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硅谷
    Zenefits,年度独角兽会变成超级独角兽吗? 2013年的Snapchat之后,已经很久没有创业公司的增长像Zenefits这样疯狂了。   福布斯去年就把它列为增长最快的创业公司No.1。而过去的11个月里,Zenefits的估值又从5亿美元提升到了45亿美元。   如果要评选2015年年度独角兽,Zenefits也很难被击败。蹿升同样迅猛的Slack是去年年底跻身独角兽俱乐部的。而还未上线就融了2.2亿美元的新锐电商Jet题材太老,不符合2015年企业服务大热的主旋律。   Zenefits的估值很冷静 更为难得的是, Zenefits估值增长背后有着坚实的收入增长作为依托。2013年只有100万美元,2014年全年2000万美元,2015年预计是1亿美元。   可以用来参照的是2012年上市的Workday,年收入5亿美元,市值超过160亿美元。Box市值20到30亿美元,年收入大约3亿美元。Zenefits的同门师兄,YC的骄傲Dropbox,估值80亿美元的时候(2012年)年收入也不过2亿美元。   Zenefits面向企业是完全免费,从企业购买的各项服务中向服务提供商收取佣金。目前主要的佣金来源是商业保险。后者是一个真正的千亿美元的市场。根据2013年的数据,仅健康险一项,美国的人均保费就超过2500美元,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企业支付的。 而且美国保险市场属于完全开放型的保险市场,根据SNL Financial LC的数据,2011年美国的各类保险公司合计达到了6296家。充分的市场竞争给了保险经纪足够的生存空间。美国拥有100多万的保险代理和经纪人,Zenefits的模式要颠覆的是他们,所以犹他州的保险监管机构去年封杀了Zenefits。   Zenefits针对的是中小企业,从几个人的Startups到规模千人的公司,目前已经有超过10000家公司在他们的平台上。而对手Workday和Salesforce的主要客户是大公司,Workday的订阅用户只有1300家。   这留下了大片的市场空白。   所以当被问到“Zenefits何时会成为估值100亿美元的创业公司时”,Palm Drive Venture(以下简称PDV)的Seamon Chan告诉36氪,“不会太久”。   Zenefits:企业版的Uber?  两年前,Seamon Chan在天使阶段就参投Zenefits。“我们一直在帮忙,C轮很多Big Name没能进来,而我们拿到了allocation(配额)”,另一位合伙人李一芃告诉记者。   Zenefits目前已经是平台了,一些更专业化服务,比如直接管理薪资、税务的SaaS,可以接入Zenefits,像一个插件一样优化某一个细分功能。   “但是这些信息(目前已经有至少10万员工的工资和保单信息)都会沉淀在Zenefits的平台上”,李一芃认为Zenefits是HR的操作系统,“让我们特别兴奋的是,Zenefits只在保险方面做了变现的尝试就取得了这么大成就,未来跟很多金融工具的结合还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不要忘了,Zenefits的CEO Parker Conrad曾经创办的两家公司都是金融相关的公司Sigfig和Wikinvest。这名哈佛的辍学生,曾经被自己创办的公司赶走,他的经历怎么听都像是能成一番事业的人。   一周前,一名同时拿到Uber和Zenefits工作Offer的年轻人因为Uber名气更大而有一些犹豫,在Quora上咨询大家的意见。Parker Conrad看到之后果断收回了Offer,“我觉得你还是去Google比较合适”。   这让这名略微发胖的创始人和咄咄逼人的Uber CEO Travis Kalanick有了更多相似之处。两人都创办过两家公司,都有名牌大学的辍学经历。   Zenefits有没有机会成为Uber那样的公司呢?就是估值可能达到千亿美元的“超级独角兽”。   “从**切入,最重要接管整个企业服务市场”,这是很多SaaS创业公司的梦呓。但是对于Zenifits来说,好像有机会变成现实。因为对于创业公司来说,最大的成本来自人力成本。   “Zenefits不是一个垂直行业的SaaS,而是通用的SaaS”,李一芃说。   中国的Zenefits?洗洗睡吧! 但是在中国,Zenefits不可避免要遭遇垂直行业SaaS的挑战。餐馆和电商可能是中国规模最大的中小企业,他们的SaaS,不管是ERP和CRM,都已经有巨头入场准备提供免费的服务了。   