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硅谷
    硅谷神秘初创企业欲融资5亿美元 估值200亿 据新闻聚合网站BuzzFeed援引消息人士的话报道称,硅谷数据分析软件创业公司Palantir正在进行最高5亿美元规模的融资,其估值已达到200亿美元。   通过为政府机构和华尔街银行管理数据,Palantir已经跻身全球最具价值的初创企业行列。   Palantir去年末刚刚以150亿美元的估值完成了一轮融资。   正在进行的新一轮融资的规模反映出投资者看好Palantir的未来发展。   Palantir堪称一家神秘的初创企业,目前外界对其商业模式知之甚少,只了解到其数据处理软件可用于打击恐怖分子和抓捕金融行业的犯罪分子。   不过,貌似投资者一点都不介意Palantir的神秘性,据一位投资者称,其对于该公司今年第一季的发展速度印象深刻。据接近Palantir的人士透露,该公司目前在银行的现金超过10亿美元。   除了与政府关系密切,Palantir与硅谷的一些重量级人物也有联系。Palantir的联合创始人包括著名风险投资家彼得·蒂尔(Peter Thiel)以及风投机构Formation 8合伙人乔·兰斯戴尔(Joe Lonsdale),其早期投资方还有美国中央情报局(C.I.A)旗下的风投公司In-Q-Tel。   若估值达到200亿美元,Palantir将成为美国第三大最有价值的初创企业。目前,打车应用Uber的估值据说已经达到了500亿美元,而在线房屋短租网站Airbnb正在谋求新一轮估值为240亿美元的融资。   由阿历克斯·卡普(Alex Karp)担任CEO的Palantir目前吸引来自多个领域的重量级客户,其涵盖了金融、能源、医疗健康以及美国政府。据《纽约时报》去年报道,该公司帮助摩根大通识别了欺诈行为以及帮助糖果制造商好时(Hershey's)获得更多利润。   截至目前,Palantir发言人对融资事宜尚未置评。(李路)   来源:腾讯科技
    硅谷
    2015年06月24日
  • 硅谷
    黑客盗取企业用户邮箱信息炒股 SEC追查 [摘要]美国企业和政府机构遭遇的网络攻击越来越令人担忧。 Recode中文站 6月24日报道   据知情人士透露,美国证券监管机构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正在调查一伙黑客,这些黑客涉嫌攻击企业用户电子邮箱帐户,并窃取和交易邮箱内部信息,例如有关公司合并等绝密信息,并进一步利用这些信息从事企业相关的内部交易。   其中的一位知情人士声称,SCE已经要求至少八家上市公司提供各自数据被窃取的详细情况。SEC此次不寻常的举措也体现了美国企业和政府机构遭遇的网络攻击越来越令人担忧。   SEC互联网政策执行业务的前主管约翰·里德·斯塔克(John Reed Stark)对此称,SEC调查企业被黑客攻击以及黑客可能窃取企业内部交易相关情况,这肯定是SEC的“绝对先例”。目前担任私人网络安全顾问的斯塔克还表示:“SEC之所以关注此事,主要是由于网络安全领域的失败事故已经让人感到越来越多的安全风险,以及引发的不正当内部交易所带来的危害。而且还诱发了不正当内部交易的危险新特征。”   知情人士透露,SEC的调查以及美国特勤局的相关调查都根源于安全公司FireEye在去年12月份发布的一份有关资深黑客组织“FIN4”的报告。SEC和美国特勤局都调查网络犯罪和金融欺诈等事务。   FireEye的报告显示,自从2013年中期以来,FIN4组织就已经尝试攻击100多家公司的电子邮箱帐号,寻找企业合并以及其它市场活动等相关的绝密信息,其攻击目标包括60多家上市的生物技术公司和其它医疗卫生相关的公司,例如那些生产医疗仪器、医院设备和药品的公司。   目前,对于上述传闻,SCE方面一直拒绝置评。美国特勤局的一位发言人也表示,该机构也不会对即将展开的调查事宜发表评论。   据知情人士透露,SEC已经要求那些遭遇网络攻击或攻击失败的企业提供相关的数据以及未知黑客用来诱使企业员发提供电子邮箱密码的策略的相关信息。   斯塔克声称,他看到了SEC向企业提出的提交相关文件的要求,但他不了解具体的调查范围和内容。目前,斯塔克与其他消息人士也都因为他们的客户关系以及SEC调查的涉密性而拒绝指明SEC调查的目标公司。与此同时,至于SEC是只调查FIN4组织攻击的企业还是有更大的调查范围,目前也不得而知。   FireEye公司声称,其认为FIN4黑客可能来自美国或欧洲地区,因为这些黑客的英语水平无可挑剔,而且也非常了解金融市场和投资银行的工作方式。   黑客以医疗和生物医药公司为攻击目标,主要是因为这些公司的股票容易不稳定,因而也可能会让他们赚取更多的利润。FireEye的报告称,在一起案例中,黑客曾经搜寻医疗补助回扣以及政府购买决策相关的信息。   