给现场演奏提供了多一重的保障。   在Gigfairy的网站上,用户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输入关键词,寻找适合自己的乐队。不管是婚礼、私人聚会还是公司年会,Gigfairy都可以帮用户找到合适的乐队。网站上也有音乐家报名申请入驻的入口,音乐人可以自行申请。Gigfairy的信条就是“效率”、“品味”、“可靠”。   Foo曾经做过销售的工作,也曾经自己开发过APP,Gigfairy是他第二次创业。目前在亚洲市场上Gigfairy的模式还没有出现竞争者,不过在吉隆坡已经开始出现音乐家名录这种现象。   照目前的市场反响来看,这种模式很受音乐家和观众的欢迎。Foo还透露,“很多酒吧已经开始使用Gigfairy寻找演出乐队,有很多经营早午餐的餐厅也对在周末的时候请一个现场演出乐队很感兴趣,毕竟现在找演出人员是这么简单。”   当然,这个平台也很受音乐家的欢迎,马来西亚著名的乐队Paperplane Pursuit目前就已经入驻了Gigfairy。Foo在去年12月的时候游说了很多音乐家,几乎得到了所有音乐家的赞同。   Foo也承认,他们最大的优势就是入驻的这些音乐家,所以他们表示将会在线上线下与每一位音乐家保持互动,确保他们能够轻松熟练的使用这个平台并从中获利。至于如何获取客户,Foo则表示,他们将在互联网上进行推广并与其它伙伴展开战略合作。   Gigfairy的盈利模式是从音乐家的收入中抽取15%的佣金,现在这是Gigfairy的唯一的收入来源。截止到目前Gigfairy没有得到过任何投资,接下来他们会开始寻找种子轮融资。   来源:快鲤鱼
    硅谷
    2015年01月26日
  • 硅谷
    高盛押注亚洲大数据市场,新加坡大数据公司Antuit获得5600万美元新融资 据官方消息,总部位于新加坡的大数据公司Antuit刚获得了 5600 万美元的新融资,对于一家刚刚成立一年半的亚洲公司来说,如此大规模的融资实属罕见。此次由高盛领投,其他的参投机构包括已在 2013 年投资了 Antuit 300 万美金的 Zodius Capital。   Antuit 将来自于社交媒体和移动应用的数据进行整合,提供一系列的大数据分析和业务咨询服务,帮助企业作出正确决策。目前 Antuit 合作的企业超过 20 家,其中包括了 8 家知名的 500 强企业,如凯悦酒店集团、雅芳等。公司计划继续快速的扩张,并且将目标用户聚焦在消费品以及零售业(包括电子商务、运输及物流)。   Antuit 和其他大数据公司的区别在于它同企业的合作更加紧密,不单单是处理复杂的系统和模型。Antuit 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个长期的合作伙伴,它能根据公司业务上的紧急需求及时进行数据分析和建模。   投资大数据公司对高盛来说并非新鲜事,2013 年 4 月它曾投资了另一家美国本土的大数据公司Guavus。高盛此次将目光瞄准了亚洲这块新兴市场,它提供的资金有助于 Antuit 收购规模较小的竞争对手,并吸引大量工程方面人才,在美国竞争对手之前抢滩亚洲市场。   大数据领域一直是 Intel, Qualcomm 以及 Google 这些大玩家的天下,而如今越来越多的金融企业正在尝试通过大数据来进行风控,不断完善自身的风险管理框架;以及通过系统自动对客户交易数据分析,预测客户在未来半个月到一个月可能的消费和交易,从而精准掌握客户的信贷和其他金融需求。   国内,平安也在金融大数据上布局,专门成立了平安金融科技为陆金所在内的其他集团子公司提供数据分析挖掘的增值服务。之前拍拍贷 CEO 张俊向还提到:大数据对于金融的影响会使得金融服务将进一步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型。由抵押文化向信用文化转变更全面的信用体制和风险管理体制将会建立;从“利润为中心”向“客户为中心”转型。从“关注整体”向“关注个体”转型。   [本文参考以下来源:ft.com, finextra.com]
    硅谷
    2015年01月23日
  • 硅谷
    云存储公司Box IPO发行价曝光:每股14美元 [摘要]以14美元的价格计算,Box在IPO中的市值将约为17亿美元,而融资额为1.67亿美元。   消息人士表示,美国云存储服务提供商Box于周四美国股市收盘后提交了最终版本的IPO(首次公开招股)文件,确定的IPO发行价为14美元。   媒体表示,这一价格尚未最终敲定,仍有可能改变。以14美元的价格计算,Box在IPO中的市值将约为17亿美元,而融资额为1.67亿美元。   本月早些时候,Box表示计划发行1250万股股份,价格区间为11至13美元,融资最多1.87亿美元。Box股票将于本周五在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交易,代码为“BOX”。   Box此次IPO的主承销商包括摩根士丹利、瑞士信贷和摩根大通。   Box最初于去年3月向SEC提交了S-1招股书。然而,在随后一段时间里,多家已上市的云计算软件公司,包括Salesforce.com、Workday和ServiceNow,股价出现下跌。这意味着市场状况不再有利于Box的上市。   随后,Box决定继续融资。去年7月,Box获得了由私募股权公司TPG和对冲基金Coatue Management领投的一轮1.5亿美元的投资。   与大多数云计算软件公司类似,Box处于亏损之中,但营收增长很快。根据Box提供的数据,该公司目前的年营收运转率已达2.25亿美元,而在截至10月31日的前9个月中,该公司营收接近1.54亿美元,同比增长80%。   目前,Box的企业用户数约为4.5万家。该公司最大的问题在于如何控制庞大的营销成本。大部分客户最开始都使用Box的免费服务,而Box将为这些公司提供服务的成本记为营销费用。截至10月底的前9个月,这一费用超过5500万美元。   在10个月前的文件中,Box曾表示,当时每获得1美元营收费用支出就达到1.45美元。不过,随着许多免费用户逐渐转化为付费用户,这一数字已下降至每1美元营收的费用支出为97美分。   Box的业务也面临着日趋激烈的竞争。该公司常常被拿来与另一家云存储服务提供商Dropbox作比较。Dropbox从消费类市场起步,目前也在开拓企业市场。该公司拥有更庞大的用户基数。(李玮)   Re/code中文站 1月23日报道