虽然目前已经有一票中国的SaaS创业公司开始借鉴Zenefits。但是在李一芃看来,由于商业保险市场在中美两国完全不同,这些SaaS想要寻找商业模式需要脑洞大开。   这不是像Uber那样可以简单复制到全球的模式。美国商业保险的经纪代理费用占保单价值的比例接近50%,在国内只有2%。   “一种SaaS帮助企业管理客源和销售额,另外一种SaaS好像短期内看不出什么效果,但长期可以帮助企业提高效率、控制成本”,李一芃认为国内的SaaS投资热潮还处于前一个阶段。   Zenefits这轮获得的5亿美元融资很大部分将会用来做市场推广,迅速占领几乎没有对手的美国市场。   但是在中国市场,他们还没有什么打算。   来源:36氪  ,作者:Zuo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硅谷
    2015年05月14日
  • 硅谷
    虚拟现实来了 远程办公爽翻了 [摘要]虚拟现实头盔能让视频会议如若身临其境,与会者感觉就像瞬间转移到了现场。 资深科技专栏作家克里斯多夫·米穆斯(Christopher Mims)撰文称,虚拟现实头盔、3D摄像头等技术让视频会议如若身临其境,与会者感觉就像瞬间转移到会议现场。未来,这些技术将如同电话一样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   文章全文如下: 我体验过未来的远程办公,感觉很像“瞬间转移”。无论是身处布满显示器的会议室,还是使用配置3D摄像头的视频聊天系统,或者用虚拟现实头盔与机器人一同看世界,我都不断体验到一种感受:协作需要变革。   尽管电话、聊天室和视频会议可能方便交流,但这些工具凸显你和交流对象之间的距离。直到我有机会尝试更先进的技术,我才注意到这点。现在,我确信未来的远程办公——换言之,未来的多数办公——正是这些少数人才有计划尝试的技术,一旦有机会尝试,用户便爱不释手。   Oblong 我不妨按时间的顺序,为大家一一介绍这些技术。Oblong Industries是由约翰•安德可夫勒(John Underkoffler)创立,安德可夫勒曾为科幻电影《少数派报告》设计未来的计算机用户界面。   从2013年开始,Oblong就销售装配在会议室的客户系统,该系统采用超大显示器,视频会议摄像头,让任何人将笔记本或平板里的内容无线传输到大显示屏上的软件,以及用于指示和处理内容的类似任天堂Wii的手柄。   前不久,我就造访这样的会议室。虽然Oblong员工与我远程协作,但我感觉他们就像在隔壁,而且只要透过一个玻璃窗就能看到他们。   Personify 今年,英特尔将推出RealSense技术。RealSense可以让笔记本的摄像头查看和了解景深,类似于微软Kinect。   浸入式视频通话服务Personify首席执行官桑贾伊·帕特尔(Sanjay Patel)认为,当所有大型PC制造商推出集成该技术的产品,今年RealSense技术将在数千万台笔记本上露面。今年底,RealSense技术还将登陆平板和手机。   三维摄像机有很多用途,但其中一种三维摄像机可以消除视频通话中人物背景,视频里的人就像是天气预报员。Personify便提供这种技术。Personify还可以进一步处理独立人物的视频,把正在使用的电脑界面当作人物背景。   正如我所看到的,聊天的同时,你还可以与其他人协同工作。双方都可以展示内容,而且你可以看到手头的工作,你再也无需在视频窗口和其他窗口之间切换。换句话说,这就像大家身处同一个地方,只是受限于PC屏幕。   帕特尔透露,目前五大企业软件公司中的三家公司已经采用Personify技术,Personify主要用来演示他们的产品。   Altspace 如果你没有体验过虚拟现实头盔,Altspace倒是一款非常出色的入门级产品。戴上Altspace,我发现自己身处一个房间,里面有两个人——他们都使用虚拟形象,有点像《机器人总动员》里的白色机器人伊娃。   其中一个虚拟人物开始对我说话,尽管缺少面部表情,但我还是发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细节:只要观察各自的虚拟身体,我可以知道他们对谁说话。由于虚拟形象的头部动作与真实用户的头部动作同步,我甚至能看懂他们的身体语言。当然,我们相隔数千英里,而且都戴着虚拟现实头盔。   通过Altspace,Personify和Oblong所引起的错觉变成了幻觉,而虚拟现实技术擅长于此。毫无疑问,无论我身处何地,我的意识都在虚拟房间和虚拟形象之内,Altspace将这些虚拟内容展示给我的眼睛和耳朵。