FireEye的部分客户也是黑客组织攻击的目标,这些黑客利用伪装的微软Outlook登录页面,以此欺骗企业律师、高管以及顾问等输入他们的企业邮箱用户名与密码,从而实施黑客攻击。对此,FireEye公司经理劳拉·加兰特(Laura Galante)称:“非常危险的情况是,黑客可能会进入电子邮箱,并窃取非常重要的信息。”加兰特还声称,黑客还使用窃取的绝密信息,包括企业采购相关的重要信息在内,以此诱使相关人员参与讨论此事,并诈骗这些人员的电子邮箱与密码。   事实上,随着网络安全引发越来越多的担忧,SCE早在2011年开始就发布了上市公司网络安全防护相关的指南。当然,SEC展开类似的调查也的确不同寻常。SCE的调查行动也主要是围绕企业股票交易行为而展开。另外,SCE也只有权力调查民事案件,而任何可能的刑事案件则需要由联帮检察机构调查。(悦潼)    
    硅谷
    2015年06月24日
  • 硅谷
    Planted:帮助没有技术专长的人在科技行业里找工作 导语:求职者找不到合适工作,招聘企业寻找不到想要的人才。信息不匹配是关键。21世纪招聘模式应该是怎样? 求职总让人苦不堪言。举个例子,Connie Wang从著名的沃顿商学院毕业,即便是如此顶尖的名校毕业生,在找第一份工作的时候依然让她感到沮丧。“我所投的简历就像是扔进了黑洞,”她说道,“你发了无数的简历,花了无数小时编写了一个完美的求职信,斟字酌句,希望能够获得一次面试机会。但最后,你甚至不知道自己的求职信是否被人力资源看过。”   然而,Connie Wang的坚持最终获得了回报,数年之后,如今的她已经是线上约会网站MeetMoi的产品主管,已然成为了面试官。她现在需要招聘一名社区经理,但已经被数千份简历“淹没”,而且日理万机的她根本没有时间过滤所有简历,并筛选出心仪的应聘者。不得不说,无论是求职还是招募,真的都是苦差事啊! Connie Wong的闺蜜Susan Zheng也有类似的经历,Susan之前也是一名求职者,现在一家健身公司Tough Mudder担任招聘经理。鉴于彼此都有过类似的痛苦经理,两人决定尝试寻找解决方案。这就是Planted公司成立的背景,该公司之前名叫Lynxsy,是一家专门帮助刚毕业的大学生,在科技初创公司里寻找非技术类工作的公司。 不仅仅是编程 每个人都知道科技初创公司对程序员的需求量非常大。但是根据一项针对纽约市科技公司的调研发现,科技初创公司里有近三分之二的工作都和技术无关,比如客户服务,等等。然而,一方面,美国的大学毕业生失业率依然居高不下;另一方面,不少初创公司的面试官们也在抱怨不知道如何过滤海量简历。 Zheng表示,全美有超过400家公司使用Planted来寻找人才,包括Constant Contact,Hearst Media,以及SeatGeek;而在其平台上注册的求职者数量更是超过了1.2万人。Planted试图解决招聘中的难题,它既可以自动过滤简历,还可以手工筛选求职者。当你在Planted注册之后,你可以上传自己的简历,回答一些关于自己经历的问题,然后输入你想要寻找的工作类型。接下来,公司就会搜索你的简历,了解你的经历、教育背景、工作技能。“我们的算法可以寻找出数千个指标信号,为公司匹配应聘者,”Zheng说道,“我们可以搜索他们所去的学校,他们有哪些背景,他们又在寻找什么样的工作。而站在公司的立场上,我们会关注应聘者适合什么样的舞台,适合进入哪些行业。” 当然,Planted也会根据应聘者的条件,了解他们最重要的特征,并及时调整算法。 人性化服务 在Planted公司,还有专人进行简历审核,指导用户完成求职流程。 Markie Mullins就是通过Planted在纽约一家初创公司找到了份客户运营的工作,他说道,“Planted真的和你在交流,为你提供支持。他们会和你交谈,了解你的期望,确保找到的工作能让你满意。” 这种人性化的服务让求职者产生了共鸣,毕竟传统的人事部门采用的都是自动化筛选简历,几乎不会亲自与应聘者沟通。“我在Tough Mudder公司工作时,我们就采用过人事代理的方式,”Zheng说道,“然而这种方式其实已经过时了,因为很多操作都是依靠手工完成的,而且附加费用也很高,而Planted才是21世纪应该使用的招聘模型。” Karthik Sridharan是Kinnek初创公司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他表示,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Planted帮助公司找到了很多成功的客户经理,而且筛选出来的应聘者素质都非常高。“如果你比较一下CrAIGslist,或是TaskRabbit,就会发现Planted绝对更加出色,”他说道,“有时候,我们早上告诉Planted需要哪些员工,晚上就能找到两到三个优秀的应聘者了。”   via wired, 快鲤鱼翻译,转载标明出处