    硅谷
    2015年01月23日
  • 硅谷
    专注于自由职业者的劳务资源平台Work Market近日获得了2000万美元的C轮融资 专注于自由职业者的劳务资源平台Work Market近日获得了 2000 万美元的 C 轮融资,由 Union Square Ventures 领投,参投的有 Spark Capital,SoftBank Capital,Industry Ventures 和 Silicon Valley Bank 等。 Work Market为企业客户提供自由职业者和承包商资源的一站式 Saas 平台,功能包括查找,核实,管理,雇佣,支付和评价被雇佣者,它提供的云端自由职业者管理系统(FMS,Freelance Management System ) 是目前市面上唯一囊括了,从招聘到支付薪水,几乎所有工作流程的的系统,这个系统为企业提供了管理自由职业者的监督考核及薪酬支付的一整套方案。   人们对工作的态度正不断发生变化,根据自由职业者联盟(Freelancers Union)的调查,美国每 5 个非自由职业者中就有 4 个表示愿意从事有酬劳的自由职业。预计到 2020 年,自由职业者的人数就会超过全职职业者。Work Market,就在这种趋势中抓住了机会。 它缩小了公司和自由职业者之间的距离:与以往的一些招聘网站不同,你在 Work Market 上基本看不到毕业学校或是出生年月日,你只能看到自由职业者的技能(比如安装平板电视,修打印机,驾驶货车,编程语言),客户满意度和准时率这样的信息,大大的提高了企业招人的效率。   另外对于自由职业者来说,他们获得的不仅仅是更多的工作机会。以往依附于一些中介,自由职业者的收入被层层削减,最后到手时却少的可怜。Work Market 的端对端服务省去了很多中间环节和不必要的手续费,为自由职业者增加了收入。另外,Work Market 还和在线保险经纪公司 Insureon 合作,自由职业者和承包商只需要花几分钟就可以在 Work Market 上责任保险,此举获得了许多雇用公司的亲睐。   Spark Capital 的合伙人 Mo Koyfman 表示,作为 Work Market 的早期投资方,他们认为其在不断变化的劳动市场中很有前景。Market Work 对劳务市场的重新定义,为市场带来了重大的改变。Work Market 的 CEO,Stephen DeWitt 透露,新的资金将会加速研发投入、开发市场潜力。同时,也将支持 Work Market 的扩张,发展更多的用户。   [本文参考以下来源:marketwired.com, workmarket.com]
    硅谷
    2015年01月22日
  • 硅谷
    问答网站Stack Exchange获4000万美元融资,发展招聘服务 问答网站Stack Exchange今日宣布获得了一笔 4000 万美元的 D 轮融资,领投机构为 Andreessen Horowitz,其他参投机构包括 Union Square Ventures, Spark Capital, Bezos Expeditions 和 Index Ventures 等。借助这轮融资,Stack Exchange 的总融资达到了 7000 万美元,但该公司并未透露具体的估值和营收。   Stack Exchange 其实是一系列问答网站的平台,旗下的子网站总共有 133 个,覆盖了包括数学、园艺、物理、密码学、天文学、数据科学、摄影、经济学等不同领域的问答话题,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程序员们耳熟能详的Stack Overflow,每月能带来超过 4000 万独立访客。这家成立于 2008 年的公司则在去年迎来了总数达到 3 亿的独立访客。   问答网站的模式不新鲜,最有名气的可能要属Quora。不过 Stack Exchange 的 CEO Joel Spolsky 认为他们与 Quora 还是很不一样的,最本质的区别在于,Quora 是社交型的综合问答网站,而 Stack Exchange 则更注重事实型问答。在 Stack Exchange 的网站上,客观类的专门知识问答才是主体,每个问题又都是有标准答案的。   问答网站靠什么活下去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在盈利模式上,Stack Exchange 主要依靠招聘服务和广告这两大块儿。招聘服务对 Stack Exchange 来说可以很快发展起来,因为社区里常年积攒着大批的程序猿和各领域专家,这些人很多都是互联网大公司们招聘的目标群体,从社区用户顺下搞招聘过渡得就会比较自然。Stack Exchange 也已经帮助包括微软和亚马逊等 1 万家公司招聘到了员工。   招聘服务这块儿在 Stack Exchange 营收里占的比例大概在三分之二左右,另外三分之一则来自于广告,主要是让广告商基于社区用户的群体特质进行针对性的广告投放。   对于很多问答网站来说,一方面要解决盈利问题,一方面又要尽量保持住社区用户的问答质量,前者靠模式,后者靠运营。