甚至连立体声都能催生出幻觉。   Altspace首席执行官恩里克·罗莫(Eric Romo)表示,目前Altspace还处于内测阶段,但不会持续太长时间。Altspace可能展示任何一个网页或各式各样的3D内容,这就意味着用户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主持会议和协同工作。   DORA 帕特尔表示:“Personify正在探索,Altspace也在探索。总会有人找到正确的答案。”也就是说,新技术将替代笨拙的电话会议和视频聊天工具。   在沉浸式电话会议技术开发方面,甚至连3D摄像机和虚拟现实头盔都只是一个里程碑。   上周,我体验了一种非常独特的原型设备,这款设备是由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四名大学生设计。想象一下,一个机器人可以准确复制你的每一个头部动作。同时,利用Oculus Rift VR头盔,你还能拥有机器人的视角。   这就是DORA系统,它近乎完美地演示了神经系统科学家亨里克· 埃尔逊(Henrik Ehrsson)所谓的“身体交换错觉”现象。使用DORA时,我就认为自己占据了机器人的身体。当我转身来看自己的真正身体时,我就在想“那戴着虚拟现实头盔的人是谁?”。   未来,Oblong、Personify、Altspace、DORA等技术都将做同样一件事:创造或捕捉让你感觉与其他人同在一处的一部分错觉。语气、身体语言、面部表情、人际距离以及无法用现有通信技术传输的所有信息都将表露无遗。鉴于互联网工具已经让众多公司分散于全球各地,不难看出,有朝一日这些技术将如同电话一样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熠辉)   来源:腾讯科技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硅谷
    2015年05月12日
  • 硅谷
    Zenefits 的 CEO Parker Conrad 在Quora 上收回了一份Offer 情况是这样的: 有个用户同时获得了两份 Offer,分别来自 Uber 以及企业级人力资源管理应用 Zenefits,他很难取舍,就在Quora(美国版知乎)上提问,还列出了自己对这两份工作的看法,包括正面和负面:对加入 Uber 他列出了3个正面理由和1个负面理由,对加入 Zenefits 他列出了6个正面理由和1个负面理由。 具体可以看这里:https://www.quora.com/What-is-the-best-way-to-start-my-career-Uber-or-Zenefits Zenefits Pros Zenefits has a great team. I really enjoyed talking to the people. They are people I think I would be more happy to work with I definitely think I can add more value to Zenefits. I have some great ideas that I will hopefully be able to pitch to upper management. Upper management is accessible. I can speak to top people (CEO, CTO) which is really nice. The job itself allows for more creative freedom, and with it more responsibility. However, it isn't as technically challenging. At Zenefits, I will be more of a developer than an engineer (thats what I think at-least). Zenefits seems to be really aggressive in trying to keep me. They have tried really hard to make me choose them over Uber. And they are paying me a better salary by about 15k (where Uber completely refused to negotiate). They also have an office in