    硅谷
    2015年06月24日
  • 硅谷
    新旧势力冲突:美国薪酬福利管理领域的争夺 美国薪酬福利管理服务提供商ADP和该领域的初创公司Zenefits最近“掐”了起来,前者指责后者获取用户数据存在安全隐患,后者称前者害怕竞争,此次争端从打“嘴仗”最终升级到ADP向法院起诉Zenefits诽谤。   这样“新老”之间的争端屡见不鲜,尤其在近年,随着科技行业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颠覆者”凭借先进的技术、创新的业务模式,向过去的行业巨头公然发起挑战,与此同时,行业中的“老大”也在极力通过各种手段保全自己的地位。   但这起事件却稍有不同,被“挑战”的ADP,本身也曾是一名行业领先的“创新者”,而“搅局”的Zenefits也并非一开始便冲着抢占ADP的市场而来,但最终有合作关系的双方在利益上的冲突还是令矛盾未能避免。   官司本身其实并不重要,通过这起事件,我们却可以看到,类似Zenefits这样的初创企业的应运而生,恰恰反映了美国在薪酬福利管理服务这一专业细分市场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痛点”,Zenefits成立至今的飞速发展,也印证了解决这些“痛点”需求切实存在。   从“嘴仗”到法庭:维护安全还是畏惧竞争? 在了解这起事件之前,首先需要对一些背景做一些交代:ADP是美国薪酬福利第三方管理服务行业的绝对“龙头老大”,服务客户超过60万,覆盖小型企业(1-49人)、中型企业(50-999人),大型企业(1000人以上)以及跨国公司(公司规模不限),ADP提供的服务包括人力资源、薪酬、人才管理、税务及福利管理等。   该公司成立于1949年,目前市值已达400亿美元,去年全年净利润超过15亿美元。   与之相比,Zenefits是这个行业新出现的一名“搅局者”,这家成立刚刚两年的公司,正在经历高速发展期,目前是硅谷地区最炙手可热的初创公司之一。   截至今年初,Zenefits已经获取超过1万个公司客户,涵盖10万名员工,该公司预计今年底将实现1亿美元的营业收入。在刚刚过去的4月份,Zenefits完成了C轮5亿美元的融资,此轮融资完成后,Zenefits估值45亿美元。   在两家公司发生正面冲突之前,Zenefits实际上和ADP是合作关系,Zenefits通过获取ADP的客户数据提供相应服务。   ADP于上周突然中断了这一获取数据的渠道,使得Zenefits无法再向ADP的客户提供服务,ADP方面的理由是Zenefits获取数据的方式存在安全隐患,但Zenefits一方则坚决否认这一说法,称ADP在其用户并不知情的请款下强行中断数据连接,并一针见血地直指ADP是因为害怕竞争而做出上述行为,Zenefits措辞强硬地在其官方博客上发布了以下内容:   “ADP的商业模式是向用户提供绑定的打包服务方案,他们不愿意小企业使用Zenefits提供的人力资源和福利部分的服务。我们认为ADP一直在使用这样的策略:任何时候一个新的创新公司进入市场,这个‘在位者’便试图传播关于这个新进入者的恐惧、不确定和怀疑的消息,这一惯常的手段可以用缩略词FUD来代表(F代表恐惧(Fear)、U代表不确定(Uncertainty)、D代表怀疑(Doubt))。”   Zenefits还在Twitter上发起了关键词为“ADPeeved”的活动,以一副挑战巨头的弱者形象,获得了很多的支持,连好莱坞著名演员、风险投资人艾什顿• 库切都发出推文力挺Zenefits,称“小企业不应成为某些巨型企业的棋子。”(艾什顿• 库切的Sound Venture参与了Zenefits最新一轮的融资)。   行业“老大哥”ADP显然无法容忍来自一个小弟的公然挑衅,便一纸诉状将Zenefits告上了法庭,起诉后者诽谤。   “小弟”如何挑战“大哥”:应运而生的业务模式创新 这场官司最终到底谁输谁赢其实并不重要,从行业变化的角度来看,新进入者如何挑战巨头,通过创新的业务模式,更为灵活的商业手段和迅速的业务拓展,改变行业模式甚至格局,才是最值得细究的内容。   作为如今的行业巨头,ADP过去也曾是一名创新者,2006年,该公司在信息周刊杂志评选的250个创新公司中高居第二位。   ADP创立之初提供薪酬支付人工处理服务,随后逐步使用机器、电脑等设备替代人工来进行自动化处理,这也是该公司的名称“自动数据处理”(“Automatic Data Processing”)的由来。   ADP在1961年上市时,仅有125名员工,300个客户,年收入约为40万美元。随后,ADP便开始了国际化的尝试,1965年在英国建立了分公司。   到了1985年,ADP的年收入便已超过10亿美元,处理的工资单占到全美工人的20%。目前ADP的员工总数已经超过6万,服务客户超过60万。   