Stack Exchange 在把握社区氛围方面也控制得很严格,Joel Spolsky 曾表示他们希望 Stack Exchange 是一个可以让提问的用户第一时间发现正确答案的地方,至于回答者是谁、长得好不好看、有多少粉丝这些都是不重要的。   Stack Exchange 的投资人 Chris Dixon 认为,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拥有连接互联网入口的终端设备(手机、PC、平板),这个时代的一大创业机会就藏在如何分享和保存用户的精神创造成果(比如智慧、经验和知识)里。从这种意义上来说,Stack Exchange 和维基百科其实在做一样的事情——把每个人点滴的思想汇成一条可以共享的河。而当你在社区里攒齐了这么一波优质的高智商程序猿用户之后,盈利方面的问题同时也有了很多可以选择的方案。   国内目前的问答网站只剩下知乎一家一枝独秀,知乎自己在后期也开始察觉到社区质量下滑的问题,最明显的一点是专业答案的数量在下降。希望国外诸如 Stack Exchange、Quora 等问答网站的发展能给国内创业者们带来一些启发。   本次融资将被用于扩张规模,Stack Exchange 计划陆续推出日本、俄国和西班牙本地的网站,同时对一些问答社区进行投资。   [本文参考以下来源:medium.com, fortune.com  来源:36氪]
    硅谷
    2015年01月21日
  • 硅谷
    【海外】不用再抵制了:Yelp推出新应用将成小企业福音 Darnell Holloway在点评网站Yelp负责小型企业拓展,他在接近6年的时间里,与来自北美的上万个创业者进行了对话,而且创业者的数量还在不断上升。   当这些小型企业需要与Yelp进行沟通的时候,所有人都会找Holloway。尤其是当有消费者在Yelp上针对某个小企业留下负面评论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小企业都会非常不高兴,并且来找Holloway进行沟通和协调。   如今Holloway终于不用再处理这些琐碎的事情了,因为Yelp针对推出了一个移动应用,创业者可以使用这个应用来随时回答消费者提出的问题,并且对他们在Yelp上的资料进行调整。   进入2015年,Yelp推出了一种全新的方式让企业可以处理来自用户的负面评论。此前很多小企业都在指责Yelp威胁小企业,将小企业的在Yelp上的页面上充满了负面评论,只有在付费之后Yelp才会移除这些评论。   甚至还有一些小企业在自己的Yelp页面上谴责Yelp,例如来自旧金山的一家泰国餐厅,他们在自己的Yelp页面上写道:“停止威胁!抵制Yelp!”   但是虽然如此,Yelp前进的脚步却一点没有放缓。2014年前三季度,他们的应收超过了我2.68亿美元,净利润370万美元。目前他们的月活跃用户达到了1.32亿人。而且这家公司目前正在忙着全球扩展。去年,他们收购了德国电瓶网站Restaurant-Kritik和法国的City Vox。   Holloway表示,他总是在努力的让企业用户了解Yelp的算法,因为总是有人认为Yelp会在回台“捣鬼”。他表示:“企业用户总是有一种错误的认知,那就是Yelp上大多数点评内容都是负面的。但是其实在所有点评中,80%都在三颗星以上。创业者们却很难看到真实的情况,因为他们都过于专注于负面评论之上了。”   Yelp在2010年曾经在一篇官方博客中表示:“我们知道负面评论会让企业感到沮丧,但是这是我们不得不付出的代价。我们要避免自己成为一个只有积极评论的僵尸点评网站,否则所有用户都会离我们而去。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是输家。”   在加入Yelp以来,Holloway一直在为小企业提供帮组和支持。他表示,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也从创业者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   他表示:“和小企业主进行对话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东西,因为他们有各种各样的类型。”   今年30岁的Holloway此前曾在一家投资银行工作,那时正值2008年的金融危机,投资银行也普遍陷入危机。有一次他和同事在酒吧喝酒,突然间他看到了一群穿着红色夹克的人,他认出了其中一个人是他的大学同学,于是他开始和这些人交谈。   原来这些人就是Yelp的工作人员,他们当时正在庆贺Yelp的销售量又达到了新高。也就是在这一天,Holloway认识了Yelp。不久之后,他加入了这家点评网站。   如今Holloway每天都要与小企业主进行沟通,例如牙医、餐馆经营者、锁匠和搬家公司等。在这个工作中,他知道了人们对Yelp的看法。   他表示:“所有企业主都想获得更多业务,因此他们非常关心消费者对自己的评价,并且极力避免负面评价的出现。”   在谈到小企业如何处理负面评价的问题时,Holloway建议:“你应该经常与这些评价进行正确的互动和回应。”任何企业,即使是不付费的企业用户,都可以在Yelp上对这些评价进行回应。   巧合的是,Holloway的父亲也是一名小企业主,Holloway帮助他在2010年建立了自己的Yelp页面。Holloway表示:“我向他演示了如何使用Yelp,而且这些年来,我从他身上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via entrepreneur,快鲤鱼编译)
    硅谷
    2015年01月20日
  • 硅谷