Canada, and they have promised to relocate me there if I don't get the H1B visa. When I asked Uber about this, I was told that it depends entirely on the performance review and manager (basically whether I am worth the trouble of relocating). Zenefits seems to be claiming that if I am an employee there, they will help me out and get my back. Cons My biggest problem with Zenefits is that it isn't a buzzword like Uber. Most people won't know what Zenefits is (or so I think). I think that this isn't as exciting a brand name to have on your resume when applying to the likes of Google. I would really love to get some new perspectives into this. Thanks! 不幸的是Zenefits 的 CEO Parker Conrad 看到且回复了这个问题,同时收回了已经发出去的offer! 从 Quora 用户的投票来看,很多用户并不支持 Conrad 的这种行为。他的回答尽管获得了1200多个支持,但仍然排在非常后面。靠前的回答都对他提出了批评,排在第一的回答获得了1500个支持。 并且,很多人开始认为 Zenefits 并不是一个适合提问者工作的地方。我想现在这名用户也不需要再烦恼了,因为加入 Uber 已经成为了他唯一的选择。有意思的是,目前排名第二高的回答来自一名 Uber 员工,劝说这名匿名用户加入自己所在的公司。    
    硅谷
    2015年05月11日
  • 硅谷
    “板凳”计划:想不清楚该干什么?Google给你时间想,工资照付 来源:36kr 人才是企业最大的资产,这句话在Google身上有着最好的体现。为了留住招募到的有价值的工程和市场人才(包括高管和普通员工),Google往往愿意让这些人赋闲数月甚至数年,同时照付工资不误,直到公司需要时再让他们出山。这在做法尽管在Google没有成文的规章制度,但知情人士都把它叫做Google的“板凳”计划。 这批人的板凳厚度让Google在紧急情况或者有新的任务时能够从容应对、游刃有余。 比方说去年Google CBO Nikesh Arora突然离职后,Google就召回了销售的第一任负责人Omid Kordestani火线救急。反过来也是如此。比如说从去年秋到现在,Google最有影响力的工程领导之一,地图产品的早期负责人Brian McClendon离开岗位赋闲已有半载有余,他下一步动作究竟是启动新项目还是彻底离开公司尚不得而知。 可以知道的是,像Google这样让大批高级人才长时间赋闲却照付薪水不误的公司并不多见。Google的这一“板凳”计划的战略考量有二。一是为新市场扩张储备人才,二是保持对不断涌现的竞争对手的优势。无论是哪一种情况,资深的专家人才都是关键,情况一是为自己,情况二是间接打击对手。与让这批人投奔敌营或者创办对自己构成威胁的新公司造成的损失相比,挽留人才付出的那点工资简直不值一提。 当然Google这么做也有底子。一是腰包鼓,而是项目多。哪怕这些人的旧职位没了,Google有钱、有事情、有时间(可以是18到24个月)等这帮人想清楚下一步该干什么。比如产品负责人Jonathan Rosenberg 2011年离开岗位后,有人猜测他已经离开了Google。但是知情人士称,工资单上还有他的名字,他的办公室和行政助理也都还在。 其他的有的被赋予了“特别顾问”的头衔,有的则分配到了各色部门里面。其共同特点是,看起来头衔都很大,但是又不知道具体是干什么的。更多的时候这些人是作为应急储备资源待命的。就拿Rosenberg来说,Google 2012年收购摩托罗拉移动之后,他就担任了后者领导团队的幕后顾问。后来摩托罗拉移动的CEO Dennis Woodside辞职去了Dropbox,Google马上让Rosenberg来填补了他的空缺。 不过有时候高管突然“销声匿迹”也许是因为从事了秘密项目。像前商业与GEO部门负责人Jeff Huber现在就在Google X工作,折腾秘密项目。