实际上,ADP是最早运用“云”概念的第三方服务公司,早在“SaaS”(“软件即服务”)这样的字眼被创造出来之前,早在Salesforce和 亚马逊 等以“云”为基础的商业模式被人们熟知之前,ADP的业务模式实际上和如今的“云服务”如出一辙:ADP的公司客户将薪酬福利处理等工作“外包”给ADP来完成,ADP通过自动化服务来提高这些繁杂工作的效率,并向客户收取服务费。凭借着服务客户数量的不断增加、服务项目内容的不断拓展,ADP的收入和利润近年来的增长依然稳健,税前利润率也能持续稳定在近20%的水平。   然而这块利润丰厚的市场迟早被人盯上,随着互联网行业的高速发展,创业公司层出不穷,新模式颠覆老模式的例子屡见不鲜,第三方薪酬专业化服务市场也未能幸免,Zenefits便是“颠覆者”之一,这家初创公司以风格迅猛彪悍而著称,曾被评为历史上增长速度最快的“SaaS”类公司。   2014年,该公司称其收入增长了20倍达到2000万美元,预计到今年底,Zenefits收入有望达到1亿美元。与之相比,Salesforce营收达到2000万美元花了4年时间,达到1亿美元则花费了6年时间,可见Zenefits的业务增速十分惊人。   该公司同时也是估值增长最快的初创公司之一,2014年年初和年中,Zenefits分别完成了A轮和B轮的两轮融资,融资额分别为1500万美元和6650万美元,投资人中有包括VC Andereessen Horowitz、著名的从老虎基金“毕业”的小马基金等在内的众多知名投资机构,B轮融资完成后,Zenefits的估值达到5亿美元,但在今年最新的C轮融资完成后,其估值已超过45亿美元,不到一年的时间估值增长了近10倍。   福布斯专栏作者Brian Solomon甚至在2014年最火热创业公司排行榜中,将Zenefits排在Airbnb和Uber之前。   和ADP提供全面服务、客户囊括大中小不同规模的企业所不同的是,Zenefits专注于中小企业市场,并且专长于员工福利管理领域。和ADP的业务模式所不同的是,Zenefits所提供的服务并不直接向其客户收费,而是向福利提供方,如保险公司收费。这一模式被认为对ADP甚至保险中介商行业形成了冲击甚至颠覆,因为Zenefits的商业模式本质上类似于撮合保险需求方和保险提供方的中介。   同时,Zenefits的诞生也与美国医疗保险市场出现的变化密不可分,两年前,其创始人。。。。意识到奥巴马推出的医改法案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目前的医保市场,中小企业对于医疗保险的需求将增加,同时企业需要对新法案有“合规”的需求,当时这一过程复杂、低效且不透明,这些现存的问题让他看到了机会,更重要的是,这块市场巨大:当时全美医疗保险中介市场约为180亿美元。   投资Zenefits的硅谷著名VC Anderseen Horowitz创始人Ben Horowitz评价说,Zenefits提供了终极的“企业家工具”,他认为,企业并不想花时间研究新的奥巴马医改法案,只希望能通过简单的步骤完成“合规”,Zenefits的出现帮助解决了这样的难题。   Zenefits成立至今的高速发展,也同时印证了这一具体市场中存在的“痛点”正在被Zenefits所提供的方案切实解决。   尽管从具体业务领域来看,Zenefits仅仅动了ADP的“一小块奶酪”,但从ADP在该事件中的强烈反应不难看出,新进入者已经让巨头开始坐立不安了。   腾讯科技 纪振宇 6月23日硅谷报道
    硅谷
    2015年06月23日
  • 硅谷
    初创公司招聘首批业务员最容易犯的 5 个错误   本文作者是 HubSpot 初创公司的创始人,他曾经招募了 200 多名业务员,从中发现了一家初创公司在这个极为关键的招募过程中最容易犯的 5 个错误。这五个错误分别是:雇佣一名高级领导;太过看重从业经验;没有将足够的精力用来构思和完善「进入市场策略」;忽视了销售过程中的开发经验;招聘来的人都是「产品推销者」而非「顾问式的销售员」。 你的最小可行化产品已经完工,种子期融资如今已经躺在你的银行账户上,甚至你应该完成了 A 系列融资。接下来你将面临的是重大挑战,招聘公司低易品销售员。   这是非常具有重大意义的一环。如果这一步棋走对了,那么你将实现每一个创始人梦寐以求的业绩上的腾飞;如果走错了,那么它将把公司带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在 HubSpot,我雇佣了超过 200 名的业务员。在这个过程中我犯了很多失误,我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在多年以后我将这一切拿出来跟其他人分享,帮助几十家初创公司能够在招聘第一批业务员上走的更加稳健。下面是我所见过的创始人在招聘业务员过程中最容易犯的 5 个错误。   