    企业级匿名分享应用 Memo:为员工之间坦诚交流架起桥梁 在过去的一年,我们看到大量匿名应用在手机上纷纷出现,允许用户与附近的人或是社交圈子里的人分享信息。但到目前为止,其中大多数匿名应用都专注于消费者市场。   一款名为 Memo 的新应用希望可以从企业级市场分得一杯羹,让公司员工可以与同事匿名、私下分享信息。   Memo 由纽约市一家名为 Collectively 的公司开发,该公司寻求以全新的方式“让工作变得更具人性化”。Memo 背后的创意与其他众多匿名分享应用的创意一样,即只要不让用户在帖子中暴露自己的身份,他们会更为坦诚地分享在实名状况下不敢公开的事情。   为了保证用户确实在某家公司工作,Memo 要求他们在注册时必须提供公司的电子邮箱地址,或是通过 LinkedIn 来验证他们的雇员身份。在身份验证步骤完成以后,Memo 会向用户提供唯一识别代码,但除此之外,不会保存其他任何身份信息。   一旦上述步骤全部完成,用户可以在公司内网与其他员工在私下交流。他们也可以与其他用户公开分享信息,但必须由 任职单位“ 验明正身”。   Collectively 首席执行官莱恩·延森(Ryan Janssen)表示,Memo 的目标是让公司的员工之间进行更坦诚的交流。他认为,不少大公司的高管经常不与普通员工接触。   延森在接受我电话采访时说:“一些企业之所以陷入困境,是因为他们不倾听员工的声音。”但他也暗示,员工们也不敢分享他们对发生在公司内一些事情的看法。   延森说:“管理层具有双重角色…一方面,他们被认为应该为公司内的交流提供便利,但另一方面,他们还决定着员工们的命运。这两种角色恰恰存在着矛盾。”   为了测试这种假设,Collectively 去年秋天首先面向惠普、IBM、亚马逊和花旗集团等大公司的员工推出 Memo。该应用被数千名员工下载到手机,当作私密移动留言板在这些公司中使用,如今 Memo 已经完全开放,所有人都能下载。   Memo 没有权限访问在这些私密留言板上进行的任何对话。Collectively 希望采用的商业模式是,推出一系列管理层可以使用的工具,包括分析工具、情绪分析工具,以及能对员工之间分享的消息作出回复的解决方案。   即便如此,有些公司仍然对员工在 Memo 上面匿名分享的事情感到不满。延森说,已有两家员工使用 Memo 的公司向 Collectively 发来“停止通知函”(cease-and-desist order),另外该公司还收到了其他多家企业发来的“措辞强烈”的电子邮件。   此外,延森告诉我,还有三家公司的员工“收到了一份备忘录,警告他们不要使用 Memo,这种做法真是具有讽刺性”。延森表示,他并未看到这些备忘录,只是通过 Memo 的信息反馈栏听说的。   有些公司还试图通过拦截身份验证电子邮件或是发自员工收件箱的邀请函,不让本公司员工使用 Memo。不过,延森认为企业的这种反应其实是件好事。在收到这种电子邮件以后,延森可以与一些公司坐下来谈一谈,找到更好的合作办法,同时研究 Collectively 应该推出哪些工具,帮助这些企业对员工在 Memo 中反映的事情作出回应。   虽然 Memo 迈出了不错的第一步,但很显然,在企业接受了有关员工在公司内部匿名分享信息的创意之前,Memo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Memo Brings Anonymous Group Sharing To The Enterprise Over the last year, we’ve seen a bunch of anonymous (or anonymish) apps crop up on mobile phones, allowing users to share messages with people nearby or those in their social circles. To date, though, most of those apps have been focused on the consumer market.   A new app called Memo hopes to capture some of the enterprise market, enabling employees to share anonymously and privately with their coworkers.   Memo was created by a New York-based group called Collectively, which is looking for new ways to “help make work more human.” The theory behind Memo, like that behind many other anonymous sharing apps, is that by removing a user’s identity from a post they would be much more honest with the things they chose to post.   In order to ensure users work at a certain organization, Memo requires them to sign up with a company email address or verify their employment by connecting through LinkedIn. After that verification takes place, Memo provides users with a unique user ID but doesn’t save any other identifiable information.   Once that’s all done, users can share privately with other employees within their company’s network. They can also share publicly to any other users, but they are identified only by the company they work for.   