2010年随被收购的旅游网站Ruba加盟的Mike Cassidy,进来后就秘密做了Project Loon将近 1年。 这项板凳计划并不仅仅针对高管。据一位前Google员工透露,公司曾让自己的一位同事用了6到8个月的时间想清楚下一步该干什么,此间工资照付。不干活照样领钱,股票期权照样兑付,这对于留住人才自然是很有吸引力的。而且这些精英在Google享受到的那种荣誉和地位也很难舍弃。Google知道这批人的价值,也知道在工作强度这么高的地方这些人需要一段时间调整自己。不过像Google这样付得起这笔成本的公司估计寥寥无几。但反过来说,也许舍不得投入也就指望不了有高的回报。 本文参考了多个信息来源:venturebeat.com
    硅谷
    2015年05月11日
  • 硅谷
    微软将用Office365淘汰Outlook.com [摘要]在2015年之内,微软将把Outlook.com的全部用户,迁移到Office365中。 Outlook.com是目前微软最主要的网页版免费邮箱服务。据美国科技新闻网站The Verge引述消息人士报道,微软计划对网页版邮箱产品进行整合,Office365中的网页邮箱将会取代独立的Outlook.com产品,但是未来这一域名仍然会保留。   消息人士称,现有Outlook.com产品的后台技术和网页界面都将被淘汰,代之以Office365的产品。另外在2015年之内,微软将把Outlook.com的全部用户,迁移到Office365中。   Office365是微软推出的联网特色较强的Office产品(微软继续发行电脑版Office套件),可以提供用户包月使用。Office365包括了微软Office的主要办公组件,在网页版邮箱方面,提供了一个名为“Outlook网页版访问”的产品。   不难发现,在网页版邮箱服务方面,微软出现了重复和冗余的问题。   据报道,未来Outlook.com的域名将会继续保留,但是用户将使用完全来自Office365的网页邮箱产品,只不过服务仍将是免费提供,不会类似Office365要求付费。   媒体分析称,微软这一次整合的举措,目的是提高Outlook邮箱、Exchange、以及Office365几个旗下产品间的用户体验一致性。   上周,微软的一位高管透露,作为网页版邮箱产品整合的一个举措,一些用户界面将会进行修改调整。   据报道,微软已经连续几个月未对Outlook.com免费邮箱进行功能升级,另外就在此前,微软还宣布,将取消在网页版邮箱中整合谷歌和Facebook的聊天服务。这些举措或许和产品整合计划有关。   微软一直在做大免费邮箱服务,去年底,微软宣布将对外开放一些接口,让第三方开发者给邮箱服务开发更丰富的应用功能。   在早期互联网服务上,微软行动较晚。微软依靠收购全世界有名的Hotmail,进入了网页免费邮箱服务。但在收购之后,微软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品牌改动,从MSNHotmail到LiveMail,再到后来的Outlook.com,引发了一些老网民的强烈不满,他们认为这些换汤不换药的名字改动,毫无必要。(晨曦)   来源:腾讯科技
    硅谷
    2015年05月08日
  • 硅谷
    Zenefits宣布获5亿美元C轮融资,估值45亿美元 据 WSJ 消息,在上月,就有消息曝出, Zenefits 正在寻求新一轮的融资,融资额将介于3亿到5亿美元之间。Zenefits 昨日宣布获5亿美元C轮融资,由 Fidelity Management 和私募公司 TPG 联合领投。这家两岁的初创公司估值45亿美元,超出之前20-30亿美元的估值区间。   Zenefits 为中小企业提供免费的一站式云 HR 管理工具,简单地说,就是让 HR 杂活更简单便捷,包括员工的入职和离职手续办理,工资和福利发放,保险和退休基金办理,缴税缴费,专利追踪等等。   据 Crunchbase 资料显示,成立于2013年, Zenefits 先后于2013年6月获21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2014年1月获1500万美元 A 轮融资,2014年6月获6650万美元 B 轮融资。在最近两轮融资中,Andreessen Horowitz 都有参与。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硅谷
    2015年05月07日
  • 硅谷