错误 1: 雇佣一名高级领导 是啊,我们刚刚就从竞争对手那里挖过来了一个销售总监!竞争对手还是上市公司!刚好就是我们准备去颠覆的对象!   大错特错,麻烦就在不远的地方等着你。   初创公司经常很贪心,往往在目标领域中吸纳一些声名显赫的人物。但问题就在于,这个领导人已经多年没有在销售一线上活跃过了。当考虑加入你们公司的时候,他问的第一个问题便会是:「我的助理在哪儿?」你需要的恰恰应该是一个贴近销售一线,能够愿意埋下头来真抓实干,不辞辛苦的角色。   错误 2:太过看重从业经验 以下是我和初创公司创始人的对话:   我:「如果你现在做第一批的业务员招聘,你所考虑的首要标准会是什么?」   初创公司创始人:「在我们这个行业的从业经验。」   这样的对话出现的概率是 99%。但是我不认同这样的答案。这个答案看上去似乎是充满逻辑的,当然从业经验直接反映人才的价值。但是,初创公司往往太过注重这个条件,却忽视了应聘者身上存在着其他致命的弱点。   别误会我。在 HubSpot,我们也在这个行业里面招了很多从业多年的业务员,但是,也许你不相信的是,这些人只是占我们业务员队伍比例很小的一部分。很多业务员其实都是来自于销售软件以外的领域,甚至之前从事的行业压根和软件和科技没有任何关系!关键是你需要从一个奄奄一息的行业中寻找到那些具有发展潜力的人才,然后将他们拉到你的领域当中!   错误 3:没有将足够的精力用来构思和完善「进入市场策略」 当你的第一批业务员加入到你的公司的时候,「进入市场策略」一般来说还没有成型。销售员应该给谁打电话?大公司?小公司?他们是否应该让终端用户进行免费的产品体验?是通过合作的方式开辟营销渠道?还是通过直销?交易是否需要一次登门拜访?又或者整个交易直接在电话中就可以完成?这些业务员会面对怎样的工作模式?是存在很多主动打进电话,征询产品的客户?还是得需要业务员一个个的打电话出去,准备好接受电话那一段的冷言冷语?很多业务员或者领导者都愿意将之前雇主那里的策略照搬过来。既然那个时候管用,那么现在肯定管用!   我看未必吧?   错误 4: 忽视了销售过程中的开发经验 「没错!我们刚刚从 Fortune 500 强竞争对手那里挖过来了顶尖的销售人员。他在 1800 名销售员中名列第一!他即将给这里带来完全让人震撼的业绩!」   好吧,我同意这位销售员非常具有才干。但是,当他加入你公司的时候,她需要回答下面的几个问题:   「产品的卖点到底是什么?」   「是否有一个销售的流程值得我们来遵循?」   「在销售过程中会存在 10 大反对观点,该如何一个个将其驳倒?」   曾经,这名顶尖的业务员刚刚加入你的竞争对手的公司,那个 Fortune 500 的大公司。他会参加为期一个月的培训,按照既定的流程来完成自身的提升。他对于遵循这样的蓝图非常在行。事实上,他确实是最棒的。   但是,他是否能自己打造这样的蓝图?你需要一个人能够在新的公司,一个没怎么进行结构化设置的公司中从无到有的打造一切,至少要将公司销售过程中最基础的一些东西架构完毕。   错误 5: 招聘来的人都是「产品推销者」而非「顾问式的售卖者」 不管你是否相信,在你刚开始的一千个销售电话中,最有价值的并非什么早期客户,又或者是电话所带来的营收。真正有价值的是产品投入市场之后换来的第一批反馈!这能够让你的团队持续的了解你的买家特征,不断在自己的产品上迭代更新,并且不断完善你向市场传达的信息!   不幸的是,许多业务员在电话中完全采取了另外的做法,他们将这难得的机会视为单方面的灌输,尽可能的往电话那端塞入更多的产品信息,这个产品有多么多么奇妙,以及它未来会有多么多么强大。这种方式在我们业内有个行话叫做「Show up and throw up」(亮相登场,呕吐下场)。业务员应该直面现实,确实产品存在某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他们最应该做的就是在这个环节跟客户进行更深入的沟通,而不是举起双手表示投降,直接了当的说:「生意没做成。」   关键问题是:「为什么生意会没做成?」   相比之下,一名顾问式的销售者就会利用第一次打电话的机会,更多的了解潜在的买家的心理。在不断的沟通过程中,他们开始明白顾客心中有着怎样的预期,了解他们为了实现某个目标采取怎样的策略,在应用这些策略上又存在着哪些挑战?当他沟通完这一切之后,带来的并不仅仅是「生意没做成」,还带来的是「为什么没做成」的答案。由此,整个公司都能够持续深入的调整自己的销售策略和后续产品的开发方案,使得产品与市场的契合点更加牢靠坚实。   以上就是初创公司极为容易犯下的五个错误。那么自然有同学会问了,我该怎么找到正确的业务员呢?下面是我的一些想法,主要涉及了三种人,他们是你招聘业务员时更加理想的对象。   1.在其他公司,一定是一个规模相对大一点的公司里,有个业务员刚刚获得了提拔。这个人就是你最理想的招聘对象。一般来说,他离业务第一线并不是很远,并且他还拥有一些比较成熟的销售过程开发经验。   2.一个刚刚失败的创业者,他曾经有过非常正式的销售培训。往往他们都是在一个非常宽松的环境中,在咨询式的销售领域拥有极高的才干。   3. 在别家公司的发展初期,一些表现顶尖的业务员。他们或许不知道怎么去打造销售过程的开发战略,但是他们看过别人是怎么做的,并且也曾经参与其中。他们也会对你的初创公司带来极大的帮助。   本文来源:onstartups 译文创见首发 由 TECH2IPO/创见 花满楼 编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硅谷