For CEO Ryan Janssen, Memo’s goal is to open up more honest communication within an organization. All too often, he believes, senior management in many big companies is out of touch with the average worker.   “Companies are suffering because they aren’t listening to their employees,” Janssen told me in a phone interview. But he suggests employees are afraid to share what they really think about what’s happening in their organizations.   “Managers have this bifurcated role… On the one hand they are supposed to facilitate communication throughout the company, but they also determine employees’ futures. Those roles are in opposition to each other,” Janssen said.   To test out this hypothesis, the company made Memo available to employees within organizations like HP, IBM, Amazon, and Citigroup last fall. The app was downloaded by thousands of employees and used as a private mobile message board in those companies, and now it’s being opened up so that anyone can download it.   Memo doesn’t have access to any of the conversations that happen within those private boards. The business model it hopes to employ is to roll out tools that management can use that could include analytics tools, sentiment analysis, and ways to respond to messages that employees share.   That said, some companies aren’t happy about the things their employees have been sharing anonymously on Memo. Janssen says he’s received two cease-and-desist orders from companies with employees on Memo and some “strongly worded” emails from a few other organizations.   In addition, he told me employees at three other companies “received a memo not to use Memo, which is a little ironic.” Janssen says he hasn’t actually seen those memos, just heard about them through the app’s feedback form.   While some companies have tried to shut down use of Memo by blocking verification emails or email invites from hitting employee inboxes, Janssen thinks the backlash is actually a good thing. As a result of the emails he’s received, Janssen has been able to set up meetings with a few companies to figure out how he can better work with them and which tools he could implement to help them respond to employee feedback in the app.   It’s a good first step, but there’s obviously a long road ahead before companies get comfortable with the idea of anonymous sharing in the enterprise.   来源:techcrunch    
    硅谷
    2015年0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