    Tandem:不要叫我孵化器,叫我种子基金 创立之初,Tandem 是硅谷首家完全专注于早期移动创业的孵化器。据 TC 消息,Tandem 最近融资1亿美元,并加入了两位新合伙人 Shashi Seth 和 Daniel Hoffer,前者是前谷歌和雅虎的高管,后者是 Couchsurfing 的联合创始人。伴随着这则消息的,是 Tandem 对自身定位的转变——从早期孵化器,转变为种子基金。   以下是 Tandem 官方的解释: 我们选择用“种子基金”来描述 Tandem 现在的模式。在初创公司的早期阶段,我们提供种子投资,在后续阶段,我们提供提供大量的储备资金。不过, Tandem 和一般的种子基金有很大不同: 首先,大多数种子基金和他们所投的初创公司联系并不紧密,投资人广撒网,赌潜在的黑马。 其次,现在很多种子轮搞得有点像A轮了,常常跟在天使轮后面,规模达到300-400万美元。相比之下,Tandem 在产品还没有得到市场的检验时就进入,并且帮助产品经受市场的检验。 改变的只是字面上的, Tandem 所做的事还是一如既往:挑选少量(一般是一期3家)的创业公司,进行为期6个月的创业训练营。提供免费的办公场地,提供培训和咨询、建议。小班教学,不接受远程指导,没有demo day,也没有全体毕业日。目前有15位导师。投资范围已经不仅限于移动创业公司,硬件创业公司将占到投资总额的25%到 30%。   原创文章,作者:胡卷卷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硅谷
    2015年05月07日
  • 硅谷
    HowFactory:帮助企业客户更好、更快地创建员工培训和指导手册 今天,许多企业都将标准操作流程和其他员工培训指南做成文件,让新入职的员工尽快了解公司情况。但在不少行业,此类文件都是在微软 Word 中创建的。一家名为 HowFactory 的公司认为,它拥有更好的处理办法——特别是对于大量信息需要更为高效地得到可视化处理的制造行业的企业来说。   HowFactory 的创始团队曾对各行各业的员工进行培训。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特拉西·斯蒂芬(TraceSteffen)之前就曾创办过一家公司,专注于向制造行业的公司提供咨询服务,帮助他们改善培训信息和流程。另外一位联合创始人、首席运营官肯尼·斯蒂文森(Kenny Stevenson)则在一家提供行业培训的咨询公司工作过。   斯蒂文森说:“我们过去都是在 Microsoft Word、Excel 和 PowerPoint 完成所有这些工作的,真是一件让人非常头疼的事情。” 用户借助于 HowFactory 网页应用,不仅使利用语音转文字、拖放等技术创建文档变得更为简单,而且还能让员工在此过程中进行协作。这样一来,企业客户就可以更好地捕捉和使用一线工人所掌握的具体知识和技术。   这款软件还允许用户将 PDF、用户手册、模板和其他图表上传至文档。用户将来还可以通过 HowFactory 针对平板电脑开发的原生应用,在网页或平板电脑的界面里观看 HowFactory 文档。这款应用正在开发之中。   HowFactory 团队表示,对于各行各业的中小规模的制造厂商来说,HowFactory 都很实用——无论是航天、装配线生产设施、家具、汽车制造等行业的厂商,还是为汽车、重型机械等行业制造零部件的厂商而言。   作为一个软件即服务平台,HowFactory 提供多种服务套餐, 最低的是每个站点每个月 250 美元 ,但大多数客户应该都会选择每个站点每个月 500 美元的套餐,这种套餐提供更多的数据存储和无限量处理服务。   HowFactory 的客户数量目前只有 10 家左右,随着免费测试期的结束,它准备向更多的客户开放其平台。   HowFactory 参加了去年的 爱荷华创业加速器(Iowa Startup Accelerator),除了 20.5 万美元的种子融资,它还获得了爱荷华州的奖励。该公司目前已启动新一轮更大规模的融资。   来源:TC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硅谷
    2015年05月06日
  • 硅谷