    2015年06月23日
  • 硅谷
    办公管家初创企业Managed by Q获1500万美元融资,希望外包你的后勤 Managed by Q是一家为其他企业(目前主要以初创企业为主)提供办公室的清洁、维修、补充库存等后勤服务的初创企业,成立于2013年12月,总部位于纽约,目前约有员工150人。其想法是,许多企业都需要一定的后勤人员编制来负责办公室的管理工作,而这些人员的利用效率并不高。因此Managed by Q希望通过类似外包的方式帮助这些企业进行后勤管理。   Managed by Q提供了一套免费的iPad app,用户通过它可以管理清洁用品、必需品、厕纸、纸巾等用品以及咖啡、麦片之类的食品饮料,一旦存货不足可以通过app安排补货。实际上,Managed by Q还会跟踪用户上个月的用量情况,然后替用户预测下个月的用量。   此外,如果公司需要杂工,比方说装家具、挂东西等,也可以通过iPad app召唤上门服务。   不过对于许多没有租用物业服务的公司来说,最大的问题也许是清洁卫生工作。Managed by Q重点提供的正是这一块服务。不过,跟Uber类的所谓1099经济(自雇型经济)不同,Managed by Q的这些派遣人员全部是正式员工,因为创始人认为这样更能让这些人有归属感和幸福感。   商业模式方面,Managed by Q的iPad app、存货跟踪服务以及客服支持均为免费提供,清洁服务和杂工服务为按时计薪,其中清洁服务为25美元/小时,杂工为80美元/小时。除你越外,Managed by Q还在芝加哥设立了分支机构,并将在旧金山设置新的分部,据称在那里已有200家公司排队等候提供服务了。   此轮融资由RRE Ventures领投, Greycroft Partners、Homebrew等跟投,杰西卡·奥尔芭等个人亦有参与。此轮过后其总融资为1740万美元。   来源:36氪 ,作者:boxi
    硅谷
    2015年06月19日
  • 硅谷
    电子邮件广告企业LiveIntent获2000万美元融资 来源:i黑马 收到的最新融资消息,让人感觉电子邮件前景其实并没有那么糟糕。   近日,提供电子邮件广告工具的初创企业LiveIntent刚刚宣布获得了2000万美元的C轮融资。此轮融资由Bullpen Capital领投,Alpha Capital等跟投。其总融资额已超3200万美元。   LiveIntent成立于2010年,开始是为出版商在社交网络建立关系。但现在已将业务方向调整为实时自动的电子邮件广告系统。   跟普通的电子邮件广告不一样的是,LiveIntent利用了机器学习技术。采用预测性算法,根据收件人的特点兴趣爱好、接收时间、场景等因素来匹配潜在的买家和卖家,从而推出具有针对性的电子邮件广告,提高广告的命中率等指标。   公司宣称其邮件广告服务每月消费者覆盖面超过5500万用户,客户包括花旗银行、迪斯尼、GAP、卡夫、AOL、AT&T、梅赛德斯奔驰、LaQuinta、克莱斯勒,以及天气频道、赫斯特等。   LiveIntent去年收入翻了3番,员工规模也实现了翻番。在2014年的计划是继续扩大规模并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来推出更具针对性和时效性的广告。
    硅谷
    2015年06月19日
  • 硅谷
    前谷歌高管创办智能招聘平台Connectifier,已获600万美元投资 编者注:当今招聘网站层出不穷,但却大同小异,同质化现象尤为严重。现在,一家名为Connectifier蓄势待发,与往常不同的是,其通过人们在网上的最新动态,不断更新简历,通过将碎片化信息利用和匹配,创造了一种复合型信息。那么,让我们来看看它是如何做到的。   像LinkedIn和Monster.com这类网站已经成为了招聘企业和求职者的香馍馍。现在一家新的企业应运而生,企图通过人工智能和强大的搜索引擎来运作招聘流程,通过各种途径一步到位,即刻建立3亿网上档案来为你找到所需之人。   这家公司就是Connectifier,由前谷歌两位工程师共同创立。更厉害的是这家公司悄无声息地便在高科技、金融、销售和医疗的拔尖公司中积累了成千上万的客户,这是多么巨大的客户基础!   如今,它更是全世界大范围的公开发布它的产品,并且对外宣布获得了来自True Ventures(最大投资者)、Galeo Ventures、 Okapi Ventures以及天使投资人Sean Ellis、Andrew Chen、Jonathan Downey和James Hong等在内的共计600万美元投资。 虽然去年Connectifer表现得非常低调,但发展迅猛已不容小觑,从2014第一季度到2015第一季度,公司收入已提升487%。Connectifier招聘途径的关键在于其能够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技术改进来删掉网上的无用数据,由此获得精确实用的个人档案。并且这些所得到的档案不仅仅是那些求职者的,甚至包括在职人员。这种前摄性的行为正是猎头的本质所在。   有些网站可以让求职人递交个人简历供招聘者参考,有些网站可以供求职人去寻找其适合的工作。但是令人可惜的是,没有一家网站的服务考虑到如何去使用网络内容的强大力量,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帮助被信息湮没的人们去寻找其适合的岗位。   也有像Careerify之类的服务(LinkedIn今年早期运行的),并不参考其他社交媒体数据和资源去帮助建立用户档案,但这样对于没公布自己档案的人而言也毫无用处。与此同时,合伙人兼CEO John Jersin当他在谷歌任职时就反对第一手资料——这也无疑是症结之一。   “我当时带领了一支10名工程师组成的队伍。然而任何时候缺人手都不足为奇,因为根本无法找到我们在硅谷所需要的合适人选。”对于工程师的需求就好比加利福尼亚的缺水状况,永远供不应求。“这就意味着招聘人手的战略重要性。于是我深入研究,试图找出如何能够做得更好的答案。”   结果却显示这么多年来这一领域毫无创新性可言。“所以我们既然把问题抛了出来,就要想办法解决它,”他说。随之团队中便加入了同事Ben McCann——一名实时分析专员,作为合伙人一起构建新平台。   虽然Connectifier仍然是创业初期且前路漫漫,但今时今日公司的产品却足以能够填补在当今招聘前景中所匮乏的三大领域所产生的市场空白。   首先第一步就是要过滤掉过期信息。虽然仍有很多人是LinkedIn等网站的常客,但其中却有数以百万的人虽建立了个人文档但不曾更新,更别说去添加更多的数据来引起招聘单位的注意了。   Connectifier惊人之处在于甚至于在文档建立中都不采用LinkedIn的资源,取而代之是纵观社交网站、论坛以及任何你可能在线的地方,从根本上去挖掘出关于你的最新动态,包括如何联系到你,就像通讯录扩展工具Rapportive。   第二步,就轮到AI(人工智能)上场了:Connectifier已经研制出一种可以分类和匹配碎片信息的方法,从而产生用户的复合型信息。于是乎,在后台“本质识别”产生,也就是说,当招聘者寻求一个具体的名字或者特定匹配某人的档案时,这些符合信息的复合档案便会作为搜索结果呈上来。   第三步(即Connectifier进行趣味工作的程序)是公司的人工智能的又一展示。正如Jersin向我形容的一般,你可以基本填完平台上的信息,例如某一领域的专长或是与你想要雇佣的人员有类似的文章发表,然后将会有一系列显示与你所提供的信息匹配的档案结果产生。   试想一下,就好比谷歌的图片搜索,既可能会有正确的内容匹配,也可能只是相近的图片,但这基于你所提供的图片。   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作为一个总在思考如何最大程度挖掘出仍未出名的优秀写作和新闻人才的人,作为一个可能比任何人都花费更多的时间在LinkedIn和其商业上的人,这一切都和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个项目的确可以填补当今的市场空白。   从长远角度上说,Connectifier利用和组织海量信息的途径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招聘产物,吸引着投资者。   “他们本来是带着一个小问题在探索,但现在他们把问题用数据驱动的方法转变为了一个绝无仅有的商机,” Tony Conrad(True Ventures的合伙人)说。据他表示现在Connectifier已经资金流动相当活跃,这对于基于软件服务模型的企业而言是另一个活跃且罕见的迹象。   虽然Jersin说招聘对于Connectifier而言市场已经足够大了,且不需要去寻找其他应用科技的方式,Conrad则不是这样认为。   “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想法,”他认为科技支撑服务。“他们现在所做的已经是行业焦点,但我认为他们正在向更大的企业的发展。他们已经知道能让他们扩大规模和能力的科技途径。但是一旦你拥有这么多的此类数据,你能够把它运用到一种完全不同且使用面更广的用途么?当然可以。”   SOURCE:techcrunch      