    彭博社: Salesforce可能会被微软收购 据彭博社网站报道,有熟知内情的消息人士称,微软正在评估对Salesforce发起收购,消息传出后,Salesforce股价一度飙升。市值从470亿美元上升至接近490亿美元。如果收购成功,这将成为史上最大的软件公司收购案。   Salesforce是创建于1999年3月的一家客户关系管理(CRM) 软件服务提供商,总部设于美国旧金山,可提供随需应用的客户关系管理平台。在《福布斯》全球最具创新力企业排行榜上Salesforce名列首位,而且连续第四年稳居宝座。   SAP、IBM、Oracle、微软,都被认为是潜在的买家。考虑到 Salesforce 的市值近 500 亿美元,收购方有可能不得不通过债务融资进行杠杆交易。   Oracle CEO Safra Catz 上周表示,收购 Salesforce 会造成软件市场的混乱,并拒绝评论 Oracle 是否有收购的兴趣。SAP 方面则明确表示,不会考虑收购 Salesforce。   彭博社继续爆料,称 Salesforce 正在与两家投行推敲相关事宜,最后可能卖,也可能不卖。而微软正在单方面评估收购 Salesforce,双方还未接洽。   对此,微软发言人和 Salesforce 发言人均拒绝置评。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硅谷
    2015年05月06日
  • 硅谷
    专注大学生求职的垂直招聘网站 Campus Job 获 A轮780万美元 // Campus Job是由两位宾州大学的毕业生Liz Wessel和JJ Fliegelman在2012年建立的平台,两位创始人在大学时都曾经担任过一些大公司的校园大使。Wessel在学校时甚至还成为了Anheuser-Busch的校园大使,他的朋友都非常羡慕他能够得到这样的机会。Campus Job是Y Combinator 2015年冬Demo Day的项目之一,并于几天前获得了A轮780万美元的融资,在去年9月Campus Job获得过96.8万美元的种子资金,截至目前公司共获得3轮总计900万美元融资。     这些校园工作的经历让Wessel和Fliegelman决定建立一个校园人才招聘网站,帮助企业组织聘请学生担任一些兼职或者临时的工作。   同时,Campus Job想做的事,就是打破这个怪圈,解决大学到职场过渡难这个痛点。   Campus Job平台学生端完全免费,大学生需要使用学校邮箱注册,并填写学校、成绩、专业、经历、爱好等个人信息;平台在企业端则是收费的,企业可以填写目标雇员的筛选标准,比如毕业学校,GPA,专业、掌握的语言等,Campus Job会从注册学生中筛选符合条件的候选人,企业则需付一定费用解锁合格候选人简历,费用通常为8-12美元/人不等,每则招聘广告收费240美元封顶。   目前大学生和企业可以在平台上对接的工作类别包括:一次性工作(一日以内)、校园代表和品牌大使、春季学期实习/兼职、暑期实习/兼职和大四学生的全职工作。 不论是大型企业还是创业公司,对校园代表都有大量需求,如何高效而精准的招到合适的兼职学生?这也是企业招聘中的一个痛点。Campus Job的匹配机制,可以确保企业只收到符合筛选条件的简历,从而提高招聘效率。   2014年8月正式投入运营的Campus Job平台,目前已经聚集了来自全美2200多个大学的近13万学生,平台每周新增1万名学生,每月有超过12000份简历被处理。Snapchat、Yelp、Starbucks、Dropbox,T-Mobile等公司均会在平台上寻找合适的候选人。如此迅速的增长,靠的并不仅仅是找到痛点,在接受采访时,两个创始人表示,在创立Campus Jobs的这段时间中,他们最宝贵的经验是:“品牌就是一切。”    在众多招聘网站中,Campus Job瞄准的是“大学生求职”这个细分领域(国内类似的产品,还有探鹿、兼职猫、微兼职等,同样以大学生兼职做切入点)。幸运的是,两个核心创始人都是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整个公司的团队也非常年轻化,不管从网站交互设计,宣传视频,还是地推手段上,都能看出他们对这个年龄段用户的了解。   两个创始人表示,“希望我们的品牌使学生有真正的共鸣,并且他们会非常乐意收到来自我们的信息”,为此,他们会“竭尽全力使用户感到惊喜和愉快”,不管是通过赞助校园活动,还是分发礼包,或是利用校园大使进行地推。事实上,Campus Job的很大一部分校园大使,正是通过自己的平台招聘到的、认同公司价值和氛围的大学生。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Campus Job不止提供可以丰富学生简历的大企业及创业公司实习职位,还有大量可以帮学生赚取零花钱或拓展兴趣的兼职职位,比如保姆、DJ、酒保、兼职作者等等。   来源:36氪,作者:小天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硅谷
    2015年05月05日