    硅谷
    2015年06月19日
  • 硅谷
    LinkedIn推基于人脉圈的资讯应用Pulse,还有一大波单功能应用正在路上 36kr原创文章,作者:饭遥 LinkedIn 上线了大幅改版的新闻阅读应用 Pulse。与一般的新闻阅读应用需要在前期进行订阅不同,新版 Pulse 将会直接收到系统推送的个性化推荐新闻,包括商业资讯、行业动态等。 推荐算法基于用户的 LinkedIn 信息,如所从事的行业,关注的职业人士等。当然用户也可以在后续的操作中进行订阅、关注等操作。新版 Pulse 还会向用户推送提及用户公司、同事或是 LinkedIn 关系网中其他人的新闻;另外,联系人们进行评论、转发的消息也会呈现在新版 Pulse 信息流中。 同时新版的界面更加简洁,采用了卡片式的信息流设计。向左滑动卡片是将信息从信息流中移除,向右则是稍后阅读。这些操作也能帮助 Pulse 进一步改进推荐算法。 与之前的新闻应用相比,Pulse 大大的强化了其社交属性。如果这套推荐模式起作用,也让 LinkedIn 得以通过其积累的社交资源提升旗下应用的活跃度。 事实上,同样作为社交产品,据最近 Cowen & Co. 的一项调查,用户每天在 Facebook 应用上花费的时间为 44 分钟,而在 LinkedIn 上花费的时间在 1 分钟左右。 因此在去年秋季 Jeff Weiner 开始直接监管产品工作后,LinkedIn 开始学习 Facebook 的做法,将 LinkedIn 应用功能拆分一个个独立的应用。除了 Pulse 之外,还有专门针对求职者和招聘者的应用。据 WSJ 消息,消息人士透露,LinkedIn 还正在测试名为LinkedIn Groups 和 LinkedIn LookUp 的两款应用。前者能够向用户推送来自所属群组的消息,后者则允许用户快速查询同事信息。 与此同时,鉴于Facebook’s Messenger,WhatsApp,Snapchat,Kik. Messenger 的火爆,LinkedIn 也在尝试对其所有应用的即时通信功能进行优化。  
    硅谷
    2015年06月18日
  • 硅谷
    印象笔记寻找新CEO,或为上市做准备 上周,Twitter 宣布现任CEO科斯特罗将于7月1日卸任,其联合创始人、董事会主席杰克·多西将会担任临时CEO,并且和董事会一起寻找下一任正式CEO的人选。   但 Twitter 并不是硅谷地区唯一一家在寻找新CEO的互联网公司。Fortune 援引 The Information(付费) 的报道称,笔记应用印象笔记(Evernote)也在寻找一位新CEO来代替现任CEO Phil Libin。   印象笔记已经成立了8年时间,现任CEO Phil 虽然不是公司的创始人,但在公司成立不久之后就开始成为印象笔记的领导者。他告诉 The Information,公司现在在找一位“职业CEO”,并且已经有了一些人选,这位公司未来的CEO会比自己做的更好。而在寻找到新CEO之后,Phil 将把更多精力放到产品上。   相比 Twitter 动荡不断的管理层,印象笔记的高层要稳定的多。Phil 一直是公司的核心领导者。不过最近印象笔记高层也有一些变动,比如招募了第一任CFO Jeff Shotts,以及将曾经负责全球运营的副总裁 Linda Kozlowski 提升为了COO。   虽然印象笔记一直是硅谷的明星公司,也很早就进入了10亿美元俱乐部,但最近两年的发展可能也进入了平台期。在2012年的时候,印象笔记完成了一轮7000万美元的融资,跻身10亿美元俱乐部,但之后三年都没有融资的消息。Fortune 分析称,印象笔记近期的高层变动可能是在为上市做准备。   从产品上来说,印象笔记在最近两年也有转型的趋势:从专注个人市场,转型为更重视企业市场,同时也有一些电商方面的尝试。毕竟企业级服务更容易获得收入。去年印象笔记推出了“工作群聊(Work Chat)”,就是进军团队协作服务市场的明显信号。   但在团队协作、和笔记管理方面,印象笔记也面临着很多竞争对手。现在最火的团队协作工具是 Slack,苹果最新推出的笔记应用可能也会对印象笔记形成一定的冲击,容易吸引走一批轻度用户。现在印象笔记有超过1亿用户,但并未向外界透露有多少活跃用户。   印象笔记于2012年正式进入中国,现在几乎所有印象笔记的产品都有相应的本地化版本。印象笔记本地化的特点是发布独立于全球的服务,将服务器也设在中国,可以说开创了海外互联网公司本地化的一个新的模版。   来源:pingwest
    硅谷
    2015年06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